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海南省中考化学试题(附答案和解析)
国考报名确认-高考语文试卷
2019年海南省中考化学真题(附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2分)
1.提出联合制碱法的中国化工专家是( )
2.下列常见的现象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面包发霉B.汽油挥发C.瓷碗破裂D.冰块融化
3.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黄铜——纯净物B.葡萄糖——氧化物C.海水——混合物D.硫酸钠——酸
4.下列各种元素中,人体若缺乏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是( )
A.碘B.铁C.锌D.钙
5.下列4种水果中酸性最强的是( )
6.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不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
A.溶解B.过滤C.蒸发D.蒸馏
7.我国西汉时期,在《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
则化为铜”,意思是可溶性的铜的化合物与铁发
生反应得到单质铜。此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下列有关
说法正确的是( )
A.由该反应可推测出铜能与稀硫酸反应B.该反应证明了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C.若铁足量,溶液的颜色将逐渐变为无色D.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8.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①中溶液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
选项
A
B
C
D
①中物质
稀盐酸
浓硫酸
氯化钡溶液
②中物质
碳酸钙
氧化铁
硫酸钾溶液
预测②中的现象
产生气泡
产生气泡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蓝色沉淀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
9.王阿姨种植的盆栽近期叶片发黄,查询后发现是缺氮所致。王阿姨可在盆栽中适量施用( )A.Ca(H
2
PO
4
)
2
B.KH
2
PO
4
C.NH
4
NO
3
D.K
2
SO
4
10.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的局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砷和硒均属于金属元素
B.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x小于69.72
C.镓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1
D.Se的核外电子数为34
11.6月5日是世界
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在呵护海南蓝天碧水的行动中,
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
A.科学管理水产养殖B.实施垃圾分类处理
C.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D.增高烟囱排放废气
12.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大
B.t2℃时,ag甲溶于100g水形成甲的不饱和溶液
C.t
1
℃时,甲、乙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25%
D.将t
1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2
℃,仍然都是饱和溶液
13.对于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分子的种类变多
B.一滴水中约有1.67×10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切开成熟的菠萝蜜能闻到浓浓的香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40L的钢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14.实验用如图所示的取氢气并测量生成氢气的体积。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仪器a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B.烧瓶中的物质一定是锌与稀硫酸
C.该收集方法为向下排空气法
D.该装置还可用于制取氧气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
15.选择下列物质填空(填序号):①赤铁矿;②医用酒精;③碳酸氢钠;④液氧。
(1)可用作火箭的助燃剂的是______;
(2)可用于皮肤消毒的是______;
(3)可用作炼铁原料的是______;
(4)可用于焙制糕点的是______。
16.合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方便了人类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请回答:
(1)塑料、合成橡胶、______并称为三大合成材料;
(2)下列图标中,属于我国制定的某种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的是______(填序号);
21
2+
(3)铁质自来水管道正逐步被塑料自来水管道代替。
使用塑料管道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17.二氧化碳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
早在公元三世纪,我国西晋时期的张华在其所著
的《博物志》中就有“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的记
载,其中“白石”即石灰石,同时生成CO
2
。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急剧增加,释放的CO
2
越来
越多…….当大气中CO
2
等气体的
含量升高时,会增强大气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
吸收,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从而导致温室效
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科学家一直致
力于将CO
2
分离回收、循环利用和再生转化成资源,化学吸收法是利用吸收剂与CO
2
发生
化学反应来吸收分离CO
2
的方法,常见的吸收剂有氢氧化钠、氢氧化
钙、碳酸钾溶液以及各类胺溶液等。CO
2
和H
2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会发生生
成甲醇、一氧化碳和甲烷等的一系列反应,实现再生转化,我国科学家在
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分别合成出了ZnGa
2
O
4
介孔光催化材料和单晶纳米带,并将其用于CO
2
的光
还原,成功地实现了将CO
2
转化为碳氢化合物燃料。
请回答:
(1)《博物志》中所记载“白灰”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2)温室效应加剧对环境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即可);
(3)ZnGa
2
O
4
中Ga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
(4)用碳酸钾溶液吸收CO
2
时,产物是KHCO
3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一定条件下,CO
2
和H
2
反应生成CH
4
和H
2
O.
请在以下框图中将该反应的微观粒子补充完整。
18.某工业品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请回答:
(1)将该盐酸敞口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其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37%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该盐酸因含有少量Fe3+而显黄色(其他杂质
忽略不计)。现取少量样品,与适量硝酸银溶液恰
好完全反应。经实验测得,反应后溶液中的H和NO<
br>3
的个数比为91∶94,则该盐酸中Fe和Cl
的个数比为______。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9.燃烧是人类获取能量的重要方法。
(1)通常情况下,除了具有可燃性外,物质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
(2)资料显示:,
据此你对燃烧条件有什么新的认识?
+—3+—
20.某实验小组进行物质溶解实验,20℃时,称取2.5g、5.0g、7.5g
NaOH固体,分别加入3个小烧杯中
(均已盛装50mL水),均完全溶解。
通过数字化实验测得它们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依据该实验,你能获得哪些有关NaOH在水中溶解的实验结论?
