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英语习语隐喻意识的调查
xiaoxuntong-英国王室成员
2011
年
6
月
第
2
期
外语艺术教
育研究
EducationalResearchonForeignLanguages&Arts<
br>Jun.2011
No.2
中国大学生英语习语隐喻意识的调查
冯雪青
,
蒋
(
西安交通大学
跃
西安
710049)
外国语
学院
,
陕西
摘要
:
隐喻意识对非英语母语学生学习英语词汇有着积极
作用
。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对隐
喻性英语习语的理解程度及其隐喻意识的现状
,
主要进行了基于语料库的统计分析
,
得出了习语的使用频率
情况<
br>。
研究以
LynnGrant
得出的口语中常用隐喻性习语为蓝本调查中国英语
学习者的使用情况
,
并找出其最
常使用的隐喻性英语习语
。
结果显示
,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隐喻意识有待加强
,
而要提高其隐喻意识可以
从其熟识的习语入手
。
关键词
:
隐喻意识
;
隐喻性习语<
br>;
中国英语学习者
;
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
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粤内登字
O-10339(2011)01
-0051-06
一
、
引言
语学习者
(
尤其是儿童
)
对习语的理解与学习
[4]
上
。
二十世纪八
、
九
十年代出现了一些针对非
母语学习者的研究
。
这些研究探讨了非母语
学生如何
理解
、
学习
、
使用习语
,
并揭示了他们
在学习英语
习语时遇到的问题
。
到目前为止
,
很少有人就中国大学生的书面
英语
中隐喻性习语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
本文采
用
LynnGrant
的
隐喻性习语列表
,
研究中国大学
生对隐喻性习语的理解程度及其隐喻意识现状
。
[5]-[7]
“
隐喻无所不在
,
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
,
而且存在于日常语言中
;
不仅存在于语言中
,
还
[3](
P3)
”Lakoff
和
Johnson
在存在于思维和行动中
。<
br>《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
一书中把传统修辞中的
隐喻认识提到了新的高
度
,
使隐喻研究从此摆脱
以文学和修辞学为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
,
正
式纳
入认知科学的新领域
。Lakoff
认为隐喻不是语言
的表面现象
,
它是深层的认知机制
,
组织我们的
思想
,
形成我们的判
断
,
使语言结构化
,
从而形
成巨大的语言生成力
。
尽管如此
,
有些语言学家
仍旧声称习语词汇的构成是随意的
。
由于缺
少对
习语隐喻性概念的指导
,
非英语母语学习者学习
习语的唯一途径是死记硬
背
。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
习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复合性与可分析性
,
这
揭
示了习语并不单纯是固定并随意构成的
,
而是具
有一定动机性
。<
br>对于非母语学习者而言
,
尽管英
语习语的掌握是困难的
,
但习
语习得并未引起足
够的重视
。
大多数与习语有关的研究仍集中于母
二
、
理论依据
(
一
)
认知角度的隐喻
传统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
种单纯的语言现
象
,
是用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格
,
它并不具有认知功能
。
而当代认知科学则认为
,
隐喻不
是修辞格
,
不是简单的语言产物
,
确切地说
,
它
是一种通过语言表
现出来的思维方式
,
对我们认
识世界有着潜在和深刻的影响
。
隐喻的
本质是通
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
,
它是以某一领域
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
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
收稿日期
:2010-12-17
《
英语访谈节目
中模糊语言的批评话语分析
》(
项目批准号
:10YJA
基金项目
:
本文系
