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学生不登校问题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春天的词语-中秋节作文300字
东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日本中小学生不登校问题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姓名:刘霖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教育学原理
指导教师:柳海民
20
070501
摘要
在教育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决定教育质量高
低的根本。在日本,
随着不登校学生的数量的不断增加,不登校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界一个十分棘手和亟待
解
决的教育问题,它同日本学生的学力低下问题、班级崩溃和欺辱现象一同构成了当今日
本教育
上的顽疾,影响着日本教育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价值观念
的多元化和社会环境的
变化,不登校类型不断增加并出现了交叉类型。日本社会各界尤
其是教育界对不登校问题极其重视,经过
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完善
的理论,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在我国,不登
校问题虽然没有如此严重,但是围绕着与不登校行为相关的学生拒绝
上学的事情也屡有发生,本文采用日
文原版资料,运用文献综述法、比较法,对日本不
登校问题从概念、判断标准、形成与恢复过程及解决策
略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详细的介
绍,并提出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全文共分五大部分:
第
一部分:阐述“不登校”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介绍主要分析理论,总结不登校
类型和现代特点,并且通
过图表说明日本不登校问题现状。
第二部分:通过自身、外在的判断标准及与“短期欠席”、“怠学”的
关联来判定不
登校行为。综合各家学者的意见,划分不登校的形成和恢复阶段,主要将其分为初期症状期、中期表现期和后期恢复期,并详细描述各个阶段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
第三部分:提出不登
校的解决策略,强调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的联合,建立合作、
协同机制。同时辅以科学的测量表、。适
应指导教室”来共同促进不登校生早日重返学
校。
第四部分:对日本不登校理论进行整体分析,
并从社会学角度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
挖掘,主要包括日本的育儿观和儿童成长环境两个方面。
第
五部分:提出日本“不登校”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主要包括树立尊重个体生命的
学生观,建立家庭、学校
、社区合作的协同机制以及科学、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深入
开展教育病理学的理论研究四个方面。关键词:
日本中小学生不登校问题登校刺激解决策略
AbstractIn
theeducational
course,as
themain
factor,studentsdetermine
the
quality
ofeducation
fundamentally.In
Japan,with
t
he
increasing
numberofstudents‘norschool
attendance’,it
has
already
become
a
very
intractableand
pending
problem.Espe
cially
from
1980s,with
the
diversityof
the
values
and
change
ofsocial
environment,the
types
of‘nor
schoolaRendance’increasedand
especially
the
p
resented
crossing
types
constantly.The
Japanese
society,
a
education
Sector<
br>pays
attention
to
this
problem.Now<
br>ithas
established
the
exploration
o
f
OVer
set
of
theories
and
made<
br>effective
resolution
stmte舀es
m%r
h
alf
a
centuU.
This
dissertation
ado
ptsJapanese
original
edition
materials,an
d
explains”nor
school
process
attendan
ce”theory
fromthese
and
respects
of
criteriafor
judging,information-recovery
so
lution
strategies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se
materials.Finally,propose
Some
empirical
suitable
suggestions
f
or
China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in
Japan.This
research
consistsoffivese
ctions:
Inthefirst
section:introduces
the
analysi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urs
e
of”Ilor
school
attendance”concept
an
d
themain
theory,summarize
the
differe
nt
types
and
modem
to
characteristi
c
modem
characteristicsof”nor
indicatethe
current
statusof”nor
school
Inthe
second
section:Judge”nor
and
external
school
aRendance”problem,use
graphs
atttn
dance”problem
in
Japan.
attendance”behavi
or
according
to
theinternal
learning”.
school
performance
and
association
with”short-term
absence”and”idle
term”,and<
br>Analyze
scholars’idea
symptoms
behavio
r
to
divideits
forming
and
recovery
stage,it
isdivided
into”initial
term”
and“later
recovery
describethe
stage”,”me
dium
performance
and
psychological
con
dition
at
each
stages
in
detail.
to‘nor
In
the
third
section:brings
forward
solution
strategies
school
at
tendance’problem,
emphasizes
Anditis
coop
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among
threeunions,families,schools,communities.
classroo
m’to
’
supplemented
by‘scientific
meas
urement
form’,‘adaptable
guiding
asSOOnpromote
students
returnto
school
kthe
as
possible.
fourth∞cti∞:Evaluates”
∞rschool
with
sociology
attendance”theory
,and
analyze
its
cultural
and
socia
l
origin
perspective.
to
Inthe
fift
h
8c斌i0R:propose
the
enlightenment
stu
dents
view、students
Chine辩education
in
such
aspects
as
evaluation
system
andeducational
pathological
studying.
Key
words:Japanese
primary
andmiddle
scho
ol
students;”Nor
school
attendance”proble
ms;
Stimulation
of
school
attendance;S
olving
Strategie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
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
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丝!Z三:!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
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
范大
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本人授权东
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
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导言
一、问题缘起
2006年
9月1日我国正式开始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新义务教育法迸
一步提出,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和
杂费。目前,我国已经对西部农村4900
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了免杂费。同时新‘义务教育法》中
,还规定了新的经
费保障机制,确保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保
障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在中国,有近1.8亿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可以说
新《义务教育法》从
法律上保证了达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有力的法律保
障对教育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但是作为学习
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
更是提高我国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而近年来,在我国,由于课业负担
过重、升
学压力大、教师体罚等原因导致的学生产生学校恐惧症、拒绝上学现象却有愈演
愈烈的
趋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家长、学校、社会在其中
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找到恰当的
对策解决这一问题,是当务之急。
2005年至2006年笔者在日本交流学习的一年中,通过在日本冈
山大学教
育学部的学习,以及对教育学方面资料的阅读,发现日本教育界有关不登校问题
的研究
成果可以说是极其丰富,而不登校问题也是日本中小学最为棘手的教育闯
题之一.日本对不登校问题的研
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演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
供了翔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而我国对此方面的研究
却刚刚起步,因此,笔
者希望通过对日本关于不登校问题研究成果的介绍,对解决在我国中小学校中存<
br>在的厌学、逃学、辍学等不登校的相关问题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故此选“日本
中小学生不登校问
题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以下简称“日本不登校问题”)作为
论文题目.
・
二、研究
意义
(一)理论意义
日本关于不登校问题的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完
善的理论,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本论文从日本。不登校”问题的概念、判
断标准、形成与
恢复过程方面、解决策略,对日本中小学生的“不登校”理论进
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从总体上对不登校理
论进行了评价。中日两国虽然国情不同,
但教育作为人的活动,有其自身特定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必然
会反映到教育活
动中来,通过对日本“不登校”理论的研究,揭示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这有助
于提高我国与“不登校”相关研究的理论水平,有助于拓宽对日本教育研究的范
围。(二)实践意义
日本不登校问题的产生同其特有的文化、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在我国,与此
相关的教育阎题虽然没有日本那样严重,但是近年来,学生因为厌学、困学而导
致的逃学甚至辍学现象也
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全民文
化素质的提高,应当引起社会尤其是理论界的重视
。对日本“不登校”理论的研
究,有利于我国学界从中吸取有关此阿题的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中小
学校
中存在的有关不登校问题的解决具有实践上的重要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日本
关于不登校问题的研究综述
在日本,对此问题的有关论述,从最初的沿用1941年由西方学者John
son,A'
M.提出的“学校恐惧症”的说法,到“登校拒否”再到今日的“不登校”,伴随
着用语称谓的改变,对这一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也是在不断的扩大。最初以“母子
分离说”作为不登校行为
产生的理论依据,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又提出了诸
如“自我像防卫说”、“场面逃避说”及“环境要
园说”等等理论,从最初的单纯
从家庭内部查找不登校的原因,到现在将学校、社会等外部条件也考虑在
内,可
以说,对不登校问题的研究视野正在不断的扩大。
对不登校的形成和恢复阶段的划分,综
合各家学者的意见,主要可将其大致
分为初期症状期、中期表现期和后期恢复期。但是对于各个时期的具
体表现和分
类,目前在日本学界还存在着不同的界定方法和学术用语。
在不登校的解决策方面,
主要是强调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的联合,建立合
作、协同机制。『可时对于是否存在不登校倾向的测定
,辅以科学的测量表,并且
在各级行政单位设置“适应指导教室”来共同促进不登校生早日重返学校。<
br>(二)西方学界的研究概述
在西方学界对此阿题的相关研究中,几乎找不到以“nor
s
chool
aHendance”
即“不登校”一词来阐述此类问题的文献,他们大多数使用“
school
refusal(SR)”
一词。西方对“SR”这一概念的定义主要从以下几个
方面阐述,首先“SR”是
指儿童在父母和校方知情的情况下拒绝上学或是对于一整天呆在课堂上感到非
常困难,不上学期间呆在家里。国行为表现是青少年长期缺课、偶尔缺课、逃课、
或是迟到;回
避上学时表现为,清晨起来发脾气、出现躯体化症状、持续盼焦虑
。Kearney,C.A,&Sil
verman,wk(1996).The
evolutionand
确∞1
beha
vior,Clinical
Psychology':Science
reconcili蚯
oaoftaxonomic∞m晒%forschool
and
Practice,3。33
9-354.
2
状态、或是恐惧上学和对自己不上学的行为采取粗暴的辩解。o
由此可以看出在
不登校的表现方面,西方学者与日本学者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但是在对不登校
行为的具体界定上,日本的规定显然更详尽,文部省规定“在一年中缺席天数达
三十日以上”的现象称为
不登校。“不登校”这一概念是日本学者在本国出现的
教育问题和本土环境下研究生成的,它的概念内涵
更加广泛,研究时也考虑了社
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其他因素。
在儿童不去上学这一问题的对策方
面,日本和西方的研究都十分注重学校同
家庭、父母的协作,通过双方的合作使孩子重新上学。但由于不
同于西方国情,
在对策制定中,日本政府主要是文部科学省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更多的介入不登
校问题的解决,同时,日本也更加注重各级心理咨询室及其他相应治疗机构的建
立和协作。
(三
)我国有关不登校问题的综述
我国有关逃学、厌学的研究比较多,多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进行研究和提出对
策。但正如后文中将阐述的,逃学、厌学、辍学等概念同不登校概念是有区别的。
而就针对日本
不登校问题的专门介绍,就笔者所搜集的文献来看,非常之少,且
在行文中大多将“不登校”翻译为“拒
绝上学”,在本论文中,笔者仍然采用了
日语的“不登校”一词,目的是用来区分它与我国的“逃学”、
“厌学”、“辍学”
等相关或相近的用语,以突出其具有的日本教育的特点.
四、研究方法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法、比较法、图表法。
五、论文新意
(一)研究内容的新
颖性
不登校问题在日本已成为教育界的一大隐患,但是在我国,有关日本中小学
生不登校问题及
理论的介绍是非常少,本论文可以为我国学者了解日本最新的教
育动态提供一些方便。笔者认为本论文可
以为我国如何解决与不登校相类似的学
校问题提供借鉴,并且丰富了我国在教育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内容。
(二)研究视角的新颖性
本文所采用的资料基本都是第一手的日文原版资料,对日本不登校问题
的研
究,具有原创性和较高的可信度。同时在日本中小学校的实地走访、参观的基础
上,没有仅
仅局限于教育学视角,而是结合社会学、人类学的观点,提出对不登
校问题的评价,使本文对“不登校”
理论的分析更加丰富、全面。
.
。KⅫc*cA(2003).Brldgingthe
suggestionsfoI『conscng噼.ProfessionalPsychology:R硼
rchandPractice,34,57-65.
