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知识
绝世美人儿
769次浏览
2020年07月30日 09:3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acent-天衣无缝的反义词
一、书画家的字号、籍贯和生卒时间
掌握书画家的字号、籍贯和生卒时间,对于书画的鉴定工作很有帮助。这些问题往往被某些作伪 者忽略,假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话,那么,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看出问题。例如:明代沈度《梅花百咏》 册,《石渠宝笈》卷三之十六著录,款云"成化十四年秋七月望后一日,沈度书于春草堂。"考沈度元 代至正十七年丁酉生,明代宣德九年甲寅卒,78岁。成化十四年沈度已死去45年了,所以这件字册不用 看实物也能肯定是伪品。又如:明代姚绶癸《三清图》轴,清代方濬颐《梦园书画录》卷八之十五著 录,款云"三清图,永乐五年岁在丁亥秋日写,云东逸史公绶"。
考姚绶永乐二十一年癸卯生,弘治八 年乙卯卒,73岁。永乐五年姚绶尚未出生,所以,可以肯定这件东西也是伪品。正因为书画家的生卒 时间对书画的鉴定有直接关系,所以就必须尽可能多掌握它。
但是,有些书画家的生卒时间等问题,在过去的文献中,有的没有记载,有的记载不够真确,这样,作品本身就变成了第一手材料,它能补充文献的不足或纠正文献的错误.
例如:有些书画家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但在文献上根本就查不到这位画家,更谈不上弄清他的字号、籍贯、生卒时间、艺术专长和主要活动了。这样的例子是相当多的。又如:宋代赵孟坚(子固)的生卒时间,许多文献记载为生于南宋庆元五年己未(1199),卒于元代元贞元年乙未(1295),97岁。有人对此有怀疑,但一直未能解决。1962年《文物》第12期,刊载了蒋天格同志对这个问题的考证文章,推算出大约卒于景定五年至咸淳三年以前,依然还没有作出肯定的结论。我们根据赵孟坚的朋友顾光题赵氏《水仙》卷诗,中有"甲子须臾事,蓬来尺五天"二句,清楚地说出赵孟坚死在甲子年,即南宋景定五年(1264),时年65岁。这样就解
决了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
元代柯九思的生年,过去有的书籍上的记载是错误的,例如郭味渠《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记载为生于元皇庆元年壬子(1312),天历二年己巳(公元1329年)被拜为"奎章阁鉴书博士",也就是说,柯九思虚龄18的的时候就担任了这个职务。这样,问题就出来了,人虽有天份,大哪有18岁就任"奎章阁鉴书博士" 钤的呢?显然,这一记载是错误的。那么柯思九的生年应该是哪一年呢?故宫博物院藏元代虞集《诛蚊赋》卷,后尾纸上有柯九思的题跋,柯氏名款下钤盖了几方印,其中一方印为"唯庚寅吾以降",这方印章为他的生年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考元代有两个庚寅年,其一是至元
二十七年(1290)年,再一为至正十年(1350)年,柯九思的生年毫无疑问是前一个庚寅年,即公元1290年。天历二年己巳时任"奎章阁鉴
书博士"已经虚龄40了。
再如:关于石涛的生卒时间,过去一直有不同的说法,傅抱石《石涛上人年谱》和郭味渠《宋元明清书画家生卒年表》均记载为:生于明代崇祯三年庚午,清代康熙四十六年丁亥78岁尚在。广东省博物馆藏的石涛《山水》册上石涛自题七绝云:"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如冰。庚午长安写此。"上海博物馆藏的石涛 《六十自涛诗》云:"庚辰除夜抱疴,触之忽恸恸,非一日语可尽生平之感者,父母今生此躯,今周花甲……"后接七言诗,其中有"……白头懵懂话难前,花甲之年谢上天……。"我们根据这两件作品,都可以推算出石涛生于明代崇祯十四年辛巳(1641),这两件作品都是石涛五六十岁时所作,取的是整数,按一般写文章的习惯是可多可少的。最近看到石涛《花卉》册十开一本,其中画兰花的一开自题诗云:"十四写兰五十六,至今与尔争鱼目,始信名高笔未高,悔不从前多食肉。"又画芍药的一页末识云:"丁秋十月拈格斋先生句作画"。按"丁秋"即"丁丑",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上推56年则为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这才是石涛的确实可靠的出生日期。
二、文史知识
历代帝王年号、天干地支方面的常识,对于书画的正确鉴定,往往起着相当
重要的作用。历代帝王的年号在开始或终结时,常常都不是整年整月,而是相互交叉的。某个皇帝死了,又换了 个新皇帝,有的就改了元,即换了年号,也有些当年并没有改元,依然沿用旧的年号。例如:明神宗 朱翊钧在位48年,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死的,八月朱常洛(光宗)做了皇帝,改元泰昌,仅一 个月就死了,九月朱由校(熹宗)做了皇帝后就没有改元,直到下一年(1621)才改元为天启。
