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基础3
萌到你眼炸
982次浏览
2020年07月30日 21:4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既然英语-小河拼音
引论
G.E.Vaillant(1992)认为,防御机制是S.弗洛伊德对人类
心理学最具有创造性的贡献。他还写道,当精神病学进入21世纪
时,弗洛伊德学说的许多部分可能会被抛弃,但关于防御机制的
阐述却不会。
遗憾的是,亲受S.弗洛伊德教诲的弟子们及再传弟子们对防
御机制的重要性似乎都认识不足,也较少注意,只有他的女儿A?
弗洛伊德(1936)是唯一的例外。
在40年的长时间里,S.弗洛伊德辨认出并阐述了我们现在
知道的几乎所有的防御机制,但他本人在著作中使用的术语及其
含义随着时间而常有变动。他本人也从未对防御机制作过系统的
或前后一贯的总结性的论述,这就给他去世后的研究和应用带来
了分歧和IIil难。
早在1894年,S.弗洛伊德就写道,情感可以与观念“脱节”,
并“转移,’而与另外的观念“再附着”在一起。此时,他强调了
“阻抑,,(repression)的作用,这可以视为防御机制最原初的表述。
此后,各种防御机制陆续出现在他的著作中,终于成为理解和解
释人类心理(包括常态和病态)的一套有效的构想。
45
S.弗洛伊德确认,防御机制有五种性质:
1.防御机制是处理本能和情感的主要手段或措施。
2.防御机制是无意识的(unconscious)。
3.各种防御机制是彼此离散的(discrete)。
4.尽管防御机制是精神科综合症的特征性标志,但它们是动
力的和可逆的。
5.防御机制可以是适应性的,但也可以是病理的。
对于上述第二点,即“防御机制是无意识的"这个理论构想,
人们不可避免地存在尖锐的分歧。S.弗洛伊德本人也承认,他的
理论性学说属于“超验心理学”(metapsychology)的领域,即具
有非实证性和非经验性。这大概就是DSM—Ⅲ(1980)将心理分析
完全排斥在外的缘故,因为DSM一ⅡI力图将诊断和分类建立在现
象和症状之描述的基础之上。1985年,在达拉斯市举行的美国精
神病学协会的年会上,对防御机制之经验的评估以相当规模的形
式正式公之于世。在这次会议上,S.,r.Hausel‘、J.C.Perry、
L.McCullough、M.Bond和G.E.Vaillant五位学者各提出了一
篇报告。1986年,这五篇报告由美国精神病学出版公司(APPl)
以C1inicalInsights为名的专著形式出版了(编者为G.E.VaILL
ant)。从此,对防御机制的临床评估在美国开展起来,这就导致
DSM一Ⅲ一R(1987)的编撰工作中设有专门的“防御机制顾问委员
会”(AdvisoryComnlitteeonDefenseMech,dnisms)。此委员会的
工作以建议和词汇表的形式载于I)SM—Ⅲ—R之中.而在DSM
是没有这方面的内容的。值得注意的是,在DSM一Ⅲ一R(pp.393
~395)中,对防御机制下定义
时完全放弃了“无意识的”这个术
语,而只说防御机制是“相对地不随意的”(relatiVely
involuntary),这就使不同意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的人也可以接受
了。
上述第三点说,“各种防御机制是彼此离散的”,这是大有争
46
议的。就本书作者所涉猎的心理分析文献而言,分析家们所使用
的防御机制的名称(术语)不下50个之多,它们的含义有些很近
似,有些实为同义词,有些概念之内涵部分相重叠,事实上不能
把它们一个一个地剥离分开,使彼此独立。因此,可以说,就防
御机制的术语及定义而言,要大家取得一致意见,即建立一套共
同接受和使用的术语系统,还有待于将来。
下面举几个例子.便不难看出术语及定义在使用上的分歧和
混乱。
A.弗洛伊德(1936)确认了10种防御机制:
1.阻抑(repression)
2.退行(regression)
3.反相结构(reactivealterationoftheegoorreactionform~
tion)
4.孤立(isolation)
5.取消(undoing)
6.内射(introjection)
7.投射(projection)
8.转向反对自己(turningagainsttheself)
9.逆转(reversal)
10.升华(sublimation)或转移(displacement)
DSM—Ⅲ—R列举了18种防御机制:
1.动作显现(actingout)
2.自闭性幻想(autisticfantasy)
3.否认(denial)
4.贬值(devaluation)
5.转移(displacement)
6.游离(dissociation)
47
7.理想化(idealization)
8.理智化(intellectuaIization)
9.孤立(isolation)
10.被动攻击(passiveaggression)
11.投射(projection)
12.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13.反相结构(reactionformation)
14.阻抑(repression)
15.躯体化(somatization)
16.割裂(splitting)
17.压抑(suppression)
18.取消(undoing)
在美国《精神病学综合教科书》第3版中,W.W.Meissner列
举的防御机制计30种:
l-否认(denial)
2.歪曲(distortion).
