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遥感-第四章植被定量遥感模型-2
国庆手抄报内容-大理学院录取分数线
127
《定量遥感》
第四章 植被定量遥感模型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龚 龑
第四章 植被定量遥感模型
§4.1 冠层反射率模型概述
§4.2 冠层反射率几何光学模型
§4.3 植被辐射传输模型
§4.3.1 植被辐射传输中常用参数
§4.3.2
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及解
§4.3.3 辐射传输模型改进
2
§4.3.1 植被辐射传输中常用参数
1.叶片与辐射传输
植被中主要的光合组织是叶片,辐射在植被中
进行传输时,更多地是与叶片发生相互作用而改变
辐射特性,因而在本节的讨论范畴内,仅限于叶片
对辐射传输的影响。
叶片
的物理特性包括叶片尺度、叶片取向、叶
表面粗糙度以及叶片光学性质(如反射率、透过率
和吸
收率)等。
3
§4.3.1 植被辐射传输中常用参数
2.
植被辐射传输模型中的三个参数
通常更重视由叶片所组成的整体性质,因此需
要定义一些植被群体特性参数,它们是对植被冠层
结构和光学特征的一种提炼化描述,是对全体叶片<
br>分布统计平均的结果。
典型统计量包括:
•叶面积密度分布
•G函数
•函数
4
§4.3.1
植被辐射传输中常用参数
(1) 叶面积密度分布
辐射在介质中传输时,所受到的影响与散射体
和吸收体的密度分布有很大关系。
植被
叶片密度分布
叶面积密度指单位体积内叶片(单面)面积总
和,它在空间
分布的形式称为叶面积密度分布,通
常以u
L
(r)表示,单位为米
-1。
下标 L 表示 leaf。消光系数单位
5
§4.3.1 植被辐射传输中常用参数
(1) 叶面积密度分布
在植被平面平行分布的假设下,可以表示为
u
L
(r)=
u
L
(z),即叶面积密度只随垂直高度变化而改
变,同一层的叶面积密度是均一的。
叶面积密度铅垂分布u
L
(z)是植被切层研究的基
本参数
,因此为广大研究者所重视,并针对不同植
被冠层给出很多种函数表达。
6
§4.3.1 植被辐射传输中常用参数
(1) 叶面积密度分布
对于叶面积密度分布,存在:
H
0
u
L
(z)dzL
0
式中积分上限H为植被冠层深度,z的取向向下(即
z=0为植被上界,z=H为植被下界),L
0
为叶面积指数(无
单位量纲),是农学、植被生态学中最重要的常用参数。
叶面积指数的含义
7
§4.3.1 植被辐射传输中常用参数
(2) G 函数
植被辐射传输过程与散射和吸收介质—叶片取向
有
很大的关系,这是其它领域内的辐射传输问题所没
有的。
叶片取向
衡量方法
叶片法向分布概率密度
引入叶片法向分布概率密度g
L
(r, Ω
L
),表示位
置 r
处,法向(取其上半球空间单面法向)为Ω
L
附近单位立体角内的叶片概率。
8
§4.3.1 植被辐射传输中常用参数
(2) G 函数
叶片法向分布概率密度归一化条件:
1
2
2
g
L
(r,
L
)d
L
1
积分区域 2π
+
为上半球空间,这是因为叶片只能
计算单面。
对于平面平行假设,存在 g
L
(r, Ω
L
) =
g
L
(z,
Ω
L
) 。
g
L
(z,
Ω
L
) 为叶片取向的函数,是与辐射传输方向无关
9
§4.3.1 植被辐射传输中常用参数
(2) G 函数
为表示植被体内辐射场的分布与g
L
(z,
Ω
L
)的关系,通
常要引入一个中间变量,这个变量就是Ross and
Nilson提
出的 G 函数,它的定义为:
1
G
L
(z,)
2
2
g
L
(z,
L
)
L
d
L
Ω 为辐射传输方向,方向夹角的余弦: <
br>
L
coscoscos
L
sinsin
L
cos(
L
)
、
L
分别为传
输方向和叶片法向的天顶角,、
L
分别为两个方向的方位角。
10
§4.3.1 植被辐射传输中常用参数
(2) G 函数
G
L
(z, Ω)的物理含义是:位置z处,所有叶片的法向在
传输方向 Ω
上的平均投影。
植被辐射传输方程与其它介质中辐射传输方程表述的根本区别
G 函数是传输方向 Ω 的函数,它的取值限定了
介质中在该方向上散射和吸收截面大小。
11
§4.3.1 植被辐射传输中常用参数
(2) G
函数
如果叶片垂直取向且方位独立,即g
L
(z,
Ω
L
) =
δ(μ
L
-0)时, G 函数:
1
G
L
(z,)
2
G
L
(z,)
2
0
2
2
0
g
L(z,
L
)
L
d
L
d
<
br>L
sin
