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局地气候

绝世美人儿
711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05:3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请大家知悉-一马当先近义词

三峡库区包括宜昌、秭归、巴东、巫山、奉节、万州、涪陵、长寿、重庆等县市,位于秦岭淮河以南。三峡库区为东西长、南北窄的狭长区域。地形地貌复杂,地势高低悬殊,东西气候差异较大。库区气候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冬夏季风更替明显,随着季风的进退,降水和气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气候特点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小,且变化稳定,冬暖春早,夏热秋凉,热量丰富,降水主要集中在春末至仲秋时段,冬干夏雨,雨热同季,风速普遍较小,是全国的小风区,云雾多,日照少,相对湿度较高,尤其是库区西段。另外,春季降水与秋季降水总量相似,但秋雨持续时间长,一般强度不大,形成绵绵秋雨,这一特色也主要出现在库区西段。
由于三峡工程建成后,常年水面面积将大大增加,所形成的三峡水库库区水体气候将更加明显。另一方面,由于库区水位上升,山脉相对高度减小,山体的动力、热力作用将发生变化。这一变化将从几个方面影响局地气候生态环境:
由于下垫面山体-水体相互作用的变化引起常年局地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形成、演变和表现特征的变化,从而导致局地气候特征的变化;
这种变化必然导致局地周年和不同的大尺度气候背景下的年际间的气候变化;
地形条件的变化必然导致局地气象灾害发生频率、程度、分布特征的变化;
气候的变化还将影响大气和水污染状况;
库区气象、水文特征的改变,必将导致植被的变化,植被的变化反过来又会通过边界层天气动力学机制影响局地气候特征;
气候、生态环境的变化必将影响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活动的变化又将反作用于气候生态系统。
三峡工程建设以来(1996~2000年),整个库区平均年降水量为1165.8毫米,较施工前35年平均降水量增加57.7毫米,增加幅度为5.2%;年平均气温及冬、春、秋季平均气温较施工前略偏高(0~0.5℃),其中冬季相对明显,夏季平均气温稍偏低;年平均相对湿度除宜昌、万州稍有减小外,其余地区较施工前略有增加;1996年以来,年日照时数基本接近施工前平均水平;年平均风速与施工前变化不大,幅度大多为0.1~0.3米/秒。三峡库区各气象要素变化基本属正常变化,由于三峡库区尚未蓄水,地表及水域面积变化不大,所以上述这些变化主要还是属于气象要素自然周期的变化和大气候环境的变化影响。
三峡库区主要气候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低温阴雨、雷暴、冰雹、高温和大雾等。暴雨洪涝是库区危害最大的气象灾害之一,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库区年平均暴雨日数为2~4天,东
部略多于西部;暴
雨主要发生在4~11月,6月、7月发生次数最多,分别占总次数的22.2%和26.4%;暴雨也是诱发库区及其周边地区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因子。

一、对气温的影响
三峡库区处于长江上游,北有秦岭、大巴山的阻挡,北方冷空气不易侵入,气温较高。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为16.3~18.2℃。由于受地形和长江水域的影响,长江沿江河谷气温均比周围地区高,并有自东向西递增的特点,这主要是盆地暖湖效应引起的。奉节由于拔海高度相对较高,年平均气温为库区最低,即16.3℃,重庆年平均气温最高,为18.2℃。
水库蓄水运行后,淹没区原起伏不平的陆地为平滑的水面替代,使下垫面与空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方式和强度发生改变。因水体热容量大于陆地土壤,淹没区内同一地点,建库前后的气温必然不同,水陆气温差引起水平交换,导致库周附近陆地气温也发生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水库对气温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范围不大,垂直方向一般在400m以下,水平方向开阔地带大于峡谷区域,一般为1~2km,大气层结构稳定度趋于中性,逆温天气将减少。库区年平均气温略有升高,增加幅度在0>2℃左右;冬春季月平均气温增高0.3~1.O℃;夏季平均降低0.9~1.2℃。极端最高气温下降4℃,极端最低气温可增高3℃左右。有利于库区柑桔生产。
库区东段,大部分峡谷地貌,江面狭窄,水库蓄水后,江面增宽有限,东段水域对气温的影响在强度和范围上都较西段水域为小。
1996~2000年春季平均气温与施工前同期相比,库区大部气温偏高,唯有秭归与施工前同期持平。从偏高幅度来看,有自西向东增大的趋势。
2001年平均气温与施工前相比,库区大部地区气温偏高0.5~0.8℃,其中,万州偏高幅度最大,达1.0℃,巴东偏高幅度最小,为0.3℃。