3.投射(projection)……妄想性的
4.动作显现(actingout)
5.堵塞(blocking)
6.疑病症(hypochondriasis)
7.内射(introjection)
8.被动攻击行为(passive—aggressivebehavior)
9.投射(projection)……非妄想性的
10.退行(regression)
11.分裂样幻想(schizoidfantasy)
12.躯体化(somatization)不成熟的机制之一
13.控制(controlling)
48
14.转移(displacement)
15.游离(dissociation)
16.外在化(externalixation)
17.抑制(inhibition)
18.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
19.孤立(isolation)
20.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21.反相结构(reactionformation)
22.阻抑(repression)
23.性欲化(sexualization)
24.躯体化(somatization)神经症性的
25.利他主义(altruism)
26.期待(anticipation)
27.禁欲(asceticism)
28.幽默(humor)
29.升华(sublimation)
30.压抑(suppression)
关于防御机制的讨论,可以概括为下述四个要点:
1.防御机制是“相对地不随意的"[完全随意的活动,如
从
事文娱体育活动,属于个人的“应对风格”(copingstyles),本章
不讨论],其目标是缓解精神痛苦,也是处理心理冲突的手段。
2.防御机制人人都有,但每个人所采用的特殊机制不尽相同。
若使用恰当,它有助于适应社会生活,维持相对健康的心理,也
可以促进成长甚至发挥潜力。但是,若某种或某些防御机制使用
不当或过分,便会妨碍人际交往,甚至破坏人际关系,导致精神
症状,因而成为病理的。
3.防御机制是用以理解和解释现象和行为之理论性或假设性
49
的心理过程,故不应该将现象或行为本身(如否认、被动攻击行
为)视为防御机制,不应该采用症状术语(如疑病症、分裂症,自闭症
),也不应该采用生理学术语和概念(如抑制)进行描述:将
对立面互相转化一类的辩证过程视为防御机制是不恰当的。_
4?涉及精神病(如精神病性歪曲、妄想性投射、精神病性否
认)和促成健康或高尚行为品质发展的机制,本书不在此章讨论。
基于上述,本书讨论的防御机制主要有下述八种:
1?压抑(suppression),与某些形式的遗忘在内涵上部分重叠。
2?转移(displacement),常表现为象征化(symbolization)或
替代性满足(vicariousgratification)。
3?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与合理化(rationalizarion)
在概念上是内涵部分重叠的。常表现为似乎有理的怨天尤人;把
4?退行(regression),表现多种多样,如寻求注意,过分的
依赖、轻信,社会性退缩,用幻想代替现实,好奇和情绪反应之
幼稚化,以及心情极不稳定,等。
5?投射(projection),不包括表现为妄想、幻觉等一类精神
6?理想化(idealization),常表现为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
也可表现为对自己或别人的贬低。
7.代偿(psychicalcompensation)。
8?割裂(splitting),与孤立(isolation)、将内心世界分隔成
互不相通的部分(compartreentalization)等概念是密切相联系的。
50
压抑
压抑这种防御机制是,把令人痛苦或困扰的问题(如欲望、情
感、心理冲突等)逐出意识之外的心理过程。这种过程是意识的,
即可以认知地觉察到的(maybecognitivelyawareof),不论它在
多大程度上是不随意的。打个浅显的比喻就更加容易明白:心脏
的跳动是完全不随意的,我们不能用意志的努力直接使心跳加快、
变慢或停止,但是,只要加以注意,我们完全可以认知地觉察到
自己的心跳。.
这里有必要谈一谈“阻抑”(repression)。
最初,S.弗洛伊德(1894)将“阻抑"和“防御”视为同一
概念。他认为,“阻抑”,作为一种过程,是完全“无意识的”?它
从来就未曾是意识的,它本身也不可能转变成意识的;可能成为
意识内容的,只是被阻抑的
观念、情感等等。对于这一经典的心
理分析观点,就是S.弗洛伊德的门徒也有人未能接受,因为完全
无意识的过程却体现人的动机和目的,这在道理上是无法自圆其
说的。
在DSM一Ⅲ一R(1987)中,‘‘阻抑"被定义为“一种机制,通
过它,一个人不能记起或认知地觉察到令他困扰的愿望、情感、思
想或经验”。(PP.393"--'395)W.W.Meissner将“阻抑”定义为
t?把观念或情感逐出并保持在意识的觉察之外”。(见美国《精神病
学综合教科书》第3版)
很显然,近十多年来,美国精神病学界已经在尽量避免使用
t?无意识的,,这个有争议的术语了。如果我们想到,在本世纪20至
50年代,心理分析理论在美国有着极大的势力,美国的心理分析
51
家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得多,那么.我们就不难看到理论方向
的这一巨大转变。
文献中压抑和“阻抑"之经验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回想起
来,后者却回想不起来。这种区分是相对的。
R?J.Campbell在他编辑的英文版《精神病学词典》(第6版,
1989)中写道:“压抑和阻抑之间可能并没有截然的分界线。”(p.
709)这本词典对“阻抑”的定义是:“将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
或冲动抛出、放逐并保持在意识以外之主动的过程。”(p.631)
本书作者认为,S.弗洛伊德的所谓阻抑只不过是压抑之一种
极端的情况.并且在所谓阻抑过程中,无法排除反射性和条件反
射性抑制(inhibition,本书视此为一生理学概念)的作用。(请参
