羊群效应
乌尤尼-青春励志诗歌朗诵稿
“羊群效应”对证券市场的冲击
羊群效应理论(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也称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从众心理。
一、羊群效应理论简介
“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
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
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
盲
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
,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
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
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
淘金。
二、羊群效应相关故事
有则幽默讲: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
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
很
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
了?
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笑过之后,聪明的你应该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羊群
效应。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
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
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旁边可能有的
狼和不远处更好的草。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
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
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法国科学家让
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
尾相接成一圈,在
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
又一圈地走。这一
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
变路线就能吃到嘴
边的松叶。
动物如此,人也不见得更高明。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持某种意见的人
数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人多本身就有说服力,很少有人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
坚持自己的不同
意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些教
条紧紧束缚了我们的行
动。20世纪末期,网络经济一路飙升,“.com”公司遍地开花,所有的投资
家都在跑马圈地卖概念,IT业
的CEO们在比赛烧钱,烧多少,股票就能涨多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
义无反顾地往前冲。
2001年,一朝泡沫破灭,浮华尽散,大家这才发现在狂热的市场气氛下,
获利的只是领头羊,其余跟
风的都成了牺牲者。传媒经常充当羊群效应的煽动者,一条传闻经过报纸就会
成为公认的事实,一个观点
借助电视就能变成民意。游行示威、大选造势、镇压异己等政治权术无不是在
借助羊群效应。
当然,任何存在的东西总有其合理性,羊群效应并不见得就一无是处。这是自然界
的优选法则,在信
息不对称和预期不确定条件下,看别人怎么做确实是风险比较低的(这在博弈论、纳什
均衡中也有所说明)。
羊群效应可以产生示范学习作用和聚集协同作用,这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成长是
很有帮助的。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对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出奇
能制胜,但跟随
者也有后发优势,常法无定法!
三、生活中的羊群效应
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结果大家也跟着跑,除了第一个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理由。人们有一
种从
众心理,由此而产生的盲从现象就是“羊群效应”。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个性去“随大
流”,因为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
楚,对于那些不太了解,没把握的事情,往往“
随大流”。持某种意见人数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
因素,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
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压力是另一个决定因素。在一个团体
1
<
br>内,谁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招致“背叛”的嫌疑,会被孤立,甚至受到惩罚,因而团体内成员的行<
