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边界条件中对流换热系数对非稳态导热问题解的影响
理解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第1卷第2期
V01.1No.2
2001年12月JOI很NAL
0
F㈣HAI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IN盯In丌E
0F
TEC刚OIO(;Y
Dec.2001
文章编号:1008—8210(2001)02—0126—05
第三类边界条件中对流换热系数
对非稳态导热问题解的影响
吴兆春
车凌云
(上
海应用技术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系,上海200235)
(上海闵行发电厂,上海200245)
摘要
对第三类边界条件中所使用的对流换热系数应用于非稳态导热过程存在的问题从理论
上进
行探讨,通过计算分析表明,采用平均对流换热系数口作为边界条件参数应用于计算过
程将使解产生较大
的误差。
关键词第三类边界条件;对流换热系数;非稳态导热
中图分类号TK
124<
br>物体的加热或冷却过程大都属于非稳态导热过程,对于第三类边界条件下的物体加热或冷却过程,
其温度场的数学描写一般为
矿・[忌,驴£(,.,f)]+g(,.,r)=』D
cp鱼兰‘
考;。三立
r>0,,∈n
(1)
式中:£(r,zI)为物体内温度分布;lD,印
,志,为物体的密度、比热、导热系数;r,r,n为坐标矢径、时间变
量、研究区域;g(,.,r)
为物体内单位容积、单位时间的发热量;可为拉氏算子。
设问题的初始条件为
r=0,
f=.厂(,.),
,.∈n
(2)
边界条件为
(嵩+m)s=G(r,r)
(3)
H=},G=}.£p
式中:咒为物体外表面法线方向;S为物体某一边界;a
、£细为边界S处对流换热系数和流体环境温
度。
式(1)、(2)、(3)构成了第三类边界
条件下非稳态导热定解问题,可通过解析或数值计算方法求解。
1边界条件参数a(对流换热系数)的讨
论
第三类边界条件的非稳态导热问题,边界条件中的a是一个重要参数,它来源于对流换热过程的
分析解或实验值。目前常用的口形式为下列两种形式
①局部对流换热系数ai=ai(厂),.∈S<
br>收稿日期:2001—02—26
万 方数据
第2期
吴兆春等:
第三类边界条件中对流换热系数对非稳态导热问题解的影响
②平均对流换热系数a=∞=cOnst局部对流换热系数除极少数可通过理论分析获得解析解外,绝大多数都是依赖实验获得换热表面
的平
均对流换热系数。理论上,口一般与流场的速度场、温度场、物性、几何因素等有关。根据热边界层
理论
,口与流体温度场之间的关系为
一热,
口5一瓦■ij
㈤
L4,
式中
:忌r为流体的导热系数;£r为流体温度;‘p为流体主流区温度。
本文认为,目前常见的口用于求解
非稳态导热问题存在以下问题:
由于对流换热系数a的理论求解较为困难,大都来源于对流换热实验,而
实验结果均为稳态过程
的对流换热实验值,用稳态过程的a值来作为非稳态过程的边界条件参数,对非稳
态过程的解必将产
生误差,在非稳态导热过程中,壁面上的热量交换将引起壁温随时间的变化,而这必然
引起流场附面层
温度场随时间的变化,在流场中产生非稳态的温度场,由此引起a随时间的变化。本文计
算结果也表
明确实存在以上方面的问题。
2计算实例
由于完整地从非稳态过程的对流换
热微分方程组求解出对流换热系数口(r)值较为困难,同时又缺
乏有关a(r)的资料,为此本文采取
计算固体侧温度场即预先假设壁面温度变化规律的办法,来观察和
探讨对流换热系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
采用②式(实际应用主要是②式)对解产生的误差。