Ovefviewand
3
ga
p
amongprofessionalswhoaddressyouthwith
scho
olabsenteehtm:
第一章日本“不登校”问题概述
一、“不登校”
概念的历史演变
在日本,大致从昭和30年(1955年)开始出现既不是因为生病,也不是因
为家庭贫困,但却不去学校的现象,这种现象起初被称为“学校恐惧症”(school
phobia)
,在1941年由Johnson,A
M.提出,这是关于“不登校”理论研究的开始。
随着研
究的深入,“学校恐惧”这一用语渐渐被认为是不恰当的,主要是由于,“学
校恐惧症”这一理论的核心
概念“母子分离不安说”在语义上被“学校”替换了,
把学校本身作为恐惧的对象这一表达是不适当的,
另外一个原因是,一般来说在
儿童年龄较小时,这种现象可以用“母子分离不安说”来解释,但是随着年
龄的
增长,必须考虑到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基于以上原因,学界普遍开始使用“登
校拒否”(
school
做的状态”.。
refusal)这一用语。。登校拒否”指“主要由于心理的和
情
绪上的原因,没有客观、正当的理由,儿童不去上学,或者尽管想做但是不能够
近年来随着对
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不登校”(nor
school
attendance)这
一用语开始替代“登校拒否”被普遍使用。这个用语是围绕着与“登校拒否”问
题相关的医学、心理学理
论,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产生的。“登校拒否”有各种各
样的原因,不仅与个人、家庭有关系,并且也与
学校教育这个的社会性框架以及
外部的社会构造有关系。因而传统的概念即“登校拒否”不能涵盖不去上
学这一
现象的全部情况。如今,包括多种多样的形态在内的“不登校”是被作为广义的
“登校拒
否”的上位概念来定位的。广义的“登校拒否”与“不登校”,大体上
是被作为同义诃使用,而狭义的“
登校拒否”也被叫做“神经症的登校拒否”。
但是,“不登校”这个用语也不完全合理,它只是表明学生
不去学校的状态,
最初使用时,也包括由生病和经济原因引起的不上学的情况,所以是比较笼统的。因此“登校拒否”和。不登校”这两个称呼是各有利弊的,教育研究者比较倾向
于使用前者,而医学
研究者比较倾向于后者。但是,根据1998年文部科学省的
调查,“不登校”这个用语,现在在教育界
也开始被广泛使用。在《文部省・学
校不适应对策调查研究协力者会议报告》(1992)正式将“不登
校”定义为,由于
某种心理的、情绪的、身体的或社会原因和背景引起的不想或是尽管想去上学却
不能去,并且在一年中缺席天数达三十日以上的现象(由于生病和经济原因导致
的欠席除外)。本文中
采用的“不登校”是广义的“登校拒否”概念。
m日本文部省(1984)文部省生徒指尊瓷科第18集
P
4
9
表1.与“不登校”相关的概念图解
1,身体原因2、经济原因
长
期
广不
缺
席
义登
登校
(2)玩乐、不正当行为倾向
3、家庭原因
4,心理原因
‘1)狭义的登校拒否,又称
神经症的登校拒否
(3)无气力倾向
(4)学业不良
(5)学业不良以外的学校生活所
导致的
校一
拒
否
其他
5、有意识的拒绝登校
二、“不登校”
研究的主要观点
(一)分离不安说
’
1941年由Johnson最初提出的“分离不
安说”,指的是儿童在乳幼儿时期,
与母亲分离而产生了不安感。“分离不安说”关注的是母子之间的关
系,其后的
理论把父亲也包括在内。
对于产生分离不安的原因的研究,在研究者中还存在着细微
的差别。但大体
上可以表述为,母亲对孩子在乳幼儿期采取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使得儿童对母
亲的依赖感变得很强。当孩子长大后对母亲的依赖感仍然十分强烈,整天纠缠着
母亲,母亲被束缚了行动
自由,就会对孩子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但若母亲一旦
意识到这一点,会感觉到破坏了那种具有献身精神
的母亲形象,就会压制这种不
满和抵触情绪,进而采取更加过度的保护行为。孩子在母亲的这种过度保护
下,
享受着悠闲生活,极度依赖母亲,对社会产生疏离和不安情绪,这样一来,就在
母子间产生
一种恶性的难以分离的状态,进而导致孩子的不登校。
但是,“分离不安说”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即学生
一直处于登校状态,为何
突然在某一个时期开始不登校了,分离不安说对于这个根本的问题不能给予充分
的织释。
(二)自我像防卫说
“分离不安说”将儿童不登校的原因仅仅局限于家庭,对
学校却没有进行追
责。但是学生恐惧和拒绝的直接对象是学校,所以研究学校在不登校中扮演怎样
的角色是非常有必要的。
根据自我像防卫说的理论,不登校是由于本人持有非现实的自我像而发生5
的。不登校的孩子在学业、人际关系、处理事务等能力方面持有超过自身实际情<
br>况的被夸大的自我像。这样非现实的自我像,在家庭中能够被父母所接受,使儿
童保持安定的情绪
,但是在其它一些场所,例如学校,却不一定被接受,经常出
现这种非现实的自我像受到威胁的情况,因
此儿童对于威胁自我像的学校等场所
采取了逃避的方式,倾向于选择能够保持自我像的家庭环境,从而产
生了不登校
现象。
另外,渡边(1981)认为学校本来应该是保障儿童成长的地方。但是随着
经
济高速发展时代的到来,学校变成了传授知识的中心,开始偏重于学历,针对不
同的学生实行
个别的充分的教育服务变得不可能了。在这种学校状况下,不登校
是儿童以丧失自我的危机为起源,为达
到自我防卫目的而产生的回避行为。
(三)场面逃避说
高木隆郎(1963)在对分离不安说进
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场面逃避说,
他认为“登校拒否”是对学校以及班级的情况存在适应性障碍的一种
表现形式。
他通过对不登校学生的观察,得出这些学生有强烈的完美主义倾向和自卑感的结
论。
在学校或者是班级中,自卑感的反作用使他们想比别人优秀的完美主义形象
受到威胁,这种结果是他们选
择了同学校相比更容易适应的家庭环境来躲避,从
而产生了不登校行为。在这一时候,父母对孩子进行登
校劝说是完全没有心理上
的权威和作用的。
(四>心理独立的挫折说
青春期以后,学生
清楚地意识劲自己对别人的依存状态,因此使自己独立的
想法不断增强,一方面是对自我独立性在行动和
思想上实现的诉求,另一方面作
为这一诉求的基础的自我性格、亲子关系、友人关系等还没有完全形成。
这样,
在青春期,由于对自我独立的诉求和自知尚不牢固的自身基础之间的矛盾,使他
们产生了
心理上的挫折感,从而导致不登校的发生。
以上几种对不登校产生原因的理论,诸多学者研究的共同点都
是以儿童自身
和其家族为着眼点来进行研究。但是事实是,对儿童产生影响的环境不仅仅是家
庭
,学校和社会等外部条件也应当被考虑,因此,环境和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对
不登校原因的研究是非常必
要的。
那么,让我们试着来探求近年来出现的立足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条件
的不登校成因
的理论,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环境要因说”.
(五)环境要因说
在日本,从昭和五十年
开始,不登校儿童的数量不断的增加,特别是近年来
正在急剧增加,因此仅从家庭和学校的视角已经不足
以说明这一现象产生的原
因。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境要因说,它是以围绕着孩子生活的环境——
学校、地域文化、社会方面为立足点提出的。学校和家庭是儿童生活和发展的基
6
本场所,但社会环境同样也对儿童成长有重大的影响。近年随着儿童生活环境的
变化、家庭关
系的淡化、以及学校管理的社会化等,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压力,成
为导致不登校儿童人数增加的一个重要
原因。同时学校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学校
作为神圣、纯粹的文化场所的功能,近年来正在不断的衰退。针
对考试体制的以
知识为中心的学习、详细而严格的校规、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以及儿童之间的欺
辱等病理现象和问题的出现,使儿童对上学产生了不安情绪,导致不登校。因此
近年来学校状况和社会状
况的变化,被认为可能是导致不登校儿童数量增加的一
个重要原因。同时,根据文部科学省2004年对
不登校现象的调查,在不登校者
中,有10%的学生由于家长工作关系,予女随父母突然转学而造成许多
不适应,
使得孩子们不登校,其中,在日外国人子女由于转学到异国他乡遭人欺侮而不登
校,并
最终导致“失学”的现象尤为令人担心。回
以上介绍了几种关于不登校起因的主要理论,但是可以看出这
些理论都有其
自身的局限性.例如,除“环境要因说”之外的几种理论都是注重从儿童的心理
方
面入手,阐释儿童不登校的原因,也就是说比较侧重于对不登校的狭义概念,
即“神经症的登校拒否”的
原因进行理论解释,一方面这是由这一理论的发展脉
络决定的,学者们对较早关注的“神经症的登校拒否
”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
时也是由于相对于神经症的登校拒否,非神经症的登校拒否的成因及辨别更加
难
以掌握,所以对此方面的理论论述在不登校这一问题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由于近年来,日
本不登校现象愈演愈烈,儿童不去上学的各种表现也不断增
多,这就使得这一理论的外延也不断的扩大,
出现了登校拒否的广义概念,即我
们所讨论的不登校。同时也扩大了对其成因的研究范围,将家庭、学校
和社会等
外部环境也考虑在内,产生了上面所谈到的。环境要因说”等理论。总之,不登
校是由
于多种原因复合的结果,因此对于不登校的产生的因果关系,仅用单纯的
一种理论来解释也是不恰当、不
科学的。
对不登校类型的分类和判断标准的确定,是确定学生是否存在不登校倾向和
行为的关键
,也是确定有效的治疗对策的基础。
三、“不登校”类型与特点
根据造成不登校的状态持续的原
因,可以将不登校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不登校的类型
1、人际关系恶劣型
学校中
存在着让人厌恶的同学及与教师的关系恶劣等导致的不登校。对于
这种类型的不登校行为的指导关键是,
明确的找出不登校来自学校生活的何种原
因,并找到合适的方法消除它。
。周宏.不登校中小学
生约5万氏——井目人子女园转学失学现象严重.中文导报.2004年5月第1期.
7
2、玩乐、不正当行为型
因为加入了玩乐、不正当行为的团体,而不登校。
3、无气力
型
这种类型对自己的不登校行为罪恶感较少,当接送他们上下学或受到催促
时会去上学,但是这
种上学的行为不能持久。
4、不安等情绪混乱型
有去上学的想法,但是由于身体的不适而不能去
学校,它是以不安为中心的
情绪混乱型的不登校。
糕故意对登校拒绝型
不承认去学校上
学是有意义,而是倾向于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来做的不登
校类型。
6、复合型
以上各种
类型同时存在,却又不能决定哪个是导致其不登校得主要原因的
类型。
表4.根据各种不登校状
态持续理由区分的比例(30日以上的缺席者)
小学生
人数
1,146
164
4,235
7,819
874
7.366
2,363
%4.8
0.7
17.7
32.6
3.6
30.7
9.9
100.O
区分
中学生
人数
6,749
11.367
20。420
25,409
4,743
27,087
4。313
1
00,088
%
6.7
11.4
2n4
25.4
4.727.1
4.3
100.O
计
人数
7,895
11.5
31
24,655
33.228
5,617
34.453
6,676
124.055
%
6.4
9.3
19.9
26.8
4.5
27.8
5.4
100.O
丸受学校生活影响
B.游玩,不正
当行为型
C.无气力型
D.情绪混乱型
E.故意不登校型
F.复合型
G其他
计
23,967
资料来源:日本文部科学省平成15年度学校基本调查
由学校生活引起的占36.2%
不明5.5%
围绕着与朋友、教师的关系,
学习成绩落
后,对学校规则和
其他课余活动的不适应,以及
由于入学、转学、进级时的不
其他4.
2%
由自身原因引起的35.O%
包括生病或本人的其他原
因引起的
洌
蒸
8
适应
由家庭生活引起的占19.1%
包括家庭生活的急剧变化、围绕着亲子关系的种种问题、以
及家庭内的不融洽气氛
图2.引起不登校的各种原因的比例<
/p>
(二)“不登校”的时代特点
根据1960年一1970年小泉的分类,具有代表
性的不登校分为:优等生溺爱
型、分离不安型。特别是由于压力过大引起神经方面症状的优等生溺爱型,
是这
一时代不登校现象的主要特点.到70年代,还没有出现其他新的儿童不登校类
型,即这一
阶段的不登校单纯指“神经症的登校拒否”,因此“不登校”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心理疾病方面。并且这一
阶段的研究,突出强调了狭义不登校与伴随
不正当行为的怠学之间的联系及对应方法。
20世纪
80年代以后,随着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不登校”
表现出更加复杂的特点,过去的“
不登校”的分类已经不完全适用了。具体表现
为典型不登校的例子在减少,中间型,混合型的不登校情况
增加了,也就是说,
“不登校”的特点变的模糊、不那么鲜明了。
最近,又产生了被称为“无烦
恼的不登校”或“快乐的不登校”的类型。这
种类型的不登校的特点是,学生对自己的不登校行为变得满
不在乎,甚至是很快
乐的游玩,而再不像传统的不登校理论认为的那样,在不登校期间内心充满了罪恶感、内疚感。对于这一类型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分析:a.随着对不登校问题
了解的深入,学校
和家长让孩子登校的压力减少了.b.由于不登校人数的增加,
孩子认为不登校并非自己的个人行为。c
.电脑、录像机、各种游戏机的普及,为
孩子提供了不登校的逃避场所。d.不把学历作为唯一生活手段
的年轻人也在不断
增加,这些变化都导致不登校表现出新的特点。
不登校类型的增加及交叉类型
的出现,对不登校问题的诊断和对策的制定,
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判断学生的不登校属于何种类型,并
采用相应的矫正方法,
成为今后学者研究的重点。
四、日本“不登校”问题的现状
日本
文部科学省最初在每年对学校进行的基本调查中,将一年中缺席50日
以上的称为长期欠席者,并对其中
因为“厌学”原因而产生的缺席进行了统计。
从1991年开始,对于每年欠席30日以上的学生数量也
开始进行统计,并且在
1998年开始以30日作为调查的标准,并且从1998年开始,将“厌学”改
为“不
登校”.在日本,不登校是指中小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不去学校或不能去学校。日
本不登校
学生1991年为66817入,而2000年达到134286入,呈逐年增长的态
势。
9<
/p>
表2.1991年—2∞1年日本不登校青少年数量的推移
国・公・私立
小学校
区
中学校
不登校
儿童数
的增减
率(%)
0.
