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朝阳师专-自我介绍作文
第28卷(2008年)
专刊第48-49页
教育理论与实践
Theo
ryandPracticeofEducation
Vol.28(2008)
ZKP48-
P49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杨鑫
1
,侯炳
2
人文素养是现代社会要求一代新人必须具备的一种素
养,是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
社会要求
正确处理与他人、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以及其自身的理
性、感情、意志等社会属性
方面的问题;它通过观念意识、品
德情操、心理性格、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现来展示自
我。
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多种渠道,阅读就是其中一条重要的
途径。
一篇文质优美的课文,一部震撼人
心的作品,都可能影
响人的一生。“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
点”,阅读教学
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在阅读的实践活
动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具体到操作层面,核心问题是教<
br>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从人文情
感、人文价值、人文品位等方面着手,
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
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人文熏陶,形成人文素养。
读,静静地读
,地球母亲在向你哭诉什么,你读的时候又有
什么新的感受”这一情感平台引导学生去读、去悟。通过学
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地球成了母亲,学生和地球之间
母子情深,达到了“人课合一”的
境界。
2.让认知和情感协同活动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在考虑激发学生情感的
同时,还得积极调动学生的认知领域。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
入情感体验,情感活动能促使感知,使学生思
维活跃,想象
丰富,从而促进认知的深化。反过来,认知的深化又会使情
感体验进一步升华。在
认知和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中,学生
的人文情感会被深层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态度、意愿都
将化为生命的激情,语文教学临近至美状态。例如教学《月
光曲》时,为了引导学生探寻《月光曲》的创
作灵感,感受贝
多芬的情感历程,可作这样的设计:(1)听《月光曲》谈感受;
反复朗读语段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一个连一个朝着岸
边涌过来……”,想象画面;再读语段,读出变化。(2)究
竟是
什么感情使贝多芬能弹奏出如此醉人的音乐呢?回读第二
至八段,抓住“……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
”等重点句进行品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披贝多芬先生吧?
文而入
情,破文而动情,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达到认知
和情感的协同发展。学生随着课文,在情感不断变
化、不断
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感染,感受到了贝多芬有感于知音、寄情
于月光的情感历程。
一、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
和社会要求而产
生的体验。教育家布鲁姆把人的情感比喻
成“潘多拉魔盒”,他强调在这个“盒子”里可以找到决定一<
br>个人人生性质的力量。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情感”是指阅读
主体体悟文本关于人的感情(如同情、
愤慨、憎恶、喜爱、崇
敬等),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
学生的人文
情感呢?
1.把“情感”作为组织教学的主线
语文教材,有写人记事的,有写景状物的,但所有
的人、
事、景、物,都必须与“情”紧密结合,才能产生吸力与张力。
即使是科普作品,也可透
过科学知识去挖掘其情感因素。情
感是学生有效阅读的保障和动力,只有把儿童的情感引到
课文
的情境之中,儿童才会愿意读书,才会有情感的释放。
因此,情感应作为教学的主线,让情感去整合“知
识、能力”、
“过程、方法”。教学时,先以情导入,再载情读文,读中悟情,
最后达到师生情
感与文本、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如科普文章
《只有一个地球》,如果从“知识”入手设计教学,学完课文
,
地球在学生的心目中仅仅是一个球体,无情感可言,无生命
王崧舟老师在处理这篇可言,根本
激不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课文时,从“情感”入手,紧紧扣住课文的最后一段展开教
学,极富创
意。第一课时以“自由读课文,读完之后问问自
己,你的心情如何”这一情感问题去解读课文,引导学生
整
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跃上一个层面,又以“请大家轻轻地
作者简介:1.杨
二、尊
重学生的人文价值
接受理论认为,文本经过读者阅读而成为作品,具有动
态的本质,读者会运用
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和想象力,对
文本进行创造性地解读,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
些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情感又超越情感,体现了
学生个体的人文价值观,即自我的情感理念、
价值取向和人
生感悟。
1.尊重独特的人文体验
鲁迅先生说过一段很有趣的话,大意是
一部红楼梦,单
视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
看见淫,才子看见缠
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
秘事……这形象地说明阐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阅读
课中,学生对于同样的语言材料,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的言语
回答,教师要予以尊重和肯定。这已成共识
。其实,学生对阅
读材料的多元反应和独特的人文体验,还可用朗读进行传
炳鑫(1981-)
,男,山西人,山西省五台县教师进修学校助理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2.侯
(1985-),
男,山西人,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专刊杨鑫等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
49
达。朗读可以表达情感,展示个性,甚至还可以展现
个人的
生活经历与人生感悟。《我要一本书》中有个重点句:“爸爸,
衣服和书比,我更想要一
本什么知识都有的书,比如天上的
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为什么黑夜过去就是黎明?海上的