(写出两点,请按示例回答。)
示例:证据:曲线均呈上升趋势。
结论:NaOH在水中溶解时放出热量。
四、实验题(每空2分,共12分)
21.现有如下药品:NaOH溶液、浓H
2<
br>SO
4
、Na
2
CO
3
溶液、Fe、Mg、酚酞试液
、蒸馏水,
用来进行酸碱中和实验。请回答:
(1)实验时涉及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______(填序号);
A.稀释浓硫酸
B.倾倒氢氧化钠溶液C.滴加酚酞试液
(2)小明进行酸碱中和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再向其中滴加稀硫酸,振荡,
最后滴加2滴酚酞试液,振荡,溶液不变色。小明据此判断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
①小红认为小明的结论不一定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选用提供的药品继续实验,判断酸和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方
案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2.某研究小组受MnO
2
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启发,查阅了不同金属离
子对过氧化氢分解影响的实验资料。
100℃时,在不同金属离子存在下,纯过氧化氢24h的分解率见
下表:
请回答:
(1)MnO
2
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①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际生产中,贮运浓度较高的过氧化氢时,
使用铝罐(槽)而不使用不锈钢罐(槽),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计算题(第23题4分,第24题6分,共10分)
23.2019年4月以来,为防控
非洲猪瘟,海南省防疫部门使用二氯异氰脲酸钠C
3
Cl
2
N
3O
3
Na杀菌消毒。请计
算(直接写出结果即可):
(1)二氯异氰脲酸钠中氯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
(2)现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1%的二氯异氰脲酸钠溶液5000g,
需要二氯异氰脲酸钠的质量是多少?
24.科学家正致力于研究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气,反应方程
式为,用该方法制取12kg氢气至少需要分解多少
千克的水?
2019年海南省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
化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2分)
1.提出联合制碱法的中国化工专家是( B )
【解析】
A、徐光宪在稀土元素等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故选项错误。
B、侯德榜改良了制碱工艺,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故选项正确。
C、张青莲测定了一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故选项错误。
D、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故选项错误。
2.下列常见的现象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
A.面包发霉B.汽油挥发C.瓷碗破裂D.冰块融化
【解析】
A、面包发霉生成有害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汽油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瓷碗破裂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冰块融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3.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C )
A.黄铜——纯净物B.葡萄糖——氧化物C.海水——混合物D.硫酸钠——酸
【解析】
A、黄铜是铜锌合金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葡萄糖是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C、海水中含有水和矿物质元素,属于混合物,故选项正确;
D、硫酸钠属于盐,不是酸,故选项错误。
4.下列各种元素中,人体若缺乏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是( D )
A.碘B.铁C.锌D.钙
【解析】
A、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故选项错误。
B、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故选项错误。
C、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故选项错误。
D、钙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缺乏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
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故选项正确。
5.下列4种水果中酸性最强的是( A )
【解析】
4种水果的PH都小于7,且A中PH最小,PH越小,酸性越强,故A酸性最强。
6.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不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D )
A.溶解B.过滤C.蒸发D.蒸馏
【解析】
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
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得到精盐的过程,无需进行蒸馏。
7.
我国西汉时期,在《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意思是可溶性的铜的化合物与铁发
生反
应得到单质铜。此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 )
A.由该反应可推测出铜能与稀硫酸反应B.该反应证明了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C.若铁足量,溶液的颜色将逐渐变为无色D.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解析】
铁
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
化合物
,属于置换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
置换出来,
以上反应说明铜与铁相比,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更强。
8.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①中溶液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
选项
A
B
①中物质
稀盐酸
浓硫酸
②中物质
碳酸钙
氧化铁
预测②中的现象
产生气泡
产生气泡
C
D
【解析】
氯化钡溶液
硫酸钾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蓝色沉淀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
A、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故正确;
B、浓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没有产生气泡,故错误;
C、氯化钡和硫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有白色沉淀生成,故正确
D、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有蓝色沉淀生成,故正确;故选:B。
9.王阿姨种植的盆栽近期叶片发黄,查询后发现是缺氮所致。王阿姨可在盆栽中适量施用( C )<
br>A.Ca(H
2
PO
4
)
2
B.KH
2PO
4
C.NH
4
NO
3
D.K
2
S
O
4
【解析】
王阿姨种植的盆栽近期叶片发黄,查询后发现是缺氮所致,应施用含氮元素的化肥。
A、Ca
(H
2
PO
4
)
2
中含有磷元素,不符合要求,故选项错误
。
B、KH
2
PO
4
中含有钾元素和磷元素,不符合要求,故选项
错误。
C、NH
4
NO
3
中含有氮元素,符合要求,故选项正确。
D、K
2
SO
4
中含有钾元素,不符合要求,故选项错误。
