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吕氏春秋_上农四篇_来源考_许富宏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开学第一课读后感
中国农史(AgriculturalHistoryofChina)2009.1
《
吕氏春秋》“上农四篇”来源考
许富宏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吕氏春秋·士容论》之《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既不是《后稷农书》,也不
是《神农书》。从《上
农》篇反映的“治国以农”和“劝农”等思想来看,《上农》四篇来源于战国时期
另一部农书《野老书》。因为吕不韦的选辑,
让我们得以见到《野老书》的部分内容,保留下先秦时期一
部极为可贵的农业文献。
【关键词】《吕氏春秋》;农业;《野老书》
【中图分类号】
S-09
;
K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4459
(
2009
)
01-0003-04
Trace
Shangnong,Rendi,Biantu,Shenshiin
LvshichunqiutoItsSource
XUFu-hong
(
ResearchInstitu
teof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
)
Abstrac
t:The
Shangnong,Rendi,Biantu,Shenshi
in
L
vshichunqiu
areancientworksonagriculture,
th
eyarefrom
Shennong
,from
Houji
.Judgin
gfromthepoliticthoughtsofgoverningthecountrythroug
hagri-
cultureaswellasencouragingfarmingin
S
hangnong
,theauthorthinkstheseliteraturescomefr
omtheother
agricultureliteraturenamed
Yelao<
br>intheWarringStates(475-221B.C.)
Keywords:
Lvshichunqiu
;agiculture;
Yelao
《吕氏春秋·士容
论》之《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
以下简称《上农》四篇
)反映农业生产
的文章,是我国先秦时期保留下来的极为可贵的农业文献。因《吕氏春秋》乃是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
br>所闻”集论而成,则《上农》四篇原有源头。那么,《上农》四篇出自哪里,其作者到底是谁?这个问题一
直
是个谜,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
一、《上农》四篇非“《后稷农书》”
对《吕氏春秋
》“上农”四篇的来源问题,前人研究的成果主要有夏纬瑛先生提出的“后稷农书”说。
他在《吕氏春秋
上农等四篇校释》的《后记》中说:
《吕氏春秋》的《上农》等四篇,大致取材于《后稷农书》。《任地
》篇一开始,就用“后稷曰”
的口气提出来十项问题,以下则是解答。但是《任地》一篇并没有解答明白
,而是在《辩土》、
《审时》两篇中作了补充或申论,才算解答完成。由此可见,这《任地》、《辩土》
、《审时》三篇都
该是《后稷农书》上的东西。《上农》篇中也引《后稷》之语,可能这一篇的素材也出
自《后稷农
[
收稿日期
]2008-09-05
[
作者简介
]
许富宏(
1972-
),男,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博士后,主要从事《吕氏春秋》
研究。
-3-
2009.1
书》。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吕氏春秋》的
《上农》等四篇大致都是取材于《后稷农书》的。不过,
在吕书的编辑中有所割裂或增减而已。
1
夏氏的证据主要有二:一是《辩土》、《审时》两篇是对《任地》后稷提出的十个问题的回答。二是《
上
、《任地》两篇引“后稷曰”,故取自《后稷农书》。陈奇猷先生赞同这一说法,他说:“夏氏此说,
颇有见农》
2
地。此四篇为《后稷》农书无疑。”
那么,夏氏的说法是否能成立呢?我
们首先来看他的第一个证据。《任地》篇中的十个问题分别是:
)“子能以窐为突乎?”窐即洼地,突即
高地。意思是“你能把洼地当作高地来使用吗?”这是讲(1
合理使用土地。
(2)“子能藏其
恶而揖之以阴乎?”恶,恶物,这里指粪。《汉书·昌邑王传》“如是青蝇恶矣。”:颜师
