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议论要论据充分
夸夸我的班主任-赣南师院网
第二十一章
写作指津
议论要论据充分
论据,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用来证
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同样,一篇议论文如果只有正确的论点,
议论文的论据基本形式有两种:
和历史文献上记载的具体事例、
我们说论点是文章的灵魂,那
么,论据就是文章的血肉
,一个人要丰满多彩,光有灵魂和骨架,没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
而没有确凿有力的论据,文章也还是没
有说服力的。
事实论据包括现实生活中发生的
因此,收集、选择和运用典型的论据是写好一篇议
论文的关键一步。
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统计数字等。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用事实材料
来说明
用来
论点,是最有说服力的。理论论据是符合客观规定律的道理,包括导师论断、格言、
谚语、
原理、定律和公式等。这些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又被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理论,
说
明论点,同样也是很有说服力的。任何一个论点,只有当它被充分的论据证明了的时候,
才能言之成理,
才能具有说服力。论据的选用有许多注意点,
有典型性,理论论据所讲的道理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
正确的理论等等。
选择的论据要具有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指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既
确凿可靠,是具
体的、个别的、生动的,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比如说,
为
了证明“天才出于勤奋”这一观点,那就最好选择人类历史上那些天资不一定非常聪颖、条
件
不一定优越,但却依靠自己锲而不舍的努力,
证明材料。如果我们选用有关爱因斯坦的
获得了世
人瞩目的非凡成就的人的事迹作为
孩子,但由于他勤奋
“第三只小板凳”的故事作为论据,就能
恰到好处
如事实论据必须真实可靠,具
必须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
地证明这一论点,因为
这则故事恰恰说明了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笨”
努力,不断进取,不怕嘲讽,充满自信,最终成为一个举
世闻名的大科学家。
选用的论据要有新颖。选择论据,自然要挑选自己熟悉的东西来写,但是“熟悉”不
等
于陈旧,如果选用的论据都是尽人皆知的“陈芝麻、烂谷子”
新鲜感和时代感,也就很可能减
弱了说服的力度。
,虽然真实可靠,但由于缺少
所以说,选用论据,最好能选用那些新颖
(1)关注
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或者对传统的材料另选角度,开掘新意。也就是说,选材要体现
开放性,要与时俱进。为此,我们在搜集和处理材料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社会,关注生
活,注意从生活中积累,从阅读中搜集新鲜素材,如新人新事、国内外要闻、
领导讲话、政策纲领等;(
2)注意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巧妙剪裁、生发新意,
(3)选用论据时,注意由此
然后再引出现实生活中尊
还可
阐述。
从而说明尊重人才
很有说服力,但由这就要求
如对一些成语典故、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给予重新审读、思考;
了证明“要尊重人
才”的观点,
列举古今中外一些排挤、
可以先用历史上三顾茅庐的故事,
及彼地展开联
想,选择一组相似或相反的论据,或归纳或对比,从而加强说服力。例如,为
重人才的典型事例,从而说
明尊重人才既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打击、压抑人才导致事业失败的例证进行对比
,
有些论据尽管很典型,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然,在必要的时候,还可采用引证法,运用理论
论据进行分析、
运用论据必须和作者贴切有效的分析相结合。
作者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加以分析、
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必然联系。
目的。
论据需要搜集、积累。介绍两种方法:一是从生
活中积累,二是从阅读中积累。在我们
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存在着许多生动丰富的事实材料,只有我们
平时善于观察,
于种种原因,读者不一定能尽快地或很好地领会论据与论点在本质上共通的地方,
议结合,叙议结合。要注意分析事例,所谓分析事例,就是要对它直接进行分析、评论,找
一般说来,
只举事例而不分析评论事例,
引导,以增强论证的力量。也就是在论证过程中要做到引
就很难达
到论证的
注意收集,
分类整理,长期下去就可以积累许多有用的论据。
举两例“生活积累”的例子:
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人不敢冒尖,不敢“木秀于林”,不敢成名成家,取
得了一点成
绩就“急流勇退”,害怕“枪打出头鸟”。然而知名改革家,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冯根电告诉
我,只要稍稍改变一下上述谚语中的条件,结论就两样了。比如,枪打出头鸟,只是指在枪
的射
程之内,出头的鸟要遭殃,
得了它什么呢?