看拙作:《弗洛伊德无意识概念的分析和重建》,《上海精神医学》,
1992,新4卷,第2期,第121页)
在日常心理活动中,压抑是常常在起作用的。当我们对自己
说,“这事先不管它,明天再说吧”,就可能有压抑在起作用。当
我们转移注意于另一件似乎更重要的事.实际上是为了摆脱一件
令人烦恼的事,压抑肯定在起作用。有时,我们迫使自己相信古
人说的“吉人天相”,或者把注意集中于从坏事中寻找好的方面,
也是在使用压抑这种防御机制。因为这样一来,不快感便减轻了,
令人困扰的心理活动至少暂时被逐出意识之外。即使有意去参加
娱乐活动以摆脱不快体验的纠缠(这通常叫做应对,coping),如
果没有对内心苦恼的压抑,恐怕什么娱乐也会玩不下去的,至少
玩起来会索然无味。甚至用最简单的办法推迟行动,使自己不至
于太鲁莽和欠冷静,例如,“从1数到10,然后再行动”,这也是
在使用压抑。
最浅层的压抑,只不过是把令人困扰的问题之思考、作决定
和采取行动暂时推迟一下罢了。过不了多久,那些烦人的问题还
会在意识里重现,再一次引起当事人的
注意。
52
深层的压抑可以导致相当长时间的忘却,甚至达到症状性遗
忘的程度。
从幼年开始一直持续着的压抑照例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或
性格之基础的一部分,例如,当事人完全不能认知地觉察到他的
某种心理冲突的根源,而在旁观者看来却是昭然若揭的。
A.弗洛伊德(1936)认为,“阻抑”在所有防御机制中占有
独特的地位,相对所有其他防御机制,它所完成的任务要多。对
自我起限制作用的,以“阻抑”为最,因为“阻抑”把精神生沽
的全部轨迹都从自我逐出。也许,其他防御机制只不过做些“阻
抑,,留下来的未竟之业,或者,当“阻抑”失败,观念又回到意
识,其他防御机制才发挥它们的作用。(p.49-----53)
如前述,本书把“阻抑”看做压抑之一种极端的形式。因此,
把A.弗洛伊德上面这段话中的“阻抑”改成压抑,是同样说得通
的。不仅如此,我们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压抑在神经症发病原理中
的极端重要性。
过分的压抑导致心理冲突之尖锐化和持久化,造成严重的精
神痛苦和社会适应不良。因此,可以说,没有过分的压抑,就不
会有神经症性心理冲突。
过分的压抑具有自我否定的性质,故更确切地说,自我否定
性压抑是神经症性的。
所谓自我否定性压抑,就是企图把自认为可耻的、邪恶的或
至少是不应该的情欲从根本上消灭掉。也可以说,当事人为了从
根本上消除某种情欲,便不得不“上纲上线”,把那种情欲扣上可
怕的帽子。例如,正值性欲旺盛的青少年未婚者,往往用手淫满
足性欲,这本是毫不奇怪的,既谈不上邪恶,也无损于健康。但
是,却有少数人用过分的压抑来对待自己的性欲和手淫,简直把
t?万恶淫为首’’奉为至理,这就势必导致尖锐的心理冲突:冲突的
一方要满足性欲,冲突的另一方却坚决斥之为邪恶,极力压抑性
53
欲。性欲是每一个健康人人性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抹杀性欲
便等于把自我给否定了。实际上,这种人一旦陷入此种冲突之中,
就再也找不到可以自我肯定的充足理由了。
自我否定性压抑源于害怕惩罚或丢脸,因而跟违禁性罪感或
个人耻感密切相联系,而归根到底往往是由于父母教养不良和亲
子关系的困扰。
从小在良好的教养条件和互相理解、尊重的亲子关系下生活
的人,也会形成一种与自我否定性压抑根本不同的压抑,可以称
之为适应性压抑或成长性压抑。当事人对自己的欲望和需要的态
度是认为它们合情合理,只不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下不让它们立
即得到满足(推迟满足也就是压抑),或者,需考虑通过什么样的
途径或方式使它们
得到满足。这种压抑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既
满足个人需要又符合社会规范,甚至是为了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和
个人潜力的发挥。
人人都有情有欲,企图消灭情欲是反人性的。情感的表达和
欲望的满足是人的一种权利。尊重自己权利的父母倾向于将心比
心,因而也会尊重子女的权利。这也是良好亲子关系的表现。
一旦对情欲取否定的评价和抹杀的态度,压抑就会趋于过分,
而过分压抑必然导致情欲反抗的加强,这就会导致神经症性心理
冲突。不仅如此,过分的压抑使我们对自己的情欲缺乏了解。对
自己缺乏了解,当然找不到满足需要的途径。再者,被压抑的情
欲总是要寻找出路和表现它们自己的。既然不让它们通过正常的
途径和方式表现和满足,它们就要借助于其他防御机制以扭曲和
病态的方式表现出来,心理冲突的变形(表现为精神症状)便出
笼了。
适应性压抑只是推迟情欲的表现和满足,它并不企图消灭情
欲,而是肯定它们之合情合理的存在,也就不致引起它们强烈的
反抗。由于压抑不过分,各种情欲不时在意识里出现,健康人视
54
此为人性的自然显现,对它们采取接受和宽容的态度,也就对人
性的弱点有了自知之明。这也就是自我接受。与此相反,自我否
定性压抑或过分的压抑,意味着不接受自己,同时也很难接受和
宽容别人。
自我否定性压抑本身是不健康的.它倾向于导致紧张、焦虑、
自卑、心理功能下降、社会适应不良,以及伴发各种生理功能障
碍。同时,自我否定性压抑造成心理冲突尖锐化的痛苦,往往需
要调动其他防御机制以缓解痛苦。因此,过分压抑往往是走向神
经症的第一步。
转移
将情感或行动倾向从原来激起它们的人或事物重新指向另外
的较少情欲联系的对象(人或事物),叫做转移。通常,将情欲转
变为行动.并直接指向激起反应之对象,例如一位美丽的已婚少
妇,那是要冒巨大风险的,当事人容易体验到自责、耻感、恐惧
等痛苦,而一旦转移了对象,威胁就解除了,精神痛苦也就趋于
缓解。显然,这里包含着对原来情欲的压抑。
由于所转移的新对象给人的情欲以较不充分的满足,而所压
抑的情欲并未消失而蠢蠢欲动,以致当事人只能反复地转移。通
俗地说,一次满足不充分,再重复一次;重复一次仍不满足,又
再来一次,终于使原来的情欲几乎完全固定在新对象上,连当事
人自己也感到这种情况“不正常”,却“控制不住”了。
举一个病例。
病人女性,36岁,已婚,某机关党委办公室秘书。主诉近两
周来总担心重要文件没有收进保险柜里,反复打开检
查,检查后
55
