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当然是唐朝的大V

萌到你眼炸
709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04:4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安稳成语-根本的近义词

杜甫当然是唐朝的大V


一直以来,不断有人在说:杜甫成名比李白晚,李杜洛阳初会时,李白已经名满天下,而杜甫仍是籍籍无名的文学青年;杜甫生前没有多少诗名,是死后很多年,直到元稹(779-831)作《杜工部墓系铭》,对其诗歌大加褒扬,这才名声鹊起。诸如此类。
把杜甫尽量往穷苦、坎坷方向描述,俨然成了国人通俗文学史叙述的一大套路。相应地,在网络时代,杜甫被称为屌丝,被认为是屌丝逆袭的典型。
近日,微信朋友圈又有人在转播一篇并无新意的文章,题目叫《小号杜甫》。文章称,“一个土头土脑的诗人,和他几乎没人关注的小号,在死去整整半个世纪后,终于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场伟大的逆袭。”
不得不承认,这类网络写手炮制的文章,尽管充斥着知识乃至常识错误(已经有人指出其中部分错误),但对唐代文学没有下过功夫的普通读者,还是有很大的蛊惑欺骗作用的。因为它说得热闹、生动,天花乱坠。
作为一名杜甫诗歌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我忍不住要站出来大喊一声:事实决非如此!