浪
潮又是怎么回事?”一位学生读得很轻松、很洒脱,另一位
学生则读得稍显深沉,好像他心里什么都知道
似的。后来经
过调查,得知前者家庭温暖,他平时风趣幽默、心胸开阔;后
者幼时丧父,他比别
人做得早,懂得多。风格迥异的朗读风
貌,展示了在不同家庭背景下生活的学生所形成的个性和
心灵世界,这是孩子对自己人生经历和人生体悟的最好诠
释。可见,教师对他们的肯定,就是对学生不同
生命姿态的
尊重。
2.引导共同的价值取向
由于孩子阅历浅,理解能力有限,有时容易
被一些表面
现象所迷惑,对教材产生错误的反应,这并不奇怪。教师是
教学的引导者和点拨者,
面对学生错误的反应,教师必须循
循善诱,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让学生自然而然
地
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并接受文本的价值取向。这是对
学生的发展负责,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
三、提升学生的人文品位
“品位”是一个很时尚的词汇,原指矿石中有用元素或
它的化合物含
量的百分数,现在它的使用范围已扩大到整
个文艺领域和人的精神世界,它更多的是指涵养的多少、档<
br>次的高低。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韵律美、意境美、人情美
和哲理美,无论是哪一种美,都饱含着
强烈的感情和生命的
律动,这些感情和律动都会使学生产生愉悦,带给学生美的
享受。在阅读教
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品位,笔者主要从审美
品位和人格品位两方面进行考虑。
1.提升审美品位
(1)借助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
与活力,利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
无声为有声,化抽象
文字为可感形象。对于一些写景的文章,学生通过文字很难
想象其画面,此
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一些物象,让学生
凭借感官,通过联想与想像,领悟景美情更美的情趣。语文<
br>与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语言和音乐都作用于人的心灵,对
文字的品味和对音乐的体验都是一种心
灵的感受。阅读教
学中,可在必要时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进行烘托与渲染,
使音乐的旋律和学
生的心弦一起颤动,让学生在心灵上得
到感触。有时还可音、画同时呈现,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得到美的陶冶。
(2)借助美读。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画面有时会冲击
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如《春》是一篇著名散文,朱自清先生笔
下的春花和春草用课件是无法展示出来的,只有通过美读
才能感觉到春的力量和蓬勃的生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
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
子说的‘以意逆
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叶圣陶语)语文教
材中充满词汇丰富、文句优美的佳作,充
满情感饱和、意蕴深刻的美文。通过美读,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头脑中具体可感的画面,让学生形成审美感知;
通过美读,可以展开想象,产生身临其境
之感,从而使学生
深入领会文章的意蕴和情味。在美读的过程中,学生在作者
向善向美内驱力的
推动下,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将逐步得
以提升。
(3)借助移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为
娱人之物,怎么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呢?这是大诗人杜甫移
情于物。可见移情就是人
将自身的情感移到外界的客体
上,使无生命的事物具有性格、具有感情。在小学阶段的诗
歌和散
文教学中,有时可以借助移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
通过联想,展开想象,由景生情,进行审美感知。比如
巴金
的散文《鸟的天堂》中这样描写大榕树:“……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
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
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树叶上有新的生命
在颤动”。
这是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
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产生移情,进入审美活动,感受大
榕
树的生命之美。
2.提升人格品位
(1)整体熏陶。人格的主要内涵是个人的道德品
质,人
格是人文素养的核心,塑造高尚的人格是一切教育活动的
终极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提升
学生人格品位的策略之一是
整体熏陶。整体熏陶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读几遍课文,而是
要求教师
首先必须正确把握课文的人文内涵,并立足全文,
准确抓住核心语句,然后紧扣核心语句,辐射全文,展
开有
层次的阅读。可见,整体熏陶是一个阅读的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学生随着对课文主旨感悟
的逐步加深,道德品质也逐
渐得到提升。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堪称
经典之
作。于老师紧紧抓住“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
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
声音
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个
核心句子,以情促读,一唱三
叹,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在整
体熏陶中感受到鲁迅先生丰满的形象,并被先生伟大的人
格深深
地震撼着。
(2)超文本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
读书,读好书,读整本
的书”,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
念。同样,提升学生的人格品位,靠一篇课文是非常有限的,<
br>因此,必须围绕文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目标,进
行拓展性的超文本阅读。具体有两
种形式:一是课前查阅与
文本有关的资料,课后进行相应的拓展阅读。通过一组文章
或整本书的
阅读,扩大关注面,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
深入体悟文本主角的人格魅力。二是读文本的过程中穿插
课外资料,丰富文本的内涵,增强文本对学生精神领域的震
撼力。
作者单位:杨鑫,山
西省五台县教师进修学
校,山西五台邮编035500;侯炳,山西省教
育科学研究院,山西太
原邮编030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