“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
740041)
的部分
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
:
冯雪青
(1987-),
女
,
河北清苑人
,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
,
主要研究方向为模
糊语言学
、
翻译
理论与实践
;
蒋跃
(1958-),
男
,
四川成都人
,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
硕士生
导师
,
主要研究方向为模糊语
言学
、
翻译理论与实践
。51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总第
34
期
动
。
隐喻一般是从熟悉的
、
有形的
、
具体的
、
常
见的概
念域来认知生疏的
、
无形的
、
抽象的
、
罕
见的概念
域
,
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系统之间的联
系
,
即用已知物来喻说未知物
,
从而使得未知变
为已知
。
隐喻可以使人们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
br>系
,
加深其对事物的理解
。
日常言语中
,
隐喻经常被
用来解释复杂
、
模
糊
、
抽象的概念与观点
。
当我们
构建诸如时间和
情感此类概念时
,
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使用隐
喻
,<
br>将其从陌生的目标域转换成较为熟悉的源
域
。
[3](P5)
和语篇的
语言学功能
,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认
知工具
。
对外语学习者而言<
br>,
隐喻意识的构建是
为了了解目的语及其文化内涵
。
Boers
指出
,
利用隐喻概念作为范畴为词汇的
组织提供了框架
,
而经过组
织的词汇比零乱的词
汇易学
。
例如
,
根据
“Angeris
ahotfluidinthe
container”(
愤怒是一股热流
)
的
概念隐喻
,
学生
能很容易地理解且记住如下描述
“
愤怒
”<
br>的词
:“hittheceiling”,“gethotunderthecollar”,<
br>汇
“loseyourcool”,“getsteamedup”,“gothroughtheroof”
等
。
——
跨同时
,
学习者要理解隐喻
的内在结构
—
域映射
(cross-domainmapping)。
在上例
中
,
“
愤怒是热流
”
就是从源域
“
热流
”
到目标域
“
愤怒
”
的一个映射
。
这样
,<
br>通过对隐喻意识的
掌握使之易于理解和记忆抽象事物
。
而且
,
在词
汇记忆过程中
,
只要学习者有充足的隐喻意识
,
就能辨别源域和
目标域并作出相应的范畴判断
,
从而能促进深层次的认知加工
,
以及词汇的记
忆
和储存
。Boers
在比利时对母语是法语的中级英语
学习者进行了三组试
验
。
对照组所使用的词汇学
习材料只提供了传统的语义解释
,
而实验
组使用
的是通过概念隐喻组织起来的词汇表
。
在一定时
间的词汇学习之后接受
同样的词汇测验
,
结果表
明实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
同样,Boers
的理论也被国内学者证实
。
郭善
方的实验性研究就揭示了隐
喻意识对具有大学英
语水平的中国学生的英语习语学习有积极作
用
。
实验组从
培养隐喻意识方法来学习短语
,
——
死记硬而对照组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手段
—
背
。
运用这两种不同的方法教学后
,
测试他们对
隐喻性短
语的掌握程度
。
结果表明
,
实验组学生
的测试成绩较对照组学生好很
多
,
这说明隐喻意
识是学习习语的有效手段
。
(
五
)
习语的定义
英语习语不能只从字面意义推断词组和习惯
性表达
。
最
常见的是将习语描述成具有固定结构
的
、
其内涵无法由字面构成推断出来的词组
。
习
语包括隐喻性词组
、
俚语
、
俗语
、
谚语等
,
是语
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
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
,
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
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形成的形
式固定
、
简
洁明快和寓意深刻的短语或短句
。
52
[2](
P26)
[11]
在认知语言学里
,
