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指博识说_周易_钱钟书论_易_述评
拯救冷库工人-做人的名言
周易研究
2006
年第
3
期
(
总第七十七
期
)
锥指博识说《周易》
———钱钟书论《易》述评
陈良运
(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
福建福州
350007
)
摘
要
:
钱钟书先生《管锥编》开篇即论《周易》
,
他以如锥的深见
,<
br>广博的学识
,
对《易》之若干重要义理、用象奥秘乃至修辞
妙诣
,皆用中西比较之法阐明其于昔世、今世
,
东方、西方的普遍性意义
,
并且
给予颇具启迪性的发挥
,
使今之读《易》者获得
不少生动的意趣。
关键词:
周易
;
钱钟书
;
易理
;
易象
中图分
类号
:B261;B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
3882
(
2006
)
03
2
00792
06
QianZhongshu
’
sthoughtonthe
Yi
conceivedinhis
Guanzhuibian
CHENLiang
2
yun
(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
erature,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007,China<
br>)
Abstract:Inthefirstchapterofhis
Guanzhu
ibian
,ongshudiscussed
Zhouyi
.Basingonhi
sawl
2
likeinsightandprofoundandextensivekno
wledge,herevealedsomeimportantmeaningsandpatternsc
on
2
ceivedinthe
Yi
,theabstrusenessin
takingimages,andevenrhetoricalimplicationstoexplic
ateitsuniversal
significancetoboththeEastandWes
t,er,hemademanyinspir
2
ingextensionsandsupp
liesalotofvividflavorandinterestfortoday
’
s
readersofthe
Yi
.
Keywords:
Zhouyi
;QianZhongshu;patternsofthe
Yi
;imagesofthe<
br>Yi
钱钟书先生不是易学专家
,
凭着通览古今中外各种典籍所积累的丰厚知
识
,
又凭着他读书时那超出
常人的“锥指管窥”的功力
,
能够从一个
字一个词中
,
探究出很多前人所未察、未及、未言的微旨奥义
,
尤
善
于引申论述
,
纵横比较
(
扩展到中、外比较
)
,
使
之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话语
,
给予哲学、文学、语言
修辞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工作
者以莫大的启迪。“管锥”某个学科的一部经典而对多个学科作出贡献
,
[1][2]
这是往昔皓首穷经钻研该经典的专家也难做到的。本文欲就《管锥编》第一册以《周易正义》为原本
而对
《周易》经传所作的研究
(
对孔颖达《正义》本文很少涉及
)
,
掇其
若干要点
,
领教一下钱先生盖世无双
的功力。
一、中西比较析《易》理
钱钟书没有将据“六经”之首的《易》当作一部神圣不可冒犯的经典来读
,
他以现代学者的宏
观视野
,
将它定位于古代人类文化的信息载体《易》
,
所运载的文化信息具有
全人类性
,
而非中国先人所独有。其
例之一“
:
天地拟象”。这是《
易》最基本的示意方式《说卦》
,
云“
:
乾为天
,
为父,
为良马
,
为老马。坤为地
,
为母
,
为子母牛
。”钱先生说“
:
按此等拟象
,
各国或同或异。坤之为母
,
则西方亦有地媪之目
,
德国谈艺名
收稿日期
:2005
2
1
1
2
03
作者简介
:
陈良运
,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79
(
第
56
页
)
[1]<
