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艺”何以成学?——读梁玖教授的《审艺学》所思

温柔似野鬼°
859次浏览
2020年07月30日 19:4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寿光林海博览园-春联的特点


[欣赏・评鉴]艺苑
081
“审艺”何以成学?
——读梁玖教授的 《审艺学》所思


宗祖盼

“艺术学”三个字成为了庞大学科 群体的总称,其内涵逐渐边缘化、空洞化。艺术学怎样
【摘要】
目前,艺术学独立升格为第1 3个学科门类后,
才能真正“说话”?这是艺术学学科发展所面临和亟需解决的课题。因此,该文在对梁 玖的《审艺学》进行系统解读的过程中,一是揭示了《审
艺学》是对艺术学本体论构建的一次有效尝试, 是从围绕艺术本体视点而审视的一个结果,它既有拓宽艺术学研究视野的价值,又有提升艺术认识论、
丰 富和深化艺术创造实践理论与艺术传播应用、促进艺术批评的意义。二是肯定《审艺学》对于艺术学科学建设具有 重要价值。三是回答论证了“审
艺”成为学的内涵。四是倡导有更多的艺术学界学者参与到审艺学学科的 讨论和建设中来,让审艺学的羽翼渐丰,实在地促进中国艺术学学科的
完善性建设。
《审艺学》 ;审艺
【关键词】
梁玖;
[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识码]A
一门新学科的建立,当然需具备诸
种条件。但某部著作的发表与出版,往
往成为一门新学科建立 的标志,这却是
人所共知的事实。早在艺术学独立之前,
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14-17 62)《美
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产生,而艺术学与美学分家获
得独立也得益于德国学者马克斯・德苏
瓦尔(1867-1947)于1906年出版的《美
学与一般艺术学》。所以,当拿到梁玖
教授所著《审艺学》(图1)时
[1]
,笔者< br>立刻想到的是,如果“审艺学”这一新
的学科得以建立,《审艺学》将无可替
代成为其标 志性著作。实际上,抛开内
容不谈,仅从名称上看,《审艺学》就
已带有明显的学科结构论思想 。正是出
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认为《审艺学》是
具有建立“审艺学”的标志性价值的。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之中,直到鲍姆加登
把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审
美”开始作为一 种哲学思维来对人类审
美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大量借助艺
术的外壳逐渐形成其在学理上的统 治地
位。然而,艺术学独立以来,美学与艺
术学之间的纠葛始终存在。归纳起来大
体有 三种观点:一是艺术学独立于美学
但依然包含在美学之中,相似的说法是
艺术学始终未能独立于 美学;二是艺术
学与美学并不存在谁消灭谁,谁包含
谁,两者是交叉渗透的关系;三是美学与艺术学应相互独立,有各自的研究对
象、任务目标和活动领域。在这个问题
上,梁玖先生 更倾向于第三种说法。尽
管承认艺术与审美有交叉内容,但作者
认为它们之间有质的区别,“艺 术与美
是两家人,各行其道,谁也代替不了谁”。
梁玖进一步认为艺术学既然有独立存在
理由,美学的论述范围就该适当地缩小。
的确,尽管美学独立成科已有200多年
的历史,但 它的研究对象始终未能统一,
对美学研究对象下一个精确的定义还非
常困难。当艺术不仅仅停留 在“审美”
的范畴内活动,“审美”注定陪艺术主
体——不管是艺术创作者、艺术传播者
还是艺术接受者都走不到底时,艺术学
急需新的学理来支撑和论证艺术学科内
涵,进而寻找属 于艺术自身的学科体系。
“审艺”的命题就随之诞生。
应该说,“审艺学”的出场本身就
带有了某种“使命”的意味。艺术学从
诞生到成长一直处于面临挑战的困境,
以前是美学,后 来是文学,现在是艺术
新现实。梁玖在《审艺学》中将为什么
关注并提出“审艺学”归纳为两点 :一
是追问和试图回答艺术诸多问题的结
果;二是基于对一些客观事实的认识,
这种客 观事实表现在艺术学已独立成
科,人类艺术实践和艺术历史的多元性
和丰富性,以及艺术扩展了 的现实。据
此,梁玖在《审艺学》中对“审艺”作
了学科界定:所谓“审艺”,就是指人
们对艺术的领会。它包含着对艺术本身
的领悟性认识、对艺术价值的判别、对
现实的艺术反映 、对个人命名创造艺术
作品水平的判别等基本方面。简言之,
审艺研究的重点内涵是人们如何去 领悟
一、出场背景与学科界定
一门新学科的建立应该有其产生的
背景,即为什么会有“ 审艺”及“审艺学”
概念的提出?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对
“美”的感知和探讨就一直贯穿在整 个