注意绝对值 |cosυ| 在2π空间积分为4
12
§4.3.1 植被辐射传输中常用参数
(2) G
函数
当叶片均匀(或球型)取向,g
L
(z, Ω
L
) = 1
1
G
L
(z,)
2
2
1
L
d
L
2
当叶片水平取向,gL
(z, Ω
L
) = δ(μ
L
-1)
1
G
L
(z,)
(
L
1)
L
d
L
2
<
br>2
1
1
2
2
2
G
L<
br>(z,) d
L
(
L
1)
L
1
L
1
cos
d
L
0
2
0G
L
(z,)
cos
13
§4.3.1 植被辐射传输中常用参数
(3) Γ函数
散射相函数
同其它辐射传输理论一样,植被中也定义了散
射相函数
,记为函数。函数同样与散射点处的叶
片取向有关,并且不是归一化的。
叶片散射相函数
Γ函数
叶片散射相函数γ
L
(Ω
L
, Ω’Ω),表示当方向为Ω’
的辐
射入射到法向取向为Ω
L
的叶片时,被散射到Ω方
向的比例。
14
§4.3.1 植被辐射传输中常用参数
(3) Γ函数
叶片的散射特征可以看成是两个不同的反射和透射半球
入射通量:πL
0
cos
α’
反射亮度在Ω
L
上的投影:L
0
cos
α’
r
L
|cosα|
透射亮度在Ω
L
上的投影:L
0
cos
α’
t
L
|cosα|
1
r
L
cos, cos
cos
0
L
1
t
L
cos,
coscos
0
•α’为入射角,α为出射角
•r
L
为叶片反射率,t
L
为叶片透射率
15
§4.3.1 植被辐射传输中常用参数
(3) Γ函数
为表征叶片群体的散射特征,引入函数。
11
(z,')
2
2
g
L
(z,
L
)cos
L
(
L
,')d
L
若叶片存在双半球
散射特征,则群体散射相函数为:
1
(z,')g
L
(z,
L
) t
L
coscos
d
L
2
<
br>1
g(z,)
rcoscosd
LLLL
2
透射
反射
式中的积分区域Ω
±
满足±cosα
cosα’>0,且Ω
+
+Ω
-
=2π
+
。
16
§4.3.1 植被辐射传输中常用参数
(3) Γ函数
1
定义:
G
1
(z,')
4
(z,')
d
则得到植被冠层归一化的散射相函数:
4(z,')
P(z,'
)
G
1
(z,')
比较函数与P函数,前者更具有直
接的物理意义、
更简单,而后者则更规范。目前的植被辐射传输问题更
普遍采用的还是函数。
17
§4.3.1 植被辐射传输中常用参数
(3) Γ函数
对一般情况,函数仅能计算数值解;特别情况下可以得
到函数的解析解。
例如对叶片球型取向(各向均一)的植被,当叶片反射率
与透射率相等时,
函数即为:
2r
L
[()cossin]
32
18
小结
叶面积密度分布、G函数和函数均为表征叶片群体
特征的统计量。
•
叶面积密度分布可以与叶面积指数关联。
•
G函数为植被传输中所特有,可以与叶倾角LAD关联。
•
函数是植被辐射传输方程中的散射相函数。
19
第四章
植被定量遥感模型
§4.1 冠层反射率模型概述
§4.2
冠层反射率几何光学模型
§4.3 植被辐射传输模型
§4.3.1
植被辐射传输中常用参数
§4.3.2 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及解
§4.3.3 辐射传输模型改进
20
§4.3.2
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及解
1.植被辐射传输方程的作用
正
向
过
程
辐射传输方程表述了辐射介质中散射和吸收的规律,通过求解辐射传输方程,可以推知
植被体内辐射场分布,从而确定传感器所接收
的从植被体内出射的辐射信息。
由于植被出射辐射与植被及其下垫面(土
壤)的
特性有关,因此可以利用传感器接收信
息推知植被—土壤体系内相关因子。
•辐射传输
方程的正
确建立
•满足一定
精度的求
解
反
演
过
程
21
§4.3.2 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及解
2.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形式
在平面平行假设下,无内部辐射源的辐射传输
方程的基本形式为:
I(z,)
(z,)I(z,)
z
4<
br>I(z,')
s
(z,') d
I
(z, Ω)为位置z处沿Ω方向的辐射强度,为辐射方向
Ω的天顶角余弦的绝对值,σ (z,
Ω)为位置z处对Ω方向辐射
的消光系数,σ
s
(z, Ω’
Ω)为位置z处,将Ω’方向辐射散
射至Ω方向的散射系数。
dI
cos
第三章参考式:
k
dz
I
J
为什么第1项为负值?
