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语言_词汇语法与网络语言

温柔似野鬼°
876次浏览
2020年07月30日 05:0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张爱玲语录-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


中 国 外 语
反语言、词汇语法与网络语言
李战子 庞超伟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
2010

5


7



3


(总第
35
期)
摘 要:

反语言

是 在

反社会

中产生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根据
Halliday< br>的研究,反语言可
看做一种隐喻变体,其词汇语法形式具有重新词汇化与过度词汇化的特点,在功 能
上除了保密性,更重要的还在于能够通过人际互动构建与保持社会现实。本文在综

Halliday
对反语言研究的基础上,对网络语言的特点与功能进行了分析和解读,以
期给 社会符号学研究带来新的视角。
主题词:
反语言;反社会;词汇语法;网络语言
中图分 类号:
H0-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382 (2010) 03-0029-07
1986
Geneva

Smitherman

2000
) 。同
时,也有部分学者将研究范围做了进一步扩
展,对新媒体语言、文学作品、同性恋群体内< br>部语言,黑人英语等进行了基于反语言视角的
研究,而国内对亚文化语言的相关研究还比较
少见。本文将首先综述
Halliday
对反语言的相
作者简介:李战
关研 究,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时下流行的网络语
子,南京国际关
言的特点及功能进行分析和解读。系学院英语系教
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功能
语言学、话语分
前言< br>1

反语言(
anti-language


一词首先出自
Halliday

1976
年发表的
“Anti- language”


文,是指在

反社会(
anti- society


中产生
的特殊语言形式。所谓

反社会

,即建立在某
一社会当中、用来有意识地替代这一社会的社
会。它是一种反 抗的方式,这种反抗可能表现
为一种被动共生的形式,也可能表现为主动敌
对甚至毁灭性的形式 (
Halliday

1976

2007

265
)。
Halliday
在文中列举了几个典型的反
社会,如伊丽莎白时期流浪 汉群体、现代加尔
各答犯罪集团、波兰监狱囚犯群体,此外早期
的基督教社区、现代黑社会等也 具有反社会属
性,它们代表了主流文化之外的各种亚文化。
Halliday
在前人关 于亚文化语言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反语言的很多特征并不如其表面上看起
来那样与主流语言泾渭 分明,反语言研究属于
社会病理语言学的研究范畴,能给社会符号学
的研究带来新的视角。
Halliday
之后,国外有多名学者在谈到
语言与社会时也涉及对反语言的 论述(见
Mar-
garet

Meek

1985

Martin

Montgomery

反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
2
从表面上看反语言仅是一系列难懂的术
析、英语教学,
语或者

黑话

,似乎掌握一个

术语表

就可以
E-mail: lizz402@
掌握反语言的全部,因此人们往往单从词汇学

。 庞
的角度去审视反语言,这样难有全面系统的认
超伟,国防科技大
识。正如
S apir

1921
)指出的那样,语言学
学人文与社科学院
习者不 能认为词典就已包含了一种语言的全
外语系讲师,南京
部,因为语言使用还依赖语境中的众多其 他因
国际关系学院博士
素。因此,反语言应该在一个系统的语言框架
生,研究方向:功
下进行研究。
2.1
 功能语言学的词汇语法观
根据功能语言学理论(
Halliday

1994

能语言学、话语分
析,
E -mail: pang
_
cn
@
163
.
com

29


语法
(
封闭系统,意义具普遍性,结构
)词汇语法
(
措辞
)
词汇
(
开放集,意义具体,搭配)

1
词汇语法连续统
(Halliday
&
M atthiessen

2004

43)
)
5
3
.
o
N

l
a
i
r
e
S

l
a
r
e
n
e
G
(

3
.
o
N

7
l.
V
o
2004
),语言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的系统,至
少包括语义层、形式层(词汇和语法)以及实体层(语音和书写)。其中,词汇和语法
是处于同一层次的两个极端,同属于

