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训格言》
新年主题-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庭训格言》
《庭训格言》
清 康熙 序 钦惟皇考圣祖
仁皇
帝,性秉生安,道参化育。临御悠久,宇宙清宁六十载。
圣德神功,超越万古。凡为史臣所记注,黎献所
睹闻者,固
已备编于《实录》。宝训珍藏于金匮琅函,矞矞皇皇,盛矣
大矣。朕曩者偕诸昆弟侍
奉宫庭,亲承包笑,每当视膳问安
之暇,天颜怡悦,倍切恩勤。提命谆详,巨细悉举。其大者
如
对越天祖之精诚,侍养两宫之纯孝,主敬存诚之奥义,任
人敷政之宏猷,慎刑重谷之深仁,行师治河之上
略,图书经
史礼乐文章之渊博,天象地舆历律步算之精深,以及治内治
外,养性养身,御射方药
,诸家百氏之论说,莫不随时示训。
遇事立言,字字切于身心,语语垂为模范。盖由我皇考本生
知,而加以好学;圣由天纵,而益以多能。举天地间万事万
物之理,融会贯通,以其得之于心者,宣为至
教。视听言动,
悉合经常;饮食起居,咸成规度。而圣慈笃挚,启迪周详,
涵育薰陶。循循善诱
,朕四十年来,袛聆默识,夙夜凛遵,
仰荷缵承,益图继述。追思畴昔天伦之乐,缅怀叮咛告戒之
言,即历历在心,尚洋洋其盈耳,谨与诚亲王允祉等,记录
各条,萃会成编,恭名为《庭训格言》。
于戏!圣谟弘
远,包涵无际。以今所记,揆昔所闻,仅存什一于千百,阙
略甚多
,实深愧悚。然而是编也,文辞精要,意旨深长,苟
能引伸而扩充之,则片言能含众义,只字可括千言。
虽卷帙
简约,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罔弗兼该。尧舜禹汤,
文武周孔之传,一以贯之矣。
爱奉秘集,寿之琬琰,以昭垂
于亿万世。《书》曰:“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诗》曰:
“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勋哉!后嗣格循祖训,念兹罔软,
受益靡穷。世世子孙,尚其永久敬承哉!
谨序。雍正八年四月初一日御笔 四库全书提要 《庭训
格言》一卷,世宗宪皇帝追述圣
祖仁皇帝天语,亲录成编,
凡二百四十有六则,皆《实录》圣训所未及载者。盖我世宗
宪皇帝,
至孝承颜,特蒙眷注。宫闱问视之暇,从容温谕,
指示独详。而帝德同符,心源默契,聆受亦能独契。故
绎旧
闻,编摩宝帙,敷由皇极,方轫六经,粤考三皇五帝以逮于
禹汤文武,其佚文遗教,散见于
周秦诸书,而纪录失真,醇
疵互见。故司马迁有“百称黄帝,其文不雅驯”之说,盖其识
不足以
知圣人,故所述不尽合本旨也。是编以圣人之笔记圣
人之言,传述既得精微;又以圣人亲闻于圣人,授受
尤为亲
切。垂诸万世,固当于典谟训诰共昭法守矣。
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 纪昀
臣 陆锡熊
臣 孙士毅
总校官
臣 陆费墀《庭训格言》原文 一训曰:元旦乃履端令节,
生日为载诞
昌期,皆系喜庆之辰,宜心平气和,言语吉祥。
所以朕于此等日,必欣悦以酬令节。 二训曰:吾人凡事
惟
当以诚,而无务虚名。朕自幼登极,凡祀坛庙、礼神佛,必
以诚敬存心。即理事务、对诸大臣
,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
名。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 三训曰:凡
人于事务之
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故孔子
云:“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诚至言
也。 四训曰:人君以天下之耳目为耳目,以天下之心思为
心思,何患闻见之不广?舜
惟好问、好察,故能“明四目,达
四聪”,所以称大智也。 五训曰: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
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慎重者,敬也。当无事时,敬
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以应事,务必谨终如
始,慎修思永。
习以安焉,自无废事。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居中,即如
主人在家,自能整饬
家务。此古人所谓“敬以直内”也。《礼记》
篇首以“毋不敬”冠之,圣人一言,至理备焉。 六训曰:
为人
上者,用人虽宜信,然亦不可遽信。在下者,常视上意所向
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则下必
投其所好以诱之。朕于诸艺
无所不能,尔等见我偏好一艺乎?是以凡艺俱不能溺我。 七
训曰:
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即所如董子所云:“风不鸣条”,
“雨不破块”,谓之升平世界。果使风不鸣条
,则万物何以鼓
动发生?雨不破块,则田亩如何耕作布种?以此观之,俱系
粉饰
空文而已。似此者,皆不可信以为真也。 八训曰:朕
八岁登极,即只黾勉学问。彼时教我句读者,有张
、林二内
侍,俱系明时多读书人。其教书惟以经书为要。至于诗文,
则在其后。及至十七八,更
笃于学,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
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
亦
未少辍。朕少年好学如此。更耽好笔墨,在翰林沈荃,素
学明时董其昌字体,曾教我书法。张、林二内侍
俱及见明时
善于书法之人,亦常指示。故朕之书法,有异于寻常人者,
以此。
九训曰: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 十训曰:
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朕于六月大暑之时
,不用扇,
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纵而能也。 十一训曰:汝等见朕
于夏月盛暑不开窗,不纳