14
8.4
7.7
6.9
5.O
17.7
6.5
2
5.3
0.1
1.3
05
0.15
0.17
0.18
(A)全体
儿童教
(人)
(B)不
B/A
X
loo
(A)全体
学生数
(人)
(B)不
登棱学
生
(人)
数
不登校
学生数
的增减
搴(%)
B/A
不登校
青
少年
数合计
(人)
分登校儿
童
(人)
敬
×l∞(')
(%)
1991奄
9,157,429
8.947,226
8,768,881
8.582,871
12.645
13,710
14.
769
15,786
16,569
19,498
20,765
26,
017
26,047
26,373
5。188'314
5。036.840<
br>54。172
1.04
7.8
2.8
27
5.4
15
.1
13.2
20.o
2.5
3.6
4.o
1.16
66。817
72.131
1992定
1993矩
1994焦
19
95芷
1996矩
1997矩
1998萑
1999薤
2000篮2001焦
5&421
60,039
61.633
65,022
74,853
84,701
101,675
z04,zso
107,913<
br>112,211
4'850,1371.24
Ij2
1.42
1.65
74.∞8
77,449
81j91
94.351
105,466<
br>127,692
130.227
134.286
138,722
4,鹤
1,166
4-s70.390
4’527,400
4,481'480
4,
380,604
4,243,762
4,103,717
8,370,246
8,105,629
0瑚
0.24
7.855,387
7,663,533<
br>7,500_317
7,366,079
7,296,920
0舶
O.
34
035
0.36
O.36
1.∞
232
2.45
2.63
2.63
26.5113,991,911
㈨伽
枷
枷7
1小学
…
墅
46
9435
——
口中学
二
——
e
刀
9
∈¨
伽
枷
。
99
1年
一
1992年1993年
即n¨㈠㈠■I
一
一
¨n㈠¨
㈠I
一一一
1994,tE
_
__
1鲐5年1996年lS97年1
辨睥1999年200D年2001年
钾㈠¨㈠¨.
广1
l
_
(年度
)
图1.不登校青少年数量的增长趋势图
以上资料来源:日本文部科学省教育课程审议会学生指
导方面的诸问题现状2000年12
月http://www.mexLgo.jp/b
men
u/shingi/chousa/shotou/003/toushin/001219.hUn
随
着不登校学生的数量的不断增加,在日本不登校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棘
手和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能否
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重新回归学校,是
关乎日本教育质量的及民族未来发展的关键。为此,20
00年,日本文部科学省
发出了。希望不登校中小学生回归校园”的通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也不
断地加强对不登校学生的关注和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近几年,日本不登校的学
生数量趋于减少
,2001年度为138722人,2002年度为131,252人,2003年度为
lO
126,212,2004年年度为123,:317人。但不登校学生的数量仍然居鬲不下,它周
日本学生的学力低下问题、班级崩溃和欺辱现象一同构成了当今日本教育上的顽
疾,影响着日本 教育的发展。
ll
第二章“不登校”判断标准及形成恢复过程
一、不登
校的判断标准
对于是否是不登校的判定,首先必须对不登校进行定义。简单来说,不登
校就是“
由于某种心理的、情绪的、身体的或社会原因和背景引起的不想或是
尽管想去上学却不能去的现象。”<
br>(--)自身判断标准
1、生理方面:
“不登校”的初期最多的表现为身体方面的症状,
被称为所谓的心身疾病。
具体地说,表现为头痛、腹痛、疲劳等(全身的倦怠感),发热、拉肚、呕吐,
但是有时,也会伴有自律神经失调症等不适症状。它表现为早晨上学的时候,
出现发烧,痢疾等
身体症状,但是午后或放学后就会恢复健康状态。出现这样
的身体症状的情况下,有必要前往医院,但是
一般来说,并不能根据孩子表现
出来的症状找到相应的病症。医生通过精细的检查后,如果孩子的身体并
没有
异常,不要告诉本人,但要彻底的告知其家长,同时,学生的心理咨询顾问也
要同医生就此
方面的问题沟通。但是,有时虽然看上去像是不登校的症状,但
是实际上是血液、脑肿瘤方面的疾病,这
样的病例也被发现过,因此,在孩子
表现出以上身体症状时,家长带孩子接受相关方面疾病的检查是十分
必要的。
2、心理方面:
不登校行为一般伴随以下症状:比如说,与平时的言行不一致,极度回
避人
群,对家里某个人恶语相向,使用暴力,损坏东西等,诸如此类偏激的行动。但
是一般来说
,如果不对他进行登校刺激,这种行为通常是短暂的、一时的。
在对不登校行为的判断过程中,比较容易
与精神方面的疾病相混淆,这一点
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精神方面疾病的特点是,容易疲劳、积极性的减退
、难以集
中注意力、学习成绩不好、比较容易激动、多语、浪费、沉默寡言、孤立等症状。
另外
,也表现为诽谤、说谎、对过细的细节比较敏感,有时会对身体中产生的奇
妙的感觉变化进行描述,如果
学生表现为这些症状,就要尽早同专门的咨询顾问
商讨,并有必要接受精神科的检查。而一般来说,不登
校生则不会表现出上述症
状,小学生不上学但仍然可以在家中做喜欢的事情,也会和朋友一起玩,而中学
生由于对不去上学在内心产生负罪感,当在外面看到朋友时会选择回避,所以尽
量呆在家中不出
去。
总之,在不登校的现象发生的情况下,因为同其他的症状相关联,所以有必
要同个人的行为
和生活环境等诸因素一同综合的考虑。
(二)外在判断标准
1、家庭方面
家庭成员对孩子是否存在不登校倾向和行为的判定,主要取决于孩子对待登
校刺激的态度反应。一般来
说不登校生对于督促其上学的行为比较敏感,特别是
来自父母和老师的非理解性的督促,这样严重的刺激
,会使孩子产生所谓的“畏
缩现象”。表现为,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昼夜颠倒,如果孩子对登校刺激过度
反
应,就会演变为家庭暴力。
2、学校方面
不登校生在学校表现为对有关学习、学校的
事情非常敏感。对集体活动渐渐
失去兴趣,与老师或是同伴的关系变得紧张。当然最明显的表现莫过去不
来上学,
此时就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应意识到他可能存在不登校倾向,应该及时
对其在
不上学期闻的活动进行了解,如果他只是呆在家中,教师要定期进行家访,
和不登校生及家长沟通,但是
不登校生可能对老师的到来感到十分的反感或是躲
避,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适当的减少家访的次数,以减
少对他的登校刺激。
如果学校里充满了填鸭式的教育和无趣的课程,再加上严格的极其细致的校
规和约束型的管理体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在学校中只能感到痛苦,此时,如
果只根据学生的表面行为
,就鲁莽的给他贴上“后进生”的标签,学校和教师把
应负的责任转嫁到了学生身上,推卸了自己在这一
问题上的责任,这种做法是不
科学和不道德的。
(三)同。短期欠席”的关联
根据日本
文部省的定义,“由于某种心理的、情绪的、身体的或社会原因和
背景引起的不想或是尽管想去上学却不
能去,并且在一年中缺席天数达三十日以
上的现象。”被称为“不登校”。但并不是说休息天数没有超过
30天,就不是“不
登校”,从不登校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援助的观点来看,即使是只休息一天,那也可能是不登校的初期症状,但是另一方面,也存在可能是由于疲劳,或者不
明的理由导致的短期
欠席。关于孩子们的这种短期欠席,既不要过于神经质的烦
恼,但也要避免教师认为它是一种病状,而放
纵任其自由发展。
(四)同。怠学”的关联
所谓“怠学”一般是指,不喜欢学习、不适应团体生
活、不来上学、逃学,
在公共活动中怯场的行为。不来上学有各种各样的表现状态,很多情况下,不登<
br>校和怠学是很难清楚的区分的,但是其对应的解决方法却是明显不同的。如果是
怠学的情况,就要
严厉的教导其去上学,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让他建立起正确的、
有规律的生活。但是,不登校(想来上学
却不能来的状态)的情况下,本人和家
长都应在放松状态下进行活动,耐心的等待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
同时是不去上
学,由怠学导致的逃学行为,却与不登校有着性质上的区别。逃学往往是在家长
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具有欺骗性,而不登校的青少年一般是呆在家中,想去
上学,却由 于某种原因而又不能上学的行为。
因为基本指导的方针不一样,所以准确地识别这两种不同的状态是非常 必要
的。这个大致的标准是从事例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并不是绝对的,也存在例外的
情况。对二 者的判断主要是以“本人不去上学后快乐与否”作为基础。“不登校”
表现为本人因为没有去上学而产生 高涨的压力感、不安感、紧张感,并且正为此
感到痛苦。“怠学”则表现为,不去上学让身体得到了休息 ,并非常有活力的愉
快地进行其他活动。另外,不登校儿童,在早晨常常因为身体不适而不能出门上学,但时怠学儿童也有倾诉自己身体不适的情况,但起因是不同的,怠学者是因
为游玩、饮食等生活 习惯混乱造成的身体不适,当他们来到学校是是健康的,放
学后仍然能出去游玩。
表3.不登校 与怠学的区别
不登校
不去上学时常常一整天呆在家里,尽管出去也
是一个人。
态度认真,成绩通常在中等以上:
怠学
睡到正午,然后去闹市或朋友家游玩、
。
的行为表现
打游戏.
不能全神贯注的学习(例:上课时睡
觉),成绩大体上很差;< br>通常被朋友轻视,经常引起老师注意;
没有去上学后,表现出平静的情绪,谈
很多情况下 。不能明确其不上学的
本人的特点真正原因;
没去上学后,表现出紧张、不安的
情绪, 提起学校的事情变得紧张;
有时在家庭内表现出暴力倾向。
父母知道他没有上学的情况;
家庭内部
特点
论起学校时并不表现出强烈的反应;
伴随家庭暴力的情况较少.
有的父母并不知道孩子没有去上学;
对教育的关心程度较低,很少去专业的
咨询机构;
家庭内生活复杂、不安定。
父母积极商谈以期找到解决方法:
母亲过度保护和干涉孩子的生活 。
父亲工作繁忙对孩子的照顾较少.
二、“不登校”的形成与恢复过程
在这里,我们试 着把不登校的发展过程分成初期(发生)、中期(进行)、后期(恢
复1三个阶段,一般认为,最明显的 不登校的行为特征大多数集中于初期和中期。
对于不登校的形成和恢复过程的界定和表述方式,在日本学 界有许多不同的观
点,归纳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不登校的初期 症状
1、身体方面的症状
在不登校的初期阶段。孩子在必须去学校与自身又不想去学校的矛盾中 ,一
14
般是通过“生病”来满足这个愿望的,孩子多陈诉自己有头痛、腹痛、
恶心、腹
泻、发热、感到全身疲劳及身体不协调等症状。家长认为孩子生病了而带孩子去
医院,
但通常经过检查,孩子却被认定身体没有异常、无疾病。在得知身体没有
异常后,来自周围环境的压力增
强了,导致学生对学校和家长的反抗增强。另外。
由于这些身体症状几乎都发生在早晨,多表现出从午后
到傍晚直至夜问逐渐减轻
或消失的倾向。这种状态的持续,使父母认为是孩子是由于懒惰而不登校,那么
如果强制其登校,孩子的反抗会表现得更加地明显。回
但是如果根据医生的诊断和症状在午后逐
渐消失这一现象,就简单的认为孩
子是由于不愿意上学而在说谎则显得过于绝对。孩子可能是因为不愿意
上学,而
真正的感到了腹痛或头痛等身体的自觉症状,因此应该从心理方面来考虑和理解
不登校
儿童的这些症状表现。o
2、畏惧性的反应
父母和教师用言语和表情对儿童进行登校方面的刺激
或发生登校情景时,
儿童的拒绝性反应表现为腿发直、身体僵硬不能活动。另外,一些不登校生对登校刺激发怒、感到紧张,并且把自己一直关在房间里,有时也会产生身心不顺的
情绪性反应。梅垣弘
认为,。畏惧性的反应,即儿童对来自周围的登校催促和复
归学校的压力,表现出敏感的情绪性的反应(
精神上的不安、行动化倾向和身体
的症状等),这些反应是区别不登校和精神病以及怠学的基本特征。o
另外,也存在以下情况,就是当父母以及教师未给与登校刺激,孩子自身仍感
到了刺激,并且表
现出与受到登校刺激时相似的反应。有学者列举了在开学式、
毕业典礼、课外活动等学校活动时,不登校
生表现出烦躁情绪的情况.o
不仅如此,同老师、同学的人际关系变得不那么和睦,对学习和运动的兴趣
减退等变化都可能是不登校行为产生的前兆。但是也不是说所有的不登校前期都
有这些状态表现
,也存在那种突然就开始不上学的不登校案例。但是这个时期被
认为是对学校开始产生不适应感的阶段,
对于发现和及时诊治不登校是至关重要
的,所以在某些学校已经开始采用对学生的不登校的次数进行登记
,以及早预防
不登校的发生。
(二)不登校的中期表现
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自我封闭
或攻击性行为。在这一时期,来自外部的压
力要求不登校生必须去上学,而他们自身又不愿意去上学,这
种矛盾的心理,使
他们产生高涨的不悦情绪,因此他们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拒绝吃饭和与人沟通,
具体表现出以下一些行为。
。【日)平井信羲.山崖俊子.弟子丸部子.登校拒否咒‘,治瘵教育.柬
京-籍.
