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车跟驰模型稳定性及非线性分析
泗阳教育网-优秀毕业生申请
2009年7月
第46卷第4期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gt)
Jou
rnal
ofSichu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Jul.2009
V01.46No.4
doi:103969/j
.issn.0490—6756.2009.04.038
双车跟驰模型稳定性及非线性分析
彭光含1’2
(1.湖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常德415000;2.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
重庆400044)
摘
要:考虑双前车信息的影响,提出了交通流双车跟驰模型.通过线性稳定
性分析,得到了
改进模型的稳定性条件,改进模型通过调节次近邻前车信息,提高了交通流的稳定性.并
对改
进模型进行了非线性分析,获得了不稳定区域下的扭结一反扭结密度波.模拟结果与解析结
果一致.数值模拟结果也表明,次近邻前车对交通流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交通流;双车跟驰模
型;模拟
中图分类号:U491.1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0—6756(20
09)04-1057—08
Stability
andnonlinear
anal
ysis
of
two。car
following
model
PEN
G
Guang—Hanl・2
(1.College
of
PhysicsandElectronicScience,Hunan
University
ofAr
tsand
Science,Changde
415000,China
2.Coll
ege
Abstract:Wifll
an
of
Automation,Ch
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30,China)
thecon
siderationoftheinformation’SeffectofthetwoIeadercars
to
the
following
car,
improv
ed
two—car
following
modeloftrafficflowha
sbeendeduced.Thelinearstable
j
udging
con
di—
to
tionisobtainedthe
improved
mode
l
by
its
stable
analyzing,which
sho
ws
thestable
range
oftheim—
car.
pr
oved
modelis
enlargedobviouslyby
adj
u
sting
theinformationofthe
next—nearest—neigh
bor
leader
Nonlinear
analysis
iscarrie
d
out
andkink—antikink
density
waveisa
ttainedinunstable
range
for
the
model.
NumericalsimulationiSaccordancewiththe
analytic
al
result.Andnumericalsimulation
shows
th
atthereisunavoidableeffect
to
trafficflowfro
mthe
next—nearest—neighbor
leadercar’informa
tion.
Key
words:trafficflow,two
cars
f
ollowing
model,simulation
1
引言
用其它车辆的位
置信息建立交通流模型,以提高交
通流稳定性.文献[8~11]考虑了前后车距离、前
后车速
度差对后车加速度的影响,克服了车流倒退
针对日益严峻的交通拥堵问题,深入探索微观
交通流
的内在机理,以提高道路交通流稳定性,是
目前交通流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车辆跟驰模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提出了多种
描述形式,其中Bando等[1]提出的优化速度(Opti-
mal
等情况,并增强了致稳作用.文献[10~17]进一步
讨论了相对运动速度在交通流
中的稳定作用.以
上研究均是考虑多个车辆的位置信息或邻近车辆
的速度信息以提高交通流的稳
定性,从而抑制交通
流堵塞的形成.文献E18-]研究了多车信息对交通
流的稳定性的影响.
Velocity,OV)模型是一个简单且被广泛应用
的车辆跟驰模型.国内外学者利用OV
模型做了
一系列研究.[5-18]文献[2~7]的OV扩展模型利
本文借助智能交通系统,
驾驶员可以获得非邻
收稿日期:2008—08-02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07J
J6106);湖南省教育厅科学基金(06c606),湖南省“十--:h"”重点建设学科资助的课题作者简介:彭光含(1973一),男,侗族,湖南洞I=1人,博士,主要研究智能交通系统.E-mai
l;pengguanghan@yahoo.com.cn
万方数据
1058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6卷
近车辆的位置和速度信息,考虑两辆前导车信息对
跟驰车辆的影响,提出了双车跟驰模型(Two-Car
Following
Model,T
CF).模型的稳定性分析表
明,改进模型提高车流稳定性.并对该模型进行了
非线性分析和数
值模拟,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2双车跟驰模型
1995年Bando等[13提出了OV模型
,其微分
方程为:
生譬盟一I口[y(△z。)一巩(£)]
(1)
其中:a
是对前车的敏感系数,车距Ax。=z计。一
z。,z。(£)和z计.(£)分别为跟驰车和头车的位
置.
V(LXx。)为最佳速度,是Ax。的函数.
V(Ax。)一0.5‰。Etanh(A
x。一^。)+tanh(h,)]
(2)
其中:^,是常数,表示安全距离,本文取2
m.