br>所言不虚“欧罗巴”家早云
,
古今语言中以地为阴性名词
,
图象作女人
身。”
,,
在希腊神话中
是一个少女的名字
,
今日的欧洲大地是这位
少女的化身
;
法国现代雕塑家马约尔为地中海造象
,
亦是以
一健壮的
裸女为象征。天父地母
,
是东西方人类共同的感受与意识。其例之二《姤》
:
卦辞是“女壮
,
勿用
取女”“
,
初六”爻辞中有“赢豕孚蹢躅”,
意即发情的母猪轻浮躁动不能安静
,
以猪之象拟示淫欲。钱先生
竟注意
到了此五字所蕴之意
,
他说“
:
近世西方称淫秽之事曰‘豕行’。”猪不但成
为色欲的象征
,
也象征食
(
第
28
页
)
[
1]
欲的旺盛
,
所以“壮”也“
,
古罗马哲人言
,
人具五欲
,
尤耽食色
,
不廉不节
,
最与驴若豕相同。”象征某些欲望
,
中西取象竟如此相同
,
表明人类有共同的心理。一部《周
易》
,
蕴藏了多少人类文化学信
息
,
钱钟书仅其“锥指”所及
,
点拨一二
,
便给予我们极大启示。
古代的易学家立于“宗经”的地位,
未必敢对《周易》作批判性的阐释
,
而钱钟书则以俯视人类历史发
展历
程的广阔视野
,
通览中西种种意识形态的共同表现
,
揭示《周易》中那些产生
负面效应的东西。《观》
卦《彖》云“
:
圣人以神道设教
,
而天下服
矣。”《观》卦是以祭祀场景的描述表现出来
,
以“神道”为尊
,
是先
民原始宗教意识的遗留
,
进入了国家政治之后
,
再“以神道设教”
,
则有政治功利目的
,
那就是“明命鬼神
,
(
礼记・
)
,
由此可作为巩固政权、以为黔首则
,
百众以畏
,
万民
以服”《祭仪》强化王权的重要措施。清代
开始接受西方思想、作过《海国图志》的魏源对此还有所称扬
“
:
鬼神之说有益于人心
,
阴辅王教者甚大
;
(
古
微堂集》
)
钱钟书说“王法显诛所不及者
,
惟阴教足以慑之。”《内篇卷一《
学篇》
:
夫设教济政法之穷
,
明
鬼为官吏之佐
,
乃
愚民以治民为一道。”指出魏源“见其治民之效
,
而未省其愚民之非也”。接着他就引
18
世纪英国史学家吉朋的话说“
:
众人视各教皆真
,
哲人视各教皆
妄
,
官人视各教皆有用。”正因“神道”
别有所用
,
西方统治者对它
的态度与中国帝王官吏惊人地相似
,
相传奥古士大帝云“
:
有神则资利用,
故
既欲利用
,
即可假设其为有。”钱先生说“
:
此真
‘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之供状。”对于“神道”的欺
骗性
,
中国哲人柳宗元
、陆象山、顾炎武等皆有所辨析
,
如柳宗元说“
:
古之所以言天者
,
盖以愚蚩蚩者耳
,
(
断刑论》
)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亦说“
非为聪明睿智者设也。”《
:
下有穷民则上天有财神
,
上帝出于人世
之缺陷怨望。”钱先生认为“马克思所谓宗教乃人民对实际困苦之抗议
,
不啻为人民之鸦片”之
语“为最
,
(
第
18
2
21
页
)
[1]
。明快矣”《观》卦当然还有另外的意义“童观”
,
、“窥观”、“观其生”、
“观我生”等
,
我在
《周易与中国文学》另有阐释
(
第
77
2
78
页
)
[3]
,
而“以神道设教”
,
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不
容忽视。
负面的影响不止于此《周易》
,
是父系社会、君权制度形成后的产物
,
男尊女卑
,
男主女从的意识
表现
得非常强烈《坤》
,
之“直方大
,
不习无不利”“、含章可贞<
br>,
或从王事
,
无成有终”等爻辞
,
实质上都是对女性
说的。钱钟书先生就《大过》卦揭示古代社会“男女歧视不齐”
,
再与西方社会比较
,
入木三分地揭露了人
类社会这一曾经普遍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现象。
《大过・九二》爻辞
云“
:
枯杨生稊
,
老夫得其女妻
,
无不利。”“九五”爻辞
则云“
:
枯杨生华
,
老妇得其
士夫
,
无咎无誉。”
老头娶少女为妻与老妇嫁一少年男子
,
本来都是不正当的婚姻现象
,
可是爻辞
作者对
老夫艳遇以“无不利”而赞赏之
,
对后者则仅说没有咎害也不值得赞誉
,
态度尚为平和。可是到《传》作者
这里
,
却对后者持贬斥的态度“
:
‘枯杨生华’
,
何可久也
?
‘老妇士夫’
,
亦可
丑也
!
