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述评
脚踏实地作文-行风评议自查报告
第23卷第1期
2008年3月
景德镇高专学报
Journal
0f
V01.23
No.1
JingdezhenComprehensiveCo
llege
MⅡ.2008
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述评
方清明①
(安
徽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对近1
0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进行归纳、述评;另外,
还探讨了近义词典编撰的相关问题,意在
指出当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近义词;述评;辨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H
136
.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458(2008)01—0037—03
汉语是
公认的语义细腻的语言,其表现之一就是近义词
语相当丰富。近义词的正确辨析与使用是留学生深入学习
的重点、难点之一。面对一组近义词,留学生往往会混淆它
们的意义,不会辨析,导致误用。有
些留学生甚至抱怨汉语
近义词太多,难以区别,而产生畏难情绪。但是掌握近义词
的多少又往往
标志着学习一门语言程度的高低,因此,学界
普遍重视近义词的教学与研究。近10年来出现了一批相关
成果,本文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总结近义词辨析基本方法,
探讨词典编撰相关问题,意在指出
当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能力、技巧、技能的掌握情况;。才干”指人的工作和办事能
力;。才
智”指才能和智慧,指富于智慧和思维敏捷。
可以看出,以上只是从语义差异辨析了。才华、才能、才<
br>干、才智”四词,虽然语义层面的辨析是基础性的,重要的。
但是语义差异辨析又是深层次的,空
灵的,难以把握的。因
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般不宜孤立地讲解词语本身的语
义,我们的教学
要考虑如何把理性的语义差异辨析变得感性
化、形式化。要注重使用的不同,要讲明具体语境下,什么时
候通用,什么时候不能通用。
有学者提出:。要强调语紊差异的辨析。”(刘缙。
19
97)…如:
“爱护、爱惜”,都是动词,都有“爱,重视”的意思,但“爱
护”重在“护”。
保护好,不让受伤害,所以其搭配的一般都是
易受伤害的人和事物。“爱惜”则重在“惜”,舍不得,所
以与
其搭配的一般都是在使用的而又容易消耗的东西。
强调语素差异的辨析方法本身没什么问题
,要说明的
是,不是所有同素近义词都可用这种方法。例如通过语素差
异来辨析。经过、通过”
和“本来、原来”,就达不到很好的效
果。尤其是进行虚词性近义词辨析时,此方法则更为受限。
(二)语法层面
语法层面呈现出的差异,也是近义辨析的重要手段。
赵新、李英(2001)
、(2002)有较好的论述。【2儿31他们指
出:
1)对于动词.应该考虑能否带宾语,带
名词宾语还是带
动词宾语;后面可否有补语,有什么类型的补语;前面可以有
什么类型的状语;
2)对于形容词,应该考虑能否与否定词、程
度副词组合。能否进入A不A格式,是与单音节名词组合还
是与双音节名词组合;3)对于副词。应该考虑所修饰的成分
一、关于近义词辨析方法
讨论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的文章,或多或少都要涉及近
义词辨析方法。本文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不同
层面归纳
如下:
(一)语义层面
辨析近义词时,考察语义差异显得尤为重要。大致有以
下几个方面:1)指称范围大小不同,如。食物”的指称范围大
于“食品”;2)语义轻重不同
,如。绝望”比“失望”语义重;3)
词义侧重点不同,如“感动”指人的内心激动,而。感叹”则指<
br>有所感触而叹息;4)语义义项多少不同,如“经过”有“过程、
经历”这个义项,但“通过”没
有;5)语义搭配不同,如“优良”
可以跟人或物搭配,但。优秀”一般只能和人搭配。
语义差
异辨析,已经较好地吸收了本体方面相关研究成
果,但与本体研究毕竟有所不同。有的文章只涉及语义差
异
辨析,这就没有考虑到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的特殊要
求。如:
。才华”是指人
表现于外的才能,侧重指文学艺术方面
的能力和特长;。才能”表示知识和能力,侧重指人对知识、①收稿日期:2007—10一17
作者简介:方清明(1980一)。男.江西浮梁人。助教,硕
