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反渗透阻垢剂动态评价方法的研究
中医儿科学-山东教育考试院网
第
29
卷第
4
期
2009
年
4月
工业水处理
IndustrialWaterTreatment
Vol.29
No.4
Apr.
,
2009
新型反渗透阻垢剂动态评价方法的研究
祝郦伟,钱洲亥,曹求洋
(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14
)
[摘要]提出一种新型“梯级加药法”用于动态评价反渗透阻垢剂。以梯级加药的方式提升进料水的离子含量,通
过
平台期成垢离子的浓度变化判断阻垢剂的性能。对方法的原理和参数做一定的分析,并通过实验对进口
阻垢剂
PTP0100
、
ASD200
以及国内某高校研制的
#1R
O
阻垢剂进行对比。试验表明,该方法快速、简便,在阻垢剂投加质量浓
度为
3mgL
时,参与评价的阻垢剂性能高低排序依次为:
#1RO
国产、
PTP0100
、
ASD200
。
[关键词]反渗透;阻垢剂;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
号]
TQ082.4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
829X
(
2009
)
04-0079-03
Researchof
thedynamicevaluationmethodforROinhibitors
ZhuLi
wei
,
QianZhouhai
,
CaoQiuyang
(
ZhejiangElectricPowerTestandResearchInstitution,
Hangzhou310014
,
China
)
Abstra
ct
:
Anewdynamicevaluationmethodnamed
“stepjoin
”
forscaleinhibitorsusedinreverse
osmosis
ngeof
scaledionncipleand
ortedsca
leinhibitorsPTP0100andASD200andChina-made
scale
inhibitor#ultsshowthatthismethodisrapid
,
si
mpleandconvenient.
Whenthedosageis3mgL
,
amongthethreekindsofscaleinhibitors
,
#1ROis
thebestone
,
andPTP0100is
betterthanASD20
0.
Keywords
:
reverseosmose
;
scale
inhibitor
;
evaluationmethod
反渗透(
RO)专用阻垢剂的添加对防止和控制
膜结垢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市场高达
90%
的阻
垢剂
为进口产品,大部分药剂的选用仅凭膜厂商和药剂
商的推荐,缺乏系统、有效且具针对性的
评价。构建
一种好的反渗透专用阻垢剂评价体系是业内历来
的关注热点,目前国内外已有众多相
关的研究成
果。周柏青等
〔
1
〕
首次提出用成垢产生的浊度变化来<
br>测定反渗透阻垢剂性能;
等
〔
2-3
〕
分别耗时上,提出一种动态评价反渗透阻垢剂的新方法———
梯级加药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快速、简便、
有效
地评价反渗透专用阻垢剂的性能。
1
1.1
“梯级加药法”评价技术技术原理
“梯级加药法”反渗透专用阻垢剂评价技术是
一种建立在动态模拟运行基础上的评
价技术,它会使
评价过程中的各项参数更接近于实际运行,比静态评
价技术更能准确反映实际情
况。用于梯级加药法评价
