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民间美术素材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价值
2013江苏数学高考-诚信教育主题班会
江西民间美术素材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价值
□鲍时东
【摘 要】从江西民间美
术资源的概况、存在的现状和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入手,对江西民间美术素
材引入高校教学的可行性和实
施途径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建立起一个科学、完整并具有发展前景
的民族民间美术教学体系。以此培养
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他们对民族民间文
化艺术的热爱和关注。
【期刊名称
】《江西教育》
【年(卷),期】2011(000)001
【总页数】2
【关键词】
江西民间美术 美术教育
江西民间美术根植于赣鄱大地,在长期的创作、积累、传承和演变的过程中形成
。它用形象反映现
实但比现实更具典型性与直观性,并通过视觉形态反映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表达
人们思想感
情,它是华夏民间美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分支。认识江西民间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如何妥
善保
护、传承江西民间美术是现今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推进民间
美术教育的必要性
民间美术人文情感丰富,文化内涵深邃,创造手法多样,应用范围广阔,可操作性强,
有浓厚的地
方特点、民族特点。因此,民间美术作为美术教育资源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将民间美术
作为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补充进入高校艺术教育中,使学生感受、体验民间美术博大浑厚的历史文化内<
br>涵,引导学生认识本地的民间美术,领略富有民族特点的民间美术遗产。在民间美术的文化情境中
,理解传统文化,体会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高度的智慧,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传统的热爱,丰富
学生的
情感。使他们懂得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懂得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教育
的终极目标是
培养能够担负起中国的希望与未来、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的建设性创新人
才,只有受过民族文
化滋养的人,才会有民族的观念,才会萌生对民族的自信。
二、江西传统民间美术资源及其现状
江西是民间文化遗产大省,民间美术是江西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多种民间美术品类
,其中以
瑞昌剪纸、湘东傩面具、南昌瓷板画、婺源三雕最为著名。
1.瑞昌剪纸
瑞昌地处南北交汇处,
经过千年的南北文化相互浸润与渗透,瑞昌剪纸融进了南方的花巧和北方的
粗犷。瑞昌剪纸采用阴阳交错
、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并采取“非镂空”的反常技法,使作品含蓄
而不失典雅,神秘而
又深刻。如今,在瑞昌剪纸从设计到制作,都集观赏性、知识性、纪念性、收
藏性于一体,传统民俗文化
逐渐向现代商品转化,由零散的形式向组织程度较高方向发展,有可能
逐步形成剪纸产业大格局。
2.湘东傩面具
萍乡湘东傩面具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具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傩面
具的造型、
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艺术形象多粗犷朴拙、庄严华丽。雕刻艺人用夸张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
,按
面具性格要求,以刀代笔,综合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技法,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众神形象。近<
br>年来,江西省的傩面具雕刻工艺相继入围全省和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3.南昌瓷板画
南昌瓷板画是江西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是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陶瓷彩绘和西方摄影术基础上发
展起
来的,是绘画艺术与烧瓷工艺的巧妙结合。
南昌瓷板画主要流传分布在南昌市、景德镇、九江等地。南昌
瓷板画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
,又兼容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特点,是绘画艺术和陶瓷艺术的结合,是
赣文化的代表,具有浓郁的赣
文化特点。在中国绘画史和国际绘画艺术上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
4.婺源三雕
“婺源三雕”是指江西省婺源县境内明清古建筑中的砖雕、石雕和木雕,它属于徽派建筑艺
术的支
系,制品多用作民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和牌坊等建筑上的装饰部件,其布局、结构之精妙
,装饰之美,营造之精,内涵之深,令人叹为观止。其木雕、砖雕、石雕,都将浮雕、透雕、圆雕
、线刻等多种技法并用。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时期徽商兴起,“婺源三雕”依托徽派建筑达
于鼎
盛。它集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学、生态学于一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
除上述所列,江西还有众多的带有赣鄱区域特色的传统民间美术品类,像赣东北乐平地区的明清古
戏台、
遂川剪纸 、宜丰门神画、高安竹编等等。随着研究活动的深入,我们愈加认识到江西地方民