”而对老夫则为之辩解
,
说他阳刚之气过甚
,
以少女
之阴气应之
,
可以调适。钱先生说“
:
于老夫则奖之
,
于老
妇则责之。”又举
《恒》卦爻辞“恒其德
,
贞
;
妇人吉
,<
br>夫子凶”
,
同是一个“德”
,
为什么男子“恒”之则“凶”
,
妇人“恒”之则“吉”
呢
?
《象》传作者说
,
妇人“从一而
终”所以“吉”
,
而男子须应时应事而变“夫子制义
,,
从妇凶也”
,
如果象
妇人那样“从一而终”
,
就会遭遇凶险。还举《诗・卫风・氓》“士
之耽兮
,
犹可说也
;
女之耽兮
,
不可悦
也”。概而
言曰“
:
皆乖平等之道
,
假典常以逞男子之私便
,
古谑语所
谓‘
:
使撰诗、制礼、定律者为周姥而
非周公
,
当不如是。’”继而
钟书先生说西人“许男放荡而责女幽贞”的现象亦普遍存在
,
早已引起主张男
女平等者
的反对
,
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就在其剧中“谓男子自恃强权
,
制立两套伦理<
br>,
一为男设
,
一为女
设”。中国男女之道不公
,
钱先
生还注意到一种更为反人性的现象“未见论者拈出”
,
那就是在某些元人
杂剧中表现出
来的
:
女子生而在世
,
就是供男子泄欲
,
如果没有此种行为
,
便不能入道成仙
(
见元人院本
《刘行首》与《度柳翠》两个妓女皆
因前世“为童女身
,
不曾破色欲之界”
,
再投人世“填满宿债”
,<
br>才能最后
)
,
这就是说
,
学道修行
,
女子必
须失身“女而守贞“返本还原”
,,
反负色债
,
女而纵淫
,
便有舍身捐躯诸功
80
德”
,
钱先生不无愤慨地说“
:
其实乃重男贱女之至尽也
!
”又回顾“男子歧视不齐”之《大过》“
:又‘生稊’、
(
第
24
2
26
页
)
[
1]
‘生华’
,
歧视而不齐观之极至矣
!
”
意犹未尽
,
钱先生又出《渐》九三一句爻辞为女子辩护“
:
鸿渐于陆
,
夫征
不复
,
妇孕不育。”《象》曰
:
“‘夫征不复’
,
离群丑也
‘
;
妇孕不育’
,
失其道也。”其夫远出不归
,
妻子在家守
活寡
,
生理之欲难禁
,
与他
人发生性关系怀孕又耻于生育
,
显然成了被指责为有失妇道的淫女。王弼注此不依《象》传之说
,
而曰
:“夫征不复
,
乐于邪配
,
则妇亦不能守矣。”男女皆有生理之欲
,
男子长期不归
,
那就不奇怪了。钱氏认为
:
(
第
35
页
)
[1]
这“王弼注颇切世情
,
经生动以猥琐诃之<
br>,
过矣。”“颇切世情”的例子
,
笔者以为在《诗经》中
就有一个。《
豳风・九罭》是一首主人挽留客人住宿的诗
,
首章三句“
:
九罭之鱼鳟鲂,
我觏之子
,
袞衣绣
裳。”首句就提到“鱼”
,
并且是
用细网捞到的《诗》
,
中之“鱼”
,
有性的象征意味
(
闻一
多有此说
)
,
而后两
句
,
描述了一位穿着华丽的男子
,
这就透露了主人是位女子。接下两章是“
:
鸿飞遵渚
,
公归无所
,
于女信
(
女”
)
两用处”“、鸿飞遵陆
,
公归不复
,
于女信宿。”“通“汝”“鸿”之象
,
这与“女归吉”的《渐》
卦六用“鸿”之
(
渚”象大有关系
,
且“鸿飞遵渚”与该卦初六爻辞“鸿渐于
干
,
小子厉
,
有言
,
无咎”几相呼应“与“干”
,
都是
水边沙滩或沙洲
)
“
,
我觏之子”与“小子”情境相似
。而“鸿飞遵陆
,
公归不复”二句
,
更象是“鸿渐于陆
,
夫
征不复”的化用。这首短歌
,
是否也是一位“夫征不复”的女子
,
见
到一位衣着华美的青年
,
动情地挽留他
住下来呢
?