198l:P25.
。(FI)稻垣卓.登校拒否兄^o援助.金剐出朊
。【
日】梅垣弘.登校拒否。子E‘亡b.学事出版.
l99l:P59.
1984:P26.1g88:P4s.
。(日)井上肇.佐藤修簧.登校拒否‘土々扫5.山瑶新翻社.
1、家庭内的暴力
不登校在中期表现为在家里乱扔东西、破坏东西,对家庭成员实行暴力的行
为。
平井将这种家庭暴力分为以下三种:
11身体的攻击
反抗父母的攻击性行
为,母亲往往成为这种攻击的对象,有时则会表现为
针对父亲和兄弟,使家人受伤。
2)物品的
损坏
损坏玻璃和器具等,不登校的反应程度差剐决定其破坏程度的差别。
3)言语的暴力
即所谓的“骚扰”,表现为跟在父母身后,提出各种各样的不合理的过分
的要求,并逼迫父母来实现。
2、封闭式的生活
当不登校的状态长期持续,不登校生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并拉上窗帘,为<
br>了避免和家入正面接触,他把自己的吃饭时间也与家人错开,或是让母亲把饭菜
拿到自己的房闻里
。这其实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把家看作是能够给予自己安全
的避风港,而不愿意出门。这种自我封闭的
状态有时会持续两至三年,父母必然
对孩子的这种状态持续到何时感到忧虑和不安,但是一些学者认为这
种自闭的状
态也是恢复期前期的准备阶段,因此对再次登校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自闳状态,更
有甚者会出现昼夜颠倒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中午开始睡觉,
夜间起来活动,导致生活习惯混乱。
3、放纵的行为
当暴力行为逐渐减少时,不登校生开始迸入懒惰放纵的生活状态。许多孩子
在下
午起床,沉迷于电视节目中,或是听收音机,热衷于电子游戏机,每天把这
些无聊的事情重复的做很多遍
,也不想去学习,是这个时期的最重要的特征。
在父母看来,这种无所事事的行为是出于懒惰,但是这个
时期却被一些学者认为
对测量儿童心理稳定性的具有特殊意义。
4、强迫症
这一时期也
可能存在着作为神经性疾病的强迫症,每天做一系歹Ⅱ不必要的事
情,例如,固执地多次重复洗手、穿脱
衣服。核查自己的书包等,并且对他人的
事情极度关注。这样的孩子对周围的环境感到不安,并且迫使自
己的内心持续紧
张状态,导致心理上的不安,这种症状的增减取决于周围人的态度和采取的对策。
在这一时期来自外部的压力越大,孩子对这种刺激的反应就会越大,以致这个时
期持续的时间也变得更
长。但是如果在这一时期对他的表现不施以巨大的压力的
话,就可以使他的心情变得平静,不那么烦躁,
那么这个时期也就马上会结束。
有学者认为在这个阶段应做的是让不登校生尽快的进入“
家庭安定期”。这
一时期是指,如果外部停止不断强迫他去上学的刺激,家长和孩予的隔阂就会减
少,这样的话,就会使他的初期混乱状态减轻,让他在家庭内部得到一个安定、
舒适的环境来度过这个
时期。但是由于家长和社会是不可能对孩子的这种不登校
行为采取漠视的态度,他们与不登校生之间的矛
盾是很难彻底消除的,所以这个
时期只是相对的表面上的安定。另外在这一时期,不登校生可能在表面上
已经显
示出和普通孩子一样的状态,但在内心上他们离健康的心理状态还是很远的。由
于这个时
期是非常漫长的,在这个时期所有的策略的目标就是要尽量缩短它的持
续时问,使孩子尽快进入下一个时
期,即后期恢复时期。
(三)不登校的后期恢复
在不登校后期,中期出现的一系列的显著问题已
逐渐消失,从整体上看,针
对恢复期的不登校生的最初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但是根据恢复期各方面的不同
特
征,研究者对不登校生的恢复阶段有不同分类。例如,佐藤认为不登校后期分为,
恢复阶段、
学校复归阶段、完全的治疗阶段。o小野将不登校分为,始动期、归
心期、准备期、挑战期、不安定登校
期、安定登校期。o稻村把不登校的恢复过
程分为,意欲回复期、登校在开期、不完全适应期、学校适应
期。回对不登校恢
复过程的描述,虽然不是所有的不登校生都会表现一致,但大多数情况下,不登
校生是按照这个过程恢复,不登校恢复期的心理过程可以列举出以下的共同点。
1、对自我价值的重新
定位
即从所谓的不去学校是错误的和以学校为中心的价值观中解放出来。因为在
不登校期间,不
登校生通过各种各样的遭遇和思考达到心理上的成长,他们意识
到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学校只
不过是生活方式的一种,这种对学校的
新的定位,使他们完成了从自我否定、失去自我向主体性选择的生
活方式转变。
2、对自我形象的重新塑造
由于建立起了额的价值观,不登校生对于自己不能去学
校的事实也逐渐变得
宽容,减少了强烈的内疚感。当他们反思自己、考虑自己的未来及探求生活的方式时,开始倾向于寻求自我形象的确立。当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并打破了一元
的价值观时,他们开
始用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看待事物,开始以自己的意志来独立
行事。例如,梅垣弘认为不登校生在这个时期
的主要特征就是,主动地帮助做家
务,开始与“外部”接触,对于与学校相关的话题也显得不那么回避了
。o另外,
这个时期被认为孩子有可能自主地去上学,而不再是被强制的登校。
o(日)井上肇
.佐藤修算L翦揭鲁.P
5
3.
98
5:P
112.
。(日
】小野修.藐E教师∥助I,j壁校拒否!I己。成畏.黎明謇房.1
印(日)稻村博.登校拒否‘'克
服.新曜社.1
o(日J梅垣弘.前揭謇.P
109.
98
8:P
3
1.
3、对不登校的重新认识
逐渐走向自我独立后,对那段不登校的痛
苦经历,他们并非觉得不堪回首,
相反地会表示肯定。根据对不登校生的访谈,由于不登校,使他们遇见
了更多的
各种各样的人;由于不登校,使他们能够有时间慢慢的思考自己的事情;由于不
登校,
他们找到了人生的目标。不登校的体验,使他们树立了新的价值观、促进
了自我形象的确立,这些宝贵的
经验使他们在内心中肯定了自己的不登校经历。
这一时期也是不登校生满足自我实现的必要过程。
在这一时期,家长要促进家庭的安定,尽量不让他们接触学校和与学习相关
的事情,让他和普通的孩子
一样平静的度过每一天。由于他们还处在对学习没有
兴趣的阶段,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让他们做一些自
己喜欢的事情或是帮助家里
做一些事情,最终的目的是使他们对只待在家里产生厌烦感,让他们自己从这
种
状态中走出来。这是学校和家长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努力目标。如何判断何时让孩
子通过自己的
努力,何时从外部给与孩子帮助来实现再次登校,准确判断这个时
机同样是这一阶段的要点。可以看出,
不登校生复归学校的过程是曲折前进的,
而且不登校生距离真正的恢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上
是通过诸多不登校生的实例,总结得出的不登校生初期、中期、后期的
行为特征,但是由于存在着个体的
差异性,因此仍然有不全面之处。另外,以上
结论是从不登校生的身体、精神症状、问题行为方面的表现
来归纳的,但由于每
个人性格和身心阶段发展以及周围环境影响的差异,必然会使学生的不登校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细致差剔,因此关于不登校的形成和恢复阶段的理论,还应该在今
后的研究中不断的被
深入探讨与推进。
第三章不登校行为的解决策略
日本不登校学生从1991年的
66817人,到2000年已达到134286人,里逐
年增长的趋势。不登校生人数不断增加,这一
问题已成为日本教育界一个十分棘
手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产生不登校现象的青少年存在予各种性别、种
族和收入
的人群中。然而这个行为趋向于比较普遍的存在于青春期少年和第一次进入新学
校的学
生中(例如,幼儿园或一年级、初高中)。通常,青少年在接受正规治疗
的一两年之前就显示出了登校方
面的问题。有超过百分之四十的青少年表现出不
登校行为超过两年神一方面,学校和家庭要提早注意其是
否具有不登校的倾向,
及早预防;另一方面,对于已发生的不登校行为,要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
br>以尽早纠正其不登校行为,使他们及复归学校。为了减少不登校生的人数,日本
教育界在预防和解
决中小学生的不登校问题方面,总结出了一套较完整的实施方
案.
一、检测表的使用
“
不登校”的早期预防和发现,即在学生不登校的初期介入,如果能够在这
一时期尽早给予适当的理鳃和帮
助,对于尽早结束不登校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在
最初的症状期,不登校生会有一些行为表现,因此对不登
校进行早期发现是有可
能的。虽然在实际操作中,不登校的前期症状是极难确切把握的,但是,对于不<
br>登校生酱遍表现出来的一些不适应状态还是可以掌握的。为了尽早发现不登校问
题,可以采用不登
校检测表,来确定学生是否存在不登校倾向。这里介绍的是北
海道教育研究所制定的检测表,它是根据教
师的日常观察和各种检测结果,特别
是对那些被认为可能存在着不登校倾向的儿童,通过对他们进行多方
面观察的基
础上总结得出的。教师根据检测表,首先测试被认为存在“不登校可能性”的儿
童,
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如果判定该生确实有不登校的倾向,那么进行第二次
检测,使用针对父母的检测表
,以该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和家人的养育态度等为重
点,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学校和家庭应当密切接
触,在此基础上,确定这
个学生是否有不登校行为,并联合制定指导方针。
wilh
a
nxiety-bescd
schoolru-furtaL
。Hand-n,C,Sande
rs,S.L,Massaro,S,&t丑sIt
c
G(1998).Predictom<
br>ofseverity
ofabseateeismiachi]drell
Journ
al
ofCllnlcalChild
Psychology,27,246-254.