10.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的局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C )
A.砷和硒均属于金属元素
B.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x小于69.72
C.镓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1
D.Se的核外电子数为34
【解析】
A、四个小方格中表示的元素名称分别是镓、锗、砷、硒,砷、硒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错误;
B、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X大于69.72,故错误;
C、镓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31,故正确;
D、砷原子的原子序数为34,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34,Se2+的核外电子数为32,故错误。
11.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在呵护海南蓝天碧水的行动
中,
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D )
A.科学管理水产养殖B.实施垃圾分类处理
C.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D.增高烟囱排放废气
【解析】
A、科学管理水产养殖,保护水资源,做法恰当,故选项错误;
B、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做法恰当,故选项错误;
C、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做法恰当,故选项错误;
D、增高烟囱排放废气做法不恰当,因为废气还是排在空气中,故选项正确。
12.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大
B.t2℃时,ag甲溶于100g水形成甲的不饱和溶液
C.t
1
℃时,甲、乙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25%
2+
D.将t
1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2
℃,仍然都是饱
和溶液
【解析】
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A错误;
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ag,所以ag甲溶于100g水形成甲的不饱和溶液,故B正确;
C、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是25g,所以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
×100%=20%,故C错误;
D、将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甲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变成不饱和溶液,
乙物质的溶解度减小,仍然是饱和溶液,故D错误。
13.对于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 )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分子的种类变多
B.一滴水中约有1.67×10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切开成熟的菠萝蜜能闻到浓浓的香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40L的钢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解析】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B、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C、切开成熟的菠萝蜜能闻到浓浓的香味,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40L的钢瓶,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
14.实验用如图所示的取氢气并测量生成氢气的体积。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
A.仪器a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B.烧瓶中的物质一定是锌与稀硫酸
C.该收集方法为向下排空气法
D.该装置还可用于制取氧气
【解析】
A、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故选项说法错误。
B、烧瓶中的物质不一定是锌与稀硫酸,也可能是稀盐酸,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收集方法为排水法,故选项说法错误。
D、图中发生装置为固液常温型,收集方法为排水法,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
氧气进而用排水法收集,该装置还可用于制取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
15.选择下列物质填空(填序号):①赤铁矿②医用酒精③碳酸氢钠④液氧
(1)可用作火箭的助燃剂的是④;
(2)可用于皮肤消毒的是②;
(3)可用作炼铁原料的是①;
(4)可用于焙制糕点的是③。
【解析】
(1)液氧具有助燃性,可用作火箭的助燃剂,故选④;
(2)可用于皮肤消毒的是医用酒精,故选②;
(3)可用作炼铁原料的是赤铁矿,故选①;
(4)可用于焙制糕点的是碳酸氢钠,故选③;
21
16.合成材料
的应用与发展,方便了人类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请回答:
(1)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并称为三大合成材料;
(2)下列图标中,属于我国制定的某种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的是C(填序号);
(3)铁质自来水管道正逐步被塑料自来水管道代替。
使用塑料管道的优点是塑料耐腐蚀、价格便宜,不会生锈,节约金属资源(写一条即可)。
【解析】
(1)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并称为三大合成材料;
(2)下列图标中,C图属于我国制定的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故填:C。
(3)塑料耐腐蚀、价格便宜,不会生锈,易于安装,节约金属资源,塑料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所以塑料水管道相对于钢铁材料的水管道,大大延长了使用寿命;
17.二氧化碳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
早在公元三世纪,我国西晋时期的张华在其所著
的《博物志》中就有“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的记
载,其中“白石”即石灰石,同时生成CO
2
。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急剧增加,释放的CO
2
越来
越多…….当大气中CO
2
等气体的
含量升高时,会增强大气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
吸收,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从而导致温室效
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科学家一直致
力于将CO
2
分离回收、循环利用和再生转化成资源,化学吸收法是利用吸收剂与CO
2
发生
化学反应来吸收分离CO
2
的方法,常见的吸收剂有氢氧化钠、氢氧化
钙、碳酸钾溶液以及各类胺溶液等。CO
2
和H
2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会发生生
成甲醇、一氧化碳和甲烷等的一系列反应,实现再生转化,我国科学家在
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分别合成出了ZnGa
2
O
4
介孔光催化材料和单晶纳米带,并将其用于CO
2
的光
还原,成功地实现了将CO
2
转化为碳氢化合物燃料。
请回答:
(1)《博物志》中所记载“白灰”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aO;
(2)温室效应加剧对环境的影响有全球气候变暖(写一条即可);
(3)ZnGa
2
O
4
中Ga元素的化合价为+3;
(4)用碳酸钾溶液吸收CO
2
时,产物是KHCO
3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
2
CO
3
+ CO
2
+ H
2
O == 2KHCO
3
;
(5)一定条件下,CO2
和H
2
反应生成CH
4
和H
2
O.