隐喻被描述为两个概
念
,
由其中的一个构建起另一个
,
被描述为目标
域和源域
。
目
标域指被隐喻描述的事物
,
源域是
用来描述该事物的途径
。
隐喻可以
用一个公式来
[1]
表达
:X
是
Y,X
是目标域
,
Y
是源域
。
例如
,
“Ifeelup”(
我情绪高涨
)
基于的隐喻概念为
“
快
,
其目标域
“
快乐”,
是将
“
向上乐是向上的
”
的
”
这一源域概
念化
。
(
二
)
隐喻与词汇的关系
相互理解是交流的基础,
使用词汇是相互理
解的基础
,
而隐喻就是构建在词汇的基础上
的
。
作为认知和语言的纽带
,
隐喻在词汇习得
和思维的发展过程起着
重要作用
。
在语言的发展
过程中
,
词汇意义的构建基于隐喻
,
词汇隐喻已
经是词义扩展的重要途径
。
对常用隐喻概念的掌
握有助
于学习者简化词汇学习
,
降低学习难度
,
提高对词汇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
(
三
)
隐喻意识
,“
隐喻意识
”
与<
br>“
语言意识
”
在语言研究中
。“
语言意识
”
是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关系密切
的语言形式和功能的认识不断加深并更加敏感的
。“
隐
喻意识
”
是指语言学习者对隐喻及其过程
在语言中的作用的认识
。
隐
喻意识属于语言意
识的范畴
,
被定义为五个方面
:(1)
对普遍存在
于日常语言中的隐喻的意识
;(2)
对大量修辞性
表达背后隐喻主题的意识<
br>;(3)
对概念目标域和
源域的意识
;(4)
对隐喻主题中体现的跨文
化差
异的意识
;(5)
对蕴含语言主题的语言所体现出
的跨语言差异的意识<
br>。
[10]
[9]
[8]
(
四
)
隐喻意识与
词汇学习
上面提到的隐喻意识及其五个方面
,
语言学
习者要认识到其普遍性和
重要性
,
认识到隐喻不
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
而且还具有构成词汇、
句子
2011
年第
2
期中国大学生英语习语隐
喻意识的调查
三
、
方法与语料
(
一
)
方法框架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学习者对常用的英语习
语的理解程度
,
从中找出
20
个隐喻概念明显的习
语
,
通过调查问卷来检测他们的隐喻意识
。本研
究包含两部分
:
语料库查询与问卷调查
。
(
二)
语料库研究
1.
问题与假设
基于英国国家语料库
(BNC)<
br>的口语部分
,
Grant
建立起了隐喻性习语的使用频率列表
。
这些
短语有着清晰明确的隐喻概念
,
便于对中国大学
英语学习者的隐喻意识
进行调查
。
本研究采用中
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
(
书面语
)<
br>探究中国学生使
用
Grant
的常用隐喻性习语
(
口语
)
的情况
。
然而
,
采用
Grant
的隐喻性口语
英语习语表
作为标准来检测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习语的使用
情况
,
应证实的假
设是
:
对于非母语的英语学习
者来说
,
口语跟书面英语的差异很小<
br>。
为此
,
本
研究通过采用
BNC
与
COCA
,
找出这些隐喻性习
语分别在书面以及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
。
若对英
语母语人士
,
这些习语的使用频率不相上下
,
那
对于非母语使用者的
假设也自然成立
。
2.
检索证实
LynnGrant
的研究对象是习
语中较为特殊的
一类
,
即隐喻性习语
。
这种习语包含着较为清晰的隐喻概念
。Grant
通过对语料库的研究
,
得出关
于此类习
语使用频率的统计数据
。
参考
Grant
的隐喻性习语列表
,
通过使用
Antconc
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进行检索
,
我们
得到
20
个常为中国学生使用的隐喻性习语
,
然后
通过使用
SPSS
对数据的差异性进行了计算
。
此
外
,
为了给下一步
的问卷调查做准备
,
本研究对
这
20
个习语的具体隐喻概念进行了定
性分析
。
Grant
的常用隐喻性习语是基于口语语料库得
出的
,<
br>而本研究针对的是书面语中常用的习语
。
因此
,
我们在得出这
20
个中国学生常用隐喻性习
语后
,
通过使用当代美式英语语料库
(
COCA)
和英国国家语料库
(BNC),
来检验这些习语是
否在书面语中的
使用频率与口语相当
;
通过检索
上述语料库的书面语
(
学术论文,
新闻报道和杂
志
)
与口语的不同体裁区别
,
来印证用
Grant
所
列的常用口语习语表来检测中国学生常用书面习
53
语
是合适的
。
(
三
)
问卷调查
1.