我们从 某些书籍上看,万历只有47年,泰昌仅有一个月也被算成一年。又如:朱由检(毅宗)是崇祯十七年 (1644)三月死的,但有的书籍上把这一年算作清代顺治元年。我们在书画的落款上,如果看到写为万历四十八年庚申春日或夏日,均是符合逻辑的,如果写为万 历四十八年腊月,则不符合逻辑,是有问题的。如果落泰昌年号的款,写成泰昌元年庚申春日或夏 日,也可以肯定是有问题的。崇祯年号的书画款,如果写为崇祯十七年春日,同样是符合逻辑的,例 如:杨铉《临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卷的款写为:"摹宋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时崇祯十七年春月 也。"这是无可怀疑的。有些
人如果不了解这种历史过程,以为崇祯只有16年,就可能将这件作品否定 了。中国传统书画的作者,大都具有相当深邃的文学造诣,有不少书画家,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文 学家,他们的所写所绘,往往与文学有相当的关联。有一些书画家喜欢写自己的文章或诗词,而另外 的一些书画家几喜欢写古人或别人的诗词文章;有些画家喜欢临摹古画,或是古人诗意,并在其上题 写古人的诗句,而另外一些画家则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上题写自己的所作的诗。这种种情况的产生是由 书画家本人的喜欢和购买者的所求而决定的。只有后代人写出前代人的诗词文章,而前代人是决不可能写出后代人的诗词文章来的。如果发现了前代人写了后代人的诗词文章的话,可以肯定这件东西是 伪造的。例如:晋代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尾纸上虞集的题诗就是后人伪造的,抄的是倪瓒明代洪武 元年戊申题卫九鼎《洛神赋图》卷上的诗。倪诗原文为"凌波微步袜生尘,谁见当时窈窕身,能赋已输 曹子建,善图惟数卫山人。"因为顾恺之是无锡人,所以作伪者倪诗中"卫山人"的"卫"字改成锡山 的"锡"了。考虞集宋咸淳八年壬申生元至正八年戊子死,他如何能写出倪瓒在洪武元年戊申的题诗 呢?如果我们对古诗文不熟悉的话,像这样的问题是看不出来的。
在书画鉴定中,还常常用避讳分为避朝讳(避当皇帝及先帝的名字)与避家讳(避作者家中长辈或 祖先的名字)两种。在鉴定学中,避朝讳比比较容易掌握,避家讳就比较难以掌握了。避讳的方法主 要有三种:一种是将要避讳的字缺写一笔(多为最后一笔),另一种是将避讳的字换个意思相尽的替代字,还有一种是将要避讳的字空格不写。例如:故宫博物院藏宋代黄庭坚《千字文》卷,字体完全 是黄的笔法,有个别字写得水平较差,因为该卷文内写明了是试鸡毫,所以这一点就被忽略过去,该 卷本幅确为宋纸,并有梁清标收藏印多方,所以我们就初步定为黄庭坚真迹。后来又发现该《千字 文》"纨扇圆"的"纨"字被改写为"团"字,应是避宋钦宗赵桓的讳(因"纨"、"桓"读音相近而避讳)。考 黄庭坚宁四年(1105)卒,距钦宗靖康元年(1126)还有21年,决不可能有未卜先知预算避讳的道理, 因此,肯定了这卷《千字文》是南宋人摹仿造假的伪品。又如南宋赵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写的已被刻入《三希堂帖》的《行书千字文》卷,将文 内"玄"字改成"元"、"讓"字改成"逊"、"殷"字改成"商"、"树"字改成"竹"、"贞"字改成"清"、"敬"字改 成"敬"字少写最后一笔、"竟"字改成"馨"、"恒"字改成"齐"、"匡"字改成"辅"、"桓"字改 成"泰"、
"纨"字改成"团"、"丸"字改成"弹"、"朗"字改成"晃"、"悬"字改成"迁"。共计改写了14个字, 都是宋讳。"玄、悬、朗"避赵氏始祖名玄朗,"敬、竟"避太祖匡胤之祖父名敬,"殷"避太祖之父名弘 殷,"匡"避太祖名匡胤,"恒"避真宗名恒,"贞"避仁宗名祯,"树"避英宗名
曙,"让"避英宗生父名允 让,"桓、纨、丸"避钦宗名桓。又如:约50年前,北京琉璃厂有一幅落款为董其昌的绘画作品,画得很好,落款字数不多,作品本 幅十分整洁,所以有人要买。后来有人看出了这件作品的毛病,落款"玄宰"的"玄"字缺写最后一笔,是 避清代康熙皇帝玄烨的讳。董其昌死于明崇祯九年,没有活到清代,因此就肯定了这件作品是清代人伪造的。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文史知识的丰富与否,对于鉴别书画的真伪,
也有相当重要的重要的作 用。如果文史常识不多,那么,那种改写的避讳字是不易看出来的,因此也就有可能将作品的真伪断 错。当然,运用避讳进行书画断代,首先要了解避讳的时代特点,例如宋代"玄"、"朗"等字是由北宋 真宗赵桓大中祥符五年开始避讳的,在此以前这样的字是不避讳的。如果见到一幅宋代人写的字或者 绘画作品的题诗,款暑是大中祥符五年以前,对这些不避讳是符合规律的,而款为大中祥符五年以后的,这些字不避讳就不合规律,就有问题了。
我们这儿所讲的只是一般的情况,此外,也还有极个别特殊的例外,如米芾的《蜀素贴》卷中,前 后有两个"殷"字,一个缺一笔,另一个就不缺。这就要根据具体的作品作具体的分析。 同时,对于避 讳问题也不能僵死地一成不变地对待,有些临古的书法作品,完全按照原样临而不避讳。例如经过鉴定确为南宋赵構(高宗)所书的《临古二体千字文》卷,就是完全按照唐人原件临写的,文内的字均 避唐讳(诸如"渊"、"世"、"民"等字均被避讳),而没有一个字是避宋讳的。
总之,避讳的问题是复杂的,在书画鉴定中运用避讳来断代,必须根据
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要 依据不同的条件,灵活掌握.
