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对策分析

余年寄山水
786次浏览
2020年07月30日 10:2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未来的笔作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


深化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对策分析
于志学(赤峰学院 大外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笔者围绕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赤峰学院大学外语专任教 师和大学一年级学
生进行问卷调查,指出了当前大学英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深化少数民族地区大 学英语教学
改革的对策措施,努力把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培养成三种文化融会贯通、三种语言运用自如的 新时
代优秀人才.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 6(032)011
【总页数】2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策
1 引言
随着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生英语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有一些地区,特 别是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由于所处地区相对落后,信息较为闭塞,加之受本族语言的影响,其< br>英语学习观念转变还不够彻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比较单一,这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
学不能适应新任务新要求,亟需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推向深入.对此,笔者围绕
大学 英语教学现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方面,对赤峰学院38位大学外语
专任教师 和200名大学一年级普文普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加快
少数民族地区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转变英语学习观念的必要性,并通过对当前现状的分析,提出了
深化少数民族地区大 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对策.
2 调查反映出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和学生在英语教学 和英语学习的观念上,仍然滞后于时代的要求,突
出表现在:一是传统观念影响较深,应试教育痕迹仍然 比较明显.在调查中虽然有85%的学生和
96%的教师认为应该转变应试教学模式,开展更接近生活实 际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学习中,51%的
学生仍然把能通过四、六级考试作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没 有过多考虑毕业后能否运用英语进行
跨文化交流;54%的学生认为大部分教师都在讲授英语语言知识, 在语言运用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
不多.二是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与学生新需求仍有差距.调查中,80% 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课
程设置需进一步优化,希望开设诸如计算机、商务、财经、医学等专业英 语课程,86%的学生认为
应该开设诸如文学名著欣赏、英文电影欣赏、欧美文化知识等科目的选修课. 92%的教师认为应加快
制定EGP和ESP并存的教改方案,形成大学英语综合课、大学英语选修课、 大学英语专业课为主要
内容的“三位一体”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三是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学生学习兴趣 难以激发.当前我校
英语教学仍然以大班授课为主,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手段不多,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调查中,91%的


学生认为大班授课的效果不好,19%的学生愿意主动抓住机会用英语 表达,43%老师提问才回答.而
所有的被问卷的教师都认为小班教学很必要,课堂上应采用学生参与为 主,教师教为辅的教学模式
.同时,在调查中还发现,蒙古族学生由于受本族语言和本族文化的影响,对 英语学习的兴趣、掌握
学习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 深化少数民族地区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对策措施
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问卷调查的对比分析,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势在必行,传统教学观
念需进一步转变,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亟待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有待进一步 创新,民族学生
的英语学习需重点加强.
3.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认识到:学习英语就是培养英语语用能力过程,纠正“学英语就是不断背单
词、掌 握语法”的错误认识.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学”,淡化教师的“教”.West曾指出“外语
是学会 的,不是教会的.”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认识教和学的关系,摆正教和学的位置.教师的
主要任务 不是“灌输”,而是引导.要从以往“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式、引
导式”的教学 模式,努力当好“导演”;学生要从以前的“被动听、机械记”转变为“主动说、灵
活用”,努力当好“ 主演”.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输出”,淡化学生的“输入”.语言输出理论
强调的是学生运用所学 的英语知识进行实际交流运用,也就是注重学生的“说”和“写”等表达能
力的培养,这更符合语言学习 的实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树立“语言输出”导向,在进行词汇、
语法听写、阅读等语言输入的基础 上,积极引导学生在“语言输出”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学生英语
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3.2 优 化课程设置,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上,要从单一的以精读课程为主,听、说、读、写 、译为辅的课程设置体系向
以语言知识为基础,跨文化交际、专业英语等课程并存的多元化课程设置模式 ,帮助学生实现语言
知识、交际能力、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一是为全校各层次各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学生 设置通用英语必
修课,重点夯实学生语言知识基础,为以后培养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作好 知识储备
.二是在二年级部分专业开设专门用途英语必修课或专业英语(EPP)必修课,以满足不同专 业学生
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同时,开设诸如英美文学作品选读、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等课程选修课,以文 化
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同时,对蒙古族学生要注重民族文化与英语文< br>化的对比学习,增强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三是加大学生英语听力、口语等输出能力的训练力度
.从新生一入学,就把听力和口语等技能训练纳入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创造各种仿真模拟场景,不
间 断地对学生进行语言交际能力训练,让学生在反复的训练中提高英语语言技能和实际运用能力.通
过建立 多元化课程设置模式,着力解决大学英语教学受制于应试、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
能力难以提升 、英语教学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等问题.
3.3 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br>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有助于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一是改变过去“书本+黑板”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幻灯、音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根
据教 学内容,结合民族地区文化,为学生设置语言环境,创造语言氛围.比如,通过介绍和播放课件
、影视资 料、作品等向学生立体、生动地展示英美国家的文化,并将其与本族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让学生在轻松的 氛围中掌握英美文化信息,增强其跨文化交际意识.二是创设适合民族地区文化的
场景.教师在运用多媒 体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如蒙古族就餐聚会、节日庆
典等模拟情景,让学生在情 境中扮演角色,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也有效激发了学生学
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 文化环境中运用语言,提升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三是开设跨文化专
题讲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不仅 要进行英汉两种文化对比,也要加强英语文化、汉语文化和少
数民族地区文化三者之间的对比,教师可通 过进修学习,拓展三种文化知识面,经常性开展一些英
美社会与文化、三种文化对比等选修课程.同时, 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开展文化专题讲座,介绍学生
感兴趣的文化话题,给学生展示英语文化的整体面貌, 以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性认识,以文化
知识的提升促进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增强.
4 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英语学习具有其独特性,既涉及三种语言知识的不断转换,也涉及三种文化之
间的冲突与碰撞,这对英语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学单位和教师应立足少数民族地区实
际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阻碍英语学习的各种因素,并积极寻找务实有效的对策举措
,不断提升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使其成为三种语言运用自如、三种文化融会
贯通的新时代复合 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玲,沈海英.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问题分析研究[J].昆明理 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
〔2〕李思源.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
,2012(2).
〔3〕姚楚琪.文化因素和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学术论 丛,2005(1).
〔4〕郭林花.壮族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社会、语言原因初探[J].中南民族学 院学报,2002(6).
基金项目:构建少数民族地区新升本院校新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以赤峰学院为例
(WYZX2015-14)

月光恋-销售总结报告


26字母表-散文的表现手法


大学英语四级准考证-生活美好的句子


关于关爱作文-审计报告的作用


春节是几月几日-给女朋友道歉的话


北京工商大学分数线-哈尔滨金融学院分数线


南昌大学专业排名-社会实践报告1000字


哈十八-证明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