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1)

别妄想泡我
616次浏览
2020年07月30日 04:2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放烟火的作文-八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1 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正确书写。 < br>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背诵课文,会默写《宿新市徐
公店》。
3.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从整体角度关注诗词,想象画面,能描述出诗词中呈现的情
景。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朗读古诗
1.揭示课题,解释课题。
,联系生活想一想意思:住宿、投宿的意思。 (1)认读“宿”
(2)引出题目的意思。
“徐公店”指一位姓徐的人家开的客店(公:古代 对男子的尊称)。说出题目的意思:
投宿在新市姓徐的人家开的客店。
2.自主朗读古诗。
3.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上网查查诗人,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整理一下。
以下内容供参考:
杨万里(1127 -1206)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 (今江西 省吉水县)人。南宋大臣,著
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被誉为一代诗宗。
其诗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的作品。著有《诚斋集 》。
要求:把自己整理关于诗人杨万里的资料录音,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要求:把古诗读三遍,做到正确、流利。
二、
自主理解故事大意

1.那一天,杨万里吃过早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门外,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
他看到了怎样的 景色呢?
预设:从诗句里发现写到的景物有“篱”“树”“儿童”“黄蝶”“菜花”,从图中还能看< br>到田边小路,就是诗中的“径”。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导理解:“篱落”是指篱笆;“树头” 是
指树枝上;小路就是诗中所写的“径”,可联系《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
“篱”可用熟字“加一加”偏旁的方法,“疏”可用“蔬”字“减一减”偏旁的方法。
要求:古诗自读三遍,结合文字和插图找出其中描写的景物。
1

1


2.描述景物。
(1)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看看图,说一说。
( )的篱落 ( )的小径 ( )的儿童
( )的蝴蝶 ( )的菜花 ( )的树
(2)读诗句,说一说诗句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图文对照了解“疏疏,深” 。看图并根据语境强调“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无处寻”,
用你自己的话该怎么说?
预设 :树头新绿萌发,路边菜花繁茂,儿童奔跑捕蝶,此时再回头品悟第一句中的“深”
字就会有不一样的感 受。小路在菜花的掩映下显得幽深,小路在儿童的奔跑中显得漫长。品
读:急走:快速地奔跑。蝴蝶与菜 花颜色相同,因此蝴蝶飞入菜花就找不到了。诗到此戛然
而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要求:描写的景物是什么样子的?结合插图和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
3.想象画面。 < br>(1)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看看图,再联系生活想一想,你脑海中浮现
出什么画面 ?
预设:篱笆旁边开满了金黄色的油菜花,一大片一大片的。空气中散发出一阵阵淡淡的
花香 。一个身穿红衣,头扎两条小辫的小孩高兴地追赶着黄蝴蝶跑了进来,翩翩起舞的黄蝴
蝶忽高忽低,一转 眼就飞入金黄色的油菜花里,小孩东找找,西看看,分不清哪些是油菜花,
哪些是黄蝴蝶了。找了很久还 是没有找着。
预设:一天中午,杨万里吃完饭出去散步,看见一片油菜田,田边有一排稀稀疏疏的篱< br>笆墙,一条很长很长的小路通向远方。路边有一棵大树,树上的花已经落了,刚吐出点点嫩
叶。这 时,他听到小男孩的声音:“别飞!别飞!”杨万里转身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正追
赶一只黄蝴蝶。蝴 蝶飞到菜花里不见了,小男孩傻眼了,自言自语地说:“我的蝴蝶呢?我
的蝴蝶呢?”杨万里看到这里, 诗兴大发,回屋写下了这首有名的《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自己试着描述画面,看谁描述得更生动。
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或者诗人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三、自主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1.读读《四时田园杂兴》,说说自己读懂哪些诗句的意思。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中用梅
子黄、杏 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 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
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 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
两句写出了昼长人稀,蜓飞蝶舞的景色,以动衬静 。
2