锁了仍不放心,又打开检查,如此反复不已。既妨碍了工作的有
效进行,内心也很痛苦。病人从某医生处得知这是强迫症,前来
要求治疗。
自述起病经过如下:病人在一个月前听了动员报告,报告号
召广大党员跟不正之风作斗争。病人知道,她的顶头上司党委书
记有不正之风,所以想检举。这位女秘书入党已】0年以上,工作
一直十分认真负责,几乎是一丝不苟。因此,她想检举的动机是
强烈的。但是,她又害怕打击报复。打击检举者的事例,报纸上
时有报道,有些检举者的遭遇是悲惨的。她愈想愈害怕,尤其害
怕连累丈夫和孩子跟她一起受苦。作为一位正直的党员,她也清
楚地知道,怕打击报复而不检举,这是把个人和小家庭的利益放
在党的利益之上,这种思想是丑恶的。一连两星期,她寝食不安,
检举还是不检举斗争十分激烈,使她精神异常痛苦。病人认识到,
这事使她受刺激太深,是她患病的原因。但这样的理解对她的病
丝毫无补。
几次晤谈后,病人回忆起,在发病的前一两天,她想检举的
决心愈来愈强烈。因为她想,如果她不检举,这一辈子良心上也
不会得到平静。
起病的那天中午,她把文件收进保险柜准备去食堂吃午饭,走
到门边回头一看,发现办公桌上还留有一份文件。病人顿时极为
紧张、恐惧,赶快将这份文件也放进了保险柜。然而,病人不放
心,又打开保险柜检查,如此反复,强迫症状便开始了。
治疗者通过与病人交谈,得知那份留在桌上的文件并非保密
文件,是不必锁进保险柜的。因此,治疗者推断,见了那份文件
引起的恐惧不安情绪是转移来的,这一点得帮助病人领悟。
进一步的交谈终于发现,在起病前一两天,随着想检举之心
日益高涨,她害怕打击报复的恐惧也与日俱增。起病前的那个夜
晚,病人完全失眠,心情紧张恐惧,联想很多,想到检举后遭打
56
击报复所引起的各种可能的悲惨后果。因此,起病的那天上午,病
人处于一种强烈恐惧不安的心情之中。
这时,治疗者的启发终于使病人领悟到,见到桌上那份无需
保密的文件所产生的恐惧、紧张、不安,乃是害怕打击报复的恐
惧之转移。
在第一次门诊时,病人说,她现在已经解决了检举不检举的
问题。治疗者问她是如何解决的,病人说不清楚,而只是说,现
在主要是强迫症的治疗问题,这个病不治好,其他一切都谈不上。
事实上,近两周来她已经完全不想什么检举不检举的‘ff了,似乎
检举不检举并不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可见,检举和不检举这
两种想法激起的冲突情感,已经完全
转移到强迫症上面去了:文
件已经锁在柜里了,文件并没有锁进柜子里去一这两种相反的
观念带有从检举不检举转移过来的几乎全部强烈情感,因而使强
迫症状加剧,检举一事却悄然隐到幕后了。
病人一旦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结合事件的具体进程)领悟
到,强迫症所包含的心理冲突乃是检举不检举这一现实的心理冲
突的变形(通过转移这一防御机制),强迫症状便开始减轻,而检
举不检举的心理冲突重又显现于病人的意识。通过心理治疗交谈,
病人逐渐认识到,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万全之策,有所得时必有所
失,-?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不仅强迫症走向缓解,病
人对自己性格中的完美主义也有了一定的领悟,心理冲突也就不
那么尖锐,不那么难以忍受了。
不仅强迫症可以用转移来理解,很多恐怖症也可以是转移的
结果。
由于转移所指向的新对象起着替代或象征原来激起情欲的人
或事物的作用,所以,有时也叫做替代性满足(vicariousgratification),或叫做象征化(symbolization)。
据G.W.Allport(1958,转引自Meissner,1978)的说法,偏
57
恶(prejudice)就是“建立在错误且不易改变的概括之基础上的憎
恶”。这里,原来的憎恶不仅有转移,并且普遍化了(generali—
zed),即,凡具有与原来憎恶的人或物某些相同或相似之点的人或
物,一概憎恶之。偏恶本身并不构成一种精神科病,但它显然是
不健康的,往往妨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
与偏恶类似,在偏好(preference)的形成中,转移和普遍化
也起着作用。除了某些特殊的偏好(如性偏好障碍、异食症)外,
偏好并不妨碍人际交往和心理功能,不是病态的。
如果转移的对象使人得到较高层次的精神满足,行为得到他
人或社会的赞扬,例如,将情欲转移到文学艺术的创作上,转移
到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上,转移到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上.就叫做
升华;A.弗洛伊德(1936)的术语系统便是如此。
理智化
过分使用抽象思维,或者,以普遍化或概括化的形式处理个
人情感上的苦恼或心理冲突,以掩盖个人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不快,
这种防御机制叫做理智化。
经常和习惯于使用理智化这种防御机制的人往往有其人格的
特殊之处,他们的父母亲大多是缺少温情而喜欢讲道理且要求严
格的人。
少年期,知识和思维能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如果他们偶尔
发出“人活在世上究竟有什么意义”一类的感慨,却仍然保留着
对学习、娱乐和日常生活的兴趣和恰当的处理能力,不能视为病
态。如果青春期性的骚动使他们焦虑不安,使他们过分沉溺于用
形式的、空洞的、抽象的术语(其实他们
对这些术语缺乏足够深
58
入的理解)对个人模糊的本能冲动进行思考,用得越久,陷入愈
深,而本能冲动所伴随的不安愈是不大觉察到;同时,对学习、娱
乐和日常人际交往则越来越不感兴趣,则应该求助于心理治疗或
咨询。
理智化的一种表现是专注于思考“人事"的因果关系,几乎
完全忽视人的动机和目的。这是神经症病人在与医生交谈时最常
见的一种表现。病人反复询问下述问题:他的病究竟是一种什么
性质的病?诊断是什么?有没有可能是现在医学还不清楚的某种
罕见的怪病?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消除病因而根治他的病?大.