请在以下框图中将该反应的微观粒子补充完整。
【解析】
(1)《博物志》中所记载“白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故答案为:;
(2)温室效应加剧对环境的影响有: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3)设Z
nGa
2
O
4
中Ga元素的化合价为x+2+2x+(—2)×4=0,x=
+3;
(4)碳酸钾溶液吸收CO
2
生成KHCO
3
,配平即可K
2
CO
3
+ CO
2
+ H
2
O
== 2KHCO
3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作图
18.某工业品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请回答:
(1)将该盐酸敞口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37%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该盐酸因含有少量Fe3+而显黄色(其他杂质
忽略不计)。现取少量样品,与适量硝酸银溶液恰
好完全反应。经实验测得,反应后溶液中的H和NO<
br>3
的个数比为91∶94,则该盐酸中Fe和Cl
的个数比为1∶94。
【解析】
(1)将该盐酸敞口露置于空气中,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
则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37%。
(2)现取少量样品,与适量硝酸银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反
应后溶液中含有氢离子、铁离子和硝酸根离
子,H和NO
3
的个数比为91∶94,设
氢离子的个数是91,NO
3
的个数是94,设铁离子的个数为x,
91+3x =
94,x = 1。氯离子和银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硝酸中氢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的个数
比为1∶1
,则氯离子的个数与硝酸根离子的个数相同,则该盐酸中Fe和Cl的个数比为1∶94。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9.燃烧是人类获取能量的重要方法。
(1)通常情况下,除了具有可燃性外,物质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
(2)资料显示:,
据此你对燃烧条件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1)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2)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解析】
(1)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由资料知,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20.某实验小组进行物质溶解实验,20℃时,称取2.5g、5.0g、7.5g
NaOH固体,分别加入3个小烧杯中
(均已盛装50mL水),均完全溶解。
通过数字化实验测得它们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依据该实验,你能获得哪些有关NaOH在水中溶解的实验结论?
(写出两点,请按示例回答。)
示例:证据:曲线均呈上升趋势。
结论:NaOH在水中溶解时放出热量。
答:实验结论
(1)相同条件下,溶解的氢氧化钠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
3+—
+——
+—3+—
(2)氢氧化钠易溶于水;
【解析】
证据:2.5g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温度上升最小;
7.5g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温度上升最大;
结论:相同条件下,溶解的氢氧化钠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
20℃时,7.5g氢氧化钠能完全溶解在50mL水中,结论:氢氧化钠易溶于水
四、实验题(每空2分,共12分)
21.现有如下药品:NaOH溶液、浓H<
br>2
SO
4
、Na
2
CO
3
溶液、Fe、Mg
、酚酞试液、蒸馏水,
用来进行酸碱中和实验。请回答:
(1)实验时涉及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C(填序号);
A.稀释浓硫酸 B.倾倒氢氧化钠溶液C.滴加酚酞试液
(2)小明进行酸碱中和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再向其中滴加稀硫酸,振荡,
最后滴加2滴酚酞试液,振荡,溶液不变色。小明据此判断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
①小红认为小明的结论不一定正确,理由是若硫酸过量,加入酚酞溶液因为不变色;
②请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选用提供的药品继续实验,判断酸和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方案为向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1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色。
【解析】
(1)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
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2)①在一支
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再向其中滴加稀硫酸,振荡,最后滴加2滴酚酞试液,振荡,
溶液不变色,小
明据此判断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小明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因为若硫酸过量,
加入酚酞溶液因为不变色。
②判断酸和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即判断酸是否有剩余,可向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1滴氢氧化
钠
溶液,若溶液不变色,则硫酸过量;若溶液变红色,说明恰好完全反应。
22.某研究小组受MnO<
br>2
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启发,查阅了不同金属离子对过氧化氢分解影响的实验资料。
10
0℃时,在不同金属离子存在下,纯过氧化氢24h的分解率见下表:
请回答:
(1)MnO
2
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为2H
2
O
2
2H
2
O +
O
2
↑;
(2)实验①的目的是对比;
(3)实际生产中,贮运浓度较高的过氧化氢时,
使用铝罐(槽)而不使用不锈钢罐(槽),
其原因是铝离子不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
而不锈钢中含有铁、铬等,铁离子和铬离子
能够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解析】
(2)实验①的目的是对比,通过对比可知,铝离子不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3)实际
生产中,贮运浓度较高的过氧化氢时,使用铝罐(槽)而不使用不锈钢罐(槽),其原因是:
铝离子不影
响过氧化氢的分解,而不锈钢中含有铁、铬等,铁离子和铬离子能够加快过氧化氢的
分解。
五、计算题(第23题4分,第24题6分,共10分)
23.2019年4月以来,为防控
非洲猪瘟,海南省防疫部门使用二氯异氰脲酸钠C
3
Cl
2
N
3O
3
Na杀菌消毒。请计
算(直接写出结果即可):
(1)二氯异氰脲酸钠中氯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71∶48
(2)现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1%的二氯异氰脲酸钠溶液5000g,
需要二氯异氰脲酸钠的质量是多少?5g
【解析】
(1)C
3
C
l
2
N
3
O
3
Na中氯、氧的质量比是(35.5×2)∶
(16×3)=71∶48;
(2)需要二氯异氰脲酸钠粉末的质量为:5000g×0.1%=5g;
24.科学家正致
力于研究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气,反应方程式为,用该方法制取12kg氢气至少需要分解多少
千克的水?