1998年,Helbing和Tilch[8]根据实测数据对
OV模型参数进行了辨
识,并发现OV模型存在过
高加速度和不切实际的减速度问题,提出了GF模
型,其微分方程描
述如下:
尘等导一口[V(Az。)一“(£)]+.:l△t,。H(一Av.)
(3)其中:相对车速△%=‰。一巩,H(一Av。)为
Heaviside阶梯函数,A为对前车相对
速度的反应
系数.
GF模型仅仅考虑负速度差对车辆动力学的
影响,Treiber等
人指出当前车比跟驰车快得多时,
尽管车头间距小于安全距离,跟驰车也不会减
速.[1。3这
一现象用OV模型和GF模型都无法解
释.此后,姜锐等Ⅲ与薛郁等m-121各自提出考虑
相
对速度的具有相同形式的跟驰模型,其微分方程
描述如下:
坐譬旦一aEV(Ax。)一"On
(£)]+A△%(4)
薛郁模型与姜锐模型的差别是A的选取不同而已.
Herman等呦3
在实测中观察到行驶的驾驶员
不仅关注邻近前车行驶信息的变化,而且还注意到
次邻近车辆行驶
状态的改变对行车的影响.这就
是说,最近邻车辆和次近邻车辆在不同程度地影响
驾驶员,而且
还要考虑驾驶员的记忆性.Hel-
bingE213指出如果驾驶员观测到次邻近前车减速,
驾驶员就意识到最邻近车辆将减速,即使他的车间
万方数据
距还是很大,他会通过期望速度,使
其减小;如果驾
驶员观测到次邻近前车加速,驾驶员就意识到最邻
近前车将加速,即使他的车间
距还是很小,他会期
望他的速度增加.但是驾驶员对最邻近前车和次
邻近前车信息变化关注程度
是不一样的,具有自己
的随意性,因此,可以利用参数p来描述驾驶员对
次邻近前车关注的程度
.从车流变化来看,由于前
方车流密度的变化,最近邻车辆和次近邻车辆就具
有不确定程度的影
响,也就是说,车流变化不仅通
过最近邻车辆的调整,而且还通过次近邻车辆的调
节,特别是在
车辆密集的情况下,这种自适应调整
过程尤为突出.
由上分析可知,考虑双前导车的信息,可以
预
先获得前面双车信息的变化,使跟驰车辆的驾驶员
提前加速或减速,从而增强车流的稳定性.
因此,
考虑两辆前车信息,提出如下改进的跟驰模型
(TCF模型):
尘誉旦=口l-
V(txz。,Ax计1)一%(£)]+
2G(△碥,△v井1)
(5)
其中:V(Ax。,△z井1)=
(1一p)V(Ax。)+户V(△z井1)
(6)
G
(ZXv。,△q一1)=
(1一p)△矾十p△‰l
(7)
其中户表示驾驶员对次邻
近前车关注的程度.在
驾驶过程中,驾驶员对前面车辆的关注程度随着前
方车辆的距离的增大而
减小,因此我们取0≤p<
0.5.实际上驾驶员主要关注最邻近前车的影响,
次邻近前车产生
的小扰动就有可能通过最邻近前
车放大.当夕一0时,也就是只考虑最邻近前车信
息对跟驰车的
影响,即退化为姜锐模型和薛郁模
型,姜锐模型和薛郁模型是上述模型的特殊情况.
3线性稳定
性条件
假设给定初始状态为稳定态,车辆的车头问距
均为b=L/N,对应的优化速度为V(6
).此时,稳
态交通流的车辆位置解为:
xo(£)一Ira+V(b)t
(8)对于均匀流解(8)式,加一扰动弘(£)=F恤井“,可
得:
z。(£)=z:(£)+
Y。(£)
(9)
将方程(5)线性化,可以得到:
Y”。(£)=a(1一p)[V
7(b)Ay。一y7。(£)]+
第4期彭光含:双车跟驰模型稳定性及非线性分析<
br>印EV7(b)Ay井l—y7。(£)]+
A(1一p)Ay7。+),pAy7井l
2p)+A区域进一步稳定了交通流,这说明我们的
(10)
改进对交通流有进一步的致稳作用
,充分显示了模
型中改进的重要意义.