br>为往往高度一致。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许多时候,并不是谚语说的那样——“群众的
眼睛是雪亮的”。在市场中的普
通大众,往往容易丧失基本判断力。人们喜欢凑热闹、人云亦云。群众的
目光还投向资讯媒体,希望从中
得到判断的依据。但是,媒体人也是普通群众,不是你的眼睛,你不会辨
别垃圾信息就会失去方向。所以,
收集信息并敏锐地加以判断,是让人们减少盲从行为,更多地运用自己
理性的最好方法。
理性地利用和引导羊群行为,可以创建区域品牌,并形成规模效应,从而获得利
大于弊的较佳效果。
寻找好领头羊是利用羊群效应的关键。
对于个人来说,跟在别人屁
股后面亦步亦趋难免被吃掉或被淘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创意,不
走寻常路才是你脱颖而出的捷径
。不管是加入一个组织或者是自主创业,保持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都是至关重要的。
四、股市中的羊群效应
在资本市场上,“羊群效应”是指在一个投资群体中,单个投
资者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行
动,在他人买入时买入,在他人卖出时卖出。导致出现“羊群效
应”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一些投资
者可能会认为同一群体中的其他人更具有信息优势。“羊群效应
”也可能由系统机制引发。例如,当资产价
格突然下跌造成亏损时,为了满足追加保证金的要求或者遵守
交易规则的限制,一些投资者不得不将其持
有的资产割仓卖出。
在目前投资股票积极性大
增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能量迅速积聚,极易形成趋同性的羊群效应,追涨
时信心百倍蜂拥而致,大盘跳
水时,恐慌心理也开始连锁反映,纷纷恐慌出逃,这样跳水时量能放大也属
正常。只是在这时容易将股票
杀在地板价上。
这就是为什么牛市中慢涨快跌,而杀跌又往往一次到位的根本原因。但我们需牢记
,一般情况下急速
杀跌不是出局的时候。
炒股要克服羊群效应
假如你在绝望时抛售股票,你一定卖得很低。——投资大师 [[彼得·林奇]] 当市场处于低迷状态
时,其实正是进行投资布局,等待未来高点收成的绝佳时机,不过,由于大多数投资人存在“羊群效应”
的心理,当大家都不看好时,即使具有最佳成长前景的投资品种也无人问津;而等到市场热度增高,投资
人才争先恐后地进场抢购,一旦市场稍有调整,大家又会一窝蜂地杀出,这似乎是大多数投资人无法克服
的投资心理。
如何尽量避免跟风操作呢,我们的建议是:投资人结合自身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
度等因素,设定获
利点和止损点,同时控制自己情绪来面对各种起落,加强个人“戒急用忍”能力,这样
才能顺利达成投资
目标。
基金投资虽然不应像股票一样短线进出,但适度转换或调整投
资组合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风险基金
是无法避免的,如市场周期性风险,即使是明星基金也必须承担随
着市场景气与产业周期起伏的风险。
设定获利点可以提醒您投资目标已经达到,避免陷入人性贪婪
的弱点,最终反而错失赎回时机,使获
利缩水。
设定止损点则可以锁定您的投资风险,以
避免可能产生的更大损失。当基金回报率达到损益条件,您
就应该判断是否获利了结或认赔赎回。设定获
利点和止损点的参考依据很多,一般而言,投资人可以结合
自身的风险承受度、获利期望值、目前所处年
龄阶段、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所在的市场特征加以考虑,同时
定期检查投资回报情况,这样才能找出最适合
自己投资组合的获利及止损区间。这里特别强调每季度的定
期检查,基金投资适合懒人,但仍须每季度检
查基金表现、排名变化、投资标的增减,为最终的赎回或转
换提供决策依据,以免错失最佳卖点或过早出
局。
需要指出的是,当基金回报达到自己设定的获利点或止损点时,并不一定要立刻获利了结或认
赔卖出,
此时应评估市场长线走势是否仍看好、基金操作方向是否正确,以及自己设定的获利点或止损点
是否符合
当时市场情况,再决定如何调整投资组合。如果是因为市场短期调整而触及止损点,此时不宜贸
然赎回,
2
以免市场马上反弹,您却因为耐性不足而卖
在低点。如果基金业绩在同类型基金中表现突出,同时所在市
场长线也看好,只是因为短期波动达到止损
点,此时如果能容忍继续持有的风险,或许您应该重新设定警
示条件,甚至可趁机加码,达到逢低摊平的
目的。
反之,当市场由多头转为空头已成定局,或者市场市盈率过高,市场风险增大时,无论是否
达到获利
点,都应尽快寻求最佳赎回时机。
五、职场中的羊群效应
在竞争
激烈的“兴旺”的行业,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看到一个公司做什么生意赚钱了,所有的企
业都蜂拥
而至,上马这个行当,直到行业供应大大增长,生产能力饱和,供求关系失调。大家都热衷于摹
仿领头羊
的一举一动,有时难免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对于我们这些职场里的人而言,往往也可能出现“羊
群效应”。做IT赚钱,大家都想去做IT;做管理
咨询赚钱,大家都一窝蜂拥上去;在外企干活,成为
一个嘴里常蹦出英语单词的小白领,看上去挺风光,
于是大家都去学英语;现在做公务员很稳定,收入也
不错,大学毕业生都去考公务员„„
我们不是羊,我们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衡量自己。
我们应该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所谓的“热门”工作,都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
“热门”的职业不一定属于我们,如果个性与工作不合,努力反而会导致更快的失败。我们还要留心
自己
所选择的行业和公司中所存在的潜藏危机,任何行业和企业都不可能是“避风港”,风险永远是存在
的,必
须大胆而明智地洞察。在有了这点儿危机意识之后,自然就要预备好对策,当危机真正到来时该怎
么办?
