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陆游晚期诗歌创作的特点
山东工会管理干部学院-阅兵时间
浅论陆游晚期诗歌创作的特点
崔凯
[摘要]陆游是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也是成就
最大的诗人。他一生都深切关怀着国家
的统一和人民的幸福。陆游后期诗歌中的闲适成分多于前期,但是
闲适并非后期诗歌的唯
一特征,它的闲适中更渗透着其他的要素,而且也受到了佛禅思想的影响。这些都
可以从
他的后期创作中反映出来。
[关键词】晚期;闲适;佛禅;诗歌
[中图分类号]
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9)6月一156
—2
陆游一生坎坷。<唐宋诗醇》将其一生概括为“少情形。诗歌平淡无奇,但是处处渗透着乡间人们的
热
历兵间,晚栖农亩,中间浮沉中外,在蜀之日颇多。其
情和友善。
感激悲愤、忠君爱
国之诚,一寓于诗”,这种评价还是再如《东西家》(诗稿卷三十七):
相当精到的。一般的,我们认为
从罢归乡里到离世是东家云出岫.西家笼半山;
陆游的晚年时期,尽管中间陆游曾经再次出仕,但是西家
泉落涧,东家鸣佩环。
毕竟时间很短。所以这段时间定位在从六十五岁开始
相对篱数掩,各有茆
三间。
的约二十年间是相对合理的。芹羹与麦饭,日不废往还,
陆游晚期的诗歌创作相对以前多
了一些闲适题材儿女若一家。鸡犬意自闲。
的影子。他歌颂故乡山阴美好的乡村风光,描写那里我亦思卜
邻,余地君勿悭。
的风土人情和百姓生活,同时也在诗外看到了社会的诗中描写的是乡邻之间的融洽和谐
的关系,甚至
混乱和黑暗。
“我亦思卜邻”。
(一)对乡村自然环境的生动描写(三)
在描述生活中对社会的鞭挞和抨击
<夏日六言>(诗稿卷八十三):当然乡村社会里并不全是和谐和快乐
的,那里面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更多的是苦难和灾荒。如《记老农语)(诗稿卷五十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五):
<秋思>(诗稿卷七十二):霜清枫叶照溪赤。风起寒鸦半天黑。
桑竹成阴不见门,牛羊分路各归村。
鱼陂车水人竭作,
麦垄翻泥牛尽力。
前山
雨过云无迹,别浦潮回岸有痕。
碓舂玉粒恰输租,篮挈黄鸡还作贷。
两首诗歌。一夏一秋,作者
借助乡间常见的“桑竹”、归来糠粞常不餍,终岁辛勤亦何得!
。牛羊”、船只、小溪以及笛声,描述的
是乡间的一片静谧
虽然君恩乌可忘,
为农力耕自其职。
和安详的景色。字里行间无不夹
杂着诗人的对家乡的
百钱布被可过冬。但愿时清无盗贼。
热爱和自豪,同时也在描写中看到了几
分闲适。与前面的<东村>不同,这首诗记载的不再是乡
(二)对农民生活的美好描述
村生活的
恬静和安适。而是描写了乡村生活的困苦和
如<东村>(诗稿卷四十一):无助。“鱼陂”、。麦垄”句
展现的是农民不辞劳累的耕
野人知我出门稀,男辍钮棱女下机。作的情形。而这些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
输租”或者
掘得茈菇炊正熟。一杯苦劝护寒归。TM。作债”甚至盗贼横行,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盗贼乎
?
诗中所讲述的是作者出门回家时候,一对夫妇为结论只能是。君恩”所赐。“终岁辛勤亦何得!”是对
其准备。茈菇”并苦劝诗人更进一杯薄酒以防寒冷的这种悲剧的拷问也是农民心中最强烈的呐喊!
