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写作导航三
苏州市实验中学-公务员述职报告范文
人教版语文必修3
单元写作导航三
写作指导
议论文的论据选择与运用<
br>一篇议论文,提出论点以后,还要运用论据来证明。我们在写作
中,要选用最恰当的论据,只有这
样,论点才能获得最有力的支撑。
所谓最恰当的论据,就是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
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一句话,就是最能
符合论点需要、为论点服务的论据
。
要挑这样的论据,首先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
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细微差
异。
例如下面三个材料:
例1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他渴望
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他在《示儿》诗中云: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翁。”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
例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
信招降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
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表现了
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例3
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
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
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中
的两句诗,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
上
述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诗作,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是
作为论据来说,这三个材料蕴涵的主旨是有
着细微差别的:例
1
表明
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例
2
反映的
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
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例
3
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
的革命
献身精神。这种差别从所引的诗句和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可辨析出来。
因此,同样论述爱国
的文章,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
者掠夺的国土,应用例
1
;如果侧重于
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用
例
2
;如果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
国的命运紧紧连
在一起,则应用例
3
。经过筛选辨析,使之最切合论点的需要,才称得
上是最恰当的论据。马马虎虎地选来敷衍充数,似乎也在论证“爱国”
的论点,实际上论据和论
点之间的关系是不贴切、不严密的。
其次,要注意论据的推陈出新。选择论据,自然要挑自己熟悉的;<
br>感觉陌生、缺乏把握的,必然难以驾驭。但是“熟悉”不等于陈旧,
如果选用的论据都是些尽人皆
知的“陈谷子、烂芝麻”,虽然一点也
不“陌生”,但是文章也没有一点新鲜感了。所以要选择最恰当的
论
据,包含了要选择新颖的时代感较强的新鲜材料。新鲜材料从哪儿来?
一是从生活中积累,二
是从阅读中积累。
先举两例“生活积累”:
例
4
现实生活中,
仍有许多人不敢冒尖,不敢“木秀于林”,不
敢成名成家,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急流勇退”,害怕“枪打
出头鸟”。
然而知名改革家、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冯根生告诉我,只要稍稍改变
一下上述谚语中
的条件,结论就两样了。比如,枪打出头鸟,只是指
在枪的射程之内,出头的鸟要遭殃,假如鸟飞得再高
再远一些,飞出
了枪的射程之外,那又奈何得了它什么呢?
例
5
一个国家必须
有民族自豪感。发掘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能唤
起这种伟大的感情。李燕杰在《民族之魂》的讲演中曾讲了
这样一件
事:叱咤风云的法国大军事家拿破仑,被囚禁于圣爱伦岛时,终日读
书消遣。有一天他
读到了《孙子兵法》,立刻拍案叫绝。进而叹道:“倘
若我早日见到这部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
br>这两例中的论据都是“听来的”,例
4
是听谈话,例
5
是听讲演。作者不愧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把听来的材料十分恰当地引进自己的文
章作论据:“飞出射程之外”“
拿破仑赞叹《孙子兵法》”,新鲜而又贴
切,选择它们来证明论点,不仅有极大的说服力,而且发人深思
。
再举两例“阅读积累”:
例
6
“敢为天下先”,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确实
要冒一定的风
险,弄不好还要跌跟斗;然而,没有这种“敢”的勇气,永远是陈规
陋习,何来革
新、何来创造、何来发展?于是我想起了:英国女科学
家珍妮只身深入非洲森林与猩猩作伴
12
年,创立了动物行为学;日本
探险家木村植己独自驾犬驶撬探索北极,为人类认
识自己生活的星球
提供了新的材料;中国企业家马胜利遇难而上,自荐承包石家庄造纸
厂,开了
我国企业承包责任制的先河……面对他们“为天下先”的创
造行为,我深深感到了“敢”字的可贵。例
7
图书馆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和知识水准的标志。据报载,不
到
110
0
万人口的匈牙利,全国有大大小小的图书馆
17000
个。为了方
便读者借
阅图书,一些大型图书馆还在工厂、居民点设立分馆或把大
轿车改装成“流动图书馆”,尽力使每个居民
都能简便、迅速地借阅
到所需的图书资料。因而有人诙谐地称匈牙利是个“图书馆大国”。
对比
一下我们这个有十亿人口的大国,难道不应大力建设图书馆,为
加强知识播种、培养各方面人才而积极发
展“图书馆事业”吗?
