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有机化学(英文原著第五版精华笔记-适合考博及想阅读原著的同学)

萌到你眼炸
665次浏览
2020年07月30日 11:2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贵州省警官职业学院-试卷分析


一 烯醇及其他碳亲核试剂的烷基化
烷基化要考虑的因素:
(1) 碳亲核试剂形成条件
(2) 反应条件对探亲和试剂结构和活性的影响
(3) 烷基化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
1.1 烯醇和其他稳定的碳负离子的形成及特性
1.1.1 烯醇的产生
(1)稳定碳负离子能力的顺序:NO
2
>C OR>CN~CO
2
R>SO
2
R>SOR>Ph~SR>H>R
(2)脱质子要根据物质的酸性选择合适的碱
1.1.2 酮和酯形成烯醇的区域及立体选择性
(1)动力学特征:
a 快
b 定量
c 不可逆
(2)形成条件:
a 强碱(锂碱要比钠钾碱好,锂与氧的结合更紧密)
b 非质子溶剂(防止质子交换)
c 酮不可过量(防止质子交换)
(3)底物影响:
a 如果α位有较大的分枝位阻,则难以得到热力学控制的产物


b 如果α位有稳定碳负离子的基团(即-H有一定酸性),则有时难以得到动
力学产物

(4)动力学E-Z选择性:
a 在动力学控制中,加入HMPA可提高Z式烯醇的比例,原因在于:
不加HMPA是cyclic TS起主要控制,不加时则为 open TS起主要控制。
b 有时对于大位阻的碱,不加HMPA也可得到较高比例的Z式烯醇,
如LiNH( C
6
H
2
Cl
3
)、LiNPh
2

c 有时在反应中加入LiBrLiCl可提高E式选择性,原因在于LiX有利
于cyclic TS的形成
d 螯合作用也会影响E-Z选择性



(5)不饱和羰化物
a 动力学易形成α’烯醇化物
b 热力学(NaNH2NH3)易形成α烯醇化物
(6)利用不对称胺碱可生成手性烯醇化物
1.1.3 烯醇形成的其他方法
(1)烯醇硅醚的消除(硅锂交换)
a CH
3
LiDME
b 含F季铵盐THF
(2)乙酰化烯醇的消除(同上)
(3)烯醇硅醚的产生
a TMSClR
3
N
b TBDMSClKH
(4)α、β不饱和酮的还原
a LiNH3
b 硅氢化合物配合还原催化剂如Pt、B等化合物
c 有机铜锂试剂的加成
1.1.4 溶剂对烯醇化物结构及活性的影响
(1)极性非质子性溶剂:最常用的DMSO、DMF,其他如NMP、HMPA、
DMPU等
a 双电性偶极溶剂,有较强的溶剂化正离子的能力,而对负离子的
溶剂化能力较弱
b 非聚集的烯醇化物反应活性最强,聚集后活性降低,极性非质子
性溶剂可溶剂化正离子而使烯醇化物以非聚集形式存在

(2)极性质子溶剂
a 可溶剂化正离子,也可通过氢键作用溶剂化烯醇化物

b 烯醇化物反应时要先破坏掉氢键,因此需要额外能量
(3)优选溶剂:THF、DM E,通常还加入HMPA、DMPU(或其他三级胺、
四级胺)、TMEDA,冠醚等,以配位金属正离 子来提高烯醇化物反应活性
1.2 烯醇烷基化
1.2.1 高度稳定烯醇(一般连有两个EWG)的烷基化
a 常用醇作溶剂,金属烷氧化物作碱
b 属于Sn2进程


c 烷基化试剂:伯卤、伯醇的磺酸酯
d β-羰酯脱羧
1.2.2 酮烯醇的烷基化
尤其注意立体选择性问 题:不管是环状烯醇还是开链烯醇(包括可螯合
的αorβ烷氧酮)都可尝试以位阻偏好来确定产物构型
1.2.3 醛、酯、酰胺、腈的烷基化
(1)醛: 由于在碱性条件下易于Aldol加成,所以很少进行醛的烷基化,
但在以下条件下可进行:
a KHTHF
b 烯胺(最常用)
(2)酯:常在强胺碱条件下进行,注意酯缩合
(3)酸:可用两分子胺碱,形成双负离子(烯醇碳要比羧酸负离子具有
更强的亲核性)
1.2.4 双负离子的产生及烷基化
β-酮醛、β-酮酯、β-二酮等
1.2.5 烯醇的分子内烷基化
其产物立体构型由烯醇的构型及进攻方向决定
1.2.6 烯醇烷基化的不对称烷基化控制
手性辅剂
1.3 亚胺、烯胺
