调查目的
。
该调查旨在揭示中国学生对
该类习语的理解程度和隐喻意识程度现状
。
2.
受试
。
由于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建立在隐
喻意识对于习语掌握的积极影响上,
应通过不同
的受试来调查在不同程度的隐喻概念构建指导下
对于隐喻性习语的理
解及其隐喻意识程度
。
本研
究的受试为
60
名西安交通大学非英语专
业本科
生
,
其中
30
名受试
(
四年级
)<
br>在几乎没有得到
隐喻概念的构建指导下
,
测试其隐喻意识
(
以
下
);
另外
30
名受试
(
二年级
)
则简称
“
对照组
”
在隐喻概念的构建指导下
,
理解隐喻性短语包含
)。
的隐喻概念
(
以下简称
“
实验组
”
3
.
调查工具
。
调查问卷的设计包括
:
建立
中国学生常用隐喻
性英语习语列表
(20
个
);
根
据
Lakoff
与
Reddy
认知语言中的隐喻概念理论
,
对列表中的习语进行逐个隐喻概念分
析
。
本研究
使用
SPSS
检验
,
分析实验组与对照
组的成绩差
异性
。
Lakoff
将隐喻分为三类
,
即实体隐
喻
、
结构
隐喻和空间隐喻
。Reddy
继
Lakoff之后提出了
[17]
“
传导隐喻
”
,
其基本观点是:
说话人将思想
(
物件
)
置于词语
(
容器)
中
,
将它们
(
顺着管
道
)
传送至听
话人
,
然后由听话人将思想
物件
从词语
(
容器)
中取出
。
以下隐喻性习语便是从
中找出的
10
个具有
显著隐喻概念的习语
。
havekeepsth.inmind:
脑子是容器
haveplayapartrolein:
参与活动是演出
bekeepintouchwi
th:
交流是接触
fallinlove:
情感是向下的
shedcastl
ighton:
理解或知识是光亮的
ivorytower:
不切实际
、与世隔绝的场所
是象牙塔
wakeup:
意识清楚是向上的
upinth
eair:
未知是向上的
inanutshell:
总结是把话语放入狭小的
地方
keepaneyeon:
关注是眼睛
4.
调查问卷
。
该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
。
第
一部分是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语境
,
让他们
对这
20
个常用英语隐喻性习语进行释义
,
目的是看学生
对这些习语
意义的理解是否准确
;
第二部分是从
这
20
个习语中提取上述
10
个
,
让学生以隐喻公
式形式给出其隐喻概念
,
以检测
其隐喻意识的程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总第
34
期
度
。<
br>5.
调查步骤
。
调查前
,
先用汉语向受试解
释调查的
目的和做法
,
在确认受试均完全理解之
后
,
调查才开始
。<
br>第一部分实验组与对照组都要
用汉语写出每个习语的含义
,
测试过程中不许互<
br>相交谈
,
也不许查阅词典和其它参考书
,
限时
10
分
钟
。
调查的第二部分
,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方法
有所不同
。<
br>对照组并未得到具体的隐喻概念理论
表
1
Idiom
breakthe
ice
havekeepinmind
makeadifference
ontheo
therhand
bekeepintouchwith
takeintoaccountinlongshortrunterm
hithome
takesteps
in
lightof
havesthonmind
upintheair
intheeye
sofineyes
keepaneyeon
intheworks
chickena
ndeggquestion
litmustest
onthesamepage
sp
lithairs
on(theright)track
takesthatfacevalu
e
wakeup
ringabell
指导
,
直接被要求写出隐喻概念
,
限时
30
分钟
;
而实验组则通过
30
分
钟学习和了解
Lakoff
等人的
隐喻理论后
,
再按要求写出隐喻概
念
。
四
、
结果与讨论
(
一
)
统计数据统计分析得出
Grant
所列隐喻性习语在中国
