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同义词的认知学思考
表扬信-选修课论文
它们虽都与脖子有关,但只是上下级关系,决不
理论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
新收获,在构组的系统性和
同义?
语义场理
是同义词。在同一页“范围”中,举例:表
示声音,“声”
辨释的科学性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然而,
论既然建立在传统范畴观的背景下,
以语义场理论为
是总称,也可泛指各种声音,范围最大。“音”指乐音,
但笔者以为,二者是上
下义的关系,不在
指导的同义词研究也就理所当然地具有上述传统范
又引例证明。
即,
一个同义义场应该是封闭的,其边缘应
语言的同一层级上,所指不同,无法将之归为同义词。
畴
的特性。
在“速度”这一部分中,作者把“行、步、趋、走、
该是清晰的,某个词属于或不属于
该义场应该是非常
同理,
清楚的,不存在程度问题。以此为指导的汉语同义词
奔”作为
一组同义词,笔者以为不妥。行,表示的是通
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实践中却经常遇到
称;步,表示慢走;趋,表示快走;走,表示跑;奔,表示
“行”是处于上位义,是行走意的通
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
快跑。笔者以为,
首先,此人构建的同义义场,彼人认为只是普通称,“步、趋”与另外四词不在同一层级,可排除在外。
的关系义场。比如,很多人把“沐、洗、盥
、浴、沬”这组
可为一组,表示走;“走、奔”,可为一组,表示跑。“走”、
然而,张生汉先
生反驳道“处于同一语
“跑”是两个不同的动作,因此不能把表示它们的词归
词看作同义词。<
br>义场的这一组词,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视为同义关系
为同一组同义词
。
吗”,他认
为,这些词“因所洗部位不同,洗起来的方式再如,池昌海先生在“攻克”义上以“拔、取、举、
[9]
下、略、徇、苞”构组,但是,我们认为“略、徇”表示“攻方法不尽相同,因而完全不能被看作同义词
[3]
。
其次,目前理论语言学家在确定同义义场的时
略”而非“攻克”,或
许将其和表示攻打的“征、伐、攻、
候,往往以现有的同义词典为依据,然而并未考虑现
袭、击
”等放在一起更合适。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都
有的同义词典是否可靠,并未考虑这些同义词典中的是因为母子义场的问题而引起的争论。
其所构拟的同义聚合是同义词是如何聚合在一起的、
第四,因为场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传统的范畴观,
否科学系统。比如,张志毅等先生在《词汇语义学》中<
br>要求范畴应该具有明确的边界,所以在语义场理论的
对于如何确定哪些词属于同义义场时,说“可
以借助、
指导下,“同义词是词汇组织性的有的研究者就认为:
参考同义词词典、反义词词典、
义类词典(如《同义词
一种表现。语言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彼此若有同义
[4]
、《
简明汉语义类词典》)。”然而,他并没考虑这
关系,
词林》
就构成同义词组。同义词
组有确定的数量,通过
些词典中的相关聚合又是如何建立的。其实,现有同
分析,可以一个一个
定下来。每个同义词组包括多少
义词词典有不同的用途、对象和编纂方法,其结论也
个成员也有
一定,而且每个成员与组内其他各个成员
[10]
不一定科学、系统,并不适合作为理论研究的
依据。同
之间都存在同义关系。”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推
时,这些词典所构建的许多聚合也
只宜看作一种宽泛
导出“同义词组是一定时期语言词汇中的封闭性聚合
《同义词词林》中
结构”
的普通关系义场,而非同义义场。像
“有确定的数量,可以很清楚地一个一个定下[5]
[11]
将“前妻”归入表示“发妻、原配”的同义词组似乎就
来”“同义
组总是包含着确定的、数目有限的成员,,
欠妥。
稳定的、封闭的结构在共时的平面上是一个完
整的、
[12]
第三,义位有上下位之分、语义场又有母子之别,
组织”,以此原则编
写的词典,可以达到“一个同义词
在母场内又可再依据不同的特征划分出若干子场,同
组若被选
收,则进入该组的所有同义词成员便都收
[11]
义词应该在哪个级别上确定场的范围,可谓言
人人
齐”的境界。这是在传统经典范畴观的基础上理论推
殊。比如,郭锡良先生认为“鼎、镬、
釜、甑”属古代的烹
导的必然结果,但实际情况如何?那就是,至今任何人
饪器具,是一组同义