二 碳亲核试剂与羰基化物的反应
Aldol reaction Robinson annulations
Claisen condensation Carbon acylation
Wittig reaction Olefination methods
Conjugate additopn
2.1 Aldol加成及缩合反应
2.1.1 机理
2.1.2 醛酮Aldol缩合的区域及立体选择性控制
(1)锂烯醇化物的Aldol反应
a 一般经历 cyclic TS
b E-烯醇→anti产物,Z-烯醇→syn产物
c 有些反应不一定按b进行:nonchair TS 或者内部螯合
d 锂烯醇化物动力学Aldol反应的一般总结:具有大位阻取代基酮
的chair TS 模型可预测产物的立体构型;无位阻取代基时选择性较低;
Z-烯醇比E- 烯醇有更高的立体选择性
e 有时加入一些其他物质可提高EZ的比例,如LiTMP-LiBr
(2)硼烯醇化物的Aldol反应
a 其机制同锂烯醇化物,但比锂烯醇化物有更高的立体选择性,原
因在于:O-B键要比O-Li键更短,使得过渡态结构更紧密,这在一定程
度上放大了基团间的立体相互作用
b

(n-Bu)2
BO
3
SCF
3
(i-pr)
2
NEt→Z 烯醇


(c-C
6
H
11< br>)
2
Cl(i-pr)
2
NEt→E烯醇


Si烯醇(E或Z式均可)+9-BBN-Br→Z烯醇(Si-B交换)
c 硼烯醇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不会形成内部螯合
(3)钛、锡、锗烯醇的Aldol反应
2.1.3 酯和其他羰基衍生物的Aldol反应
2.1.4 Mukaiyama Aldol反应(Lewis酸催化的硅烯醇化物的Aldol反应)
(1)TiCl4、SnCl4、BF3、其他复合催化剂
(2)可与缩醛反应
2.1.5 Aldol及Mukaiyama Aldol 反应的面选择性控制
(1)利用醛进行立体化学控制
a 立体控制:若无配位作用(如BF3), 仅按Felkin考虑;若有配位
作用,(如Li、Ti、Sn等)则Felkin+CyclicTS 联合考虑
b 螯合控制:醛的α、β位有烷氧基,先对醛进行螯合,烯醇再由
醛位阻小的一侧进攻
c 极性控制:利用极性基团与羰基间的电性排斥作用
(2)利用烯醇及其等价体进行立体化学控制
类(1)
(3)(1)+(2)共同控制
(4)利用手性辅剂进行立体化学控制
(5)利用不对称催化剂进行立体化学控制
对(1)、(2)均无较好结果是可考虑


2.1.6 分子内的Aldol反应及Robinson 环合
2.2 亚胺及亚胺离子的加成反应
活性顺序:C=NR < C=O < [C=NR
2
]
+
< [C=OH]
+

2.2.1 Mannich 反应
(1)Eschenmoser
'
s salt----(CH
3
)
2
N
+
=CH
2
可直接与烯醇进行反应
(2)Mannich 胺甲基化产物通过消除可进一步转化为甲烯羰化物


(3)在不对称催化时可进行手性合成
2.2.2 N-酰化亚胺离子的加成

(1)活性顺序:
(2)产生
2.2.3 胺催化的缩合反应(Knoevenagel Condensations)
2.3 碳亲核试剂的酰化

2.3.1 Claisen和Dieckman 缩合反应
2.3.2 烯醇及其他碳亲核试剂的酰化
(1)产用的酰化剂:酸酐、酰氯及羰基咪唑
(2)亲核试剂:
a

b

c Mg(O
2
COCH
3
)
2
可在羰基α位进行甲酸化
d EtO
2
CCN、O=C(OC
2
H< br>5
)
2
可在羰基α位进行甲酸酯化


e 酮酯缩合时,酮和酯其中之一的活性要尽量高
2.4 稳定碳亲核试剂的烯反应

2.4.1 Wittig 及相关反应

(1)磷叶立德参与的烯反应

a 卤代烷基三苯磷是弱酸,需强碱脱质子,产生的叶立德为不稳定
叶立德,活性较高
b 当含有α-EWG时,为稳定叶立德,活性降低
c 使用NaNH2或NaHMDS可给出较锂碱更高产率的Z-烯
d 稳定叶立德与醛反应可给出较好的trans双键
e 对于有位阻的酮进行甲烯化时,用t-BuOK可给出较高产率
f Schlosser 改进:不稳定叶立德在低温、过量碱条件下给出E-烯
g 叶立德中可含有的官能团:CO、COOH、OCH
3
、OPh等,其中后
两个还 可进一步水解得醛
h 在多官能团化合物合成时,使用CH
3
Li-LiBr可得到较好结果