选取模型参数口一1,.=I一0.1,图1实线给出了
其中:驴(6)=dV(A
z。)/dA
z.1
A‘.6t将方程
(
10)的Y。按傅里叶级数展开,得到:
矿+(口--A((1一夕)(,一1)+p(ez4一e叠)
))2
当p=O,0.1,0.2,0.3时改进模型的相变图和模
型的临界中性稳定曲线.临
界曲线以上是稳定区
域,临界曲线以下是不稳定区域.从图1中可以更
直观地得到与模型进行线
性稳定性分析一致的结
论.从图中还可以看出,随着P值增大,稳定区域
增大,说明关注次近邻
车辆增强了车流的稳定性.
aV7(6)((1一户)(矿一1)+p(e24一P叠))=0
(11)
将参数z展开为:
z=z1(旋)+z2(/k)2+…
(12)
其
中:
2l=V’(6),22=
盟±学V,(6)一趔(13)
n
…
…’
如果锄为负,则初始均匀的稳定流将会变得不稳
定,反之,将保持原有的稳态流状态不变.
因此,可
得到如下临界稳定条件:
V7(6)一a(1+2夕)+.:I
(14)当车间距满足如下关系时,系统将处于稳定条件:
V7(6)<昙(1+2p)+A
当P一
0,得到文献[9~11]一致的稳定条件:
(15)
Headway(m)
图1不同
P值下的车头间距与敏感系数的临界曲线
Fig.1
Thecritical
stab
ility
curve
of
headway
and
sen—
V7(6)<昙+A
(16)
sitivecoefficientunderdiffere
nt
P
当不等式(15)这个条件满足时,加入小干扰的
交通流是稳定的;反之,则交
通流会演变成一股股
走走停停的交通拥堵.和FVD模型的稳定条件
(16)比较,我们发现改
进的模型通过引入次邻近车
4非线性分析
非线性分析[23,243在非线性系统领域有广泛的
应用.下面采用摄动方法对动力学方程(5)进行非
线性分析,将方程(5)改写为:
辆对跟驰车的影响,在号+|:I<V7(6)<等(1+
学=口{(1一烈V(血井。)--V(Az
。)3+pEV(h啪)--V(zk一卜掣)+
小1刊(等竽一等)+户(警竽一等竽))
(
18)
(】9)
(17)
考虑在临界点(a。,he)附近慢变量的变化行为,在其中
6为待定参数,设车间距为:
△z。(£)=h。+cR(x,T)
(20)
临界点附
近口一m,e=/瓦7孑=万,0<e≤1
,定义慢变量X,T:
X=e(咒+玩)
T
;F3t
将(17)式展开至e5量级,则得到如下非线性
偏微分方程:
万方数据
p>
1060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6卷
£z[b--驴]
axR+e3[鲁一孚(・+2户)一A鲁]a冰+
e5{(警一-2)ar3。R+[一里学一掣警]
a生R一!半a殳R
3)=。c2,,
e4陋+卜等c-+6扩m+2p,去]凇一导琳3}+
其中:
V7=dV(ax)/dAx
I缸。~
矿=daV(Ax)/dAx3
l炉L
取b=V7,口。/a=1+e2,口。=2(V’(,l,)--A)/(1
+2p)在临界点附近方程(21)简化为如下关系:
e4[a1’R—glv'a'xR+928xR
3]+
e5[93a女R+g。a生尺3一gsa生R]=0
(22)
其中:
g。一丢V7(1+6户)+丢(1+2p)A、厂7/口。,
(23a)
矿
gz2一百’ga
=虿1
V7(1十2p)(23b)
g.:(坐一立)
t<
br>2‘百一i’
[百1
V7(1+6p)+2(I+2p)AV7/口。]+
[一
V7(1+14户)一吾(1+6户).;【y7/口。]
(23c)
gs
2一壶2V
m[(1+2户)一4V7/吼一2a]
(23d)
对式(22)做变换:
T7
2
g,V7丁,R
2~/g—l
R7
(24)
得到含有0(0校正
项的mKd
V方程
arR’一a3xR7+axR4+谢[R]一0(25)
M[品]
=
√击[93a捃+警凇d+94凇”26)
忽略0(e)项,其扭结一反扭结波解为:
R,。(文,T,):√石tanh何(x—cT7)(27)
为了得到方程(26)的传播速度C,
R7。(X,T7)
必须满足可解性条件:
(R7。,M[R7。])=
万方数据,+oo
J—。∞
l
dXR’。(x,T,)M[R7。(x,T7)]=0(28)
按照文献[5],通过积分,可以得到扭结一反扭
结波的传播速度:
c=
59293/(29294—39195)
(29)
于是得到mKdV方程(25)的解:R(X,T)一
仍×
tanh
[X—cT((1+6p)V7/6+(1+2p)
AV7/2a,)]
(30)
因此,车头间距的扭结一反扭结密度波的解
为:
Ax。(f)一h。+
√[-V,(1+6夕)+3(1+2p)AV'/a,-If/1/*(a口,
一1)‘
tanh厢[x—cT((1+6p)V7/6+
(1+2p)AV7/2a。)](
31)
当P=0时,与薛郁模型结果一致.