082
艺苑[欣赏・评鉴]
待,但他们终究是“艺术的行为”。 他
们用“审艺观”去审视和判断,赋予艺
术作品“艺术性”“意味”和“感染力”、。
他们在艺术的既定范围内活动,具有诉
求艺术本体的使命。所以,尽管“审艺
学”是一个全新的 提法,但并非标新立
异。严格地说,审艺学仍然是从属艺术
学的,是艺术学科体系的艺术原理性 内
涵,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逻辑一致性。
实际上,自德苏瓦尔将美学与艺术
学区别对待 以来,西方学术界对划清艺
术学与文学、美学、哲学、文艺学等学
科界限的努力从未间断过,从 德苏瓦尔
的《美学与一般艺术学》到里德的《艺
术的真谛》,从列夫・托尔斯泰的《艺
术论》到罗纳的《艺术哲学》,他们都
不一而足地谈论到对“什么是艺术”的
思考。在国内,试 图以“艺”来概括包
括文学在内的艺术门类的学者也不乏其
人,如刘熙载、宗白华、张道一、李 心
峰等。然而,他们要么陷入了以“审美”
为出发点的泥潭,要么不够掷地有声。
《橄 榄树园》 油画 74x93cm 梵高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艺术论》中
指出,“尽 管谈论艺术的书籍堆积如山,
但至今也没有正确的艺术定义,其原因
在于,以‘美’的概念作为 了艺术概念
认识“艺术”这个存在,以及人们如何
将自己领会认识到的“艺术”予以创造
性表现和传达。
学说。
笔者认为,审艺学将学科研究对象
和领域定格为“人类专门审 视艺术的领
悟和表现行为”有其独到之处。审艺学
看似以“艺”为核心,解决艺术的问题,但“艺术”的问题终究是要回到“人”
这一主体之中的。审艺学将“人”提高
到最高位置, 解决的是艺术创造主体“越
轨”行为的宽容性对待和受众寻求满足
心灵润泽艺术品的愿望。仅从 这一点来
看,审艺学已划清了与其他艺术学科的
界限,其特色与鲜明性不言自明。
[2 ]55-56
中,其前后应具有继承性和逻辑的一致
性。审艺学虽然是非审美的艺术研究,但其始终都围绕“艺术”来展开,以“艺
术”为中心。离开了“艺术”这个前提,
审艺学就 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是审艺学的基本立场。从古至今,不
管是“艺”、“术” ,还是“艺术”在中
西方语境中都有不同的代指。现代意义
上的“艺术”概念更是在日本明治时 代
引入汉字文化圈的。在《审艺学》中,
梁玖试图在审艺学的视野下给艺术下一
个定义 ,其目的在于充分认识艺术的内
涵和特质及存在价值,以探讨和揭示艺
术的本质或艺术本体。梁 玖看来,被人
类千百年来称之为“艺术”的东西“总
是在相似中独步前行”,“具有不同而和< br>的同一性内涵”。这种艺术的同一性不
仅在于艺术表现行为上,而更应该是超
越时空的, 揭示艺术内涵的根本的共性
内容。应该说,在审艺学的视野下,尽
管艺术主体“为所欲为”得以 宽容性对
的基础。”
[3]37
在艺术学还不足以强大到
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 话之前,他们还不
敢贸然下结论。在这一点上,梁玖敢于
直面“审美”一统天下的格局提出“审
艺”,其“敢于创新”的勇气是值得赞
赏的。然而,我认为《审艺学》并非是
一匹脱缰 的“野马”,梁玖在对审艺学
的构建和学术梳理上,与前人思想有许
多一脉相承的地方,所以, 其并不脱离
艺术本体,打破常规的做法,也使得读
者更能够接受审艺学。