中国书画知识手册
一、 中国画的形式
中国字画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横、竖、直、方、圆、扁等,也有大、小、长、短等分别,(除壁画),以下是常见的几种:
(1)中堂
中国旧式房屋,楼板很高,人们常在客厅(堂屋)中间墙壁上挂上一副巨大的字画,称为"中堂"。
(2)条幅
长条形的字画称为条幅,如对联是由两张条幅配成。条幅可横可直,横着的与匾额相类。无论书法或者国画可以设计为一个条幅或更多个条幅,常见的有春夏秋冬条幅,各绘四季花鸟或山
水,四幅为一组。较长诗文,如不用中堂写,可分裱成条幅,非常美观。
(3)小品
所谓小品,指面积较小的字画。可横可直,装裱之后,适宜悬挂在小房间,十分精致。
(4)镜框
用较轻和不反光的胶片或者用不反光的玻璃把字画框起来,四周用木框、金属或其它材料装饰,也很漂亮。
(5)卷轴
卷轴是中国画的特点,将字画装裱成条幅,下用圆木等物体做轴,把字画卷在轴外,便于收藏整理。
(6)扇面
古人常在折扇的上面上做字画,现在把画面构图成扇形的字画叫扇面。
(7)册页
将字画装订成册,称为册页。
(8)长卷
将字画装裱成长轴一卷,成为长卷,多是横看的,而画面连续不断。
二、中国书画材料
中国书画可以写在纸、绢、帛、扇、陶瓷、碗碟、镜屏等物之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壁画除外):
(1) 绢本
将字画绘在绢、绫、丝织物上,称为绢本。绢本看起来名贵,但底色不及纸本洁白。
(2) 纸本
中国字画一般用宣纸,宣纸分两种,一种容易吸水的是生宣;另一种是生宣加矾水,俗称熟宣,熟宣不易吸水。
(3) 壁画
古人在墓穴、洞穴、寺庙、宫殿、山体等绘制大副书画,这就是壁画,我国不少的壁画保存至今,成为国宝。
(4) 折扇、圆扇
折扇现在我们经常看见,圆扇在电视里可以看见,古代宫廷用的大扇或者掌扇,大至高于人齐。
(5) 陶瓷
陶器和瓷器。
(6) 布饰物、日历、灯罩、卡片、衣
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语文 > 综合资源 > 知识竞赛
书法类智力竞赛题
文章搜索:
1、我国现存的最早论书法的文章是东汉时 的《 》。
2、我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自古以来的书体,可分为 、 、 、 、 种。
3、唐代的 、 、 和元代的 ,历来被认为是四大楷书名家。
4、前你称赞 (朝你名) (人名)的《 》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誉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5、将下列书法家与其作品联系起来。
A、怀素 a、《草书古诗国帖》
B、张旭 b、《苦笋贴》
C、柳公权 c、《九成宫醴泉铭》
D、欧阳询 d、《神策军碑》
6、秦朝的 作小篆,精大篆。东汉的 著有《说文解字》,善小篆。东汉 擅长篆书、隶书。东汉 工行书,开创了书法由楷入行的先河。北魏的 被誉为北朝的书圣
。三国魏 正书、八分、行书3体兼擅。明代的 善草书,被赞为“有明书法推第一”。以上几位书法家都是 (地方)人。
7、 人把墨迹叫做“肉迹”。
8、湖北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全是:
A、大篆;
B、小篆;
C、秦隶。
9、《晋祠铭》、《温泉铭》是唐朝的皇帝 亲手写的。
10、什么叫“法书”?