2


2.读好全诗,读出诗人对乡居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要求:通 过学习,感觉自己能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律美,朗读《四时
田园杂兴》并录音,然后发给 老师。
四、反思总结
1.我能背诵《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这两首古诗吗?
2.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这两首古诗的画面吗?
效果检测:

一、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解释。
1. 篱落疏疏一径深。( )
..
A.使分散 B.不亲密,疏远 C.稀疏
2.儿童急走追黄蝶。( )

A.步行 B.跑 C.离去
3.梅子金黄杏子肥。( )

A.越长越大 B.胖,与“瘦”相对 C.肥料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X。
1.《四时田四杂兴(其二十五)》是宋朝诗人范成大所作的田园组诗中的一首。
( )
2.《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杨万里。 ( )
3.《宿新市徐公店》和《四时田园杂兴》都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
三、根据意思写出对应诗句,或者根据诗句写出情景画面。
1.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而变得越来越短。村民都去下地干活了,只有
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 飞来飞去。

2.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深远的小路,树上的叶子才刚吐出,还没长大,所以还没有形
成树荫 。

3.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3

3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
1.检查《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的背诵情况。
要求:背诵两首古诗,录音后和同学老师分享,看谁背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自主学习《清平乐·村居》
1.自读诗词,读通读顺。
2.尝试理解诗词里的生字新词。
预设:翁媪:老年夫妻 相媚好 剥莲蓬
....
需特别注意这里的“剥”字,在文中读“bō”。
要求:自读诗词三遍,并把读懂的词句说一说。
三、自主理解句子意思
1.一首词,一幅画。这首词,读着读着,读到哪一句时,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青青草”,不是初春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是盛夏的 草,浓郁,茂盛。“一水护田
将绿绕”岸上还长满了青草,开满了野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 样红”,一阵风
吹来,还送来阵阵一清香。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看着他们头靠头,手拉着手,说着悄悄话的情景 ,真是——相媚好。翁媪说话时的神情、
动作和谐动人,这就是——相媚好。
2.翁媪聊的最 多的就是他们的儿子。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就是他们最大的欣慰。他们有
几个孩子?你最想夸夸谁?
预设:
(1)“大儿锄豆溪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大儿正忙着锄草 。可现在是什么季节——夏季。是啊,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真是个勤劳孝顺的好孩子。
(2)“中儿正织鸡笼”
你看,他头也不抬,心思都在眼前的半个鸡笼上,要多些编、快些编 ,这样就能让爹娘
少些操劳。他这样想着,两只手翻飞得更快了一些。
(3)“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古语有云: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小儿。( “亡”这里读wú,同“无赖”。 )看似责备,
实则喜爱。这是古人对顽皮小儿的一种喜爱的说法。这 淘气小儿是一会儿趴,一会儿躺,怎
么舒服怎么来。你看他,小脚来回晃着,小嘴里会哼着儿歌。好不快 活!
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所见所闻所感,录音,与大家分享。
4

