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使金诗的个人特色及其思想底蕴
教师节是那天-法律服务所工作总结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癌成大使金诗的个人特色及其思想底蕴
福建儿童发展职
业学院白马校区公共教学部 薛玲岚
[摘要]人们研究范成大时,重点总是指向其以《四时田园杂兴》
为代表的田园诗,其实他还有另一类未引起普遍重视的诗——爱国
题材的诗颇值得一提。其中最令人瞩
目的,当属他以“祈请国信使”出使金国时所写的72首“使金诗”。本文尝试从这一组作品中
分析范
成大此类诗歌所具有的个人特色及其所蕴含的思想底蕴。
[关键词]范成大爱国诗使金诗
南
宋的“中兴四大诗人”中范成大以田园诗蜚声文坛,其《四时田园
杂兴》组诗尤为人所称道。所以人们
研究范成大时,常常将范成大归类
为田园诗人,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因为他的爱国题材的诗颇值得一提
。
宋室南迁,成就了南宋一大批爱国诗人和词人,“提起爱国诗篇,人
们自然想到同时诗人
陆游。其实……杨(万里)范(成大)两家爱国诗也
是不可忽视的,只不过由于他们的风格手法和陆游
不同,表现得较为含
蓄深婉,不像陆诗的豪迈劲直罢了。”l1l。他最令人瞩目的爱国诗,当属宋
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他以“祈请国信使”出使金国时所写的一卷七言
绝句(见《范
石湖集》卷十二,以下简称“使金诗”),“感情深婉,回味无穷”
(同上)。使金诗凡72首,记载
了他出使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诗中或
痛惜中原的残破景象,或揭露金人落后而野蛮的民族压迫,
或景仰古代
抗敌报国的仁人志士,或谴责失地误国的统治集团,或反映北方遗民渴
求恢复的
愿望,或表达诗人爱国的深情以及尽节报国的决心,内容相当
广泛。而对这样一组“不论从内容讲或从
艺术讲,都可称为杰作” 的重
要作品,大多数文学史家只注意其具有一定的史诗价值,很少有人从中
分析范成大此类诗歌所具有的个人特色及其所蕴含的思想底蕴,本文试
图从此方面稍加探讨
。
公元l 170年,范成大奉朝廷之命出使金国求陵寝地及更定受书
礼。此二事关系到朝
廷的尊严、民族的荣辱。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他毅然
奉命,万里远行,投入虎穴。在相对强大的金国君
臣的威胁震慑下,范成
大仍反复申辩,抗辞不屈,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虽然范
成大此行在外交使命上并未取得结果,但是其爱国精神和他那种誓与
汉节共存亡的气概却在当时乃至
后世被人们广为传诵。就在出使金国
途中,他目睹了沦陷区残破景象、人民的苦难和爱国热情,创作了
深婉
沉痛、震撼人心的七十二首组诗。范成大将其忧国之情和悲悯之心寓于
诗作中,使之呈
现出诗人与众不同的个人特色及深沉的思想底蕴。
一
、
具有实录特色的诗史
南宋中期,笔记著作盛行。范成大平生雅好志述,又有“愿言续春
秋”的诗心,他的行旅诗颇有“以
游记为诗”的特色和实录倾向。使金途
中,强烈的社会责任政治使命感和史的意识也使得他的诗歌在写
法上
趋于实录。周汝昌认为“‘诗史’这个称号,自杜甫以次,无人足可承当,
范成大当南
渡之际,庶几仿佛其遗风。”日
自从宋金“和议”以来,每年往来于南北的使臣,络绎不绝,历年来
这些“冠盖使”当中,只有极少数的有心之士曾把北行的见闻纪录下来。
范成大的这组纪行诗
,几乎是以日记的方式用诗歌进行写作,他到一
地、遇一事,就有对一地一事的观察和反映,这些诗作
和日记《揽辔录》
都成为了宝贵的历史社会文献。他随时随地描写沦陷区的真实情景,而
贯
穿在这些反映和描写之间的则是一条极鲜明有力的爱国主义思想的
线索,从而使这72首绝句构成了一
个有机整体。
范成大的爱国情感,或通过对历史遗迹的凭吊,或通过对沦陷区残
破景象和遗
民痛苦的描述,或通过对敌人的揭露和讽刺,从不同的角
度,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感情往往通过
对所接触的某一地方、某
一
个人、某一真实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因此他诗中的人物,事件,
景
物,地点,大多是历史上存在或诗人耳闻目睹的,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例如在《相国寺
》诗题下小序中说:“寺榜犹韦fi陵御书,寺中杂货皆胡俗
所需而己。”这是诗人亲眼所见的真实情
况。然后诗中写道;“倾檐缺吻
护奎文,金碧浮图暗古尘。闻说今朝恰开寺,羊裘狼帽趁时新。”写出
今
日相国寺残破荒凉的景象,可谓是真实的记录,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沉
痛悲愤之情。 <
br>日本学者大西阳子认为范成大纪行诗受杜甫影响。杜甫确有两组
纪行诗,题目基本上为地名,体
裁均为五古,为有意创作的组诗。范成大
的纪行诗明显受杜甫影响,题目也是以地名为主,形式上均为
七绝。但
总的看,杜诗仍未背离“抒情言志”的诗学传统,最终要表达对人生及国
家民族命
运的感受和看法。相比较而言,范成大的纪行之作在写法上更