[作者简介】崔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
四川成都610064156
万方数据
这种描写农村困苦生活和抨击时政的题材在陆游在诗歌当中
。如<题慧老芋岩>(诗稿卷三十五):
的后期创作中还有很多,如<大风雨中作)(卷三十)、煨芋当
时话已新,如今拈出更精神。
<首春连阴>(卷三十一)是对大风和暴雨过后农民遭十年相国非吾恿,半
颗君当别付人。
受损失的慨叹,<农家叹>(卷三十--)更是对当权者诗歌没有出现以上举出的任何一
个佛禅字眼,但
的反诘。是却有着一个深刻的佛典。。煨芋”的典故.来源于
在外宦游期间,尤
其是当遭受苦难和打击、主张<宋高僧传>卷十九<唐南岳山明瓒传>。此典还多见
得不到认可、理想得
不到实现的时候。他很是怀念自于其他文人的作品之中,如陈与义、杨万里、范成大和
己的家乡,如在夔
州时写下的<试院春晚>(卷二),明代的高启等都在作品中用到此典。
尤其是建州时写下的<思故山>
(卷十一)里无不渗透除了在诗歌中引用佛教典故之外,陆游还有些充
着对家乡的热爱和怀恋。但是陆游
罢归山阴后过着满禅理的诗歌,他们是从佛理的精神中去体悟人生的
“却为天下最穷人”的生活,不但有
。十年水早食半哲理,从而使精神得到一种解脱和超越。如<闲味>
菽,民伐桑柘卖黄犊”的天灾,还有
。舂得香膻摘绿(诗稿卷五十六):
葵,县符急急不谷炊”的人祸。。富豪役千奴,贫老无身似枯禅谢世
尘,岂客收敛强冠巾。
寸帛”是对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陆游既对田园生活庾郎三韭不妨饱。晏子一裘何
恨贫?
爱慕不已,又对现实中的残酷感到无奈。栖冷每怜鸡唱早。云开初见月痕新。
这些都与陆
游的人生经历有关。他的一生一方面闲中有味君知否。熊掌驼峰未是珍。
信奉儒家积极人世的思想,另一
方面种种的现实和多这首诗作于嘉泰四年,此处的。枯禅”不是指一
次的碰壁又使得他开始在佛禅中寻求
一些心灵的慰藉,种参禅的方式,当是老僧的指代。关于“冠巾”。韩愈
以求达到一种心理的平衡。可以
说不平的人生经历使‘送澄观>中有。我欲收敛加冠巾”,又<送灵师>中
得陆游有着一定的佛禅情缘。
当然陆游与佛禅的密切有。方将敛之道.且欲冠其颠”。。强冠巾”有强制僧
关系也与整个宋代的社会环
境有关,就像朱东润先生人还俗之意。。庾郎”典出<南齐书>卷三十四(庾果
所说的:“佛教初人中国
的时候,主要是以唯心论哲学之传>:。清贫自业,食唯有韭殖,韭生,韭杂菜。或
的姿态出现,及至净
土宗、禅宗等盛行以后,也卷入了戏之日:谁谓庾郎贫,食鲑常有二十七种。言三九
虚无主义。唐代儒、
释、道三家还有自己的面目,宋代也。”晏子句出自‘札记>,<檀弓>载:。晏子一狐裘
则在绝大部分
的士大夫中间,已经把这些面目逐渐混三十年。”。驼峰”当出自杜甫<丽人行>,其中云:
同起来,走
向三教合流的局面。”旺’。也正是基于此,。紫驼之峰出翠釜。”诗歌通过连续的用典,最后一句
我们
可以说陆游有着多种宗教情感,但这些并不表现道出了所谓的。闲味”岂是“熊掌驼峰”所能及?