4


3.这四幅图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完整的乡村生活图 ,你能把整首词描绘的画面,连起来
说说吗?
预设:
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村头 缓缓流过,溪边的绿茵茵的小草,草地后边有一所小房子。
房子的屋檐虽然低小,但是房顶上却爬满了瓜 藤。屋边种满了花草树木。
屋子里飘来了一阵阵酒香,原来是一对老夫妻坐在床边喝酒。老翁和老妇用 好听的当地
方言互相打趣儿。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间儿子就长大了,懂事了。我变成了满 脸皱纹的老太婆了,你
也变成了白头翁了。”老妇一边说一边指自己的脸蛋和老翁的头发。
“ 是啊,这么多年来我们养大三个孩子历尽了多少艰辛,如今孩子长大了,我们可以享
福了。虽然我们老了 ,但你的笑容仍然那么美,你仍然是我亲爱的孩子他娘。”老翁深情地
看着老伴说道。
“三个 孩子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啊!老大憨厚勤快就像你,老二心灵手巧就像我,老小年
纪尚小,虽然还贪玩调皮 些,但聪明伶俐,很讨人喜欢,是我们的开心果。”说起孩子,老
妇脸上写写满自豪与满足。
“对,感谢您为我生下三个宝贝。干杯!”老翁高兴地举杯。
老翁老妇边喝酒边尽兴地聊天。
屋外头烈日当空,大儿子在田地里锄草,虽说是汗流浃背,但他很愉快地劳动着。二儿
子在树阴 下专心致志地编织着鸡笼。而小儿子呢,他趴在溪边剥莲蓬呢。
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词描写的画面情景,并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你们觉得 这家人的生活条件如何?为什么他们还如此开心,4.翁媪醉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如此陶醉呢?
预设:
因景而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鸟鸣花香,处世外桃源。因人而醉:孩子们 勤劳、
懂事,夫复何求!老人身体健康,千金不换啊!因情而醉:一家人没有争吵,和睦相处。
要求:把自己的感触整理成录音,与大家分享。
四、了解作者
1.上网查查词人辛弃疾,认识辛弃疾,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整理一下。
供参考: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其词热情洋
溢,慷慨激昂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富有爱国热情。有《稼轩长短句》
传世。辛弃疾生于金国, 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
退隐山居。辛弃疾抱憾病逝。
《清平乐·村居》是作者晚年遭受朝廷中的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
5

5


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要求:把自己整理关于词人辛弃疾的资料录音,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词。
要求:通过学习,感觉自己能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 出古诗的韵律美,把这首词朗
读录音,然后发给老师。
五、反思总结
1.我能背诵《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吗?
2.我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的画面吗?
效果检测:

一、 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X。
1.“溪头卧剥莲蓬”中“剥”和“蓬”的读音分别是bō和péng。( )
2.“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是“躺”的意思。 ( )
3.“最喜小儿无赖” 中的“无赖”指的是小儿子不懂事,不像两个哥哥帮助大人做活,
是贬义词。 ( )
4.“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媼”的意思是说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 又
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家是谁家的呀? ( )
5.《清平乐村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 生
活之美。 ( )
二、理解诗词意思,回答问题。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媼?
大儿 ,中儿 ,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 。
1.将词补写完整。
“乐”在这2.这首词是 朝词人 的作品。 是词牌名,
里读 。
3.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 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
妙惟肖,活灵活现。他们住的是 ,溪边长满了 ,两个老
人说话 ,大儿子在 ,二儿子忙于 。小儿子
趴在溪头 。
4.整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6

6


2 乡下人家
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优美段落、语句,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3.体会作者善于 抓住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特点的写法,学习作
者对动植物生动形象的拟人化描写 。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朗读课文
1.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要求:每位同学最少读3遍课文。
2.难读字音读一读。
(1)难读词语读一读。
攀爬、装饰、构成、蹲着、顺序、催眠。
踏步、倘若、捣衣、绘成、和谐、寄托。
鸡冠花、率领、时令、向晚。
(2)注意:“冠”,多音字。当它做名词时,读guān,如 “冠冕、衣冠、鸡冠花”,当
它做动词时,读“guàn”,如“加冠、冠军、弱冠”等。文中作名词用 所以读第一声。
“率”是个多音字,表示带领、带头或跟性格有关的,读“shuài”,如率先,率 领,率
由旧章,直爽,草率,率直。读lǜ时意为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如效率,圆周率,税率,出勤率等。
3.新鲜词语记一记。
“时令”就是季节的意思,是古时按季节制定有关农事的政令。
“向晚”就是傍晚。
4.难写生字写一写。
写“蹲”右边的“尊”,要注意先短横,再封口,寸字长横托住“酋”。
“率”的写字要领是先上后下,先中间后两边,“幺”字不过横中线。
要求:这些词语读3遍。
5.读好文中长句子。
(1)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
上屋檐。
(2)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
着时令, 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7