19
表5.“不登校倾向检测表”(教师用)
—年一班
姓名:一一<
br>性别:一一
出生日期;一一
是否
I.对学校的印象
(1)曾经对学校感
到厌烦
(2)正对学校感到厌烦
2.同朋友的关系
(3)很在意来自朋友的评论和目光
(4)躲避与朋友的会面和交流
(5)正遭受来自朋友的厌恶
(6)不再与朋友发生口
角和争论
(7)小学时代的朋友很少
(8)中学时代的朋友很少
3.健康状况及对运动
的兴趣
(9)对事物存在好恶
(i0)轻微头痛或腹痛也会特别强调
(11)小学时代
不喜欢运动
(12)中学时代不喜欢运动
4.本人的日常状态
(13)不喜欢学习(14)对某一个科目很讨厌
(15)因为学习能力低下而产生焦虑感
(16)早上有头痛
、腹痛等身体不适症状
5.本人的性格特点
(17)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
(18)依赖别人、缺少进取意识
(19)没有活力和自主性
(20)比较敏感、不安
(21)比较注重事物的细小方面,追求完美
(22)缺乏忍耐性和决断力
6.父母的养育态度
(父亲用o、母亲用/X)
(23)经常严厉的命令、禁止,批评孩子
(24)对孩子过于照顾
和干涉
(25)对孩子不关心、放任
(26)无视孩子的能力、禀赋,让他按照父母的要求和目
标
发展(期待过剩)
(27)与孩子有比较适当的关系。不过于宠爱孩子
(28)无意
义的担心产生的过度保护和帮助
7.父母的性格特点(父亲用o、母亲用△)
(
29)自我中心、任性、合作精神差
(30)依赖别人、缺少进取意识
(31)没有活力和自主
性
(32)过分强调自我的主张和想法
(33)缺乏忍耐性和决断力
(34)与别人相
比,自我感觉较差
(35)有不切实际、过高的理想
(36)对别人的批评转嫁自己的责任资料来源:北海道教育资料研究会‘对登校拒否的教育相谈》
二、登校刺激
(一)登校刺激
的概念解析
在日本,“登校刺激”最初是在1970年由梅垣弘提出的,因为其独特的定义
而被
广为知晓。但在日本这一词汇还没有被专业词典记载,并给予定义。这里采
用的是梅垣弘的看法,他认为
,“登校刺激”就是围绕着登校问题,儿童受到来
自周围环境的心理压力的总称。登校刺激以催促其登校
的斥责为根本内容,还包
括来自学校的询问电话、教师家访,来自朋友的登校劝诱,这些使不登校生即使
在家里也意识到学校的存在,这类间接的刺激也被称为登校刺激。可以说登校刺
激是一个在日本
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日本特色的教育用语。
由于前面已指出不登校是由于某种。心理理
由”导致的,但是心理的缘由眼
睛看不到,因此比较难于理解。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不登校现象十分担心
,有时
却采取了不太合理的于涉方式,比如说家长仅对孩子的学校生活表现出更多的关
心,责任
感强的老师在上班的途中或是放学后会对学生进行家庭访问,督促学生
去上学,亲友也对其进行劝导。还
有些父母会对孩子进行劝导、训斥,或是殴打、
哀求,给与交换条件等等。这些为了让孩子早日再回到学
校的行为,都是“登校
刺激”的具体表现形式。
(--)各个时期的登校刺激
在不登校
的不同时期,所采用的方法,即登校刺激也是不尽相同的。
1、初期:在这一时期学生持续缺席2、3日
,并正对是否去上学犹豫不决,
这一时期的指导原则是,让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去上学,并且帮助他们建
立起对
学校的所谓的“安心感”.
a.情绪混乱型:通过鼓励的言语让其振作起来,而不是让他
们感到窘迫和把
这种刺激变成一种负担。耐心的对不登校生进行诱导,直到他们自身产生想要登
校的想法。
b.怠学倾向性:对他们进行激励的同时给予一定的刺激,但是这种刺激不是
对他们进行斥责,而是通过谈话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帮助他们克服这种怠
学倾向。
2、中期:这一时期,不登校生在不登校初期的混乱状态已经逐渐减少,是
积攒再次登校能量的时期。
由于登校刺激有时使用不当,会造成儿童情绪的再次
混乱,因此在这一时期应当慎重进行指导。耐心倾听
不登校生对自身学习以及今
后的出路等方面的各种不安想法,给他们能够产生安心感的言语安慰在这一时
期
是很必要的。学校应当定期同学生的家庭联系,确认他们在家庭中的表现情况以
及对于再次登
校的想法。
3、回复期:在不登校中期积攒的能量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产生作用,他们
开始考虑
学校的事情以及自己今后的发展,并且开始一点一点地向周围的人说出
自己的想法。这一时期的登校剌激
是要以让他们回归学校为直接目的进行的活
动,如果学生本人有登校的意愿的时候,那么我们就以讨论什
么时候以什么样的
形式登校来对他们进行继续指导。由学生来考虑和决定自己最适合登校的时期以
及登校的形式,给他们充分的自主权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和监护人应当以温和的
态度对待他。
(三)登校刺激的利弊分析
对于不登校生,教师首先必须认识到,他们和普通的去上学的孩子相比,他<
br>们更加认为学校是重要的学习场所,应该认真对待。从外部表现看,他们呆在家
里只看电视,或是
放学后和假期快乐的游玩的,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
正在为自己不能去学校的这种罪恶感所折磨
。这样,他们一方面有强烈的去学校
的想法,另一方面却不能去上学,而且自己又不能理解自己的这种行
为,对于这
种内心的矛盾,他们感到苦恼,坐立不安。对于这种不安状态,如果家长和教师
施以
登校刺激,可以说无异于是他们痛上加痛,孩子自身的罪恶感更加加深,越
来越造成他们的情绪混乱,得
到让他们登校的意图相反的效果。特别是那些无视
孩子的内心想法,来自家长和教师急躁的欠考虑的登校
刺激,不仅没有效果,对
孩子的心理只能产生有害的影响。
据此,如果认为对孩子的登校刺激是
没有用的,教师不再对这种行为加以干
涉,只是等着孩子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想法也是不正确的。
所以,不论你
怎么样考虑登校刺激,作为教师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要保持和孩子之间的良好关
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对孩子进行家庭访问。这个时候对于不登校的儿童
来说,首先要对让他们感到
教师对他们陷入的这种“应该去学校,却由于某些心
理上的原因而不能登校”的状态的理解,以真诚的倾
诉为原则向他们伸出援助之
手。教师不应该对孩子的登校刺激表现得十分明显,小学生相对于初中生和高
中
生来说,老师的这种家访更容易起到效果。如果不登校生对家访反应强烈,那么
就要在一段时
间内减少家访的次数,有必要考虑家庭访问的时机.
三、学校的对策
学校应意识
到学生是由于心理上的原因导致身体上的各种症状表现,通过教
师同学生的交流,理解他们内心的要求,
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教师进行家庭访
问,要询问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并与其他教师商讨,在于
学生和其家长
互相理解达到共识的基础上策划方法,同时密切与学校的生活咨询顾问、心理保
健
教师等专家的联系和合作。总的来说,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建立具有吸引力的学校<
br>在学校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能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融洽沟通,主动学习、
共同合作,意识到自
己的重要性和自我存在感,并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充实感。为
了减少学生的不登校倾向和不登校行为的发生
,学校应成为能够使所有学生获得
安全感和充实感的场所,因此建立具有吸引力的学校应当成为学校发展
的目标.
1、落实新的学习指导纲要
日本文部科学省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减少教育病理{
司题的出现,
从2002年开始实施新的学习指导目标,它以让学生确实掌握学习指导目标规定
的基础和基本的知识,培养丰富的人性和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作为基本的目
标。不登校行为的产生很多
是由于儿童在脱离家庭进入学校,或是转学后,不能
很好融入新环境而产生社会不适应所导致的,因此,
日本新的学习指导纲要在培
养儿童的社会性方面做出了较详细的规定,例如通过开展班级活动、学生活动
,
学校仪式等的特别活动,积极培养学生之间及学生和教师间的人际关系,从而提
高学生的学校
归属意识。在环境改变的入学初和新学年伊始,有意识地安排对新
生进行教育,安排有关对人际关系培养
和学校生活的适应指导的活动。在新纲要
的指导下,各个学校在各学科、以及道德教育和活动课程的基础
上,注重开设创
意性课程,通过有效利用新设置的。综合性学习时间”,和推进体验活动等,以
望进~步积极地开展以社会性的培养作为目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
2、建立开放式的学校
开放式
学校是从学校是社区的公共财产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指在
教育委员会的协调下,由社区、家庭
和学校联合共同经营管理的学校,它既是学
生学习的场所,也是社区的学习中心。建立开放式学校,学校
可以在各种各样的
场所开展活动,扩大了学生的活动范围,活动的指导者,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师,
也可以让校外的其他人员协助。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以学校为基础,尽量提
供适
合儿童的,他们比较感兴趣和关心的学习、活动的场所,同时加强同校外各社会
团体的合作
,并争取得到教育专家的帮助,为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参与社会活动
的机会,改变学生以往单纯以书本知
识为中心,被局限于校园这个狭小空间的学
习状态。只有建立魅力型学校,才能够让青少
年真正的在学校、在学习中感受到
乐趣,从而乐学、好学,同时开放式学校也能够增强学生对学校以外的
环境的适
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进行社会化。
3、营造安心的学习环境
在日本,由于学
生问的欺辱现象,学生和教师的人际关系紧张,遭至Ⅱ体罚而
导致的不登校,在造成不登校的原因中占较
大比重,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学
校应当是儿童安心的、偷快的学习场所,在学校绝对不允许存在凌辱
和暴力行为,
一旦发现此类行为,学校要根据需要和警察局等机关联合,对这种阎题行为采取
强
硬措施。另外,教师必须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来对待,改善教师和
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对于解
决不登校问题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研究表明,对
学习的恐惧和从朋友那里受到歧视是使学生再次产生
不登校行为的诱因。因此,
消除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和人权侵犯行为,杜绝学生闻的欺辱现象,提供绘儿童
一
个安全、安心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最终自愿登校,才能够真正解决不登校问题。
4、提供细心
的人文关怀
出于不登校防患于未然的宗旨,学校对学生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细心的关怀和
指导对于
减少不登校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产生的不登校,它不同于
中学阶段,小学生很多是由于不适
应学校生活或是基本的生活习惯没有掌握,在
产生了挫败心理的情况下导致的不登校。针对这一问题,小
学校应与家庭联合,
让小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习惯。中学阶段的不登校一般是由于不适应学校生活和青春期问题导致的,如何改善中小学校之间的联系是减少中学生不登校人数的一
个重要策略。为了消
除初入中学的新生的不安感,针对小学的商年级学生实施对
中学的体验入学活动,并对中学生入学初形成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学校的变化
进行细致的指导。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给与相应的指导和
关怀可以帮助他们解除由生理和
心理上的变化所带来的焦虑和困惑,排除心理上的障碍,减少由于心理原
因导致
的不登校现象的发生。
(二)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尽管有生活顾问、适应指导教室
等学校以外的民间机构盼存在,但是对于学
生的教育,教师的中心位置是不能动摇的。学校教师要认识到
自己在同学生交往
的过程中的影响力,要时刻注意担当学生的指导。对于学生的不登校问题,每个
教师都要以实事求是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而不应该对不登校生持有成见。只有
这样,教师才能和学生
在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谈,从他们的立场倾听,但是这种
倾听也不是一味的接受。教师要适当的对他们的
行动进行纠正。同时,教师间要
互相合作,树立良好的学风,共同努力建设一个使儿童体会到存在感和自
我实现
感的学校氛围。
由于不登校的多样性,以及时代特有的背景,为了避免产
生对某些学生是否
是处于不登校初级阶段的错误判断,教师不仅要掌握关于不登校方面的基本的理
论知识,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例如,精神病学、
虐待儿童的早期发现
和自闭痖等相关知识的掌握。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知识的
学习,教师是以能更好的对不登校生进行早期
援助为前提的,而不是要求教师对
不登校生作出专业性的诊断。对于学生是否存在不登校倾向,仍然需要
由专业人
士来判定。
(三)发挥保健室、相谈室的作用
保健室、相谈室在儿童不登校的
初期或是由不登校开始回归学校时期,作为
儿童的临时居所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日本,对保健室的利
用情况,根据统计,
2001年,存在学生“在保健室上学”的状况的学校占总学校数的比例,小学为<
br>12.3%。中学45.5%。这一数字与11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较,增长了两倍左右,
在保健
室上学的学生平均人数,小学是1.4人,中学是2.3人。
近年来,日本对不登校问题的研究很重视发
挥学校的生活顾问的作用,注重
其在不登校支援对策中的专业性功效以及所承担的职责分量。另外,除学
校生活
顾问和相谈室的相谈教师以外,进一步充实由各个教育委员会设置的教育相谈体
制也是・
种必然趋势。
如前面所述,对于有不登校倾向的学生和不登校生的对策,要在相关教职人
员、指
导组织之间的共同理解、共同策划下制定。为了达到对不登校生信息的共
享,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为学
生建立个别指导记录来达到这一目的。这个指导
记录,除了记录学生的缺席或在“保健室上课”的基本情
况外,也应当包括对其
他关系机构合作实施的策略、学生的言行以及家长的应对方法等的记载。需要注<
br>意的是,在做记录的时候,应只记载客观事实,要尽量避免主观性的判断。这个
记录也可在同学生
的保护者交谈以及家访的时候使用,因为如果在倾听保护者的
意见的基础上做成记录。对于加深同保护者
的合作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另外对
于该指导记录的保存,既要考虑到保护个人的隐私,同时在各学年间
、中小学校
间,以及要转学的学校间,如何做好对此指导记录的交接工作也是非常值得考虑
的重
要问题。
四、校外合作、协同机制
不登校生去学校上学并不是最终目标,以孩子为主体,根据孩
子自身的发展,
为了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的独立为目标的对策才是可行的。很多学者认为,在孩子
能够自主上学之前要给与足够的耐心等待,这是方法的基本,但是如果什么努力
都不做,只是一味的等待
,只能是徒劳的浪费时间,因此根据不登校儿童的状态
采取积极的行动是非常必要的。
<
br>(一)家庭对策
首先在教养方式上,父母尤其是母亲不要对孩子过于溺爱,要培养他们的独
立性、.社会生存能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应当承担起自己必要的责任,
多点时间和孩子玩耍
,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对于不登校孩子的教导,父母要有
耐心,要弄清楚孩子是何种原因导致的不想上
学,然后家庭成员一起商量出帮助
孩子渡过这个时期的对策。尤其是在不登校的中期,孩子多半会呆在家
里并产生
暴力、自闭等行为,这个时候父母就更要对孩子给予充分的理解,不要对他的表
现施以
巨大的压力,要尽量为他提供一个安定的家庭环境,,这样可以使他的心
情变得平静,不那么烦躁,帮助
他尽早进入安定期。
(二)。适应指导教室”
“适应指导教室”是指,在县以及各市町村教育委
员会设置教室,为使不登
校的中小学生恢复正常的学校生活,向他们提供多种多样的指导和帮助。本文以
在教育中心设置的适应指导教室为例,来描述适应指导教室的运行过程。
具体内容包括,在适应
指导教室,上午进行各个科目课程的学习,下午根据
星期的不同,进行创造活动、栽培活动、体育活动、
烹调实习等以培养中小学生
的自主性为目标的多种多样的体验活动。因为是分别且具体的活动,学生从制
定
计划到实施,以互相商讨的形式,各自承担责任,所以整个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
的活动。另外
,活动不仅仅局限在教室范围内,还可以进行社会观摩或者幼儿园
访问等校外活动,进行以培养学生社会
性和协调性为目的的广泛的交流活动。
在适应指导教室里,由相谈指导员来承担对不登校生的指导和帮助
,适应指
导教室的培训人员则和孩子们一起进行活动,不登校生在这里通过和朋友的接触
以及各
种各样经验的积累,获得了自我满足感,同时,也变待对参加下一次的活
动充满了信心。这种个人存在感
及有用感的建立,促使孩子自立,继而达到复归
学校的目的。另外,在适应指导教室中,采取把集体活动
和个另4指导相结合的对
策,孩子也会定期接受来自心理治疗师的辅导.
