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教案

余年寄山水
646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06:2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陈用林-2014北京高考语文


《中庸节选》教案
项城一高——史明才——2015.3.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讨论、交流
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 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
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 此人的话是对的,
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
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 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
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 理解中庸,认
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文化背景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
(前483-前402)的著作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
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 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
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 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
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
久。
三、《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 遍理
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
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
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
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

1


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
至德、 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
平和合”境界。
四、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
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
般理解为: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
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 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
意思。(课文注解)
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 ,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
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即超过三年之期,或 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
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 br>为过头,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
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五、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板书
第1段文字:第一章(纲领)
第2段文字:第二章(知人)
第3段文字:第三章(正心)
第4段文字:第四章(正心)
第5.6.7段文字:第二十章(治国)
六、作业
背诵
第二、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阅读感知,分析文本
(一)第一章
1、第一章首先提 出了“性”“道”“教”三个概念,请解释这三个概念,并说
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性”指上天赋予人的本性、天理(包括仁爱道义等)。即:天赋禀性特质。
“道”指人依照上天赋予人的正理行事(遵循本性做事)。
“教”指修明道德,规范人的行为,使其完善。
“性”是上天赋予,“道”是“性”的表现,“教”为“道”服务。
2、实现“中庸之道”的 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
是至诚尽性。第一章中提出了了慎独自修的原则,思 考(1)这一原则的意思

2


是什么?(2)怎么慎?(3)为什么要慎独?
【提示】(1)意思是人们在 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
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必由 之路。
(2)人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即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3)因为“明 道”非常重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因为“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 三原则之一,也是必由之路。用现在
的话讲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或者是“细节决定成败” 。
3、什么是中庸(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情感未发为 中发而中
节为和,恰如其分即中庸。也就是说,情感在内心时,是一种适中的状态;表
达出来后 ,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不及”,没有充分表达,二是符合节度,
合适而恰当,三是表现得过分。第二 种就叫中和、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最合适最
恰当的状态。这个中间状态,标准状态是“天道”所要求的状态。“过犹不及”,
离开了这个状态,都不 合“中庸之道”。
4、中庸之道有何作用意义?
大本达道,可使“天地位”“万物育”,达到“太平和合”。
(二)第二章
【解析】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
“子张过分; 的。”
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
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 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
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中庸就是恰到好处,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小人肆无忌惮为什么是反中庸?请举例说明。
(三)第三章
【分析】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
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
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 ,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
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小康” ,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
(四)第四章
1、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扬,原因是什么?
聪明的人对它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认识又不到位;贤人做得太过了,无
能之辈又做得不够。
2、说人每天吃饭而不知其味的目的是什么?
比喻人们对“道”缺乏自觉性,虽然也在按照一 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
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 br>和”的恰到好处。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3


(五)第二十章(一)
这一段论述了“中庸之道”的另一内容“三达德”,即 运用中庸之道处理
好五种人际关系须具备的三种品质。说说为什么“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好学近乎知:好学则能格物致知,通晓自然人类古今远近,智慧自出。
力行近乎仁:努力行善则能爱人立人达人,扶危济困。
知耻近乎勇:一个人只有知道羞耻,才 能够勇于改正错误,勇于弥补自己
的不足,迎头赶上别人,从而免于羞耻。“勿忘国耻”,一个民族,一 个国家,
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发愤图强,富国强兵。
这里提出了实现中庸之道的前提:三达德
(六)第二十章(二)
1、第六段论述了 “中庸之道”的第三个内容“九经”,它们是运用“中庸
之道”治理国家应做的九顶具体工作,“九经” 指?
修身(修养自身)、尊贤(尊重贤人)、亲亲(爱护亲族)、敬重臣(敬重
大臣)、体群 臣(体恤群臣)、子庶民(爱护百姓)、来百工(劝勉工匠)、柔远
人(优待远客)、怀诸候(安抚诸候 )
实际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是达到“太平和合”的重要措施和保证。
关于治理天下国 家的九条原则,方方面面,实际上是《大学》里提出的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阶段的具体展开。 是实用的统治学理论。值得我
们特别注意的是里面包含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思想。这与孔子所 说
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相近,都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或者说是“不
打无准备之仗” 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值得我们贯彻实际生活中去,
而不仅仅适用于政治范畴。
2、 “中庸之道”的内容包括“五达道”,即运用中庸之道可以处理好五种人际
关系,达到“太平和合”,这 五种人际关系是?
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七)第二十章(三)
1、最后一段论述了实现“中庸之道”的另一原则是什么?
做到真诚,至诚尽性,“固执之”。
2、为什么要“至诚尽性”“固执之”?
因为中庸之道即天道,至诚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3、怎样才能做到“至诚尽性”?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放弃,笨鸟勤飞
4、最后一段,有一个“五步”学习法可资借鉴,这个方法是?说说你对这个
学习方法的认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广博地学习,
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晰地辨识,坚定地实践。
这个方法不仅对学习过程做了明确的划分,体现了学思结合、学问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强调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充分肯定