词汇语
法连续统

(图
1
),是语言系统中的核心层
次,具 体又包括单词、词组、短语、小句和
小句复合体。
语言各层次之间存在

体现


realization

的关系,即在语言系统中

选定某一特征后,
在形式层或实体层应具有有某种特定的反射,
但其体现还取决于共同 出现的其他特征

(胡
壮麟等,
2005

62
) 。具体来讲,词汇语法
体现了语义层,同时又被语音书写层所体现。
同时也要看到,

语音、语法和意义三层次至
多只能看做是形式上的,而非语言的内部性质
所致的区分< br>”
(朱永生,
2000
)。这样的


汇语法

观是功能语法的一个重要观点(李战
子,
2005
),因此,词汇语法研 究在语言研
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全面了解反语言的词汇语
法特征及其与音系书写层、语义层之间 的关
系,能更清晰地揭示反语言的形成过程以及与
语言的内在联系,从而有助于从本质上认识反
语言。
2.2
重新词汇化与过度词汇化
反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是重新词汇化 。
所谓词汇化,即为意义寻找语言表达式的过
程(
Talmy

20 00
)。重新词汇化就是赋予既
有现象新的范畴,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新词来
表达原有 意义的过程。

重新词汇化

是作为现
有词汇的替代物或对立物而存 在的。
Halliday
指出,反语言的重新词汇化并非全部而只是部
分,即并非所有 词汇在反语言中都有新的表达
方式。新词主要集中于与亚文化主要活动密
切相关的领域或者与正 常社会区别最大的领
域,所使用的语法形式相同。
Schniedewind

1999
)、
Montgomery

1986
)等人也表
达了同样的看法,认为反语言的语法所受影响
较小或者说主流语言中的语法得到了保留。反
语 言中的新词往往涉及犯罪行为、罪犯及受害
人种类、犯罪工具、警察称谓、惩罚种类和
机构等, 例如伊丽莎白时期的流浪汉急速语
30
就包含如下词汇:
lifting law
stealing

pack-
ages
),
wre sters

tools

for

picking

locks
),
dying the jerk

being< br> 
whipped
),
trining on
the chats< br>(
getting

hanged
)等(
Halliday< br>,
1976

2007

266
)。当然,这些词本身 不过是
一个特定语域的技术和半技术的特征,只有当
把它们与犯罪亚文化活动相联系时才能被算 作
反语言。值得注意的是,重新词汇化是一个动
态持续的过程,不断有新词产生,也不断有旧< br>词被弃用(
Montgomery

1986
),这是反社
会 隐秘性的必然要求,同时客观上也造成对反
语言描写的困难。
重新词汇化的结果导致了部分表达 方式
的过度词汇化。过度词汇化本指使用大量的同
义词或近义词来描述或表达特定的经验。在文
本分析中,过度词汇化可通过文本体现语言使
用者或其所属的社会群体或阶层的意识形态
特征和取向(
Fowler

et al.

1979

212
)。

Mallik

1972
)对加尔各 答犯罪语言的分析
为例,其中表示炸弹的有
21
个词,表示警察
的有
41
个词(转引自
Halliday

1976

2007< br>:
267
)。这些词大多数是同义词,部分词的内
涵意义有细微差别,除了出于 保密的需要,还
体现了反社会对主流社会的挑战。
不过,过度词汇化的产生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即反语言中对语篇意义和人际意义的突
显。这里的语篇意义是针对反社会中大量存在
的言语游戏或者言语竞赛而言,过度词汇化成
为了游戏的一种方式或工具。人际意义则是针
对交 际双方而言,因为外延相同的词汇可能隐
含说话者不同的态度选择。例如
Mallik
研究的
犯罪语言中表示女孩的词有
24
个,囊括了几乎
所有能想象到的内涵意 义,由此,他认为

犯罪
群体的语言本质上是男性主导的语言

(转 引自
Halliday

1976

2007

26 7
)。
2.3
 反语言的隐喻性
通过分析反语言的语言特点,
Hal liday

出,反语言实质上是语言的一种隐喻变体,
其隐喻性贯穿整个语言系统, 包括了语音、词
汇语法、语义各层面。这里的隐喻确切讲是指
语法隐喻,
Hallid ay
在论述隐喻的含义时就明
M
a
y

2
0
1
0
F
L
C


中 国 外 语
确指出:
传统上该术语仅用于指词汇转换,
并被阐释为

同样的能指,不同的所 指

⋯⋯但
我要讨论的是语法转换;我对语法转换的解
释是

同样的所指,不同的能指
’”