结尾乃说“
:
是以有衮衣兮
,
无以我公归兮
,
无使我心悲兮
!
”意思是我把你华美的衣服藏起来
了
,
你别走好不好
,
不要让我因
你走了而心悲伤
(
第
281
2
282
页
)
[4]
。《九罭》的主人公或许正是一位爱欲
(
九罭》而不惜“失其道”的勇敢女子《
《毛诗》及孔颖达《毛诗正义》皆以为“东人留周公”
,
现代《诗经》学者
多不同意此
说。程俊英先生为此诗所作《题解》云“
:
这是一首主人留客人的诗。这位客人衮衣绣裳
,
当
)
。钱钟书先生则连举曹植然是一位贵族。旧说此诗赞美周公
,
或以为写东人留周公
,
均无确据。”《杂
(
妾身守空闺
,
良人行从军
,
自期三年归
,
今已历九春。
)
《古诗十九首》
(
荡子行不归
,
空床难独诗》“”“
)
等描述女子怨情的诗
句
,
说守。”“明贞固不易”。他还特别引述了宁“失其道”的一位中国女子和一位外
国女子坦白其怀的诗。有一辽东妇女寄从军南下之夫诗曰“
:
垂杨传语山丹
,
你到江南艰难
;
你那里讨个
南婆
,
我这里嫁个契丹。”而那位西方女
子对丈夫从军远行更是明表怨怒“
:
汝去我甚急
,
头插鸟羽
,
独不
(
第
36
页
)
[1]
虑归来时身披龟甲耶<
br>!
”这是对丈夫发出的警告“虽口角犷鄙
,,
要亦如王弼注所言情事也。”二、“知几”而辨诗《、易》之象
《周易》是一部蕴含许多人生哲理的书
,
自然会
引起钱先生特别注意。他论述“易之三名”
,
对“不易”
一名作了辩证的阐释
(
第
6
页
)
[1]
;
对“乾者
,
体用之称”之“体”
,
发挥曰“
:
质”、“形”、“能”、“力”四者合而<
br>(
第
9
页
)
[1]
;
由
为“体”<
br>《艮》卦之“艮其背
,
不获其身”发挥出一串人情世故、观人之术的道理
(第
33
页
)
[1]
;
由《系辞》“天下同归而殊途,
一致而百虑”
,
论述“物同理同”之道
,
引中外哲人书
,
力证“言心之同
(
第
49
页
)
[1]
;
还对
然
,
本乎理之当然
;
而理之当然
,
本乎物之必然
,
亦即合乎物之本然”
“屈信相感
,
而利
生焉
”“危者使平
,
易者使倾”、等《系辞》中尚未展开的命题
,
作出了“屈以求
伸”、“祝福倚伏”的深入论述
(
第
50
页
)
[1]
,
等等。对于“知几”一语的开发性阐释
,
我以为在同类论述中最为精彩。
《系辞》中有“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知几其神乎
!
几者
,
动之微,
吉之微
,
吉之先见者也。、”韩
康伯注曰“
:
极未形
之理则曰‘深’
,
适动微之会则曰‘几’。”又说“
:
几者
,
去无入有
,
理而无形
,
不可以名
寻
,
不可以形睹
者也。……唯神也……故能朗然玄照
,
鉴于未形也。”此后
,
孔颖达、张载对
“几”都有疏
解
,
但因为未能说得透彻
,
还有几分神秘色彩。钱钟书
先生对“知几”作了一个准确、明白的解释“
:
‘知
几’
,
非无巴鼻
之猜度
,
乃有朕兆而推断
,
特其朕兆尚微而未著
,
常情遂忽
而不睹
;
能察事象之微
,
识寻常
所忽
,
斯所以为‘
神’。”接着列举具体事例以证
,
如地震或天气变化
,
禽虫会失常变态
,
而人却蒙昧不察
,
禽鸟感应快
,
人反应迟钝
,
但禽鸟的变态人是可以观察到的“苟博物深思
,,
于他人不注目经心之禽虫变
态
,
因微知著
,
揣识灾异之端倪
,
则‘知几’之‘神’矣。”这于现
代气象、地震学家来说
,
察“禽虫之变态”就
(
竺可桢先生是这一学科的创立
者
)
,
实际上以有形推之无形
,
以小知大
,
所谓是
“物候学”“动之微”是有
形之物动之微
,
但还是有迹象可察“非无巴鼻之猜度”,,
惟有特别有心之人能见能觉。由此
,
钱先生强
81
<
br>(
禽虫倒是
)
“有调“
:
知几”不是“先知”“无愧先觉”<
br>,
‘几’即见
,
非前识亦非后觉也。”后世文士谀人常见
“烛照几先”
之说《韩非子
,
・解老》有“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
;
前识者
,<
br>无缘而妄意度耳”之语
,
属唯心
之论
,
钱先生驳曰“
:
‘先几’是在‘几’之先
,
即尚‘无缘’‘
;
知几’则已有‘几’
可知
,
非‘无缘妄度’也。”这些
论断
,
廓清了“知几”的神秘主义
雾幛
,
他又举诗人描写之例“
:
请借诗人佳句
,
更端说可乎
?