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中,坐吃山空的小老鼠最终没有奶酪可吃,而有危机意识、到处寻找新的奶
酪的小
老鼠,却在旧的奶酪吃光之前,就寻找到了新的生机。
六、证券市场上的羊群效应及其博弈分析
羊群效应是证券市场的一种异象,它对证券市场的稳定性
,效率有很大影响。在国外的研究中,信息
不对称、经理人之间名声与报酬的竞争是羊群行为的主要原因
,文章对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羊
群行为进行了理论、博弈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揭示这一异象的
原因与影响。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al)是一种特殊的非理
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
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
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
行为由于羊群行为是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对于市场的
稳定性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也和金融危
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投资界和金融监
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七、羊群效应的原因研究
关于羊群行为的形成有以下几种解释
。哲学家认为是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学家认为是人类的从众
心理,社会学家认为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而经济学家则从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来解释羊群行为,
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1.由于信息相似性产生的类羊群效应
Froot,Scharfstein和St
ein(1992)指出,机构投资者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他们通常关注同样的市场信息,
采用相似的经
济模型、信息处理技术、组合及对冲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可能对盈利预警或证
券分析师的建
议等相同外部信息作出相似反应,在交易活动中则表现为羊群行为。
2.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羊群效应
信息可以减少不确定性,投资者获得准确、及时和有效的信息
就意味着可以获得高额利润或者避免重
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在现实市场中,信息的获得需要支付经济成本
,不同投资者获得信息的途径和能力各
不相同,机构投资者拥有资金、技术、人才的规模优势,个体投资
者在信息成本的支付上远远不能同机构
投资者相比。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机构投资者比个体投资者获得
更多的有效信息,个体投资者在获取有
效信息和获得投资收益时处于不利地位。个体投资者为了趋利避险
、获得更多的真实经济信号,将可能四
处打探庄家的“内幕消息”,或是津津乐道于“莫须有”的空穴来
风,在更大程度上助长了市场的追风倾向。
而实际上即便是机构投资者,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
息不完全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假设每个投
资者都拥有某个股票的私有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投资者自
己研究的结果或是通过私下渠道所获得;另一方
3
面,
即使与该股票有关的公开信息已经完全披露,投资者还是不能确定这些信息的质量。在这种市场环境
下,
投资者无法直接获得别人的私有信息,但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买卖行为来推测其私有信息时,就容易
产生
羊群行为。尽管机构投资者相对于个人投资者处于信息强势,但是由于机构投资者相互之间更多地了
解同
行的买卖情况,并且具有较高的信息推断能力,他们反倒比个人投资者更容易发生羊群行为。
3.基于委托代理产生的羊群效应
(1)基于委托代理人名誉的羊群效应
Sch
arfstein(1992)等提供了基金经理和分析师基于名誉的羊群效应理论。由于投资经理的能力是不确
定的,对名誉的担忧就产生了。
代理人1在得到“收入为高”的信号后进行投资。由于
代理人2关心的是他的名声,不论信号如何,
都会采取和代理人1一样的投资策略。因为如果决策正确,
他的名声就得到增加;如果错误,则表明要么两
人都是愚蠢的,要么两个人都是聪明的,但得到了同样的
错误的信号,这并不损害其名声。如果采取不同
的决策,委托人就认为至少有一个人是愚蠢的。因此代理
人2会一直运用羊群策略,而不管他和代理人1
之间的信号差异。
如果几个投资经理相
继做出投资决策,每个人都模仿第一个进行选择的投资经理的决策。最终,如果
投资是有利可图的,好的
信号将占优。私人信息最终将不会体现在投资决策中,因为所有投资经理都会跟
随第一个投资经理做出决
策。于是,这种羊群效应是无效的。而且,它是脆弱的,因为,后面的投资经理
的投资行为会因为第一个
投资经理所收到的一点信息而改变。
(2)基于代理人报酬的羊群效应
如果投资
经理的报酬依赖于他们相对于别的投资经理的投资绩效,这将扭曲投资经理的激励机制,并
导致投资经理
所选择的投资组合无效(Brennan,1993)。
Maug(1996)等考察了风险厌
恶的投资者,其报酬随着投资者的相对业绩而增加,随着投资者的相对业
绩而减少。代理人和他的基准投
资经理人都有着关于股票回报的不完全信息。基准投资人先进行投资,代
理人观察基准投资人的选择后选
择投资组合。基于前面的信息不充分的羊群效应模型,投资经理的投资组
合选择将倾向于选择和基准投资
人相近的投资组合。而且,报酬制度也鼓励投资经理模仿基准投资人的选
择,因为,如果他的投资绩效低
于市场的平均投资绩效,他的报酬将受到影响。
八、羊群效应中的博弈分析
羊群
效应的产生源于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对其个人利益的考虑,因此,用博弈论的方法,我们可
以更深刻