风凉者,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
故身不热,此正古人所谓“但能心静即身凉”也。且夏月不贪
风凉,于身亦大有益。盖夏月盛阴在内,倘取一时风凉之适
意,反将暑热闭于腠里,彼时不觉其害,后来
或致成疾。每
见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调者,皆因外贪风凉而内闭暑热之所致
也。 十二训曰:凡人
养生之道,无过于圣人所留之经书。
故朕惟训汝等熟习《五经》、《四书》,性理诚以其中,凡存
心养性立命之道,无所不具故也。看此等书,不胜于习各种
杂学乎? 十三训曰:《书经》者,虞、夏
、商、周治天下之
大法也。《书传序》云:“二帝三王之治本于道,二帝三王之
道本于心,得其
心则道与治固可得而言之矣。”盖道心为人心
之主,而心法为治法之原。精一执中者,尧
、舜、禹相授之
心法也;建中建极者,商汤、周武相传之心法也。德也,仁
也,敬与诚也,言虽
殊而理则一,所以明此心之微妙也。帝
王之家所必当讲读,故朕训教汝曹,皆令诵习。然《书》虽
以道政事,而上而天道,下而地理,中而人事,无不备于其
间,实所谓贯三才而亘万古者也。言乎天道
,《虞书》之治
历明时可验也;言乎地理,《禹贡》之山川田赋可考也;言
乎君道,则《典》、
《谟》、《训》、《诰》之微言可详也;言乎
臣道,则“都”、“俞”、“吁咈”告诫敷陈之忠诚可见也
;言乎理
数,则箕子《洪范》九畴可叙也;言乎修德立功,则六府三
事、礼乐兵农,历历可举也
。然则帝王之家,固必当讲读;
即仕宦人家,有志于事君治民之责者,亦必当讲读。孟子曰,
“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在大贤希圣之心,言必称尧舜。朕则兢业自
勉,惟思体诸身
心,措诸政治,勿负乎“天佑下民,作君作师”之意已耳。 十
四训曰:子曰: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齐
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盖“明
则
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然敬鬼神之心,非为祸福之故,乃所
以全吾身之正气也。是故君子修
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内主
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
念念敬斯
念念正,时时敬斯时时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
无在而不敬,故无在而不正。《诗》曰:“明明在下,
赫赫在
上。”“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其斯之
谓与?
十五训曰:凡理大小事务,皆当一体留心。古人所
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渐而不杜
,必
至于不可杜也。 十六训曰: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恻隐之心,
触处发现,故极其量,则民胞
物与,无所不周。语其心则慈
祥、恺悌,随感而应。凡有利于人者则为之,凡有不利于人
者则去
之。事无大小,心自无穷。尽我心力,随分各得也。
十七训曰:仁者无不爱。凡爱人爱物,皆爱也。故
其所感甚
深,所及甚广。在上则人咸戴焉,在下则人咸亲焉。己逸而
必念人之劳,己安则必思人
之苦。万物一体,恫瘝切身,斯
为德之盛,仁之至。 十八训曰: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
多不
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
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
,使令人等竟
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
也。 十九训曰:《虞
书》云:“宥过无大。”孔子云:“过而不
改,是谓过矣。”凡人孰能无过?若过而能改,即自新迁善之
机。故人以改过为贵。其实能改过者,无论所犯事之大小,
皆不当罪之也。 二十训曰:曩者三
逆未叛之先,朕议政诸
王大臣议迁藩之事,内中有言当迁者,有言不可迁者。然再
当日之势,迁
之亦叛,即不迁亦叛,遂定迁藩之议。三逆既
叛,大学士索额图奏曰:“前议三藩当迁者皆宜正以国法。
”
朕曰:“不可。廷议之时,言三藩当迁者,朕实主之,今事至
此,岂可归罪于
他人?”时在廷诸臣,一闻朕旨,莫不感激涕
零,心悦诚服。朕从来诸事,不肯委罪于人,矧军国大事,
而肯卸过于诸大臣乎? 二十一训曰:尔等凡居家在外,惟
宜洁净。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
若近污秽,则为浊气所
染,而清明之气渐为所蒙蔽矣。 二十二训曰:朕幼年习射,
耆旧人教射
者断不以朕射为善,诸人皆称曰“善”,彼独以为
否,故朕能骑射精熟。尔等皆不可被蓄意承顺赞美之言
所欺,
诸凡学问皆应以此存心可也。 二十三训曰:人多强不知以
为知,乃大非善事,是故孔子
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朕自幼即如此,每见高年人,必问其已往经历之事,而切记
于心。决不自以为知而不不访于人也。 二十四训曰:人心
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朕生性好问,虽极
粗鄙之夫,彼
亦有中理之言,朕于此等决不遗弃,必搜其源而切记之,并
不以为自知自能而弃人
之善也。 二十五训曰:朕自幼读书,
间有一字未明,必加寻绎,务至明惬于心而后已。不特读书
为然,治天下国家,亦不外是也。 二十六训曰:读古人书
当审其大义之所在,所谓“一以贯之”也。
若其字句之间,即
古人亦互有异同,不必指摘辩驳,以自伸一偏之说。 二十
七训曰:读书以明
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