为对佛
理的推崇或者对宗教的狂热追求,也不是表现此外,陆游受到道教的影响也是相当明显的,这
为虔诚的宗
教徒形象。他只是在宗教的虚无中求得现既与他的家庭传统有关,也与他的个人爱好和所处的
实中苦闷的
解脱而已。具体的生活环境有关。这不是本文主要讨论的方面。
陆游诗歌中与佛禅思想有关的诗歌随处可
见,在容不展开论述。
<剑南诗稿>中随处可以看到。庵”、“禅”、“僧”、这样的佛道修养使得陆游
的诗歌中很多都充满了
。寺”、。佛”这样的字眼,有的是在题目中直接体现哲理,《文章>(诗稿卷八
十三):“文章本天成,妙手
的,如<法云僧房>(诗稿卷五十六)、<欲卜庵居未有偶得之”、<野寺
>(诗稿卷四十四):。去来元自在,
胜地作诗识之>(卷五十七)、<秋夜闻兰亭天章寺钟>宾主两相
忘”、<冬夜读书示子聿>(诗稿卷四十二)
(诗稿卷五十八)、<出游至僧舍及逆旅戏赠绝句>(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甚至在早年的
稿卷六十),甚至诗人的书室都是以“庵”来命名的
,
时候,陆游就已经有了相当的修养,如<游山西村>
“僧”字的出现频率更是在一些卷次中达
到了十数次,(诗稿卷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
。佛”、“禅”和一些佛禅的更深
的影响则是更多的体现
然这样的诗句主要还是集中在后期的诗歌创作中的。
[参考文献】
[1]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朱东润.陆游
研究[M].中华书局,1961.11.
郭光.陆游传[M).中州书画社,1982.
游国
恩.李易选注.陆游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齐治平.陆游传论[M].中华书局,1
959.
伍联群.论陆游的佛教思想[J】.船山学刊,2007,(2).
157
万
方数据
浅论陆游晚期诗歌创作的特点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崔凯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成都,610064
天府新论
TIANFU NEW
IDEA
2009,(z1)
0次
参考文献(6条)
1.陆游.钱仲联
剑南诗稿校注 1985
2.朱东润
陆游研究 1961
3.郭光
陆游传
1982
4.游国恩.李易
陆游诗选 1957
5.齐治平
陆游传论 1959
6.伍联群
论陆游的佛教思想[期刊论文]
-
船山学刊 2007(2)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王晓辉
自辩与自赎的求生之路——论吴梅村的自救意识
2004
全文共分
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吴梅村生平的三个关键阶段进行总体的概说,其中适当的穿插对其各个阶段心态的剖析.吴
梅村的一生可以明朝灭亡和
再次出山为标志,粗略的划分为年少有为期、十年遗民期和晚年忏悔期.前期
主要论述其高中榜眼、钦赐归娶的少年风光以及在这风光的背后萌发、酝酿
的鞠躬尽瘁、精忠报国的儒者
心态.中期主要写其在动乱世事的威逼下,毅然辞官、归隐林下的十年遗民生活.尽管未能
,偶然萌动的
剑严相逼
起重生的希望,但
来是异质同构的、在伦理意义上是等量齐观的对应
物.于是,易代之际的传统士人们便巧妙的利用了儒学元典在
,以
利
梅村自辨情怀的第
三部分.总体而言,梅村对这三种情状的不停叙述和絮絮诉说,都只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即在自我哀怜中向世俗明
志,与世人讲和,从而逃
离灵魂周而复始的
赎之路.分为两个小节,一为禅灯梦影的栖息.乱世
之秋的人们比任何时期的民众都需要精神支柱的安慰.在明末清初波涛汹涌的
肉体和精神的双重重压,梅
村也悄然接受了佛学的沐浴.在苦海里挣扎,于毁灭中泄愤,在空幻里自慰,到宿命中回归.梅村的逃禅之路呈现
出一种无法突破
的圆形程式,渴慕以逃禅归隐来解决生存悖论的他,最终也没逃脱
得身心俱透的
解脱,身心俱伤的他只好拿起忏悔的利剑,以滴血的自惩为药,用灵肉的对峙为饵,在四面楚歌的艰难环境里,通
过对存活肉身的赤裸裸的鞭挞
争取着尘世生存的权利,谋求着灵魂的真正解放和自由,最终诗歌园地成了
他身心永恒的归宿.最后一部分熔铸绝境中的壮美.主要为了阐明梅村忏悔精神
在当今社会的意义:错误
铸成,遭困绝境,应敢于忏悔,但却不能只止于悔过,更应在忏悔的过程中时刻保持一颗善良、纯洁、向善、向上
的灵魂,并为自己
灵魂的安顿和自由重新找寻和发掘生存的理由和意义,而生命的真正意义也就全部体现
在这忏悔和找寻的过程中了.一言一蔽之,无论是处心积虑的自辨、
用心良苦的逃禅还是永无休止的忏悔
,对吴梅村而言都只是为了一个简单至极而又难似上青天的迷梦:为殚精竭虑、疲惫难堪甚至是走投无路的肉身求
取
一条自由的生存之路,重建新生的意义.这就是乱世中的吴梅村整个的人生心态,也是该文要阐发的全
部意旨所在.