反渗透专用阻垢剂的动态模拟实验装置如图
1
所示。
换热器
回流液
3000h
和
6000h
,采用给水一次通过法对反渗
透
阻垢剂进行了评价;
等
〔
4
〕
采用了全循环法进行了阻垢剂评价;
等
〔
5-6
〕
分别采用
部分循环法快速评定阻垢剂对结垢速率和膜通量
的影响;另有
等
〔
7
-8
〕
采用了间隙循环法评定
了不同阻垢剂的阻垢效果。国内外各种方法均能在
一定程度上满足评价反渗透阻垢剂的要求,但各有
优缺点。选择和研究一种简便有效的阻垢剂评价方<
br>法显得十分必要。笔者在综合考察前人工作的基础
保安过滤器
反渗透膜元件
一级
高压泵
原水箱
原水增压泵
图
1
动态模拟实验装置
—
79
—
分析与监测
当需进行一项针对某阻垢剂性能评价试验时
(以测定阻
CaCO
3
垢为例),先在试验开始时建立系
统的循环运行,水体
介质为含有该种固定浓度阻垢
剂的试验用水,水体可采用低含盐量的自来水或现
场水体。待循环
建立并稳定后,测定系统水体的
Ca
2+
浓度,同时将配制好的固定量对应浓度的构晶
物质
(
CaCl
2
、
NaHCO
3
)均匀投加到原
水箱,稳定运行一段
时间,若相关离子的浓度在一个阶段内没有明显变
化,则进行再一次的加药
,相应的水体中构晶离子的
浓度呈梯级增加。当运行至某一个阶段时,系统中
的离子浓度发生了
明显的变化,则试验结束。发生
变化时系统内的构晶离子浓度即是系统内该阻垢剂
试验浓度下的
阻垢极限值。比较各种阻垢剂同浓度
下的极限构晶离子浓度值,就可以清楚得到不同阻
垢剂的阻
垢性能。同时也可以根据生产现场水体含
盐量和回收率来准确选择阻垢剂种类及最佳加药
量。这
种用于动态评价反渗透专用阻垢剂的方法,我
们称之为“梯级加药法”。
工业水处理
2
009-04
,
29
(
4
)
阻垢剂的目的,所以影响系统恒
定运行的因素尤为
关键。这些因素主要有反渗透系统运行的温度、流量
以及各个梯级的间隔时间
。
运行水体的温度变化会直接影响膜的透过率和
CaCO
3
的溶解度。故设计
了冷却装置,以保证系统中
循环运行的水温恒定。给水、浓水、产水流量的影响
通过调整高压泵
的流量和反渗透回收率加以统一、
恒定运行。
各梯级的间隔时间的确定主要以一个周期内系统基本混匀为前提。笔者根据泵的流量和实际水容
积估算出一次循环的耗用时间,并通过测定浓度及
导电率变化情况确保在该时间间隔内,系统内水体
能充分混匀,由此得到系统在加药后到混匀的
时间。
例如:当水容积为
300L
,给水泵流量为
1200Lh
,<
br>则一次循环需时
15min
。从离子浓度变化和在线电
导率表计上也能体现出来
,在不存在结垢的情况下,
加药后系统运行
15min
后浓度变化和电导率变化
基本稳定。因此设定梯级加药间隔时间为
20min
,
在此情况下能保证加药后的混
匀。在接近终点时可
根据需要每
10min
测试一个数据,平均一个加药周
期
至少需测试
2~3
个数据。
1.2
试验终点判断
实验终点的判断总是
越准确且越简便越好,结
合
等
〔
9
〕
采用的电导法
评价阻垢剂性能的原
理,可将原水电导率的突变作为实验终点判断依据。
电导法的原理是当CaCO
3
溶液从非饱和状态向过
饱和状态的浓缩过程中,水中导电离子浓度不断
增
加,因而溶液的电导率上升,当
CaCO
3
的过饱和度
上升至某一
数值之后,由于
CaCO
3
结晶,引起结垢
的导电离子浓度突然减少,溶液电
导率突降。电导
率突降点(即最大值处)所对应的过饱和度被称为临
界过饱和度,所对应的最大
电导率被称为临界电导
率。该突降点的出现,即可作为实验终点。该方法普
遍用于实验室阻垢剂
静态评价,而在动态模拟装置
上,作为“梯级加药法”的终点判断还需实验验证。
另一终点判断
依据是测定不同梯级时的构晶离
子(
Ca
2+
)浓度和非构晶离子(
Cl
-
)的物质的量比变化
得到的。由于梯级加药加入的是
CaCl
2
溶液,所以在