自判矣。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得失俱可无愧。《书》云:“学于古训乃有获。”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
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
法,”“此可以为我戒。”
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不待思索矣。 二十八<
br>训曰:《易》云:“日新之谓盛德。”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
虚度时日。大凡世间一技一艺,其
始学也不胜其难,似万不
可成者,因置而不学,则终无成矣。所以初学贵有决定不移
之志,又贵
有勇猛精进之心,尤贵有贞常永固不退转之念。
人苟能有决定不移之志,勇猛精进而又贞常永固毫不退转
,
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 二十九训曰:子曰:“吾十有五而
有志于学。”圣人一生,只在“
志学”一言,又实能“学而不厌”,
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千古圣贤,与我同类人,何为甘于自
弃而不学?苟志于学,希贤希圣,孰能御之?是故志学乃作
圣之第一义也。 三十训曰:子曰:“志于道
。”夫志者,心之
用也。性无不善,故心无不正,而其用则有正不正之分,此
不可不察也。夫子
以天纵之圣,犹必十五而志于学,盖学为
进德之基,昔圣昔贤莫不发轫乎此。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志于道则义理为之主,而物欲不能移,
由是而据于德,而依于仁,而游于艺,
自不失其先后之序,
轻重之伦,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涵泳从容,不自知其入于
圣贤之域矣。
三十一训曰: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
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
br>得其欢心,斯可谓真孝者矣。 三十二训曰:《孝经》一书,
曲尽人子事亲之道,为万世人伦之极
,诚可谓“天之经,地之
义,民之行”也。推原孔子所以作经之意,盖深望夫后之儒者
<
br>身体力行,以助宣教化而敦厚风俗。其指甚远,其功甚宏,
学者自当留心诵习,服膺弗失可也。
三十三训曰:为臣子
者,果能体贴君亲之心,凡事一出于至诚,未有不得君亲之
欢心者。昔日太
皇太后驾诣五台山,因山路难行,乘车不稳,
朕命备八人暖轿。太皇太后天性仁慈,念及校尉请轿,步履
维艰,因欲易车。朕劝请再三,圣意不允。朕不得已,命轿
近随车行。行不数里,朕见圣躬乘车
不甚安稳,因请乘轿,
圣祖母云:“予已易车矣,未知轿哉何处?焉得即至?”朕奏
曰:“轿即
在后。”随令进前。圣祖母喜极,拊朕之背,称赞
不已,曰:“车轿细事,且道途之间,汝诚意无不恳到
,实为
大孝。”盖深惬圣怀,而降是欢爱之旨也。可见凡为臣子者,
诚敬存心,实心体贴,未有
不得君亲之欢心者也。 三十四
训曰:朕为天下君,何求而不可得?现今朕之衣服有多年者,
并
无纤毫之玷,里衣亦不至少污,虽经月服之,亦无汗迹。
此朕天秉之洁净也。若在下之人能如此,则凡衣
服不可以长
久服之乎? 三十五训曰:老子曰:“知足者富。”又曰:“知
足不辱,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奈何世人衣不过被体,而衣
千金之裘犹以为不足,不知鹑衣袍缊者,固自若也;食不过充肠,罗万钱之食犹以为不足,不知箪食瓢饮者,固自乐也。
朕念及于此,恒自知足。虽贵为天子,
而衣服不过适体;富
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赏赐外,所用肴馔,从不兼味。此
非朕勉强为之,
实由天性自然。汝等见朕如此俭德,其共勉
之。 三十六训曰:尝闻明代宫闱之中,食御
浩繁,掖庭宫
人,几至数千。小有营建,动费巨万。今以我朝各宫计之,
尚不及当日妃嫔一宫之
数。我朝外廷军国之需,与明代略相
仿佛。至于宫闱中服用,则一年之用,尚不及当日一月之多。
盖深念民力惟艰,国储至重。祖宗相传家法,勤俭敦朴为风。
古人有言,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
人。以此为训,不
敢过也。 三十七训曰:冠帽乃元服,最尊。今或有下贱无
知之人,将冠帽置
之靴袜一处,最不合礼。满洲从来旧规,
亦最忌此。 三十八训曰:如朕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而人自从。即如吃烟一节,虽不甚关系,然火烛之起,
多由于此,故朕时时禁止。然朕非不会
吃烟,幼时在养母家,
颇善于吃烟。今禁人而己用之,将何以服人?因而永不用也。
三十九训
曰: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不和,不以礼节之,亦
不可行也。”
盖礼以严分,和以通情分。严泽尊卑贵贱不逾,情通泽是非
利害易达。齐家、治国
、平天下,何一不由于斯? 四十训
曰:学问无他,惟在存天理去人欲而已。天理乃本然之善,
有生之初,天之所赋痹也。人欲是有生之后因气秉之偏动于
物而纵于情,乃人之所为,非人之固有也。是
故闲邪存诚,
所以持养天理,提防人欲;省察克治,虽以辨明天理,决去
人欲。若能操存涵养,
愈精愈密,泽天理常存,而物欲尽去
矣。 四十一训曰:曩者三孽作乱,朕料理均无,日昃不遑,
持心坚定,而外昃示以暇豫,每日出游景山骑射。彼时满洲
兵俱已出征,余者尽系老弱
,遂有不法之人投贴于景山路旁,
云:“今三孽及察哈尔叛乱,诸路征讨,当此危殆之时,何心
每日出游景山?”如此造言生事,朕置若罔闻。不久三孽及察
哈尔俱已剿灭。当时朕若稍有疑俱之意,则
人心摇动,或致
意外,未可知也。此皆上天垂佑,祖宗神明加护,令朕坚心
筹画,成此大功,国
已至甚危而获复安也。自古帝王如朕自
幼阅历艰难者甚少。今海内承平,回思前者数年之间如何阅
历,转觉悚然可惧矣。古人云:“居安思危。”正此之谓也。 四
十二训曰:今天下承平,朕犹时刻不
倦,勤修政事。前三孽
作乱时,朕主见专诚,以致成功。惟大兵永兴被困之际,至
信息不通,朕
心忧之,现于词色。一日,议政王大臣入内议
