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内对流换热影响因素及其强化分析_陈观生
专业就业排行榜-中国梦作文素材
第
29
卷第
1
期
2012
年
3月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JournalofGuangdongUniversityofT
echnology
Vol.29No.1
March2012
管内对流换热影响因素
及其强化分析
陈观生
,
杜文杰
,
杨景泉
,
李文丰<
br>,
李学宇
,
梁适
,
张莉
(
广东工业大学材料
与能源学院
,
广东广州
510006)
摘要
:
从影响管内对
流换热的因素出发
,
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
,
包括管
内流体流动状
表面形状
、
物性
、
脉动等对管内对流换热的影响
.
介绍了利用缩放管
、
金属泡沫管
、
纳米流体
、
高压电场等强化换态
、
热的方法
.
对中高温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中大温差管内对
流换热的应用及其强化方法进行了展望
.
关键词
:
管内
;
对
流
;
换热
;
强化换热
中图分类号
:TK513
文献
标志码
:A7162(2012)01-0023-04
文章编号
:1007-
InfluencingFactorsandEnhancingMethodsof
Convec
tiveHeatTransferinTubes
ChenGuan-sheng,DuWen-
jie,YangJing-quan,LiWen-feng,LiXue-yu,LiangShi,Zha
ngLi
(FacultyofMaterialsandEnergy,GuangdongUniv
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510006,China)
Abstr
act:Somefactorsweresummarizedsystematicallyaccordi
ngtotheresearchinChinaandabroadin
recentyears,i
ncludingconvectionflowstate,phase-transformation,g
eometricfactors,fluidpulse,fluid
physicalproper
tiesandviscosities.Atthesametime,somemethodsofenha
ncingheattransferintubes
werealsosummarized,suc
hasadditives,electro-hydro-dynamical,metalfoamfill
edpipesetc.Finally,
thecharacteristicsandthemet
hodofheattransferenhancementwereanalyzedinhigh-med
iumtempera-
turesolarpowersystems.
Keywords:
tube;convection;heattransfer;heattransferenhancing
管内对流换热过程广泛存在于化工
、
动力
、
制冷
及太阳能热
利用等工程技术领域的各种热交换设备
是一个传热温差和流体流动阻力并存且相互影中
,
响的复杂传热过程
.
近年来
,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
热交
换设备迫切需要符合节约能源
、
节省材料和降
低成本的要求
,
这对强
化设备的换热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
众所周知
,
热量传递方式有热传导
、
对流以及
辐射三种
,
因此强化传热的方法也势必从这三个方
面来进行
.
作为热交换器中管内热流体的主要传热
方式
,
管内对流
换热的强化在热交换器强化换热研
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本文从理论及已有实验<
br>的角度对管内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及其强化换热的
方法进行分析
,
以期对太阳能
中高温热利用中大温
差管内对流强化换热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
收稿日期
:
2011-09-06
基金项目
:
广东工业大学重大项目培育专项资助项目
(
092006);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4021022126)
),
作者简介
:
陈观生
(1970-
男
,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冷
、
空调
、
储能技术及其相关设备的开发与节能
.
1
1.1
管内对流换热的理论分析
边界层理论
边界层是由于流体
的黏滞性
,
在紧靠其边界壁
面附近
,
流速较势流流速急剧减小
,
形成的流速梯度
很大的薄层流体
,
又称为流动边界层
[1].
1904
年德国普朗特提出著名的边界层概念后
,
经过发展
,
流体力学的研究已经证明
,
黏性流体存在
着两种不同的流态
:
层流
(Re<2000)
及湍流
(Re>
10000).
层流是流
体微团沿着主流方向作有规则的
分层流动
,
而湍流时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剧烈的混合
,
因而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湍流传热的强度自然要
较层流强烈
.
湍流时的传热除贴壁的滞流内层外
,
湍
流核心的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较为平坦
,
主要热阻
24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第
29
卷
存在于滞流内层中
.
由于滞流内层极薄
,
温度梯度甚
大
,<
br>所以湍流传热强度远远超过层流
.
对于强制对流
,
若忽略自然对流的影
响
,
其一般
P
r
).
在一定范围内
,
准则
数关系式为
N
u
=f(Re、
这
个关系式可整理成如下形式
:N
u
=C(Re)m(P
r
)n,
Re、P
r
分
别为雷诺数和普式中
N
u
称努塞尔特准数
,
n
依影响因素不
同由实验朗特数
;
系数
c,
指数
m、
测定
.
