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案
绿色家园手抄报-律师事务所实习报告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范成大
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本诗是
其中的第三十一首。本诗描写农村春、夏、秋、冬
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
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稚子弄冰》
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
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
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
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村晚》是
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
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
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
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
村晚景图。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
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
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
”;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搜集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朗诵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要度过幸福的童年,童年那纯真、幼稚的岁月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
印象。身
处童年的我们,身上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儿时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这
节课我们
要学习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稚子弄冰》。通过学习,了解发生在
古代儿童身上的趣事
。
2.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作者简介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吴郡(苏州市)人。绍兴二十四年(1164)进士。孝宗
时出使金国,表现出不畏强暴的凛然气节。
官至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他是南宋著名诗人
之一,为“中兴四大家”之一。
他是位爱国诗
人,也写过大量的田园诗。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
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诗
人”。他的词,所涉及的生活面不及诗歌广阔;文字精美,
音节谐婉,与婉约派一脉相通。著有《石湖居
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三.字词学习
1.字音:
昼(zhòu)夜 耕耘(gēng ún) 幼稚(zhì)
供(gòng)品
2.多音字:
童孙未解供(gòng)耕织。
提供(gōng)。
3.识字方法:
看图识字:桑:桑葚 桑叶
字理识字:昼:
4.书写指导:
晓:右上部分注意与“戈”的区分,巧记:用火“烧”,用水“浇”,东方日出是指“晓”。
5.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
句中词语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
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
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
种瓜。
四、理解诗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如何理解题目“四时田园杂兴”?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田园:田家乡村。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4.围绕“耘田”“绩麻”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
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插秧、收割、犁地、积肥……农村的劳动非常繁忙。
5.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3.读完这两句诗后,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那些孩子们,他们
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
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
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
是太有趣了!
4.诗中的“儿女”和“童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儿女”:勤劳,不辞劳苦,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童孙”:天真淳朴,活泼可爱,热爱劳动。
(1)孩子们很懂事:父母的勤劳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孩子们也喜欢上了劳动。
(2)孩子们的快乐: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心里也想到了丰收时收获的快乐。
(3)孩子们的可爱:从孩子们的神情、动作感受到他们的童真童趣,俏皮可爱。
5.指导朗
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孩子们的自豪;读出孩子们的快乐;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
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
;读出作者对他们的喜爱之情。
6.了解写法。
(1)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什么为写作题材?
农村生活。
(2)作者是怎样描写农家生活的?
作者抓住农家生活的片段,运用通
俗的语言,如“耘田、绩麻、村庄、儿女、童孙、耕
织、种瓜”等词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教师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平白、朴实、自然的语言勾画出质朴的乡村生活
的画面,具有浓
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7.《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
创组诗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局面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
的在家忙碌,就连孩子们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
现夏日乡村
农忙时的质朴生活。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 ),对劳动人民的(
),以及对乡村生活的(
)。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喜爱、赞美、热爱)
8.拓展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春日)
种园得果廑偿劳,不奈儿童鸟雀搔。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网盖樱桃。
《四时田园杂兴》(夏日)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四时田园杂兴》(秋日)
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蜻蜓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
《四时田园杂兴》(冬日)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1.总结学习方法:初读古诗──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稚子弄冰》。
稚子弄冰
[宋]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3.汇报交流。
(1)了解作者
杨
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
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
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他与范成大、陆游、
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稚(zhì)子 银钲(zhēng)
玉磬(qìng)
(3)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
理
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
稚子:幼小的孩子。
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有长柄。
磬: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4)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写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
什么?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
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
来敲;弄冰乐趣,体现喜爱。
(5)孩子们被敲打冰块儿发出的
美妙的声音陶醉了,边敲边舞,不亦乐乎。忽然,这
声音戛然而止,传来了另一种声音,到底发生了什么
事呢?齐读古诗后两句,一起来看看吧!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他轻轻敲打,
冰块发出像玉磬一样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
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
——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6)孩子们看到冰块儿破碎了会是什么样子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不知所措、垂头丧气;失望。
(7)读完这两句诗后,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当孩子们正醉心
于那(穿林而过)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冰块儿落地),发出了如(玻
璃破碎)的声音。唉,太令人(
失望)了!
(8)《稚子弄冰》中的稚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诗中的稚子不惧严寒,清
晨脱冰,可见他天真幼稚;他把冰块当做银钲来敲击玩耍,可
见他非常的调皮可爱。
(9)总结
《稚子弄冰》一诗生动地描绘了天真稚气的小孩(脱冰作戏)的场景,展现了儿童
(自
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10)拓展阅读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课外搜集并朗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把自己搜集的古诗分享给同学们。
3.搜集阅读范成大、杨万里的其他诗,背诵积累。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交流: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
今天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
名字叫——雷震。
3.板书课题:村晚
二、初读古诗
1.了解作者。
雷震:宋代诗人。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
是南昌(今
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陂(bēi)池 寒漪(yī) 衔(xián)接
3.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
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
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
体写了什么。
陂(bēi):池岸。
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含住了。
浸:淹没。
寒漪(yī):让人感到寒意的水中的波纹。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归去:回去。
4.再读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绿草长满了
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
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
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
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
定的曲调。
三、理解诗意
1.如何理解题目“村晚”?
村晚:乡村傍晚的风景画。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2.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写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
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幽静美丽,体现喜爱
3.“山衔落日浸寒漪”中的“衔”与“浸”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衔:日薄西山、欲落未落。(拟人)表现出诗人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浸:青山、落日倒映水中,与涟漪融为一体、摇曳闪烁的美丽景象。
4.长满青草的池塘,快
要落山的红日,真是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此时牧童
在干什么呢?齐读古诗后两句,一起来看
看吧!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
调。
5.你能想象出牧童吹笛子时的样子吗?你能从牧童身上感受到什么?
悠闲自在、摇头晃脑;儿童的天真无邪。
6.读完这两句诗后,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那小牧童(横骑)
在牛背上,(慢悠悠地)走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短笛,(有模有样)
地吹着自己编的(小曲),那头
老牛似乎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
7.小结。
《村晚》这是一首描写(
乡村晚景)的诗,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
美)之情。
四、总结
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1)相同之处:
①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
②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
③充满了童真童趣;
(2)不同之处:
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②《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③《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的文化瑰宝,而唐诗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
亮的明珠,
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唐诗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
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多读读唐诗,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收集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句。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提示:改写古诗要注意保持古诗的
内容基本不变,在原诗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恰当、
通顺的语言描绘出诗的内容。
例文:《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正是初夏时节,水稻田里的秧苗都到了该除草的时候了
。白天,村子里的男人们就都到
水稻田里去除草。妇女白天忙完了家中别的家务活以后,晚上也不闲着,
忙着又是搓麻线,
又是织布。全村的年轻人都各忙各的,忙得不亦乐乎。
那些孩子们既不会耕
田也不会织布,可也闲不下来。因为他们从小都对家中父母亲忙农
活的事情见多不怪了,也都很喜爱劳动
。你看,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他们都在忙着跟父
母学习种瓜的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