但是,“适应指导教室
”这种治疗方法也存在缺点。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
学生一旦完全的进入适应指导教室,就好像已经转学
,和原来的学校失去了联系,
这样就难以找到再登校的方法。因此,学校和适应指导教室
必须互相紧密联合,
共同为不登校生复归学校提供支援。
图3.解决不登校问题中各部门合作示
意图
同保护者的合作
a.把学生在学校和班级中的日常
表现积极的转告给监护人。b.掌握监护人的不安和烦恼,给予
对策和建议.
厶注意学生的某些具有特殊意义
的行为并与家长交换意见./
学校内的合作
文为了更明确学生的问题,在
校内体制中承
担对学生的指
导和援助.
b.通过校内研究。实饲讨论会
充分理解学生。并且以在整<
br>\个学校中能进行有效的指导
通过合作更好
的对不登校进
行支援
支援为
目标.
与学校生活顾问的合作
\
7
与相关机构的合作
孔对于如何解决
问题,从专业的角
度出发.得到具体具体的建议。
b.通过学校的指导体制的充实市教
a.在超出学校范围的情况下。适时
地征求来自相关机构的建议。
育相谈灵活化.
b.
对于在学校中的对策,深入商
谈,达到共识.
上图来自:学生指导资料集教育相谈编No.12
003年3月24日
学校的教育相谈和不登校对镱广岛县立教育中心
第四章日本
“不登校”问题的评价
日本是典型的教育兴国的国家,重教育使日本有了在战后能引进吸收和消化
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条件,使经济腾飞有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吉田茂在《激
荡的百年史》一书中总
结回顾的那样:“要使日本复兴,除教育之外别无他途。”
他又指出“教育给予日本人以巨大的力量……
,在现代化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这
大概可以说是日本现代化的最大特点。”但是当代的日本教育正面临着
如“不登
校”此类教育病理的困扰,通过对日本不登校理论的研究,对这一问题及围绕它
的研究
理论有如下的看法。
一、不登校问题反映出的育儿观
不登校问题及与此相关的逃学、班级崩溃等
现象已成为当今日本教育界以及
整个社会最为棘手的青少年问题。这种现象在其他国家也同样是令学校和
家长非
常头疼的一个问题,例如英国就为了防止学生逃学,“由英国内政部向议会提出
的一项提
案,未能有效阻止学生逃学的家长将被处以罚款,罚款数额从原来的
1000英镑提高到2500英镑:
拒不出庭应诉的家长将被关进监狱,最高刑期为3个
月。”o但较之其他国家,日本不登校生的人数更多
,原因及表现形态上更加的
复杂、多样,教育专家和学校虽然己制定了非常详尽的解决策略,但对这一问
题
仍然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同日本特殊的文化背景、民
族特点,特别
日本社会特有的育儿观是分不开的。
正如前面所探讨的导致不登校原因的理论之一的“分离不安说”所提
到的,
孩子在幼年期受到来自家庭的过度照顾,在离开家庭进入学校后会带有抵抗和不
安情绪,
这被普遍认为是造成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新生不登校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以说,这种理论中所描述的分离
不安对不登校的影响,在日本社会是更加严重
的。在日本,“父母之间在体力和感情方面实行彻底的分工
,所以他们很少在孩
子面前表现为竞争者,母亲与祖母承担家务并训育孩子。o今日的日本人的家庭中仍存在着较严格的等级制度,父亲为了保持其作为家长的尊严,必须同孩子保
持一定的距离,而孩
子由于等级的存在也躲避着父亲,这实际上使日本儿童比中
国儿童处于更自由的、更受母亲溺爱的状态中
。同时,在日本,少子化现象越来
越严重,据文部省公布的1990年的统计,在校学生人数高中564
万人、初中536
万人、小学937万人,而其十年后的统计下降到高中425万人、初中438万人、
小
。中国教育报.2000年3月25日版
。【荷1伊・布鲁玛.日本文化中的性角色.光明日
报出版社,1989年
28
学766万人。2002年则进一步减少到高中39
2万人、初中386万人、小学724万人.
从这个统计数据的变化中不难看出日本的人口出生率有进一
步减少的趋势。“幼
儿时期父母过度干涉倾向越来越明显,如今的母亲想让孩子在不受约束或限制的环境中成长,还有的母亲采取了让孩子避开各种承受能力的过度保护培养方式,
使孩子不适应学校集
体行动。当老师为让孩子们保持安静而大声训斥时,尽管被
训斥的不是自己,也会吓得浑身发抖,由此开
始对学校产生恐惧感。”回
正是这种特殊文化背景下的育儿观使得儿童对母亲的依恋感十分强烈,儿童<
br>在同母亲分离进入学校后,产生种种心理上的不适应,畏惧外界环境,渴望母亲
的保护,最终导致
不登校问题的出现。
二、由不登校问题看儿童的成长环境
不登校问题之所以成为日本教育的痼疾
,政府虽多方干预,社会各方面也高
度重视,但在减少不登校生的数量方面仍然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
方面与日本
家庭的育儿观有关,同时,也同伴随儿童成长的整个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第一,“
日本被认为是儿童的天堂,特别是少年们,没有羞怯,全然是悠然
自得。”o在日本,儿童在幼年期可以
说比其他国家的儿童拥有更多的自由,他
们自由自在,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来自成人社会的约束。但是,另
一方面,日本的
等级制度的森严,以及社会竞争压力之大又是举世闻名的,这种社会大环境的习
俗不可避免的侵入到作为有小社会之称的学校之中。因此有学者指出,。无忧无
虑、自由自在的童年同承
受礼仪重压的青少年以及成年之间,幼年期几乎是母亲
性质的环境同成年后几乎是清一色的男性的工作环
境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西因此,这就造成日本人的成长环境具有不连贯的间断性特点。而这种环境
的巨
大反差,最早就反映在学校中,因此,学校严格且详尽的校规的约束及课业和升
学的压力,
使得许多日本中小学生不堪重负,心理上的挫败感和对社会的不适应
感增强,最终导致不登校行为的发生
。
第二,日本学校的教育原则是与整个社会的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强调的
是严格管理和团体
的统一性,学校的这种教育态度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日本社会历
来崇尚的顽强、奋斗、合作等精神。但是在
高度倡导个性和个体价值观的今天,
这种一味强调严格管理和绝对服从的教育价值观显然很难在新的日本
青年一代
身上实现,因此,日本的不登校问题的出现也可以说是日本学校教育本身不能适
应社会
发展的结果。
。【日】阪田信子.不登校、恃强凌弱.
‘中国教育报't0∞6年6月2日第6
版)
。f日l晖峻康龙等.日本人十章.日文版.潮文杜,1981年∞页
’尚会鹏.中国人与
日本人——社会集团、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8年版.58页
29
三、对“登校刺激”的评价
前面已经提到过,“登校刺激”就是,
围绕着登校问题,儿童受到来自周围
环境的心理的压力的总称。可以说登校刺激是一个具有鲜明的日本特
色的教育用
语,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只有在日本社会的这种育儿观和为儿童的成长环境
中,
登校刺激才是实用的、可行的。日的家庭认为儿童与成人不同,因此要为他
们的童年提供了更多的自由,
而这种观念为不登校生在不登校期间呆在家庭中提
供的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我们说过,。不
登校”不同于“逃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不登校多数
发生在家长知情的情况下,而且孩子不登校后
,大部分时间也是呆在家中。而逃
学则多是在父母不知情的前提下,外出游玩或是进行不法行为,是一种
带有欺骗
性质的行径。父母知道孩子不去上学而允许他呆在家中数日,这种情况在中国几
乎是不
可能发生的,因此中国学生在不去上学的情况下,更多选择的是“逃学”。
日本家庭对孩子不登校行为的
这种宽容态度,根据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表明,是有
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因为不登校更多的是由于孩子的心
理原因导致的,因此给他
们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自我调整,为再次登校积蓄力量,
而不合时宜的登校刺激往往只能适得其反。
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是处理一切教育问题和实
施一切教育策略的根本
出发点,而日本对学生不登校问题的处理尤其是登校刺激理论的提出,恰恰反映<
br>了日本教育能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将他们作为同成人一样的鲜活的个
体来对待这一事实
。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对不登校行为一味的“放任”态度当
然是不可行的,那么家长和老师对于不登校
生何时采取和风细雨的宽容态度,何
时要恰到好处的对其不登校行为加以斥责,鼓励其登校,
这
一点在理论界还没
有一个确切地研究结论。对于普通的任课教师,尤其是不具有专门的教育学、心
理学理论的家长来说,如何恰当把握这种时机,则是难上加难,甚至可以说是不
可能的。因此,这种状
况容易造成家长和学校对不登校生过于放任,最终错过督
促他们重返学校的最佳时机。
四、对不
登校理论的分析
由于不登校问题十分复杂,它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理论,
并
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还会产生新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因此,政府及社会虽给
予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
人力物力进行调查、研究,但在今日的日本教育学界,
对不登校问题的研究还存在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或
是分歧。
首先是对这一问题概念上的表述,正如前面所说的,“登校拒否”和“不登
校”这两个称呼是各有利弊的,教育研究者比较倾向于使用前者,而医学研究者
比较倾向于后者。广
义的“登校拒否”与。不登校”,大体上被作为相同的意思
来使用,而狭义的“登校拒否”也被叫做“神
经症的登校拒否”。现在在日本,
许多教育学著作中,有些采用不登校的说法,有些采用登校拒否的说法
,有些则
是两者并用的。有的学者会对自己所采用的词语进行明确的界定,但是也有一些
学者,
只是泛泛的采用其中的一个概念,来论述自己的观点。这种概念上的模糊
必然会导致整个理论的不清晰,
这就好比盖房子,如果地基不牢,那么上层建筑
的质量也就令人堪忧。
二是范围的不确定。这个
同样也是由于概念的模糊所导致的。例如对于“怠
学”这一问题,有些学者将其归为不登校的一种表现,
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它不
属于不登校所涵盖的范畴。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仍以“怠学”概
念为例,在统计不登校生的数量时,由于不登校与怠学的表现相似,区分起来比
较困难,怠学所
导致的不来上学的学生数也往往被包括进去了,但是在对不登校
采取对策时,又由于二者存在着不同,则
制订不同的对策将其区别对待。
另外,作为一个还有待完善的理论,不登校同样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研
究
的课题。例如对于不登校生初期的表现方面,主要以事例的观察所总结提供检测
表的广度和信
度还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另外,正如前面所说,对于采取登校刺
激的恰当时机的确定还需要理论研究的
支持。
第五章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日本在文化、习俗等许多方面都受到中国文化尤
其是儒学的巨大影响,在教
育上也同样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但是,日本今天的经济强国的地位,同样也
得
益于近代以来,它擅于吸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艺、文化理念。从明治维新以来,
纵观日本近代
历次教育改革,“1872年法国式《学制》的颁布,使日本近代学校
制度初具规模;1879年美国式
的《自由教育令》扩大了教育的自由和地方自主权;
1881年和1885年,通过对《自由教育令》的
修改,形成了德国式的所谓的《强制
教育令》。”@可以说当代的日本教育在吸取中西方教育理念精髓的
基础上形成了
自己的特色。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全球一体化,教育也不例外,如何与国际教育
理
念接轨,是今后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作为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
——日本,它的中西合璧盼
教育理念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
的基本认识和根本看法,是教师对教育对象的地位、主
体性、独特性、情感和特点等方面的基本认识和根
本态度,是直接影响教育活动
的目的、方式和结果的重要因素。学生观主要是回答“学生是什么”,“怎
样看待
学生”,“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样几个问题,教师持有什么样的学生观直
接影响
到学生的权利能否得到尊重和维护。在学生观中,学校和教师首先要承认
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即“
学生是人”。
(一)历史上的学生观
1、中国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学生观的论述,具有
代表性的有,孔子倡导的“有教
无类”o,“当仁不让与师”,o“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这些论述
都是孔子对学生的观点,他肯定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而苟子贝|j十分倡导
师道尊严,他提出,“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o,他认为教师是礼仪的化
身,要绝对的服从。<
br>2、外国
国外关于学生观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一些,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
。于
洪波.日本教育的文化透视【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84页
o‘论语・卫灵公)
o同上
o‘论语・子罕'
‘‘苟子・修身'
32
巴特为代表
的性恶论学生观,这种观点认为:儿童本性中生来就有一种盲目冲动
的种子,处处驱使他不驯服,需要教
化才能使其本性回到善的层面上来。同时,
赫尔巴特还提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必须
无条件的服从教师。
以为卢梭代表的西方自然主义学生观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
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尊重儿童的人格,使儿童真正成为教育中的主人,为
儿童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
件。
。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学生观,他提出尊重儿童身心