2.期刊论文
唐佳
浅析白居易晚期诗风之嬗变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2)
中唐崛起的元白诗派领袖白居易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晚年放弃早年
期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本文试
图从时代的大环境、白居易本身的士大夫情结以及佛老思想对他的影响,找到其晚期诗风嬗变的原因.
3
.期刊论文
韩大强
生活的留恋与心灵的放达——以白居易为中心的洛阳闲适诗人群
-中州学刊2008(5)
唐代中晚期,在洛阳形成了一个以白居易为中心、以致仕及
分司官员为主体的专写闲适生活的诗人群体.他们退罢洛阳,不复关心时政,悠闲于山水园
林,沉溺于声
色宴饮,耽玩于彼此的交游,关注个体生命的适意.洛阳闲适文人诗酒唱和在文学史上被传为佳话,对当时及后来
的文人学士的人生态度和诗学
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4.学位论文
丁小雨
帝国花园的解体——论锡德尼《新阿卡迪亚》中的园林表现
2007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们常用花园来隐喻国家或一个政治统一体,如斯宾塞的
《仙后》和安德鲁·马维尔的园林诗。菲利普·锡德尼更是将他满腔
理想付诸于文学创作,追求心目中的
完美世界。在《新阿卡迪亚》这部田园牧歌传奇里,锡德尼充分展现了他对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伊丽莎白帝国花
园的想象。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新阿卡迪亚》中园林表现的不同发展阶段——即从第一卷中蕴含和谐,秩
序和美德的乐园,发展到第二卷中由于各种不
稳定因素侵扰而处于风雨飘摇状态,最终在第三卷演变为一
个美德缺失,正义沦丧的血腥战场,分析锡德尼晚期的思想变化,并认为这种变化反映了作
者对当时宗教
和谐、道德伦理及宫廷文化冲突等诸多问题所进行的深刻反思。同时,这巧恰也折射了伊丽莎白时代宫廷诗人微妙
的社会地位和他们在现
实处境中和精神理想上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性。
本文的导论部分简
要介绍了《新阿卡迪亚》以往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五个方面。早期的评论家较为关注《新阿卡迪亚》的文学创作
来源,版本研
究,探究锡德尼的创作思想的变化。基于《新阿卡迪亚》文本中隐含的政治指涉及文艺复兴
时期文学的寓教功能,几世纪以来,学者们认为《新阿卡迪
亚》起道德教化作用,或者认为它揭示了伊丽
莎白宫廷政治中的矛盾冲突。也有的学者单独探讨了第三卷中的宗教纷争。近来,《新阿卡迪亚》的叙事
特征引起了评论者的关注。有的人研究了插入情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意义,还有的人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主要情节
和插入情节之间的主题关联。然而
,《新阿卡迪亚》中的园林主题及锡德尼对伊拉莎白花园帝国的文学和
精神想象方面的话题还没有人研究,这就为本文的论述留下了余地,并由此提出
了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和研
究的目标,即通过文本和锡德尼本人生活的综合分析,来探讨他晚期的思想变化。
第二部分追述
了园林诗歌的文学传统及锡德尼对伊丽莎白帝国花园想象的时代背景分析。园林诗歌的传统反映在赫西俄德、荷马
、维吉尔、奥维德
、彼得拉克、但丁的作品中。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法国和意大利的文学传统对
花园赋予的隐含意义及当时现实花园的盛行,给英国同行们极大
的启发。另一方面,欧洲
宗教改革运动加速了欧洲各国民族化的进程,促使像锡德尼一类的拥有政治抱负和一定社会地位的宫廷诗人,热情
讴歌一个伊
丽莎白帝国花园的到来。
第三部分集中讨论阿卡迪亚花园的建构。锡德尼将