古注:“恶即
矢也。越王勾践为吴王尝恶,亦其义也。”阴,高诱注:“阴犹润泽也。”此句意思是说“你能
深藏屎粪
,并用来肥田吗?”这是讲施肥。
(3)“子能使吾土靖而甽浴土乎?”靖,《诗·小雅·传》曰:“靖
,治也。”甽,是垄与垄之间的小沟。浴,
“你能用好田间的小沟灌溉好田吗?”这是讲灌溉。原意为洒
身,这里引申为灌溉。意思是说:
(4)“子能使保湿安地而处乎?”保湿就是保持土壤的湿润。这是讲
土壤保墒。
(5)“子能使雚荑毋淫乎?”雚荑指田中的茅草,这里指杂草。这是讲田间除草。
(6)“子能使子之野尽为冷风乎?”《庄子·齐物论》:“冷风则小和。”冷风是小风,这是讲庄稼的通
风。
(7)“子能使藁数节而茎坚乎?”藁,植物的茎杆。《集韵》“槀,:《说文》‘稈也’,或作
藁。”这里讲庄
稼长的壮实。
(8)“子能使穗大而坚均乎?”坚均,籽粒坚实而均匀。这是讲
提高产量。
(9)“子能是粟圆而薄糠乎?”这是专门讲粟的质量。
(10)“子能使米多沃而
食之强乎?”这是专门讲稻米的质量。
总体来看,上述十个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前六个问题为一大类,
主要是说播种和田间管理,涉及
土地的合理使用、施肥、灌溉、保墒、除草、通风;后四个问题为第二大
类,主要是说植株和果实籽粒,以
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辩土》专门讲耕田、慎种、熟耰、正行、熟
耨五个问题,《审时》专门讲农作物要
得时与失时的各种特征。《任地》提出的十个问题与《辩土》、《
审时》所论没有逻辑的必然联系,而是各
有所论。两相比较,并无“补充或申论”的情形。因此,夏氏的
第一条证据是不能成立的。
其次,夏氏第二条证据也是不能成立的。从《吕氏春秋》各篇的编辑体例来看
,在篇中引用“××
曰”是常例,如“孔子曰”“黄帝曰”、“、《诗》曰”等。这里引用“后稷曰”只
是《吕氏春秋》各篇编辑上的常
例,不能依此作为出自《后稷农书》的证据。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审
时》篇有“黄帝曰:‘四时之不正
也,正五谷而已矣。’”那么,《审时》篇出自《黄帝书》。显然,这
样的推论是站不脚的。又,历代官私书志
中没有《后稷农书》的记载。《汉书·艺文志》中农家类收书九
种,其中先秦时期的农书只有三种,分别为
《神农》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宰氏》十七篇,没有《
后稷农书》。既然没有《后稷农书》,出自《后稷农
书》的说法,其可信度也就不言自明了。
据
此,我们认为夏先生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上农》四篇不是出自于《后稷农书》。
1
夏纬瑛:
《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农业出版社,1956年,第119-120页。
2
陈奇猷:《
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1713页。
-4-
《吕氏春秋
》“上农四篇”来源考
二、《上农》四篇非“《神农书》”
除了“后稷农书”说外,刘玉堂先生
主张《上农》四篇出自《神农书》,其作者是战国时代的农家代表
人物许行。清人马国翰辑有《神农书》
一卷,要旨在于君民并耕。《商君书·算地》“神农教耕而王天下,:
师其知也。”《尸子》卷下亦云:
“神农并耕而王,所以劝农也。”
刘玉堂依据马国翰辑本,认为“《吕氏春秋》论农诸篇所反映的有关农
业的经济思想是《神农》关于
农业理论的投影,不仅如此,《吕氏春秋》论农诸篇的内容比马氏辑本更加
充实和系统,更能反映《神
农》的原貌”。鉴于《吕氏春秋》论农最集中的是《上农》四篇,这就是说《
吕氏春秋》“上农”诸篇来源于
《神农书》。刘氏的证据主要有:第一,从内容看,马国翰所辑《神农书
》之主旨为君民并耕与重农,与《吕
氏春秋》所体现的农业观点一致;第二,《汉书·艺文志》所载已肯
定为农家的著作的仅《神农》和《野
老》,但《吕氏春秋》仅提《神农》而不提《野老》,可见其仅本之
于《神农》;第三,《吕氏春秋》屡称神农之
教,说明《神农》与《吕氏春秋》论农诸篇有渊源关系。在
此认识基础上,刘氏又考订《神农书》的作者为
许行。
1
那么,“神农书”说能不能成
立呢?不能,理由主要有:
首先,刘氏认为《神农书》与《吕氏春秋》农学思想均是君民并耕的说法是不
能成立的。《吕氏春秋·
上农》的思想主要是“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意思是:让人民从事农
业,不仅仅是让他们种庄
稼,而是让他们安心从业,便于国家和统治者管理。即使“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