”举杜诗《阆山
歌》中“松浮欲尽不尽云
,
江动将崩未崩石”句<
br>,
即已见知其将崩
,
只是暂时未崩“
,
不得为‘几’也”;
白居易
诗《魏王堤》“何处未春先有思
,
柳条无力魏王堤”句
,
柳条无力“
,
庶几见春之‘几’者”。
(
第
44
2
46
页
)
[1]
钱钟书终究是一位文学家
,
他在
《周易》的“管窥”中
,
发现了不少具有文学价值的东西
,
在“象”与
“辞”两方面
,
创见尤多。
《易》以“立象以尽意”为表现特征《系辞》
,
曰“
: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
而拟诸其形容
,
象其
物宜
,
是故
谓之象。”孔颖达将《易》之象分为“实象”“、假象”两大类“
:
或有实象
,
或有假象。实象者
,
若地上有水
,
比
也
,
地中生木
,
升也
,
皆非虚言
,
故言实也。假象者
,
若天在山中
,
风自火出
,
如此之类<
br>,
实无此象
,
假而为
义
,
故谓之假也。虽有实象、假
象
,
皆以义示人
,
总谓之象也。”钱先生说
,
此“象”也者
,
即是“以想象体示
概念
,
盖与诗歌之托物寓旨
,
理有相通”
,
但是诗之象与《易》之象不能等同
,
它们“貌同而心异”
,
不可不
辨。他辨其“异”主要有二
:
其一“
,
《易》之
有象
,
取譬明理”“理”
,
与“象”并无必然的紧密的联系
,
只要“理”之能明“
,
初不拘泥于
(
天行健”
)
,
可以某象
,
变其象亦可”
,
如欲明《乾》之“健”““龙”为象
,
亦可以“马”为象
,
亦可以“牛”为象
,
还可以有相同性质属性的其
他品类为明“
;
理之即明”
,
就不再恋着某象
,
接受者必须
“舍其象”才能深明
其理
,
这就是王弼说的“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
,
也是佛家所谓“到岸舍筏”。诗之拟象不同“诗也
,
者
,
有象之言
,
是别为一诗甚且非诗矣。”举例说《诗
:
・小雅・车攻》之“马鸣萧萧”不
能变象为“鸡鸣喔
喔”《无羊》
;
之“牛耳湿湿”
,
不能易之为“象
耳扇扇”。若变“则牵一发而动全身
,,
着一子而改全局
,
通篇
情景
必须变换
,
将别开生面
,
另成章式。”大凡言理而用“象”“
,象”只是工具
,
是“移的就矢”的“致知之
具”
;
而在诗“,
言”与“象”溶合为一而成为艺术表现的形式
,
离开“象”
,
就不成为诗了。钱先生概而言之
曰“
:
《易》之拟象不即
,
指示意义
之符也《诗》
;
之比喻不离
,
体示意义之迹也。不即者可以取代
,<
br>不离者勿
容更张。”有了这个区别
,
言理散文之用象与诗之用象
,乃至哲理诗与抒情诗之用象
,
就可作不同审视与
鉴赏
,
不再是一
概而论。汉代的《诗经》博士们
,
将《诗》之象视同于《易》之象
,
将“不离
”与“不即”等同而
观“于是作
,
‘诗无达诂’之论
,
作‘求女思贤
’之笺‘忘言’
,
觅词外之意
,
超象揣形上之旨”
,
将情歌
《关
雎》硬“诂”为有利于政教的“忧在进贤”。如此说《诗》
,
丧失了诗的本旨,
诗成了概念化图象化的载体
,
“以深文周纳为深识底蕴
,
索隐
附会
,
穿凿罗织”
,
说《诗》就成了猜谜、成了讲“经”、成了“莫须有”错
案。
以“不即”取代“不离”
,
在诗学领域铸成了一个莫大的历史错误
!(
第
11
2
15
页
)
[1]
其二,
言理用象
,
虽可多变其象
,
或以多象而喻一理
,但是不能因用象反使理造成多义或模糊惚恍
,
“游词足以埋理
,
绮文足以
夺义”
,
如果用象繁复
,
喧宾夺主
,