减去空白水体的
Ca
2+
和
Cl
-
浓度后,每次加药的
2
2.1
实验部分
实验方法
在动态模拟
实验装置中,加入含盐量低的自来
水作为循环水体并建立循环,测定空白水体的
Ca
2
+
和
Cl
-
浓度。在空白水体中加入
3mgL
的预评阻垢<
br>剂,混合均匀。系统总水量
300L
,控制给水泵流量
1200Lh
,
梯级加药时间间隔为
20min
。每次梯级加
药使系统
Ca
2+和
HCO
3
-
质量浓度增加量设定为
50
mgL
。每次梯级加药前测定系统的构晶离子
Ca
2+
和非
构晶离子
Cl
-
的浓度,发现有终点出现迹象时延长该
梯级实验时间,等终点迹象更为明显时,结束
本次实
验。待系统清洗复原后再进行另一种药剂的重复实
验。整个实验笔者选用了目前业内应用
较广的
3
种
反渗透阻垢剂,分别为有机磷系阻垢剂
PTP0100
、
无
磷阻垢剂
ASD200
和一种国内某高校研制的有机磷
系阻垢剂
#
1RO
。实验温度均控制在
25~28℃
。
n
(
Ca
2+
)
∶n
(
Cl
-
)
=1∶2
,而当
膜表面发生
CaCO
3
结晶后,
该物质的量比则被破坏,随着结晶的不断形成
,该物
质的量比也偏离的越来越远。所以当该物质的量比
发生持续偏离时,即出现实验终点。<
br>2.2
结果与讨论
根据“梯级加药法”的实验流程,笔者得到了
3
种预
评药剂的不同阻垢性能对比。结果见图
2~
图
4
。
图
2~<
br>图
4
中,
Ca
2+
浓度和电导率值均按实际测
定值录
入,
Cl
-
浓度增量值通过式(
1
)计算:
1.3
试验影响因素
由于“梯级加药法”的使用前提是保持系统运行
的恒定,再通过加药模拟浓缩过程
,来达到快速评价
—
80
—
Y
i
=
(
X<
br>i
-X
0
)
35.52
(
1
)
工业水处理
2009-04
,
29
(
4
)
·
C
a
2
+
、
C
l
-
浓
度
增
量
值
(
m
m
o
l
L
-
1
)
祝郦伟,等:新型反渗透阻垢剂动态评价方法的研究
250
0
2000
电
导
率
(
μ
S
·c
m
-
1
)
7
6
5
4
3Ca
2+
Cl
-
电导率
取样测试次序
由此可以快速判断
3
种阻垢剂在质量浓度为
3
mgL
时的阻垢效果,
#1RO
阻垢剂阻
CaCO
3
垢的效
果优于
PTP0100
,而
PTP0100
又优于
ASD200
。实验
中单个实验耗时仅为
3h
。动态实验结论与同期所
做的实验室静态实验结论一致。
因此采用“梯级
加药法”可以快速、准确评价反
渗透专用阻垢剂。
1500
1000
2
11121314
·
C
a
2
+
、
C
l<
br>-
浓
度
增
量
值
(
m
mo
l
L
-
1
)
图
2
5.0
4
.5
4.0
3.5
3.0
2.5
2.0
1
PTP0
100
阻垢评价结果
电
导
率
(
μ
S
·
c
m
-
1
)
3
1800
16001400
1200
1000
结语
“梯级加药法”用于反渗透专用阻垢剂的
评价经
实验论证是可行的。该方法单次实验耗时短,操作简
便,可快速评价一种反渗透阻垢剂的
性能,同时也可
以获得反渗透在固定回收率运行下的最佳加药量,
优化反渗透系统的运行。通过“梯级加药法”对
3
种反渗透阻垢剂进行评
价,得到国产
#1RO<
br>阻垢剂性能优于
PTP0100
,
Ca
2+
Cl
-<
br>电导率
2345678
800
91011
取样测试的次序
图<
br>3
·
C
a
2
+
、
C
l
-<
br>浓
度
增
量
值
(
m
m
ol
L
-
1
)
ASD200
阻垢评价结果
300
0
电
导
率
(
μ
S
·
c
m
-
1
)
8
7
6
5
4
3
2
1234567
Ca
2+
Cl
-
电导率
PTP01
00
又优于
ASD200
。
[参考文献]
[
1
]周
柏青,徐厚道,李芹,等
.