4


了勤奋学习的精神的重要性。
三、写法探究
《大学》和《中庸》中 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大学》中说:“知
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请将《中庸》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
所说的道理。
【提示】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
身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孔子的这段话,强调了好学、 力行、知耻是修身的方法,而知道了修身的
方法,就知道了治人的方法,知道了治人的方法,就知道了治 理天下的方法,
从修身到治人到治天下,前者都是后者的前提,构成的是条件关系。
四、深化拓展
1.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 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
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 起来不分是
非,不要斗争。(《新华词典》
“折中主义”是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 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
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道”(原则)
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 统一。分析下面几个例子,区分它们是合乎中庸之道还
是采取折中主义。
A、宋玉笔下的东家 之子(大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B、两 个小偷争吵,一个说自己自己只分了五十元,而对方拿了一百元。
有人过去调解,说各拿七十五元就可以 了。
C、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喜欢、坏人讨厌的人。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E、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
心事,该批评的不批 评,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
遇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
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 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好好先生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
他都回答“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 :“人家以为你有德行,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
么反倒说‘好’呢?”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 ,你的话太好了。”弄得他的

5


妻子哭笑不得。
这就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时下,像司马徽这样的“好好先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他们的“光辉形象”
大致是这么个模样:
“好好先生”把原则、正义、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其本质是坏的。好好
先生”多了,将会造成 严重后果:
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歪风邪气得不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
机可乘, 是非分明、主持正义者受孤立、冷落。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
的。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做“好好先 生”!
3、中庸之道的含义是什么?中和的含义是什么? 原则有哪些?
中庸之道的含义:适当、平衡、和谐。即: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是非分
明。
中和的 含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的主要原则:(1) 慎独自修(2)忠恕宽容(3)至诚尽性
4.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1)过犹不及
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周而不比
事君数,斯辱矣
(2)和而不同 < br>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说过:“质(朴实)胜文(文雅)则野,文胜质则
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意思说:做人如果朴实胜于文雅,便失之粗野;如果文雅胜于朴实,则显
得欠缺诚心;两 者调谐适匀,互补其不足,方可成为君子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 、2003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题为《把目光
投向中国》的演讲中, 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说:
“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 彼
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他认为,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 题,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
有利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学完本课,联系总理温家宝的话,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所谓中庸之道 ,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
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
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 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6


具体的思想 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
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 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要博
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 的长处。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 这,也是孔子中庸思
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 在处世的行为及态
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
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
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 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
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 正直!
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信、自立、自强不息!
“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 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
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6、.请举出有关“和”的熟语或格言,概括说明中华文化之 “和”。
家和万事兴(家庭)
和衷共济(事业)
和气生财(生意)
政通人和(政治)
协和万邦(外交)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
五、作业
1、摘抄文中名句并写点读书笔记。
2、作文
中庸之道对工作、学习、生活至今仍 有其积极意义,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请以“生活中的中庸之道”为话题,自拟文题,自选角度,自定立 意,写一篇
议论文。