于是得到扭结一反扭结波解的振幅A为:
A
=√卜V,(1+印)+3(1+2p彬/口f]c/矿(詈一1)
(32)
扭结波解代表共存
相,共存曲线可由下式绘
出:
Ax—h。士A
(33)
据此,绘出共存线如图
1虚线所示.
交通堵塞,是车辆交通流复杂性的一个重要特
征,通常被认为是由于车辆之间相互
作用引起的密
度波传播的极限情形.在车头间距和敏感度的相
图(见图1)中,虚线代表共存曲
线,实线代表中性
稳定曲线.根据稳定性,交通流可分为三个不同的
区域:位于共存曲线以外的
是稳定区域,位于共存
曲线和中性稳定曲线之间的是亚稳态区域,在中性
第4期
彭光含:双车跟驰模型稳定性及非线性分析
稳定曲线以内的是不稳定区域.
5
数值模拟
为了说明改进模型的性能,进行下面的数值模
拟.取道路长L=200,有N=100辆车以相
同的
车间距均匀地分布,使用周期边界条件,在车流稳
定时,给头车施加一个小扰动,即:孙(o)-z节×∞+0.1'
(34)
z。(0)=X。(0’(O)(,l≠N)2。(O)=0
(35)
选取有关参数为:
.
a=1,b=L/N(36
)
图2~图4是在A一0.1时不同p值下的所有
车辆速度的分布数值模拟.
2O18
l
6
l
4
;
l
2
{。
1
O
O8
O
6
O4
O2
从图2~图4的模拟结果中发现,初始
小扰动
引起车辆的速度在0一‰。之间波动.从图2和图
3可知,考虑次邻近前车信息后,车辆
速度波动变
万方数据
20
::
l
8
礤8:a
~:<
br>l
6
l
4
l
2
1
O
O
8<
br>O6
O
4
O
2
美
-;・^
琏
O01020304050
60
70
80
90lOO
cal"nu
mber
图4时步£=1000s车辆速度分布
Fig.4Snapshot
ofth
evelocitiesat£=1000
S
化变小,速度变化小可抑制车辆的阻塞.但当时步
t变大以后,两者的车辆速度波动变化几乎一致
(如图4所示),但考虑次邻近前车信息后,车
辆速
度波动变化变小,演化道路上出现了交通拥堵流.
还可以看出随着p的增大,速度脉动幅度
有较明
显减小:在畅行区可达到的最大速度有所减小,而
在阻塞区可达到的最小速度却有所增加
。这证实
了TCF模型中所做的改进能够提高交通流的稳定
性.
图5是在p=0.2时
不同A值下的所有车辆速
度的分布数值模拟.从图5的模拟结果中发现,随
着A值的增大,速度
脉动幅度有较明显的减小.表
明对相对速度敏感系数越大,相当于给车流阻尼作
用越大,使得车
速减小,从而能够平稳行驶.
1.8
薹
~
~
~
己1.2《
厂∥卜二一
十;..::.十
“譬如;下上
~
僻薜一
。.6
O・4
O.2
r、L......L——.—--I......J.....
-J......JL.....—L——...—L..—...‘.....—J.——-J
010
20
3040.50
50
70
8090100
cal"number
图5时步£=1000s车辆速度分布
Fig.5Snapshot
ofthevel
ocitiesat£=1000
s
图6是在2=0.1时不同P值的相空问(车头
距
一速度空间)迟滞环.从图6可知,随着P的增
大,当系统达到稳态时,在相空间里形成的封闭区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6卷
域迟滞环的面积明显减小,车辆的速度
也更接近于
优化速度函数;从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交通
流在演化过程中,存在车辆聚集拥
挤形成的过程和
车辆分离消散的过程.畅行一拥挤和拥挤一消散
的过程是不相同的,这些过程之
间存在着滞后现
象,这表明亚稳态的存在,[2s3这与非线性分析一
致.从图6还可以发现迟
滞环具有类似于磁滞曲
线的对称性,即拥挤形成过程和消散过程是对称
的,在实际交通过程没有
这种对称性.当P=0.4
时,条件(15)得以满足,均匀车流是稳定的,不会产
生迟滞环,
这时,在相图上,只存在一个点H.