一个国家必须有民族自豪感,发掘民族文化中的精
华,能唤起这种伟大的感情。李燕杰
在《民族之魂》的讲演中曾讲了这样一件事:
早日见到这部
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
以上两例中的论据却是“听来的”
再举一例“阅读积累”的例子:
图书馆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和知识水准的标志。据记载,不到一千一百万人口的匈牙
利,全国有大大小
小的图书馆一万七千个。为了方便借阅图书,一些大型图书馆还在工厂、
房民点设分馆或把大轿车改装成
“流动图书馆”
亿人口的大国,难道不应大力建设图书馆,
,尽力使每个居民都能简便、迅速地
借阅到
。对比一下我们这个有十几
“图
所需的图书资料,因而有人诙谐地称匈牙利是个
“图书馆大国”
书馆事业”吗?这例论据是从“阅读书报摘录得来的。
!”
,例①是听
谈话,例②是听讲演。作者不愧是生活中
新鲜而又关切,且有较好的说服力。
叱咤风云的法国大
军事家拿破仑破囚禁于圣爱
,立刻拍案叫绝。进而叹道:“倘若我
假如鸟飞得再高再远一些,飞
出了枪的射程之外,那又奈何
伦岛时,终日读书消遣。有一天他读到了《孙子兵法》
的有心人,
把听来的材料恰当地引进自己的文章作论据。
为加强知识播种、培养各方面人才而积极发展
此例
用匈牙利重视图书馆建设作论据,
论据不仅新颖,且有较强的时代气息,使文章的议论透出了新意。范文引路(一)
有钱难买幼时贫
董树堂
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有记者贺道:“看他长
得多壮,今后一定会成为优秀运动员,成为
“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但绝不会像你一样的体育明
星。”贝利不假思索地答道:
有我这样的成就。因为他现在就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时候却
非常贫穷。”在
贝利看来,一个人能成才,或在事业上有所造诣,幼时贫穷起着至关量要的作用。
“幼时贫”之所以金贵,在于它能够使孩子提前涉世,早日领略人生,认识生活的艰难,
做学徒,9岁才上
从而增强竞争意识,发愤求知学本领,乃至成就事业。高尔基没有早年丧父当童工、
饱尝人间苦难的经历,是不可能写出他的自传三部曲等名著的。陈章良自幼贫寒,
小学,在17岁跳级
考入大学后,未向家中要过一分钱,靠微薄的助学金和课余劳动所得出
色地完成了学业。正因为他不怕吃
苦,才能够28岁当教授;30岁获侯赛因青年科学奖。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孟子语)今天,我们没必要让孩子都去“饿体肤”,但注
重孩子的早期教育,让他们
懂得衣食不易,生活之艰辛,则是很有必要的。
简要点评
此
文的论点即标题。作者用了四则论据。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叙述都紧
紧扣住论点,突出小时
贫寒,而长大成就了事业,成了名人这一个侧面,“善浓缩,会概括”,
所以文章能写得短小精悍。很具
说服力。
范文引路(二)
节约小议
考场作文
信手翻看一本《对
联集锦》,但见告诫人们勤俭持家、厉行节约的对联比比皆是,在此
不妨抄录几副:“勤为摇钱树,俭是
聚宝盆”
维艰尚节俭,守成不易戒奢华”。
由此可见,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
德,挥霍奢侈、铺张浪费为人们所
“谁知盘中餐,粒
不齿。可是据报载,有的学校学生浪费粮食
很严重,有的竟然“用馒头打仗”。这是一种不
道德的行为,它与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是大相径
庭的。古诗云:
禾下土”的情景?你们可曾想到我们的国家还并不富裕
国家的经济和世界发达国
家相比,
前不顾长远的高消费做法,
粒皆辛苦。”同学们,当你们在用馒头打仗的时候,你们可
曾想到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
只顾眼
缕,恒念
物力维艰。”尽管我们的国家经济正在发展,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然而我们
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
们坚决反对那种挥金如土、
如果我们只知道挥霍,
提倡过紧日子,精打细算,勤俭节约。即使将
来我们国家富裕了,
不知道节俭,我们就会成
“勤俭自古为美誉,节约到今是佳称”“创业我们也不能丢掉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
为国家的“败家子”,再大的家业也会被我们败掉的。相
反,如果我们能厉行节约,勤俭持
家,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会很快地富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梦
想就会变成现实。
俗语说:“身披一缕,当思织女之劳;日食三餐,每念农夫之苦。”当我们真正认识到
这一点的时候,我们还会去干“用馒头打仗”这样的蠢事吗?