学生中的使用情况统计数据
。
Grant
隐喻性习语在中国学生中的使用情况
Frequency
6<
br>5
10
339
5
5
16
1
21
1<
br>3
6
6
7
2
3
1
2
2
3<
br>1
16
1
Idiom
onthehorizon
havepl
ayapartrole
onandoffoffandon
keepbeontrackivorytower
atstake
fallinlove
cometomin
d
inanutshell
comeintoplay
ontarget
ke
epbeontrack
inthewakeof
gettothepoint
int
helinewith
gethavehandson
makeupone’smind
haveasayvoicein
bitsandpieces
ontarget
g
ooffonatangent
thumbsup
knee-jerk
Frequen
cy
8
103
1
3
24
2
8
10
7
1
3
3
1
3
2
1
46
7
2
3
1
2
1
表
1
显示了基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
库所反
映的常用隐喻性习语在书面语中的使用状况
。
最
,
出现了339
常使用的习语是
“ontheotherhand”
次
。
但是这些习语在中国学生书面语的总体使用
率不高
,
在
Grant
列
出的
128
个为英语母语使用
者常用的隐喻性习语中
,
只有
46
个出现在中国
英语学习者的写作中
。
这
46
个习语的出
现频率仅有
1.45
千
。
基
于这种情况
,
本研究将
出现
5
次以上的习语视为
较常用习语
。
由此找出
20
个为中国学生较常使
用的隐喻性习语
。
54
(
二
)
常用隐喻性习语在书面与口语中的使
用频率
通过在
COCA
与
BN
C
的口语语料和书面书语
料分别对这
20
个隐喻性习语出现频率进行检索,
我们发现其在英语母语使用者书面和口语中的使
用频率差别甚微
。SPSS卡方值显示
,
其
SIG=1.
0000,
即这
20个隐喻性习语在口语和书面语语
料中的出现频率无显著性差异
。
故本研究采用Grant
的口语隐喻性习语作为参考是合理的
。
限
。“Sec1”于篇幅
,
这里仅以
“inanutshell”
为例
包括的题材
有新闻报道
、
杂志与学术论文等书面
2011
年第
2
期中国大学生英语习语隐喻意识的调查
;“Sec2”
是口语语料
。
语料
表
2
Idiom1
inanutshell
frequency
oftheidiom
inSec12
324
frequencyoftheidio
m
Sec23
120
表
3
Idiom1
inanutshe
ll
frequencyoftheidiom
inSec23
120
fre
quencyoftheidiom
inSec12
324
normalizedfr
equencynormalizedfrequency
inSec2(occurrencespermillionwords)5
1.47
inSec1((occurrences
permillionwords)4
1.34
normalizedfrequen
cynormalizedfrequency
inSec1(occurrences
per
millionwords)4
1.34
inSec2(occurrences
pe
rmillionwords)5
1.47
对比表中的
2、3
项
,<
br>我们发现该习语在书
面语中出现的次数多于口语
,
但是由于书面语料
的
总数是远远大于口语语料的
,
故从
4
项与
5
项
中得
到的频率分别为
1.34
千和
1.47
千
。
结
果显
示
,
隐喻性习语在口语中出现的频率的确高
于书面语
,
但其差别不大
。
(
三
)
数据与讨论
数据统计的目的是检验书面语和口语语
料中
这
20
个习语的出现频次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
该
组数据
从总体上来看并不满足正态分布的前提
。
另外
,
不同语体的语料可以看成是两
组独立的样
本
,
因此对上述数据的检验可以用非参数的独立
样本的检验方法<
br>。
SPSS
非参数检验的曼惠特尼
U
检验显示
,
显著
性水平值
Asymp.Sig.=.705,ExactSig.