图7是在p—o.2时不同A值的相空间(车头
距一速度空
间)迟滞环.从图7可知,随着A的增
大,当系统达到稳态时,在相空间里形成的封闭区
域迟滞
环的面积也明显减小,车辆的速度也更接近
于优化速度函数,表明考虑相对速度的影响程度对
交
通流存在不同的影响.并可得到与图6类似的
结论:交通流在演化过程中,存在车辆聚集拥挤形
成的过程和车辆分离消散的过程.畅行一拥挤和
拥挤一消散的过程是不相同的,这些过程之间存在
着滞后现象,说明亚稳态的存在.[2钉当A=0.3时,
满足稳定条件(15),均匀车流稳定,也
不会产生迟
滞环,在相图上,只存在一个点K.
在交通流不稳定区域,临界点密度波呈扭结一反扭结孤立波形式.取A=0.1,图8是分别描述
p=0,0.1,0.2,0.3,0.4时
,对应着(a),(b),(c),
(d)和(e)图,在t=1000,1200步后的车头间距分<
br>布情况.从图8中可以看出,在不稳定区域会有扭
结一反扭结密度波出现,且两个不同时刻的波形
完
20
l8
l6
l4
l2
1
O
08
0
6
O
4
O
2
O
00.51.01.52.02
.53.03.54.0
Ax(m)
图6不同P值下,TCF模型的迟滞环
Fig.6
Loops
forTCFmodel
at
differentvalueso
f
P
万方数据
全一样,只是随着时间的演化,密度波向上游方向
传播(如图8
(a),(b),(c)).同时在相同的敏感
度和最大速度条件下,随着户的增大,密度波的幅
值明显减小.在图8(d)和(e)图中,密度波的幅值
迅速下降,交通流又回复到扰动前的均匀状态
.由
上述可见,数值模拟结果与解析的结果是一致的.
在图8(a)中,只考虑前方1辆车时不
满足稳定性
条件(16)式,交通流在小扰动下会失稳,形成时走
时停密度波,在图8(b)、
(c)中,分别对应关注次邻
近车辆P=0.1,0.2的情形,此时虽然幅度变小,
但依然有
时走时停密度波,也不满足稳定性条件
(15)式,即存在扭结一反扭结密度波,因此,交通流
在小扰动下会失稳.这就说明了考虑次近邻车辆
的影响的关注程度还不能够达到晟优的效果,还不
能有效地减缓交通拥堵的形成.而当户=0.3,0.4
时,小扰动对交通流的影响变化不明显,交通
流回
归稳定状态,这与图l的线性稳定分析结果是一致
的.
6
结语
本
文通过考虑双前车信息对交通流波动传播
特性的影响,提出一种双车跟驰模型,得到了该模
型的
线性稳定判别条件.模型分析和仿真表明,通
过关注次邻近前车信息,该改进模型可进一步扩大
稳定区域,并获得不稳定区域下的扭结一反扭结孤
立波.模拟结果与解析结果一致.同时,仿真结果也表明次邻近前车信息对交通流传播特性和交通
流的稳定性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
201
8
尹”…『¨…1
l6
……・・I.……・●
l4
£
1
2
喜
1
0
……・・I……..J
O
8<
br>……・・●……・・{
O
6
O4
『……..I……..J
O<
br>2
蓦鬟
三三萋遴三匡三
}……-・t.……・1
O
0
0.5
1.0
1.52.02.53.O
3.54.0
ax(m)
图
7不同A值下,TCF模型的迟滞环
Fig.7Loops
forTCFmodel
a
t
different
valuesofA
第4期彭光舍:双车跟驰模
型稳定性及非线性分析
1063
3.53
5
|====-----舢t=-l
(“oo)i
3.O
3
O
弋
i{1I
●--●
厂_
、
∥一
,、2.5
g
25
..:
i;
{|『
;
j
寸
j
。
r“
S
_●_-
勺
霎2.0
2O
●●●
.^…
上1.515
1.O
lO
!
O
・4-・一
::
,
7
..4.^
i
一;
。善.
・
}・‘
:
。(
√
1.