脑或其他器官有没有尚未查明的器质性病变?也许病变在分子或
原子结构里,以致现有的仪器无法查出?这种药的药理作用是什
么?有什么副作用?等等。同时,病人拒不谈他的心理。
把个人的一切不幸和痛苦完全归之于客观原因,避免反观和
体验自己的内心活动,从而冲淡内疚和耻感的痛苦,这里也有理
智化在起作用。当然,避开精神上的苦恼不谈,完全归因于身体
(包括大脑)的疾病,对病本身忧虑重重,有过多不必要的担心害
怕,转移这种防御机制也起着作用。
强迫症病人用抽象思维掩盖其心理冲突?是理智化的一种常
见情况。G.E.Vaillant(1992)认为.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内在
的转移(intrapsychicdisplacerflent)。当然,要将观念与情感脱节,
压抑是不可少的机制。
合理化与理智化有某些近似之处,但并不相同,由于两者之
间有过渡形式,故合并在一起讨论。
合理化这种防御机制远比理智化更为常见。也许,很少有人
是从来不使用合理化这种防御的。合理化指为自己所不能接受的
观念和情欲找一种合理的解释。合理化所采用的“理”,属于常理
或人之常情,往往带有明显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的色彩。例如,
t?谁不要名利?,,“哪有猫不吃鲜鱼的?’,“中国有几个雷锋?”合理
59
化的特点在于只要自己觉得合理就行,不像理智化那样具有“打
破沙锅问到底”的穷究性,也不企图完全掩盖或抹杀某种情欲。
过分使用合理化的人,很可能会在人际交往中发生困难,因
为明明他没有理却还要强词夺理,使别人很难于跟他亲近或和睦
相处。
退行
退回到心理发育的较早阶段之生活态度、人际关系模式等.以
回避现阶段所面临的心理困境,叫做退行。常表现为采用早已放
弃了的发育之先前阶段的行为和反应模式。
退行可以是适应性的。例如,内外科的急重病人一切依赖医
生护士,放弃个人的独立自主性,反而便于医疗护理的进行。但
是,到了缓解期,尤其是康复期,病人的依
赖性便成为阻碍他们
走向健康的适应不良的心理了。对于精神障碍患者来说,依赖心
理总是不利的,因为心理治疗要求病人发挥主动性。’
除了歇斯底里以外,大多数神经症病人即使有某些退行的表
现(依赖除外),也往往不突出,不占主要地位。
神经症病人依赖心理治疗者,再加上转移(S.弗洛伊德称之
为移情,transference).是心理治疗者必须认真细致处理的重要问
题。
少年儿童患身体疾病时容易出现退行的各种表现,这是父母
和儿科医生必须重视的心理问题。如果父母原来就倾向于过分保
护,孩子患病时更加容易过分迁就。有时,孩子身体病好了,心
理问题却明显起来,有些孩子甚至出现精神障碍.或者,人格的
健康发展严重受害,留下长期难以解决的困难。
60
年轻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急性精神病性症状缓解后,不少出
现退行的各种表现。这是疾病过程的一部分,还是主要地由心理
社会因素所造成,似乎难说。但是,不管理论上怎么说明,缓解
期的心理治疗必须加强,心理治疗者也应该帮助病人的父母妥善
地处理病人的各种幼稚化的表现,而不能听之任之,更不应该一
味迁就病人。
投射
把本人不愿承认的情感、意图和观点等错误地归之于别人,这
种防御机制叫做投射。
很多西方精神病学家把妄想视为投射的结果。本书作者不同
意这种观点。真性妄想的特点之一,是它的个人独特性(idiosyn—
cratic)和不可理解性(inCOmprehensibeornotunderstandable)’
而所有防御机制都是有助于理解人的心理之理论构想。
投射可以看做是跟反映(reflection)正好相反的过程。客观
世界通过感官在我们心里形成知觉、表象、观念、情感等的过程
叫做反映。但人的心理跟镜子和照相机不同,它不仅能反映客观
存在,它还把情感、观点和价值观投射到客观事物上。我们在心
情愉快时,觉得花在含笑,鸟也在欢唱,而心情忧郁时,天空显
得灰暗,一切了无生气,连流水也在呜咽。这就是投射的例子。这
样理解的广义的投射,当然不限于防御机制这一狭义的概念。
健康的投射具有下述两个特点之一:(1)当事人知道(尤其
是当他冷静下来的时候),我们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和价值观去看
世界,使世界染上了主观的色彩。例如,我们知道,花既不会含
笑,也不会发愁,只不过是看花人的心情不同罢了。(2)投射具
61
有建设性,甚至创造性,例如,它创造了美,增添了生活的情趣,
或者,它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反之,如果当事人不知道或不承认自己在投射,认为客观世
界就是主观上所渲染的那样;并且,投射不但不创造任何社
会价
值,还妨碍或破坏了人际关系,这样的投射便是不健康的,甚至
是病态的。
自卑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但自卑的人很容易认为别人看不起
他,而他却举不出任何证据,这种“认为别人看不起他"便是自
卑的投射。
爱说别人自高自大而本人骨子里却自大得严重,经常骂周围
人自私自利的人恰好本人很自私,这样的例子常见。
把自认不好的观念和态度硬栽在别人头上,是投射最常见的
形式,这可以称之为推诿(即诿过于人的意思)。推诿愈甚,自知
之明愈是缺乏,而缺乏自知之明又使推诿更进一步,这样一来,病
态可能日趋严重。
恐怖症病人都承认别人并不值得害怕,认识到害怕是没有道
理的,可事到临头仍然十分恐惧。通常,这是一种投射,.是对自