使读者得象忘意“,
则将以词害意
,
以权为实
,
假喻而认作真知”
,那就适得其反了。言理亦有用多象明一理者
,
是从多个侧面而观照一理
,
庄子文章
“一事数喻”
,
是特殊之例“
,
说理明道而一意数喻者,
所以防读者之囿于一喻而生执着者也。星繁则月失
明
,
连林则独树不奇
,
应接多则心眼活
;
纷至沓来
,
争妍竞秀
,
见异思迁
,
因物以付
,
庶几过而勿留
,
运而无
所
积
,
流行而不滞
,
通多方而不守一隅矣。”钱先生称这种“拟象比喻”之“多
方”为“相互抵消之法”
,
即各
(
不留”象之间并无贯穿的关系
,<
br>更无用象者的情感联系
,
接受者“得意”之后即“忘”之“、“无所积”、“不
)
“滞”
,
相互抵消”之后而其理愈显愈明。诗却不同“
,
若夫诗中
之博依繁喻
,
乃如四面围攻
,
八音交响
,
群
轻折轴
,
累土为山
,
积渐而高
,
力久而入”。这就是说
,
诗的多象博喻
,
不是“相互抵消”而是相互交融
,
共
助诗之
兴发。让笔者试举一例说
,
杜甫《秋兴八首》之七“
:
昆明池水汉时功
,
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
虚夜月
,
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云黑<
br>,
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唯鸟道
,
江湖满地一渔翁。”八
句诗,
每句都有一、二个象
,
人事、自然、历史、现实、时间、空间各有不同之象呈现
,
首联是富有历史内涵
之象
,
第二联是盛时不再之象
,第三联是今时败落之象
,
结联与首联对应又时空异位
,
关塞之高与鸟道之
细
,
江湖之广与渔翁之孤单
,
形成极大的视觉反差。这四组诗人意中
之象的外部各自呈现
,
内部却是皆
与诗人忧国伤时、兴衰之思相系
,
构成一个“可以目睹
,
难以实求”的高远深邃、充满诗人复杂感情的境
82
界
,
让读者去“思而得之
,
感而契之”。钱先生对于“说理陈义 ”与言情之诗各自用象的不同效果
,
有一个
“区以别”的很形象的判断“
:< br>是故《易》之象
,
义理寄宿之蘧庐也
,
乐饵以止过客之旅亭也《诗》< br>;
之喻
,
文情
归宿之菟裘也
,
哭斯歌斯
,< br>聚骨肉之家室也。”前者不融合于一体
,
如旅亭之于过客
;
后者血肉交 融
,
犹骨
肉之于一家。
(
第
14
页
)[1]
寓情之象有审美的意味
,
言理之象则不必求此。钱先生举《噬嗑》卦用的相 反相成之象而言“破间隔
而通之”之理“
:
盖谓分而合
,
合而通:
上齿之动也就下
,
下齿之动也向上
,
分出而反者也
,
齿决则合归而通
(
第
22
页
)
[1]
他于 矣。比拟亲切
,
所谓‘近取诸身’也。”《革》卦“初九”爻辞“巩用黄牛之革”
,< br>从“革”本是
变更之义“
,
巩”是牢固之义
,
而此爻以坚韧不 可变之牛皮喻“巩”
,
以与“革”相对
,
继而释此相反之象曰
:“盖以牛革象事物之牢固不易变更
,
以见积重难返
,
习俗难移
,
革故鼎新
,
其事殊艰也。”这种以难变之物
(
第
29
页
)
[1]
。噬嗑之象与牛革之象皆无美感
,
诗来变革设象
,
象与意“大似凿枘”
,
他命之曰“反象以征”
人或可不取
,但“相反相成”和“反象以征”的设象原理
,
实可大用于文学
,
在后来的 文学作品里
,
其例不难
找到
,
那些有讽刺意味的诗
,
反话正说
,
正话反说
,
如杜甫诗“锦城丝管日纷纷
,
半入 江天半入云。此曲只
(
赠花卿》
)
、应天上有