405
0
60
j
…j
划
8090loo
O.5
0lO20
3044)50
car
O
60
5
708090loolO2030<
br>70
numberCar
number
(a)p=0
35
(b
)p=O.1
3
O
越
25
2O
1
5
1O<
br>O5
0
car
10
20
30
40
50
car
60
70
80
90100
number
numbe
r
(c)P=0.2
3.5
(d)p=0.3
l一片1fxm
sI<
br>卜…f=1200Sl
3.O
2.5
2.O
1.5
1.00.5
O
lO20
60
30
40
50
Car<
br>numbmbmber
7080
90loo
(c)P=0.4
图8不同
P值下的车头间距分布
Fig.8
Snapshotofheadway
underd
ifferent
P
Suppl,1998,130(1):57.
参考文献:
E1]Bando
M,Hasebe
K,Nakyaama
A。et
a1.
Dynamical
[3]
Nagatani
T.Stabilizationand
enhancement
oftraffic
flow
by
the
n
ext—nearest-neighbor
interaction[J].
modelof
traffic
congestion
andmumerieal
s
imulation
Phys
Rev
E,1999,60(6):6395.
C
[J].Phys
Rev
E,1995,51(2)l
1035.
behavMrin
Theor
Phys
[4]Lenz
H,Wagner<
br>ing
K.Multi-anticipative
car-follow—
J
B,1999,7(2)l
331.
[2]Hayakawa
H,Nakanishi
K.Universal
model[J].Eur
Phys
granula
r
flowsandtraffic
flows[J].Prog[5]
GeHX,D
aiS
Q。Dong
LY,eta1.Stabilization
万方数据
1064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6卷
effect
oftrafficflowin
an
extended
ear-following
modelbased
onan
intelligenttransportatio
nsystem
application[J].Phys
RevE,2004,70(6):
066134.
[63
ChristophW.Asymptotic
solutio
nfor
a
muhi-antiei-
pativecar-followingmodel[J].Physica
A。1998,260
(4):218.
[7
]Hasebe
K。Nakayama
A,Sugiyama
Y.Dynamical
modelof
a
cooperativedrivingsystem
fo
r
freeway
traffic[J].Phys
Rev
E,2003,6
8(2):026102.
[8]Helbing
D,TilchB.Generalized
forcemodel
oftraf—
fie
dynamics[J].PhysRev
E,1998,58(1)l
133.
[9]Jiang
R,Wu
Q
S,Zhu
z
J.Full
velocity
diffe
rence
modelfor
a
car-following
theory[
J].Phys
RevE,64
(1)z017101-1.
[10]薛郁.随机计及
相对速度的交通流跟驰模型[J].物
理学报,2003,52(11):2750.
[11]
薛郁,董力耘,袁以武,等.考虑车辆相对运动速度
的交通流演化过程的数值模拟[J].物理学报,<
br>2002,51(3):492.
[12]Xue
Y.Analysis
oft
he
stability
and
density
waves
for<
br>traffic
flow[J].Chin
Phys,2002,11(11)l
1128.
[13]Tang
T
Q,Huang
H
J,GaoZ
Y.Stability
ofthe
car-following
mo
del
Off
tWO
lanes[J].Phys
RevE,
200
5,72(6):066124-1.
[14]王涛,高自友,赵小梅.多速度差模型及稳定性分析[J].物理学报,2006,55(2):634.
r
15]Li
L,ShiP
F.Phasetransitionsin
a
newcar-fol—
lowing
trafficflow
model[J].Chin
Phys,2005,14(3):576.
[163
Zhao
X
M,Gao
Z
Y
.A
new
car-following
modelt
full
ve
locity
andaccelerationdifference
model[J].万方数据
Eur
Phys
JB,2005,47(1)l
145.
[17]Li
ZP,LiuYC.A
velocity-difference-separ
ation
modelfor
car-following
theory[J].Ch
in
Phys,
2006,15(7):1570.
[18]Xie
DF,G
aoZY,Zhao
x
M.Stabilization
oftraf-
fi
cflowbased
on
the
multiple
information
of
preeed—
ing
cars[J].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2008,3(4):899.
[19]Treiber
M,Henneche
A,Helbing
D.Deriva
tion,
properties,and
simulationof
a
ga
s—kinetic-based,
nonloealtraffic
model[J].Ph
ys
RevE,1999,59
(1):239.
[20]Herman
R,
Montroll
E
W,Potts
R
B,eta1.Traf—
f
ie
dynamics:analysis
of
stability
incar
following
口].Opns
Res,1959,7(1):86.
[213
Helbing
D.Trafficandrelatedself-dri
ven
many-
particle
systems[J].Rev
Mod<
br>Phys,2001,73(4)l
1076.
[22]Bando
M,Has
ebe
K,NakanishiK,et
a1.Analysis
of
opt
imalvelocity
modelwith
explicit
delay[J].