流动边界层厚度
a
与热边界层厚度δ分别反
映流体分子和流体微团的动量与热量扩散
的程度
.
1.2
场协同理论
针对静止坐标系下的流动换热问题
,有学者从
二维层流边界层能量方程出发
,
重新审视了热量输
运的物理机制
,
把对流换热比拟成有内热源的导热
并指出热源强度不仅决定于流体的速度和物过程<
br>,
性
,
而且取决于流速和热流矢量的协同
:
流动的存在
也可能并无实质贡献甚至减弱换热
,
可能强化换热
,
并以二维平板层流边界
层问题为例提出了场协同理
论
[2]
而在大多数情况下
,
黏性性对温
度的变化最为敏感
,
对传热过程的影响远大于其它物性的影响
.
一般情
液体的黏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
气体则呈现与况下
,
液体相反的趋势
,
使得管内速度分布发生畸变
,
这必
将对流动中的传热和压降特性产生重要
影响
.
在热物性对有效能损失影响的研究中
,
目前对
有效能的研究只
是针对层流的情况
.
师晋生等
[4]
针
对壁面定热流加热的管内对流
换热有效能损失进行
分析了黏度变化的影响
.
结果表明
,
温差传了研
究
,
换热系数也增大
,
在热时管内液体近壁处流速增大
,
壁
面温度与流体平均温度差将热流不变的条件下
,
减小
,
实际温差传热有效能损
失会减小
,
由流动引起
的有效能损失更会减小
.
这是因为近壁处液体
流阻
系数减小
,
这样总的单位热容有效能损失将减小
.
并
得
出了适用于层流和湍流的简单关系式
,
其反应了
有效能损失与换热工况
、流动状态
、
管长的关系
.
1.4
脉动分析
对管内流动<
br>,
脉动流体进入管道进口时造成换
直接反映在速度发生周期性变化
,
以
热系数的影响
,
及流体的脉动幅值
、
频率的变化
.
通常的研
究结果表
胡玉生明脉动流体会起到强化或弱化换热效果
,
等
[5]
,
得到了
N
u
数与温度梯度之间的关系
,
定义了
表征
速度场和温度场协同程度的场协同数
F
c
.
场协同理论提出以来
,<
br>对于其在静止坐标系下
的应用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
从抛物型方
程拓展到椭圆型方程
;
通过磁场改变方腔自然对流
强化换热
;
将传
递势容耗散极值原理应用于速度场
,
对流换热
,
获得了黏性耗散一定的条件下
的最优速
提出度场
;
把场协同理论的应用从层流拓展到湍流
,
采用多
纵向涡强化管内对流换热的场协同强化方
法
;
研究了脉冲流动和壁面振动问题中的传热
问题
,
提出为了改善速度和温度梯度场的协同
,
应使脉动
能改变垂直
于换热壁面方向的速度分量
.
也有学者将场协同理论应用于离心力场作用下
的三维流动
与传热问题以及旋转坐标下的流动换热
问题
[3]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管内流体脉动
流动的分
析
,
结果表明阻力比无脉动时大
,
并且在流场中有与
主流区流动方向相反的流动现象
.
当无因次振幅不
变的情况下
,
换
热强化比随频率的增大逐渐增大
,
在
在高频率时变化不明显
,
但低频
率时变化较为明显
,
是频率较高时能够强化换热
,
而在频率较低时则会
有弱化换热的情况
.
同样
,
当频率不变的情况下
,
换热强化比是随着无因次振幅的增大先是逐渐下降然
在无因次振幅较低时
,
会弱化换
热
,
并后逐渐增大
,
振幅对换热效果的且振幅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
br>相反
,
影响十分显著
,
并且随着振幅的增大
,
换热效
果逐渐
而且在流场中增大
.
因为脉动时阻力比无脉动时大
,
有与主流
区流动方向相反流动现象
.
这是造成流体
强化或弱化换热的原因
.
,
提出提高速度梯度场与温度梯度场的协同
关系
、
控制固体壁面对气流的做功<
br>、
对通过系统的边
界传给系统的热流有直接影响
;
并指出改变边界条<
br>件是控制速度场
、
温度场和压力场协同关系
,
实现传
热强化的
可行方法之一
.