在物体表面,见图1,根据能量平衡及温度的连续性
,我们有
吨(嵩)s=1(誓)s刊旷咖)
(5)
(£)s=(£r)s
(6
)
由(5)式,对流换热系数a亦可用下式表示
由此式可看出,一旦固体侧的壁面温度变化规律
已知,且固体侧的定解问题可解,则a值可由此式
一将
口2一瓦■ij
㈩
L7
,
解出。
考虑一厚度为L的无限大平板在环境温度为£细中的加热过程。设物性为定物性,其数
学描写为
娶:口笔
磊5口磊
o≤z≤Lu≮z≮L
(8)
L6,式中:口为导温系数。不失一般性,设初始温度分布为
r=0,£=0
0≤z≤L
(9)
设左侧边界绝热,右侧边界与环境流体发生热交换,由此,左侧边界条件为
z:o:譬=
o
(10)
关于右侧边界条件的描写,本文认为,随着换热过程的进行,右侧壁温总是要依某一
规律变化的,它
是可用仪器直接测量、客观存在的物理量(对流换热系数的测定也需通过壁温的测定转换
而来)。若假
设其右侧边界真实的温度变化规律为
(£)。:L=o(r)=厂(r)(11)
则式(8)~(11)构成了该问题的定解,其解为
万 方数据
128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第1卷
y’
=0
>O
薰
“=/(f)
r>0
图1研究区域示意图图2物理模型示意图
f(z,r)=警蚤(一1)”一1e
一《‘凡cos(陬z)re《分(声)d声
(12)
一m21
。u
式中:陬
:垫等必。
本文假设了三种不同的壁温形式来模拟不同的流场对平壁的加热过程。
例1设屯1(
r)=er,手为常数。将其代入(12)式,并利用
(13)
薹(_1)川掣一扣_L2)<
br>妻(一1)m一・掣:鲁
(14)
m=1
p优
7
可得
t(z㈠=手r+丢(z2一L2)+差薹(一1)一1e一识r墅惫型
(15)
Z口
口L—=j
d:,
将(15)式代入(7)式,得
一一筹(1一吾薹e由僻)
q
2一面\卜萨刍r州%/
(16)
式中:△£=(e
r一。严)。
例2设£。z(r)=Asin(芋)
z为时间周期,A为振幅。
将其代入(12)式,并利用
(13)、(14)、(7)式可得
a::一等量{磊sin(孚)+盘cos(孚)-貊靠}熊慨眈2一瓦瓦砉1卢象81nI
z/十口啷\2厂船“2
f觞儿m
(17)
式中:G。=以2雕+等。粤
例3设f。3(r)=B_『2,B为常数。
仿前步骤,可得a。:一警{r一去妻(1_e-《r)碱}(18)
a3一五F
1
r一瓦鲁u<
br>1
1。”√7∥磊f
LM,
W/(m・℃),口=1.091
lE一0
5
m2/S,L=0.1
h,A=f一=op=100℃,S
=0.009
6
(℃/S),z=12
h,B=100/9(℃肿),实际计算时间取r
=o一2寻h,式(1
6)~(18)计算的结果见图3及附表1。从图中
图3口随时间变化关系
万 方数据
本例中取忽=40
m,p=100℃,加热时间取r一=3
可见,a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对应
不同的壁温变化形式,a(r)有
不同的变化规律,且随时间的增加趋于无穷大,这也是符合传热
学原理的,即随着壁温趋于流体的温度,a应趋于无穷大【3|。
第2期吴兆春等:第
三类边界条件中对流换热系数对非稳态导热问题解的影响
定义a的平均值为苫=圭r口(r)dr
rnJ
0
本文取邵=2寻h,如果将a(r)的时均值(亦即将a处理为
斗
常数)作为边界条件参数用于非稳态导热问题,则此时的定解问题为
娶:n氅o≤z≤L
磊2<
br>n孬u≮z≮L
r=0,£=0
0≤z≤L
z=o:墓=o
该问题的定
解为
令z=L,得右侧壁温为
如㈡=矿2分。薹e每孝瑞淼
“r)=矿2和薹e嘶(・
一甄‰)
(19)
z=L:
一忌,差=五(£一分o。)
式中:风为超越方程
tg(阻)2最的根。