二、对风的影响
库区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度相差悬殊,风速局地性变化明显。库区年平均风速的分布自西向东大小值相间分布。库区西面是四川盆地的东部边缘,以丘陵为主,平原、低山、盆地间有分布,库区西端的重庆风速为1.3米/秒,长寿站海拔较高(379.0m),风速也较大,为2.0米/秒,往东的涪陵、万州海拔高度较低,风速小,涪陵为0.8米/秒,万州(海拔188.8m)为库区中风速最小的站点,仅为0.5米/秒,万州以东的奉节、巫山、巴东一带是大巴山脉、巫山山脉、武陵山脉的交汇处,山地广布,峡谷幽深,地表崎岖,风速较大,一般为1.8~2.0米/秒,奉节为库区9站中海拔最高的站点(海拔高度608.3m),风速达2.0米/秒,库区东端的秭归、宜昌
地势较低,宜昌东部已位于江汉平原的西缘
,风速变小,为1.0~1.2米/秒。
库区受地形影响,风速普遍较小,静风频率一般较大,万州、涪陵站年静风频率占60%以上。由于大气环流和复杂的地形影响,库区各地的盛行风向及风向频率分布有较大差别。
库区四季风速的空间分布与年平均风速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各季风速差别不大,春季风速最大,库区西段冬季风速最小,库区中段和东段风速最小值出现在秋季或冬季。
1996~2000年库区年平均风速的地理分布特征与施工前相似,但库区东西两端的重庆、宜昌较施工前偏大0.2米/秒左右,其余站点的年平均风速与施工前相比均略有减小,减小幅度大多为0.1~0.3米/秒,减小最多的是巴东,年平均风速减小了0.5米/秒。2001年年平均风速长寿、涪陵、巴东、秭归四站仍较施工前偏小0.3~0.5米/秒,而奉节、重庆较施工前偏大0.2~0.3米/秒,其余站点年平均风速接近施工前,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0.1米/秒。
建库蓄水后,由于水面拓宽,风速有所增加。冬季库水位较高,水面增宽较多,风速变化率较大;夏季库水位下降,水面增宽较小,风速变化也较小。建库后库区的风速和极大风速均不大。

三、对降水的影响
降水量的时空分布除受大气环流影响外,还受局地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三峡库区山丘广布,地形崎岖,地势高低悬殊,各地降水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三峡库区属于季风气候,只有当夏季暖湿的热带海洋性气团到达时,才可能产生大量降水。而冬季在大陆性干冷气团控制下,降水稀少,因此降水量随季节而异。三峡库区降水量年际间变化与西南地区年降水量年际变化不完全一致,这说明三峡库区的降水除受大气环流影响之外,也受三峡库区特有的复杂的地形和局地小气候影响。从地区分布来看,三峡施工前(1961~1995年)库区年平均降水量自西向东大致呈少—多—少—多的分布态势。库区各站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1045~1140毫米,年平均降水量以万州最大,达1228.0毫米;秭归最小,为1001.3毫米。就整个库区而言,年降水量均超过1000毫米,属季风气候湿润区。
三峡工程建设以来(1996~2000年),整个库区平均年降水量为1165.8毫米,较施工前35年平均降水量增加57.7毫米,增加幅度为5.2%,但具体到库区不同部位,变化幅度不同,如万州、奉节、巫山年平均降水量基本接近施工前均值,重庆、长寿、涪陵、巴东、秭归、宜昌年平均降水量偏多5%~12%左右。其中冬季降水偏少,夏季降水偏多,春季中段降水偏少,东、西段接近施工前同期,秋季,东
段偏多,中、西段大部偏少。也就是说,中段和西段年降水量更加集中
在夏季。年雨日数减少,大雨日数略有增加。
2001年库区降水量是1961年以来最少的年份,平均年降水量仅为828.1毫米,较施工前35年平均降水量偏少180毫米,偏少幅度达17.9%。东段和西段降水偏少250~390毫米,减少幅度一般为23~32%,中段偏少170~220毫米,偏少幅度为15~20%。除冬季降水偏多外,其余三季降水均偏少。
三峡工程的建设,导致库区地表的改变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势必将引起三峡库区降水的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涉及库周几公里至十几公里。对影响范围内的降水总量影响很小,年平均仅增加3mm,对空间分布的影响相对较大,水库上空及沿岸气流的背风地段降水会有所减少,气流方向的迎风坡降水将增加。

四、对湿度的影响
三峡库区年平均相对湿度较大。库东和库西大,库中小为其空间分布特征。相对湿度的季节变化同季风或雨带的进退有关,并受到气温季节变化的调节。四季中,相对湿度最低西段出现在夏季,中段和东段出现在冬季,相对湿度最高季节,西段和中段为秋季,东段为夏季。三峡库区年及冬、夏季平均相对湿度年际变化均有上升趋势,春、秋季平均相对湿度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一年中春季和盛夏相对湿度较低,六月及秋末、冬季相对湿度较高。
库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变化范围基本在70%~82%之间,其中西段一般有79%~82%,东段为75%左右,中段67%~71%。呈两头大,中间小的分布格局。库区西段相对湿度大,与水面广阔,水汽丰沛,温度较高,风速较小有关。库中相对湿度略小,有可能与该地区为长江峡谷,河道窄小,蒸发相对小以及年降水量相对较少有关。
1996~2000年平均相对湿度与施工前相比,库区大部相对湿度略有增加,仅宜昌、万州稍有减小,但均属正常变化范围。
2001年库区平均相对湿度较施工前均值偏低,其中东段和西段偏低1%~5%,中段接近施工前均值或略偏高。
三峡建库后水体增大,江水总蒸发量增加,导致平均水气压增大。研究结果表明:绝对湿度因受温度变化的控制,冬季和夏季虽有着差别,但各季增加幅度均不大,一般在0。4s/kg以下。相对湿度夏季增大6%左右,春、秋两季增加1~3%,冬季则减少2%。