这两例中的论据都是“阅读书报摘录”得来的。例
6
列举了英国
科学家、日本探险家、中国企业家三个材料作论据;例
7
用匈牙利重
视图书馆
建设作论据;这些论据不仅新颖,而且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
使文章的议论透出了时代的新意。我们说,
烂熟的事例不新鲜,选择
最恰当的论据要注意避俗。当然,有时在文章中也会引用一些众所周
知
的材料,这就要做到如南宋词人姜夔所说:“僻事实用,熟事虚用。”
即烂熟的材料不能铺陈,选择它只
能“虚用”,一笔带过;而那些新
颖、生动、鲜为人知的典型材料则应该写得具体,要选择它作为主要<
br>材料来用。唐朝韩愈曾提倡“唯陈言之务去”,不断地采撷积累新鲜材
料,就能使笔下的论据“推
陈出新”,使文章具有吸引人的新鲜魅力。
再次,要注意对论据的灵活剪裁。一个可作为
论据的具体材料,
往往具有多面性,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可发掘出不同的意义,
所以,
一个论据往往能同时说明许多道理。如《滥竽充数》这个寓言,
从南郭先生的角度分析,可说明不懂装懂
、弄虚作假的可耻;从齐宣
王的角度分析,可说明官僚主义,“大锅饭”的弊端。
例
8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曹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遂入见。(齐国的军队
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为此要去求见鲁庄公。他的一位同
乡对他说:“有权位的人会去谋划的,你又何必去参与?”曹刿回答说:
“有权位的人很浅陋,
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见鲁庄公。)
将例
8
作为论据,可以说明三个论点,如果
灵活剪裁材料,就可
使论据和论点完全一致:
1
.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
春秋时代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就是说,
无职无权。但他关心国家命
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
他不放心光让那些“肉食者谋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
入见”
鲁庄公,阐述对怎样打仗的看法。
2
.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曹
刿论战是发生在
2000
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
说句话,参与商量
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曹刿和他同乡说的
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
的批评,但也
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
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可见,
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
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
因为当时有一个允许参与的民主环境。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去,却被<
br>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
3
.位卑未敢忘忧国。
“国
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
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
曹刿的那个同乡,面临
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话。如果抱着
让少
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
改革和开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
人翁的资格了。
上述三点都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但因立论角度不
同,选择论据的
角度也有变换,这就是对论据材料的灵活剪裁。有时
候材料过于庞杂,就需要精心剪辑,决定取舍;有时
候材料过于简单、
就需要扩充内容,着重在证明论点上加以充实;有时对论据材料可以
完整地抄
录引用;有时不宜全文照抄,可用自己的语言对论据作概括
引述;有时可以分析引用,即把论据材料中的
原话穿插在阐述或评析
之中。灵活剪裁的目的,就是为论点选择最恰当的论据。
善于由此及彼地
进行联想,对选择最恰当的论据也十分重要。例
如提出“人才重要”的论点,引用《史记·淮阴侯列传》
中萧何追韩
信的故事作论据之后,可以展开联想,接着选择相应的反面论据针砭
时弊:萧何慧眼
独具,识才,荐才,而毫无妒才之心。由此,又想起
漫画《武大郎开店》里的“掌柜”。
确实,在现实生活中,不识才或知
才不用的领导还不乏其人,他们就和《武大郎开店》里的掌柜一样,<
br>比自己高的伙计“一个也不要”。这岂非可悲而又可笑!这里选择“武
大郎开店”这个论据,恰当
地引入文章,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不
能不说是联想的作用,由此及彼,善于联想,就可以将有关的材
料串
联起来,拓宽议论思路,加强论点的说服力;有时选择了事实论据之
后,可联想到相关的理
论论据,引入文章,使议论更见深度。如例
7
选择“图书馆大国”匈牙利作事实论据来说明加强
图书馆建设的重要
性,是十分恰当的,如果我们在“因而有人诙谐地称匈牙利是个‘图
书馆大国
’”这句话后面,再联想到下面这个相应的理论进行补充,无
疑可使立论更深刻。写至此,不禁想起了一
位老教育家的话:“人才是
多方面的,爱好、特长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让出更多的传统的课
堂时间,让学生们看他们爱看的、有意义的各种读物,通过这些读物,
促使他们手脑并用,来培养他们的
爱好,发展他们的特长,养成他们
的创见与创造能力”。而图书馆,正是造就人才的摇篮啊……这就进一
步点出图书馆对培养人才所能发挥的巨大功能了。
选择最恰当的论据进行论证,是使文章的论点
能站得住脚并令人
信服的关键,也是文章具有吸引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学会精选论据,
是把议
论文写得出色所不可忽视的一环。
真题回放
(2013·
湖南卷
)
材
料一: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
饥寒、风雨都无法阻止它,它毅然决然
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
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
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答道:“我愿意。”
材料二: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
在那里陪伴着下
班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
父亲祥和的
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
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
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
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或
议论文。
【方法指导】
(1)
审题指导:
考生看到作文题的第一感觉就是:是
二选一还是找共同点。两则
材料:材料一是写飞向苍天的鸟的自白,材料二是写儿子陪伴父亲时
的内心表白。两则都是故事类材料,所反映的信息量较大。材料一是
个寓意故事,我们应该通过寓言看出
道路:为了实现理想,我们需要
拼搏,即使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材料二写了一个“幸福”的画面,写了一家人的和谐。材料一是从个人奋斗方面着眼,材料二从与人交
往方面着眼。但两则材料放到一
个题目中,是二选一还是找出共同点
呢?这是审题的关键。按照多个材料组成作文题的审题要求,我们应
该找出材料的共同点来着手立意。两则材料字面上的共同点都有“愿
意”两个字。另外,材料一
中有“充实而满足”,材料二中有“充溢着
宁静的幸福”,这两句其实说的都是幸福,为
理想拼搏,再苦再累也是
幸福的,能体会到家人的辛苦,多陪陪家人也是幸福的。
(2)
立意参考:
①幸福需要付出:鸟为了追求理想,付出了艰辛,感觉到是幸福
的;孩子为了陪父
亲,付出了自己玩的时间,感觉是幸福的。应该从
个人奋斗和与人交往两方面着笔,不要脱离材料含意。
②我愿意,我幸福。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态度决定行动。为了实
现理想,我付出了艰辛,我愿意
,我感觉幸福;为了和谐家庭
(
集体,
社会等
)
,我只有心甘情愿付
出,我才感觉幸福。但是,不能把材料化
为话题“愿意”,要扣住材料及含意作文。
【范文欣赏
】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鸿鹄一心展翅腾飞,在脑海深处猛虎的咆哮怒吼之下风雨兼程,
直击山之巅、海之角;父子桌前相守,一时蔷薇香溢,宁静安然,生
活于细碎之处尽现美丽清新。
我心有猛虎,却细嗅蔷薇,两者兼二为一,何乐而不为?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子
心中自有虎啸龙吟,
如那追逐巅峰的苍鹰,手持刀剑,锋芒逼视,然尽管无畏如他,也依
然不忘
在征服的途中追忆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也依然拥有享受
生活宁静安详的勇气,长叹一声“此心安处
是故乡”!
