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文华三一学院感想
卖春联-美丽的祖国手抄报
单文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法学博士,今年31岁,出身于湖南株洲攸县农家,17<
br>岁作为株洲地区文科状元考入中山大学学习法律,21岁进入厦门大学念研究生,26岁拿到
博士
学位并留校任教,一年后破格提升为法学院副教授,为厦大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教授。三
年前来到剑桥。
在剑桥著名的果园茶屋(Orchard),在罗素等不少名人高谈阔论过的地方,单文
华
聊起在剑桥的所见所闻所感。
1998年9月15日,我第一次来到剑桥
,这也是我第一次出国。老早就知道剑桥,
一直想来这里。那时上网看了看剑桥介绍,按程序填了表寄过
去。当时我同时申请了合作研
究和人员交流两项,结果大出意料,两项申请都被批准了。
填不饱自己的肚子、听不惯人家说话--英格兰伤心玫瑰
刚到的时候最
大的问题是语言。以前学的都是美式英语,听不惯英国人说话,经常
有交流障碍。而且刚开始容易没信心
,跟人说话时,人家听不懂,“pardon”(请再说一遍)
一声,就老觉得是自己的错。
人到了外国,就像第二次人生的开始,只是过程更短。比如首先要学会找吃的,其
次要学会交流,学语言。开始时,老外因为你是新来的,会对你很客气、很好,但总归不是
在一个平等
的地位上,因此感觉容易拘束、压抑。也不认识几个中国人,即使认识几个,人
家也挺忙的,不会总有时
间跟你谈心。当时是9月份,我住处的窗外有一朵很大的玫瑰花,
不过已经残败了。我就给爱人写信,诉
说日子多艰苦,好容易找到吃的东西,又这么贵,说
看着这英格兰最后的一朵玫瑰感觉很伤心。她接到信
读着读着就哭了。
适应了这边的食物、语言之后,就要考虑做点事--你到这边来是
做研究的呀!很
多访问学者出来很容易陷入一个孤立的范围里,仍在中国人的圈子里打转,没进入学术的
主
流世界。最后,一年下来只是看过人家几本外文书,这就跟在国内没什么区别,甚至更糟,
因
为心理状态跟在国内完全不一样。本来觉得来这里待一段时间应该是学到不少东西的,结
果适得其反。
对刚来的人来说,中外朋友都需要。刚来的时候,交流本领达不到那个水平,深层
的社会需要就肯定得往熟悉的乡情里去找。但你必须意识到,来这里的目的是要看外面、学
人家的东西
。有的人刚来时很积极,选很多课,参加各种讲座,但毕竟语言方面有困难,可
能一星期之后就懈怠了。
。。。。。贵在坚持。我来时很多活动都积极参加,慢慢跟外国同行熟
了,感觉就是其中一员,他们也不
把你当外人。
剑桥的草坪没人能躺得住--永远的压力
来英国的目的,是体验一下西方社会和法学教育,并做一点合作研究。在劳特派特
中心做完欧盟外资法的
研究后,觉得一年时间所学的还是不够,于是我就申请读博士,拿到
了三一学院的全额奖学金。学费和学
院费都不用自己操心,每年有几千镑的生活费,住的是
学院提供的一套房子,房租比较便宜。
剑桥所谓的导师跟中国的理解不太一样,相当于中国的辅导员,给你生活上的照料,并不管具体学业。我在国内教书时感觉到,大学生刚进学校时面临一个心理断乳期,突然离
开家庭是
一方面,学业又是一方面,心境落差特别大,感觉特别迷惘。剑桥的学院有一个庞
大的辅导员队伍,具体
照顾学生的生活起居,事无巨细。例如跟老师斗气啦,音乐放得太吵
啦,要做什么研究项目需要资金啦,
辅导员都会帮你解决。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参加各种
各样的俱乐部,这都是受学院补贴的。这种体制,
对学生来说更有利。
从老师这方面看,学院制
也是有意义的。学院养院士(fellow),并没有具体任务规
定,譬如要发表几篇论文之类的,只是
看中你这个人。在聘任期间,你可享受各种待遇。
这里的人都是很杰出的,彼此竞争
非常激烈。我跟许多学生聊过,他们都觉得压力
很大。英国大学里自杀率挺高的,就因为压力实在太大了
。剑桥的自然环境固然能给人以温
馨的感觉,在草地上一躺下就不想起来,但有几个人能真的躺得下去?
而且中国人在这里往
往又要花成倍的努力才能获得同等待遇。就算你在同辈里已经“独孤求败”了,还有
学院和剑
桥本身的压力,譬如三一学院出过三十几个诺贝尔奖得主,他们摆在那里,你永远都会有压力。
此外,在剑桥有机会听到各种各样的高谈阔论或奇谈怪论,每周不来几个世
界名人
就好像白过了似的,这可以让人思维开阔。剑桥国际法研究中心每周五都有一个讲座,时间
只有一个小时,但来的人都是这一领域的重量级人物。他们能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做出即时、
敏锐的反
应,接触这些人对开阔视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是挺有帮助的。
在这里,要熟悉他们
的学术套路、研究模式,在具体搞研究、创作的时候要考虑他
们的程式,研究过程中的方法,要学习写东
西的体例,这也是另外一次学术的再生。
温情脉脉的美景,800年的历史积淀--剑桥的致命诱惑
平常除了用功之外,喜欢
来orchard,经常是周末来,带点报纸,要一壶茶,或者
再要一块点心,把凳子一放,就着温情的
阳光,蓝天白云,可以消磨一个上午,或一个黄昏。
脑子里似乎就又澄清了,回去又可以从头开始。
周末我有时也去朋友家,聚餐、打扑克牌和唱卡拉OK。有时候还会去老外同事家
里,他们喜欢烤肉,比较简单,但大家可以聊聊天。
我从去年10月份开始当剑桥
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我们学联在学校网站上办
了一个正式的网页,还创办了文学杂志《剑河风》,
可以让大家业余时自娱自乐,体会中文
的光荣,回味乡音。
学联有些固定的
活动,特别对那些初来乍到的人,感觉就像找到了“组织”。大家互
相聊天,看看中国影片,读读中国杂
志。每两周还有一个学术论坛,讨论与中国相关的问题。
单文华谈了良久,意犹未尽
,果园茶屋要打烊了。下着毛毛细雨的黄昏,实在并不
是欣赏果园和剑河的好时候。不过,“周末的早上
,一觉醒来,划一条船,溯河而上,到这
里弃舟登岸.....”,他的这番描述还是让人动心的,不由
得也想到剑桥来读两年书。当然,真
要做这打算的话,是需要足够勇气和实力的。剑桥可读的并不仅是这
“温情脉脉”的自然环境,
更是那800年积淀下来的深厚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