=.718
均大于<
br>0.05(
双尾检验
),
由此得出的
推论是两样本没有显著性差异,
即该
20
个隐喻
性习语在口语和书面语语料中的出现频率无显著
性差异
。
可见本研究采用
Grant
的口语隐喻性习
语作为参考是
合理的
。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
1.
这
20
个隐喻性
习语在书面语和口语中出
现频率的曼惠特尼
U
检验
Sig>0.05,
即对于英
语母语使用者而言
,
习语在口语中的出现频率与
其在书面语中出现
的频率无显著差别
。
从这一结
果推断出的结论是
,
对于英语为非母语
的中国学
习者来说
,
这些习语在书面和口语中的使用情况
与母语使用者差不多
,
差异甚微
。
这也说明
,
本
研究采用英语母语使用
者常用隐喻性习语作为查
找中国英语学习者常用隐喻性习语的蓝本的方法
55
是适当的
,
有一定的科学性
。
2.
在纵向对比这
20
个习语
分别在书面和口
语中使用频率的差别后
,
我们进行了横向比较
。
即对
于有时态变化的习语
,
在不同时态形式下使
用频率的对比
。
结果显示
,
一些习语不论是在书
面语还是口语中
,
现在时形式出现频率突出<
br>。
例
,“keepaneyeon”
这个习语的现在时态经常如
被使用
,
而其它时态少有
。COCA
及
BNC
调查显
示<
br>,
其现在时形式在书面语中出现频率为
74%,
在口语中为
64%。<
br>而
“haveavoicein”
的现在时
态在书面语中出现频率为
9
0%,
在口语中为
60%。“makeadifference”
的现在时态在书面中
出现频率为
77%,
在口语中为
71%。
这些信息
或许可以
帮助提醒教师在教授习语时有所侧重
,
”、“haveavoice
比如在教授习语<
br>“keepaneyeon
in”、“makeadifference”
时
,
应重点介绍其在现
在时态中的使用方法
。
(
四
)
问
卷调查
1.
数据分析
受试对习语的意义理解和隐喻意识的程度以
分数的形式体
现
。
对每个测试词来说
,
只要能正
确写出其含义
(
第一部分
)
以及其隐喻概念
(
其
二部分
)
就可得<
br>1
分
,
写错或答案模糊的则不得
分
。
其中第一部分要
求受试给
20
个常用隐喻性
习语释义
,
总分为
20
分
。
总体来看
,
实验组与
对照组的总平均分为
17.32<
br>分
,
实验组平均分
20.25
分
,
对照组平均分22.18
分
。
第一部分
的正确率为
86.6%,
实验
组平均分为
17.28
分
,
对照组为
17.5
分
。
具体地说
,
对照组
(
四
年级
)
的正确率为
87.5%,
实验组
(
二年级
)
外语艺术教
育研究总第
34
期
的正确率为
86.4%。
第二部分要求受试写出其
中
10
个习语的隐喻概念
,
总分为
10
分
。
实验组
和对照组该部分的平均得分为
4.54
分
,
正确率
是
45.5%。
对照组的平均分为
2.75,
正确率
仅达<
br>27.5%;
实验组的平均分为
4.9
分
,
正确
率为
49%。
经过
T-test
的配对样本检验
,
总体
来看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的
p
值为
0.047
﹤
0.
05,
可见两组的成绩是有显著差异的
。
2.
