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2》教学大纲
五大行-欢乐谷圣诞节
《中国古代文学2》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 2
学时学分:
644
先修课程
:
适用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
开课教研室
:古代文学教研室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
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是中文专业学生学
好其他各门课的基础,它在中文专业乃至整个社会
科学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
2.课程任务:
学好这门课,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文学
的发展概况和成就,掌握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
赏、分析评论能力,重点掌握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
学重要文学现象、流派、代表作家,
对于全面提高文学素养,将来胜任对外汉语教学教师这一职业,对于
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
族自信心、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论课时:64课时。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历程。认
识各时代文学的
基本特征、熟悉各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认识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演
变
规律。熟悉各时期一些重要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2. 成绩考核形式:
课程成绩=期终成绩(开卷考试)(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
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
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宋初文学
1.教学基本要求
使
学生了解宋初诗文一方面是对唐代文学的继承模仿,一方面是宋代文学发展的一种
模索过
程,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能准确理解宋代社会文化背景,概述了宋代文学的总体风貌。特
点及发展演变情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王禹的诗文,林逋的诗,西昆体的盛衰。难点: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宋初散文与复古思潮
第二节 宋初三体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本章论述了北宋前期的词创作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对晏殊、欧阳修,范仲
淹、张先,王安石、柳永词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此期词坛
的发展趋势是:既有因袭晚唐五代
词风的一面,又有开拓革新的一面。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柳永的词。难点:柳永词的艺术特点及对词的革新贡献。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柳永
第二节 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诗文革新兴起的原因以及取得的成就。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
本章论述了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理论和创作,以及梅
尧臣、苏舜钦和王安石的诗文创作。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其散文、诗歌创作。难
点: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理论主
张在唐代韩愈、柳宗元古文理论基础上的发展。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欧阳修
第二节 王安石
第四章 苏轼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苏轼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盟主,在散文、诗、词方面都创造出了
最高成就。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其散文、诗、词创作。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苏轼散文、诗歌、词。 难点:苏轼散文、诗歌的风格特点,苏轼对词的变革
和贡献。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与文学思想
第二节
苏轼的散文
第三节 苏轼的诗歌
第四节 苏轼的词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黄庭坚
、陈师道等人诗歌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江西诗派的崛起是诗坛上重要
的文学现象,了解江西
诗派的特点及其自身的演变发展。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本章论述了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庭坚的诗歌和江西诗派的形成。难点:对黄庭坚诗风、诗法的掌握。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第二节
李清照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北宋中后期词坛的情况。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本章论述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的词。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周邦彦的词。难点:周邦彦词的艺术特点。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周邦彦
第二节 北宋中后期词坛
第七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其诗歌的分析,
使学生认识由于时代的关系,这些诗人比前辈更富有独创精
神,他们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
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 本章论述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陆游的诗歌。难点:陆游的诗歌艺术手法。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陆游
第二节 杨万里与范成大
第八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辛弃疾等人词作的赏析,使学生认识辛派词人继承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
放”词风
,空前地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作的艺术表现力,最终确立了词体与五七言诗歌分
庭抗礼的文学地位。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本章论述了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和辛词的艺术成就。难点:辛词的艺术成就。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辛弃疾
第二节 辛派词人
第九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迥异
于辛词的姜夔词的特点以及宋末词人的两大创作阵营:辛派后劲与
姜派词人,认清宋末词坛
是词史高峰状态的结束期,实质上也是多种词风的融合期。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 本章论述了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姜夔的词。难点:姜夔词的艺术特点。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姜夔
第二节 吴文英
第十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宋诗尾声的状况,以及北方辽金的诗歌特点。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本章论述了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天祥、汪元量和元好问的诗。难点:元好问的诗的艺术特点和影响。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南宋后期诗歌