7


《中庸节选》教案
项城一高——史明才——2015.3.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讨论、交流
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 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
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 此人的话是对的,
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
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 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
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 理解中庸,认
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文化背景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
(前483-前402)的著作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
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 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
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 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
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
久。
三、《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 遍理
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
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
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
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

1


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
至德、 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
平和合”境界。
四、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
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
般理解为: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
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 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
意思。(课文注解)
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 ,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
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即超过三年之期,或 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
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 br>为过头,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
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五、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板书
第1段文字:第一章(纲领)
第2段文字:第二章(知人)
第3段文字:第三章(正心)
第4段文字:第四章(正心)
第5.6.7段文字:第二十章(治国)
六、作业
背诵
第二、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阅读感知,分析文本
(一)第一章
1、第一章首先提 出了“性”“道”“教”三个概念,请解释这三个概念,并说
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性”指上天赋予人的本性、天理(包括仁爱道义等)。即:天赋禀性特质。
“道”指人依照上天赋予人的正理行事(遵循本性做事)。
“教”指修明道德,规范人的行为,使其完善。
“性”是上天赋予,“道”是“性”的表现,“教”为“道”服务。
2、实现“中庸之道”的 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
是至诚尽性。第一章中提出了了慎独自修的原则,思 考(1)这一原则的意思

2


是什么?(2)怎么慎?(3)为什么要慎独?
【提示】(1)意思是人们在 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
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必由 之路。
(2)人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即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3)因为“明 道”非常重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因为“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 三原则之一,也是必由之路。用现在
的话讲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或者是“细节决定成败” 。
3、什么是中庸(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情感未发为 中发而中
节为和,恰如其分即中庸。也就是说,情感在内心时,是一种适中的状态;表
达出来后 ,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不及”,没有充分表达,二是符合节度,
合适而恰当,三是表现得过分。第二 种就叫中和、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最合适最
恰当的状态。这个中间状态,标准状态是“天道”所要求的状态。“过犹不及”,
离开了这个状态,都不 合“中庸之道”。
4、中庸之道有何作用意义?
大本达道,可使“天地位”“万物育”,达到“太平和合”。
(二)第二章
【解析】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
“子张过分; 的。”
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
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 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
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中庸就是恰到好处,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小人肆无忌惮为什么是反中庸?请举例说明。
(三)第三章
【分析】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
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
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 ,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
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小康” ,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
(四)第四章
1、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扬,原因是什么?
聪明的人对它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认识又不到位;贤人做得太过了,无
能之辈又做得不够。
2、说人每天吃饭而不知其味的目的是什么?
比喻人们对“道”缺乏自觉性,虽然也在按照一 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
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 br>和”的恰到好处。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3


(五)第二十章(一)
这一段论述了“中庸之道”的另一内容“三达德”,即 运用中庸之道处理
好五种人际关系须具备的三种品质。说说为什么“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好学近乎知:好学则能格物致知,通晓自然人类古今远近,智慧自出。
力行近乎仁:努力行善则能爱人立人达人,扶危济困。
知耻近乎勇:一个人只有知道羞耻,才 能够勇于改正错误,勇于弥补自己
的不足,迎头赶上别人,从而免于羞耻。“勿忘国耻”,一个民族,一 个国家,
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发愤图强,富国强兵。
这里提出了实现中庸之道的前提:三达德
(六)第二十章(二)
1、第六段论述了 “中庸之道”的第三个内容“九经”,它们是运用“中庸
之道”治理国家应做的九顶具体工作,“九经” 指?
修身(修养自身)、尊贤(尊重贤人)、亲亲(爱护亲族)、敬重臣(敬重
大臣)、体群 臣(体恤群臣)、子庶民(爱护百姓)、来百工(劝勉工匠)、柔远
人(优待远客)、怀诸候(安抚诸候 )
实际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是达到“太平和合”的重要措施和保证。
关于治理天下国 家的九条原则,方方面面,实际上是《大学》里提出的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阶段的具体展开。 是实用的统治学理论。值得我
们特别注意的是里面包含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思想。这与孔子所 说
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相近,都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或者说是“不
打无准备之仗” 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值得我们贯彻实际生活中去,
而不仅仅适用于政治范畴。
2、 “中庸之道”的内容包括“五达道”,即运用中庸之道可以处理好五种人际
关系,达到“太平和合”,这 五种人际关系是?
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七)第二十章(三)
1、最后一段论述了实现“中庸之道”的另一原则是什么?
做到真诚,至诚尽性,“固执之”。
2、为什么要“至诚尽性”“固执之”?
因为中庸之道即天道,至诚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3、怎样才能做到“至诚尽性”?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放弃,笨鸟勤飞
4、最后一段,有一个“五步”学习法可资借鉴,这个方法是?说说你对这个
学习方法的认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广博地学习,
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晰地辨识,坚定地实践。
这个方法不仅对学习过程做了明确的划分,体现了学思结合、学问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强调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充分肯定