发展
特点是使儿童获得充分生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书本、教师都应当是为学生
服务的。
(二)我国
学生观的不合理现状
“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
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o教育就是这样的一种事
业,它必须把以学生作
为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关爱作为出发点。近年来,社会各界
倡导“以人为本”,但是在现实的基础教育中,
忽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歧视
学生、惩罚学生等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的权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更
没有做
到“以人为本”。
1.绝对服从的学生观
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师道尊严”把教
师的角色神圣化,确立了~方被“尊”,
另一方必须“从”的师生地位,因此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尊其
师才能重其道”,
学生必须听从教师的教导,服从教师的指令。另外,传统文化中重“角色性”,
轻“自我性”的思想,再加上当代中国教育的“功利性”、“工具性”等思想因素
的影响,使得家长、
学校和社会普遍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优劣,为了取得
好成绩,要求学生必须接受来自学校、教师的
整齐划一的教育,不能够随便阐述
自己的意见、想法。
2,漠视尊严的学生观
‘中华人
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
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
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
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但是据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有50
%的教师认为自
己所在的学校存在教师责骂、挖苦、讽刺学生等现象;有50、4%的家长认为孩
子的自尊心或多或少地被老师侵害过。o
“从来没有教师说,学生不是人,但是也从来不是所有的教师
真正把学生当
成人来教育。”o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观,从而决定
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的高低。这种忽视学生主体性和不尊重学生权利的学生观,
。叶斓,等.教育理论与
学校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36页
。北京教科院基教所.北京市中小学实施素
质教育问题扫描[J].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3期
’翘豫华.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砌.桂林:
广西师大出皈社,2003年版,第199页
33
必将影响我国教育在新世纪的
提高与发展。
(三)。不登校”对我国学生观的启示
从对不登校生所采取的一系列对策上,我们
可以看出日本教育界以学生为主
体、尊重生命的学生观,即使是对那些“问题学生”,也给予同样的对待
。按照
日本的不登校理论,对于不来上学的学生,首先,学校和家长不给他们草率的贴
上“逃学
”或是“坏孩子”的标签,不鲁莽的主观判断,而是在尊重的前提下,
采取科学谨慎的测量方法对其进行
测定。在确定其确实存在不登校的倾向或行为
后,家长不强迫他去上学,允许他呆在家中,并通过心理医
生的介入,帮助他们
进行心理上的调整。教师平静的对待孩子的不登校行为,不随便加以斥责,按时进行家访,并充分利用学校的保健室和相谈室,耐心的倾听不登校生的烦恼。
同时,对于暂时不能适
应学校生活盼孩子,不强迫他们马上上学,而是提供
“适应指导教室”来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从不登校到
再次登校的过程。在适应指
导教室,不仅进行各个科目课程的学习,阿时也以培养自主性为目标,进行仓
q造
活动、栽培活动、体育活动、烹调实习等体验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从计划到实
施,学生们
互相商量,各自承担责任,整个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适应指导教
室的培训人员和孩子们一起进行活动
,不登校生在这里通过和朋友的接触,以及
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获得了自我满足感,同时也重新建立了
自信心。日本社会
的“不登校”对策,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建立以学生
为主体的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能否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评
价教育质量优劣,决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
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
西。对于他的见解,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教师教
授的任何知识,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被吸收
、掌握,因此教育过程必须
以学生作为主体。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
、
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
心。”“以人
为本”的观念贯彻到教育领域,就应当是“以学生为本”。开展以“学
生为主体”的教育,学校、教师就
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调动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教学交往的互动过程
中体验主体性。
2、建立尊重个体生命的学生观
判断一种教育活动是否合理,“最基本的尺度是
要看它有没有体现对生命的
尊重和关爱,有没有使每个身处教育世界的生命都焕发了生命活力,有没有使
生
命的能量通过这样的教育得到了增值、提升和发展。”∞而对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及
尊重其基本
人权的生命教育理念,在我国受重视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不尊重学
生生命权、尊严权的现象在基础教育
层面还较为严重。“教育并没有真正在乎和
。李政涛.教育学的生命之维【J】激育研究.2004年第
6期
弘
尊重学生自己的生命感受和体验,一切以成人的意愿对他们进行塑造和评
判,鲜
活的生命被任意摆布,学生享受和追求生命快乐、自由、幸福的权力在教育中完
全被漠视
。”①在这种忽视生命的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必然同样的漠视生命的
宝贵和尊严,我想,这也是为什
么有如“马加爵杀人事件”、“清华学子硫酸泼熊”
此类事件层出不穷的原因了。因此,我们不应当仅仅
看到日本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也应当以不登校这一教育问题为镜,在教育中尊重生命个体的丰富性、多
元
性、差异性,而不是去消减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二、家庭、学
校、社区合作的协同机制
家庭是儿童最早也是接触最密切的外部环境,学校是儿童学习、玩耍的主要场所,而社区也是儿童不可缺少的成长环境,因此这三者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
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如何建立起三者共同合作的机制,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日本对不登校生的处理方
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和家长
紧密的合作,能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顺畅的沟通;发挥保健室、相谈室
的辅助作
用,在各级教育委员会设置“适应指导教室”;为帮助儿童更好的社会化,学校
还经常
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活动。由此可见不仅为帮助不登校生早日重返校园,对
于全体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日本
也建立起了一套良好、系统的家庭、学校和社区
合作的协同机制.
(一)建立家、校合作组织’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同学校、教师的沟通及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这一
点在我国也早已达成
共识,例如定期召开家长会、教师进行家庭访问等形式,都
是家庭同学校合作的表现形式。但是除此之外
,如果学生在学校没有出现问题,
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则少之又少。日本的家长与教师协会(Parent
s
Teacher
Association,以下简称PTA)是由学生家长和教师组成的会员
间互相学习、开展
活动的社会教育团体。目的是沟通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加强对学生的校外
生活指导,改善社区的教育环境。地区联合会还建有FrrA网站,可以说m在推动
日本教育发展中扮
演了重要的角色。
我国也应当建立起类似日本PTA的家、校合作组织,以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
系。在我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受到关注,九十年代开始
得到广泛深入的探讨。但
是由于缺乏系统性,这些活动收效甚微,家长参与学校
教育状况没有得到明显好转。建立家、校合作组织
,首先是观念的转变,改变对
学生教育的家、校分离观念。另外,还应当有健全的保障体系,只要是指来
自法
律、法规方面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够早日建立起适合我国教育实际的家、校
合作组织,
以加强家长和学校的交流和沟通,消除两者间的合作障碍。
。李延平.生命本体观下的教育【J】-教育
研究.2006年第3期
35
(--)共享社区、学校资源
同社区相结
合,能够更好的培养孩子对除学校和家庭之外的其他社会环境的
适应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锻炼他们的
生活和交际能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
实践在我国还十分薄弱。我们可以通过日本在对待不登校问题的做
法中借鉴如何
建立这种协同机制,正可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
适
应能力,同时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日本积极推动“开放式学校”的建立。
在日本,各种综合性大学
、短骺大学、业余大学及名目繁多的专业技术学校遍布
全国各地。在学校假期及普通节假日,有不少学校
对社会开放,给学校周围的一
般居民利用学校各种设施的机会。同时,日本还积极改善城市社会教育设施
,在
城市里亦设置公民馆,加强体育运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中心等设施的
振兴与建设
。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刨始人杜威一直强调社会生活的教育
作用,正如他在《
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的那样:“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一
一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的而生气勃勃的生活
,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
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从学校是公共财产的一部分的观点出发,
我国的学校
也应该打开封闭的大门向社会开放,使社区居民有机会利用学校设施,达到学校
资源
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学校也应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例如图书馆、博物馆、文
化中心等设施,更好的完成对
中小学生的教育活动。
(三)调动专业教育力量
日本在处理不登校问题过程中。不仅完善学校的
保健室、相谈室的配置,充
分发挥其功用,同时也将学校以外的心理学的专门人士弓I入学校,这样不仅
可以
定期对不登校生进行咨询,提供专业的支援,也可以对教师在学生不登校问题上
的方法进行
指导,达到了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的学术研究目的。同时,心理学、
教育学研究者也可通过这样的实践
经验,为自己的理论探讨提供更多生动的案
例,进一步完善、提高自己的研究理论。当前我国的教育界和
心理学界普遍存在
的理论脱离实际研究情况,一方面一线教师抱怨专家的研究成果晦涩难懂,无法
应用到实践中去,另一方面,专家抱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
用。日本在处理“不登
校”阊题中的这种将社会专家资源引入到实践指导中的做
法,为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
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们可以定
期邀请心理学、教育学的专家进入学校,对学校的管理、教学工作进行监
督、指
导。
三、建立科学、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科学
的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
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应当包括;导向功能、鉴
定功能、改
进功能、管理功能、研究功能。学生评价是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依据,在
系
统地、科学地、全面地搜集、整理和分析学生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发展和变化
作出价值判断
的过程。学生评价包括学业成绩的评定、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评
价、体格和体能的评定、学生态度、兴
趣和个性心理特征的评价等方面。加强与
评价改革是全面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学生评价改
革则是教育评价
改革的关键。
对不登校生的评价,属于学生评价中的对学生态度、兴趣和个性的
评价方面.
