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要区分的近义术语(全)
韩国料理厨师-小班下学期教学总结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补充知识
近义词辨析
一、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区别
(一)、表达技巧:在诗歌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
术手法。
严格来说
,表达技巧包括四大方面内容: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2、 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
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
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
3、表
现手法(写作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4、结构手法: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卒章显志等
二、衬托、渲染与烘托的区
别
(一)烘托是以多样事物从侧面突出主要描写对象的特点;
衬托是一样事物突出另一样事物,
有正反之别;
渲染是正面描写铺叙,以多种意象来加强气氛,深化主旨
(二)衬托中的正衬手法
可以用渲染中的陪衬之意来解释,都是一主
一次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主次事物都要出现。而渲染中的侧
面描写
则是不直接写正面,而是通过写与正面相关的其他事物,使正面内容
得到强调。
(三)正面衬托是用描写其他的事物的方面来直接正面或者反面和要
描写的主角形成对比,已达到让读者
了解主角的目的。
而渲染是通过对周边的环境描写达到这个目的的
简单就是,你是用B来衬托A
但是渲染是直接描写A的相关内容进行渲
染
(四)衬托就是用绿叶衬红花,对比就是黑比白对比是两个内容具事物对主题事物的烘托,有共同性质。衬托是不同
性质的
(五)渲染:通
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
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
衬托:通过这件事或人
来衬托那一件事或人,那件事高于这件事,突出的
是那件事
三、诗歌表达技巧中
“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
事物
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比如李白的
《越中览古》:“越王勾
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
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
越王大败
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
他们的战功,宫
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
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
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
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
凉,通
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
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
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
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
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
天
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
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
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
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反衬是
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
杜甫的《漫成
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
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
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
之
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
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
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
事
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
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
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
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
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
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
要对象。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
托。“楚江微雨里,建业
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
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
句提到“微
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
的布帆变得重
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
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
联虽未直接写雨,
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
br>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
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
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
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
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
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渲染是从图画技法中借来的术语,原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
阳暗向背,增加所画事物质感和立体感,从而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技
法,即“设色”。此法引入
诗歌创作中,则指从正面着眼,层层铺叙,
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
时节家家
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此诗通过
对环境、动作的
铺叙渲染,表现了诗人貌似闲逸,实则无聊的心境。
此外,白乐天《琵琶行》(第二节)极尽笔墨之能事
,通过对琵琶声
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音乐的高妙;张若虚《春江
花月夜》对
春江月夜景色的渲染,流露出离愁,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
感慨和对宇宙人生的探索。
四、“语言
风格'和‘语言特色”有什么不同?
“风格”
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
的创作特
色,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格调。
比如古代的:陶渊明-冲
淡平和,王维-诗中有画,李白-雄奇飘
逸,韩愈-深奥险怪,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清浅通俗,李
贺-
幽峭冷艳,李商隐-秾丽朦胧。
◇
现代作家的:鲁迅—冷峻,孙犁—朴实,赵树理—通俗,朱自清—
高雅
语言特色:
是指各个地区的语言的特色 语言: 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
都是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
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般来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
班牙语,阿拉伯语····
· 特色: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
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
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
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
五、意境和意象的区别
意象
: 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
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
,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
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
是人;有的
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
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
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
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
达的。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
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
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 是诗人的主观情思
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
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
诗的
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
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
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
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
词句相关,
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
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
花、孤帆、长江
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
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
消失,江水悠悠
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
句句写景,
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
《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三个意象组成
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
相加
,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
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
黄梅时雨。
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
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
段和材料。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
br>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
正如题目,对意象的回答是名
词性的短语,而对意境的回答则是描
述性的。
六、借古讽今、借古喻今与借古抒怀
借古
喻今:借古人古事比喻现实中的今人今事
。例:请不要用
诗来~了,我们清醒得很。借古讽今:
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
刺(评论)现实。同义词:指鸡骂狗、指桑骂槐、含沙射影。