Phys
Rev
E,1998,58(5):5429.
[233向丽,龙述
君,杨志春.一类非线性时滞微分方程
的全局一致渐近稳定性口].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
,2007,44(2)l
236.
[24]陈豫眉,潘璐,李泽民.非线性Tricomi问
题的非
线性Galerkin方法[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6,43(1)
:28.
[25]
BarlovicR,SantenL,SehadschneiderA,
eta1.
Metastable
states
incellularautomat
afortraffic
flowEJ].Eur
Phys
JB,1998,5(3)
:793.
[责任编辑:陈向荣]
双车跟驰模型稳定性及非线性分析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彭光含
湖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常德,415000;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重庆,40
0044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9,46(4)
0次
参考文献(25条)
M,Hasebe K,Nakyaama A,et cal model of traffic
congestion and mumerical
simulation[J].Phys Rev
E,1995,51(2):1035.
wa H,Nakanishi sal behavior
in granular flows and traffic flows[J].Prog Theor
Phys
Suppl,1998,130(1):57.
ni ization and
enhancement of traffic flow by the next-nearest-
neighbor
interaction[J].Phys Rev
E,1999,60(6):6395.
H,Wagner C -anticipative
car-following model[J].Eur Phys J
B,1999,7(2):331.
H X,Dai S Q,Dong L Y,et
ization effect of traffic flow in an extended car-
following
model based on a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application[J].Phys Rev
E,2004,70(6):066134.
oph otic solution for a
multi-anticipative car-following
model[J].Physica
A,1998,260(4):218.
K,Nakayama A,Sugiyama cal model of a cooperative
driving system for freeway
traffic[J].Phys Rev
E,2003,68(2):026102.
g D,Tilch lized force
model of traffic dynamics[J].Phys Rev
E,1998,58(1):133.
R,Wu Q S,Zhu Z velocity
difference model for a car-following
theory[J].Phys Rev
E,64(1):017101-1.
10.薛郁.随
机计及相对速度的交通流跟驰模型[J].物理学报,2003,52(11):2750.
11.薛郁
,董力耘,袁以武,等.考虑车辆相对运动速度的交通流演化过程的数值模拟[J].物理学报,2002,51
(3):492.
is of the stability and density waves
for traffic flow[J].Chin
Phys,2002,11(11):1128.
T Q,Huang H J,Gao Z ity
of the car-following model on two lanes[J].Phys Re
v
E,2005,72(6):066124-1.
14.王涛,高自友,赵小梅.多速度差模
型及稳定性分析[J].物理学报,2006,55(2):634.
L,Shi P
transitions in a new car-following traffic flow
model[J].Chin
Phys,2005,14(3):576.
X M,Gao
Z Y.A new car-following model:full velocity and
acceleration difference model[J].Eur
Phys J
B,2005,47(1):145.
Z P,Liu Y C.A velocity-
difference-separation model for car-following
theory[J].Chin
Phys,2006,15(7):1570.
D
F,Gao Z Y,Zhao X ization of traffic flow based on
the multiple information of
preceding
cars[J].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2008,3(4):899.
r M,Henneche A,Helbing
tion,properties,and simulation of a gas-
kinetic-
based,nonlocal traffic
model[J].Phys Rev E,1999,59(1):239.
R,Montroll
E W,Potts R B,et c dynamics:analysis of stability
in car
following[J].Opns Res,1959,7(1):86.
g
c and related self-driven many-particle
systems[J].Rev Mod Phys,2001,73(4):1076.
M,Hasebe K,Nakanishi K,et is of optimal velocity
model with explicit delay[J].Phys
Rev E,1998,58
(5):5429.
23.向丽,龙述君,杨志春.一类非线性时滞微分方程的全局一致渐近稳定性[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44(2):236.
24.陈豫眉,潘璐,李泽
民.非线性Tricomi问题的非线性Galerkin方法[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
006,43(1):28.
ic R,Santen L,Schadschneider A,et
able states in cellular automata for
traffic
flow[J].Eur Phys J B,1998,5(3):793.