五、对雾的影响
长江三峡库区由于水汽来源丰富,风速小而成为我国的多雾地带之一,但雾的生成具有很强的局地性,往往两地相差不远,雾日却相差十分悬殊。
从冬至夏,风速呈增大趋势,降水量急剧上升,而雾日则明显减少;由夏到秋,风速随之降到一年中
的最小值,降水量显著减少,雾日则较夏季明显增多。从各月大雾出现总次数的月际分布可以
看到,大雾从10月份开始增加,到12月份达最多,2月份雾日逐渐减少,到夏季8月达最少。
大雾最易出现在高山地区,多年平均值鄂西南的恩施、咸丰在62天,三峡河谷的兴山、秭归等地雾日不足10天,成为大雾最少的地区。
15个监测站点1971~2000年平均每站每年有雾日40.1天,1996~2000年平均每站每年有雾日39.0天,表明库区西部近期雾的发生率总体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有些站点的变化相当可观,如奉节30年平均值为26.6天,5年平均值减少到13.0天,涪陵则从30年平均值72.6天增至5年平均值105.0天。从近期5年的变化来看,枝城、长阳、恩施、建始、利川、神农架林区等地变化不大;宜昌、三峡有所减少;兴山、秭归、巴东明显增多。
水库建成蓄水后平均雾日变化不大,每年增加1~2天。

六、对日照的影响
三峡库区年日照时数少,大部地区年日照时数仅有1200~1600小时,且年际变化大。三峡库区日照时数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日照时数相近,冬、夏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大,春秋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小。库区年及冬、春、夏季日照时数均呈下降变化趋势,秋季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不明显。空间分布呈东多西少的分布特点,且东西差异大。如年日照时数最少的地方—西段的重庆为1125.2小时,最多的地方—东段的宜昌1608.1小时,两地相差近500小时。
1996~2000年三峡库区平均年日照时数不同地段差异明显,西段年平均日照时数最低,为1000小时左右,中段年日照时数最高,为1460~1800小时,东段介于两者之间,为1500小时。与施工前平均相比,除中段的奉节、巫山、秭归偏多外,其余大部地方年日照时数偏少93~273小时。四季中,夏季平均日照时数较施工前同期偏少,冬、春、秋基本接近施工前同期。
2001年日照时数与施工前平均相比,巴东、涪陵均接近施工前相应的平均值,奉节、巫山、秭归3站较施工前均值偏多60~280小时,重庆、长寿、万州、宜昌均偏少46~104小时。冬、春季日照时数较施工前同期偏多,夏、秋季接近常年同期。

七、对酸雨的影响
长江三峡库区是我国酸雨频率较高、酸雨程度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随着三峡大坝工程的进展和库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变化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有效地监测库区酸雨的时空变化,自1997年开始,库区的酸雨监测站点从原来的2个增至6个,从而使库区成为我国酸雨测点较密集的地区之一。根据库区近期的酸雨监测资料及相应的
气象资料,揭示库区酸雨强度、发生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如下:
(1)长江三峡库区是我国
酸雨频率较高、酸雨严重的地区之一,位于库区东、西两端的宜昌、重庆酸雨最重。
(2)库区降水PH值的逐月变化显示,10月、3月、12月为年内酸雨较重的月份,5~8月是年内酸雨较轻的时段。
(3)库区各站酸雨频率为60%~100%,大多数站90%以上;较强酸雨频率差别较大,可达13%~79%;强酸雨主要出现在重庆和宜昌,其出现频率分别为37%和42%,部分测站极少或未曾出现强酸雨。
(4)库区酸雨强度与降水量、风速、雾日有关,计算结果表明,PH值与降水量关系最明显;其次为风速;与雾日虽有一定关系,但关系不太明显。
(5)库区重庆、宜昌酸雨较重,说明酸雨强度与城市规模及工业化程度有一定关系。控制城区和工业设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是降低库区酸雨发生率的有效途径,具体措施为尽量减少煤的使用量,对煤进行脱硫处理,改善燃烧条件,使用低硫燃料。
(6)鉴于库区酸雨强度与降水及风速关系较明显,在降水量偏少的季节(11~3月)和风速较小的月份(10~12月),特别要注意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以免酸雨加剧和蔓延。
(7)根据酸雨强度及频率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建立酸雨潜势预测模型,为适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三江源是哪三江-吏的拼音


专注是什么意思-厚待


九州无事乐耕耘-吊诡


什么启示-埯怎么读


如何开发左脑-坐地户


难过的反义词-勉强拼音


陷的意思-逸群之才


干旱的反义词-侵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