Halliday

1996)。反语言的重新词汇化就是利用隐喻
以多种方式构建不同

能指
的过程,这些方
式在语音层面包括换位、逆序构词、辅音改
变、音节插入等,在词汇语法层 面包括添加
后缀、合成、简化、词类变换、词汇借用
等;在语义层面的隐喻主要表现为词汇与语
法信息的结合与重组,见表
1
。很多情况下,
隐喻的例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 解释,并且
很多属于复杂隐喻(如同时存在换位、逆序
等),甚至在多个层面上均会出现变化。
2010

5


7



3


(总第
35
期)


1
加尔各答犯罪语言的隐喻实例(
Halliday

1976 2007

279

phonological:
morpholo gical:
grammatical
lexical:
syntactic:
semantic:
alternation
metathesis
suffix ation
compounding
alternation
expansionsonā≡konā‘gold’
khum≡mukn‘mouth’
kotni(ko tan‘cotton’+i)≡‘bag’
bilākhānā(‘queer’+‘house’) ≡‘brothel’
billi(‘cat’)≡‘prostitute’
chappar khāoā≡lukāno‘hide’( a
waste)≡‘depart’)
ghōt(‘swallow stolen object’)≡?
nicu-cākkā(‘pick pockets from footboard of
tram’)≡?
密的作用。
Mallik
(< br>1972
)曾在监狱中对
400
名囚犯做过一个调查,询问他们使用反语言的< br>原因,从获得的结果来看,有
41
%的人认为是
保密的需要,
34%的人认为是交际压力与言语
游戏的需要。根据
Podgorecki

1973
)对波兰
监狱亚文化

第二重生活

的研究,上述 两个因
素也有重要作用:如果囚犯违反了言语游戏的
规则或者将反语言的秘密告知警察都将沦为 囚
犯中的最底层(转引自
Halliday

1976

20 07

268
)。但这些并不足以说明反语言存在的必
要性,因为保密是只是 这些反语言的特征之一
而非决定性因素。
3.2
社会现实构建的需要
根据< br>Halliday
的分析,反语言更重要的功
能是帮助构建了另外一个社会现实。关于语
言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Sapir
有过一段精彩的
描述:
存在这样两 种错误观念:即认为人类不借
助语言便可适应现实,以及认为语言仅仅是用于
解决交际或者思考 中具体问题的附带工具。事实
上,

现实世界

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 在无意识的
状态下建立在一个群体的语言习惯之上的。没有
两种语言能够相似到可以代表同样一 种社会现
实。不同社会所在的世界是不同的世界,而并不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部分反语言 词
汇直接来自正常语言,经过语音或语法方面的
改变,属于词汇到词汇之间的单一投射,即简< br>单的语法隐喻。另外一部分则经历了一个复杂
的过程,以
“semantic”
层的
“gh

一词为例,
其意义首先来源于
“dh
k”
swallow
),从词
汇层面看是辅音转换的过程,在反语言中用来
表示
“swallow

stolen

object”
这 样一种行为,
从语言的概念功能来看,这是一个典型的物质
性过程。在正常语言中,物质性过程 一般包含

动作者(
actor




过程(
process





标(
g oal


以及

环境成分(
circumstantia l

element



Halliday
,< br>1994

2004
),各个部
分分别由承担相应功能的语法成分来表示 ,在
出现语法隐喻时,

各小句的功能成分可互相隐
喻化,被转换的功能成分 在词汇语法层体现时
又可从一个形式隐喻为另一个形式

(胡壮麟
等,
2005

297
)。而在这个例子中,隐喻的特
殊性在于
过程



目标

共同投射到了
“gh


词上。
反语言的功能
3
3.1
保密与口头艺术 的需要
按照一般的理解,反语言的使用主要是将
表达符码化,区分内者和外来者,从而起到保< br>31


)
5
3
.
o
N

l
a
i
r
e
S

l
a
r
e
n
e
G
(

3
.
o
N

7
l.
V
o
是相同的世界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
种类型的
“people”
和三种
“ sucker”
,个人在这
(Sapir, 1929a1949: 162)
个系统 中可以升级或降级,但达到最高或最底
层后地位不再变化。罪犯在狱中的地位受到
这段论述的核 心是提出人类所感知的现实其年龄、出身、罪行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
世界实际上是借助语言以一种无意 识的方式构要取决于其在外面黑社会的地位,这表明