对伊丽莎白帝国花园的想象,建立在阿卡迪亚田园牧歌风光的基础上。该部分首先讨论了阿卡迪
亚闲适、
井然有序的社会状态。锡德尼将现实花园的园林设计特征与传统园林诗歌的特点结合起来,营造一个地上乐园的氛
围。这也是锡德尼刻意摹画
的一个精神世界。然后论述了花园中的女主人们的各种美德。这些美德的描述
与现实中伊丽莎白个人崇拜密切相关。她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崇高、庄严、
仁慈、贞洁和正直暗指理想化的
伊丽莎白的美德。
第四部分阐述了和谐、秩序的阿卡迪亚花园走向不稳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
机。锡德尼剖析了致使危机不断侵扰阿卡迪亚花园的种种原因。表现
在掌握决策大权人物身上性格的种种
缺陷是内因。他们道德缺失,抛弃理性的规范,过分重视私欲,瓦解了一个国家或团体的稳固的基础。外来的种种
威胁和负面影响是外因,与内因一起加速了阿卡迪亚花园走向解体。动荡的现实和复杂的情境造成人物心
理上的混乱,也影响着拥有完美品德的两位骑
士英雄人物,在实施惩恶扬善行为中举步维艰。其两难处境
吻合了锡德尼在伊丽莎白宫廷中的困境。
第五部分分析了阿卡迪亚花园的崩溃解体。危机重重的
阿卡迪亚演变成了一个争夺政治权力、宗教纷争不断的场所。阿卡迪亚花园赖以依存的和谐
、秩序荡然无
存。代表纯真、正直和坚贞形象的人物依次消失。曾象征伊丽莎白完美典范的女性人物,因被囚禁处于被迫沉默的
地位,两位骑士英雄的
拯救活动也收效甚微。伊丽莎白时期的都铎王朝,貌似平静,实际上暗流涌动。锡
德尼在第三卷中将时代的种种矛盾推至前台,同时也反映了他本人的
理想与宫廷政治文化的矛盾冲突。<
br> 结论部分总结了锡德尼在宫廷政治、骑士美德、宗教信仰等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这些问题构成了
他对伊丽莎白帝国花园想象的主要内容。而当时
盛行的把英国比喻为一个大花园的常规做法,为锡德尼提
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将他的个人理想以及他对现实社会的思索反映在阿卡迪亚花园里。锡德
尼的一生不
仅是一个宫廷诗人的写照,也是那个时代政治、宗教和伦理等方面一个侧面,一个缩影。
5.期刊论文<
br>
曾艳红
中晚唐党争与白居易的后期创作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1)
中晚唐时期的牛李党争是当时的重要政治事件之一
,许多文人都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白居易以独善其身的处世方式在这场党争中最大限度的保持了
自已的
人格独立.但他对党争的是非实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在其创作中以婉转深长的方式表达出来.党争对于其晚期散
淡闲适的诗风形成也有着深刻的影
响,那些充斥着个人闲情逸致的文字成为他保护自已的一种方式.6.期刊论文
吴功正
明代赏玩及其文化、美学批判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8,45(3)
作为断代文化史
、美学史重要标识的明代赏玩文化、美学,有其独特而完备的形态和内涵.在历史坐标图上,对接了宋代所产生的
赏玩文化、美学.它
的形成又跟明代整个社会风习的变化相关,表征着文化、美学思潮的重大变更.它是
明代人对自我精神加以塑造的现象,又是生活方式、情调的替代性对象
.赏与玩的整合,建构成完整的赏
玩文化-美学.赏玩的审美理想和标准是
是:对象的真赝不辨、品位的良莠不齐.既氤氲着清风,又弥散
着俗气;既显示了感性主义的高涨、审美的发展,又体现了士大夫精神的式微和艺术的沉沦
.它从一个视
角,展现了明代繁华而虚热的整体社会、文化状况.对明代的所谓个性解放、启蒙主义思潮的评价,学界似乎太过
,应考量其历史进步性和落后
性相并存的性质.从赏玩中诚然可以看出明代人会生活、懂艺术,精细、精
致、精约.但缺位的却是美所最具活力的
美学最基本的民生关切、人文关怀精神.以此冰山一角,可以读
解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停滞、落后的原因.