(2)膦负离子参与的烯反应(HWE烯化)

a 一般得E- 不饱和烯

b 使用KHMDS、18-crown-6可得Z- 不饱和烯

2.4.2 α-三甲基硅碳负离子与羰化物的反应(Peterson反应)

(1)


(2)酸性条件下得E-烯(反式消除);碱性条件下得Z-烯(四元环消除)

2.4.3 Julia烯反应(硫砜- SO
2
CH
2
R稳定的碳负离子与羰化物的反应)


2.5 环化加成

2.5.1 硫叶立德
(1)


(2)二甲硫叶立德与α、β不饱和酮反应时,在羰基上环氧 化;二甲亚
砜叶立德与α、β不饱和酮反应时,在α、β双键上环丙化

2.5.2 Darzens 反应
2.5 碳亲核试剂的共轭加成(Michael加成)


(1)F离子可促进反应进行
(2)共轭加成与烷基化的串联
(3)烯醇等价体的共轭加成










































三 通过取代反应进行的官能团转化
3.1 醇转化为烷基试剂
3.1.1 磺酸酯
(1)-OTs、-OMs、-OTf
(2)ROHROLi + ClSO
2
-R →
3.1.2 卤代物
(1)ROH + HX → 条件苛刻,较少适用
(2)ROH + 草酰氯氯化亚砜三卤化磷 →
a 有非质子溶剂(如二氧六环)参与时,产物构型保留
b 无溶剂参与时得消旋体
(3)PPh
3
+ Br
2
(CCl
4
Cl
3
CCOCCl
3
等卤离子源) + ROH → 构型完全翻转
(4)Mitsunobu reaction(PPh
3
+ DEAD)
(5)其他温和条件(对于易重排结构有效)
a

b


3.2 通过亲核取代在饱和碳上引入官能团

3.2.1 溶剂效应

(1)烷烃、卤烃、醚等不适合作有机金属盐参与的反应溶剂

(2)丙酮、乙腈有一定的极性,但是对离子化合物的溶解性较低,可加
入想转移催化剂来提高
(3)醇对盐的溶解性较好,溶剂化现象较严重,所以对hard anions解
性较低
(4)DMF、DMSO等极性非质子溶剂最符合反应条件,但水溶性大、沸
点高,后处理困难
3.2.2 腈亲核试剂

-

卤烷磺酸酯 + CN (质子醇溶剂、加热)
3.2.3 氧亲核试剂
(1)苄卤经水解得苄醇
(2)羧酸甲酯化条件:

a CH
3
I、MeOT s、(CH
3
)
2
SO
2

b CH
3
N
2
、(CH
3
)
3
SiCH N
2

(3)羧酸盐反应顺序:Na
+
< K
+
< Rb
+
< CS
+
(其中CS
+
对负离子溶解性高,
离子对效应低)

a 丙酮RI


b CsFDMF
c 羧酸盐法对有位阻的酯效果明显
(4)Mitsunobu reaction

3.2.4 氮、硫、磷亲核试剂
(1)Gabriel reaction

(2)Mitsunobu reaction






































四 碳碳多键的亲电加成
4.1 烯的亲电加成

4.1.1 卤化氢的加成
(1)末端烯及双取代 烯与HCl反应较快,但加入硅或铝在CH
2
Cl
2
或CHCl
3< br>
中反应加速
(2)HCl也可由SOCl
2
或(ClCO)
2
在原位产生
(3)另一个条件TMSClH
2
O
(4)在亲核试剂中一般会得到混合物,应用价值不大
(5)如果产生carbocation,可能会发生重排
4.1.2 羟化及其他酸催化的O亲核试剂的加成
(1)羟化可在强的酸性质子溶液中进行
(2)亲核试剂如醇、酸等的加成可在强酸催化下完成
4.1.3 羟汞化还原
(1)机制
(2)亲核试剂:水、醇、羧酸离子、过氧化物、胺、腈
(3)汞的还原试剂:NaBH
4
、Na-Hg、t-Bu
3
SnH
(4)区域选择性:末端烯 > 非末端烯、二取代末端烯 > 单取代末端烯
(5)烯丙位有 –OH或-SiR
3
、-OAc时,会有协同效应导致过渡态成一定
构型,进而使终产物有立体选择性

4.1.4 烯烃的卤化
(1)机制:经历三元桥状中间体,亲核试剂再以反式进攻
(2)如果烯键连有能稳定carbocation的基团,则产物的立体选择性可能
会发生变化,最终立体型会与按机制预测的不太一样;否则反式立体专
一性较为严格
(3)由于Cl的尺寸和极性都较小,故其anti专一性不如Br
(4)羟-卤加成
a NBSDMSOH
2
O
b NaBrO
3
(HIO
4
) NaHSO
3
H
2
OCH
3
CN
(5)其他常用卤化试剂