计算出各时刻的k(r)并与假设的£。1(r)、£。2(r)、£。3(r)
相比较,即可观察出由于采用五作为边
界条件参数而产生的误差。
采用苫作为边界条件参数计算
所得的右侧壁温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见图4,从图中可见,采用不同的
i值,其右侧壁温变化规律为一簇相
似曲线,无法反映真实的壁温变化规律,且与假设的壁温相比其误
差较大,只是在过程接近结束时.两者
才逼近。所有的计算结果见表1。
圈4
a)例l假设壁温与计算壁温的比较
图4
b)例2假设壁温与计算壁温的比较
图4
c)例3假设壁温与计算壁温的比较
表l计
算壁温与假设的真实壁温的比较
万方数据
130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
报第1卷
120101.8666.6786.58213.4686.589r7.9378.004
4.4479.23
135135.82
75.00
89.17295.4892.3
798.38
111.9856.2582.63
150203.7783.3491.324
69.5096.5898.51178.86
69.4485.32
165407.7391
.6794.741077.6699.1399.28377.5884.0387.72
平均值;<
br>110,94
注:r一曲;a—W/m2・C;£一C。
3结束语
1.本文通过
对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采取予先假设壁面温度变化规律的办法,观察和探讨了对流换热
系数随时间的变化
规律及采用平均对流换热系数求解非稳态导热问题产生的误差。通过理论计算表明,
对于非稳态导热过程
而言,边界条件参数口应是与时间相关的参数。
2.采用平均对流换热系数五值(即使是准确的平均值)
作为边界条件参数应用于非稳态导热过程的
计算,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对于加热过程而言,边界上壁温升
温较快的过程产生的误差小于升温较慢的过
程。
3.作为近似计算,采用平均对流换热系数三值
计算所得的结果虽然误差较大,但仍可作为壁温变化
过程的上限值。
参考文献
1[美]
M.M奥齐西克著,俞昌铭主译.热传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4
2[美]E.R.G埃
克特,R.M.德雷克著.传热传质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1983
3扬世铭编,传热学(第二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7
TheInfluenCeOf
Heat
TransferCOe仟icient
On
the
SOlutiOn
tO<
br>unsteady
COnductiOn
W孔zh∞c矗乱n
l:)b&咒{D
w7z
(n阳rm蛐t
of
EII、,i肼】n瑚t
and
D盯搿B
硒∞甜ng,岛anghai
I栅n他of
1础n。l。盯,踊ang}】ai
200
235)
,虹trad
Ne渤’s
I
awof
O。0ling
in
many
SituatiOns
is如aS
bamdary∞础石on
s
of
unsteady∞nduCtion,in
these
caseS<
br>pa舯eter口(heat∞msfer∞e丑jdent)iS
1】SLlally廿f越e
d
aS
a∞nStallt.The
analySis
and∞mpu枷on
in
this阳per出_。v幅that
treating口aS∞nstant、
们Ub五ng
big
eHor
tD
the¥Olution
tounsteady删uCtion.