解:设制取12kg氢气至少需要分解水的质量为x
答:制取12kg氢气至少需要分解108千克的水。
2019年海南省中考化学真题(附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2分)
1.提出联合制碱法的中国化工专家是( )
2.下列常见的现象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面包发霉B.汽油挥发C.瓷碗破裂D.冰块融化
3.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黄铜——纯净物B.葡萄糖——氧化物C.海水——混合物D.硫酸钠——酸
4.下列各种元素中,人体若缺乏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是( )
A.碘B.铁C.锌D.钙
5.下列4种水果中酸性最强的是( )
6.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不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
A.溶解B.过滤C.蒸发D.蒸馏
7.我国西汉时期,在《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
则化为铜”,意思是可溶性的铜的化合物与铁发
生反应得到单质铜。此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下列有关
说法正确的是( )
A.由该反应可推测出铜能与稀硫酸反应B.该反应证明了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C.若铁足量,溶液的颜色将逐渐变为无色D.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8.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①中溶液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
选项
A
B
C
D
①中物质
稀盐酸
浓硫酸
氯化钡溶液
②中物质
碳酸钙
氧化铁
硫酸钾溶液
预测②中的现象
产生气泡
产生气泡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蓝色沉淀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
9.王阿姨种植的盆栽近期叶片发黄,查询后发现是缺氮所致。王阿姨可在盆栽中适量施用( )A.Ca(H
2
PO
4
)
2
B.KH
2
PO
4
C.NH
4
NO
3
D.K
2
SO
4
10.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的局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砷和硒均属于金属元素
B.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x小于69.72
C.镓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1
D.Se的核外电子数为34
11.6月5日是世界
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在呵护海南蓝天碧水的行动中,
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
A.科学管理水产养殖B.实施垃圾分类处理
C.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D.增高烟囱排放废气
12.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大
B.t2℃时,ag甲溶于100g水形成甲的不饱和溶液
C.t
1
℃时,甲、乙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25%
D.将t
1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2
℃,仍然都是饱和溶液
13.对于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分子的种类变多
B.一滴水中约有1.67×10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切开成熟的菠萝蜜能闻到浓浓的香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40L的钢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14.实验用如图所示的取氢气并测量生成氢气的体积。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仪器a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B.烧瓶中的物质一定是锌与稀硫酸
C.该收集方法为向下排空气法
D.该装置还可用于制取氧气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
15.选择下列物质填空(填序号):①赤铁矿;②医用酒精;③碳酸氢钠;④液氧。
(1)可用作火箭的助燃剂的是______;
(2)可用于皮肤消毒的是______;
(3)可用作炼铁原料的是______;
(4)可用于焙制糕点的是______。
16.合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方便了人类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请回答:
(1)塑料、合成橡胶、______并称为三大合成材料;
(2)下列图标中,属于我国制定的某种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的是______(填序号);
21
2+
(3)铁质自来水管道正逐步被塑料自来水管道代替。
使用塑料管道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17.二氧化碳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
早在公元三世纪,我国西晋时期的张华在其所著
的《博物志》中就有“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的记
载,其中“白石”即石灰石,同时生成CO
2
。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急剧增加,释放的CO
2
越来
越多…….当大气中CO
2
等气体的
含量升高时,会增强大气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
吸收,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从而导致温室效
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科学家一直致
力于将CO
2
分离回收、循环利用和再生转化成资源,化学吸收法是利用吸收剂与CO
2
发生
化学反应来吸收分离CO
2
的方法,常见的吸收剂有氢氧化钠、氢氧化
钙、碳酸钾溶液以及各类胺溶液等。CO
2
和H
2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会发生生
成甲醇、一氧化碳和甲烷等的一系列反应,实现再生转化,我国科学家在
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分别合成出了ZnGa
2
O
4
介孔光催化材料和单晶纳米带,并将其用于CO
2
的光
还原,成功地实现了将CO
2
转化为碳氢化合物燃料。
请回答:
(1)《博物志》中所记载“白灰”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2)温室效应加剧对环境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即可);
(3)ZnGa
2
O
4
中Ga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
(4)用碳酸钾溶液吸收CO
2
时,产物是KHCO
3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一定条件下,CO
2
和H
2
反应生成CH
4
和H
2
O.
请在以下框图中将该反应的微观粒子补充完整。
18.某工业品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请回答:
(1)将该盐酸敞口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其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37%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该盐酸因含有少量Fe3+而显黄色(其他杂质
忽略不计)。现取少量样品,与适量硝酸银溶液恰
好完全反应。经实验测得,反应后溶液中的H和NO<
br>3
的个数比为91∶94,则该盐酸中Fe和Cl
的个数比为______。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9.燃烧是人类获取能量的重要方法。
(1)通常情况下,除了具有可燃性外,物质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
(2)资料显示:,
据此你对燃烧条件有什么新的认识?
+—3+—
20.某实验小组进行物质溶解实验,20℃时,称取2.5g、5.0g、7.5g
NaOH固体,分别加入3个小烧杯中
(均已盛装50mL水),均完全溶解。
通过数字化实验测得它们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依据该实验,你能获得哪些有关NaOH在水中溶解的实验结论?