杜甫早年在呈给一位朝廷高官的诗中,有这样几句:“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老年写的一首忆昔诗中有这样几句:“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再加上晚年所作《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我们足以得出如下结论:早在少年时代,杜甫即已在诗坛崭露头角,并且得到了一批名流的赏识。这个时候,李白还在四川湖北等偏远地区混江湖,走着自学成才的道路,结交方外人士,玩隐居,企图走终南捷径混仕途。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情况都是杜甫自己说的,不一定可信。但是,我们知道,其中有些是跟当事人说的,例如对着李龟年忆旧的话;有些话,虽然不是对当事人说的,但时隔不久,听话者很容易辨别真伪,例如说崔尚魏启心把自己比做班固扬雄,说李邕王翰对自己的赏识。这些话都应该是由事实依据的,不是杜甫的凭空杜撰。
杜甫的才华,不但受到了李邕、王翰等并不轻许后辈的著名诗人的赏识(李邕曾不客气地斥逐过崔颢,史载王翰“发言立意自比王侯”),还得到过一些达官贵人的赞扬。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尚书左丞韦济,“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就是说,他因为喜欢杜甫的诗歌,经常在其他朝廷官员面前,朗诵杜甫的诗句。韦济在朝廷同僚面前朗诵杜甫的诗句,这是杜甫在呈给韦济本人的诗中说的,不会有假。
当然,更有力的证据,来自杜甫生前诗友的评价与叙述。
现存文献中,较早描
述杜诗影响、高度评价杜甫诗歌艺术的生前诗友有韦迢、郭受、任华等人。
韦迢在潭州(今长沙)遇到杜甫,写过两首跟杜甫有关的诗,其中一首有两句云“大名诗独步,小郡海西偏”,称赞杜甫诗歌名满天下,独步当世。郭受,大概是在衡阳时跟杜甫相逢的。杜甫将自己所做的诗给郭受看,郭受礼尚往来,也做了一首寄给杜甫,其中有“新诗海内流传遍,旧德朝中属望劳”两句,称赞杜甫的诗歌艺术和品德名望。
如果有人质疑说,韦迢、郭受的诗都是应酬之作,夸赞有礼节性成分。没关系,我们可以举出另一个证据,任华的描述和称赞。“曾读却无限书,拙诗一句两句在人耳”,从任华寄给杜甫的诗中这两句看,他是一个读书不少、曾有诗作被广泛传播的诗人。这个诗人,这样描述杜甫当年在长安时的诗名:“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个。”这样描述杜甫诗歌的影响:“诸人见所作,无不心胆破。”他本人这样评价杜甫诗歌成就:“曹刘俯仰惭大敌,沈宋逡巡称小儿。”更有趣的是,他这样描述自己意外听到他人朗诵几首杜甫诗时的震撼与激动:“……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势攫虎豹,气腾蛟螭。沧海无风似鼓荡,华岳平地欲奔驰。”
任华其人,保留至今的诗作有三首,分别赠予李白、杜甫和怀素,都是古风歌行体长诗,都对他们的艺术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赞美。从前我曾据此认为任华是唐代第一慧眼之人,现在觉得还有另一种可能,任华是唐代第一追星族人,他选取当时最具盛名的三位,与之交往,做诗赞颂。
有几位生前好友,虽然不曾正面赞美过杜甫诗,但显然含有赞美肯定的意思。高适《赠杜二拾遗》“草玄事已毕,此外复何言”。草玄事,指杜甫立言之事。可见,高适认为杜甫诗名传世的事业已经完成。严武为了动员杜甫出任他的幕府参谋,做诗规劝道:“莫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著鵕鸃冠”。严武显然承认,杜甫是“善题鹦鹉赋”的——用曹魏祢衡典故,含警戒意味,但亦有指杜甫善于做诗的意思。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不过是杜甫一时的牢骚话,当不得真。同时,这一句诗所指未必是诗歌艺术,很可能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有关。请注意,这句诗的上一句是“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杜甫做诗,忧国忧民,为的是经世济民。因为,杜甫是儒家的信徒。
有人以杜甫曾热情赞扬王维李白高适等人的诗歌艺术,但这几位并没有投桃报李,赞美杜甫的诗歌,来证明杜甫的诗歌不入他们法眼,证明杜甫诗歌在当时诗坛没有地位和影响。这种逻辑是有问题的。因为杜甫性
格的自负和刚强,结交朋友时有个特点,“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这直接导致一个后果:杜甫结交的朋友,除了岑参、严武等外,多数都是比他年龄大的前辈。例如,郑虔大他18岁,王维、李白大他11岁,高适大他10岁。赞扬比自己年龄小的同辈诗人,在整个唐朝也是罕见的。像韩愈推崇可能是同岁的张籍,颇不寻常。再者,唐朝诗人,王维、高适、李白等人诗歌作品的保存情况都很不理想,散失严重。今天我们能看到的,都只是他们全部作品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他们赞扬杜甫的诗句,在散佚之列,不无可能。这些年长于杜甫的诗人,或因性格不善说项,或因诗风疏于谈艺,亦属可能。试问,唐朝像杜甫这样善于谈艺赞扬他人的诗人有几个?有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李白的诗名,后人多半是从杜甫诗中了解到的。“李白一斗诗百篇”“白也诗无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敏捷诗千首”,都是杜甫赞美李白的名句。
还有一个至为简单的人情道理,假如王维李白高适诸人真的瞧不起杜甫,瞧不起杜甫自己视同生命的诗歌艺术,他们不会跟杜甫有那样的亲密关系,杜甫也不未必愿意跟他们周旋。须知,李白、高适跟杜甫的友谊,都是终其一生的。举几句李白跟杜甫的诗句,“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相失各万里,茫然室尔思”。情好如此,焉有不推重之理!高适富贵不忘旧友,在杜甫携家流寓成都期间,曾一再在经济上予以援助。“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人日寄杜二二拾》),高适对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对其诗歌艺术,是敬重的。
杜甫诗集中,有如下两首作品:《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和贾舍人早朝》。前一首做于杜甫在长安求官期间,诸公包括高适岑参薛据等诗人,后一首做于杜甫任左拾遗期间,参加唱和的有王维。高适、岑参、王维的诗都保留至今,只要稍微懂点诗艺,都不难看出,论音律,论胸襟,论境界,杜甫的诗,都不在他们之下。前人称杜甫诗“压倒群贤,雄视千古”,不是溢美。王维高适岑参是做诗的高手,他们几次跟杜甫同题赋诗,不会不了解杜甫的实力。
有人以杜甫诗不曾入选唐人《国秀集》《中兴间气集》《河岳英灵集》等诗歌选本为证据,得出杜甫诗歌在唐代缺乏地位与影响的结论。
唐人选唐诗的本子,据专家估计,有过20多种,但是今天仍能看到的只有10种。这10种本子,只有晚唐著名诗人韦庄编的《又玄集》选了杜甫的诗。多数选本,实际上只是同仁诗选,入选的诗人很少。各选本常客中,水准参差,有一些诗人,例如崔国辅、崔湜、朗士元,早已淡出公
众阅读视野。唐人的唐诗选本,普遍带有编选者鲜明的个性和倾向性,没有一种堪称全面、客观、高水准的。杜甫不曾入选多数本子,丝毫无损于杜甫诗歌的地位和影响。
杜甫不是唐人诗歌选本的常客,但是,他有过多种个人选集。杜诗的传播情况,远远好于绝大多数同时期诗人。入选本子数量较多的李白、王昌龄、高适、孟浩然等人,在诗歌保存和传播上,显然都不如杜甫诗。学术界有一种悲观的论调,现存李太白诗集中的作品大部分是伪作!
《又玄集》的编者、晚唐诗人韦庄,是杜甫的崇拜者。因此,《又玄集》把杜甫作为首选。(韦庄还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旧址重修草堂,以寄托对杜甫的景仰和怀念之情)
根据晚唐诗人樊晃的《杜工部小集序》记载,杜甫生前,已经有“文集六十卷,行于江汉之南”。杜甫去世后不久,诗人樊晃又编印了六卷本的《杜工部小集》。樊晃作序时,已经得知杜甫两个儿子宗文、宗武的下落,他宣称要“冀求其正集,续当论次”。从现存一千四百多首诗歌情况看,杜甫中年以后的作品大致是完整的。
上述种种,至少可以说明如下两点:杜甫诗名之起,并不晚于李白;杜甫生前,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并非死后许多年才名声鹊起。按照有名即大V就有大号的逻辑,杜甫理所当然是大V,只要他愿意,他会有自己的大号,而不是什么屌丝,他后来得了“诗圣”名头,那是实至名归,不是什么屌丝逆袭。
最后附带说明一点:杜甫(712-770)死后,名声更大,元稹作《杜工部墓系铭》,功劳不小。但是,杜甫死后的诗名尊荣,并不始于元稹(779-831)。元稹之前,已经有多位有影响的人物,对杜甫诗歌作了崇高的评价。第一位是樊晃(约700-773),他称杜甫“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已”(《杜工部小集序》),第二位是韩愈(768-824),他不但说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勃兴得李杜,万类困暴陵”,这两句既不得罪李白粉丝也不得罪杜甫信徒的话,但是他也说过一句未免要令李白粉丝伤心的话:“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伦。”同时,跟韩愈齐名的诗人张籍更以实际行动,表明杜甫诗歌的伟大:他将印有杜甫诗的纸张烧灰服下,说是这样可以写出好诗!

团结的意思-楚才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八音是什么


于是造句-择邻而居


等等用英语怎么说-肥缺


年谊世好-纂怎么读


描写峨眉山的诗句-珍馐佳肴


广无-芮是什么意思


锌相对原子质量-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