在对不登校生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并不是通过主观判断就得出结论是否是不登校
的结
论的,而是有步骤的、科学地进行的。首先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的日常生活
进行细致的的观察,在初步判定
该生可能存在不登校倾向的前提下,教师根据检
测表进行测试,在更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如果判定该学生
有不登校的可能性,那
么第二次使用针对父母的检测表,以该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和家人的养育态度等为<
br>重点,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学校和家庭应当密切接触,在此基础上,制定
出指导方针。日本
对不登校生的这一做法对我国现存的学生评价体系提供了有益
的借鉴。
(一)我国学生评价体系
的现状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更好地开展教学,因此学生的各方
面活动都应该
成为评价对象,而我国现阶段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升学考试
方面,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忽视学生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
师教学水平方面的功能。同时,评价内容单一,教育和考核倾向
于学生的智力发
展,主要反映在注重知识和技能方面,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
力。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却无权选择和评比自己的老师。在评价
中处于被动地位。另外,
我国的学生评价方法以定量分析为主,主要表现为纸笔
测验,对质的评价方法则运用很少。定量分析的评
价方法便于数学处理,但是对
于教育这一复杂现象仅仅运用定量评价很容易忽视或遗漏一些难以量化的评
价
内容。
(二)改革我国的学生评价体系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评价改革成为重要内
容。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
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
改进教
学实践的功能.这反映出在新世纪,社会对教育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评价不
只是发挥
甄选功能,更应实现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
哈佛大学的教育学家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
d
GardneD的研究成果证明
每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的“智力中心”:语言的智力、逻辑数
学的智力、视觉空间
的智力、身体动觉的智力、音乐的智力、人际交往的智力、进入内心的智力。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力”或“智力品质”。根据这一理论,我国的学生评价体系
要从不同智力方面进行,也就是评价标准多元化,其目的是使评价适应每个学生
的个性。另外,应当发挥
多元主体评价的作用,体现并尊重来自评价各方的意见
和建议。评价方法方面也要重视和运用质的评价方
法,在实践中表现为采用除纸
笔测验外的评价方式,如访谈评价、问卷评价、行为观察记录等具体形式。
重
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充分交流,被评价者不仅仅只是被动地接受方,还要发挥
其主动性积极
进行自我评价,同时也要尊重来自评价各方的意见和建议。
四、深入开展教育病理学的理论研究
学生不登校、学校内的欺辱现象,以及青少年犯罪、吸毒等问题都属于教育
病理的研究范畴。日本对不登
校问题研究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形成较为系统的
理论体系,与教育病理学这一学科体系在日本的发展和
完善是分不开的。根据日
本的大桥薰先生所下定义,“教育病理,简言之,是‘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偏移
(deviance)失调(dysfunction
or
malfunction)
状态’,即是教育内部和外部的
异常条件使教育职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障碍(教育功能障碍),结果派生出
许多种脱
逸行为(deviant
behavior)的过程。”①我国教育界给教育病理下的
定义:“教育
病(educational
pathology)是教育过程中出现偏移和失调
状态”。口石鸥在他的
《教学病理学》中指出:教育病理学是研究教育病理,即研究影响教育良性运转<
br>和正常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探寻原因,从而提出改进对策,力求消
除或缓轻教育疾病
,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一门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研究
各种病态的教育现象和教育行为的应用教育
科学。教育病理(学)一词是从医学
病理(学)的概念借鉴过来的。
(一)教育病理学研究的意
义
教育病理学是一门正在构建中的学科,它的概念及整个理论提出最初始于日
本,这可能也是由
于日本学校中的不登校、班级崩溃等一系列教育上的痼疾,弓f
发了日本教育学者对这些教育病理产生的
原因和表现症状的关注。二战后日本建
立起来的日本近代型学校的模式已不适应当代的社会环境,近代型
学校与后近代
社会环境的不协调是学校教育病理产生的主要原因。另外,日本森严的社会等级
和
规章制度不仅压迫着成人,同时也波及到校园,对中小学生也产生了巨大的压
力,最终使其选择了逃避即
“不登校”行为。在世界范围内同样如此,随着经济
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日益关注,以及社会的多元化
,使教育中的不健康、不正
常状态变得比以往更加突出。这些都是促使教育病理学科产生、完善的出发点
和
动力,而事实也证明,教育病理学学科体系和理论的完善,有和于从根本上解决
。【日】大桥
薰.现代教育的病理【A1.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q.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198
9年485-'-505页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六卷f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4
20页
教育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重视教育病理学的研究
在
中国基础教育中,类似于“不登校”的问题行为既没有日本那么严重,也
没有成为教育上的顽疾,但是既
然教育病理(学)一词是从医学病理(学)的概
念借鉴过来的,那么在医学上绝对健康的人是没有的,同
理,绝对健康的教育也
是不存在的。在中国,教育上的病理不是没有,而是我们尚未以科学化、理论化<
br>的眼光来看待它们。中国教育长期以来片面的以升学作为目的,忽视了青少年的
全面发展,这样的
问题就可以称之为教育病理。因此了解日本教育病理现象产生
和发展过程,掌握日本教育病理学的研究理
论,对于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至关
’
重要。
教育病理学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这一方面
与这个学科本身的存在历史较短,
各方面还不完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对教育病理这一理论存在误
解有关,
在中国,长期以来对学校、教师的神圣化,使得我们对存在的教育问题三缄其口,
似乎
一与病理联系在一起,就表明我们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有问题。其实则不然,
十全十美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教育正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反思中才能更好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病理学的研究,积极构建起结
构框架和理论体系,用专业
理论来处理教育中的问题,教育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结语
当代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是科技水平的较量,而科技的产生来源于人才,人
才的培养取决于
教育,因此,新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质量的竞争。“不登
校”问题今日仍然是困扰日本教育发展的
一大顽疾,日本教育学者也依旧为解决
这一问题进行着不懈的理论探索,我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眼、
脑、手,将这
一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过程、对策等相关理论介绍给国人,如果能对中国的教
育
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带来些许启示,哪怕只是一丝一毫,那么我也心满意足了。
行文至此,既是对不登校
问题的研究进行了一次系统地梳理,也是对自己教
育学相关知识的一次整合,可谓受益匪浅。同时,也感
到由于受语言及自身学术
水平等原因的限舒,依旧对不登校问题留下了许多未能解决的地方,这些遗憾只
能留在今后的学习和相关研究中弥补了,此时不禁慨叹,收笔之时,其实正是研
究之始。
40
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l】周宏.不登校中小学生约5万
人——外国人子女因转学失学现象严重[N].中文导
报。2004(5):1.
[2]旧】大
西诚一郎.初中生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商继宗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3】[荷]伊
・布鲁玛,日本文化中的性角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4】[日]阪田信子.不
登校、恃强凌弱IN].中国教育报,2006-6"-2(6)
t5)【日]大桥薰.现代教育的病理
【A】.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6]尚会鹏.中国人与日本人——社会集团、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
出版
社,1998.
【7】于洪波.日本教育的文化透视m】.河北大学出版杜,2003.
[8]
叶澜,等.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李政涛.教育学的生命之维
[J】.教育研究,2004(6)
[10]李延平.生命本体观下的教育[J].教育研究。2006
(3)
[111颞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六卷[z1.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2
]朱英福.日本开放式学校研究.[D]:【葡目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
3】闫荣双.初中生学校恐惧的特点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4.
[1
43余益兵.初中生逃学行为:基于学校心理学视角的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
育.2006(1):
63"65
[15】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1
6J
[16]孙芸.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来自深圳龙岗区的报告.[D】:[硕士学位论文】.上
海:华
东师范大学,2005.
[17】石鸥.教学病理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年.
[18】‘学会生存》[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4年.
[19]柳海民.教育原理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0】张德伟.日本小学班级崩溃问题的诱因与解决对策
探询研究rj],2001(11).
[21]冉筠.学生逃学离家现象浅析rjl.教育论坛2002
(1).
【22】王乃霞.中小学生辍学屡控不止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3【3).[23]蒋太岩.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成因及对簧r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10).
日
文部分:
(1】佐藤修策.前揭夸.
[2]渡边位.不登校.清水将之编.青年期。精神科隐床
.金刚出版,1981.
[3]小泉英二编.登校拒否.学事出版。1983.
[4】平井信羲
.山崖俊子.弟子丸郁子.登校拒否咒。治瘵教育.柬京畜籍,1981
[5]稻垣卓.
登校拒否咒一。援助.金刚出版,1991.
[6]梅垣弘.登校拒否。子P6亡与.学事出版,198
4.
[7]井上肇。佐藤修策.登校拒否l土盘扫5.山隔新筒社,1988.
[8]小野修.
规t教断酬功;t五登校拒否呢。成畏.黎明耆房,1985.
[9]稻村博.登校拒否。克服.新曜社
,1988.
[10】学校c扫廿蚕教育相谈E不登校埘策.店岛皋立教育七:/,一.生徒指尊资料集
.教
育相谈编No.1平成15年3月24日.
[1l】役不登校两题c朝寸5阑查研究惴力者
会藏.今後。不登校一。对虑口,在-方c:々p
t(辗告).平成15年3月(拔梓).
n2
]寅户理惠.常野雄次郎.不登校、逗丘芒扣I'c审客p七拦尊.理输社,2005’
[13]横溻圆
子编.教育科学研究会.不登校・登校拒否l工怠Ir?病p?国土社,1991.
[14】坂野雄二编
.J
y,归、Jo玉'V—z.登校拒否・不登校.同朋杜出版,1990.
[15]小泉英二
.登校拒否一{o心理E治瘵.学事出版,1978.
[16]晖峻康龙等.日本人十章.日文版.潮文
社,1981.
英文部分:
[1]Kearney,c.』L。&Silverman,-.k
strategies
for
school
The
evolutio
n
and
reconciliation
oftaxonomic
refus
al
behaviorU].Clinical
Psychology:Science
and
Practice,3,33争354.
C2]Kearney,C.气
sc
hool
Bridging
the
gap
among
profess
ionals
whoaddress
youth
with
absenteei
sm:Overviewand
suggestions
for
consensus[
J].Profession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P
ractice,34,57-65.
[3]Johnson.A.14.,Falstein,E…L
,Szurek,S.丸,&8venden,虬1941
School
Phobia[J].
^merican
Journal。of
Orthopsychiatry,11,7
02—708
【4】fan
Berg.Schoolrefusaland
trnan
cy[J].Archives
ofDiseasein
Childhood.London:
Feb
1997.v01.76,Iss.2:Pg.90
[5]CherylBra
nd。Lynn
o,Conner.School
Refusal:It
Takes<
br>a
Team[3].Children&
Schools.Washington:Ja
n
2004.、r01.26,Iss.1;Pg.54
in
[6]Wanda
Fremont.School
Refusal
Children
and
A
dolescents【J].Pediatrics
for
Parents.Bangor:
200唾.V01.21.Iss.5:pg.争-4
后记
“立志者,为学之心
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确立了在教育学领域继续
深造的志向后,2004年那个天高云淡的秋日,
我走进了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
学院这座学术殿堂,开始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三年的光阴,转瞬即
逝。涟
漪的静湖,岸边的垂柳,田家炳教育书院浓郁的学术气氛,东师图书馆的万卷藏
书,这些
都让我那样的依依不舍。但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我的师长、同学和朋友
在这三年里对我的教诲和帮助。<
br>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柳海民教授,从对专业的知之不多到学位论文的完成,
我的学术成长倾注了您
太多的心血。更要感谢您为我提供了留学日本深造的机
会,它不仅成为我完成这篇关于日本教育问题研究
的基础,更开阔了我的学术视
野和人生舞台,成为我一生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您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
的人
格修养,也是我今后为学处世的榜样。感谢老师和师母对我生活上的关怀,永不
能忘师母每
年端午节亲手包的粽子,那里面饱含着您和老师对学生的浓浓深情,
师恩难忘,难忘师恩,在这里仅祝福
导师和师母永远安康。
感谢教科院的于伟教授、杨兆山教授、赵宏义教授、孙鹤娟教授、孙彩萍教
授在论文开题时或论文写作中对我提出的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感谢教科院所有教
授我专业知识,关怀我
生活、成长的老师们。
感谢师兄周霖,师姐姚玉香、林丹、孙阳春,他们不仅是我学术上的前辈,
也是我生活中兄长和姐姐,他们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着我做人为学的态度,我的成
长离不开他们的关心和
帮助。
感谢我的同门王晋、乔菲、苑姗姗、王海南、布维,虽然只有一年的同窗时
光,但与你们
相处的日子,是我研究生生活中闪亮的和难以忘记的部分。感谢我
的同门高燕,她对我的论文提出了真知
灼见,并且非常认真地帮我改正论文中的
技术性错误。
感谢我的朋友明继阳、汪冬梅、娄俊颖、
曲畅,是她们在我遇到困难时,听
我倾诉烦恼,给我加油鼓劲。感谢我的男友一如既往的支持我、鼓励我
。
更要感谢我的父母,正如页首所言“立志者,为学之心也;”可以说,没有
你们的支持和鼓励
,我不会在求学的道路上走得如此坚定,你们的教诲和期盼,
是我一生前进的动力。
二十年的漫
漫求学路,要感谢的人太多,要感谢的话也太多,这薄薄一页纸、
寥寥几百字不足以表达我感恩的心情。
我只能说,带着你们的期盼和祝福,整理
好行囊,我要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精彩。
日本中小学生不登校问题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被引用次数:
刘霖芳
东北师范大学
1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胡静敏.李晓白
儿童及青少年拒绝上学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期刊论文]-中国科技信息2010(12)
2.
王晨阳.林节.甘诺
<
br>拒绝上学住院儿童的临床分析及个性特征初探[期刊论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6)3.
王洪芳.张建新.Wang Jianxin
日本拒绝上学概
念的演变和原因探讨[期刊论文]-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4)
4.
钱昀.施慎逊.杜亚松
学校恐惧症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上海精神医学2005,17(2)
5.
辛莉
拒绝上学儿童青少年的临床特征及其行为问题的研究[学位论文]2011
6.
戚元丽.于瑞丽
舍曲林治疗儿童学校恐怖症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行为医学科
学2006,15(1)
7.
王琳
我看到的日本教育--
访日见闻摘记[期刊论文]-教师之友2001(9)
8.
刘海邦.张笑梅
考察日本教育[期刊论文]-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3(2)
9.
海丛
日本教育见闻[期刊论文]-天津教育2002(7)
10.
吴歆.刘芳.WU Fang
拒绝上学的界定和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临床误诊误治2007,20(7)
本文链接:http:is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