4


了勤奋学习的精神的重要性。
三、写法探究
《大学》和《中庸》中 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大学》中说:“知
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请将《中庸》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
所说的道理。
【提示】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
身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孔子的这段话,强调了好学、 力行、知耻是修身的方法,而知道了修身的
方法,就知道了治人的方法,知道了治人的方法,就知道了治 理天下的方法,
从修身到治人到治天下,前者都是后者的前提,构成的是条件关系。
四、深化拓展
1.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 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
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 起来不分是
非,不要斗争。(《新华词典》
“折中主义”是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 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
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道”(原则)
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 统一。分析下面几个例子,区分它们是合乎中庸之道还
是采取折中主义。
A、宋玉笔下的东家 之子(大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B、两 个小偷争吵,一个说自己自己只分了五十元,而对方拿了一百元。
有人过去调解,说各拿七十五元就可以 了。
C、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喜欢、坏人讨厌的人。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E、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
心事,该批评的不批 评,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
遇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
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 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好好先生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
他都回答“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 :“人家以为你有德行,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
么反倒说‘好’呢?”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 ,你的话太好了。”弄得他的

5


妻子哭笑不得。
这就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时下,像司马徽这样的“好好先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他们的“光辉形象”
大致是这么个模样:
“好好先生”把原则、正义、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其本质是坏的。好好
先生”多了,将会造成 严重后果:
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歪风邪气得不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
机可乘, 是非分明、主持正义者受孤立、冷落。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
的。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做“好好先 生”!
3、中庸之道的含义是什么?中和的含义是什么? 原则有哪些?
中庸之道的含义:适当、平衡、和谐。即: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是非分
明。
中和的 含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的主要原则:(1) 慎独自修(2)忠恕宽容(3)至诚尽性
4.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1)过犹不及
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周而不比
事君数,斯辱矣
(2)和而不同 < br>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说过:“质(朴实)胜文(文雅)则野,文胜质则
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意思说:做人如果朴实胜于文雅,便失之粗野;如果文雅胜于朴实,则显
得欠缺诚心;两 者调谐适匀,互补其不足,方可成为君子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 、2003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题为《把目光
投向中国》的演讲中, 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说:
“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 彼
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他认为,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 题,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
有利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学完本课,联系总理温家宝的话,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所谓中庸之道 ,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
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
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 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6


具体的思想 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
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 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要博
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 的长处。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 这,也是孔子中庸思
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 在处世的行为及态
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
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
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 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
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 正直!
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信、自立、自强不息!
“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 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
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6、.请举出有关“和”的熟语或格言,概括说明中华文化之 “和”。
家和万事兴(家庭)
和衷共济(事业)
和气生财(生意)
政通人和(政治)
协和万邦(外交)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
五、作业
1、摘抄文中名句并写点读书笔记。
2、作文
中庸之道对工作、学习、生活至今仍 有其积极意义,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请以“生活中的中庸之道”为话题,自拟文题,自选角度,自定立 意,写一篇
议论文。


7

演练方案-志愿者工作总结


战争泪-初中手抄报花边


陈涉世家-狗年对联


宝鸡文理学院怎么样-最新成品油价格


注会答案-寒假生活指导答案


去痘偏方-西班牙商务签证材料


潍坊滨海中学-物品交接单


上下联怎么区分-湖北会计从业资格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