军旅事,奏毕,佥出,有都统毕立克图独留,向朕云:“臣
观
陛下,近日天颜稍有忧色。上试思之,我朝满洲并将若五百
人合队,谁能敌抵?不日永兴之师
捷间必至。陛下独不观乎
太祖、太宗乎?为军旅之事,臣未见眉颦一次。皇上若如此,
则懦怯不
及祖宗矣。何必以此为忧也?”朕甚是之。不日永兴
捷音果至。所以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凡人各
有识见。
常与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言合乎理,朕即
嘉纳。都统毕立克图,汉仗
好,且极其诚实人也。
四十三
训曰:大雨雷霆之际,决毋立于大树下。昔老年人时时告诫。
朕亲眼常见。汝等记之。
四十四训曰:世人皆好逸而恶劳,
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
劳即
不能堪矣。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
是观之,圣人以劳为福,以逸
为祸矣。 四十五训曰:世人
秉性,何等无之?有一等拗性人,人以为好者,彼以为不好;
人以
为是者,彼反以为非。此等人似乎忠直,如或用之,必
然偾事。故古人云:“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
是谓拂人之
性,葘必逮夫身”者,此等人之谓也。 四十六训曰:古人有
言:“反经合理谓之权
。”先儒亦有论其非者。盖天下止有一
经常不易之理,时有推迁,世有变易,随时斟酌,权衡轻重,而不失其经,此即所谓权也,岂有反经而谓之行权者乎? 四
十七训曰:大凡贵人皆能久坐。朕自幼
年登极以至于今日,
与诸臣议论政事,或与文臣讲论书史,即与尔等家庭闲暇谈
笑,率皆俨然端
坐,此皆朕躬自幼习成,素日涵养之所致。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信然乎! 四十八训
曰:
出外行走,驻营之处最为紧要,若夏秋间雨水可虑,必觅高
原,凡近河湾及洼下之地断不可
住。冬春则火荒可虑,但觅
草稀背风处,若不得已而遇草深之处,必于营外周围将草刈
除,然后
可住。再有,人先曾止宿之旧基不可住,或我去时
立营之处,回途至此亦不可再住。如是之类,我朝旧例
,皆
为大忌。 四十九训曰:走远路之人,行数十里马即出汗,
断不可饮之水。秋季犹可,春时
虽无汗亦不可令饮。若饮之,
其马必得残疾。汝等切记。 五十训曰:天道好生。人一心
行善,则福履自至。观我朝及古行兵之王公大臣,内中颇有
建功立业而行军时曾多杀人者,其子
孙必不昌盛,渐至衰败。
由是观之,仁者诚为人之本与! 五十一训曰:凡人处世,
惟当常寻欢
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盖喜则动善念,
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
神已
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此诚至理也夫!
五十二训曰:人心一念之
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是故心存
私便是放,不必逐物驰骛然后为放也;心一放便是私,不待
纵
情肆欲然后为私也。惟心不为耳目口鼻所役,始得泰然。
故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
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也。此天之所以与我
者。先立其大者,则
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五
十三训曰:《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是为圣第一要
节。后人广其说,曰:“不欺暗室。”所谓暗室有二义焉:一
在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之
地。夫私居独处,则人不
及见;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
战战栗栗
,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斯诚不愧于屋
漏,而为正人也夫。 五十四训曰:为人上者,教子必
自幼
严饬之始善。看来有一等王公之子,幼失父母,或人惟有一
子,爱恤过甚,其家中仆人,多
方引诱,百计奉承。若如此
娇养,长大成人,不至痴呆无知,即多任性狂恶。此非爱之,
而反害
之。汝等各宜留心。 五十五训曰:人之才行,当分
辨其大小。在大位者称其清廉可矣,
若使役人等,亦可加以
清廉之名乎?朕曾于护军骁骑中问其人如何,而侍卫有以端
密对者。军卒
人等,岂堪当此?“端密”乃居大位者之美称,
军卒止可言其朴实耳。 五十六训曰:尔等平日当时常拘
管
下人,莫令妄干外事。留心敬慎为善,断不可听信下贱小人
之语。彼小人遇便宜处但顾利己,
不恤恶名归于尔等也。一
时不谨可乎? 五十七训曰人存善念,天必绥之福禄以善报
之。今人日
持念珠念佛,欲行善之故也。苟恶念不除,即持
念珠何益? 五十八训曰:近世之人以不食肉为持斋,岂
知
古人之斋必与戒并行。《易·系辞》曰:“斋戒以神明其德。”
所谓斋者,齐也,齐其心之所
不齐也;所谓戒者,戒其非心
妄念也。古人无一日不斋,无一日不戒,而今之人以每月之
某日某
日持斋,已与古人有间然。持斋固为善事,可以感发
人之善念,第不知其戒心何如耳。 五十九训曰:世
上人心
不一,有一种人不记人之善,专记人之恶,视人有丑恶事转
以为快乐,如自得奇物者然。
此等幸灾乐祸之人,不知其心
之何以生,而怪异如是也。汝等当以此为戒。 六十训曰:
国初多
畏出痘,至朕得种痘之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
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咯尔咯诸藩俱命种痘,
凡所种
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老年人尚以为怪,朕坚志为之,遂
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
?