! 同学们,让我们珍惜每一粒
粮食吧,勤俭节约不仅是持家之宝,也是立国之本
简要点评
议论文的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之分,文章开头就引用了《对联集锦》中的对联,
既是理论论据,又引出中心论点。文中所说有的学校学
生浪费粮食很严重,
的说服力。
有的竟然“用馒
头打仗”的事例则属于事实论据。另外
文中运用传统的古诗、格言、俗语加强论证,有很强
范文引路(三)
浅谈磨练
曾钰铭<
br>“白玉不毁,孰为珪璋。”
雪白的玉石不破玉雕琢,哪能在为贵重的玉器呢?同样道理,如果我们
没有经过磨练又
而这些困难正是阻碍
把这些困难看
怎能成为一名有用之才呢?人的一生
充满着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困难,
我们成才的绊脚石,所以我们要想在社会上有所成就,
同样是
孩子跌倒了,
成是一块磨练出人才的试金石,而决不能畏手缩脚,担惊受怕。
其中一位母亲慌忙
地走过去并抱起孩子,
而另外一位母亲的态度则截然相反,
不停地自我责备,并叫孩
她
却没抱起孩子,而是站
在撒娇,但最后还是
相对后一
子打她几下以讨得小孩不哭;就必须勇于面对困难,
在孩子的身边,并鼓励孩子在他跌倒的地方站起来,虽然小孩子在哭,
自己站起来。这两位母亲的不同做法,
的,必须向明天发展而去。
位母亲来说,第位一母亲的
目光就比较短浅了。
必然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不同的影响。
她应该明确地知道,今天是由昨
天发展而来
如果连这么小的困难也应付不人的一生会面临无数的困难挑战,
来,那么将来面对稍
微大一些的困难时又怎能“站”起来呢?
从前人驯养了一只虎皮鹦鹉。约半个月后它逃出了笼子。主人痛
心,惋惜,但又想,鸟
归林,鱼入水,正是“得其所哉”,便也心境安然。谁料十多天后,在山坡上的树
林子里,
找到的却是它的僵硬尸体。看林老人说:“家养的鸟儿,用不着找吃找喝,慢慢地便失去觅
p>
食的本领。一旦飞出笼子,难免会饿死。”主人半信半疑,拿回来一解剖,可不是,肠胃空<
br>空,没有一点食物渣子。可悲啊,天底下竟有这种鸟儿,飞到广阔的世界,饿死在果实累累
的林子
里。人总是在长大的。换一个角度说,
挫折时就会一蹶不振,最终成为社会的废弃品。
“举世人
生何所依,不求自己更求谁。”忠告所有的家长大人们,孩子长大后靠的还是
必然遭到失败。他们自己,
如果你不让他们经过一定的磨炼,那么他们长大后经受不起挫折,
人是会变老的。那位母亲究竟还有多少
天可以
让他的意志坚强起来,那么长大后遇到照顾自己的孩子呢?如果不让他从小经过一番磨炼,
我看你们还是像第二位母亲一样,培养你的孩子成为一个可以在高空飞翔的雄鹰吧!