词。黄金贵先生却认为此说不妥,
也无法确切说出汉语中到底有多少个同义义场、任何
这四个词
应该分为两组同义词:“鼎、镬、釜”属于“一
一个同义义场到底包括多少个成员。陈桂成先生曾撰[13]
般烹饪器”,“甑”属于“蒸锅”;王凤阳先生认为“迁、
文说“同义词群是一个
开放性的动态机构”,在一定
徙、拜、除、贬、谪、排、斥”都表示“官职的变动”,是一
程度
上接近了同义词的实质。
组同义词。黄金贵先生却说“此大而无当”,实际应该
“迁”表升官,
“贬、谪、徙”表贬官
[6]
。
分为三组或四组,
三、基于经典范畴观的义素
分析法在
是黄金贵先生全面地“按同一《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
义位”进行同义构组的专著,但
帅志嵩评论说:“(《古
同义词研究中的问题
汉语同义词辨释论》的)作者不自觉地把语义场中
的
[8]
汉语中所说的“义素分析法”就是“语义分析法”,
上位义当作同义基础”。
[7]
高钰京也说:
作者论述同义词之异时,在“部位”这一小节中举
20世
纪80年代这一方法开始运用于汉语同义词的分
古汉语学界也曾经有人将其用于实践。
例:都表
示颈脖,“领”指全部,“颈”指前部,“项”指后
析,
然而,研究者在实践中认识到,“义素
分析法在同
部。作者自己分析得很清楚,还引用他书证明。但是,
因为:一、分析中
笔
者不禁疑惑:这三个词所指并不是同一事物,怎么
义词辨释中不可能被仰赖性地使用,
146<
/p>
难免有主观性,可能有仁智皆异之病。二、对已经辨释
清楚的词义完全可以作出细
致的义素分析,但是在辨
释之初,当还不清楚诸词的同中之异时,异与同还混
[6]
黄
金沌一片,则不可能完成准确客观的义素分析。”
贵先生总结说:“不少词汇研究者包括同义词研究者,
它只适用于在经过正确的辨力倡义素分析法。其实,
释之后的词汇基础上的各种词汇现象的研究
,而不适
用于同义词辨释本身:本来就亟待辨释的词,却将它
们作词义要素分解,以此比较它们
的差异,这无异于
取消同义词辨释。因此,义素分析法,只能作为局部
[6]
的、辅助
的方法。”张志毅等先生也说,“义素分析法
一些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词,只适用于一些普通名词、
形容词和一些动词”。
[4]
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还发
现有不少词,即使可以分
析出共同的核心义素,也没
我们可以分析出“鸵鸟”人把它们看作同义词。例如,
和“麻雀”共
有鸟类的核心义素[有翅膀]、[有羽毛]、[卵
实际却少有人将它们视作同义词。“鲸”和“鱼”虽生
],
然核心义素不同,但从东汉时代的《说文》开始,人们
(《说文·鱼部》:“(即却一再地
将其当成同义词。
鲸),海大鱼也。”)
由上可见,语义场理论和义素分析法在同义词研
究的实践中面临着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从理论上
来说某个词是否属于某个同义义场是明晰的,因为
这
完全可以通过该词是否具有某项语义特征来决定;另
一方面,不同的研究者对该词是否属于该
同义义场又
常持有不同意见。
四、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观及其对
同义词问题的启发<
br>对作品的解读,由于读者感知的不同,出现了“一
,而目前汉语同义词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
特”
研究也几乎达到了“一千个研究者就有一千种不同的
构组”的状况。这种言人人殊的同义词
研究现状使我
们认识到同义词范畴与对其进行范畴化的操作者(研
究人员)密切相关。同义词并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
范畴,因为传统范畴观认为“范畴独立于对他们进行
范畴化的人,即范畴
与人的生理、感知、意象、范畴化
[14]
能力无关。”相反,同义词作为一个范畴,与对其进
行
范畴化的人密切相关。
在关注前述论争背后的心理动因、寻求更加合理
的解释方法时
,我们认为,同义词构组的实际就是“识
同”,同义与否的关键在于人们的认知心理。在进一步
的考察中,我们发现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观及其已
经经过验证的“类典型理论”和“家族相似性理论”
能
对同义词研究的许多争论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原型范畴理论不同于传统的经典范畴观,是在
Berlin和Kay等对颜色认知的深入研究,以及维特根
斯坦提出的游戏范畴成员具有家族
相似性的基础上,
由美国心理学家Rosch提出的一种新的范畴观。
这种新的范畴观认为,范
畴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