Key
worclS
3妇b()undary
∞ndi怕n;uI蚓融ldy∞flduction;heat仃arlS】矗∞e施dent口
万
方数据
第三类边界条件中对流换热系数对非稳态导热问题解的影响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吴兆春
, 车凌云, Wu zhaochun, Che Lingyun
吴兆春,Wu
zhaochun(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系,上海,200235), 车凌云,Che
L
ingyun(上海闵行发电厂,上海,200245)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2001,1(2)
2次
参考文献(3条)
1.M.N.奥齐西克.俞昌铭
热传导
1984
埃克特.RM.德雷克
传热传质分析
1983
3.扬世铭
传热学 1987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高胜利
不同边界条件下管外对流换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2006
管外努谢尔
数是管式换热器(如电厂锅炉中的省煤器、空预器,冶金炉中的各种换热设备及其日常生活中的热水器等)设计和
校核的重要参数。一般
通过实验的方法求得,即运用牛顿冷却公式求出管外对流换热系数,进而求得管外
努谢尔数。
研究换热器的实验方法很多,其中以采用直接电加热法模拟恒热流边界条件较为普遍
,即管内部通电流加热,外部空气横掠。该方法把整个换热器
看成是等热流密度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管内的热流体经过换热器时温度要发生变化,热流密度也要发生变化,所以电加热法与实际的换热情况必
定存在差别。探讨这两种边界条件下对流换热系数与努谢尔数的关系和差别,这对于换热设备的设计具有重要的
意义。
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分别对针翅管,平直翅片管和光管在同一风洞实验台上进行了实验
。采用管内电加热法模拟第二类边界条件,管内流体加热
,管外空气横掠模拟第三类边界条件,实验的管
外雷诺数范围为Re=5000~35000。实验结果表明,光管在第三类边界条件下的Nu是第二类边界条件
下的
1.048倍,翅片管在第三类边界条件下的努谢尔数Nu是第二类边界条件下的1.073倍,针
翅管第三类边界条件下的努谢尔数Nu是第二类边界条件下的1.1倍
,且这个比例关系与雷诺数的变化
无关。在同一边界条件下,整体针翅管在整个实验流速范围内都比平直翅片管、光管有更强的换热性能。为了进一
步
研究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采用FLUENT软件对光管和针翅管单管的管外流场、温度场和压力场进
行了数值模拟。得出在第三类边界条件下,管内流体充
分发展后,管外局部对流换热系数沿轴向不再变化
。流场模拟结果显示,在针翅附近速度场的大小和方向变化较大,证明针翅的存在激发了流体的边界
层分
离和湍动,从而强化了传热,进一步验证了经过实验研究得出的针翅管换热器具有的优良性能。
2.学位
论文
杨春
不同边界条件下园管对流换热系数的研究
2006
对流换热系数是换热器(如电厂锅炉中的省煤器、空预器,冶金炉中的各种换
热设备及其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热水器等)设计和校核的重要参数。通
常,对流换热系数是在实验中以电加
热试验管壁面后根据牛顿冷却定律计算得来的。管道壁面是定热流密度(第二类边界条件)。但在实际应用中多数
情况是传热条件,即第三类边界条件。探讨这两种边界条件下管内外的对流换热系数的差别及相应的对应
关系对于换热设备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管道的
对流换热。在传热边界条件下高温气体横掠单管,水在管内流动。这种情况下管内外对流换热
是藕合的,
得到的管内外对流换热系数分别与电加热管道壁面的边界条件下管内和管外流动的对流换热系数相对比,为了使他
们具有可比性,我们规定
在这两种边界条件下通过管子的平均热流密度相等。首先研究在这两种情况下管
内(外)壁温、管内(外)流温、管内(外)壁面局部热流密度、管内
(外)局部对流换热系数沿管子轴
向的变化。然后研究平均对流换热系数在电加热边界条件和传热边界条件下的区别,同时提出对以往在电加热条件
下
所得出的换热系数经验式的修正。
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室中电加热方式得到的管外对
流换热系数低于工程中传热条件下的管外对流换热系数,若按传热准则式关系,后者的努谢尔特
数约为前
者的1.4倍;而管内的对流换热系数在两种边界条件下的差别不大。
3.期刊论文
马喜斌.程宝义.刘文杰.彭关中.MA Guan-zhong
地下工程岩
土环境初始温度场数字仿真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2)
为了精确计算地下工程岩
土环境下的传热问题,建立了第一类和考虑辐射影响的第三类边界条件下地下工程岩土初始温度场模型.开发了地
下工程岩
土初始温度场软件,避免了复杂的测量过程.通过与南京地区实测数据比较,证明了该理论模型
和软件的正确性.结果表明,第三类边界条件下温度场需要一
定的时间才能稳定并与实测值相符.对于南
京地区,至地下15 m左右处年温度波动趋于消失.岩土表面与周围大气对流换热系数对于浅层的岩土温度场影
响
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其值对岩土温度场的影响减小.