11、175年, 用隶书写后刻成了《熹平石经》。
12、甲骨文专著《铁云藏龟》出版于何年?
答案
1、赵壹;《非草书》
2、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章草,今草)
3、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
4、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5、A——b;
B——a;
C——d;
D——c
6、李斯;许慎;蔡邕;刘德升;郑道昭;钟繇;王铎;河南
7、日本
8、C秦隶
9、唐太宗
10、我国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
11、蔡邕
12、1903年。
中国传统书画的技法
中国书画――以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有:一是使用柔软的毛笔,二是书写形象丰富的汉字。因此,其有两义:一指毛笔字书写的法则,主要包括执笔、用笔、点划、结构、分布等方法;一指以书写汉字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就是借助于精湛的技法、生动的造型来表达出作者的性格、趣味、学养、气质等精神因素,其为侧重于“心画”。二者相融合,便构成了中国的书法艺术。所以从书法构成的要素来说,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笔法,要求熟练地执使毛笔,还握正确的指法、腕法、身法、用笔法、用墨法等技巧;二是笔势。要求妥当地组织好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三是笔意。要求在书写过程中表现出书者的气质、情趣、学素和人品。从书体、风格上说,更是多姿多态,美不胜收。我国的书法艺术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主要取决于中国人善于把实用的东西上升为美的艺术,同时与中国独特的文字和毛笔关系密切有关。其文字以象构思、立象尽意的特点酝酿着书法艺术的灵魂,而方块构形,灿然于目的姿质又构成书法艺术的形式基础。其工具,“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可生出方圆藏露、逆顺向背的韵味,轻重肥瘦、浓淡湿涩的情趣,抑扬顿挫、聚散疏密的笔调。断连承接、刚柔雄秀的气势;再辅以专门制作的纸墨,使书法艺术更趋变幻莫测。韵味无穷。书法不仅成为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
艺术,而且居于所有艺术之首。书法在中国不仅举世同好,千古一风,而且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传播友谊的媒介,在东方世界颇有影响,也倍受西方世界的瞩目。
一、书画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称“大章法”。习惯上又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明张绅《书法通释》云:“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可见,章书在一件书法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书写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布白的形式大体有三:一是纵有行横有列,二是:纵有行横无列(或横有行纵无列),三是纵无行,横无列,它们或有“镂金错采”的人工美,或具“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二、书画笔法: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中国书画主要都以线条表现,所用工具都是尖锋毛笔,要使书画的线条点画富有变化,必先讲究执笔,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称为“笔法”。唐张怀瓘道《玉堂禁经?用笔祛》云: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故元赵孟頫于《兰亭跋》中云:“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三、 书画墨法:亦称“血法”。一曰:用墨之法。前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故临地作书时极为讲究。墨过淡则伤神彩,太浓则滞笔锋。必须做到“浓欲其活,谈欲其华。”宋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下》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用墨作风,一方面往往因时因人而异。如北宋浓墨实用,南宋浓墨活用;刘墉喜用浓墨,梦楼专尚淡墨。另一方面,又常因书体风格、纸张性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二曰:磨墨之法。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墨谱》云:“研墨如
病,盖重其调匀而不泥也。”研墨要凉,凉则生光。墨不宜热,热则生沫。盖忌其研急而墨热。又李阳冰曰:“用者旋研,无今停久,久时尘埃相污,胶力隳亡。如此泥钝不任下笔矣。”元陈绎曾《翰林要诀?肉法》云:“磨墨之法,重按轻推,运行近折。”“凡磨墨不得用砚池水,令墨滞笔冱,须以水滴汲新水临时斟酌之”,“凡书不得自磨墨,令手颤、筋骨大强,是大忌也。”
收藏专家指出,书画作品的收藏,首先要选择品相较好的作品,然后要营造相对稳定的放置场所,即有相对稳定的温度、干湿度和避免日晒风吹的场所。
书画收藏最好不要装裱
收藏中国书画最好不要装裱,因为装裱使用的浆糊或其他胶质物容易招惹虫蚁和产生霉变。至于油画、水彩和水粉画,为了防止重叠擦伤画面,最好配上画框、画架,采用悬挂式保存。收藏书画作品,应配备必要的设备。多数收藏者都配备有专门的藏画柜,藏柜以木质为佳,尤其樟木最好,因樟木特有的气味可以防虫蚁。
中国书画类入藏前最好先用旧报纸包卷,然后再装入锦盒或画筒中放入箱柜。旧报纸既有吸湿性,其油墨也有驱虫蚁的作用。油画之类则需要悬挂或有隔层可平放。此外,箱柜中最好放置一些樟脑丸或高档薰衣草来驱防虫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