22
注意μ、z的符号(ds=dzcosθ),叶片的取向(G)。
§4.3.2 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及解
2.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形式
I(z,)
(z,)I(z,)
z
4<
br>I(z,')
s
(z,')
d
在植被中,位置z处的微分消光系数为:
g
L
(z,<
br>L
)
d(z,)u
L
(z)
L
dL
2
叶面积密度分布
辐射传输在叶
片法向投影
叶片法向分布概率密度
g
L
(z,
L
)
(z
,)
u
L
(z)
L
d
L
u
L
(z)G
L
(z,)
2
2
2
3
§4.3.2 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及解
2.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形式
I(z,)
(z,)I(z,)
z
4<
br>I(z,')
s
(z,') d
注意到γ
L
(Ω
L
,
Ω’Ω)为叶片散射相函数(已去除了吸
收),则植被中位置z处的微分散射系数为:
d
S
(z,')d(z,')
L
(
L
,
')
g
L
(z,
L
)
S
(z,
')
u
L
(z)
L
'
L
(
L
,')d
L
2
2
(z,')
S
(z,')
u
L
(z)
24
§4.3.2
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及解
2.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形式
I(z,)
(z
,)I(z,)
z
4
I(z,')
s
(z
,') d
(z,')
(z,)u
L(z)G
L
(z,)
代入后得到:
S
(z,')
u
L
(z)
I(z,)1
G(z,)I(z,
)
u
L
(z)z
4
I(z,')(z,
') d
此即用叶面积密度分布、G函数和函数作为参数
的植被辐射传输方程。
25
§4.3.2 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及解
2.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形式
I(z,)1
G(z,)I(z,)
u
L
(z
)z
4
I(z,')(z,')
d
回忆并比较:
dI(
,)
0
I(
,)F0
eP(,
0
)
d
4
4
I(
,')P(,')d
'B[T(
)]
4
植被辐射传输方程中的dτ?
26
§4.3.2 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及解
2.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形式
I(z,)1
G(z,)I(z,)
u
L
(z
)z
4
I(z,')(z,')
d
引入变量:
L(z)u(z)dz
L
0
以自变量 L 替换自变量 z 后的植被辐射传输方程:
z
I(L,)1
G(L,)I(L,)
L
4
I(L,')(L,') d
dI(
,)
I(
,)F
0
e
0
P(,
0
)d
4
比较:
4
I(
,')P(,')d'B[T(
)
]
4
27
§4.3.2 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及解
3.植被辐射传输方程求解
继续考虑植被中的辐射传输方程:
I(z,)1
G(z,)I(z,)
u
L
(z
)z
4
I(z,')(z,') d
当不考虑大气影响(太阳入射不衰减,无天空光入射)
I
(0,)
(
0
)F
0
δ(Ω-Ω0)的单位?
上式有边界条件:
1
I(H,)
2
'I(H,')R
S
(,')
d
式中Ω
0
为太阳辐射方向,F<
br>0
为太阳辐射通量,R
S
(Ω,
Ω
’)为土壤二向反射率因子,H为植被冠层高度。
此处F
0
是波长的函数,为分谱太阳常数。许多参考文献上也写作πF
0
28
§4.3.2 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及解
3.植被辐射传输方程求解
首先求解齐次方程解,即考虑辐射在植被中未经任何散
射,则方程变为
I(z,)
u
L
(z)
z
G(z,)I(z,)0
根据边界条件,其解(零次散射,记为I
0
)为:
(z,
0
)
I
0
(z,)F
0
(
0
)exp
衰减
0
<
br>I
(z,)
F
0
R(,)exp
(H,
0
)
(H,)
(z,)
0S0
0
0
反射 衰减 反射能衰减
τ为引入的光学厚度:
(z,)
z
0
u
L
(z
)G(z
,) dz
29
零次散射的冠层出射辐射是多少?