士,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和现代汉语方言。
万方数据
・38・
景
德镇高专学报
2008年
有何特点,是单音还是双音:4)对于介词,应该考虑后面跟哪
类名词性成分组合成介宾结构等等。
杨寄洲(2004)细致地归纳出了近义动词语法层面的差
异。H1他认为:
1)首先要看它们能否带宾语。及物动词能带宾语。不及
物动词不带宾语,
“游览西湖”可以,“旅游西湖”则不行。宾
语是人还是物,“访问”的宾语可以是人,“参观”的宾语
则不
能是人。宾语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有一台电视机”可以,
“具有一台电视机”则不行。
宾语是时间还是处所等等。2)
动作行为的主体是否相同。3)是自主动词还是非自主动词。
4
)动词的时态是已然还是未然。
语法层面的辨析成果已较为丰富,但如何更进一步地吸
收本体的
研究成果,创新有效的辨析方法,是摆在研究者面
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可喜的是,有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
有益
探索。
刘春梅(2006,a、b、c)发表了同义名词研究的系列文
章。c5】
【6】‘71文章从小角度人手,集中考察同义名词,然后再
细分下类:表物同义名词;表人同义名词;
单双音同义名词。
传统的研究方法一般是泛泛地认为近义词辨析可以从词性
角度人手,举有限的
例子加以说明,而她的研究则有所不同,
先考虑同一词性,然后分析各种具体差异,做深做透,有较为<
br>成熟的研究模式,这种研究无疑已经把近义词辨析研究引向
深入,因此教学上更有参考价值。就拿她的<现代汉语表物同义名词研究)来说,文章首
先界定什么是“表物同义名词”,然后从<汉
语水平词汇与汉
字等级大纲>(简称<大纲))中筛选139组“表物同义名词”,
接下来从三
方面考察“表物同义名词”的差异。光词义差别
上。就列出。质地构成、外部形态、适用对象、规模、程
度”等
12种具体考察角度和标准。请看文章对“棒、棍子”的辨析:
“棒”一般是规则的。样
子和形状很重要;而“棍子”的形
状规则不规则没关系。因此分别有如下说法:“一套高尔夫
球
棒I一根木棒I接力棒I指挥棒;有个男孩瘦得像根小木
棍子I模特的腿不行,柴禾棍子似的。”
这种有针对性的辨析、简单明了,能更好地指导教学。
根据刘春梅的研究,我们可以参考她的方法从而
扩大到
其它同词性的近义词。题目可以拟定为‘单双音近义动词研
究)、<表动作近义动词研究
)等。当然,她的研究也不是尽
善尽美,如“12种具体差异”的划分标准是什么?这么多标
准
相互之间会不会产生纠葛?具体辨析时,是依据单标准还
是多标准?在这些方面,她似乎没有给出很好的
说明。
(三)语用层面
关于近义词语用层面的辨析方法,主要有:1)附带感情
色彩差
异(褒与贬、喜与恶、尊敬与辱骂、谦逊与轻慢等);2)
语体差异(121语与书面语、庄重与随便、
直白与含蓄等)。
刘晓梅(2006)提出:。不主张让留学生去辨析语体差
异。¨引此观点不
妥,因为难点往往也是重点。就好像汉语的
。把”字句很难。因此,我们也不能因为语体差异是复杂、难
万 方数据
教的而采取回避策略。再说,很多近义词之间存在语体差
异,语体差异往往
体现了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都是客
观事实,不能人为地予以取消。所有的近义词典都会采用语体差异来辨析若干近义词。如果学生语体差异方面的辨析
能力差,就有可能产生相关偏误。如:・亲爱的父亲母亲(聊天时一般应该用“爸爸妈妈”)
・“夫人”(当面称呼自己的妻子不用。夫人
”)
・因为我缺课缺了很多次,所以老师找我聊天儿(“聊
天儿”应该改成“谈话”)
以上偏误的产生都是由于不了解近义词间的语体差异
造成的。正因为留学生辨识语体差异的能力很差,我
们才更
要加强这方面的辨析。
我们要着重说明的是,以上我们分别从语义、语法、语用
三个层面总结了对外汉语教学近义词辨析方法,这并不是
说,实际教学时,一定得根据这些程式按部就班
,条分缕析。
因为任何一个单一层面的分析虽然都是有价值的,但是都是
不自足的。这三个层面
是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在具体辨析近
义词时,应该本着重点突出、抓住要害、不求面面俱到、具体
实用、精讲活练等原则来处理。
二、对外汉语近义词典编撰方法的研究
如前文所述,学界已经
出版了多本对外汉语近义词典。
限于篇幅,我们以杨寄洲、贾永芬编撰<1700对近义词语用
(一)《1700对》的优点
<1700对)是供外国人学习汉语近义词语的大型工具
书。它体
系完整,篇幅巨大(共1640页),收1718对近义词,
1.选词依据明确
,(1700对
>以<大纲>为依据,主要收集甲、乙级常用词汇
(2004)先生论述对外汉语词典编撰的不足时,精
辟地指出:
2.服务对象明确
(1700对)服务对象主要是汉语为非母语的学习者或者