7


(3)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
下人家 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要求:这些句子读3遍。
二、尝试读懂课文内容
1.《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每个段落都有一个主要风景,都有一幅画 面。请你选其中一
段,想着画面读,找出里面的主要景物,并给画面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例: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提示:这句话,写的是一个什么景?如果让你给这幅画面取个名字,你会想到哪个词?
参考:雨后春笋
2.按要求自己读读课文,给每幅画面起一个名字。
三、反思总结
1.这篇课文中的所有生字我都能读准确吗?课文我能读正确、流利了吗?
2.我能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吗?我能给每幅画面起个名字吗?
效果检测:
一、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音节。
芍药(sáo sháo) 鸡冠花(guān guàn) 附近(fú fù)
...
(jiē xié) 照例(lì liè) 捣碎(bǎo dǎo) 和谐
...
二、读拼音,写词语。
tǎng ruò zhuāng shì shun xù mì shí
( ) ( ) ( ) ( )
Shuài lǐng sǒng lì miáo huì jì tuō
( ) ( ) ( ) ( )
三、比一比,再组词。
风( ) 遵( ) 沟( ) 列( )
凤( ) 蹲( ) 构( ) 例( )
四、词语练习。
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1.“时令”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 。
2.句中的一对反义词是( )—( )。
3.画线部分用词语“________”代替最为恰当。
五、阅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你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 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
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的红霞,( )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
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 )、( )的田园风景画。
8

8


1.根据原文,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语
2.“向晚”的“向”的意思是( )。
A.对着 B.将近 C.向来
3.这段文字描写的情景就像一幅图画,请给这幅图画命名 。


第二课时
一、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1.你对哪一幅画面最 感兴趣?哪些字词、哪些句子,让你走进了画面?读读相关语句,
做上记号,写写自己的感受。
要求:把自己的感受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2.尝试自学,思考提示:
(1)“瓜 藤攀檐”: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
攀上棚架,爬上屋檐(yá n)。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
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 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
的装饰(shì),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 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查找资料: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画面。
思考:高楼门前的石狮和旗杆让你有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会认为瓜架比石狮子、旗杆
“可爱多 了”呢?哪些地方能感觉到可爱呢?
(2)雨后冒春笋: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 鲜嫩的笋,成群的从
土里探出头来。
思考:读读这句话,看看有没有哪一个词语特别吸引你?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
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
(3)群鸡觅食: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 ,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
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 来走去。
这是怎样的一只母鸡?这是怎样的一只雄鸡?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拟人)
(4) 院落晚餐: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
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 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思考:“天高地阔”是形容空间大的,怎么用来形容吃晚饭呢?如果把“天高地阔 ”换
个词,你能想到哪些词?换成这些词行吗?
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作者陈醉云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什么样的感叹?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看看这句话在文章的什么位置,有什么作用?
9

9


2.请你试着模仿文中句子写一写乡村美景。
要求:把自己写的乡村美景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三、反思总结
1.我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句?记在摘抄本上了吗?
2.你学会文中拟人的修辞手法了吗?你能试着写几句吗?
效果检测:
一、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1.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我也会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写句子:
风儿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句子中的“成群”一词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用得好,让人感到
嫩笋的长势和春天的勃勃生机。
二、对下面的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A.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B.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C.这句话运用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乡村生活美如画。
D.这句话集中概括了乡下人家美丽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
三、课内阅读。 < br>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你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
到门前,天 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
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 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1.给选文描绘的景色选个合适的名字( )。
A.月夜睡梦图 B.院落晚餐图 C.鸡鸭觅食图 D.鲜花轮绽图
“它们”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他们”指的是_________ __________,
3.想象这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你的体会是( )。
A.田园风景充满了祥和与平静。
B.田园风景充满了嘈杂和凄凉。
四、课外阅读。
炊 烟
①在我看来,走进乡村最触动 人心的 莫过于那随处可见的炊烟。我钟爱炊烟,一如我
钟爱这朴实的乡村生活。
②我是一个习惯于早 起的人,可是乡村的炊烟比我更早醒来,温柔地升起在这宁静而祥
和的村庄上。
10