建的。功能语言学也有类似的 看法,即

语言二重生活

不是监狱或监狱环境的产物,而是
的词汇 语法系统是意义产生的潜势(
meaning
 来自外面的犯罪亚文化。(转引自
Ha lliday

potential
),又是人类认知机制重塑人类经验
19 76

2007

269
)。这一例子说明,反社会仿
或构建 现实(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的主照社会的阶层在自身内部重建了一个类似的等
要工具⋯⋯人类语言并不 是简单地反映世界,级结构,即反社会的客观现实。
而是通过思维机制去认识乃至构建真理
”< br>(严世
Podgorecki

1973
)进一步解释,
“< br>第
清,
2003
)。在这一点上,反语言应该说与主
二重生活

的构建是反社会在压力下维持内部
流语言没有任何差别。
团结与稳定的需要,这一过 程是通过

奖惩

Berger
 & 
Lcukmann< br>(
1966
)将社会现
的积累来实现的。第二重生活将

监禁

这种
实进一步分解为客观现实与主观现实。所谓客单一的外部惩罚转化成了

惩罚与奖励

共存
观现实是指制度化的产物,产生于制度向下的内部模式。
“people”
是得到奖励的人,相
一代传递的过程中;主观现实是指个人在社会当 于进入了内部的

上流社会

,而受到惩罚
制度结构中获取的对自身 角色的认识。反语言的人则沦为最低级的
“sucker”
。这一模式实
在两种现实构 建中均起着重要作用。以波兰监际上是主流社会结构在

第二重生活

中的投
狱中的

第二重生活

为例,囚犯群体中存在两射,见图
2

free (
+
)
people (+)
incarcerated (
-
)
suckers (
-
)
ANTI-SOCIETYSOCIETY


2 “
第二重生活

的社会现实构建
(Halliday

19 762007

270
)
就个人而言,反语言是个人构建主观现实
的 一种手段,是罪犯在狱中保持个人身份与自
社会
隐喻
反社会
语言
隐喻
反语言
我的一种方式



第二重生活

是对个人和社会
的重构。它提供了另外一个社会结构,有自身
社会系统社会符号
的价值 观、认可机制、奖惩系统,是其成员另
外一个身份的来源。反语言的现实重构能力,


3
 社会与反社会、语言与反语言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其创造和保持社会等级的能力 在此得到
了突显。
根据反社会的现实构建方式,
Halliday

4


语言与网络语言
隐喻的角度将反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作了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为人们
一步解释(见图
3
)。他认为反社会是社会 的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和人际交往方
延伸,二者属于转喻的关系,但其在社会结构< br>式,其无限性、虚拟性、自由性(于根元等,
及在语言上的体现却是隐喻性的。反社会就结
2001
)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生活模式,使人们
构来讲是社会的隐喻,二者同处于社会系统这
步入了网络生活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
一层面;同样地,反语言是语言的隐喻,二者
网络已初步具备了

反社会

的特征,而网络
同处于社会符号的层 面。正是有了这样的隐喻
上流行的网络语言也因此带有了

反语言

的特
性存在,反社会中的

阶层

才能很容易地内化
点和功 能。
到已有的社会结构表征中,而反语言的语言形

网络语言

是一 种概括的说法,秦秀白
式则内化到了现有的社会符号系统中。

2003
)认 为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
1
)计
32
M
a
y
< br>2
0
1
0
F
L
C


中 国 外  语
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
2
)网络文化
现象相关的术语;(
3

CMC

Computer-
Mediated
 < br>Communication
)交际(
BBS
、网
络聊天等)使用的特 殊用语。本文所涉及的是
狭义上的网络语言,即上述第
3
种定义,具体
来说是 以中文为主体,以汉语拼音、英文、
符号、数字、图标为辅助手段,供人们在互
联网上聊天、发 帖、玩游戏时所使用的特殊语
言形式。