借古
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
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臣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影阶
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际老
臣心,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蜀相》杜甫本诗借诸葛亮的故
事,抒发了作者怀才
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七、“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因为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有相似之
处,象征中的本体和象征体也有其
相似、相近或相关之处,所以比喻和象征往往混淆,不容易分辨。要<
br>想更好地分辨哪是比喻,哪是象征,必须首先要弄清比喻和象征的区
别。
比喻就是打比方
,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
象的、深奥的、生疏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属于修
辞的范畴;象征
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
感情,它是
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属于文艺创作手法的范畴。
比喻对本体喻体的要求和象征对象征体的要求不
同。
比喻要求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两种事物,而且两者之间必须有
相似点;象征要求本体
和象征体不一定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也不一定
有相似之处,只要有某种相关之处,能使人产生联想,产生
类似的思
想感情即可。如斧头镰刀是工人农民的劳动工具,人们看到它们就会
联想到工农,所以
用斧头镰刀象征工农。又如人们看到鸽子就会联想
到和平景象,所以用鸽子象征和平。
比喻和象
征的作用不同。
比喻是为了把事物说得具体、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使深刻抽象
的道理深入
浅出地表现出来。例如“她们摇的小船飞快,小船活象离开
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孙犁《荷花淀
》)作者用“离开了水皮
的一条打跳的梭鱼”作比喻,不但把乘风破浪、飞快疾驶的小船描绘得
栩栩如生,而且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水生嫂等几个青年妇女性格的果敢
和摇船技艺的娴熟。又如:“我想: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
路。”(鲁迅《故乡》)作者通过“路”的比喻,说明了“希望”是在实践
中产生、发展、实现的这一道
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深
入浅出。
象征是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的事物去表现人的
品质或某种社会现象
本质特征的,它根据事物之间相似、相近或相关的关系,借助于读者
的想象
和体味,委婉、曲折、含蓄地表现一定的思想和感情,使人们
对所表现的人的品质或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
特征产和更鲜明的印象和
更强烈的感受。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具体细致地描绘了黄土
高原
上白杨树的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它的倔强挺立,不
折不挠,从而使我们联
想到华北农民的质朴、严肃以及他们在抗日战
争中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这不仅使我们对华北农民
的高贵品
质和斗争精神产生深刻的印象,而且对他们产生强烈的敬仰和赞美之
情。
完成
比喻和象征的语言多寡不同。
比喻是语言运用上的一种技巧,它主要表现在造句上,往往一句或几
句就可以完成。如“共产党象太阳”。而象征则不然,象征是表现手法
上的一种技巧,它需要整段文字
或几段文字乃至整篇才能完成。如鲁
迅《药》的结尾处,作者描写夏瑜坟上红白相间的花环,来象征革命
的前景和希望,这象征是通过好几段文字才完成的。
此外,比喻和象征的适用范围也不同,比喻
用于各类文章,而象征主
要用于文艺作品;比喻可比方人或任何事物,而象征只限于表现人或
社
会现象。
八、联想和想象的区别
“联想”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一般
不出
现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有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
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
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我们在生活中,<
br>随时随地会产生联想。一提到“秋风”,往往立刻会想到“落叶”,为什
么会想到“落叶”呢?因
为“秋风”和“落叶”不但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
而且它们之间还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就是“相关联
想”和“因果联
想”。我们把小朋友比作“花朵”,因为花朵的鲜艳、惹人喜爱,和小朋
友有相
似之处,这就是“相似联想”。当我们提到被父母遗弃的孤儿
时,会自然想到我们在父母身边的幸福,这
就是“对比联想”。我们看
到一位慈祥的女教师时,往往会想到妈妈,因为她们在某些方面相
近
,对我们都是一样的关怀、体贴,这就又是“相近联想”了。由此可
见,“相关”“因果”“相似”“对
比”“相近”,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
系,这种联系就是“联想的桥梁”。
“想象”指由
具体事物引起而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这些
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的,却又合情合理的。
想象,是一种有目
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构
筑新的形象的
心理活动。比如,当你看完一本科幻小说,被其中惊险迷离的情节所
吸引,仿佛自己也乘坐宇宙飞船来到茫茫宇宙中和外星人交谈。再比
如,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乐曲,你
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
这时你头脑中的形象,就是你想象的结果。
联想,比较实在
;想象,比较虚幻。联想,想到就可以;想
象,就比较具体。联想和想象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但在实<
br>际写作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共同使用的。
九、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同:形式上相
似,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
异: 1、借景抒情的“景” 指自然风景
托物言志的“物”常是某种具有象征意味的物品,诗人借助此象征意
味来表明自己的“志”。
2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
感,表现的是情绪(喜、怒、乐、哀、
愁等)。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人生态度和人生感
悟,表达一种思想
、志向。
3、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的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十、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区别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
著我颜
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
和触动了作者内在
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
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
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
br>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
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
皆情语。
(3)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什么的区别
借景抒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
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
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
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
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在写景的诗文中看不出作者的情感,但实际上有作者的
情感。也就是情和景不分彼此,难以区分。景就情,情就景。包括三
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
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
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
月清风、细
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
等,常常是诗人借
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
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如白居易的“野
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
不可抗
拒。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
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一般
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
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寓情于景:以
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侧重于寓字
上。没有刻意的“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
渗透了作者的情
感。
“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
“寓情于景”
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
二者如果“表现出色”,就称作“情景交融”。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
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指出手法)。诗人借助
对“青苔”、“红树”以及“雨”
景、“月”色的描写,(解说手法)赋予客观
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营造出了
冷寂、凄清的氛围。(指明效果)
2、滁洲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
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
作分析。
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指出手法)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
守节的涧边幽草,无
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
闲景象。(解说手法)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
位,不得其
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指明效果)
3、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
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p>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手法,(指出手法)
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
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
就要
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解说手法)抒发
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
指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