反映,而是人通过身体及心智对真实世界特性进行能
范畴不一定能用一组
充分必要特征或动处理的结果。
条件来下定义,在区别一个范畴时,没有一个属性是
必要的。范
畴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样本的基础上,范畴
成员是根据它们与这些样本在某些属性上的相似性
清
楚的样本就是典型、原而归入该范畴的,那些好的、
型。范畴具有向心性和开放性。原型范畴成员的属性
并不像经典范畴化理论中那样是二分的,而经常是连
续的;范畴没有固定明确的边界,其边界是
模糊的、不
固定的,随着新事物的出现范畴可以扩大。同一范畴
内的成员地位并不相等,每个范
畴都有一些与其原型
十分接近的中心成员,也有一些远离原型的边缘成
员。这些边缘成员不一定
被所有人都认同为该范畴的
成员。
再回到前述同义词研究的实际,我们可以发现目
前的
研究基本上以传统的经典范畴观为逻辑背景。研
究者通常认为某一同义词组的各个成员一定共有或
没有某项特征;研究者往往希望一组同义词与另一组
同义词有明确的界限;研究者通常默认同义词组中
的
成员地位相等,没有典型与非典型成员之分。由此也
造成了许多明知需辨却欲辨不能的情况,
如,前文提
到的“沐、洗、盥、浴”,有人认为它们共有某些特征,属
于同义词;又有人认为它
们没有共同特征,不是同义
词。在经典范畴观的背景下,认为它们并非同义词似
也言之有据,但
是,就实际而言,这些词确实需要放在
一起辨析。
将原型范畴观引入同义词研究领域后,我们发
现
同义词组是根据成员与同义范畴完全属于原型范畴。
原型之间的相似性而聚合成的一个类,成
员之间具有
家族相似性,即各个成员在意义或性质上与原型都有
程度不同的相似性,有些成员具
有较多的相似性,属
于范畴中的典型成员。有些成员之间的相似性较少,
属于范畴中的非典型成
员。一个同义词组作为一个同
模糊的。义范畴,它的边界是开放的、
而同义词的构组也都经过了
一个范畴化的过程,
即每个成员都被凝聚在一个聚合体(原型范畴)中,其
典型成员具有认知上
的显成员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
著性,最容易被储存和提取,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它
们也最接近
人们的期待或预料,从典型成员到非典型
[15]
成员,显著度等级依次递减。同义词内部成员
地位具
有不等同性是一个普遍规律。“过去认为这些同义词、
上下义词具有同等的地位,只是适
用范围、词义的涵
盖或风格不同,其实则不然。从认知的角度看,不同的
[14]
选择
表示不同的语义范畴,有不同的价值。”
147
五、原型范畴观可以较为合理地
解释
一些同义词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争论
范畴中典型成员在某些方面相似性较大,其程度超过了词性不同这不相似的一面,就可以归入该同义范畴
而成为一名成员。比如“忽然、猛然、突然”虽
然词性不
如果其他相似性低,同,却完全可以看作一组同义词。
首先,对于某些词是否可以归入
某同义词组,不
而词性的不相似却很突出,就不应归入此范畴,而应
同的研究者常有争论。用原
型范畴观,我们可以将争
归入相似性高的另一范畴。
论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两方面:一方面,在一
个词的词
义系统中,义项与义项之间并不能截然分开,而属于
六、小结
连续的渐变,由
离此原型(义项核心)近逐渐过渡到离
过渡阶段的意义,往往彼原型近,那些属于中间状态、
综
上所述,我们认为同义词是一种原型范畴,人被不同的认知主体划归入不同的义项;另一方面,不
同的认
知主体对各词义之间所具有的相似性的度把
们对同义词的知识来自于对其意义所指和使用的认
因
为认识到其间的相似性,所以聚合出了同义词。握不同,甲认为两词之间相似度高,就判定为同义,但知,
可能乙又认为其间相似度不高,认为不是同义词。所因此,同义词就是由认知引发的,以典型为原型的一
以,我们判断某词是否可以归入某同义范畴,不是看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词的聚合。
它是否具备该同义
范畴成员的共有特征,而是看它与我们不妨用“焦点”和“视域”来作一类比,在正常
我们的目光有焦点
区、其原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因此,在很的观察中,靠近焦点的中心区,
‘是或不是’
的问题,而是要‘看也有离焦点较远的余光区,各区域的界限是模糊的,多情况下,这不是一个
你怎么说
了’:有些‘严格地说’不能归入某范畴,但将如果经过努力,可能余光区也会扩大边线,同时,焦点
[
16]
标准‘放宽一点’似乎也未尝不可。”也并无明确的边线。这又如同手电筒的光线焦点,我