法对比>归’(简称(1700对》)为代表,进行个案考察,简要分
析其优点与不足之处,希望能窥
一斑而见全豹。
是目前最大型的对外汉语近义词词典之一。编者始终站在
学习者的角度,编排的
体例科学合理。总之,<1700对>是一
本实用性强,质量较高的好工具书,我们认为代表了当前近<
br>义词典编撰的综合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体分析如
下:
1718对(其中80多
对三个词为一组),确保所选近义词的常
用性和实用性。关于选词范围,赵新、李英(2001)、(2
002)
指出:“意义相近的惯用语、固定结构都应该收人近义词
典。竹【21.【31我们不
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惯用语、固定结构毕竟
不是词,近义词典不能笼统地收入这些项目。我们不能把近<
br>义词典搞成了一个大杂烩,里面什么内容都有。正如赵金铭
“汉语各类不同词语的分类词典尚没有
构成系统。“驯我们
的解决办法是参考近义词典,另外编撰名为<近义惯用语>、
<近义固定结
构)的相关工具书。
第1期
方清明: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述评
・39・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1700对>在词义说明、词语搭
配、用法对比、例句
配备等方面都考虑了对象的特殊性。
有一点要指出,汉语为非母语的学习者与从事对外汉语
教学
的教师这两种服务对象是有所同有所不同的。一般来
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汉语水平较高,起点是
怎样教
好汉语;而汉语为非母语的学习者一般汉语水平较低,起点
是怎样学好汉语。时下,真正
以汉语为非母语的学习者为对
象的近义词典还不多。
3.摆正了辨析与使用的辩证关系
辨析是手段,使用是目的。没有准确的辨析,就没有准
确的使用。反之,如果不能准确地使用,那么辨析
也就没有
意义。正如该词典主编杨寄洲(2004)Ho所说:
除了进行辨析之外,主要把重点
放在用法的对比上。让
际中相互替换,它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互换,在什么情况下
不能互换。从
对外行于教学的实践角度来看,词语对比不能
是课堂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4.注重编撰的形
式化
(1700对)设置“词语搭配”项目,让学习者从搭配上观
察两个词语用法上的“同中之
异”,并以表格形式反映出来,
5.注重例句编排
<1700对)充分考虑阅读难度,例句全部
由编者编写。
会正确使用近义词,这是第一要务。
(二)(1700对>的不足
如果要
说<1700对》的不足,大致有以下几点:
1.没有练习安排
可能限于篇幅,编者没有安排有
针对性的练习。其实,
精讲活练,特别是活练,是巩固学习者正确掌握近义词使用
的有效手段。
2.常用近义词总量到底有多少,没有确定
从理论上说,对外汉语近义词的总量应该是开放的、
无
穷的。没有哪一部近义词典能够收集全所有的近义词,对所
有的近义词进行辨析。但常用近义
词的数量应该有一个大
致的范围。都是依据<大纲),为什么<汉语近义词典>选词
量研究,目
前还没有人去做。
3.少数近义词安排欠妥
具体到某一对近义词,为什么要选择它们组成一对,
而
不选择其它的组成一对,编者在这方面的经验性成分就多,
万 方数据
缺乏系统地统
计。如(1700对》中,选。忍不住、禁不住、不由
得”为一组近义进行辨析。据我们的教学经验,。
忍不住、受
不了”也是一对较为常见的近义词,编者没有选。再如,选
。创造、创建、创立、创
作、创办”同索近义词进行辨析,而没
选非同素近义词。创造、发明”进行辨析。
4.关于释义
语言的难度处理
关于释义语言,(1700对>的主编指导思想很明确,那就
是要浅显、易懂。
虽然(1700对)给出了词类简表、语法术语
表,但仍然有相当的语言学术语让学习者感到迷惑。我们
做
了一个简单的实验,让3名中级下班成绩优秀的学生(HSK
成绩通过8级)阅读从<170
0对>中随机抽取的20页原文。
结果表明,他们对“简单结构、复杂结构、离合词、内在要素、
外在表现”等概念的理解有困难,对。使免遭受、使不受扰
乱”等说法不甚了了。释义语言要尽量少用
专业术语和高度
浓缩的语言,要多用描述性语言。
5.关于词性标注
<1700对>中
,词性标注的依据是<大纲>,但(大纲)关
于词性标注的内容已经略显陈旧。其实,<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已对所收词语进行了全面而细致地标注。学界应
该及时吸收这项成果。我们希望(1
700对>修订时,在这方
面有所改进。
参考文献:
[1]刘缙.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
漫谈[J].语言文字应用。
1997(1):18—22.