,
人间那得几 回闻”《南宋林升诗“山外青山楼外楼
,
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
(
题临 安邸》
)
,
在国难时期
,
升平歌舞不是正常现象
,
与奋力抗战之象相反
,
诗人人醉
,
直把杭州作汴州”《
以“反象”表 示他们对耽于安乐而误国者的愤慨
,
正见其忧国之深
,
收相反相成之效。三、比喻“两柄”“多边”、之发明
《乾・文言》有言“
:
修辞立其诚。”钱先生 很注意《周易》中某些特殊的修辞手法
,
如从《损・象》“君子
以惩岔窒欲”的“惩” 与“窒”
,
而详述“互文相足”之法
;
从《系辞》“吉凶与民同患”的对立之 辞同用一个
“患”字而大量举例
,
说明“修辞兼言”是古人用语中常见的现象
,
最富创见性的是“比喻有两柄亦有多边”
的发明。
《归妹》初九爻辞“归妹以娣,
跛能履”
,
九二爻辞“眇能视”。古时有姊妹共嫁一夫之俗
,
孔颖达“疏”
曰“
:
妹继姊为娣
,
虽非正配
,
不失 常道
;
譬犹跛人之足焉
,
虽不正
,
不废能履
,……犹如眇目之人视虽不
正
,
不废能视。”两爻有“征吉”“利幽人之贞”、的判 断语《象》
,
曰“
:
跛能履
,
吉相承也。”隐含被嫁少女欢 欣
之意。《履》六三爻辞“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
,
咥人凶。”《象》释曰“
:
‘眇能视’
,
不足以有明也‘
;
跛能
履’
,< br>不足以与行也‘
;
咥人之凶’
,
位不当也。”这是有“凶”而无“吉” 。同一个“跛”与“眇”之喻
,
作用截然
不同
,
这种奇特的矛盾的修 辞现象
,
钟书先生命名为“比喻之两柄”“
:
同此事物
,
援 为比喻
,
或以褒
,
或以
贬
,
或示喜
,或示恶
,
词气迥异
;
修词之学
,
亟宜拈示。斯多噶派哲 人尝曰‘
:
万物各有二柄’
,
人手当择所
执。”接着他另举例说此“ 二柄”“
:
水中映月”常见于佛家之书
,
表示不可“捉搦”也
,然而可一喻“至道”
,
乃
(
听南僧叹其玄妙
,
又可喻人 之浮生若梦
,
则表其虚幻。施肩吾诗“惠风吹尽六条尘
,
清净水中初见月”《
)
,
喻其超妙不可即
,
犹说偈词》“高山仰止
,
虽 不可至
,
而心向往之”
,
此为“心服之赞词”《红楼梦》
;
第五回
仙曲《枉凝眸》“
:
一个枉自嗟讶
,
一个空劳牵挂
,
一个是水中月
,
一个是镜中花。”则抒发两情相悦又不可
(
与相接的 婉叹“
,
是为心痒之恨词”。又举以“秤”为喻的两柄
:
诸葛亮说“吾心如秤
,
不能为人作轻重”《
)
,
王涯诗句
(
广宣上人以 诗贺放榜
,
和谢》
)
,
以秤喻无成见私心
,
公平允 当“人书》“用心空学秤无私”《
,
褒
(
朱子语类》夸之词也”
;< br>而朱熹说
,
秤在未有物时
,
秤杆为平“才把一物在上面
,,< br>秤便不平了”《卷一六
)
,
(
书影》
)
,
那 么
,
秤便喻那些心之失正、周亮工更明白地说“
:
秤者视物为低昂”《卷一○ 趋炎附势之人“
,
为
诮让之喻矣”。钱先生以他的博识
,
又说比喻不 只“两柄”
,
还有“多边”“
:
盖事物一而已
,
然非止一性 一
能
,
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则用心或别
,
着眼因殊
,
指同而旨则异
,
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孓立应多
,
守
常处变。” 这就是说
,
同一个喻象
,
在不同的作家笔下
,