相似文献(1条)
1.学位论文
彭光含
交通流复杂耦合动态特性模拟研究
2009
交通系统是一个由众多
微观个体组成的复杂系统,系统中存在各种偶然的、
随机的、不确定的因素,如司机的个人行为、不可预
知的交通事件的影响等,加
之系统中大量存在的非线性作用机制,导致各个因素之间作用关系复杂。随着交通流量的迅速增长,车辆间相互作用越来越明显,表现出很强的耦合
作用。这种耦合作用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前后车间耦合和相邻车道车辆间耦合。
由于耦合作用,交通系统中一个因子或个体的相
对变化,容易导致其它因子或个
体的相应变化。交通流理论是研究复杂交通系统的有效手段,并通过建立
交通流
宏微观模型来刻画。关于交通流建模已有了许多成果,但针对车辆间耦合效应对
交通流的
影响的研究尚少。因此,通过研究交通系统中耦合作用对交通流影响的
动力学特性,有助于深入了解交通
流耦合作用下的微观本质特征和宏观传播规律,
也是深入研究交通流复杂作用关系机理的一个突破口。<
br>本论文针对交通系统耦合作用关系,建立了交通流耦合问题基本框架,沿着
交通流微观跟驰模型和
宏观动力学模型两个层次展开,着重从交通流的前后车耦
合和车道间耦合关系两个方面,建立了一系列宏
微观交通流描述模型。从微观跟
驰模型研究前后车辆间的耦合作用对跟驰车的影响,可以了解交通流的稳
定性、
非线性、迟滞现象等动态特征,为观察、分析、理解和描述各种交通流现象提供
新的视角
;从宏观模型研究车辆间的耦合信息扰动和车道间耦合对交通流整体波
动性的影响,可以了解耦合效应下
的宏观交通流内在规律和实际运行机理。全文
主要工作如下:
①针对双车耦合和多车耦合对跟驰
车辆的影响,分别提出了新的交通流双车
跟驰(two cars
following,TCF)模型和多车跟驰(multiple car-following,MCF)模
型。
随着现代车流密度的增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非邻近前车行驶信息的变化
对跟驰车存在不
可忽视的影响,车辆耦合作用关系愈加密切。因此,针对多前车
信息对跟驰车的影响,通过引入耦合信息
的权值系数,从双车耦合和多车耦合两
种情形,分别提出双车跟驰模型和多车跟驰模型。两个模型的分析
和仿真表明,
通过调节耦合信息的权值系数,关注非邻近前车行驶信息,增强了交通流的稳定
性
,使车辆运动延迟时间和启动波速更接近实测值,并克服了过高减速度现象,
避免了全速度差(full
velocity difference,FVD)模型在低反应系数λ时出现的负速
度现象。并通过
线性稳定性分析,得到考虑三车耦合信息(m=3)对跟驰车的影响是
多车跟驰模型的优化状态。也就是
说,仅考虑前方三辆车耦合信息对跟驰车的影
响就足以使得交通流在小扰动下变得非常稳定。
②
针对双车耦合信息扰动和多车耦合信息扰动对宏观交通流的影响,提出了
两个新的单车道交通流宏观动力
学扩展模型。
针对双车耦合信息扰动和多车耦合信息扰动对宏观交通流的影响,在微观跟
驰模型
基础上,按照交通流研究中采用的微观-宏观参量关联关系,从双车耦合扰
动和多车耦合扰动两种情形,
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宏观交通流动力学扩展模型。模
型分析和仿真表明,改进模型能够合理模拟交通流的堵
塞和疏导等实际交通现象。
而且考虑双车耦合扰动和多车耦合扰动后,稳定性区域明显增大。
③
针对相邻双车道耦合和换道行为对交通流的影响,提出了两车道双延时时
间尺度耦合模型和两车道密度粘
性交通流耦合模型。
针对相邻双车道车辆间耦合效应和换道行为,通过引入车道间耦合系数,在
双延时时间尺度连续交通流模型和Daganzo多车道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两车道双延
时时间尺度耦合
模型。数值仿真表明,该模型能够正确模拟双车道耦合作用和换
道行为。
然而,由于换道导致多
车道具有非各向异性。因此,为了进一步研究多车道
非各向异性的交通特性,在密度粘性交通流模型和D
aganzo多车道模型基础上,同
样引入车道间耦合系数,提出了两车道密度粘性交通流耦合模型。模
型分析表明,
该模型可以更好地模拟多车道中由于换道导致的非各向异性的实际交通现象
。
通过上述研究,本论文建立了一系列针对交通流耦合作用关系的宏微观模型,
对耦合效应影响
下的交通流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得到更符合实际
交通的有意义的结果。
关键词:交通流,跟驰模型,耦合效应,相变,模拟,智能交通系统
本文链接:http:odical_
授权使用:武汉理工大学(whlgdx),
授权号:72b2414b-c813-4148-87b7-9e1601409a00
下载时间:2
010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