三 、“审艺”成学的可能性
一门新学科之所以能够成立,还要
看它是否已经成为一门科学。因此, 作
为一门新学科标志的著作,还必须解释
该学科的科学性。这样,“审艺”才有
成学的 可能性。
在梁玖看来,“审艺”成为的可能
性首先应在于艺术的可能性。如果艺术
已死 ,任何艺术创造意图都没有实现的
对应地,审艺学
就是指研究人们对艺术领悟反映的系统
二、继承性与逻辑一致性
凡是一门新学科的建立,总是离不
开这门学科自身的历史。也就是说 ,审
艺学应建立在整个艺术学科的谱系当


[欣赏・评鉴]艺苑
08 3
可能。所以,《审艺学》呼唤“打开艺
术之窗”,这是第一步,也是前提。按
照《审 艺学》第三章的行文逻辑,我们
大体可以这样把握:艺术因人类需要而
产生,这种需要背后的艺 术动机便催生
了特定的艺术意图,人们通过选择合适
的艺术策略,最终将既定的艺术计划转换成为事实,从而达到艺术实现。我们
举。随着艺术学在我国教育体制上告别
文学,升格为 第13个学科门类,“艺术
学”三个字成为了庞大学科群体的总称,
其内涵逐渐边缘化、空洞化 。在乌提兹
看来,艺术学“主要是一门艺术的哲学,
是关于艺术的价值和性质的科学”。这样理解的“艺术学”,与作为学科群之
总称的“艺术学”,纵不说有天壤之别,
术可能性和 艺术新生性等维度进行了深
入的讨论,阐释了审艺学的内涵和价
值,确立了“审艺”的概念。但 是,作
为一门新学科构建的尝试,一本《审艺
学》又是远远不够的。正如梁玖所说:
“ 审艺学研究,既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
过程。又是一个开放性逐步认识完善的
探索过程。关注不等 于构建,研究不等
很容易从中得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即“艺
术需求——艺术动机——艺术意图— —
艺术策略——艺术实现”。作者为什么
要大篇幅地论证艺术的可能性呢?笔者
认为, 当今的艺术面临来自两方面的威
胁和挑战:一是艺术在传统与现代的转
化当中的逐渐处于一种“ 失语”状态,“艺
术死亡论”仍阴魂不散;二是在当代语
境下,新的艺术现象不被接受反而被艺
术本身拒之门外,这两者都是与审艺学
的核心理论相违背的。在审艺学视野之
下,艺术 总是在满足人们不断产生的需
求中变异存在着,并随艺术文化不断演
进。和文化一样,艺术与艺 术之间不应
该存在谁比谁更优秀,谁替代谁的问题。
所以艺术才有了无限扩展的可能性。
然而,当艺术有了可能性,我们还
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方法论。在寻求艺术
实现“艺术新生”的 道路上,梁玖创造
性地提出了要“远离艺术经验”。具体
方法是“更新预存立场”,“适当距离 的
刺激”和“促进艺术意外事件的发生”。
从表面上看,“远离艺术经验”似乎是
在处 理“新”与“旧”,“传统”与“创
造”,“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
但实际上是力图寻 求促成艺术新生的方
法。所谓艺术新生就是“艺术的可能化
事实”,是“打开艺术之窗”的最终 归宿,
这也是《审艺学》所要实现的目标。所
以,正是有了艺术的可能性和能够创造
艺 术新生的方法论,我们才说,“审艺”
成学才有可能实现。
四、研究价值与存在意义
目前,艺术学独立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伴随而来的艺术学“泛化”现象却也
无法避免。且不说较 为传统的艺术理
论、艺术史、艺术批评领域,与艺术学
相关的交叉学科更是泛滥成灾,不甚枚< br>其区别也是一目了然的。
[4]
艺术学怎样
才能真正“说话”?这是艺术学学科 发
展所面临和亟需解决的课题。应该说,
的一次有效尝试,是从围绕艺术本体视
点而审 视的一个结果,它既有拓宽艺术
学研究视野的价值,又有提升艺术认识
论、丰富和深化艺术创造 实践理论与艺
术传播应用、促进艺术批评的意义。