在不同的语境 中
,
可分解出不同意义“譬夫月
,,
形
)
,
取其明 亮又兼取其圆的相似
;
诗人们以茶圆而体明”
,
以镜喻于月
(
如李白“又疑瑶台镜
,
飞在青云端”
)
,
仅取其圆而不及其明;
月也可喻目
(
如苏团、香饼喻于月
(
如苏试“特携天上小团月
,
来试人间第二泉”
)
,
有洞瞩明察之意
;
月还可 喻女君
,
示太阴当空之意
,
陈子昂试“看书眼如月”《感遇》诗第一首“微月 生西
海
,
幽阳始代升”
,
注者谓隐拟武则天。以上各例“各傍月性之 一边也”
,
。总的说来“一物之体
,,
可面面
83
<
br>(
第
36
2
41
页
)
[1]
。钱先
生观
,
立喻者各取所需
,
每举一面不及其余。”而读者亦可“见喻起意
,
横出旁申”
由《易》之两卦用了两个相同的爻辞
,
综合而观发现了比喻之
“两柄”
,
继而又发挥出“多边”之说
,
几乎可
说是出人意外的收获
,
道修辞学家所未道
,
为此
,
周振甫先生在所著普及诗词知
识的《诗词例话》中作了
专题介绍
,
当代的修辞学家也应该注意这一成果。
钱
先生没有全面、系统地研究《周易》
,
六十四卦中仅论及十五卦《系辞》
,
写
了九则《说卦》
,
写了两
则
,
且多是横出旁申的发挥
,其中对易学原始文本的诠释也有所贡献
,
如对《蛊》卦“干父之蛊”一语
,
他认
为宋以后的易学家释“‘干蛊’为盖父之衍
,
如舜之于瞽瞍
,
禹之于鲧者”
,
以“蛊”即“弊乱”
,
为贬义
,
不妥。他列举王弼注等大量“古训”
,
定“蛊”即“事”之义“干父之蛊”
,
即
继承父辈的事业
(
王弼注“干父之蛊
,
有
)
。从子
,
考无咎”曰“
:
干父之事
,
能承先轨
,
堪其任者
也
,
故曰‘有子’也。”《蛊》卦象看
,
下
(
巽
)
柔而上
(
艮
)
刚
,
亦即内柔而外刚
,是“元亨”之吉卦
,
因而“利涉大川”《彖》
;
有“蛊
,
元亨而天下治”语《象》
;
更明白
地说“
:
山下有风
,<
br>蛊
,
君子以振民育德。”若作“弊乱”解
,
则与卦、彖、象辞似乎均不
可直通
,
笔者在《易学
思维之葩掇拾》已立专节论此
(
第
5
5
2
56
页
)
[5]
。不过“蛊”
,
确有
隐慝之祸害的意思
,
见《国语・晋语八》
记医和论晋平公之疾语“
:
是谓远男而近女
,
惑以生蛊
;
非鬼非食
,
惑以丧志。……”
现今流行的不少《周易》注本
,
皆释为纠正父辈留下来的弊乱之事
,
是否与该卦的卦、彖、爻、象诸辞
产生歧义
?
钱先生从哲学、文学、文字学、修辞学等
多角度读《易》
,
多有题内、题外的发挥
,
我以为值得当今《易》
学
家参考。
参考文献
:
[1]
钱钟书
.
管锥编
:第一册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9.
[2]<
br>孔颖达
.
周易正义
[M].
十三经注疏
[Z].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0.
[3]
陈良运
.
周易与中
国文学
[M].
南昌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9.
[4
]
程俊英
.
诗经译注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
社
,1985.
[5]
陈良运
.
易学思维之葩掇拾
[J].
周易研究
,2003,
(
6
)
.
责任编辑
:
刘保贞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