《庭训格言》
《庭训格言》
清 康熙 序 钦惟皇考圣祖
仁皇
帝,性秉生安,道参化育。临御悠久,宇宙清宁六十载。
圣德神功,超越万古。凡为史臣所记注,黎献所
睹闻者,固
已备编于《实录》。宝训珍藏于金匮琅函,矞矞皇皇,盛矣
大矣。朕曩者偕诸昆弟侍
奉宫庭,亲承包笑,每当视膳问安
之暇,天颜怡悦,倍切恩勤。提命谆详,巨细悉举。其大者
如
对越天祖之精诚,侍养两宫之纯孝,主敬存诚之奥义,任
人敷政之宏猷,慎刑重谷之深仁,行师治河之上
略,图书经
史礼乐文章之渊博,天象地舆历律步算之精深,以及治内治
外,养性养身,御射方药
,诸家百氏之论说,莫不随时示训。
遇事立言,字字切于身心,语语垂为模范。盖由我皇考本生
知,而加以好学;圣由天纵,而益以多能。举天地间万事万
物之理,融会贯通,以其得之于心者,宣为至
教。视听言动,
悉合经常;饮食起居,咸成规度。而圣慈笃挚,启迪周详,
涵育薰陶。循循善诱
,朕四十年来,袛聆默识,夙夜凛遵,
仰荷缵承,益图继述。追思畴昔天伦之乐,缅怀叮咛告戒之
言,即历历在心,尚洋洋其盈耳,谨与诚亲王允祉等,记录
各条,萃会成编,恭名为《庭训格言》。
于戏!圣谟弘
远,包涵无际。以今所记,揆昔所闻,仅存什一于千百,阙
略甚多
,实深愧悚。然而是编也,文辞精要,意旨深长,苟
能引伸而扩充之,则片言能含众义,只字可括千言。
虽卷帙
简约,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罔弗兼该。尧舜禹汤,
文武周孔之传,一以贯之矣。
爱奉秘集,寿之琬琰,以昭垂
于亿万世。《书》曰:“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诗》曰:
“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勋哉!后嗣格循祖训,念兹罔软,
受益靡穷。世世子孙,尚其永久敬承哉!
谨序。雍正八年四月初一日御笔 四库全书提要 《庭训
格言》一卷,世宗宪皇帝追述圣
祖仁皇帝天语,亲录成编,
凡二百四十有六则,皆《实录》圣训所未及载者。盖我世宗
宪皇帝,
至孝承颜,特蒙眷注。宫闱问视之暇,从容温谕,
指示独详。而帝德同符,心源默契,聆受亦能独契。故
绎旧
闻,编摩宝帙,敷由皇极,方轫六经,粤考三皇五帝以逮于
禹汤文武,其佚文遗教,散见于
周秦诸书,而纪录失真,醇
疵互见。故司马迁有“百称黄帝,其文不雅驯”之说,盖其识
不足以
知圣人,故所述不尽合本旨也。是编以圣人之笔记圣
人之言,传述既得精微;又以圣人亲闻于圣人,授受
尤为亲
切。垂诸万世,固当于典谟训诰共昭法守矣。
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 纪昀
臣 陆锡熊
臣 孙士毅
总校官
臣 陆费墀《庭训格言》原文 一训曰:元旦乃履端令节,
生日为载诞
昌期,皆系喜庆之辰,宜心平气和,言语吉祥。
所以朕于此等日,必欣悦以酬令节。 二训曰:吾人凡事
惟
当以诚,而无务虚名。朕自幼登极,凡祀坛庙、礼神佛,必
以诚敬存心。即理事务、对诸大臣
,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
名。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 三训曰:凡
人于事务之
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故孔子
云:“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诚至言
也。 四训曰:人君以天下之耳目为耳目,以天下之心思为
心思,何患闻见之不广?舜
惟好问、好察,故能“明四目,达
四聪”,所以称大智也。 五训曰: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
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慎重者,敬也。当无事时,敬
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以应事,务必谨终如
始,慎修思永。
习以安焉,自无废事。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居中,即如
主人在家,自能整饬
家务。此古人所谓“敬以直内”也。《礼记》
篇首以“毋不敬”冠之,圣人一言,至理备焉。 六训曰:
为人
上者,用人虽宜信,然亦不可遽信。在下者,常视上意所向
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则下必
投其所好以诱之。朕于诸艺
无所不能,尔等见我偏好一艺乎?是以凡艺俱不能溺我。 七
训曰:
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即所如董子所云:“风不鸣条”,
“雨不破块”,谓之升平世界。果使风不鸣条
,则万物何以鼓
动发生?雨不破块,则田亩如何耕作布种?以此观之,俱系
粉饰
空文而已。似此者,皆不可信以为真也。 八训曰:朕
八岁登极,即只黾勉学问。彼时教我句读者,有张
、林二内
侍,俱系明时多读书人。其教书惟以经书为要。至于诗文,
则在其后。及至十七八,更
笃于学,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
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
亦
未少辍。朕少年好学如此。更耽好笔墨,在翰林沈荃,素
学明时董其昌字体,曾教我书法。张、林二内侍
俱及见明时
善于书法之人,亦常指示。故朕之书法,有异于寻常人者,
以此。
九训曰: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 十训曰:
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朕于六月大暑之时
,不用扇,
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纵而能也。 十一训曰:汝等见朕
于夏月盛暑不开窗,不纳
风凉者,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
故身不热,此正古人所谓“但能心静即身凉”也。且夏月不贪