4.1.5 其他亲电试剂的加成(机理类似)

4.1.6 硫及硒亲电试剂的加成(机理类似)

4.2 亲电环化

能作为分子内亲电环化的基团包括:羧酸(盐)、羟基、氨基、羰氧基。成
环大小的难易顺序:5 > 6 > 3 > 4


4.2.1 卤环化
(1)溴和碘最为常见
(2)碘内酯化
a 最常用 条件:INaHCO
3
CH
2
Cl
2
(CH
3CN)

b 反式内酯化
c 有位阻偏好
d

e


f


g –OTBS、-OPh也可直接环化

h酰胺也环内酯化

(3)碘内酯化后余下的碘可做以下处理:

a 强碱DBU消除成烯
b Bu
3
SnHAIBN还原
c 被其他基团取代
4.2.2 硫和硒环化
(1)PhSClEt
3
N
(2)PhSeClEt
3
N或(PhSe)
2


4.2.3 汞环化(一般用在多步反应中)

4.3 羰基α位的亲电取代


4.3.1 卤代
(1)酮在酸性条件下单取代,在碱性条件下多取代(甲基酮在碱性条件
下可进一步转化为少一个碳原子的酸)
(2)卤化剂:Br
2
、NBS 、SO
2
Cl
2
、CuBr
2
、CuCl
2
、2,4,4,6-四溴环己二烯酮
(3)烯醇式的卤化
烯醇硅、烯胺、烯醇锂可区域选择性地进行卤化
4.3.2 环化和硒化
一般由烯醇式制备
4.4 连烯和炔的加成

4.5 硼有机中间体的加成
4.5.1 硼氢化
(1)BH3一般以二聚体形式存在,是活性电对受体
(2)在非质子溶剂中(如醚、三级胺等),BH3可作为电子对供体
(3)硼氢化是高度区域及立体选择性的反应,一般加成在烯醇取代基较
少的位置上,为亲电性试剂
(4)硼试剂:
a 硼烷(顺式加成)

b 硼卤
BH
2
Cl、BH
2
Br、BHCl
2
、BHBr
2

c 硼氧

4.5.2 有机硼反应
(1)成醇


(2)成羰基
(3)成胺
(4)成卤

4.5.2不对称硼氢化
4.5.2 炔的硼氢化
4.6 铝氢、铝碳、锗氢化
































五 碳碳多键、羰基及其他功能基团的还原
5.1 碳碳多建的氢化加成

5.1.1 非均相催化加氢
(1)一般有固体支持物
(2)区域和立体选择性不好
(3)立体选择性有位阻偏好,但也有较多例外
(4)烯丙位上的极性基团会影响立体选择性,尤其是-CH
2
OH、-CH=O
5.1.2 均相催化加氢
(1)复合催化剂先与烯形成大的π complex,金属中心再接受H,H再转
移到烯上

(2)Rh催化剂被称为wilkinson
,
s catalyst;Ir催化剂被称为crabtree catalyst
5.1.3 不对称氢化
5.1.4 炔的不完全还原
5.1.5 Diimide(二酰亚胺)类氢转移
5.2 羰基及其他官能团的催化氢化
5.3 第三主族供氢体试剂
5.3.1 常用供氢体氢化试剂
(1)NaBH
4
:较为温和,可还原醛酮,可在质子性溶剂中存在

(2)LiAlH
4
:活性很强,可还原大多数羰基化合物,强碱性,与质子溶剂
剧烈反应放出H
2
,故应在无水THF或醚中参与反应。原因:Li
+
比Na
+

易斯酸性更强,同时AlH
4
-
是比BH
4
-
更强的供氢体
(3)其他改进的供氢体:影响供氢体活性的因素有

金属正离子

配体


供氢数目
a Ca(BH
4
)
2
、liBH
4

Zn(BH
4
)
2
其活性较NaBH
4

b NaBH
4
+ CeCl
3

c NaB H
3
CN活性较NaBH
4
弱(CN
-
的吸电子作用)
d M
+
HB
-
R
3
其中 R为大位阻的分支烷基,此类试剂具有较好的立体选
择性
e LiAlH(OR)
3
、LiAlH
2
(OR)
2
较L iAlH
4
具有好的溶解性,非常适用于低温
反应
f 此外还有二硼烷(B
2
H
6
)、铝烷(AlH
3


(4)应用:
a 羧酸衍生物的部分还原


将酯或内酯转化为醛或缩醛
α LiAl(t -Bu)
3
H、NaAl(t-Bu)
3
H后者还可将酰氯转化为醛
NaAlH
2
(OCH
2
CH
2
OCH
3
)
2
(又名Red-Al)
原因:由于大位阻,将产物停留在醛阶段而避免二次还原
β (i-Bu)
2
AlH(又名DiBAlH)
原因:形成的半缩醛中间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后处理水
解时才被释放出来
γ N-甲氧基-N-甲酰胺
原因:中间体螯合结构具有一定稳定性,在后处理时才被释
放出来
② 腈→亚胺→醛(DiBAlH)
b 亚胺和酰胺还原为胺