简要点评
原题是这样的:
“哇……”公园里,一个孩子不心跌倒了,年轻的妈妈惊慌地跑过去,抱起孩子,一边<
br>掸去孩子身上的灰尘,一边不停地自我责备:“乖乖,别哭,是妈妈不好,没搀扶你。乖乖,
你打
妈妈几下吧!”孩子果然用他那稚嫩的小手,拍打着妈妈的脸,慢慢地露出了笑容。
“哇……”公园里,
一个孩子不小心跌倒了,年轻的妈妈急忙跑过来,她没抱起孩子,
只是站在孩子身边:“好孩子,爬起来
吧,哪儿跌倒就在哪儿起来,这才是坚强的孩子。
子仍然在哭,仍然在撒娇。妈妈还是劝导:
了
半天,最终还是自己站了起来。
不同的家长,会有不同的教育方法,自然会有不同的结局。请以“教子”
为话题写一篇
文章。
本文作者善于分析材料并展开联想。
以提出论点,在分析材料的过
程中强化论点、
儿饿死山林的事例来论证磨炼的重要性,
在提出问题部分,作者引用名言名句,
以整句开头
联系现实,以扩大论证的范围。我后作者以鸟
从而警示天下,引深思。文章最后又引
用诗句总结
“站起来吧,站起来才是一个男子汉。
”孩
”孩子扭捏
全文,文章
结构显得很紧凑。当然,文章引用的名言、警句、诗词,从形式上看,使句子出
现变化,散句中穿插整句
,有画龙点睛的效果,所谓“万绿丛中一点红”,其醒目之处自不
待言。
范文引路(四)
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
考场作文
生活就像一个魔方,很多事情都发生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须知没有付出哪会有累累硕果?
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感动中国”的大人物中,
有几位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公众的视野,
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却在过去的一年中,和闪光的人物一起感动中
国。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
深处,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的徐本禹;
危险中保全试
飞样机,惊天一落,创造了奇迹的梁万俊;传递温暖汇聚爱心,揭开艾滋病盖子的桂希恩;
毒贩子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的边境缉毒虎胆英雄明正彬……当这些原本平凡的人物名字
出现
在“感动中国”的揭晓榜上时,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但试问,如果没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没有坚守困境的
顽强精神,没有非凡的业绩和举动,他们何以感动中国?由此可见,一些出
人意料的事情究其原因其实都
在情理之中,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
不仅在国内,在国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看似意料之外实则尽
在情理之中的例子,
马克思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仍能著成《资本论》;居里夫人能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位两次
获得诺
玻尔组建了世界上一流的量子物理学派;贝尔奖的女科学家;牛顿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很多人认为出人意料的事情都
发现其实是偶然发生的,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其前因后果,就
会发现它的必然性,
贝尔发明了电话……这些出人意料的累累硕果与勇于质疑、
与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
大到伟大的科学家和历史人物,
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
分不开的,
我们都可以发现“出人意小到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同学,
料和情理之中”的事情,看着
成绩单上“黑马”们的成绩,在羡慕的同时你可曾想到成绩背
后那挑灯苦读的夜晚,课堂上那全神贯注的
表情?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胜枚举,从这些事情中我们看到
了“偶然”与“必然”
的统一,理解了“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真谛——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简要点评
本文的思路非常清晰:先紧扣“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提出自己的论点——“没有付出就不会有硕果”,然后分别从国内、国外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呼
应首段,
使全文浑然一体,这样一步步写来,犹如行云流水,丝毫没有滞涩之感,而且文章
的语言精练,可见作者
笔头功夫不浅。本文选用的材料很典型,很充分,很有说服力,体现
了考生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