风凉,于身亦大有益。盖夏月盛阴在内,倘取一时风凉之适
意,反将暑热闭于腠里,彼时不觉其害,后来
或致成疾。每
见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调者,皆因外贪风凉而内闭暑热之所致
也。 十二训曰:凡人
养生之道,无过于圣人所留之经书。
故朕惟训汝等熟习《五经》、《四书》,性理诚以其中,凡存
心养性立命之道,无所不具故也。看此等书,不胜于习各种
杂学乎? 十三训曰:《书经》者,虞、夏
、商、周治天下之
大法也。《书传序》云:“二帝三王之治本于道,二帝三王之
道本于心,得其
心则道与治固可得而言之矣。”盖道心为人心
之主,而心法为治法之原。精一执中者,尧
、舜、禹相授之
心法也;建中建极者,商汤、周武相传之心法也。德也,仁
也,敬与诚也,言虽
殊而理则一,所以明此心之微妙也。帝
王之家所必当讲读,故朕训教汝曹,皆令诵习。然《书》虽
以道政事,而上而天道,下而地理,中而人事,无不备于其
间,实所谓贯三才而亘万古者也。言乎天道
,《虞书》之治
历明时可验也;言乎地理,《禹贡》之山川田赋可考也;言
乎君道,则《典》、
《谟》、《训》、《诰》之微言可详也;言乎
臣道,则“都”、“俞”、“吁咈”告诫敷陈之忠诚可见也
;言乎理
数,则箕子《洪范》九畴可叙也;言乎修德立功,则六府三
事、礼乐兵农,历历可举也
。然则帝王之家,固必当讲读;
即仕宦人家,有志于事君治民之责者,亦必当讲读。孟子曰,
“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在大贤希圣之心,言必称尧舜。朕则兢业自
勉,惟思体诸身
心,措诸政治,勿负乎“天佑下民,作君作师”之意已耳。 十
四训曰:子曰: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齐
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盖“明
则
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然敬鬼神之心,非为祸福之故,乃所
以全吾身之正气也。是故君子修
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内主
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
念念敬斯
念念正,时时敬斯时时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
无在而不敬,故无在而不正。《诗》曰:“明明在下,
赫赫在
上。”“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其斯之
谓与?
十五训曰:凡理大小事务,皆当一体留心。古人所
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渐而不杜
,必
至于不可杜也。 十六训曰: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恻隐之心,
触处发现,故极其量,则民胞
物与,无所不周。语其心则慈
祥、恺悌,随感而应。凡有利于人者则为之,凡有不利于人
者则去
之。事无大小,心自无穷。尽我心力,随分各得也。
十七训曰:仁者无不爱。凡爱人爱物,皆爱也。故
其所感甚
深,所及甚广。在上则人咸戴焉,在下则人咸亲焉。己逸而
必念人之劳,己安则必思人
之苦。万物一体,恫瘝切身,斯
为德之盛,仁之至。 十八训曰: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
多不
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
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
,使令人等竟
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
也。 十九训曰:《虞
书》云:“宥过无大。”孔子云:“过而不
改,是谓过矣。”凡人孰能无过?若过而能改,即自新迁善之
机。故人以改过为贵。其实能改过者,无论所犯事之大小,
皆不当罪之也。 二十训曰:曩者三
逆未叛之先,朕议政诸
王大臣议迁藩之事,内中有言当迁者,有言不可迁者。然再
当日之势,迁
之亦叛,即不迁亦叛,遂定迁藩之议。三逆既
叛,大学士索额图奏曰:“前议三藩当迁者皆宜正以国法。
”
朕曰:“不可。廷议之时,言三藩当迁者,朕实主之,今事至
此,岂可归罪于
他人?”时在廷诸臣,一闻朕旨,莫不感激涕
零,心悦诚服。朕从来诸事,不肯委罪于人,矧军国大事,
而肯卸过于诸大臣乎? 二十一训曰:尔等凡居家在外,惟
宜洁净。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
若近污秽,则为浊气所
染,而清明之气渐为所蒙蔽矣。 二十二训曰:朕幼年习射,
耆旧人教射
者断不以朕射为善,诸人皆称曰“善”,彼独以为
否,故朕能骑射精熟。尔等皆不可被蓄意承顺赞美之言
所欺,
诸凡学问皆应以此存心可也。 二十三训曰:人多强不知以
为知,乃大非善事,是故孔子
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朕自幼即如此,每见高年人,必问其已往经历之事,而切记
于心。决不自以为知而不不访于人也。 二十四训曰:人心
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朕生性好问,虽极
粗鄙之夫,彼
亦有中理之言,朕于此等决不遗弃,必搜其源而切记之,并
不以为自知自能而弃人
之善也。 二十五训曰:朕自幼读书,
间有一字未明,必加寻绎,务至明惬于心而后已。不特读书
为然,治天下国家,亦不外是也。 二十六训曰:读古人书
当审其大义之所在,所谓“一以贯之”也。
若其字句之间,即
古人亦互有异同,不必指摘辩驳,以自伸一偏之说。 二十
七训曰:读书以明
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
自判矣。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得失俱可无愧。《书》云:“学于古训乃有获。”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