10


③乡村的生活是极有规律的,就如这炊烟,一天便能三次见它升起。 ④早晨,天色往往最清淡,这时的炊烟在我看来是最彻底的。在清淡的天空下,伴着清
凉的晨风,你 会看见炊烟婀娜的身姿,看见它缓缓地升起,然后渐渐地淡去。我想,这样的
炊烟是最惬意的。
⑤一到中午,阳光逐渐变得霸道。这个时候你若想看见炊烟,非得仔细才行。乡村里的
炊烟不比城里的 那么张扬,它总是丝丝缕缕,却让人打心眼儿里喜欢。这时的炊烟应该是最
随意的。
⑥而到了 黄昏,炊烟的升起总会让人有很多的感慨。如果你出门在外,或是外出劳作了
一整天,看见乡间四起的炊 烟,心中涌起的应该是一种温暖的感觉,抑或是一种归心似箭的
急切。傍晚的炊烟,总是被人们赋予了很 多很多。暮色四起的时候,乡间昏黄的灯光从不同
的窗户里透出,伴着徐徐升起的炊烟,的确是有一种独 特的韵味。我想,这时的炊烟才是最
纯粹的吧。
1.本文是按照________顺序来描写 炊烟的。清晨的炊烟是________的,中午的炊烟是
________的,黄昏的炊烟是____ ____的。
2.短文的第⑤自然段采用的写作手法是( )。
A.夸张 B.照应 C.对比
”这句话中的3.“乡村的炊烟比我更早醒来,温柔地升起在这宁静而祥和的村庄上。
“________”一词,写出了乡村的炊烟不张扬的特点。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 br>写出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热爱之情。
4.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

11


3 天窗
学习目标:
1. 认识“慰、藉、瞥”等3个生字,会写“慰、藉”等10个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
词义等方法,理解“ 慰藉、扫荡、锐利”等新鲜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找出开天窗的原因。
3. 默读课文,理解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原因。
4. 学习抓住关键语句,品味语言的优美,感受乡下孩子所见所想的乐趣。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质疑
1.朗读课文,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圈画生字新词以及不理解的句子,试着自己解决。(提示 :可以结合课后生字表、
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等来认识和理解)
(3)提出自己的疑问。
要求:每位同学大声读3遍,把不懂的问题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2.难读字音读一读。
(1)难读字音读一读。
慰藉(wèi jiè) 卜落(bǔ) 一瞥(piē) 帐子(zhànɡ)老鹰(lǎo yīnɡ)
蝙蝠(biān fú) 河滩(tān)
(2)注意:“藉”和“卜”是多音字。“藉”读jiè时有安慰等意思, 如慰藉;读“jí”
时有践踏,杂乱等意思,如狼藉。“卜”读bǔ时,有碎响等意思,如卜落;读bo 时,可以
组词萝卜。“瞥”容易误读第三声。“帐”和“鹰”是后鼻音,“蝙”和“滩”是前鼻音。
要求:这些词语读3遍。
3.形近字辨一辩
藉(慰藉) 籍(书籍) 锐(锐利) 脱(脱水)
帐(蚊帐) 账(账本) 烁(闪烁) 砾(沙砾)
滩(沙滩) 摊(摆摊) 蝙(蝙蝠) 编 (编织)
鹰(老鹰) 膺(荣膺) 霸 (霸气 ) 霞(霞光)
要求:能根据换偏旁法区别形近字,并借助偏旁理解字词的含义。
4.理解新鲜感词语。
顶喜欢:十分喜欢。
慰藉:是指心理得到满足或安慰。
12