§4.3.2 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及解
3.植被辐射传输方程求解
利用零次散射解,可以求取散射一次的辐射分布
I(z,)1
G(z,)I(z,)
u
L
(z
)z
4
I(z,')(z,')
d
零次散射解中
的下行辐射
(z,
0
)
I(z,)F
0
(
0
)exp
0
0
将零次散射解中的下行辐射替换传输方程中的多次散射
积分项,得到单次散射辐射所满足的辐射传输方程
:
(z,
0
)
I(z,)
G(z,)I(
z,)F
0
exp[
(z,
0
)
0
]
u
L
(z)z
30
§4.3.2 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及解
3.植被辐射传输方程求解
变换边界条件,以适应单次散射近似,则综合单次散
射辐射所满足的辐射传输方程及其边界条件为:
(z,
0
)
I(z,)
G(z,)I(z,
)F
0
exp[
(z,
0
)u
0
]
u
L
(z)z
I
(0,)0
I(H,)0
设G函数和函数不随位置而变化,即
G
z,
G
z,
0
<
br>0
H
此时
(H,)G()
u
L
(z
)
dz
G()L
0
,其中L
0
为叶面积指数。
0
31
§4.3.2 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及解
3.植被辐射传输方程求解
(z,
0
)
I(z,)
G(z,)I(z,
)F
0
exp[
(z,
0
)u
0
]
u
L
(z)z
I
(0,)0
I(H,)0
(z,)
方程两边同时乘以
并注意到:
u
L
(z)G()
e
z
(z,)
[I(z,)e
z
(z,)
]u
L
(z)
(
0
)
[(z,
0
)
0
(z,)]
F
0
e
上式积分:
I(z,
)e
(z,)
H
0
F
0
(
0
)
H
[(z,
0
)
0
(z,)]<
br>u
L
(z)edz
0
32
§4.3.2 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及解
3.植被辐射传输方程求解
I(H,)e
(H,)
I(0,)e
(0,)
整理
得到:
F
0
0
(
0
)
[
(H,
0
)
0
(H,)][(0,
0
)
0
(0,)]
{ee}
G()
0
G(
0
)
这里我们只关注植被冠层上界
(z=0) 的出射(上行)辐射
注意到:
(0,)0
(H,)G()L
0
整理上式,并注意边界条件 I (H,Ω) = 0
,因而得:
I(0,)
1
0
F
0
(
0
)
G()
0
G(
0
)
{1exp[L
0
(
G(
0
)
0
G()
)]}
33
§4.3.2 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及解
3.植被辐射传输方程求解
F
0
0
(
0
)
G(
0)
G()
I
1
(0,){1exp[L
0
()]}
G()
0
G(
0
)0
引入双向反射率因子(与BRDF差)定义:
I(0,)
R
(,
0
)
0
F
0
则可以得到分
别对应于零次散射和单次散射的双向反射率
因子 :
G(
0
)
G()
R0
(,
0
)R
S
(,
0
)exp<
br>
L
0
0
G(
0)
G()
1exp
L
0
0
R(,)()
00
1
G(
)
0
G(
0
)
34
§4.3.2 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及解
3.植被辐射传输方程求解
在辐射传输方程求解中,零次、一次散射近似解往往
具有重要价值,这不仅在于
它反映了辐射传输的基本特征,
而且它是某些数值解法(如迭次散射近似,SOSA)的基
础。
若已求得零次散射反射率R
0
、一次散射反射率R
1
、多
次散射反射率R
m
,则冠层反射率为:
R =
R
0
+ R
1
+ R
m
35
§4.3.2 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及解
3.植被辐射传输方程求解
植被中多次散射强度随光谱波段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在可见光区域,由于叶片对辐射的强烈吸收,造成
辐射在植被冠层中的传输路
径较短,产生多次散射的几
率较小。
在近红外区域,叶片将大
部分入射辐射能量散射出去,
容易
发生多次散射,冠层上界
出射辐射中的多次散射成分可
以超过50%。
由于多次散射是对很多次单次散射的叠加,单次散射中
明显的方向辐射特征已经被模糊掉,因此多次散射
辐射方向
具有准均一性。即多次散射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对反射能量绝
对值的增加,而不是能量在
上半球空间的重新分配。
36
小结
植被中的辐射传输方程:
I(z,)1
G(z,)I(z,)
u
L
(z
)z
4
I(z,')(z,')