醛酮 + 胺 → 亚胺(还原为) → 胺(弱的还原剂如NaBH
3
CN、
NaBH(OAc)
2
,对其他官能团的兼容性较好)

Zn(BH
4
)
2
-SiO
4
、Zn(BH
4)
2
-ZnCl
2
联合使用

B
2
H
6
、AlH
3
可还原酰胺,而酯腈基不受影响
c α,β不饱和羰化物的还原
1,2还原:①NaBH
4
+ CeCl
3
②DiBAlH

9-BBN等,配合路易斯酸
5.3.2 不对称氢化还原
(1)环状酮(steric approach control)
a 从位阻小的一侧进攻
b 如果位阻差别不明显,可提高氢化试剂的位阻
c NaBH
4
+ CeCl
3
更偏向于形成空间上更稳定的醇
(2)非环酮(Felkin模型)
(3)螯合控制(先螯合,再由位阻小的一侧进攻)
5.3.3 羰基化合物的不对称还原
(1)手性硼试剂的还原
(Ipc)
2
BCl、t-BuIpcBCl、(Epa)
2
BCl
(2)CBS还原(α位连有共轭芳环的反应物,过渡态中芳环尽可能远离
该催化剂中的二苯基,此规则不完全准确)

5.3.4 其他官能团的供氢体还原
(1)供氢体试剂还可还原消除
a 卤素:I > Br > Cl
b –OTs等磺酸酯
c 环氧丙烷
(2)在极性非质子溶剂中较为有效
(3)以自由基进行,无立体选择性


5.4 第四主族供氢体试剂
5.4.1 硅氢化物参与的反应(可还原碳正离子)
5.4.2 碳上的氢转移(Meerwein-Pondorff-Verley reduction)
5.5 氢原子供体参与的还原反应
锡氢化物还原消除卤素
(1)Bu
3
SnH最常用
(2)属于自由基反应
(3)I > Br > Cl > F
硫羰酯法
5.6 溶金属还原
5.6.1 氢化加成还原
(1)酮和烯醇的还原
a 属于自由基反应
b LiNH
3
还原
(2)Birch reduction
5.6.2 其他功能基团的还原消除
(1)Nat-BuOH对卤素的还原消除
(2)膦酯的还原R- OOP(OC
2
H
5
)
2
→R-H
(3)羰基α位-OOR酯的还原消除,方法较多:Zn、Ca、Al-Hg、SmI
2
5.6.3 羰基化合物的还原偶联
(1)Ti催化的Mcmurry偶联(同分子或分支内醛或酮成烯)
(2)Na参与的酯偶姻缩合
(3)二醇的形成(Mg- Hg、SmI
2

5.7 羰基的脱氧还原

5.7.1 还原为亚甲基
(1)Clemmensen还原
(2)Wolff-Kishner还原
(3)磺酸腙被氢化物还原
(4)硫缩醛酮被Raney Ni还原











六 协同环加成、单分子重排、热力学消除
6.1 Diels-Alder反应
6.1.1 一般特征
6.1.2 取代基对D-A反应的影响
(1)前线轨道解释

(2)取代基影响

(3)位阻影响
6.1.3 Lewis acid催化的D-A反应
(1)Lewis acid与亲烯体作用,使其更具亲电性,并且可加强区域和立体
选择性
(2)常用的催化剂有:ZnCl
2
、BF
3
、SnCl
4
、AlCl
3
、CH
3
AlH
2、(CH
3
)
2
AlCl
(3)当使用Z- 二烯进行反应时,CH
3
AlH
2
最有效
(4)极性溶剂效应影响
a 传统的为非极性溶剂
b 水和其他高极性溶剂可加速D-A反应,原因在于:氢键网状结构
将非极性溶质排斥出来,增加了其有效反应浓度及TS的相对稳定性
(5)可设计分子间氢键,以利于D-A反应
6.1.4 D-A反应的适用范围及合成应用
(1)Danishefsky’s diene




(2)


(3)Pyrones

(4)Masked functionality
a

b

c D-A反应后的磷叶立德还可进行Wittig反应

d

(5)合成应用(二烯的2位(-)效应)
a 热力学
b Lewis acid催化


6.1.5 手性辅剂参与的D-A反应
6.1.6 不对称催化
6.1.7 分子内的D-A反应
6.4 [3,3]-δ重排
6.4.1 Cope重排(chair TS)
(1)Theral Cope
a 形成稳定的共轭结构
b 释放环张力
(2)Anionic Cope
a 烯丙位连有游离羟基,在base条件下脱羟基质子
b K
+
> Na
+
> Li
+