7.学位论文
耿文
陈允平研究
2009
陈允平,一字衡仲,又字君衡,号西麓,是宋
末元初一位优秀的作家。清代曹庭栋《宋百家诗存》称其“才高学博,一时名公卿皆倾倒”,“清风
劲节
,世尤高之”。诗集有《西麓诗稿》一种,方回为之序,词集有《日湖渔唱》与《西麓继周集》两种。陈允平以其
“和平婉雅,词中正轨”词创作
为后人所熟知。相对而言,他的诗歌作品历来则少评论之辞。在宋元之交
的作家群中,陈允平以其高尚气节、诗词兼擅特立于世,因此对于其人其作进
行研究,既有其重要意义又
显得十分必要。长期以来,对于此课题的研究比较薄弱,虽有学人在相关论著中对陈允平其人其作有过探讨,但大
部分属断
章碎玉,专门性的研究还十分匮乏。因此,本文拟对陈允平及其创作进行全面的考察,具体内容
如下:
引言部分对陈允平其人其作进行简单勾勒,并对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作一说明。正文分三章:
第
一章拟探讨陈允平的生平、家世、交游和思想。这部分主要对陈允平生平、家世以及交游对象进行考证,并在此基
础上,分析在宋元更迭的历史
背景下陈允平思想的转变过程。陈允平出生于儒学世家,祖父陈居仁和叔父
陈卓对其人格的塑造和思想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陈允平一生介于仕隐
之间,又喜好结交和游历,所
以他的交游对象十分广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和文学创作。至于他的思想,则因人生中期的
坎坷不
遇和晚期的亡国之痛而变得十分复杂,晚年的陈氏虽然悲愤抑郁,却依然达观自适,用世的希望破
灭之后,他选择了用出世的幻影来寄托愁苦的心灵
,这种思想的转变表现出了含蓄婉约的风格,体现了宋
季词的雅化倾向。陈允平词作的艺术风格在宋末元初文人群体中具有典型意义。
第二章考察陈允
平的诗歌创作。山水景物之幽情、古人古迹之追慕、闲适生活之感慨,离别相思之无奈,以上四个方面构成了陈允
平诗歌的主要内
容。陈允平的诗歌都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同时也从侧面清晰地再现了南宋末年士人的
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在对作品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本文
还就对他与江湖诗派之间的关系做了新的论
证。
第三章考察陈允平的词体创作,主要从词作题材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论述。平和中正的寿词
和以《西湖十咏》为代表的写景咏物词的创作别出心裁
,在同类作品中彰显出了新意;隐逸词不仅包含了
羁旅之苦,也表现出了作者的故国之思、故土之恋;恋情词继承了“花间范式”,在语言和意象上有
所体
现;陈词在学习清真、白石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在音律方面不仅能够做到依词择调、依词选腔,还善于和韵改韵
,显示出了他娴熟的创作技巧
;在语言方面结合清真之典丽、白石之清冷于一体,形成了清丽芊绵、和平
婉雅的特色。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陈允平的文学创作作为宋末元初遗
民作家群的一个典型,反映了
当时士人的真实生活和心态,自有其意义和价值。在论文的最后,将陈允平词评辑要进行整理作为附录部分。 作为一位生活于宋元之交的遗民作家,陈允平的人生道路、思想转变及诗词创作无不带上了深刻的时
代烙印。对这位作家进行研究,等同于打开了
一扇通往南宋遗民作家群体研究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我
们不仅能够加深对这一群体的体认,还有助于丰富文学史的微观建构。因此,本论文既是个
案研究,同时
也可构成整个宋代诗文词研究的一个必要环节。
8.期刊论文
于展东.Yu
Zhandong
浅谈柳宗元山水诗中的痛苦情感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8(1)
唐代山水诗歌的主要代表作家柳宗元,身
处走向衰落的中唐晚期,加之其独特的思想、个性和人生阅历,使他的山水诗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柳宗元的山水诗歌在表面的淡泊、闲适、平静之中,潜藏了诗人痛苦的感情和抑郁的情怀,寄托着一颗高傲而又孤
独的心灵.