d
G、Γ均不随高度变化时,植被冠层零、单次反射率:
G(
0
)
G()
R
0
(,
0
)R
S
(,
0
)e
xp
L
0
<
br>
0
G(
0
)
G()
1exp
L
0<
br>
<
br>0
R(,)()
00
1
G()
0
G(
0
)
植被冠层反射率 R =
R
0
+ R
1
+ R
m
37
第四章 植被定量遥感模型
§4.1 冠层反射率模型概述
§4.2 冠层反射率几何光学模型
§4.3 植被辐射传输模型
§4.3.1 植被辐射传输中常用参数
§4.3.2
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及解
§4.3.3 辐射传输模型改进
38
§4.3.3 辐射传输模型改进
传统的辐射传输理论无
法解释植被遥感观测中
存在的“热点”现象,即当辐射入射方向与传感器
观测方向呈180且
射线重合时,视场内目标物的亮
度达到极大。
热点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冠层内
的散射体—叶片
具有一定的几何尺度,因而造成散射体空间分布的
不随机性和间断性,使得辐射
场分布与随机粒子介
质中相比有一定差别。
因此能否较好地解释“热点”现象就成为衡量
模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39
§4.3.3 辐射传输模型改进
Nilson-
Kuusk模型(简称N-
K模型)是能较好解释
叶片尺度(与几何光学模型的冠层尺度相比而言)上
“热点”
现象的较好的模型之一。
微观尺度上的几何光学模型
多次散射项则利用二流近似来表示
N-K模型是一种混合模型
40
§4.3.3 辐射传输模型改进
•以概率形式描述的模型
植被—土壤体系的双向反射率因子(BDRF)可
以表为:
RR
1
C
R
1
S
R
M
其中
R
R
C
、
S
分别为来自植被
冠层和土壤的一次
M
散射所产生的BDRF,
R
为植被—土壤体系中多次
散射所产生的BDRF。
定义p
1
为位置z处,取向Ω
L
的叶片被从方向Ω
0
照
射
到的概率,则
z
g
L
(
L
)
p
1<
br>u
L
(z)
L
0
L
2
41
1
1
§4.3.3 辐射传输模型改进
•以概率形式描述的模型
定义p
2
为被取向Ω
L
的叶片由方向Ω
0
散射到方向Ω的
概率,则
p
2
L
(
L
,
0
)
定义p(z, Ω
0
, Ω)为位置z处的双向间隙概率,即同时被从
方向Ω
0
照射和从方向Ω观测到的概率,则在整个冠层发生
单次散射的概率为:
p(z,
Ω
0
, Ω)
H
0
(
0
)<
br>u
L
(z)
p(z,
0
,)
dz
p
1
p
2
z
42
§4.3.3 辐射传输模型改进
•以概率形式描述的模型
为得到辐射强度,上述表达式需乘以入射辐射F
0
,辐
射强度除以
0
F
0
即可得到双向反射率因子。因此得到由
于冠层单次散射而产生的BDRF:
(
0
)
H
Ru
L
(z)p(z,0
,) dz
0
0
1
C
类似
地,我们可以得到由于土壤单次散射而产生的BDRF:
RR
soil
(
0
,)p(H,
0
,)
43
1
S
§4.3.3 辐射传输模型改进
•双向间隙概率
引进间隙概率a(z, Ω
0
)和a(z, Ω),分别代表位置z
处叶片被直接从Ω
0
方向照射和被直接从方向观测到
的概率,可用泊松分布
(Poisson distribution)来表达
间隙概率,即
z
G(
0
)
u
L
(z
)
dz
a(z,
0
)exp
0
0
z
G()
)dz
a(z,)exp
u(z
L
0
<
br>44
§4.3.3 辐射传输模型改进
•双向间隙概率
p(z, Ω
0
, Ω)
p
1
混沌介质(如大气)中,
p
(z,
0
,)a(z,
0
)a(z,)
但在植被冠层中,由于叶片有一定的尺度,所以a(z, Ω
0
)
和a(z, Ω)不
是相互独立的,例如Ω
0
方向的光线和Ω方向的
光线可能从同一间隙中穿过,或被同一
叶片阻挡。因此
p(z,
0
,)a(z,
0
)a(z,
)C
HS
(z,)
p
2
z
式中 α =
cos
-1
|Ω
0
·Ω|
为Ω
0
与Ω夹角;C
HS
称为热点因子,是
对a(z,
Ω
0
)和a(z, Ω)的相关性的修正,并具有特性:
C
HS
(z,)1
远离热点时
C
HS
(z,)~1,
热点时
C
HS
(z,)1a(z,
0
)1a(z,)
,
45
小结
•
将双向间隙概率和热点因子的公式代入,即可得到具体
1
1
的 、
R
C
R
S
表达式。
•
多次散射辐射可以通过求解辐射传输方程近似得到。
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到N-K模型中的冠层反射率。
• Nilson-Kuusk模型是叶片尺度上的概率模型。其冠
层反射率可以表示为:
RR
1
C
R
1
S
R
M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