12


卜落卜落:象声词,形容物件连续不断的碎响。
一瞥:原意表示迅速地看了一眼,本文指闪电很快的划过。
猛厉:气势猛烈。
扫荡:彻底清除。
锐利:本义指锋利。本文指想象力敏锐、丰富。
应得:应当得到。
阔达:开阔。
确实:准确实在。
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新鲜感的词语。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上网查查大作家茅盾,认识茅盾,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整理一下。
以下内容供参考:
茅盾(1896—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
国 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虹》
《蚀》等, 短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等。
求:把自己整理关于作家茅盾的资料录音,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2. 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
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交代了乡下人家屋中开天窗的原因。
,写了孩子们下雨被赶回 家和夜晚被逼休息时,天窗是孩子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
们唯一的慰藉。
第三部分(第 8自然段),写应该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天窗给孩子带来无穷的想象力
和欢乐。
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每个部分的大意并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3. 想一想,大人们为什么要开天窗,天窗长什么样,天窗又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情感
呢?用直线画下来。
(1)第2自然段。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地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
子里就黑 得像地洞里似的(开了天窗,屋子就不会这么暗了)。
(2)第3自然段。玻璃做的,方方正正,开在屋顶,能透光亮。
(3)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慰藉。
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说从哪里找到答案,画好并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4.默读课文,想一想,大人们为什么要开天窗,天窗又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情感呢?
(1) 第2自然段。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地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
子里就黑得像地洞里似的 ,开了天窗,屋子就不会这么暗了。
13

13


(2)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慰藉。
三、反思总结
1.我是否掌握了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 下文理解词义等方法,理解了“慰藉、扫荡、
锐利”等新鲜词语的含义?
2.我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找出开天窗的原因了呢?
效果检测:
1.读拼音,写汉字。
hǎi tān biān fú lǎo yīnɡ zhànɡ zi wèi jiè
( ) ( ) ( ) ( ) ( )
2.形近字组词。
藉( ) 锐( ) 帐( ) 烁( )
籍( ) 脱( ) 账( ) 砾(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锐利________ 扫荡________ 闪烁________ 阔达________
4.文章脉络梳理。
《天窗》首先交代了开天窗的( ),接着写了当( )时,或
( )时,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 ),最后,我们想到应
当感谢( ),因为天窗让孩子们有了无穷的( )。


第二课时
一、自学质疑
1.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1)圈画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问。
(2)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 子们“唯一的慰藉”?找出相关句子读一
读,通过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第一 种情况是当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
们偏就不许,孩子们被 关进地洞似的屋里;第二种情况是在晚上,当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
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 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仰起了脸。
“顶喜欢”“跑跳”和“偏就不许”“被关进”,以及 “被逼着”“偷偷地”等几组看似矛
盾的关键词语,给人以强烈的反差对比,从中体会到家长管束的严厉 ,孩子的天真好玩,以
14