[2]赵新、李英.关于编写适合
对外汉语教学的近义词词典
[J].华侨大学学报,2002(3):85—90.
【3]赵新
、李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J].暨南大
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2):l㈣1.[4]扬寄洲.课堂教学中怎么进行近义词语用法对比[J].世
界汉语教学,2004(3):9
6--104.
[5]刘春梅.现代汉语单双音同义名词的主要差异[J].华中
师范大学学报
。2006(1):128—132.
[6]刘春梅.现代汉语表物同义名词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
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2):20—25.
[7]刘春梅.HSK表人同
义名词的辨析角度[J].湖南师范大
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108—112.
[
8]刘晓梅.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同义词的范围与辨析[A].见
周小兵等主编<对外汉语教学习得研究>
[C],2006:443--
[9]杨寄洲、贾永芬.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M].北京:<
br>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10]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
[11]王还.汉语近义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脚.
外国汉
语学习者知道,一对近义词或近义词究竟能不能在交
仅仅止于语义理解这一层面,而是要求学习者会用,
会用才
对号(、/)表示能搭配,错号(×)表示不能搭配。这样的。形
式化”一目了然,在简
洁性和规律的展示方面很有优势,非常
有利于学习者抓住“要害”。
编排原则是:1)尽量为学
生提供实用的例句;2)过滤难以理
解的文化和知识背景因素;3)控制全书生词量。总之,为了
学生正确理解近义词的用法,编者想方设法降低例句难度,
尽量做到浅显易懂。近义词辨析最重要的目
的是为了学生
420对,【1I】而(1700对)选词1718对?关于常用近义词的定
45
4.
2004:389.
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述评
作者:<
br>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方
清明
安徽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景德镇高专学报
JOURN
AL OF JINGDEZHEN COMPREHENSIVE
COLLEGE
2008,23(1)
0次
参考文献(11条)
1.刘缙
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
1997(01)
2.赵新.李英
关于编写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的近义词词典[期刊论
文]
-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3.赵新.李英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期刊论文]
-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1(02)
4.杨寄洲
课堂教学中怎么进行近义词语用法对比[期刊论文]
-
世界汉语教学
2004(03)
5.刘春梅
现代汉语单双音同义名词的主要差异[期刊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
6.刘春梅
现代汉语表物同义名词研究[期刊论文]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6(02)
7.刘春梅
HsK表人同义名词的辨析角度[期刊论文]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05)
8.刘晓梅
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同义词的范围与辨析
2006
9.杨寄洲.贾永芬
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
2005
10.赵金铭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2004
11.王还
汉语近义词典 2005
相似文献(2条)
1.期刊论文
周玉琨
现代汉语近义词研究述评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5)
汉语学术界普遍认为近义词
是同义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有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通过简要介绍近义词的研究概况,对近义词及其确定
标准
、近义词的性质和范围、近义词辨析予以概迷,最后谈谈对“近义”的理解问题。从语言研究、尤其
是从语言应用角度来说,近义词从同义词中分离出
来是有其理论和实践意义的。
2.学位论文<
br>
张和生
汉语义类与汉字形类研究及其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2007
本文旨在探讨有效提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效率的方法,探讨利用汉语义类和汉字形类的研究成果,开展突出汉
语特色的词汇教学的可能性。全
文分为五章。