客观、更重实录。凡涉及对风物、民俗作
正面描写,他都以尽量客观的笔
调叙写所见,很少夸张,甚至连比喻也不多用。虽然这些诗大部分总体
上仍未突破“抒情言志”传统,但比起杜甫的纪行诗,在发挥“记录”功
能这一方面确实更
进了一步。这种思想的产生与范成大生活的时代有
密切关系。当时修志蔚然成风,修纂方志除了有明显
的“资治”目的,还
一
102一
能通过修方志唤起被阅者的“家园感”和爱国热情
,对于巩固保卫疆土、
收复失地的信念有积极的效果,这也是范成大写纪行诗的原因之一。用
诗的形式记录那些方志所宜载的内容也是出于一种庄严的使命感和责
任心。正因为在诗人看来,这些
内容对于一个王朝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抒
发一己的情志。所以他才勇于走出“抒情、言志传统”,让诗歌
承担起“记
录”的功能。
二、深婉曲折、意蕴深长的表达方式
范成大的早期一些
诗,多是以“含吐不露”的委婉手法,表达诗人的
爱国忧思。范成大在其纪行诗中除了一些抨击金军的
残暴野蛮的诗作
之外,更多的是以深婉曲折、意蕴深长的表达方式透露其忧国忧民之思
的诗
篇,只因不像陆游那样直接明了,故常常为人所忽视。
这一卷北行诗是范成大爱国情怀的自然流露,表
现力强,意蕴深
沉。体现在诗中便是:(1)善于使事用典,精致隐秘地传达出一些细微幽
约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呼沱河》一诗:“闻道河神解造冰,曾扶阳
九见中兴。如今烂被胡擅流
,不似沧浪可濯缨。”河神有灵,曾有功于汉
光武帝,而今被异族的膻腥之气污染,远不如沧浪之水可
供许由一类的
高人濯其缨,洗其足。两联诗用了两个典故,传达出多重意蕴:赞河神之
功、
哀河神不幸、怨河神无力自拔,而最终表现的是与征服者不共戴天
的仇恨。(2)通过对历史上杰出人
物的凭吊,表示对英雄的崇敬和仰慕。
表达自己收复河山的决心,于无形中流露了对卖国投降者的愤恨
和谴
责。如《雷万春墓》、《光武庙》、《蔺相如墓》等。
对于国事的忧虑,陆游显得慷慨
激昂,范成大却相对从容平静,这
是由其性格与处境造成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其爱国情思与陆游其实是
同样深沉和炽热的。范成大十四五岁时连遭父母之丧,过早地担负起家
庭生活的重担,走上
仕途又屡遭排挤,使他养成了“吾其老泥蟠”(《读
史》)的老成持重的性格。范成大出使金国途中,
看到了沦陷地严重悲惨
的现实和久经陷落后的麻木之状,因而考虑问题不像在军中生活过的
陆游那样激情澎湃,富有理想主义色彩。再者,范成大政治地位高出陆
游,这使他更多地了解到上层政
治集团的矛盾,更深入地认识到朝廷的
苟目偷安、怯弱无能的本质,清晰地看出恢复中原未能实现的根
本原因。
在J隋感表达上就不象其他文人那样过于率直激切,而显得深沉委婉。
此外,他的
行为深符儒家中庸之道,他在创作上推崇杜甫诗歌的
“中和之美”,倡言比兴寄托、委婉顿挫,虽忧愤
深广,却以含蓄蕴藉的手
法出之,寄托遥深,而这恰恰又使诗的沉郁之感具有了内涵上的深度。 三、历史大语境下的生命观
南宋是一个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危机深重,偏安小朝廷处于风雨飘 <
br>摇之中的痛苦和屈辱交织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一大批怀有爱国主义
的深厚感情,而又被不安
定的灵魂和无法舒展的抱负所苦恼的诗家词
人,往往用他们的作品喷发出使人惊心动魄的金戈铁马之声
和雷霆奋
迅之曲,而陆游、辛弃疾等人就是比较突出的这样的诗家词人。他们的
诗作中都或
多或少地描述过这段动荡乱离的历史,抒发过伤时忧国之
情,这是时代留给他们诗歌的共同印记。但是
,就其对民生疾苦的深广
描写、哀苦的沉厚揭示而言,其他人却不能与范成大相比。
范成大
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
基本政治理想是儒家的“仁政”和“民本”
思想,认为“民惟邦本,本固邦
宁”,要想富国强兵,必先安民,“省徭役、薄赋敛、蠲其疾苦”(《
论邦本
疏》)。在为地方官时,或尽力铲除弊端、整顿军备,或救灾赈济、兴修水
利,为减
轻农民负担、解除士兵疾苦作了努力。与此相应,他的忧国恤民
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
的体现。
诗人一生曾多次替下层民众呼吁过。他不但为后世留下了前、后
《催租行》及《四
时田园杂兴》(部分)这样的批判现实之作,在他的“使金
诗中更有许多反映其同情人民苦难的作品。
在使金途中,在身临沦陷区
的特殊环境里,在朝夕以国难为忧的心情下,他对于广大下层人民所遭 <
br>受的涂炭比任何时候都有更深切的体会与同情。
国破家亡,使千百万无辜的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
中,挣扎在异族铁
蹄的蹂躏之下,女真贵族以异常残酷、野蛮的统治方式来对待遗民。生
活
在那个时代的人民,从精神到肉体上的痛苦是不难想象的。祸莫大于
亡国,悲莫甚于失家,如此之大的
主题,范成大在使金诗中,将遗民们的
不幸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出来:在《州桥》中,有日 (下转
第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