田”、“后妃率九嫔蚕于
郊,桑于公田”,但目的是“教民尊地产”和“力妇教”,其重点并不在“君民
并耕”,而是“教化人民”。因
此,《上农》四篇的思想并不是主张“君民并耕”,这与《神农》思想并
不一致。除《上农》外,《任地》篇讲任
《辩土》篇讲耕作技术,《审时》篇是说播种收割要适时,其中
都没有谈到“君民并耕”。因此,《上地力,
农》四篇的农业思想与《神农书》是不一致的。
第
二,按照刘氏的说法,《吕氏春秋》论农的“上农”四篇来源于《神农书》,这与马国翰把《上农》四
篇
辑为《野老》相矛盾。马国翰把《吕氏春秋》中引“神农之教”者辑为《神农书》,把《上农》四篇辑为《野老》。因此,刘氏据马国翰辑本得出“《吕氏春秋》论农诸篇所反映的有关农业的经济思想是《神农》关于<
br>农业理论的投影”的结论自然就不能成立。按照马国翰辑本,《上农》四篇所反映的应该是《野老》关于<
br>农业理论的投影,而不是《神农书》。刘氏失考,其结论自然不能成立。
第三,《上农》四篇里没
有一句引用了“神农之教”。刘氏认为“《吕氏春秋》屡称神农之教,说明《神
农书》与《吕氏春秋》论
农诸篇有渊源关系”,这句话只能这样来理解,即《吕氏春秋》中凡引“神农之教”
者,则其篇或与《神
农》有渊源关系。《吕氏春秋》中引“神农之教”者见于《爱类》篇。其曰:“士有当年而
不耕者,则天
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
此言或即采于
《神农》。这也只能说明《爱类》篇和《神农书》有某种联系,而不能说《上农》四篇和也。”
《神农书
》有联系。因为《上农》四篇里没有一句引用了“神农之教”。鉴于《吕氏春秋》各篇来源上的复杂
性,
不能因为《爱类》篇引“神农之教”就判断《上农》四篇与《神农》之间有渊源关系,刘氏的说法是不能
成立的。
三、《上农》四篇应为《野老》
上文两说都存在很大缺陷,那么,《吕氏春秋》“上农
四篇”到底来自何书?其作者又是谁?我们认为
1
刘玉堂:《〈神农〉作者考辨》,《中国农史
》1984年第3期。
-5-
2009.1
《上农》、《任地》、《辩
土》、《审时》四篇应出于《野老》。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上农》四篇农业思想与野老的农业思想相
一致。《野老》书虽已佚,但野老的农业思想也并
不是一无所寻,从现有的材料看,野老的农业思想最少
有两点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野老的农业思想为“治国以地利”,这与《上农》四篇的思想是一致的。刘
勰《文心雕龙·诸
:“逮及七国,力政俊乂蜂起,孟轲膺儒以磬折,庄周述道以翶翔;墨翟执俭确之教,
尹文课名实之子》
符。野老治国于地利,驺子养政于天文,申商刀锯以制理,鬼谷唇吻以策勋,尸狡兼总
于杂术。”根据刘
勰的概述,野老的思想特点是“治国以地利”“治国以农”、。《上农》一开始就开宗
明义表达了这种思想。
《上农》开首一句曰:“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
,贵其志也。民农则朴,
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民农非徒为地利
也,贵其志也”这句话。这
“志”是“圣王”之“志”。圣王的志是什么?是“边境安、主位尊”。“边
境安、主位尊”实质就是“治国”。里的
就是说圣王希望国家得到治理。《上农》又曰:“民舍本而事末
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贵其志”
迁徙则国家有患。”“若民不力田,墨乃家畜,国家难治。”
这些都是说“民力田则国家治”的思想。国家
治的前提是“先务于农”,让“民力田”,不仅如此,还有
其他事项,所以说:“民农非徒为地利”。“治国非
包含了“治国以地利”的思想,《上农》篇的农学思
想与野老思想是一致的。徒以地利”
第二,野老的农业思想中包含有劝农思想,这也与《上农》四篇的思
想相一致。《太平御览》第510
卷:“野老,六国时人。游秦楚间,年老隐居,掌劝为务,著书言农家
事,因以为号。”根据这则材料,野老
十分重视劝农(掌劝为务)。《上农》中也体现了这种思想。前引
《上农》首句云:“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
“导民于农”,就是劝农。《上农》又曰:“天子亲率诸侯耕
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是故当者,先务于农”
时之务,农不见于国,以教民尊地产也。后妃率九嫔蚕
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丝茧之
天子、后妃、诸侯、大夫、士亲身从事耕作,目的都是“