14


及孩子失去自由的失落和不满的情感。
要求:每位同学默读课文 3遍,并把不懂的问题,以及通过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想要
表达的感情的话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
2.联系生活。
(1)你有被严厉管束的经历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比如 :你玩手机游戏正开心时,被父母强制拿走了。比如考完试,你想去看个电影,你
父母不给你去,并且要 求你必须在家老老实实呆着,写完寒假作业和他们布置的额外作业。
想必你的心情也是失落和不满的吧。
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说并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二、思考探究
1.透过天 窗,作者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默读第五自然段,分别用直线和波浪
线划出来,抓住关键词,体 会其中表达的情感。
(1)一是看到的:雨脚和闪电,我们需要抓住描写雨和电动作的关键词语来体会 作者
情感。雨脚:卜落卜落跳,突出了雨的活泼调皮。闪电:“一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
了闪电一掠而过的速度之快。这里的“卜落卜落跳”“一瞥”,从孩子的目光,用孩子的语言,
将孩子 的兴奋与快乐表现了出来,也让孩子原本失落的情感一扫而光。
(2)二是想到的,抓住关键词“猛厉扫荡”展开想象。
①你想象到的风雨雷电是怎样的猛厉呢?
这雨,铺天盖地,滂沱似瓢泼,就这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
这风,狂猛暴唳,愤怒似狮吼,就这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
这雷,惊天泣鬼,声音似地裂,就这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
这电,裂天掣地,刺眼如利剑,就这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
②“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我感受到风雨雷电的威力很强大,很有威慑力,能扫除荡平一切。
③为什么透过天窗看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这是“我” 的想象,无限地放大风雨雷电的威力,感受到一种快乐,一种在暴风雨中玩
耍嬉戏的快乐。此时的天窗就 像是一个放大镜,“想象”将原本没有的景象看得更阔达、更
复杂、更确实,让孩子们的心境变得异常兴 奋与激动,这就是从“无”中看到“有”。
要求:抓住有关动词,通过作者所见所想,把你体会到作者 的情感,说一说并录下来,
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2.请朗读课文中第七自然段,思考作者透 过天窗分别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从语段
中哪些关键词,感受到孩子们所见所想的乐趣。
(1)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进行对比。
看到的 想到的
15

15


一粒星
一朵云
一条黑影
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
(2)体会情感。
从关键词“闪闪烁烁”:由暗淡想到璀璨,感受夜空的静谧和辽远,想象的阔达。
从关键的句 式三个“似的”,以及三个“也许是”,感受夜空的奇幻与神秘,想象的复杂、
真切、确实。另外,简短 急促的句式本身就蕴藏着兴奋、激动之情。关键性词语让模糊不清
的事物中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美丽神奇之 夜,这就是从“虚”中看到了“实”。
要求:说说自己体会的内容并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3.小小的天窗是作者唯一的慰藉。在你的记忆中,你在什么情况下,谁或者什么东西能
成为自 己的慰藉呢?
比如:记忆中,比如当我有秘密不想告诉任何人时,日记本就成为了我唯一的慰藉;当< br>亲人不在身边,手机视频就成为了我唯一的慰藉;当我没考好时,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和鼓励
就成为 了我唯一的慰藉„„
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说并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三、反思总结
1. 我能理解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原因了吗?
2. 我是否学会了通过抓住关键语句,感受乡下孩子所见所想的乐趣了呢?
效果检测:
1.看拼音,写汉字。
你偷偷从zhànɡ ( )子里伸出头来,仰起脸看着那天 窗,你会从那小玻璃上掠过
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biān fú( ),也许是bà ( )气十足的猫
头yīnɡ ( )。
2.填空。
描写的是乡下的 只有前面一排 ,《天窗》是著名作家 写的一篇散文,
夏日里下雨,夜晚孩子们被逼着去睡觉时,屋子里黑洞洞的。这时候,屋顶上小小的 便
成了孩子们唯一的 ,透过小小的天窗看到的点点面面,听到的点点声音,都能使孩子
们的 锐利起来。孩子们透过天窗,从雨脚、闪电想象到了天窗外 ;从天窗中
的一粒星,想象到了无数 ;从天窗中的一朵云,想象到了无数
像 、 、
奇幻的云;从天窗中的一条黑影,想象到了这也许是 ,也许是 ,
也许是 。
3.问答。
在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16

16



4.仿写。
作者还会想象到什么呢?
冬天雪花纷飞的时候,你会从那小小的玻璃, 你会看见_______________,你想象到
__________________;你想象 到__________________,你想象到________________。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国考公务员职位表-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


龟虽寿-北京印刷学院招生网


青岛公务员报名-听课体会


曲阜师范学院-高一化学教学计划


安徽时政-检阅教学设计


研究生调剂信息网-搞笑名言


冬奥会和奥运会的区别-描写秋天的语句


关于节俭的名言-浙江公务员考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