第二节 辽金诗歌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第一章 元代散曲和诗文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散曲的渊
源脉络以及发展流变,掌握散曲的基本特点,加深
对中国诗歌古典发展史的认识;背诵散曲中的代表作。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基本内容:其一
,元代散曲的兴起和原因、散曲的分
类和格律体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散曲的特征、类型,散曲代表作家作品,重要诗人诗作。难点:散曲特点。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元代散曲
第二节 元代诗文
第二章 关汉卿
1.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关汉卿是元杂剧艺术的代表作
家。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公案剧的代表作;历
史剧的代表作。关汉卿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关
汉卿主要剧本的内容、艺术成就、戏
剧冲突的特征;关汉卿悲剧作品的特色。艺术上的奠祭意义。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
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戏剧冲突的特征;
本色的语言。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关汉卿的三类剧本的三大主题。难点:关汉卿剧本的情节特点。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涵
第二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 《西厢记》
1.教学基本要求
领会
:戏剧冲突的特征;分析莺莺的艺术形象;《西厢记》的戏剧冲突特征;王实甫对
元杂剧体制的突破;《
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能准确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西厢记》的戏剧冲突;莺莺、红
娘、张生和老夫人形象分析;文采派的语
言特色;《西厢记》对传统体制的突破。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戏剧冲突的特征;莺
莺形象的内涵;诗化语言的特色。难点:作品戏剧冲突的三
种形式;《西厢记》爱情主题的意义。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厢记》故事的演变
第二节 《西厢记》
第四章 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元杂剧前期和后期的差别,了解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基本内容:元杂剧前后期各自特征;元前期杂剧作家
作品;
元后期杂剧作家作品。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元杂剧前后期特征;前、后期重要的作家、作品。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白朴
第二节 马致远
第三节 郑光祖
第五章 南 戏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南戏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四大传奇的基本
内容和艺术特色;《琵琶记》是南戏中最
有成就的作品之一,被称为“南戏中兴之祖”。通过对作品的学
习,使学生对南戏有一个完
整的认识。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南戏的形成与发展;南戏四大传奇;《琵琶记》的思
想内容与艺术特
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南戏的基本特征;四大传奇内容与特色;《琵琶记》分析与欣赏。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四大南戏”
第二节 高明与《琵琶记》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第一章 《三国演义》
1.教学基本要求
领会章回
小说的特征,《三国演义》的主旨:忠奸说;“三绝”的形象分析;七实三虚的
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主
要方法;语言特色。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
准确理解章回小说的发展;《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基本特
征及影响。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代文学的主要特征;《三国演义》拥曹反刘的倾向、仁政思想;七实三
虚的方法;特
征化性格的刻画;曹操、关羽形象分析;《三国演义》语言特色。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成书、作者与版本
第二节 思想倾向
第三节 艺术成就
第二章 《水浒传》
1.教学基本要求
领会
:水浒故事的流传与发展;《水浒传》的复杂的思想内容、基本内容和主要情节;
分析李逵、林冲、宋江
等艺术形象;《水浒传》的艺术结构。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
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水浒故事的流传与发展、作者的生平与创作;《水浒
传》的版本、复杂而丰
富的思想内涵;《水浒传》刻画人物的方法;《水浒传》的艺术结构、
对后世的影响。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水浒传》复杂而丰富的思想内容;《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忠义的复杂内涵。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成书、作者与版本
第二节 思想主旨
第三节 艺术成就
第三章 《西游记》
1.教学基本要求
识
记:神魔小说;领会:《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主旨;《西游记》的艺术结构、孙悟空
形象;刻画人物的
主要方法;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神魔小说的特征。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
定;生动鲜明
的艺术形象的刻画;金线串珠的艺术结构;极幻与极真的艺术构思;物性、神
性与人性结合的刻画人物的
方法;整体寓意与局部性象征;幽默诙谐的人物语言。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神魔小
说的基本特征;作品的主旨;孙悟空、猪八戒形象分析;艺术结构;刻划人物的
方法;幽默诙谐的语言特
色。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成书与作者
第二节
思想内容
第三节 艺术成就
第四章 《金瓶梅》
1.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世情小说。领会:世情小说的特征;《金瓶梅》的主旨、艺术结构、语言特色。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世情小说的特征
。《金瓶梅》的主旨、在文学史上的
地位。《金瓶梅》的语言特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世情小说的特征;金瓶梅的主旨、艺术结构、地位、语言特色。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基本内容
第二节 艺术成就
第五章
明代短篇小说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拟话本小说兴起和繁荣的原因,识记明代短篇小说重要
作家作品,了解作品思想内
容及风格特色。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
/p>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基本内容:其一,拟话本的兴起和繁荣;其二,冯梦龙与“三言”;其三,凌濛初与“二拍”;其四,文言短篇小说。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冯梦龙与“三言”、凌濛初与“二拍”、文言短篇小说代表作家作品。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冯梦龙与“三言”
第二节
凌濛初与“二拍”
第六章 明代戏剧
1.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明代传奇、《四声猿》、三大传奇。领会:明代三大传奇的价值;明代杂剧的特点。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明代杂
剧的演变、徐渭的讽世杂剧。明代三大传奇;