1.3
有效能分析
有效能指的是动力设备对流体实际做功的那
部
流体因其不可逆性引起分能量
.
在管内对流换热中
,
导致能量贬值
,
即有效的流动摩擦阻力和温差传热
,
能的损失
.
当有传热
发生时
,
流体热物性随温度变化
而改变
,
使得速度的分布发生一定程
度的改变
,
速度
的变化反作用到流体的传热
.
在流体的热物性中,
黏
2
2.1
管内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
缩放管强化换热
缩放管是由依次交替的收缩段和扩张段组成
,
使流体始终在方向反复改变的纵向压力梯度作用下
流动
,
通过表面缩放来改变管内流体的流动状况以
达到换热的效果
.
在同等压力降下
,
流体的流动速度
模量
、
流动方向
、
湍流强度相较圆管内而言
,
缩放管
第
1
期
陈观生
,
等
:
管内对流换热影响因素及其强化分析
25
的传
热量会大幅度增加
.
黄维军等
[6]
也就是在使湍流脉动限制在靠换热面很近
的地方
,
边界层内
.
带交叉肋方形截面通道就是利用这个原
理通过内
置粗糙元以达到管内强化换热
.
针对交叉布置肋条和平行布置肋条强化效果比
较
,
邓斌等
[10]
研究表明
,
缩放管中的流体在流动
径向
速度很小
,
对传热影响不大
,
在湍滞流底层内
,
流主区,
各处的径向速度分布一致
,
与缩放管传热系
数的沿程分布没有直接联系
;
轴向速度是影响速度
但是其大小变化规律与传热矢量模量的决定因素
,系数的变化不一致
,
可以排除轴向速度的影响
.
剩下
过渡区内流
体的径向速度对缩放管内流体与固体壁
相应地表面传热的面间的对流传热起着决定作用
,
设法提高提高也受过渡区的湍流强度的影响
.
所以
,
近壁面区域的径向速度
与增大近壁面流体湍流度
,
是强化缩放管内的湍流对流传热的主要途径
.
研究
还得出
,
缩放管内空气的传热强化是过渡区径向速
度与湍流强度增强的结果<
br>,
工程实际中应用的强化
其尺寸应以不超越流动过渡区高度气体传热技术
,为宜
.
2.2
金属泡沫管强化换热
金属泡沫管是一种新型的多孔材料.
张尉然
、
杨
卫卫等
[7-8]
进行了交叉布置肋条的
换热研究
,
结
高度越高
,
换热果表明交叉布置肋条布置角度越大,
但阻力也相应增大
.
取
45°
肋条的综合换热效增强
,
果较好
.
同时总结得出
,
在
Re
较低时
,
交叉布置的肋
条通道较平行布置的肋条有一定的强化换热效果
,
但在高Re
下并无优势
.
2.4
纳米流体强化换热
“Toms
效应
”
自从发现并被证明在液体湍流中
添加少量的添加剂会影响流体传热后
,
高分子聚合
物和某些表面活性剂经常被用作纳米流体添加剂来
使用
[11]<
br>.1987
年蔡国琰等
[12]
的流体黏弹性对湍流
黏弹性会降低流体
流动与传热的影响的研究发现
,
的换热性能
,
黏弹性对换热系数的影响与普朗
特数
随着普朗特数增加
,
黏弹性影响加和雷诺数有关
,
强
;
随雷诺数增加
,
影响变弱
.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表
明
,
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使湍流在减阻的同时对流换
热系数也大幅度降低
.
另一方
面也发现
,
表面活性剂
利用该性质可溶液具有剪切可逆性及温变可逆性
,以对其湍流的对流换热进行控制
.
总之
,
在流体中加
入纳米材料
后流体的对流换热系数明显提高
,
随着
雷诺数的增加换热系数还呈线性提高
2
.5
高压电场强化换热
电场强化换热以其非常小的能耗取得相当好的
20
世纪
70
年代以强化效果
,
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
,
来
,
国外研究者在该领域内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研
并逐渐进行应用性研究
.
究,
电场对流体换热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影响
,
焦耳
热
、
库
仑力
、
介电泳力和电致收缩力
,
在绝缘性流体中
故库仑力
、
介电泳力焦耳热远小于其它三项的影响
,
和电致收缩力为主导因素影响着电场对流体换
热
.