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
法,”“此可以为我戒。”
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不待思索矣。 二十八<
br>训曰:《易》云:“日新之谓盛德。”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
虚度时日。大凡世间一技一艺,其
始学也不胜其难,似万不
可成者,因置而不学,则终无成矣。所以初学贵有决定不移
之志,又贵
有勇猛精进之心,尤贵有贞常永固不退转之念。
人苟能有决定不移之志,勇猛精进而又贞常永固毫不退转
,
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 二十九训曰:子曰:“吾十有五而
有志于学。”圣人一生,只在“
志学”一言,又实能“学而不厌”,
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千古圣贤,与我同类人,何为甘于自
弃而不学?苟志于学,希贤希圣,孰能御之?是故志学乃作
圣之第一义也。 三十训曰:子曰:“志于道
。”夫志者,心之
用也。性无不善,故心无不正,而其用则有正不正之分,此
不可不察也。夫子
以天纵之圣,犹必十五而志于学,盖学为
进德之基,昔圣昔贤莫不发轫乎此。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志于道则义理为之主,而物欲不能移,
由是而据于德,而依于仁,而游于艺,
自不失其先后之序,
轻重之伦,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涵泳从容,不自知其入于
圣贤之域矣。
三十一训曰: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
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
br>得其欢心,斯可谓真孝者矣。 三十二训曰:《孝经》一书,
曲尽人子事亲之道,为万世人伦之极
,诚可谓“天之经,地之
义,民之行”也。推原孔子所以作经之意,盖深望夫后之儒者
<
br>身体力行,以助宣教化而敦厚风俗。其指甚远,其功甚宏,
学者自当留心诵习,服膺弗失可也。
三十三训曰:为臣子
者,果能体贴君亲之心,凡事一出于至诚,未有不得君亲之
欢心者。昔日太
皇太后驾诣五台山,因山路难行,乘车不稳,
朕命备八人暖轿。太皇太后天性仁慈,念及校尉请轿,步履
维艰,因欲易车。朕劝请再三,圣意不允。朕不得已,命轿
近随车行。行不数里,朕见圣躬乘车
不甚安稳,因请乘轿,
圣祖母云:“予已易车矣,未知轿哉何处?焉得即至?”朕奏
曰:“轿即
在后。”随令进前。圣祖母喜极,拊朕之背,称赞
不已,曰:“车轿细事,且道途之间,汝诚意无不恳到
,实为
大孝。”盖深惬圣怀,而降是欢爱之旨也。可见凡为臣子者,
诚敬存心,实心体贴,未有
不得君亲之欢心者也。 三十四
训曰:朕为天下君,何求而不可得?现今朕之衣服有多年者,
并
无纤毫之玷,里衣亦不至少污,虽经月服之,亦无汗迹。
此朕天秉之洁净也。若在下之人能如此,则凡衣
服不可以长
久服之乎? 三十五训曰:老子曰:“知足者富。”又曰:“知
足不辱,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奈何世人衣不过被体,而衣
千金之裘犹以为不足,不知鹑衣袍缊者,固自若也;食不过充肠,罗万钱之食犹以为不足,不知箪食瓢饮者,固自乐也。
朕念及于此,恒自知足。虽贵为天子,
而衣服不过适体;富
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赏赐外,所用肴馔,从不兼味。此
非朕勉强为之,
实由天性自然。汝等见朕如此俭德,其共勉
之。 三十六训曰:尝闻明代宫闱之中,食御
浩繁,掖庭宫
人,几至数千。小有营建,动费巨万。今以我朝各宫计之,
尚不及当日妃嫔一宫之
数。我朝外廷军国之需,与明代略相
仿佛。至于宫闱中服用,则一年之用,尚不及当日一月之多。
盖深念民力惟艰,国储至重。祖宗相传家法,勤俭敦朴为风。
古人有言,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
人。以此为训,不
敢过也。 三十七训曰:冠帽乃元服,最尊。今或有下贱无
知之人,将冠帽置
之靴袜一处,最不合礼。满洲从来旧规,
亦最忌此。 三十八训曰:如朕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而人自从。即如吃烟一节,虽不甚关系,然火烛之起,
多由于此,故朕时时禁止。然朕非不会
吃烟,幼时在养母家,
颇善于吃烟。今禁人而己用之,将何以服人?因而永不用也。
三十九训
曰: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不和,不以礼节之,亦
不可行也。”
盖礼以严分,和以通情分。严泽尊卑贵贱不逾,情通泽是非
利害易达。齐家、治国
、平天下,何一不由于斯? 四十训
曰:学问无他,惟在存天理去人欲而已。天理乃本然之善,
有生之初,天之所赋痹也。人欲是有生之后因气秉之偏动于
物而纵于情,乃人之所为,非人之固有也。是
故闲邪存诚,
所以持养天理,提防人欲;省察克治,虽以辨明天理,决去
人欲。若能操存涵养,
愈精愈密,泽天理常存,而物欲尽去
矣。 四十一训曰:曩者三孽作乱,朕料理均无,日昃不遑,
持心坚定,而外昃示以暇豫,每日出游景山骑射。彼时满洲
兵俱已出征,余者尽系老弱
,遂有不法之人投贴于景山路旁,
云:“今三孽及察哈尔叛乱,诸路征讨,当此危殆之时,何心
每日出游景山?”如此造言生事,朕置若罔闻。不久三孽及察
哈尔俱已剿灭。当时朕若稍有疑俱之意,则
人心摇动,或致
意外,未可知也。此皆上天垂佑,祖宗神明加护,令朕坚心
筹画,成此大功,国
已至甚危而获复安也。自古帝王如朕自
幼阅历艰难者甚少。今海内承平,回思前者数年之间如何阅
历,转觉悚然可惧矣。古人云:“居安思危。”正此之谓也。 四
十二训曰:今天下承平,朕犹时刻不
倦,勤修政事。前三孽
作乱时,朕主见专诚,以致成功。惟大兵永兴被困之际,至
信息不通,朕
心忧之,现于词色。一日,议政王大臣入内议
军旅事,奏毕,佥出,有都统毕立克图独留,向朕云:“臣
观