己的恐惧之投射。那么,对自己的恐惧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一句
话,源于对自己情欲之过分压抑。过分压抑引起情欲反抗地增强,
这使病人感到,情欲似乎就要挣脱控制而变成为非礼的或违法的
行为,这自然使人内心产生强烈的恐惧。这种内在的恐惧是无法
躲避的。一旦投射出去,使客观的别人或物件或处境成为可怕的,
便比较容易应付了,因为外在的可怕的人或物可以采取回避行动
来处理。因此,恐怖症病人照例有病态的回避行为。
曹操行刺董卓未成被陈宫捕获后说的那一番话是多么的义正
词严。可见,曹操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奸臣和有叛逆之心的。正
因为如此,曹操对他的下属猜疑心极重。这种猜疑正是曹操本人
不忠之心的投射。
62
具有偏执人格特质的人最常采用的防御机制便是投射。这种
人警惕性很高,过分挑别人的错,对来自别人的批评特别过敏。
信任和亲密是最困扰偏执者的两件事。因此,礼貌、诚实和
尊重是与偏执者相处最关紧要的规则。如果心理治疗者说话偶尔
有错,应该立即真诚地表示歉意,而绝不可文过饰非。
要记住,即使是病态的投射,其中也往往包含着点滴的真理。
L.Havens(1985)所提出的所谓“反投射”(counterprojection),
是一种很有用的技术。治疗者承认病人的投射有一定的道理,对
病人缺乏充分根据的过分猜疑绝不跟他争辩,而是表示对病人理
智之信任。当然,这并非要治疗者同意病人的投射是已证明了的
事实,而是用‘‘看来情况像是如你所说"、“这当然是可能的”这
样的措词。病人早已觉察到,他的猜疑连他的亲人也抱不信任的
态度,这就给治疗者提供了可供利用的条件。治疗者用同情的态
度与病人商量,告诉病人,在全部事实还没有真相大白之前,说
话和行动需要慎重,以免授人以柄。这种富于同情
和共同商讨对
策的做法,是病人能够接受的。病人能够体会到,治疗者的建议
是从他的利益出发的.因为感情用事,大吵大闹,不但无助于问
题的解决,反而使反对他的人认为他有“精神病”更加显得有理
由。只要治疗者能促使偏执者在言语行动上趋于理智而不出轨,治
疗便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事实上,人际冲突也会有一定程度的
缓和。
对于猜疑心重的病人,要尽量避免直接提问?如不要问“你
今年多少岁?,,病人对别人刺探个人私事容易反感,往往不作回答一
病人的内心反应是:“问这样的问题用心何在?’’如果治疗者试作
推断:??我估计你今年30多岁。’’病人很可能立即反驳:“不,我
今年已经整40岁了。"
显然,只有深入理解投射机制的各种心理表现,才能与偏执者
进行逐渐深入的交谈,从而有效地帮助病人妥善地处理各种问题
63
理想化
赋予自己或别人过分夸大了的优良品质.以处理心理冲突,这
种防御机制,叫做理想化。
正在结交异性朋友的青年人,当看到对方有自己所欣赏和重
视的好的方面的同时,也发现对方有不少缺点或毛病,这就容易
引起心理冲突:继续发展下去呢,还是到此为止呢?处理这种心
理冲突的常见防御机制是,极力将对方美化,以致缺点成为无关
紧要甚至等于不存在,这样,刚刚萌芽的爱情便迅速向深度发展。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便是理想化这一机制之生动的写照。
人到了青春期,道德观念往往急速发展,甚至脱离实际地膨
胀起来,这就是理想化在起作用的表现。老师谈到节约,孩子便
走向禁欲主义;老师谈到学英雄,孩子便不顾一切地力行利他主
义。儿童少年也往往倾向于将老师、“三好"同学、社会上宣扬的
模范人物理想化,给他们头上戴上耀眼的光环。在少年人的心目
中,书上所描述的历史人物成了毫无缺点的完美人物,甚至是不
食人间烟火的神圣。这是由于,对于光明和黑暗并存的世界,儿
童少年很难分清主次,理想化遂成为处理心理冲突的常见机制。
一位女孩子写信给A.弗洛伊德说:我与他约会时应该如何
表现呢?请你告诉我。严肃还是活泼?表现聪明伶俐,还是故意
装傻?哪种表现更能使他喜欢我?见面时老是谈论关于他的事,还
是一个劲儿谈论我自己,哪一种表现更好?A.弗洛伊德未作书面
答复而约女孩面谈。晤谈时,A.弗洛伊德告诉她,在见面前制订
计划也许根本没有必要,与男友见面时,最好是把自己自然地流
露出来,本来是个什么样的人,就表现出什么样。那女孩听了,立
64
即断言“那不行",接着便对A.弗洛伊德发表长篇的
议论,论证
和说明使自己适合别人的爱好和期望之必要性。她认为,只有那
样,“才能保证达到他爱我,而要是他不爱我,我就无法再活下去
了”。A.弗洛伊德认为,这是理想主义的典型表现,既把男友理
想化了,也力图将自己理想化。(A.Freud,1936)
理想化的表现之一是,把感官享乐视为邪恶,这种禁欲主义
蕴含的道德观常能使克制自己的人感到高人一等。当然,优越感
的满足并不能使人在道德上真正高尚起来。
物极必反。理想化防御一旦失败.有可能导致对自己或别人
之过分贬低。
代偿
代偿,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不见于S.弗洛伊德和A.弗洛伊
德的著作,也不见于G.E.Vaillant(1992)专著中所提到的诸家
开列的防御机制清单之中。
在阿德勒(A.Adler)关于自卑情结的卓越论述中,代偿是一
个重要而不可少的概念,它是把常见的追求优越感(在我们的口
语中,叫做争强好胜)与自卑感联结起来的中介环节。因此,本
书作者认为,把代偿视为一种防御机制是有正当理由的。
代偿是力图超过别人以掩盖自卑的痛苦之防御机制,这是狭
义的代偿。
关于自卑感和优越感的冲突,已在第二章中讨论过,此处不
赘述。.