沈、汤之争;四大声腔与昆腔的发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杂剧特点、转型期特点;《四声猿》的艺术成就;三大传奇的价值;四大声腔。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徐渭与《四声猿》
第二节
“吴江派”与“临川派”
第七章 汤显祖
1.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临川四梦;汤显祖的代表作品;至情论。领会:“临川四梦”的内容和形式特点。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至情论”的主
张;代表作“临川四梦”的内容和形
式;浪漫主义的风格、杜丽娘形象的意义;汤显祖剧本对后世的影响
。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汤显祖的戏曲理论主张;“至情”论的深刻内涵;“临川四梦”的比较;《牡丹亭》主要
内容、
杜丽娘形象的意义。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平思想
第二节 《牡丹亭》的思想与艺术
第八章 明代诗文
1.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台阁体、茶陵派、唐宋派、童心说、性灵说、竟陵派。领会:明代诗
文发展走向;
简述前后七子的诗歌主张。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掌握重要诗文流派的特征;台阁体、公安派、竟陵派的特
征;归有光与唐
宋派;前、后七子的诗李贽的“童心说”;晚明小品文的特征。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代诗文的发展线索;前后七子的诗歌主张;“童心说”的价值;性灵说的特征。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明代前期诗文
第二节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第三节 晚明诗文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一章 清代戏曲
1.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清忠谱》、《笠翁十种曲》。领会:苏州派戏曲的主要特色;李渔
对古典喜剧的贡
献;《长生殿》的创作构思、处理题材的基本原则;《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清李玉与苏州派,李渔的风情喜剧。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清初戏曲发展线索;李玉与李渔创作区别。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杂剧与传奇
第二节 洪昇与《长生殿》
第三节
孔尚任与《桃花扇》
第二章 《聊斋志异》
1.教学基本要求
领会狐鬼世界的建构。神秘思维的模式。两种故事模式。狐鬼世界的内涵。《聊斋志异》
的艺术创新;用
传奇法以志怪;小说诗化的倾向;语言特色。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领会狐鬼世界的建构。神秘思维的模式。两种故事模
式。狐鬼世界的内
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作者所创建的形式和内容的把握;作者经历与作品内容的关系。
用传奇法以志怪方法
的运用;小说诗化的特点;作家生平经历和《聊斋志异》创作的关系。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
《儒林外史》
1.教学基本要求
领会:《儒林外史》对假名士的批判和揭露;《儒
林外史》是如何描写被科举扭曲的文
人和社会;范进形象的分析;分析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内涵;小说的结
构形式;小说的叙事特
点。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
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儒林外史》的基本内容;批判科举的命意;科举扭
曲的文人和社会;假名士的
嘴脸;理想文士的救世努力;杜少卿形象的文人内涵;“真
儒”的实学思想。《儒林外史
》的艺术创新;叙事艺术的新特点;讽刺艺术的新成就。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掌握小说基本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小说的结构形式和叙事方式的创新。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吴敬梓生平思想
第二节
《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第三节 艺术成就
第四章
《红楼梦》
1.教学基本要求
领会:《红楼梦》创作的主旨;宝黛钗爱情婚姻的悲剧;分析
宝玉、黛玉、宝钗、王熙
凤等艺术形象;《红楼梦》的叙事的特点;人物性格内涵的丰富性;个性化的语
言。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
解《红楼梦》的版本;《红楼梦》的深刻内涵;双重悲
剧的建构;家族悲剧的意义;女儿悲剧的意义;《
红楼梦》的艺术突破:一个总纲、两条线
索、三个波澜的设计;人物刻画的新方法;语言特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红楼梦的主旨,通过一家的兴衰反映封建社会的兴亡。掌握《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刻
画人
物的方法;网状的艺术结构;生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宝玉和黛玉形象中的文化基因。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作者与版本
第二节
对情与理的突破
第三节 艺术成就
第五章 清代诗词文
1.教学基本要求
领会: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性灵派的主要特征;桐城派的主要特征、影响
;分析神韵
派的主要特征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清代文学形成的背景;清代的学术与文学;清代的人
文思潮与文学;
吴伟业的叙事诗、纳兰容若代表代表词作;词的中兴;王士祯的神韵说;袁
枚和性灵派;浙派词和常州派
词;桐城派散文的特点和影响;骈文的复兴。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清代文学的历
史特征及特征形成的原因;各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理论主张;神韵说的
主要特点;性灵派的主要特点;
桐城派的主要特点。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清代诗歌
第二节 清代的词
第三节 清代散文
四、学时分配表
章序
第五编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六编第一章
内容
宋初文学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苏轼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元代散曲和诗文
课时
2
2
2
4
2
2
2
2
4
2
2
2
备注
讨论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编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八编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合计
元代杂剧
关汉卿
《西厢记》
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南戏
明代小说的繁荣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金瓶梅》
明代短篇小说
明代戏剧
汤显祖
明代诗文词曲
清初至清中叶戏剧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红楼梦》
清代诗词文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4
2
64
观看影像资料
观看影像资料
观看影像资料
五、主用教材及参考书
(一)教材:
1.《中国文学史》 (四卷) 主编:袁行霈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或修订时间:2005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四卷)
主编:郁贤皓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或修订时间:2005年版
(二)参考书:
1.《中国古代文学史》 主编:郭预衡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或修订时间:2009年版
2.《中国文学史》 主编:游国恩等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或修订时间:1999年版
3.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中下)主编:马积高,黄钧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或修订时间:2009年
执笔:王建亮
审定:马建华
左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