首章分析了词汇教学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对近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现况进行了述评。扩展词汇是语言学习的难点与核
心,但近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举例性的定性研究多,而定量分析少;教法理论探讨多,而不同教法的对比实验少
;教材编写多,而在词汇教学方面有
特色的少;受当代国外语言学影响的研究多,而突出汉语特色的研究
少,词汇教学研究仍相对滞后于语法研究。我们认为,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
学中,应突出汉语自身
的特色,从历史上传统汉语教学的教材、教法上汲取营养,利用汉语词汇系统的研究成果和汉字研究的成果,去有
效地扩大学习
者的词汇量。
第二章采用抽样调查定量研究的方法,了解外国学生的汉语
词汇量状况,探讨他们的词汇量与其汉语水平的关系,并通过诊断性测试,分析不同水
平的学习者在学习
、记忆汉语词汇时面临的问题和难点,研究他们在词语辨识和理解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本章认为,学习者进入汉语
中级水平以后,词
汇量扩展速度呈明显衰减趋势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按照学习者目前的词汇量扩展速度
,他们将无法达到相关汉语水平等级大纲或教学大纲对词汇量的
要求,因而很难满足汉语阅读与交际的需
要。中级以上汉语水平的欧美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素意识,但并不成熟。混淆同素异序词语,缺乏由汉字字义类属推断词义的能力,缺乏辨析近义词的能力,都是学习者词汇辨识中的高发问题。
第
三章与第四章在继承“雅学”与“许学”以及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的“义类”与汉字的“形类
条件地打通“字”与“词”界线的观点,并着重探讨“义类”与“形类”研究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上的应
用。
本文认为,清乾嘉时期将雅学推向同源词词族研究,推向完全的语言本体研究,是义类研究
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受《尔雅》影响而编纂的类书
,则把雅学推向完全的语言应用,是义类研究的另一
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义类研究的这两个方向都对历史上的汉语教学产生过重要影响,且均对当前汉
语作为
第二语言教学研究有启示作用。
本文所说的“义类”,是指根据词义划分出的类别。本文认为,
面向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义类划分上不必过分追求义类系统的科学性、完备性,而
应强调在教学中的适用
性。我们把语义分类控制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范围内。语义分类的基本原
则是,词语义
类是义项的类别,义类的划分要考虑到一词多义;限制分类体系的层次深度和宽度,词语义
类不宜分得太多太细;不囿于分类学“不重”的要求,不排
斥同一词语义项在义类划分中“兼类”。本文
根据上述原则重新构建了面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义类类目,并尝试在汉语水平等级大纲范围内
对实词进行了相应的词语义类划分。本文还对利用义类开展词汇教学方法的效率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义类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记忆汉语生词
。
本文所说的“形类”,是指依据汉字形体划分出
的类别。传统语言学在形类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从造字角度对字形的分类,即“六书”系统;从
“形义关
联”的角度对字形的分类,即通过部首系联汉字的“据形系联”系统;以及从“声符表义”的角度对字形的分类,
即依据声符系联汉字的“右
文系统”。这些研究成果在面向国人的语文教学以及在面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的教学中,都在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同时,形类研究也被拓展并推向
深入。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现
代汉字形义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形类系统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并对51个常用部首下辖的1781个形
声字进行了
理据度分析,结论是理据度接近0.80。我们认为,这样高的形声字构形理据度应当在汉语
作为第二语言字词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
第五章讨论形类与义类的关系,探讨如何利用义类与形
类的交叉一同服务于词汇教学,并总结本文研究的局限和今后研究的方向。本章尝试提出以
交际任务为纲
,以相应的交际情境、交际话题为操练平台,以扩充学习者在特定语境下达成交际所需的词汇为主要教学目的,以
帮助学生编织联想、类
聚、对比的词语网络为主要教学手段,以通过识字促进识词为学习策略,开展汉语
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本文链接:http:odical_
授权使用:北京语言大学(bjyydx),授权号:44b9a2a1-3b5d-4282-8441-9
ea60145f1cb
下载时间:2011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