间美术是中
国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并传承有地域特色的江西民间美术就是自觉为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艺
术补充有益成分。以当前江西民间美术而论,其现状及其发展还存在着以下几方
面问题:
第一,
民间美术人才匮乏。如湘东傩面具,由于傩面具雕刻的技术难度大,花费时间长,年轻人多
不愿学,故湘
东傩面具雕刻现已后继乏人。另外,传统的傩面画谱多毁于各种历史动乱中,长期以
来,面具画谱无专人
研究。从上述状况可知,湘东傩面具雕刻技艺实际上已处于濒危状态,亟需抢
救、保护。而“徽州三雕”
的传统制作技艺虽一度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一些老艺人被重新组织起
来带徒授艺。但由于建筑材料、工
具的变化及建筑成本核算等原因,费时、费工、费料且刀法掌握
困难的传统雕刻技艺逐渐被人们排斥在应
用范围之外,许多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扶
持。
第二,民间手工艺
艺术个性弱化。目前,一些民间手工艺制品,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生产过程中
采用机械化手段加工,如
湘东傩面具制作技艺,在走向批量的机械制作后,失去了原有的个性,民
间手工艺的文化风味也难以寻觅
,从而使原本精湛的手工技艺失传消亡。
当然,江西民间美术发展滞后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民间美术
所面临的很多的现实情况都无不说
明传承和保护民间美术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在现阶段它亟需政
府部门、教育机构、社区团
体(含城市和乡村)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把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在以信息化、网络化
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中,自然生态的平衡要由物种的丰富多样为基础,文化生态的平衡
也有赖于丰富
多样的文化形态作为支撑。民间美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的消亡必然导致
文化生
态的失衡,而文化生态的失衡甚至将导致人性的异化和自我的丧失。
三、江西民间美术资
源引入高校教学的思考
近年来,在省内高校中,大部分综合类高校都开设有艺术学院或设计学院,并以设
计专业为主导进
行招生和教学。如何具体地将江西民间美术课程引入高校设计艺术专业教学并在高校开设
面对其他
专业学生的相关此类课程,这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笔者参照其他院校已有经验并结合
江
西实际情况,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在开设有艺术类相关课程
的高校中,一方面要购置适合大学生的民间美术类
课程教材,另一方面应积极组织相关方面力量根据本地
域的民族、民间艺术编写适合的民间美术教
材,并在课堂教学中开设有关民间美术类的公共选修课。在课
堂上向学生介绍、讲解和评价民间美
术,引导学生欣赏民间美术作品,感受民间美术的艺术美感与精神,
以此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高
等学校应坚持把这项工作的开展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此来弘扬
民族文化精神。
2.建立校外考察、实习基地。在高校开设民间艺术考察、写生实习课,建立民间美术实
习基地,聘
请民间美术家或艺人进行指导。在考察基地,学生可以与民间艺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直接
观摩
他们的工艺制作过程,自己动手制作设计民间美术作品。同时,也可以在基地进行实习写生,在江<
br>西,赣南的客家围屋建筑、景德镇的瑶里、皖赣边境的婺源等都是很好的实习基地,对这些丰富多
彩的民间美术资源的考察、写生定会给学生极大的触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
相互协
作的能力,也会给他们以深刻的启示,这对于他们的专业绘画、设计都会带来潜移默化的影
响。
3.成立民间美术工作室。高校必须成立专门的民间美术研究机构从事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收集、整
理和
研究,这是推进民间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民间美术工作室的工作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
(1)从深度和广度来开拓江西民间美术文化在各个领域中的理论研究,以专业性的视角,创建具
有特色
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系统。
(2)建立丰富而全面的民族民间美术文化资料库,包括实
物收集和各种已出版的理论文献、著作
、画册和图片。
(3)组织和实施各种具体的教学环节,
包括民间采风、艺术考察、理论研究,聘请专家及艺人来
校进行实际授课等。
(4)运用民族文
化资源进行美术创作,从而推动专业教学。
高校是文化艺术的传承地和文化艺术遗产的学习地。在高校开
展民间美术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将
学术研究、艺术教育与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结合起来,使传统民间
艺术得以在学术研究的辅助下
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另一方面,在高校开展这一课程,意在使传统民
间美术适应现代文化的
发展,促使学生深入地了解传统民间美术的内涵、特征等,从而培养他们对民族精
神和对传统文化
的情感。这既是复兴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培养合格建设人才、传承民族文化、维护国家
的文化安
全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李虹.关于在艺术院校中建立云南民族民间
美术教育体系的思考 [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5)
[2]钟磊,陈枫,刘胜.浙江民间美术现状及其引入高校教学的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
08,8(4)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