有机流体在外加直流高压电场的作用下
,
电场
能对管内层流强制
对流换热起着很好的强化作用
.
利用高压电场目的是增加在管内层流流动的流体的
变层
流为湍流
.
刘振华等紊乱程度
,
[14-15]
[13]
指
出
,
利用多孔材料调整流场分布
,
可以
减薄边界层厚度
,<
br>有效增强换热
.
金属泡沫是采用烧
结等工艺将金属泡沫与金属管壁紧密结合而形
成的
而金属泡沫是一种高孔隙率的特新型强化换热管
,
其中固体
(
如
铜
、
铝
)
和流体
(
如空气殊多孔介质
,
或
水
)
的导热系数常常相差很大
.
近年来
,
相关专家
学者致力于多空金属泡沫中流动和换热机理的研
如对金属泡沫方形通道内空气的强制对流换热究
,
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等
.
这种管的管内孔隙
孔密度
、
导热系数比和雷诺数等不同参数对流动率
、
和换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
李
盈海等
[9]
.
因此
,
添
加纳米材料也是强化流体换热的一
大途径
.
研究表
使截面流明
:
金属泡沫可以大大减薄边界层的厚度<
br>,
截面温差也很小
.
泡沫管的体速度分布十分均匀
,
平均努谢
尔特数随孔隙率的减小或孔密度的提高而
增大
,
随流体和固体导热系数比的减小而增大
.
当系
数比
>0.1001
时
,
采用低孔密度的金
属泡沫既可以
强化换热
,
同时也可以大大减小压降
.
采用金属泡沫<
br>但相对同时管内流体阻力增管可以大大强化传热
,
加也会很多
.
2.3
带交叉肋方形截面通道换热
一直以来人工粗糙元被认为是强化换热的一项
有效的技术<
br>.
通常
,
粗糙元是一些小的凸起物
,
按照
一定的角度
,
周期性地布置在需要强化换热的换热
面上
.
粗糙元能使流体的流动
形成湍流而强化换热
,
同时也会引起阻力增加
.
为了不使阻力增加过多
,
应
在气体和
再对高黏度一般低黏度的有机流体的研究基础上
,
的
油在高压电场强化管内强制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
外加高压电场能对管内层流强制对流换热起表明
,
着很好的强化作用
,
并得出其换热系数强化率主要
26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第
29
卷
与外加电场强度及热通量等因素有关
.
因为在相同
传热面积和泵功条件下
,
换热系数强化率随着外加
直流电压几乎
呈指数关系变化
,
在较小的外加电压
下
,
对流换热强化率较低
,
而且强化率基本不随高温
通量而变化
,
相对地在较大的外加电压下
,
换热强化
率较高
,
但是随着热通量的增大
,
强化率也有
很大影
有良好的响
.
所以外加直流电压的提高换热强化率
,
综合强化
效果
.
2.6
旋转流体强化换热
应用流体旋转法也是流体管内强制对流换热的
有效强化方法之一
.
目前国内外在研究旋转流体都
普遍采用滚压成型的螺纹槽
管
,
增加旋转流体的流
动路径
,
使管内流体发生旋转运动
,
增加贴近壁面的
同时还可改变整个流体的流动结构
,
使流流体速度
,
体在管内停留时间延长
,
加强边界层流体的扰动以
及边界层流体和主流流体的
混合
,
因而使传热过程
得以强化
.
但是
,
并不是螺
纹头数越多就能达到越好
一般螺纹头数不宜超过
3
头
,
同时螺纹的换
热效果
,
高度也不宜过大
,
应控制在
hd=0.03~0.04左
右
[16]
加
70%~120%.
3
太阳能中高温热
利用管内对流换热
近年来
,
太阳能中高温热利用如太阳能热发电
技术日益受到
人们的重视
,
吸热器是关键设备之一
,
通常采用管内对流换热方式来加热热流
体
.
由于太
阳能中高温热利用的聚光温度高达数百甚至上千摄
而管内被加热的
热流体温度通常在数百摄氏氏度
,
因此吸热器的管内对流换热温差一般在
100℃度
,
以上
.
已有管内对流换热及其强化的研究大多在中
低温差的
条件下
(
通常小于
50℃)
进行
,
所得实验
不能直
接关联式及其相关结论也具有一定局限性
,
用于太阳能中高温热利用中吸热器的设计
,
或者具
有较大的误差
.
