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中国英文怎么写-会计演讲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
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_________
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③[楼兰]西城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译文】
青海湖上
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暗淡,远远地
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
磨穿了战士们身上
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将敌人打败誓不返回家乡。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_________
①[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附近。
②[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位于
渭水北岸。
③[浥]湿润,沾湿。
④[阳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
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_________
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
摩青天。中原
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
一年又一年。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生字组词
仞:rèn(千仞、五千仞、山高千仞)
岳:yuè(东岳、五岳、岳父)
摩:mó(摩擦、摩天楼、摩拳擦掌)
遗:yí(遗书、遗忘、遗憾)
涕:tì(鼻涕、涕泪、痛苦鼻涕)
巫:wū(巫婆、巫师、巫峡)
蓟:jì(蓟北、山蓟、蓟县)
襄:xiāng(襄阳、襄办、襄理)
多音字
裳:cháng(裳裳者华)、shang(衣裳)
遗:yí(遗民)、wèi(遗赠)
问题归纳
1.《从军行》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
将士的什么感情?
(
1)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
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
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
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
(2)“黄沙”
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
战斗艰苦激烈,但是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没有消
磨将士的报国之志,“不
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的誓言。从中体会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
奋
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有
什么特点呢?
前两句
诗中描写了黄河、华山,运用夸张手法极力表现了黄河一
泻千里,华山高耸入云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
祖国山河的壮丽。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
什么感受?
一个
“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
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
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
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课文主题
《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
奋不顾身、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大好河
山,
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大好河山、统
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同
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
地的失望与悲愤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
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
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
离筵别席
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
唐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以七绝
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从军行七首》《出
塞》等。
王维(701-761年,一说699-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
,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
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历官右
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主要作品:《王摩诘文集》等。
杜甫(71
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
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
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
《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
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_________
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③[楼兰]西城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译文】
青海湖上
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暗淡,远远地
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
磨穿了战士们身上
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将敌人打败誓不返回家乡。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_________
①[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附近。
②[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位于
渭水北岸。
③[浥]湿润,沾湿。
④[阳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
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_________
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
摩青天。中原
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
一年又一年。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生字组词
仞:rèn(千仞、五千仞、山高千仞)
岳:yuè(东岳、五岳、岳父)
摩:mó(摩擦、摩天楼、摩拳擦掌)
遗:yí(遗书、遗忘、遗憾)
涕:tì(鼻涕、涕泪、痛苦鼻涕)
巫:wū(巫婆、巫师、巫峡)
蓟:jì(蓟北、山蓟、蓟县)
襄:xiāng(襄阳、襄办、襄理)
多音字
裳:cháng(裳裳者华)、shang(衣裳)
遗:yí(遗民)、wèi(遗赠)
问题归纳
1.《从军行》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
将士的什么感情?
(
1)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
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
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
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
(2)“黄沙”
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
战斗艰苦激烈,但是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没有消
磨将士的报国之志,“不
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的誓言。从中体会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
奋
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有
什么特点呢?
前两句
诗中描写了黄河、华山,运用夸张手法极力表现了黄河一
泻千里,华山高耸入云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
祖国山河的壮丽。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
什么感受?
一个
“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
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
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
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课文主题
《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
奋不顾身、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大好河
山,
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大好河山、统
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同
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
地的失望与悲愤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
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
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
离筵别席
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
唐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以七绝
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从军行七首》《出
塞》等。
王维(701-761年,一说699-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
,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
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历官右
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主要作品:《王摩诘文集》等。
杜甫(71
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
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
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
《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