调查结果
数据显示
,
中国学生可以给出这些常用隐喻
性习语的准确含义
,
并且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
学
生的表现要好
。
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比较后
可见
,
尽
管学生可以明确解释几乎全部这
20
个
习语的意义
,
但他们能正确指
出其隐喻含义的正
确率只有
45%,
这表明中国学生的隐喻意识程度
较低。
除此之外
,
将两部分受试的调查问卷第二
部分表现结果对比来看
,
实验组在接受了半个小
时的隐喻概念解释与举例后
,
能正确指出近一半<
br>的隐喻概念
,
而对照组虽在第一部分表现较实验
组好
,
却只能
正确指出这
10
个隐喻性习语中
14
的隐喻概念
。
这说明教
师对常用隐喻性习语的解
释说明
,
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隐喻意识
。
体系和文化内涵的正向迁移是无法弥补的
。
主要
原因在于我国的外语教学忽视培养学生
将语言形
式与其所反映的概念体系和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学
习的意识
。
本研究结
果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主要有
:
(1)
加强习语教学
,
并在教学中
注意培养学生的
隐喻意识
,
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2)
可以从学生<
br>常用熟悉的隐喻性习语入手
,
激发他们的隐喻意
识
,
让其掌握
将表层语言结构与底层含义联系起
来的能力
。
而提高这一能力
,
也是
突破目前中国
学生学习外语瓶颈的有效方法之一
。
参考文献
:
[1]
胡壮麟
.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
社
,2006.
[2]
平洪
,
张国扬
.
英语习语与
英美文化
[M].
北京
:
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
[3]GEORGE,LAKOFFandMARK,JOHNSON.MetaphorsWeLi
ve
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4]CACCIARI,C.andLEVORATO,C.HowChildrenUnderst
and
IdiomsinDiscourse[J].JournalofChildLanguage
,1989,
(6):387-405.
[5]IRUJO,S.APieceofCake:
LearningandTeachingIdioms[J].
EnglishLanguageTe
aching,1986,(40):236-242.
[6]ABDULLAH,K.andJACK
SON,H.IdiomsandTheLanguage
Learner:ContrastingE
nglishandSyrianArabic[J].Language
inContrast,19
98,(1):84-107.
[7]COOPER,THOMAS.ProcessingofIdi
omsbyL2Learnersof
.TeachersofEnglishtoSpeakerso
fOtherLangua-English[J]
ges,1999,(33):233-262.<
br>[8]STANLEYR.ABasisforConceptandContextFiltering
,Retrieval
.Chicago:UniversityofVocabularies,an
dConversations[M]
ChicagoPress,1999.
[9]CART
ER,R.LanguageAwareness[J].EnglishLanguage
Teach
ingJournal,2003,(57):64-65.
[10]BOERS,FRANK.Met
aphorAwarenessandVocabularyReten-
tion[J].Appli
edLinguistics,2000,(21):553-571.
[11]GUO,SHAN-F
ANG.IsIdiomComprehensionInfluencedby
MetaphorAw
arenessoftheLearners?[J].TheLinguisticsJour-
na
l,2007,(3):124-158.
[12]CRONK,B.C.andW.A.SCHWEI
GERT.TheComprehen-
sionofIdioms:TheEffectsofFam
iliarity,Literalness,andUsage
[J].AppliedPsycho
linguistics,1992,(13):132-146.
[13]BOBROW,S.and
BELL,S.OnCatchingontoIdiomaticEx-
pressions[J].
MemoryandCognition,1973,(1):343-
346.
五
、
结语
(
一
)
理解与掌握二语习语的本质
不管习语的
“
可分解性
”
如何
,
学习者在首
次遇见时必然要先判断其成
分字面意义的总和在
上下文中是否说得通
,
只有在说不通的情况下才
转而猜测
其整体意义
。
此外
,
由习语的字面意
义来推断其内在与整体涵义的能
力
,
即隐喻意
识
,
在理解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习
语通常是借助比喻
、
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来表达
其内在涵义的,
因此要成功推断习语的内在涵
义
,
光知道其字面意义是不够的
,
更重要的是必
须依靠蕴含在语义中的隐喻概念系统或文化内
涵
,
甚
至与语言形式本身无关的经验知识来学习
掌握
。
由此推断
,
学习习语
并非只是学习一种特
殊的语言形式组合
,
重要的是学习与之相关的隐
喻概念和
社会文化背景
。
(
二
)
对教学的启示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试
不论年级高低得分都
比较低
,
这表明受试对英语独特的隐喻概念体系
和文化内
涵比较陌生
,
这种生疏光靠母语的概念
56
[12]
(
下转
第
75
页
)
2011
年第
2
期剑桥
商务英语
BEC
口试应试策略及对教学的启示
[4]
王惠敏
.