(写出两点,请按示例回答。)
示例:证据:曲线均呈上升趋势。
结论:NaOH在水中溶解时放出热量。
四、实验题(每空2分,共12分)
21.现有如下药品:NaOH溶液、浓H
2<
br>SO
4
、Na
2
CO
3
溶液、Fe、Mg、酚酞试液
、蒸馏水,
用来进行酸碱中和实验。请回答:
(1)实验时涉及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______(填序号);
A.稀释浓硫酸
B.倾倒氢氧化钠溶液C.滴加酚酞试液
(2)小明进行酸碱中和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再向其中滴加稀硫酸,振荡,
最后滴加2滴酚酞试液,振荡,溶液不变色。小明据此判断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
①小红认为小明的结论不一定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选用提供的药品继续实验,判断酸和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方
案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2.某研究小组受MnO
2
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启发,查阅了不同金属离
子对过氧化氢分解影响的实验资料。
100℃时,在不同金属离子存在下,纯过氧化氢24h的分解率见
下表:
请回答:
(1)MnO
2
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①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际生产中,贮运浓度较高的过氧化氢时,
使用铝罐(槽)而不使用不锈钢罐(槽),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计算题(第23题4分,第24题6分,共10分)
23.2019年4月以来,为防控
非洲猪瘟,海南省防疫部门使用二氯异氰脲酸钠C
3
Cl
2
N
3O
3
Na杀菌消毒。请计
算(直接写出结果即可):
(1)二氯异氰脲酸钠中氯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
(2)现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1%的二氯异氰脲酸钠溶液5000g,
需要二氯异氰脲酸钠的质量是多少?
24.科学家正致力于研究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气,反应方程
式为,用该方法制取12kg氢气至少需要分解多少
千克的水?
2019年海南省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
化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2分)
1.提出联合制碱法的中国化工专家是( B )
【解析】
A、徐光宪在稀土元素等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故选项错误。
B、侯德榜改良了制碱工艺,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故选项正确。
C、张青莲测定了一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故选项错误。
D、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故选项错误。
2.下列常见的现象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
A.面包发霉B.汽油挥发C.瓷碗破裂D.冰块融化
【解析】
A、面包发霉生成有害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汽油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瓷碗破裂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冰块融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3.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C )
A.黄铜——纯净物B.葡萄糖——氧化物C.海水——混合物D.硫酸钠——酸
【解析】
A、黄铜是铜锌合金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葡萄糖是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C、海水中含有水和矿物质元素,属于混合物,故选项正确;
D、硫酸钠属于盐,不是酸,故选项错误。
4.下列各种元素中,人体若缺乏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是( D )
A.碘B.铁C.锌D.钙
【解析】
A、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故选项错误。
B、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故选项错误。
C、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故选项错误。
D、钙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缺乏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
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故选项正确。
5.下列4种水果中酸性最强的是( A )
【解析】
4种水果的PH都小于7,且A中PH最小,PH越小,酸性越强,故A酸性最强。
6.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不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D )
A.溶解B.过滤C.蒸发D.蒸馏
【解析】
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
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得到精盐的过程,无需进行蒸馏。
7.
我国西汉时期,在《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意思是可溶性的铜的化合物与铁发
生反
应得到单质铜。此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 )
A.由该反应可推测出铜能与稀硫酸反应B.该反应证明了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C.若铁足量,溶液的颜色将逐渐变为无色D.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解析】
铁
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
化合物
,属于置换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
置换出来,
以上反应说明铜与铁相比,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更强。
8.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①中溶液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
选项
A
B
①中物质
稀盐酸
浓硫酸
②中物质
碳酸钙
氧化铁
预测②中的现象
产生气泡
产生气泡
C
D
【解析】
氯化钡溶液
硫酸钾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蓝色沉淀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
A、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故正确;
B、浓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没有产生气泡,故错误;
C、氯化钡和硫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有白色沉淀生成,故正确
D、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有蓝色沉淀生成,故正确;故选:B。
9.王阿姨种植的盆栽近期叶片发黄,查询后发现是缺氮所致。王阿姨可在盆栽中适量施用( C )<
br>A.Ca(H
2
PO
4
)
2
B.KH
2PO
4
C.NH
4
NO
3
D.K
2
S
O
4
【解析】
王阿姨种植的盆栽近期叶片发黄,查询后发现是缺氮所致,应施用含氮元素的化肥。
A、Ca
(H
2
PO
4
)
2
中含有磷元素,不符合要求,故选项错误
。
B、KH
2
PO
4
中含有钾元素和磷元素,不符合要求,故选项
错误。
C、NH
4
NO
3
中含有氮元素,符合要求,故选项正确。
D、K
2
SO
4
中含有钾元素,不符合要求,故选项错误。