9.期刊论文
郑新刚.ZHENG Xin-gang
王朝贵族推崇《白氏文集》现象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
中国汉唐诗歌对日本文学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对中古时期的和歌及日本汉诗文学的影响尤为深远.产生于唐代中晚期的白氏诗歌,以其浅显
易懂、
闲适伤感的特点备受王朝贵族推崇.
10.学位论文
高倩
华嵒绘画色彩研究
2007
清代中期,“扬州八怪”的出现,改变
了当时画坛的柔媚、颓靡之风。华喦作为扬州八怪中的一员,他的绘画艺术特别是花鸟画艺术对清代中晚期
画坛以至20世纪的小写意花鸟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艺术格调高雅,气韵淡逸、闲适,形象生动,布局巧
妙。特射是绘画色彩具有鲜润、丰艳,雅
俗共赏的特点。
华苗的水墨山水画转益多师,
石涛的沉浑恣肆、恽寿平的松秀隽逸、北宗的峭利缜密、元人的深邃郁茂,都被他吸收融合,但他没有泥古不化,
在
游览山河的过程中,不断的“师造化”,形成了晚年疏放、简率、冷峭、蕴藉的主流风格。华喦的山水
画设色,多用浅绛或小青绿设色,承诸黄公望、
王蒙和董其昌的传统,于统一中求对比,色调明洁淡雅。
新罗山人在山水画设色上的创新是发展了青绿没骨山水。这种没骨山水是综合唐宋人、董玄宰
和恽格没骨
山水并参用清初四王笔法而形成的一种格制。如晚年所作《隔水吟窗图》、《模糊山翠图轴》。华苗的山水画从总
体来看善于用色彩表达个
人的情绪,用笔墨描绘悠远的意境,创造了独特的笔墨语言和表现技法,充分表
达了其“刷尘”,“离垢”的理想。
华苗的水墨花鸟画相比于他的设色花鸟画来说存世量极少,
且大多描绘梅、兰、竹、菊。他年少学画时就从恽寿平入手,南田画风对他的影响终其
一生。他吸收了南
田的柔丽而无其过度的平稳。他早年学习过八大山人的风格,借鉴了八大山人笔墨的率意、潇洒而汰去了其遗世的
清冷。华喦所绘的
以兰、竹为题材的画作大多承袭了石涛的风格,水墨恣肆、笔意道劲,而无石涛的霸悍
之气。华苗晚年形成的小写意画风在笔法、用墨上都有鲜明的个
性特点。他的笔法借鉴了陈淳、周之冕生
动具体主次有别、离披潇洒的状物本领,扬弃了其过分的蕴籍和文雅;吸收了石涛、八大的率意、道劲和潇洒,汰去了其纵肆、奔放和幽奇;融合了南田的惟极似乃能不似的造型能力和没骨技法,舍去了其平稳光洁,并
把四王干笔枯墨的山水技法引入花鸟画
,运用到画禽鸟的羽毛上,所绘羽毛蓬松空灵,增
加了笔致的韵味。在墨法的运用上,他善于用渍、染、溅等法,对于黑白、浓淡、干湿的墨彩和水分
的把
握,十分用心,浓淡相间,干湿兼施,力求主体突出,层次分明,使画面有空间的深度感和墨彩的韵律感。华喦的
花鸟画在用色上继承了恽南田的
淡雅、清丽的风格,而汰去了恽氏富贵华丽之气。用色一般以花青、汁绿
等水色为主,淡雅明洁,并擅用多色混染,产生丰富的色阶。他亦时用三青四
绿,朱磦等石色,来罩染山
石或敷染鹦鹉、鸳鸯、凤凰等禽鸟。或用朱砂、朱红、胭脂、白粉等亮色染写花卉,与水墨交织一起,对比鲜明,
色墨相映
生辉。这实际上是水墨淡色与小青绿山水的结合,是华喦对花鸟画设色所作的创新。在色调的配
置上,他注意协调和谐,做到浓而不腻,艳而不俗,产
生了艳冶鲜润的形式美感。华喦的白描人物画大体
有三种风格:一是取法宋人,造型规整,人物脸部描绘精细,衣纹多用细劲流畅的行云流水描。二是