追求但不苛求,既有猛虎吟啸,也任蔷薇盛开。
雨果曾言:让内心住
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
而林徽因却叹道: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心
中修篱种
菊。不因为一心追梦而忘却了眼下幸福的珍贵,又不因适意的享受而
拒绝让自己经受磨
砺,巨龙与心篱同样寄居在心中,彼此安然无恙,
共同挑起我们真正向往的生活。子曰: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
追求远方与活在当下绝非矛盾,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何非要
拆散彼此,而
不坦然接纳呢!
享受生活之美,乐在砺炼之痛,猛虎与蔷薇,交相融合。
被誉为“铁娘子”的撒
切尔夫人一生风华绝代,誉响全球,然而
她临死前却自责与悔恨于对子女的疏忽。陆游心怀天下,悲悯苍
生,
时刻吟唱“此身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却痛苦萦心,无法自释;
孟夫子虽能“红颜
弃轩冕,白首入松云”,却也叹恨于一生碌碌无为,
遗憾终老。此乃为何?他们无法做到像苏子般收放自
如,不是猛虎的
啸叫占满了耳际而不闻花香,即是沉溺于蔷薇的爱抚而难以自拔。我
们需时刻在
心中摆放天平,保持最真实幸福的自我,即使猛虎因伤痕
累累痛苦匍匐也能愈之以花香,即使蔷薇迷醉麻
木本心也能怒号以警
醒。
猛虎与蔷薇,平衡心灵,度量幸福,此生若此,心甘情愿。
我
心有猛虎,却细嗅蔷薇。无论是搏击长空的巨鸟还是乐在平静
的父子,都一样幸福美好,真实可贵。我愿乐享有两者,充实真正的生活。
【范文点评】
作者首先简述两则材料,
巧妙地嵌入“猛虎”与“蔷薇”的意象,
在此基础上,笔锋一转,道出自己的观点,即“猛虎”“蔷薇”
兼二
为一。
然后,作者围绕这一观点,层层递进,加以论述:选用苏子之例,
言其追求
理想亦能追忆亡妻,安享宁静,这是“猛虎”“蔷薇”并存,
为第一层;引用雨果名言,联系林徽因的话
语和儒家的观点,旨在说
明苦中有乐,追求远方与活在当下并不矛盾,这是“猛虎”“蔷薇”交
融,为第二层;接下来,反面用例,以独到的眼光评点撒切尔夫人、
陆游和孟浩然,指出在心灵之中须平
衡“猛虎”“蔷薇”,并上升到幸
福层面,彰显了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第三层。
最后,作者再
次回扣材料,与前文形成呼应,重申观点,结构严
谨自然。
写作演练
1
.阅读
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条金鱼被渔民放在小鱼缸里,它每天游来游去总会碰到鱼缸内
壁,心
里很不快乐。后来,它被渔民放到更大的鱼缸,每次碰到鱼缸
的内壁,它畅快的心情就会黯淡下来。后来
金鱼被渔民放回了大海,
它在海中不停地游着,心中却一直不快乐。一条活泼的鱼游过来问它:
“你怎么不快乐啊?”它叹了口气说:“这个鱼缸太大,我怎么也游不
到它的边啊!”
<
br>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内容,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
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字数不少于
800
字;不得套作和
抄袭,用规范汉字书写。
审题立意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项由加拿大兰德斯塔德公司所做的调查在全球
32
个国家进行,
每个国家的受访人数不少于
400
人。调查结果显示,觉得
大材小用的
人比例最高的国家是中国,高达
84%
。
大材小用作为一种社会现
象,其背后一定会有个人定位、文化心
理,社会背景等因素。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
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
文章。
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