因此有必要对聚光型太阳能中高温
热利用系统
中吸热器大温差下管内对流换热及其强
化方法进行研究
,
获得较为专门和精确的实验关
联
以推动聚光型太阳能中高温热利用技术的发展
.
式
,
4
结
语
上述管内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及管内换热的强
,d
为直径
.
因为在
相同
Re
式中
h
为螺纹高度
,
数时
,
单头
螺纹主要使边界层流体旋转
,
而多头螺纹
能使边界层流体和主流体一起产生强烈的旋转
,
使
流动缓慢的边界层流体旋转有利于强化传热
.
众所
主流
流体一般都是湍流
,
传热系数比较大
,
因周知
,
此主流体的
旋转对强化传热作用不大
,
更甚者徒然
这时会起到反效果
.
增加了流
体的流动阻力
,
2.7
微结构强化换热
当今微电子
、
微能源
以及生物芯片等行业对微
型的高效换热器有着迫切的需求
,
从而带动了利用
其
中以微结构对微型换热器进行强化换热的研究
,
微通道最为常用
.
刘志刚等<
br>等
[18]
[17]
可以作为太阳能中高温热利用系统中换热化研究
,
并器尤其是吸热器设计及其强化换热手段的借鉴
,
在此基础上开展面向太阳能中高温热
利用的大温差
管内对流换热及其强化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1]杨世铭
,M].4
版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陶文铨.
传热学
[
2006.
社
,
[2]
过增元,.
黄素逸
.
场协同原理与强化传热新技术
[M]
2004.<
br>北京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3]
傅要
,
王彤
,
谷传刚
.
圆管内对流换热场协同理论分析
[J].
中国电
机工程学报
,2008,28(17):70-75.
[4]
师晋生
,J].
干张巧珍
.
管内对流传热有效能损失分析
[
2005,2(2):6
9-72.
燥技术与设备
,
[5]
胡玉生
,
曾丹苓
,
李友荣
,
等
.
恒壁温下管内流体脉动流动
J].
工业加热
,2006,35(1):3-6.
对流换热的数值模拟
[
[6]<
br>黄维军
,J].
邓先和
,
周水洪
.
缩放管强化传热机
理分析
[
2006,34(2):76-79.
流体机械
,
[7]<
br>张尉然
,J].
赵斌
.
多孔介质强迫对流换热及研究进展
[<
br>2009,31(4):11-28.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8]
杨卫卫
,
何雅玲
,
黄竞
,
等.
多孔材料强化管内对流换热
.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7,28(1)
:104-
的数值研究
[J]
106.
对低雷诺数下微
小<
br>KosarA
柱群通道内对流换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
对
R123制冷剂流经微肋管的对流换热特性进
[19]
行了研究
.
唐慧敏等讨论了
锯齿形硅微通道强化换热
的机理
,
发现锯齿形微通道内流动摩擦常数和换热
努
塞尔数较平直微通道均有明显提高
,
且提高幅度
随雷诺数
Re
增加而
增加
,
相同泵功条件下锯齿形微
通道换热热阻显著下降
.
李晓伟等<
br>[20]
实验研究了微
肋管在过渡区及湍流区的换热及阻力性能
,
并针
对
微肋管在过渡区的换热强化较差的特点改进其结
改进后的微肋管在
2300<Re<
构
.
实验结果表明
,
10000
时比原微肋管强化换热提高
120%,
阻力增
(
下转第
31
页
)
第
1
期邢瑞山
,
等
:
九节点
Hamil
ton
等参元列式
31
4
结论
R
变分原理
,
本文基于弹性材料修正后的
H-
将
[5]QingGuang-
hui,QiuJiau-jun,LiuYan-hong.Freevibra-
tionanal
ysisofstiffenedlaminatedplates[J].International
2006,43(6):1357-1371.JournalofSolidsandStructure,
[6]
徐建新
,
蔡宇
,
卿光辉
.Hamilton
正则方程半解析法的收
J].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2007,25(4):1
2-
敛和对称分析
[
15.
[7]
卿光辉
,R
混合
变分邱家俊
,
塔娜
.
压电材料修正后的
H-
J].
工程力学
,2005,22(5):
原理及其层合板的精确法
[
43-47.
[8]
钟万勰
.
应用力学对偶体系
[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03.
[9]
王勖成
.