教民尊地产”,以自己的实际来功,以力妇教也。”
劝农。这与野老亲身指导农民也是一致的。
野老的农业思想中的“治国以地利”和“劝农”在《上农》第一句都得到了解释,可见《上农》四篇的
农
业思想来源于《野老书》。
其次,《汉书·艺文志》仅列先秦时期农家著作两种,一为《神农》,一为《
野老》。上文已经证明《上
农》四篇不是出自《神农》,那么作为农家著作,《上农》四篇也应出自《野
老》。
最后,《野老》已佚,但清代藏书家马国翰以《吕氏春秋》中《上农》、《任地》、《辩土》、《
审时》辑为《野
佚文。马国翰的做法应该是有依据的。老》
根据以上证据,我们认为《吕氏春秋
》中《上农》四篇应来自于《野老书》。故马骕说《上农》四篇“盖
1
古农家野老之言,而吕子
述之”,这是十分正确的。
关于野老其人,文献中有零星的记载。《汉书·艺文志》次列《野老》十七篇
,班固自注:“六国时,在
齐楚间。”应劭曰:“年老居田野,相民耕种,故号野老。”《太平御览》卷
第510将“野老”列为“逸民部”,
郑长者、南公者,鹖冠子、河上丈人。王应麟曰《真隐传》言“六
国时人。游秦楚与其并列还有:鬼谷先生、
间,年老隐居,掌劝为务。著书言农家事,因以为号。”其活
动地点有齐楚间与秦楚间之别。
要之,野老大概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隐士,曾在齐国、秦国活动过,晚
年著有《野老书》,是我国
古代一位重要的农学家。因其曾在秦国活动过,故其著作在秦地流传,吕不韦
的门客将其部分采入《吕
中。这就是《上农》四篇来源的真相。氏春秋》
[
下转第15
页
]
1
马骕:《绎史》卷146《吕不韦相秦》,《二十五别史》,
齐鲁书社,2000年,第3216页。
-6-
桐马禾云
比。学程,其
族子也。乱来,旅食四方,气益张、学益懋,所谓加其膏而希其光,溉其根将食其实者。丙午
之夏,部使
者至韶州,咨询之余搜贤才,于大守钱公,必务得其人焉,乃毋敢膺举者。于时学程方客太守
钱公所,众
曰:求璧于山,而横结绿于席上,求珠于渊,而卧明月于窗间。诚公论不可掩,太守以为然,即
1
举之;部使者一见以为然,即身劝之,且命所在礼送焉。”
如前所分析,宋、元、明三朝的秧马适于使
用者,必须是中有行道空间的水田。当劳作时,马首向
前,无论拔秧、插秧,皆在行道的两侧;而一块水
田中,可以有数匹这样的马同时驰骋。到了近世,随着
人多地少的矛盾加剧,水田中遂不再留有昔日的宽
阔行道。而就拔秧来说,始终有一边的空间,亦拔去
秧的那面,因此,秧马尚得保留;然而,为方便操作
起见,劳作者改以侧面为正面,缩小了长度、宽度,特
别是去掉了首、尾高翘的部分。于是,秧马成了秧
凳。今天的人们即不可想象中古时期稻苗间的巨大行
距,当然不会不怀疑其曾用于插秧。王晓莉《秧马用
途之我见》一文云:“利用秧马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其用途是拔秧。因为骑在秧马上劳动,同样可以减轻
拔秧时弯腰曲背之劳苦”。“直到今天,在南方水稻
)
种植区的某些地方,农民拔秧时仍然坐在
一种木制的板凳上,称为秧凳,而插秧时则不用”。
[1](p70
此论
“方向”不同
。说来,秧马可以用于插秧,也有确凿的文字。断大概是没有考虑到当时使用类似器具时的
《南宋院画录
》卷5载“宋高(
宁?
)宗”所作《题李嵩服田图,插秧》“晨雨麦秋润,:午风槐夏凉。溪南
与溪
2
北,啸歌插新秧,抛掷不停手,左右莫乱行。我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作者在见到插
秧不用“秧马”
时,立刻想到要教劳作者使用以减轻劳力。
[
参
[1]王晓莉
.秧马用途之我见[J].中国农史,1991,(3).
考文献
]
--------
-----------------------------------
[
上接第
6
页
]
[
参考文献
]
[1]夏纬瑛.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
校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56.
[2]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
984.
[3]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国书店,1985.
[4]刘玉堂.《
神农》作者考辨[J].中国农史,1984,(3).
1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2页上
、下。
2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页下。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