4.学位论文
王浬环
滚动轮胎散热规律研究
2004
现代交
通运输业的发展,汽车的普及引发了人们对行车安全的关注,特别是轮胎运行安全性的关注.轮胎引发的交通事故
当中,以由于热疲劳老化失效
和局部温升过高引发之为最.轮胎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周期性载荷作用,
其橡胶复合材料的滞后损失及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将转化为热能,这些热能除了散
失到外界空气中的、轮胎
腔内空气中的与传到地面的,将全部用于产生轮胎的温升,从而导致轮胎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滚动轮胎温度场的
研究已成为了轮
胎工作者广泛关注的课题.该文研究为数值计算轮胎温度场提供第三类边界条件.对于轮
胎散热规律的研究,有研究者利用大平板理论进行研究,这些研究
一般显示:h∝u<'0.8>;但大
平板理论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运动是决定传热的关键因素.在轮胎稳定运行过程中,其相对于周围空气的主要运
动包括:旋转
运动与平移运动.鉴于轮胎运动的复合性,分析法与近似法均不便对其对流换热进行求解;
该文选择实验法对滚动轮胎散热规律进行研究.实验研究主要依
据热质比拟原理与相似理论.热质比拟原
理为传质实验代替传热实验提供依据,传质实验以萘升华技术实现.相似理论为模型实验代替轮胎原型实验提供依
据.该文中还述及整套实验装置与实验操作步骤.实验采用平动与转动相耦合的方案,测定了外径为48
0mm的模型圆盘当外缘线速度为20~90kmh时,即:转速
同时对应221.0~994.7rp
m,0.7667R~0.9833R弧段上的对流换热系数,以及特征点0.5R、0.6R、0.7R、0.
8R、0.9R处的局部对流换热系数,分别总结拟合出
对流换热系数与速度、对流换热系数与特征位置
的关系式.对结果作无因次化分析,可以得出结论:Nu<,x>=0.259783Re<,x><'0.68
351>.论文最后分别以
21560R13型、20575R15型子午线轮胎为例,将模型圆盘的结
果转化成为轮胎原型的对流换热系数结果.
5.期刊论文
刘谮.毕月虹.田瑞杰.武盼.Liu Pan
单个冰球蓄冷过程的数值计算
与性能研究
-制冷与空调2010,10(5)
通过对冰球蓄冷过程的分析,在第三类边界条件下
考虑过冷度对冰球蓄冷过程的影响,建立冰球蓄冷过程的数值仿真模型,并用实验数据验证模型的正
确性
.数值计算分析载冷剂温度、对流换热系数、冰球球径以及材质对蓄冷量和凝固完成时间等的影响规律,为冰球蓄
冷过程的进一步优化设计和运行提
供指导.
6.会议论文
张宗卫.刘涛
用瞬态红外技术测量单个球面凹坑壁面的换热系数
2007
基于第三类边界条件下的一维半无限大瞬态导热模型,用红外热成像仪的瞬态
测温技术和金属网快速加热技术,对矩形通道内壁面进行了瞬态传热
测量,获得了光滑壁面和带有单个球
面凹坑壁面的局部对流换热系数分布,并用油—粉末法对凹坑壁面进行了壁面流场显示,实验雷诺数范围2万~6
万
。实验发现单个球面凹坑引起的涡流可以使凹坑下游边缘附近的局部换热最大增强80%左右,凹坑尾
迹下游区域的换热也得到明显增强,平均增强幅度
20%~30%。
7.学位论文
吕东
层板结构流阻和换热特性的数值研究
2004
本文对层板结构的特点和应用作了详细的介绍,并根据其周期性和对称性做了层板结构的最小单元体划分,指出了
影响层板流阻和换热特性的13个几
何特征参数,并且通过数值模拟的手段,研究固定工况下,层板的流
阻和换热特性随这些参数的变化.计算方法上采用了气体-固体耦合计算,忽略气体浮升
力和辐射传热,
求解层板的最小单元体在固定坐标系下的稳态流动和换热情况.采用k-
ε模型方程,配以边界层壁面函数来求解湍流N-S方程.固体区域外边
界采用第三类边界条件,流体进
出口分别采用固定总压和静压条件,二者比值为1.01.最小单元体四周切割面采用了对称和周期性边界条件.