(3)Siloxy Cope (烯丙位连有硅氧基)
6.4.2 Claisen及改进的Claisen重排
(1)烯丙基乙基醚的Claisen重排
a 烯丙基乙基醚的形成


Hg
2+
催化


H+催化


共轭加成-消除


Wittig反应
b PdCl
2
也 可催化Claisen重排;AlR
3
、Al(OR)
3
也可催化Clais en重排,
R基团越大,越有利于Z异构体
c 芳香族Claisen重排
(2)原甲酯Claisen重排(→γ,δ不饱和酯)
a 弱酸催化
b 一般在110~140℃下进行
(3)烯醇硅酯重排(→γ,δ不饱和酸,又名Ireland- Claisen重排,比原甲
酯重排的条件更温和)
a Z → syn,E → ant

b E、Z可通过烯醇条件制备
c LDATHF(pure) → E-enolate
d 加入HMPA或DMPU → Z-enolate
e 立体构型还可通过分子内相互作用或者螯合作用控制
(4)烯胺及亚胺的Claisen重排




七 第一二主族金属有机化合物
7.1 有机金属镁和锂试剂的制备及合成
7.1.1 镁试剂
(1)在乙醚或THF中制备,格氏试剂可溶在其中(镁离子与氧形成Lewis
acid-base 复合物)
(2)RI > RBr > RCl
(3)反应再镁金属表面进行,故要除去可能覆盖的Mg(OH)
2

( 4)以自由基形式发生,加入I
2
或BrCH
2
CH
2
Br 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7.1.2 锂试剂
(1)有金属锂制备
a 简单的可进行卤锂交换
RX + 2 Li → RLi + LiX(R为烷、烯、芳)


无立体化学选择性


加入DTBB或者萘锂(Li
+
Na ph
-
)有利于某些反应的进行
b 硫醚还原
R-SPh + Li → RLi


此反应对形成α-Li醚特别有用


锂试剂也可以为:Li
+
Naph
-
、DTBB、LDMAN


简单的锂试剂在烷烃溶剂中常以六聚体存在,而在醚中则以四
聚体存在,加入TMEDA、DMPU、HMPA可减少聚合
(2)锂化(BuLi最为常用)
a 影响锂化位置的因素
①H的酸性:苄位、烯丙位、末端炔
②取代基的定位效应如果取代基能和锂原子形成配位,则有利
于锂化,如O、N、S等(6、5、3元环)
b 影响锂化速度的因素
①附近电子对(配位锂原子)
②取代基极性(稳定carbanion)
③几何构型(与锂原子形成共平面环时有利)
c F原子的邻位定位效应比较强
d 烷基基团也可烷化

e Shapiro reaction


(3)卤锂交换(烯芳卤 + BuLi → )低温下进行
7.2 有机金属镁和锂试剂的反应
7.2.1 与烷化剂的反应
7.2.2 与羰基化合物的反应
(1)格氏试剂
a 反应类型(与甲醛、环氧丙烷、醛、酮、酯、腈、CO
2
、酰胺反应)
b 可兼容烯、醚、缩醛,-OH、-NH、-SH会参与反应
c 对立体位阻敏感,可发生消除或还原反应
d 由于格氏试剂为强碱,可使酮烯醇化而发生副反应
e 烯丙格氏试剂可发生重排,CN、NO
2
会使某些反应复杂化
(2)锂试剂
a 锂试剂与酮反应时不会像格氏试剂那样发生竞争反应
b 羧酸→酮

c N-甲基- N-甲氧胺基→酮

(3)酮加成的立体选择性
7.3 第二副族和第三副族有机金属化合物

7.3.1 有机锌化合物
Reformatsky reaction
















八 过渡金属参与的反应
8.1 有机铜中间体
8.1.1 有机铜中间体的制备与结构
(1)通常由锂试剂制备
(2)RLi + Cu(I) → [RCu]
n
+ Li
+
2 RLi + Cu(I) → [R
2
CuLi]
n
+ Li
+
3 RLi + Cu(I) → [R
3
CuLi
2
]
n
+ Li
+
其中2:1(又名cuprate)和3:1的用的最多
(3)两种不同铜配体的cuprate
8.1.2 有机铜试剂及中间体参与的反应
(1)和带有离去基团化合物的反应(包括Sn2及Sn2


a 机制:

b 离去基团包括:-X、-OTs、–OAc、–OOP(OR)
2

c 离去基团一般连在芳、烯、烯丙,α-羰卤也适用
d 烯丙基卤通常会发 生Sn2及Sn2

两种反应,-OTs、–OAc、–OOP(OR)
2
通 常烯键移位(正常取代为α位,移位取代为γ位)
(2)环氧开环
a 最常用的试剂:(CH
3
)
2
CuLi
b 从位阻小的一侧进攻
c 烯丙环氧化物同样可发生烯键移位
(3)共轭加成
a 有机铜试剂(直接使用)
b 有机铜试剂 + TMSCl
c 有机铜试剂 + CuCN + BF
3
-O(C
2
H
5
)
2

d 有机铜试剂 + R
3
P
e 该反应对环状酮尤为使用,立体选择性较好,有位阻偏好
f 质子化之前,还可进行烷基化,即串联的共轭加成-烷基化反应
(4)铜催化的反应
a 常用于格氏试剂参与的反应,如烷基化及共轭加成
b 催化剂:Li2CuCl4、CuX、CuBr-S(CH3)3LiBrLiSPh
(5)有机铜-锌试剂(具有较好的官能团兼容性)
(6)有机铜- 镁试剂(即Normant reagents,与末端炔反应)
(7)不对称反应
8.1 有机钯中间体参与的反应
注意:①通常需要磷配体;
②可能的β- H消除;
③钯中间体上两个取代基可能的偶联



8.2.1 钯催化的亲核加成及取代反应
(1)Wacker及相关反应
a 机制:

b 末端烯可形成甲基酮(条件:CuCl
2
,PdCl
2
,O
2
,H
2
O)
c 钯可像汞一样进行分子内亲核加成环化

(2)π-Allyl钯复合物的亲核取代
a 机制:

b 最常用的是烯丙基乙酰酯
c 还可在分子内进行反应(β-Sulfonyl esters可作为潜在的亲核中心)
8.2.2 Heck 反应
(1)芳烯卤(或-OTf) + 烯 →
(2)配体:DINAP、dppf(二茂铁类)、dppe(Ph
2
PCH
2
CH
2
PPh
2
)、dppp
(Ph
2
P(CH
2
)
3
PPh
2
)、dppb(Ph
2
P (CH
2
)
4
PPh
2

8.2.2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


(1)有机锂、镁、锌试剂
(2)Sonogashira 反应(芳烯卤(或-OTf) + 末端炔 → )
(3)烯醇芳化
(4)Stille偶联
芳烯卤(或-OTf)ArCOCl + 芳烯锡化物 →
(5)Suzuki偶联
芳烯卤(或-OTf)ArCOCl + 芳烯硼化物 →
a 硼化物包括:硼酸、硼酯、硼烷(RBBN最常用,不会发生β消除)


































九 有机硼、硅、锡化物参与的碳碳键的形成
9.1 有机硼化合物

9.1.1 有机硼化合物的合成
(1)a

b

c

d

(2)
R
2
BOH R
2
BOR’ RB(OH)
2
RB(OR’)
2
B(OH)
3
B(OR’)
3

Borinic acid borinate boronic acid boronate boric acid borate

9.1.2 羰化及其他单碳的同系化反应
(1)CO


(2)
-
CN


(3)
-
:CCl
2
OCH
3

(4)以上物种可形成醇、酮、醛
(5)常用的硼试剂有:三硼烷、9-BBN、己(氯 )硼烷、IpcBCl
2
。其中后
两种可形成不对称酮
9.1.3 与α-卤进行的同系化反应
(1)常用的有α-卤酯酮腈
(2)α-偶氮酯酮也可发生类似反应
9.1.4 烯的立体选择性合成
9.1.5 烯丙基硼化物的亲核加成
(1)与醛反应最常见
(2)经历环状过渡态,终产物为高烯丙醇
(3)

(4)硼配体反应活性

(5)其他功能化的烯丙基硼化物

9.2 有机硅化合物

9.2.1 有机硅化合物的合成

9.2.2 有机硅化合物参与碳碳形成反应的一般特征
(1)由于硅对β- 碳正离子的稳定作用,使得反应能够进行

(2)反应机理

(3)大多数反应需要强的碳亲电试剂,常用的有羰化物、烯胺离子以及
亲电性的烯
(4)催化剂多为Lewis acid以及F
-


9.2.3 与醛和酮的加成反应
(1)Sakurai reaction---- 亲电性的催化剂为TiCl
4
或BF
3
时的反应
(2 )与硼化物不同,反应历程为非环状过渡态,原因是:硅原子只显示
出很弱的路易斯酸性,可依据ope n Flekin TS预测构型
(3)当亲电试剂α-位有烷氧基时,用催化剂为Sn Cl
4
,可进行螯合控制,
而BF
3
则不行
(4)缩醛也可进行此类反应
(5)当通过改变硅原子上的取代基,如换为三氟或三氯或 者引入其他氧、
氮等吸电子基,来增强硅的路易斯酸性,使其经历与硼化物类似的环状
或螯合的 过渡态,从而达到反应的立体选择性
9.2.4 与烯胺的反应(烯丙基硅化物,通常用来构筑含氮的环状化合物)
9.2.5 酰化反应(与酰氯的反应)
9.2.6 共轭加成反应(烯丙基硅化物)
(1)与α,β不饱和羰化物反应通常形成δ,δ不饱和羰化物
(2)环状α,β不饱和羰化物参与反应时通常有立体偏好
9.3 有机锡化合物