反渗透系统专用阻垢剂的评价方法[
J
]
.
华北电力技术,
2005
(
4
)
:43-45.
[
2
]
ButtFH
,
RahmanF
,
Duru
thamalU
,
lantevaluationof
2500
20001500
1000
advancedvsconventionalscaleinhib
itorforROdesalination
[
J
]
.
Desal
ination
,
1995
,
103
(
2
)
:189-198.
[
3
]
Al-ShammiriM
,
SafarM
,
tionoftwodifferent
891011
取样测
试的次序
图
4#1RO
阻垢剂阻垢评价结果
antiscalantsinr
ealoperationattheDoharesearchplant
[
J
]<
br>.Desali-
nation
,
2000
,
128
(
1
)
:1-16.
[
4
]
HassonD
,
DrakA
,
ionofCaSO
4
scalingonRO<
br>式中:
Y
i
———
Cl
-
浓度增量值,
mm
olL
;
——实测
Cl
-
质量浓度,
mgL
;X
i
—
——未开始梯级加药时的空白水体
Cl
-
质量<
br>X
0
—
浓度,
mgL
。
由于加入了
CaCl
2
,所以系统中的实际
n
(
Ca
)
∶
2+
membranesatvariouswaterrecoverylevels
[
J
]
.Desalination
,
2001
,
139(
1
)
:73-81.
[
5
]
ifiedRO
processdesignbasedonunderstand-
ingoffoulingmec
hanisms
[
J
]
.Desalination
,
19
99
,
126
(
1-3
)
:
227-247.[
6
]周伟生,吕勇,齐登谷
.
反渗透膜用阻垢剂的实验室评价[
J
]
.
工
业水处理,
2005
,
25
(
11
)
:16-18.
[
7
]
DarkA
,
GlucinaK
,
BuschM
,
torytechnique
for
n
(
Cl
)
=1∶2
,为使终点各曲线偏离趋势的判
断更为直
-
观,式(
1
)的计算中将
Cl
-
的浓度
增量进行了除以
2
的处理。
根据终点判断理论,
3
种阻垢剂分别在梯
级加
药试验过程中的第
10
次(图
2
)、第
5
次(
图
3
)和第
predictingthescalingpropensityofR
Ofeedwaters
[
J
]
.Desalina-
tion,
2000
,
132
(
1-3
)
:233-2
42.
[
8
]张冰如,欧阳清华,李风亭
.
快速评价反渗透专用阻垢
剂阻垢
性能的实验技术[
J
]
.
膜科学与技术,
2004<
br>,
24
(
6
):
38-43.
[
9
]
DrelaI
,
FalewiczP
,
idtestforeva
luation
9
次(图
4
)出现了明显折线斜率偏离(与非构晶离子
Cl
-
的曲线斜率比),表明该点水体电导率和
Ca
2+
浓度都开始发生了突变,故该点即为实验终点。
从图
2~
图
4
可以看
出,不同阻垢剂的最大
Ca
2+
质量浓度耐受程度是有显著差别的,如表
1<
br>所示。
表
1
阻垢剂
ofscaleinhibitors
[<
br>J
]
.WaterResearch
,
1998
,
3
2
(
10
)
:3188-3191.
阻垢剂耐受
Ca
2+
质量浓度比较
最大耐受
Ca
2+
质量浓度
(
mg
·
L
-1
)
[作者简介]祝郦伟(
1979<
br>—),
2002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工程硕士,
主要从事电站水处理及相关技术
的研究。电话:
PTP0100
ASD200
#1RO
阻垢剂
注:<
br>Ca
2+
质量浓度已减去空白值。
200
150
250
,
E-mail
:
wwlyz@
。
[收稿日期]
2009-01-16
(修改稿)
—
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