10.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的局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C )
A.砷和硒均属于金属元素
B.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x小于69.72
C.镓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1
D.Se的核外电子数为34
【解析】
A、四个小方格中表示的元素名称分别是镓、锗、砷、硒,砷、硒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错误;
B、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X大于69.72,故错误;
C、镓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31,故正确;
D、砷原子的原子序数为34,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34,Se2+的核外电子数为32,故错误。
11.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在呵护海南蓝天碧水的行动
中,
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D )
A.科学管理水产养殖B.实施垃圾分类处理
C.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D.增高烟囱排放废气
【解析】
A、科学管理水产养殖,保护水资源,做法恰当,故选项错误;
B、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做法恰当,故选项错误;
C、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做法恰当,故选项错误;
D、增高烟囱排放废气做法不恰当,因为废气还是排在空气中,故选项正确。
12.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大
B.t2℃时,ag甲溶于100g水形成甲的不饱和溶液
C.t
1
℃时,甲、乙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25%
2+
D.将t
1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2
℃,仍然都是饱
和溶液
【解析】
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A错误;
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ag,所以ag甲溶于100g水形成甲的不饱和溶液,故B正确;
C、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是25g,所以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
×100%=20%,故C错误;
D、将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甲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变成不饱和溶液,
乙物质的溶解度减小,仍然是饱和溶液,故D错误。
13.对于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 )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分子的种类变多
B.一滴水中约有1.67×10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切开成熟的菠萝蜜能闻到浓浓的香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40L的钢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解析】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B、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C、切开成熟的菠萝蜜能闻到浓浓的香味,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40L的钢瓶,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
14.实验用如图所示的取氢气并测量生成氢气的体积。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
A.仪器a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B.烧瓶中的物质一定是锌与稀硫酸
C.该收集方法为向下排空气法
D.该装置还可用于制取氧气
【解析】
A、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故选项说法错误。
B、烧瓶中的物质不一定是锌与稀硫酸,也可能是稀盐酸,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收集方法为排水法,故选项说法错误。
D、图中发生装置为固液常温型,收集方法为排水法,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
氧气进而用排水法收集,该装置还可用于制取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
15.选择下列物质填空(填序号):①赤铁矿②医用酒精③碳酸氢钠④液氧
(1)可用作火箭的助燃剂的是④;
(2)可用于皮肤消毒的是②;
(3)可用作炼铁原料的是①;
(4)可用于焙制糕点的是③。
【解析】
(1)液氧具有助燃性,可用作火箭的助燃剂,故选④;
(2)可用于皮肤消毒的是医用酒精,故选②;
(3)可用作炼铁原料的是赤铁矿,故选①;
(4)可用于焙制糕点的是碳酸氢钠,故选③;
21
16.合成材料
的应用与发展,方便了人类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请回答:
(1)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并称为三大合成材料;
(2)下列图标中,属于我国制定的某种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的是C(填序号);
(3)铁质自来水管道正逐步被塑料自来水管道代替。
使用塑料管道的优点是塑料耐腐蚀、价格便宜,不会生锈,节约金属资源(写一条即可)。
【解析】
(1)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并称为三大合成材料;
(2)下列图标中,C图属于我国制定的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故填:C。
(3)塑料耐腐蚀、价格便宜,不会生锈,易于安装,节约金属资源,塑料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所以塑料水管道相对于钢铁材料的水管道,大大延长了使用寿命;
17.二氧化碳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
早在公元三世纪,我国西晋时期的张华在其所著
的《博物志》中就有“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的记
载,其中“白石”即石灰石,同时生成CO
2
。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急剧增加,释放的CO
2
越来
越多…….当大气中CO
2
等气体的
含量升高时,会增强大气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
吸收,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从而导致温室效
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科学家一直致
力于将CO
2
分离回收、循环利用和再生转化成资源,化学吸收法是利用吸收剂与CO
2
发生
化学反应来吸收分离CO
2
的方法,常见的吸收剂有氢氧化钠、氢氧化
钙、碳酸钾溶液以及各类胺溶液等。CO
2
和H
2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会发生生
成甲醇、一氧化碳和甲烷等的一系列反应,实现再生转化,我国科学家在
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分别合成出了ZnGa
2
O
4
介孔光催化材料和单晶纳米带,并将其用于CO
2
的光
还原,成功地实现了将CO
2
转化为碳氢化合物燃料。
请回答:
(1)《博物志》中所记载“白灰”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aO;
(2)温室效应加剧对环境的影响有全球气候变暖(写一条即可);
(3)ZnGa
2
O
4
中Ga元素的化合价为+3;
(4)用碳酸钾溶液吸收CO
2
时,产物是KHCO
3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
2
CO
3
+ CO
2
+ H
2
O == 2KHCO
3
;
(5)一定条件下,CO2
和H
2
反应生成CH
4
和H
2
O.
