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读法 左转
玛丽莲梦兔
941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06:1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可谓是什么意思-绵延不绝的意思
——禅门公案当中不乏有禅师因为听了艳词而悟道的事迹,在这里,艳词作为包涵着某种确切涵义的具体文本,其真实的语义反倒变得无关紧要了,心意所至,完全可以信马由缰,得到自己的“正解”
经典的读法有很多种,最省心的读法大约要算“只读一种版本”了。比如,只读陆淳的《春秋集传纂例》,凡是陆淳说得言之凿凿的地方自然很容易信以为真,以后遇到不同的说法也很容易轻易斥之为错。
当然,“感悟”也是一种读法。禅门公案当中不乏有禅师因为听了艳词而悟道的事迹,在这里,艳词作为包涵着某种确切涵义的具体文本,其真实的语义反倒变得无关紧要了,心意所至,完全可以信马由缰,得到自己的“正解”。读经也是一样,举个小例子:《左传·宣公十二年》讲到“止戈为武”,这是说“武”字的造字是由“止”和“戈”两个部分构成,涵义是“停止干戈才是真正的‘武’。”一个简单的中国字里竟然蕴涵着如此深刻的哲理,这哲理曾经让很多人都心生“感悟”,对社会与人生于是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而且出处是《左传》,既古老又权威。的确,这都很好,而唯一的缺憾是:对“武”字的这种解释很可能是错的,从《左传》就错了。83
追求“经世致用”也是一种读法,“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类的豪言总是让很多人心向往之——尽管这句话的来路不大可靠,84尽管安邦治国和熟读经书之间到底存在着几分因果关系也很难说。不错,是有过满腹经纶的人出将入相的例子,可大字不识的人还有当皇帝的。毕竟个案说明不了普遍性;两件前后发生的事也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
“求实”也是一种读法,但这种读法既很辛苦,走不通的迷宫又多,比如始隐问题,条分缕析到最后,也只能存疑而已。古籍往往如此,即便《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之”一句,这最简单的五个字,真要深究起来,上万字怕也说不完全,最后也依然会有存疑之笔没法落到实处。
不同的读法就会引发出不同的事实与不同的义理,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分别,或许正如余英时所谓“世界上似乎有两类人,他们性格不同(姑不论这种性格是天生的,还是后来发展出来的):一类人有很强的信仰,而不大需要知识来支持信仰;对于这类人而言,知识有时反而是一个障碍。学问愈深,知识愈多,便愈会被名词、概念所纠缠而见不到真实的道体。所以陆象山才说朱子‘学不见道,枉费精神’。另外一类人,并不是没有信仰,不过他们总想把信仰建筑
在坚实的知识的基础的上面,总要搞清楚信仰的根据何在。总之,我们对自己所持的信仰是否即是放诸四海而皆准,这在某些人可以是问题,而在另一些人不是问题。”85
注释:
83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0页,傅根清导读:如在“会意”下,许氏所举的例子是“武”、“信”。唐兰先生说:“‘止戈为武’,见于《左传》,‘人言为信’,见于《榖梁》,似乎是很有根据的。但从现在的眼光看,这种说法都是错误的。古文字只有象意,没有会意。象意字是从图画里可以看出它的意义的。‘武’字在古文字里本是表示有人荷戈行走,从戈行的图画,可以生出‘威武’的意义,从足形的图画里,又可以看出‘步武’的意义,可是总不会有‘止戈’的意义。”
84 洪业:《半部论语治天下辨》,《洪业论学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405-427页。
85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