从
BEC
交际口语测试谈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
报
(
汉文综合版
),2009,(3):108-
109.
[5]<
br>雷亮华
.
情景教学法在
BECvantage
课堂上的应用
[
J].
林
区教学
,2008,(6):96-97.
术学院学报
(<
br>综合版
),2008,(4):86-88.
[2]
任凯
.BEC剑桥商务英语口试过关一点通
[N].
中国教育
报
,2003-11-2
6(7).
[3]
胡壮麟
.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M].
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
,1994.
StrategiestoBE
CVantageSpeakingTestandItsInspirationtoTeaching
YANGXuan
(DepartmentofFoundation,GuangdongComm
unicationPolytechnic,Guangzhou510650,China)
Abs
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contentandprocedureofB
ECvantagespeakingtest,andputsforward
strategies
correspondenttothethreepartsoftest,suchasgivingcon
ciseanswer,takingadvantageofnon-lin-
guisticfac
tor,strengtheningdiscoursestructureaswellasfollowi
ngcooperativeprincipleinconversation.On
thisbas
is,theauthoralsoanalyzestheinspirationtoteachingbr
oughtbythetest,andpointsoutthesignifi-
canceofs
ituationalmethodtothepreparationofthetest.
Keyw
ords:BEC;vantage;speakingtest;teststrategy,situati
onalmethod
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
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
(
上接第
56
页
)
[14]GIBBS
,R.W.WhatdoIdiomsReallyMean?[J].Journalof
Memor
yandLanguage,1992,(31):485-506.
[15]GUO,SHAN-FA
NG.DifferentialEffectsofEtymologicalElab-
orati
onandRoteMemorizationonIdiomAcquisitioninCollegeEFLLearners[J].TheAsianEFLJournal,2008,(10):
127-165.
[16]PATRICIA,ADKINS.TeachingIdiomsandF
iguresofSpeechto
Non-NativeSpeakersofEnglish[J]
.TheModernLanguage
Journal,1995,(52):148-152.[17]REDDY,MICHAELJ.TheConduitMetaphor:ACaseofFla
me
ConflictinOurLanguageaboutLanguage[M].Cambri
dge:
UniversityofCambridgePress,1993.
AnInve
stigationofChineseCollegeStudents’MetaphoricalAwar
eness
ofEnglishIdioms
FENGXue-qing,JIANGYue<
br>(SchoolofForeignStudies,Xi’anJiaotongUniversity
,Xi’an710049,China)
Abstract:Metaphoricalawaren
esshasapositiveinfluenceonEnglishvocabularylearnin
g.Todetermine
whetherandhowtheEnglishmetaphoric
alidiomsusedandunderstoodbyChineselearners,thisstu
dyfirstin-
vestigatedthefrequencyoftheseidioms.
AcorpussearchwasdoneintheChineseLearnerEnglishCorp
us
(CLEC)basedonacriterionofmetaphoricalidiomsf
romLynnGrant’sspokenidiomlists.Thenthequestion-
naireresearchwasconductedtoassessChineseuniversit
ystudents’understandingofthesefrequentlyusedidi-omsandtheirmetaphoricalawarenesswasevaluated.Ana
nalysisofthedatafromthequestionnaireresearchin-
dicatesthattheoveralllevelofChinesecollegestudent
s’metaphoricalawarenessofthebasisofcommonlyused
idiomsislow.ThefindingalsodemonstratesthatChinese
EFLlearners’metaphoricalawarenesscouldbepro-
mo
tedfromtheidiomswhichtheyarefamiliarwith.
Keywo
rds:metaphoricalawareness;metaphoricalidioms;Chine
seEFLlearners;corpus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