从王
树毂上溯到陈洪绶的一种面貌。人物造型比较夸张,线描圆转道劲,衣服多排迭,有一定的装饰性。华苗的设色人
物画,基本上以靛青、汁绿、红
等水色为主,大多为平铺罩染,极少数在衣纹处分层渲染,设色淡雅、饱
和、厚重。但由于生熟纸的不同,在设色技巧上也不尽相同。华喦晚年的人物
画形成了自家独特的简笔风
格,表现人物时也更加注重表现人物的情态,往往了了数笔即可生动传神。在赋色上,深受民间绘画的影响,十分
具有装饰
性。
华喦绘画色彩风格形成的原因有三:
(一)不循索画者
意,亦不固执己意——生存压力作用下的理想选择。华喦的作品售卖的对象,有大贾亦有小商,有文人雅士亦有目
不识丁者,从巨
富到小民,各种品位,各种欣赏习惯的人都有。一个画家的画风的形成,各类题材的作品
的多少,除了受其本身师承、思想的影响外,还会受到顾主的
影响。画家总是在顾主的要求与自己的追求
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华苗绘画赋色的工丽、艳冶、清新、雅致的风格即是在雅与俗之间平衡的结果,是坚
持自己的创作理念与兼顾顾主的趣味之间平衡的结果。
(二)意气自飞扬,守贞以养年——人
生境遇变幻后的自然选择。青年时期的华喦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壮年苦读书,学书又学剑,一心想报效朝廷
,施展抱负。求仕受挫后,他为寻找精神上的寄托,笃信佛、道。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使他走上了不慕荣
华,安贫守素的生活道路。儒家的中和
、充实之美与佛、道的虚淡之美的相互影响使华苗把现实与虚幻、
意与质、雅与俗合而为一形成了他独特的艳冶工丽、明洁清新、雅俗共赏的绘画色彩
。
(三)转益多师,兼容并包——虚怀若谷的广泛选择。华喦绘画从恽寿平入手,并以恽氏画法为基础,融会石涛的
苍茫劲放,旁参宋元明诸家的特长
,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笔墨语言和色彩风格。
华喦生前
,弟子甚少。他自称“吾生平无门弟子”,除了他的儿子华浚外,曾经受过他指教的只有张四教、奚因、汪涟三人
,明显受其画风影响的
只有张琪一人。在他身后,私淑者却与日俱增,画家们以画风近新罗为高明,以自
题仿新罗来标榜。华喦从清中期的“民间画家”,逐步变成了影响清
中后期的中国画坛的一代巨匠,几乎
左右了20世纪中国小写意画坛的绘画风尚。受他影响的画家有任伯年、黄宾虹、虚谷、吴昌硕、唐云等。现今社
会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画也一改中国古代文人雅士藏于深宅密室自娱的习惯,而是悬挂于展厅,进
入到普通老百姓的家庭,为广大人民所欣赏。为
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我们要广泛地学习中
国古代绘画大家,特别是华苗这样为广大人民所喜欢的画家的绘画经验。因此研究华苗的绘画
色彩就具有
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链接:http:odical_
下载时间:2010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