陛下,近日天颜稍有忧色。上试思之,我朝满洲并将若五百
人合队,谁能敌抵?不日永兴之师
捷间必至。陛下独不观乎
太祖、太宗乎?为军旅之事,臣未见眉颦一次。皇上若如此,
则懦怯不
及祖宗矣。何必以此为忧也?”朕甚是之。不日永兴
捷音果至。所以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凡人各
有识见。
常与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言合乎理,朕即
嘉纳。都统毕立克图,汉仗
好,且极其诚实人也。
四十三
训曰:大雨雷霆之际,决毋立于大树下。昔老年人时时告诫。
朕亲眼常见。汝等记之。
四十四训曰:世人皆好逸而恶劳,
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
劳即
不能堪矣。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
是观之,圣人以劳为福,以逸
为祸矣。 四十五训曰:世人
秉性,何等无之?有一等拗性人,人以为好者,彼以为不好;
人以
为是者,彼反以为非。此等人似乎忠直,如或用之,必
然偾事。故古人云:“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
是谓拂人之
性,葘必逮夫身”者,此等人之谓也。 四十六训曰:古人有
言:“反经合理谓之权
。”先儒亦有论其非者。盖天下止有一
经常不易之理,时有推迁,世有变易,随时斟酌,权衡轻重,而不失其经,此即所谓权也,岂有反经而谓之行权者乎? 四
十七训曰:大凡贵人皆能久坐。朕自幼
年登极以至于今日,
与诸臣议论政事,或与文臣讲论书史,即与尔等家庭闲暇谈
笑,率皆俨然端
坐,此皆朕躬自幼习成,素日涵养之所致。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信然乎! 四十八训
曰:
出外行走,驻营之处最为紧要,若夏秋间雨水可虑,必觅高
原,凡近河湾及洼下之地断不可
住。冬春则火荒可虑,但觅
草稀背风处,若不得已而遇草深之处,必于营外周围将草刈
除,然后
可住。再有,人先曾止宿之旧基不可住,或我去时
立营之处,回途至此亦不可再住。如是之类,我朝旧例
,皆
为大忌。 四十九训曰:走远路之人,行数十里马即出汗,
断不可饮之水。秋季犹可,春时
虽无汗亦不可令饮。若饮之,
其马必得残疾。汝等切记。 五十训曰:天道好生。人一心
行善,则福履自至。观我朝及古行兵之王公大臣,内中颇有
建功立业而行军时曾多杀人者,其子
孙必不昌盛,渐至衰败。
由是观之,仁者诚为人之本与! 五十一训曰:凡人处世,
惟当常寻欢
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盖喜则动善念,
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
神已
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此诚至理也夫!
五十二训曰:人心一念之
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是故心存
私便是放,不必逐物驰骛然后为放也;心一放便是私,不待
纵
情肆欲然后为私也。惟心不为耳目口鼻所役,始得泰然。
故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
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也。此天之所以与我
者。先立其大者,则
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五
十三训曰:《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是为圣第一要
节。后人广其说,曰:“不欺暗室。”所谓暗室有二义焉:一
在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之
地。夫私居独处,则人不
及见;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
战战栗栗
,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斯诚不愧于屋
漏,而为正人也夫。 五十四训曰:为人上者,教子必
自幼
严饬之始善。看来有一等王公之子,幼失父母,或人惟有一
子,爱恤过甚,其家中仆人,多
方引诱,百计奉承。若如此
娇养,长大成人,不至痴呆无知,即多任性狂恶。此非爱之,
而反害
之。汝等各宜留心。 五十五训曰:人之才行,当分
辨其大小。在大位者称其清廉可矣,
若使役人等,亦可加以
清廉之名乎?朕曾于护军骁骑中问其人如何,而侍卫有以端
密对者。军卒
人等,岂堪当此?“端密”乃居大位者之美称,
军卒止可言其朴实耳。 五十六训曰:尔等平日当时常拘
管
下人,莫令妄干外事。留心敬慎为善,断不可听信下贱小人
之语。彼小人遇便宜处但顾利己,
不恤恶名归于尔等也。一
时不谨可乎? 五十七训曰人存善念,天必绥之福禄以善报
之。今人日
持念珠念佛,欲行善之故也。苟恶念不除,即持
念珠何益? 五十八训曰:近世之人以不食肉为持斋,岂
知
古人之斋必与戒并行。《易·系辞》曰:“斋戒以神明其德。”
所谓斋者,齐也,齐其心之所
不齐也;所谓戒者,戒其非心
妄念也。古人无一日不斋,无一日不戒,而今之人以每月之
某日某
日持斋,已与古人有间然。持斋固为善事,可以感发
人之善念,第不知其戒心何如耳。 五十九训曰:世
上人心
不一,有一种人不记人之善,专记人之恶,视人有丑恶事转
以为快乐,如自得奇物者然。
此等幸灾乐祸之人,不知其心
之何以生,而怪异如是也。汝等当以此为戒。 六十训曰:
国初多
畏出痘,至朕得种痘之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
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咯尔咯诸藩俱命种痘,
凡所种
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老年人尚以为怪,朕坚志为之,遂
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