其次,等义词、近义词与同义词的关系历来也多们可以通过调节,使光线集中于极小的点,也可以有
有
争论,而原型范畴观能让我们看到所谓等义词与近所扩大,同时,焦点区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邻近区域
义
词的实质。同义词是原型范畴,这个范畴中的成员的变化。同义范畴与之相同,典型的同义词即为焦点
同
义范畴是由距离意义核心之远近关区成员,并非齐整如一。然后有与之关系较近的中心区成员,也有与
系
不同的有向心性的成员组成的范畴。这个范畴中只之关系略远的余光区成员。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
有
那个意义核心是典型的,其他成员都只是对典型的以集中研究焦点区,也可以研究中心区,甚至扩大到
类
似。所谓的“等义词”属于范畴中的典型成员,其相余光区。
似度高;而“近义词”属于范畴中相似度不
同的非典型不过,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基于相似性的概念
成员。按照距离核心的向心力力矩的不同,范
畴中成还是非常模糊,因为同义与否本身是建立在日常生活
员的相似度也有远近之别,范畴的边际延伸到
何处是经验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严格的逻辑关系之上。
同义词范畴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所谓等
同义词研究者应该正视这种现实,同义词的构组与辨模糊的。
义之“等”、近义之“近”与同义之“同”
都有度的差别。析不能过分偏离普通人的语感。借用上面的比方,也
同义词的词性是否应该相同,对此问
题至今也仍即构组的最大范围不能超出“视域”。
纷争不已。在原型范畴理论下,我们认为,该词如果与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
[7]
[8]
[9]
吕叔湘.文言和白话[A].吕叔湘文集·第四卷·语
文散论[C].
商务印书馆,1992.67;68.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
中国青年出版社,1952.53.
张生汉.关于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一点看法[J].语言研究,2005,(1):98-103.
张志毅.词汇语义学[M].商务印书馆,2001.30;3
9.
梅家驹.同义词词林[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16.
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
释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1;154;162;320
帅志嵩.也说“同义
词”[A].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七辑)[C].巴
蜀书社,487-496.
高钰京.也谈同
义词的辨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5,(1):98.
池昌海《.史记》
同义词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28.
[10]刘叔新.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
M].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4.11-12.
凡例、导论)[M].天津人[11]刘叔新
.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序、
民出版社,1993.
[12]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
商务印书馆,2005.313.
[13]陈桂成.同义词群是开放性的动态结构[J].辞书研究,2
003,
(4):33-36.
[1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1.21;80.
[15]邹智勇.典型理论及其语言学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00,(6):13.
[16]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
版社,2005.26.
[责任编校:阳玉平]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