有限单元
法
[M].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45-1
49.
[10]
卿光辉
,
张领
,
贾立斌
.
热弹性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响应
J].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2008,26(3):20
-25.
分析
[
[11]
段梅
,
宫本裕
,
周本宽
,
等
.
四节点元和八节点元
H-
收
J].<
br>应用数学和力学
,1996,17(1):9-14.
敛的比较
[
[1
2]
吴永礼
.
九节点四边形等参数单元
[J].
中国电子学术
1982(2):36-40.
期刊
,
[13]
陈浩然
,
杨正林
,
唐立民
.
复合材料层合板固化过程的
J].
应用力
学学报
,1998,15(3):30-36.
数值模拟
[
[14]
冷纪桐
,.
北京
:
化学赵军
,
张娅
.
有限
元技术基础
[M]
2007:90.
工业出版社
,
[15]
卿光辉
,
邢瑞山
,
崔甲子
.
八节点
Hamiton
ian
等参元列
J].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2010,28(1):22-2
5.
式
[
平面九节点四边形等参元作为基函数
,
建立了九节
点
Hamilton
等参元列式
,
弥补了四节点单元收敛性
慢
、
插值精度低的缺点
,
同时也克服了八节点等参元
柔性差的缺点
.
使得用不规则单元网格划分板件的
高精度高柔性的有限元求解方法在
Hamilton
正则方
程的半解析法中得以实现
.
将九节点等参有限元法
引入了辛体
系
,
同时
Hamilton
正则方程的半解析法
得到了拓展
.
参考文献
:
[1]
饶寿期
.
有限元法和边界元法基础[M].
北京
:
北京航
1989:90-110.
空航天大学出
版社
,
[2]
钟万勰
.
弹性力学求解新体系
[M].
大连
:
大连理工大
1995.
学出版社
,
[3]Qing
Guang-hui,LiuYan-
hong,GuoQing,etal.Dy-
namicanalysisforthree-dim
ensionallaminatedplatesand
panelswithdamping[J]
.InternationalJournalofMechani-
calSciences,200
8,50(1):83-91.
[4]
范家让
.
强厚度叠层板壳的精确理论<
br>[M].
北京
:
科学
1996.
出版社
,
櫆
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
(
上接第
26
页
)
[9]
李盈海
,
陶文铨<
br>,
孙东亮
,
等
.
金属泡沫管内强制对流换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8,42(3):
热的数值模拟
[J]
261-2
64.
[10]
邓斌
,WongTT,
陶文铨
.
带交叉肋方
形截面通道内强
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2,
制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
[
36(9):881-885.
[11]
焦利芳
,
李凤臣
.
添加剂湍流减阻流动与换热研究综
J].
力学进展
,2008,3
8(5):339-357.
述
[
[12]
蔡国琰
.
流体黏
弹性对湍流流动与换热的影响
[J].
山
1987,17(4):39-44.
东工业大学学报
,
[13]
李新芳
,
朱冬生
.
纳
米流体强化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
[J].
制冷学报
,2009,30(3):6-10
.
[14]
刘振华
,
王经
.EHD
效应强化管内强制对流换
热的实
D].
北京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2000.
验研
究
[
[15]
刘振华
,
陈玉明
.
高压电场强化管内
强制对流换热的实
J].
高电压技术
,2000,26(4):38-40.
验研究
[
[16]
王春来
,
高金芳
,
高春生
,
等
.
应用流体旋转法强化单
J].
工业锅炉
,1999
,2(58):
相流体管内强制对流换热
[
20-22.
[17]
刘
志刚
,
张承武
,
管宁
,
等
.
尺度效应对低
Reynolds
数
.
化工学报
,
下微
小
柱群通道内对流换热的影响
[J]
2011,62(7):1852-1859.
[1
8]KosarA,PelesY.Convectiveflowofrefrigerant(R-123)
acrossabankofmicropinfins[J].IntJHeatMassTrans
-
2006,49,3142-3155.fer,
[19]
唐慧敏
,
吴慧英
,
吴信宇
.
锯齿形硅基微通道内流动与
J].
航空
动力学报
,2010,25(6):1264-
换热特性实验
[
1270.<
br>[20]
李晓伟
,
孟继安
,
陈泽敬
,
等.
微肋管及强化微肋管换
.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7,28
热
和阻力实验研究
[J]
(5):817-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