9.3.1 有机锡化合物的合成
9.3.2 碳碳键的形成反应
(1)锡化物比硅化物的反应活性强,原因是:C-Sn键比较弱,C显示部
分负电性
(2)亲电试剂一般为醛(应用最多)、酮,锡化物常用的有三烷基烯丙基
锡化物、卤代烯丙基锡化物





















十 碳正离子、卡宾及自由基中间体参与的反应
10.1 碳正离子中间体参与的反应及重排
10.1.1 碳碳键的形成
(1)碳正离子反应常见的两个问题
a 多聚
b 重排
(2)解决方案:以硅或锡化物来终止反应(见第九章)
(3)硅烯醚及硅烯缩醛的参与也有利于反应的终止

此反应可在羰基α-位引入三级烷基基团而防止碱性条件下的消除
反应,类似的反应还可用于ZnBr< br>2
催化下的二级苄溴、烯丙基溴以及α-
氯酯


(4)烯丙基离子的烷基化

(5)多烯环化
a 反应的引发(多在温和条件下进行)


烯丙醇 ---甲酸SnCl
4



缩醛--- 弱酸性条件或Lewis acid


烯烃--- Hg
2+



环氧丙烷--- Lewis acid
b 终止

末端是烯烃时,可形成末端碳正离子(临位脱氢成烯;H
+
溶液
或极性 溶剂终止碳正离子)


末端是烯丙型乙酰酯时,可形成环氧碳正离子



末端是锡或硅化物,可脱除


末端是炔时,条件不同可成酮或连烯
(6)Ene及Carbonyl---Ene反应(后者又称Prins反应,得高烯丙醇)
a 亲烯体:醛、缩醛、Michael受体


b 末端双键优先反应
c 两类:热力学的和Lewis acid催化的
d 分子内的反应一般经历chair TS
e 可与Mukaiyama、Sakurai进行串联反应

(7)酰基正离子与烯的反应(类似于Friedel---Crafts)
10.1.2 碳正离子的重排反应
(1)Pinacol重排
a 反应类型:


邻二醇---酸性条件


邻二醇单磺酸酯(可由α-OH酮制备)---碱性条件


α-硅醚环氧丙烷---Lewis acid
(2)与Carbonyl---Ene的串联反应
(3)偶氮离子参与的Tiffeneau---Demjanov反应
10.1.3 其他重排反应
(1)Favorskii重排
(2)Ramberg---Backlund反应

(3)碎片化反应(即Grob fragmentation)

Y:OH、OCH
3
、OSiR
3
、O
-
、NR、O=
A:常为C
X:常为磺酸酯,也可为卤素、环氧丙烷(开环)
10.2 卡宾及相关中间体参与的反应

10.3 自由基中间体参与的反应
10.3.1 自由基中间体的产生
(1)R-X(AIBN + R’
3
SnH)→R-H
(2)X-Y = R
3
Sn- H或者Cl
3
C-Cl、Cl
3
C-Br→R-H、R-Cl、R-Br


(3)硫羰(酯)化物(AIBN + R’
3
SnH)
(4)硒氧化物(AIBN + R’
3
SnH),对环化反应较为有效
(5)R
3
B + O
2

(6)RHgX(X = I、Br、Cl、OAc) + NaBH
4

10.3.2 自由基中间体与取代乙烯的加成反应
(1)机理:Z为吸电子取代基,取代的乙烯类似于Michael受体
(2)该反应类似于Michael加成
(3)烯丙基锡化物在进行该反应时,烯丙基双键会移位至末端
10.3.3 自由基中间体的环化反应
(1)成环顺序:5-exo > 6-endo; 6-exo > 7-endo; 8-endo > 7-exo
(2)卤代的环化通常会以吸收氢原子或卤原子转移而终止



























































河南大专分数线-法制宣传手抄报


南通紫琅职业技术学院-描写桂花的句子


写家乡变化的作文-厨艺大赛策划书


中南大学排名-考研秘书网


聊城人事-抓小鸟


英文道歉信-祝福语朋友


读书报告格式-小学校长个人总结


安徽省中医学院-幼儿园大班安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