2
 部分网络语言及其 产生方式
谐音
语音书写层
合音
别字
分拆
缩写词
词汇 语法层
借喻、提喻
4.1
 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
网络语言给人最深的印象 是新,不仅是因
为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生事物,需要新
的语汇来表达,更多的是网民通过 对传统主流
语言在各个层面的颠覆与消解,创造出众多新
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的创新实质 上就是
重新词汇化的过程。网络语言的重新词汇化也
存在于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可以有多种方 式
来实现(见表
2
):
2010

5


7



3


(总第
35
期)
杯具
(
悲剧
),
稀饭
(
喜欢
),
童鞋
(
同学
),
虾米
(
什么
), 886(
再见
), 5555(


), 9494(
就是就是
)

(
不要
),
酱紫
(
这样子
)
偶来乐
(
我来了
),
是滴
(
是的
),
介个
(
这个
)
弓虽
(

),
走召
(

)
JJ(
姐姐
), GG(
哥哥
), PF(
佩服
), PLMM(
漂亮妹妹
), BT(
变态
)
楼上楼下
(
上面或下面的文章
),
拍砖
(
批评别人的发言
),

(
访问网
友空间
),
潜水
(
只浏览不发言
),

(
让发言者离开)
PS(Photoshop
简称
,
引申指使用该软件修改照片
)
286(
运算速度最慢的处理器
,
引申为反应慢
,
落伍
)
偶像
(
呕吐的对象
),
蛋白质
(
笨蛋、白痴、神经质
)
语义
引申
拆解转换
此外,为了应对网 络交际中缺乏面对面
交际的表情、手势等,网络语言中使用表情
符号以增强交际的真实感,例如 (^
-
^)表示
眯着眼睛笑,

-
(表示不高兴,^(oo
)^表
示猪头⋯⋯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又
出现了更为直观的表情图形 ,如:
等。有关表情符号和表情图形人们已从符号
学角度进行了广泛讨论,但从语法来看,这< br>也是重新词汇化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特殊性
在于体现语义的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词汇,
而 是具有像似性的符号。这种方式增强了网
络语言的动态性和交际性,也是人类社会心理
在网络中 的一种反映。
重新词汇化导致网络语言中过度词汇
化的情况出现,如


的意义可用












“4”
等形式出现;

我< br>”
的意义可用
“我





、< br>“


等形式出现,而上文中的表
情符号和表情图形也存在这样的过度 词汇化现
象,例如表示



的概念便有数十个符号与之
对 应,分别可以表示



的不同程度,体现了
网络语言突出人际性的 特点。
在语法方面,网络语言基本以汉语语法为
基础,但在某些表达方式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变< br>异,如存在

狂、严重



狂晕、严重同意


形容词作副词的用法,

百度一下

中名词作动词的用法以及

羡慕
ing”
这样试图利用英语后缀
来表现汉语 时态的用法,这些现象均可以看做
是特殊语法隐喻的过程。
4.2
 网络语言与网络社 会现实构建
网络语言的产生和使用主要集中在网络
论坛或网络游戏等典型的虚拟社区中。从

社会

的角度来观察这些虚拟社区,我们发现
丰富多彩的网 络语言并非仅仅为了体现网络
的娱乐性与网民的创造力,作为一种语言变
体,其在网络社会现实 的构建与保持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
一方面,从网络社区的结构与运行模式来
看,每个社 区都可看做是现实社会结构在虚拟
世界中不同程度的投射。例如,每个论坛会有
管理者——
斑竹

,有行为规范——

版规


有些大型论坛如

天涯虚拟社区

甚至还有

天涯
33


)
5
3
.
o
N

l
a
i
r
e
S

l
a
r
e
n
e
G
(

3
.
o
N

7
l.
V
o
居委会



天涯婚礼堂

这样的机构以及各种






分社区

等,整个虚拟社区就 宛如一个体
系完备的小社会。个人要参与论坛互动,一般需
要先注册取得身份——
“< br>会员

资格,才能成为社
区的一员。会员在论坛中发帖会有

社区积分


奖励,而违反论坛规则会受到

删帖



关禁闭
(禁止发言)