的了解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
1.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之间的博弈
机构投资者
与个人投资者的博弈实际上可以看做智猪博弈的一种变形,我们假设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
资者都投资于股
市,机构投资者由于资本较大,如果依据正确的信息投资,可以得到100的利益,而个人
投资者依据正
确的信息投资只可以得到5的利益,双方都可以选择收集并分析信息,由此而产生的费用为
20,也可以
简单的只收集对方的行动信息而跟随,这样产生的费用为1,双方都放弃收集信息,产生效用
为零。如果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都采取收集信息并分析的行为,那么机构投资者将得到利益为(100
-20=
80),个人投资者则可以得到(5-20=-15),若机构投资者收集信息,个人投资者跟随,产生的利益为,机构投资者(100-20=80),个人投资者(5-1=4),如反之,则利益分别为-15,9
9,由此产生
以下利益矩阵:
在这个博弈模型里,个人投资者等同于智猪博弈里的小猪
,他具有严优策略———不收集信息而坐享
其成,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若不去收集与分析信息,那
最后的结果是大家的利益都是零。而机构投
资者去收集并分析信息,虽然会让个人投资者占到了便宜,但
是毕竟有所得,因此这个博弈的累次严优解
是,机构投资者收集并分析信息,个人投资者分析机构投资者
的行为并跟随。因此也产生了个人投资者对
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
2.经理人之间的博弈
经理人之间的博弈行为比较复杂,但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模型对它进行大致的分析,假设有两位互
4
相竞争的经理人,对于目前市场上已经产生的某一经理人投资行
为,都有两种选择,跟随与不跟随,我们
假设此投资策略成功率P=0.5,若成功的话将得到10的收
益,若失败,则产生10的损失,他们也可以选择
不跟随这一投资行为,利用自己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
这样成功率P2=0.7,收益状况不变。这样我们可以计
算各个策略的收益期望值
跟随的收益期望I1=10*0.5-10*0.5=0
不跟随的收益期望为:I2=10*0.7-10*0.3=4
最后博弈得到一个最优解
,这同时也是一个有效解,就是不跟随-不跟随,而这实际上基于一个相当
理想化的假设,即对于经理人
而言,效用=收益。上述收益期望矩阵并没有反映上文所述的对经理人名誉
及报酬的考虑,而我们可以断
定对于经理人来说,与其他投资者一起决策失误跟单独决策失误,其损失是
不一样的,不跟随行为产生的
决策错误,除了基金金钱上的损失,还有名誉上的风险,被认为是愚蠢的投
资经理,则有失去工作的可能
。而职业经理人对于名誉及工作机会的担忧,无疑会对其决策立场产生影响,
因此必须用经理人效用矩阵
来代替收益期望矩阵,对于经理人,由于不跟随而产生的决策失误,其损失为:
帐面损失+经理人个人名
誉及报酬损失=10+20=30,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跟随的效用期望为u1=10*0.5-10*0.5=0
不跟随的效用期望为u2=10*0.7-30*0.3=-2
在这种情况下,跟随-跟随
是博弈的均衡解,这也证明了羊群效应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在很多情况下,
职业经理人会舍弃自己相对
正确的信息与投资策略,而去跟随一个未知的投资策略,以达到他本人职业的
稳定与名誉的提高。
九、羊群行为的影响
(1)由于“羊群行为”者往往抛弃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随别人,
这会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但这
一情况有两面的影响:第一,“羊群行为”由于具有一定的趋同性
,从而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
走势的作用。当投资基金存在“羊群行为”时,许多基金将在同
一时间买卖相同股票,买卖压力将超过市
场所能提供的流动性,股票的超额需求对股价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当基金净卖出股票时,将使这些股票的
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跃;当基金净买入股票时,则使这些股票
在当季度出现大幅上涨。从而导致股价的不
连续性和大幅变动,破坏了市场的稳定运行。第二,如果“羊
群行为”是因为投资者对相同的基础信息作
出了迅速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加快了
股价对信息的吸收速度,促使市场更为有效。
(2)如果“羊群行为”超过某一限度,将诱发另
一个重要的市场现象一一过度反应的出现。在上升的
市场中(如牛市),盲目的追涨越过价值的限度,只
能是制造泡沫;在下降的市场中(如熊市),盲目的杀跌,
只能是危机的加深。投资者的“羊群行为”造
成了股价的较大波动,使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下降。
(3)所有“羊群行为”的发生基础都是信息的不
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场的信息状态发生变化,如新
信息的到来,“羊群行为”就会瓦解。这时由 “羊
群行为”造成的股价过度上涨或过度下跌,就会停止,
甚至还会向相反的方向过度回归。这意味着“羊群
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这一点也直接导致了金
融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投机性泡沫
资产价格泡沫是指资产价格在较长时闾内明显的单向偏离其基本价值的现象。一般
而言,泡沫是指市
场价格高于基本价值。典型的泡沫案例包括1636年荷兰的郁金香泡沫,1711—
1720年英国的南海泡沫,
1719年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等。按
照理性人假设,当资产价格过度高于
其基本价值时,应该卖出这类资产,从而导致价格向价值的回归,因
此价格无法长期过度的单向偏离价值。
然而,现实中存在的泡沫现象对理性人假设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