代偿可以是自觉的和建设性的,其效应是使人能更好地适应
社会,更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潜力。这通常表现在智力和才能方面,
65
但在成功的代偿中,意志品质也得到了锻炼,后者在心理卫生上
较之才智更为重要。
其实,代偿并不限于自卑……自尊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马
斯洛所说的三种基本需要未能得到满足都会导致过分代偿。有不
安全感的人过分追求安全,不惜牺牲经济和效率。爱与归属感未
得到满足的人之过分代偿,表现为所谓被爱的渴求。这种人总觉
得爱人或配偶对自己爱得不够,也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嫉妒。
防御,为了减轻痛苦和缓解心理冲突而作的防御,毕竟是消
极的,也就倾向于过分。只有逐渐深入地理解自我,用发展人际
关系的积极行动去满足需要,同时发挥个人的潜力,才是积极的
心理卫生之道。显然,关键性的一环是去压抑(de—suppression)。
要去掉过分的压抑,就必须改变对自我的态度,从自我否定转变
为自我肯定,即自尊之确立。正如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所言,不
知道任何一种外语的人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母语。少年人在
遇到心理困难时倾向于自我封闭起来独自冥思苦想以求出路,这
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心理冲突的有效处理会愈来愈困难,自我
扭曲会愈来愈甚。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人只有在人际相互作用过
程中才能保持和增进心理卫生。理解自.己和
理解别人是不可分割
的,强调“用发展人际关系的积极行动’’来对付心理冲突,道理
在此。
割裂
把自我割裂成好的和坏的两部分而不能整合起来,作为一种
防御过程,是S.弗洛伊德到了他生命的末期才认识的。这篇文章
发表于他去世的次年(1940),被编入“标准版’’的第23卷。
66
显然,这是一种不成熟的防御。儿童不是把自己或别人看做
是完全好的,就是看做是完全坏的,而不论哪一种极端的看法都
不持久,以致常常在两极之间变来变去。刚才还既生气又伤心地
说着tt坏爸爸,坏爸爸’’,可爸爸一哄他,亲热地抚慰他,眼泪还
没有干,同一个人立即变成了“好爸爸”,甚至骄傲地说:“我的
爸爸可好啦!"
儿童看电视或电影时最常提出的问题便是:这个人是好人还
是坏人?由于缺乏整合能力,儿童只能将世界在他们心目中的图
像尽量简单化,待人接物和处理事物惯于使用“非黑即白”的断
语。在绘画写字时,有一点得意之处便把整个作品捧之为完美,而
一旦发觉有“败笔"就恨不得把它撕掉从头再来。由于孩子的情
感易因偶然的事件而大变,X,Y自己或对别人的评价从一极转变到
另一极常常是不可预测的。
有时,孩子们也感到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这是由于他
们正在体验着两价性情感和意向(ambiValence),这是孩子们需要
指导和帮助的重要时刻。成年人前后一贯的态度和父母亲态度的
一致有助于孩子渡过难关。要不然,孤立(isolation)这一防御机
制就会发展起来。S.弗洛伊德将孤立视为“阻抑"之“显著对立
面”,这意思是说,‘‘阻抑"把观念逐出意识而把情感保留在可觉
察到和体验到的范围内,孤立则把情感逐出意识的领域,观念却
保留在意识之中。有人视孤立为把情感跟观念内容分离开,使前
者隐去。
S.弗洛伊德认为,孤立这一防御机制对于强迫症来说是独特
的(peculiar)(1926)。但不少分析家并不以为然。有些人在经历
一次精神创伤后能够回忆事件的经过,甚至包括认知上的许多细节
,但事件发生当时的情感体验却怎么也说不出来,充其量只j
说??完全蒙了”、‘‘吓呆了”、“吓傻了"之类。这种经验不少人:
过.显然与强迫症无关,对受伤的心灵却显然起了保护作用。
67
诚然,在强迫症中,孤立的表现突出而持久,确实典型而特
殊。病人的意识成为各种观念角逐的舞台,任何一个判断正着说
和反过来说对于病人都同样站得住脚。如果A和B两个不同的观
念对于病人不带任何情感,毫无利害关系或价值等于零,那么,A
=B和A≠B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对于病人便都言之成理了。
病人
没完没了地纠缠于形式逻辑之纷争与困惑之中,也就势所必
然。这根源,我以为在于手段与目的二者不能互相转化。这个问
题将在第五章中讨论。
回顾与展望
过去。现象学的精神病理学和心理分析的精神病理学似乎水
火不相容。在本世纪的前半世纪里,美国精神病学界普遍认为现
象学的描述是没有生气的,心理分析理论则占据着压倒的优势。
1980年DSM一Ⅲ的出版可以看做是美国精神病学发生巨大转变
的一个鲜明标志。心理分析理论在DSM—m里几乎消失不见,而描
述症状学成为诊断和分类的主要基础或根据。
但是,事情并非到此止步。
几乎与DSM一Ⅲ的出版同时,对防御机制的研究也采用了问
卷和量表的方法,并且发展迅速。
1980年,T.B.Karasu和A.E.Skodol建议在DSM一Ⅲ多轴诊
断系统的5个轴之外,再增加一个第6轴(axisvi:psychodynamic
evaluation)。1987年出版的DSM一Ⅲ一R虽然并未采纳这个建议,
但在“附录"中却增加了“防御机制词汇表”(glossaryofdefense
mechanisms),而在.DSM—IV(1994)中,防御机制则成了“供进
一步研究的建议诸轴”(proposedaxesforfurtherstudy)之一了
68
(pp?75l~757)。
对防御机制进行经验的评估,迄今已有多种方案。举一个例
子,A.M.Jacobson等6人制订了详细的评估手册,每一种防御机
制都按5级评分,共收录12种防御机制。以投射为例:
评分1:几乎没有投射之任何证据。
评分2:有投射之很少几个例子。、
评分3:受检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错误地感知为来源于别人,
但承认这些思想情感是自己所有的。
评分4:受检者常常把自己不承认的愿望、思想和情感错误地
感知为别人的,结果导致明显的社交焦虑、防卫性、过
分警觉和对人不信任。
评分5:受检者实际上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一切思想、情感和
冲动都感知为源于别人。经常出现猜疑或夸大性质的
明显的歪曲。
评分x:无法评估。
这些评估工具(包括问卷、量表等)的设计和应用对心理治
疗者是有帮助或启发的,即使心理治疗者本人并不采用这些工具。
看来,在精神病理学的临床实践中,现象学和心理分析有合
流的趋势。在未来的理论整合中,经典心理分析中的合理部分将
被加以吸收利用,而所谓超验心理学的概念很可能被抛弃。
但在成功的代偿中,意志品质也得到了锻炼,后者在心理卫生上
较之才智更为重要。
其实,代偿并不限于自卑……自尊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马
斯洛所说的三种基本需要未能得到满足都会导致过分代偿。有不
安全感的人过分追求安全,不惜牺牲经济和效率。爱与归属感未
得到满足的人之过分代偿,表现为所谓
被爱的渴求。这种人总觉
得爱人或配偶对自己爱得不够,也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嫉妒。
防御,为了减轻痛苦和缓解心理冲突而作的防御,毕竟是消
极的,也就倾向于过分。只有逐渐深入地理解自我,用发展人际
关系的积极行动去满足需要,同时发挥个人的潜力,才是积极的
心理卫生之道。显然,关键性的一环是去压抑(de—suppression)。
要去掉过分的压抑,就必须改变对自我的态度,从自我否定转变
为自我肯定,即自尊之确立。正如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所言,不
知道任何一种外语的人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母语。少年人在
遇到心理困难时倾向于自我封闭起来独自冥思苦想以求出路,这
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心理冲突的有效处理会愈来愈困难,自我
扭曲会愈来愈甚。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人只有在人际相互作用过
程中才能保持和增进心理卫生。理解自.己和理解别人是不可分割
的,强调“用发展人际关系的积极行动’’来对付心理冲突,道理在此。
割裂
把自我割裂成好的和坏的两部分而不能整合起来,作为一种防御过程,是S.弗洛伊德到了他生命的末期才认识的。这篇文章发表于他去世的次年(1940),被编入“标准版’’的第23卷。
显然,这是一种不成熟的防御。儿童不是把自己或别人看做是完全好的,就是看做是完全坏的,而不论哪一种极端的看法都不持久,以致常常在两极之间变来变去。刚才还既生气又伤心地说着“坏爸爸,坏爸爸’’,可爸爸一哄他,亲热地抚慰他,眼泪还没有干,同一个人立即变成了“好爸爸”,甚至骄傲地说:“我的爸爸可好啦!"