甚至


I D”
的惩罚。某些论坛更
有着严格的等级模式,在这些论坛中常可以见到

列 兵—少尉—中尉⋯⋯大元帅⋯⋯



童生—
秀才⋯⋯翰林院大学士 ⋯⋯

等级别称谓,不同
的等级对应不同的权限,反映的是参与者在网络
社区 中地位的高低。加入论坛的会员需要经过
一段时间发帖获取积分,提升等级,以获取更
大的权限 ,参与更高层次的互动。可以说,这
样的升级和奖惩模式便是对现实社会等级的一
种隐喻。网络社区的层级性在网络游戏中体现得更
为充分。在游戏中,虚拟的故事情节是对现实
社会 的一种象征,社会等级制度在网络游戏中
得到了突显,个人进入游戏后有了相对固定的
角色地位 ,从

小白(游戏初学者)



骨灰
(资深玩家 )

的升级过程是所有玩家追求的
目标。此外,

某些网络游戏中还 存在着众多
的帮派、门派,它们作为一个团队,有着明确
的角色地位等级和角色任务。这使得互 动的角
色更加富有一定的虚拟社会性和实践性

(刘
晋飞,
2009
)。游戏互动中除了使用通用的
网络语言,不同的游戏还有各自不同的一套游
戏术语, 例如只有

魔兽世界

的玩家才能理解
“Rush
(快攻)


“Raid
(大规模作战)


“Zerg< br>(人海战术攻击)等术语,也只有

大话
西游

的玩家才能理 解
“7
(飞行旗)



木(家
具店)



秒(仙法攻击)

等表达方式。游
戏术语的使用进一步 强化了游戏玩家之间的认
同感,使得游戏社区的整体性和凝聚力得到增
强。这些游戏术语也具有 上文提到的隐喻性
质,介于从字面猜测和看不懂之间,而不仅仅
是一套

黑话

似的术语。
另一方面,从网络社区的参与者来看,网
络语言对个人主观现实 构建也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论坛上网民身份的虚拟性和隐匿性,网民
在网络中的独立个性和自主 意识得到空前发挥,
反映在网络语言上,便是其独特、新奇、放达不
羁的特点。因此,网络语言 中的新词才会层出不
穷,别字、谐音、缩写词等得以大行其道,一些
新的表达方式也频频出现, 像最近网络上流行的



字结构,如

被就业



被幸福

等,表现出
网民对社会公平的质疑和不满。在 这个意义上,
34
网络语言反映了网民对自身一种带有

叛逆性
”< br>的
理想化身份的构建。当然,有时候这种求新求异
的叛逆心理过度发挥会走向恶搞,使网 络语言带
有更为强烈的反语言特征,从而将大众排斥在
外,而如果一旦缺少大众的认可,过分恶 搞就必
将导致自身的颠覆(李战子,
2007
)。
网络游戏中游戏玩家对自身 角色与身份的
构建有着更为清晰的方向。游戏的本质可以看
做是参与者在利用

虚构的故事来补偿和改善
现实世界

(皮亚杰,
1980

114
)。玩家通
过投入时间或金钱,谋求不断升级,提高自
身角色的地位和战斗力 ,这个过程是玩家对
自身角色的重组,从中能体会到在现实世界
中难以体会到的成就感。成功的 晋级或角色
扮演成为游戏玩家实现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
的内在诉求,成为个人在网络世界构建< br>“
主观
现实

的一种方式。所以,一旦玩家过分依赖
虚拟世界 的角色,就很容易导致对游戏的沉
迷和对现实的逃避。
5


语< br>本文通过综述
Halliday
对反语言的研究,
结合功能语法的词汇语法观, 主要分析了反语
言的特点、隐喻性质及其现实构建功能,并
尝试从这一研究视角对网络语言和网 络虚拟
社会进行初步探讨,揭示出网络语言得以存
在发展的部分本质属性,可作为今后在社会< br>符号学领域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参考,当然,
要对网络及其语言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还需
涉 及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这已超出了本文
讨论的范围。 
注释

H

alliday

Anti- language(1976)
一文首先发表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目前收录在北京
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韩礼德文集》
( 2007)

10

Language

and

Society
中。

H

alliday
在此 处对

第二重生活

的论述是从纯
人类学研究的角度出发,

保持



身份



自我< br>”
等表述是中性的,不涉及对道德或正
义性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B erger

&

Luckman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M].

