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水利工程
余年寄山水
763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01:2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迪迦三兄弟-棚屋
关于芍陂的创建,历史上有2种说法:一说是楚令尹孙叔敖所修,时间约在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前591年)之间;一说是楚大夫子思所建,有人推测可能在楚顷襄王时(公元前298年~前263年)。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最早记载芍陂及其水源。建初八年(公元83年),庐江(郡治今安徽庐江西)太守王景亲率吏民修浚芍陂。建安五年(200年)扬州刺史刘馥兴治芍陂。其后西晋初年刘颂、东晋末年毛修之、南朝宋初年殷肃等均修浚过芍陂。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芍陂有较详的记载,芍陂当时有5个水门:淠水至西南一门入陂,其余四门均供放水之用,其中经芍陂渎与肥水相通的2个水门,可以“更相通注”,起着调节水量的作用。隋开皇年间(581年~600年),寿州总管长史赵轨修治芍陂,将水门改为36个。其后屡废屡建,至清末尚有28个。宋明道年间(1032年~1033年),安丰知县张旨对芍陂又作了较大规模的修治。明清两代对芍陂的修治多达24次,但规模都不大。
东晋伏滔在《正淮论》中最早提到芍陂的灌溉面积是“龙泉之陂,良田万顷”。其后,屡有变化,自1万余顷至数千顷不等,北宋时达到4万顷。芍陂的周长也有变化,北魏时是120里,唐宋时最大,达324里,清末仅50余里。芍陂淤塞的原因主要是豪强地主占湖为田。明成化(1465年~1487年)以后,占湖为田的情况日益严重,人陂渠道湮废,水源减少,终使湖泊大部分变成田地,湖体缩小。此外,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