儿童看电视或电影时最常提出的问题便是: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由于缺乏整合能力,儿童只能将世界在他们心目中的图像尽量简单化,待人接物和处理事物惯于使用“非黑即白”的断语。在绘画写字时,有一点得意之处便把整个作品捧之为完美,而一旦发觉有“败笔"就恨不得把它撕掉从头再来。由于孩子的情感易因偶然的事件而大变,X,Y自己或对别人的评价从一极转变到另一极常常是不可预测的。
有时,孩子们也感到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这是由于他们正在体验着两价性情感和意向(ambiValence),这是孩子们需要指导和帮助的重要时刻。成年人前后一贯的态度和父母亲态度的一致有助于孩子渡过难关。要不然,孤立(isolation)这一防御机制就会发展起来。S.弗洛伊德将孤立视为“阻抑"之“显著对立面”,这意思是说,‘‘阻抑"把观念逐出意识而把情感保留在可觉察到和体验到的范围内,孤立则把情感逐出意识的领域,观念却保留在意识之中。有人视孤立为把
情感跟观念内容分离开,使前者隐去。
S.弗洛伊德认为,孤立这一防御机制对于强迫症来说是独特的(peculiar)(1926)。但不少分析家并不以为然。有些人在经历
一次精神创伤后能够回忆事件的经过,甚至包括认知上的许多细节,但事件发生当时的情感体验却怎么也说不出来,充其量只是说??完全蒙了”、‘‘吓呆了”、“吓傻了"之类。这种经验不少人:过.显然与强迫症无关,对受伤的心灵却显然起了保护作用。
诚然,在强迫症中,孤立的表现突出而持久,确实典型而特殊。病人的意识成为各种观念角逐的舞台,任何一个判断正着说和反过来说对于病人都同样站得住脚。如果A和B两个不同的观念对于病人不带任何情感,毫无利害关系或价值等于零,那么,A=B和A≠B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对于病人便都言之成理了。病人没完没了地纠缠于形式逻辑之纷争与困惑之中,也就势所必然。这根源,我以为在于手段与目的二者不能互相转化。这个问题将在第五章中讨论。
回顾与展望
过去,现象学的精神病理学和心理分析的精神病理学似乎水火不相容。在本世纪的前半世纪里,美国精神病学界普遍认为现象学的描述是没有生气的,心理分析理论则占据着压倒的优势。
1980年DSM—Ⅲ的出版可以看做是美国精神病学发生巨大转变的一个鲜明标志。心理分析理论在DSM—Ⅲ里几乎消失不见,而描述症状学成为诊断和分类的主要基础或根据。
但是,事情并非到此止步。
几乎与DSM—Ⅲ的出版同时,对防御机制的研究也采用了问卷和量表的方法,并且发展迅速。
1980年,T.B.Karasu和A.E.Skodol建议在DSM—Ⅲ多诊断系统的5个轴之外,再增加一个第6轴(axisvi:psychodynamicevaluation)。1987年出版的DSM—Ⅲ—R虽然并未采纳这个建议,但在“附录"中却增加了“防御机制词汇表”(glossaryofdefensemechanisms),而在.DSM—IV(1994)中,防御机制则成了“供进一步研究的建议诸轴”(proposedaxesforfurtherstudy)之一了pp?75l~757)。
对防御机制进行经验的评估,迄今已有多种方案。举一个例子,A.M.Jacobson等6人制订了详细的评估手册,每一种防御机制都按5级评分,共收录12种防御机制。以投射为例:
评分1:几乎没有投射之任何证据。
评分2:有投射之很少几个例子。
评分3:受检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错误地感知为来源于别人,但承认这些思想情感是自己所有的。
评分4:受检者常常把自己不承认的愿望、思想和情感错误地感知为别人的,结果导致明显的社交焦虑、防卫性、过分警觉和对人不信任。
评分5:受检者实际上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一切思想、情感和冲动都感知为源于别人。
经常出现猜疑或夸大性质的明显的歪曲。
评分x:无法评估。
这些评估工具(包括问卷、量表等)的设计和应用对心理治疗者是有帮助或启发的,即使心理治疗者本人并不采用这些工具。
看来,在精神病理学的临床实践中,现象学和心理分析有合流的趋势。在未来的理论整合中,经典心理分析中的合理部分将被加以吸收利用,而所谓超验心理学的概念很可能被抛弃。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