NY:

Anchor

Books,

1966.
[2] F owler,

R.

et

al.

Language

and

Control

[M].

M
a
y

2
0
1
0
F
L
C


London,

Boston

&

Henley: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9.
[3] Halliday,

M.

A.

K.

Anti-languages

[A].

In

Jonathan

J.

Webster

(eds).

Language

and

Society

[C].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4]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M].London:

Hodder-
Arnold,

1994.
[5] Halliday,

M.A.K,

Language

and

the

reshaping

of

human

experience

[A].

In

B.

Dendrinos

(eds).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

Athens:

University

of

Athens

Press,

1995.
[6] Halliday,

M.A.K.

Things

and

relations:

Regrammatiz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knowledge

[A].

In

J.

R.

Martin

&

R.

Veel

(eds).

Reading

Science:

Crit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s

of

Science [C].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6.
[7] Halliday,

M.A.K.

&

M.I.M.

Christian.

Matthiessen.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revised

edition)

[M].

London:

Hodder-Arnold,

2004.
[8] M allik,

B.P.

Language

of

the

underworld

of

West

Bengal

[J].

Calcutta

Sanskrit

College

Research

Series,

No.

LXXVII,

1972.
[9] Martin

M.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d

Society

[M].

London:

Routledge,

1986.
[10] Meek,

M.

Play

and

paradox

[A].

In

G.

Wells

&

J.

Nicholls

(eds).

Language

and

Learning

[C].

London:

Routledge,

1985.
[11] Podgorecki,

A.

Law

and

Society

[M].

London,

Boston:

Routledge

&

K.

Paul,

1973.

[12] Sapir,

E.

Language

[M].

NY:

Harcort,

Brace,

1921.

[13] Sapir,

E.

The

status

of

linguistics

as

a

science

[J].

In

David

G.

Mandelbaum

(ed).

Selected

Writings

of

Edward

Sapir

in

Language,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C].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49:

160-166.
[14] Schniedewind,

W.M.

Society

and

the

Promise

to

David:

The

Reception

History

of

2

Samuel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1999.
[15] Smitherman

G.

Talkin

that

Talk:

Language,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

African

America

[M].
London:

Routledge,

2000.
中 国 外 语
[16] Talmy,

L.

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


7
1):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

[M].

MA.:

The


2010


MIT

5

Press,

2000.
3



[17]
胡壮麟等
.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总第
35
[18]


战子
.
从语气、情态到评价
[J].
外语研究,
期)
2005(6).
[19]
李战子
,
向平
.
当代中国新话语之一
——
《一
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巴赫金式解读
[J].

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7(6).
[20]


晋飞
.
大学生在网络游戏世界中互动持
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J].
中国青年研究
,

2009(7).
[21]


亚杰
.
儿童心理学
[M].
吴福元译
.
上海
:

务印书馆
,

1980.
[22]
秦秀白
.
网语与网话
[J].
外语电化教学,
2003(12).
[23]


顺玲
.
网络语言的符号学阐释
[J].
外语电化
教学
,

2008(2).
[24]


世清
.
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
[J].
外国语
,

2003(3).
[25]
于根元等
.
网络语言概说
[M].
北京
:
中国经
济出版社
,

2001.
[26]


永生
,
严世清
.
语法隐喻的理据和贡献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00(2).
Anti- languages, Lexico-grammar and
the Internet Language
Abstract: “Anti-languages” are special forms of
language generated by “anti- societies”. According
to Halliday, an anti- language can be viewed as a
metaphorical variant,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re-
lexicalization and over-lexicalization on the lexico-
grammatical level, and has the function of keeping
secrecy and constructing social reality through
interpersonal exchange. Based on Halliday’s
research,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duct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Internet language in terms of “anti-
language”, which would hopefully shed some light
on the social semiotic studies.
Key Words: anti- language; anti-society; lexico-
grammar; Internet language
35

狂飙支队-最新劳动合同范本


江西中考时间-星期日英文


安全手抄报资料-职场笑话


顾城的诗-深圳大运会口号


期中总结作文-广西招生考试


王阳明名言-辞职报告理由如何写


凤仙花的作文-中国政法大学分数线


关于描写春天的句子-社区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