本文还通过预
算例研究了对应于网格无关解的最合理网格尺度,以及各个几何型边界条件的合理性.研究
结果表明:①层板结构具有较高的冷却效率,可达80%以上.②层
板的内部流阻主要存在于进口冲击区
和出气孔内部,二者共占全部总压损失的90%.③内腔受冲击表面和绕流柱前缘具有较高的对流换热系数,可达
2000wm<'2>K以上.④绕流柱直径和位置的变化对流阻影响不大,增大直径和靠近出气孔会降
低流阻.⑤出气孔倾斜角度对流阻有很大影响,增大倾角会大
大增加流动阻力.⑥通道高度对流阻影响不
大,只用在高度减小到使通道截面积与进气孔面积相当时,流阻才会增加.⑦对出气孔内边适当倒圆角会大大减<
br>小流阻.⑧流量和内腔换热面积是决定层板冷却效率的主要因素.内腔各表面上对流换热系数受几何结构变
化的影响较小.部分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
比较,误差在8.7%~-0.5%之间,吻合较好.<
br>8.期刊论文
杨娟.杨启容.吕剑锋
球内凝固过程的近似解分析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4,19(4)
对球内凝固相变过程作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理论分析,建立了能够揭示在第三类 边界条件下球体内相变传热过程
物理机制的数学模型,用
Lighthill奇异摄动法给出了球体内对称凝固问题的近似分析解,并以
Ba(OH)2·8H2O为相变材料,得到了相变界面、相变介质温度随时间和热流密度随相
变位置的
变化规律,以及球囊半径和对流换热系数对凝固过程的影响.得到结论:对一般工程背景,球囊半径为1.5~2
.0 cm,h<1 000W(m2·K)较为合适
,从而为以球为相变贮能单元的贮能装置的优化设
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9.学位论文
谭建松
高强化柴油机活塞的热负荷及结构改进
2000
内燃机受热零件的
热负荷研究是内燃机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世界各国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诸如边界条件、冷却方式、热疲劳评
价等.该文以某高
强化柴油机活塞为研究对象,论述了活塞热负荷计算的理论基础及有限元计算的可信度
.根据历年来内燃机热负荷的研究成果,建立了适合于热负荷计算的
计算模型.分别利用不同经验公式计
算了活塞顶和燃气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第三类边界条件),采用示功图法求出燃气综合平均换热系数,并按在活
塞顶上
的不同位置进行了分配计算.
10.期刊论文
张丽璞.Zhang
Lipu
寒潮所致混凝土箱梁桥温度应力分析
-交通科技2010(3)
以降温幅度和降温持续时间为特征值构造了寒潮强度函数,
引入箱梁截面基于传热学意义上的特征长度概念,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按热传导第三类边
界条件分
析了某3跨等截面连续梁桥在各种强度的寒潮温度荷载作用下的瞬态温度分布和时程温度应力.考察了该桥的寒潮
效应随寒潮强度、箱梁表面的
对流换热系数和箱梁截面特征长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对混凝土箱梁桥寒
潮温度效应的敏感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
引证文献(2条)
1.孙朝阳
深埋地下洞室围护结构热负荷的动态计算[期刊论文]
-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4)
2.张延蕾
对流换热系数的反求方法[学位论文]硕士
2004
本文链接:http:odical_
授权使用:武汉理工大学
(whlgdx),授权号:dd1526ba-7c6e-49b8-95bd-9e9400b47ce2<
br>下载时间:2011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