请在以下框图中将该反应的微观粒子补充完整。
【解析】
(1)《博物志》中所记载“白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故答案为:;
(2)温室效应加剧对环境的影响有: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3)设Z
nGa
2
O
4
中Ga元素的化合价为x+2+2x+(—2)×4=0,x=
+3;
(4)碳酸钾溶液吸收CO
2
生成KHCO
3
,配平即可K
2
CO
3
+ CO
2
+ H
2
O
== 2KHCO
3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作图
18.某工业品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请回答:
(1)将该盐酸敞口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37%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该盐酸因含有少量Fe3+而显黄色(其他杂质
忽略不计)。现取少量样品,与适量硝酸银溶液恰
好完全反应。经实验测得,反应后溶液中的H和NO<
br>3
的个数比为91∶94,则该盐酸中Fe和Cl
的个数比为1∶94。
【解析】
(1)将该盐酸敞口露置于空气中,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
则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37%。
(2)现取少量样品,与适量硝酸银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反
应后溶液中含有氢离子、铁离子和硝酸根离
子,H和NO
3
的个数比为91∶94,设
氢离子的个数是91,NO
3
的个数是94,设铁离子的个数为x,
91+3x =
94,x = 1。氯离子和银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硝酸中氢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的个数
比为1∶1
,则氯离子的个数与硝酸根离子的个数相同,则该盐酸中Fe和Cl的个数比为1∶94。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9.燃烧是人类获取能量的重要方法。
(1)通常情况下,除了具有可燃性外,物质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
(2)资料显示:,
据此你对燃烧条件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1)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2)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解析】
(1)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由资料知,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20.某实验小组进行物质溶解实验,20℃时,称取2.5g、5.0g、7.5g
NaOH固体,分别加入3个小烧杯中
(均已盛装50mL水),均完全溶解。
通过数字化实验测得它们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依据该实验,你能获得哪些有关NaOH在水中溶解的实验结论?
(写出两点,请按示例回答。)
示例:证据:曲线均呈上升趋势。
结论:NaOH在水中溶解时放出热量。
答:实验结论
(1)相同条件下,溶解的氢氧化钠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
3+—
+——
+—3+—
(2)氢氧化钠易溶于水;
【解析】
证据:2.5g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温度上升最小;
7.5g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温度上升最大;
结论:相同条件下,溶解的氢氧化钠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
20℃时,7.5g氢氧化钠能完全溶解在50mL水中,结论:氢氧化钠易溶于水
四、实验题(每空2分,共12分)
21.现有如下药品:NaOH溶液、浓H<
br>2
SO
4
、Na
2
CO
3
溶液、Fe、Mg
、酚酞试液、蒸馏水,
用来进行酸碱中和实验。请回答:
(1)实验时涉及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C(填序号);
A.稀释浓硫酸 B.倾倒氢氧化钠溶液C.滴加酚酞试液
(2)小明进行酸碱中和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再向其中滴加稀硫酸,振荡,
最后滴加2滴酚酞试液,振荡,溶液不变色。小明据此判断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
①小红认为小明的结论不一定正确,理由是若硫酸过量,加入酚酞溶液因为不变色;
②请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选用提供的药品继续实验,判断酸和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方案为向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1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色。
【解析】
(1)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
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2)①在一支
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再向其中滴加稀硫酸,振荡,最后滴加2滴酚酞试液,振荡,
溶液不变色,小
明据此判断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小明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因为若硫酸过量,
加入酚酞溶液因为不变色。
②判断酸和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即判断酸是否有剩余,可向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1滴氢氧化
钠
溶液,若溶液不变色,则硫酸过量;若溶液变红色,说明恰好完全反应。
22.某研究小组受MnO<
br>2
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启发,查阅了不同金属离子对过氧化氢分解影响的实验资料。
10
0℃时,在不同金属离子存在下,纯过氧化氢24h的分解率见下表:
请回答:
(1)MnO
2
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为2H
2
O
2
2H
2
O +
O
2
↑;
(2)实验①的目的是对比;
(3)实际生产中,贮运浓度较高的过氧化氢时,
使用铝罐(槽)而不使用不锈钢罐(槽),
其原因是铝离子不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
而不锈钢中含有铁、铬等,铁离子和铬离子
能够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解析】
(2)实验①的目的是对比,通过对比可知,铝离子不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3)实际
生产中,贮运浓度较高的过氧化氢时,使用铝罐(槽)而不使用不锈钢罐(槽),其原因是:
铝离子不影
响过氧化氢的分解,而不锈钢中含有铁、铬等,铁离子和铬离子能够加快过氧化氢的
分解。
五、计算题(第23题4分,第24题6分,共10分)
23.2019年4月以来,为防控
非洲猪瘟,海南省防疫部门使用二氯异氰脲酸钠C
3
Cl
2
N
3O
3
Na杀菌消毒。请计
算(直接写出结果即可):
(1)二氯异氰脲酸钠中氯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71∶48
(2)现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1%的二氯异氰脲酸钠溶液5000g,
需要二氯异氰脲酸钠的质量是多少?5g
【解析】
(1)C
3
C
l
2
N
3
O
3
Na中氯、氧的质量比是(35.5×2)∶
(16×3)=71∶48;
(2)需要二氯异氰脲酸钠粉末的质量为:5000g×0.1%=5g;
24.科学家正致
力于研究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气,反应方程式为,用该方法制取12kg氢气至少需要分解多少
千克的水?
解:设制取12kg氢气至少需要分解水的质量为x
答:制取12kg氢气至少需要分解108千克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