[2]
所以,研究《审艺学》的价值 首先是对
于艺术学科学建设而言的。
其次,《审艺学》存在意义还在于
对人“意义化生 存”的终极关怀。梁玖
在谈到审艺学学说确立的存在价值时,
主要围绕两大方面展开:一是为人 们提
供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所需的艺术文化
资源,二是为艺术创造者提供本真性艺
术学 理而帮助促进认知艺术文化和开展
艺术创作活动。显然,这里的“人们”
与“艺术创造者”一致 指向“艺术主体”,
应该是包括艺术创造者、艺术传播者和
艺术接受者的,具有普遍性。换句话 说,
审艺学学科建立的意义最后还是回到了
对于“人”的意义,这一点无可厚非。
无论 是充实完善艺术学科系统内涵的价
值,还是帮助人们拒绝艺术终结论,识
别艺术进步论,亦或是 帮助行为主体主
动地编码创造艺术作品和译码接受解读
艺术文化等,审艺学在试图建造一个能< br>够润泽人心灵的精神王国,它最终是对
人“意义化生存”的终极关怀,即“让
自己的生命 存在在不断创生价值的过程
中展示出不平凡、神圣、伟大的意义。”
五、结语
总体上看 ,审艺学作为一门新学科
应有的基本理论体系初成格局。《审艺
学》着重讨论了什么是审艺学及 其结构
内涵,从审艺本体性、艺术同一性、艺
于完善。”“要达到研究的理想目标和构
建完善的审艺学知识与理论体系,还需
要做很多探索性工作。”“审艺学”虽已
破茧而出,但离 其展翅飞翔的那一刻尚
有一段距离。的确,作为具有学科建设
意义的《审艺学》有其创新之处, 也有
不足的地方。过多的新概念可能让读者
无法适从,行文的框架还需斟酌改善等
等都 是要直面的问题。但是我们有理由
相信,这本《审艺学》出版的积极意义
仍是不可小视的。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凌
继尧先生在《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若
干问题》中说:“ 我对艺术学学科体系
的构成的基本态度是:坚持学科壁垒,
支持学科扩容。”宽容,但又有所坚 持,
这是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比较中肯的看
法。笔者认为,“审艺观”最大的特点就
在 于其宽容性。“审艺学”作为初创的艺
术学科理论,也应该得到这份“宽容”。
我们希望有更多 的艺术学界学者参与到
审艺学学科的讨论和建设中来,让审艺
学的羽翼渐丰;也祝愿梁玖能在审 艺学
的理论体系上有新的突破,并不断充实
和完善。期待新的《审艺学》出版。
参考文 献:
[1]梁玖.审艺学[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
社,2008.
[2]梁玖.审 艺学及其价值[J].大连大学学
报,2006(1).
[3](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 [M].张
昕畅,刘岩,赵雪予,译.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5.
[4] 郭勇健.重审艺术学与美学的关系问
题——艺术学的尴尬处境及其化解之道[J].
艺术百家, 2009(6).
作者简介:宗祖盼,深圳大学艺术设计
学院研究生。
《审艺学》是梁 玖对艺术学本体论构建

关爱作文500字-友情祝福语


精选散文-浙大教务


水火不容-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腊八粥的来历-参观邀请函范文


国家主席几年换一届-2016年司法考试


列宁的名言-身体秘密


3本院校排名-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德国钢材-感谢信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