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中庸》(教师版)

巡山小妖精
832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06:2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国家公务员局官网-少先队队史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
☆学习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作家作品
1.《中 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子思在儒家 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
宋代理学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三字经》中有“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的描述。北宋徽
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 “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
而尊他为“述圣”。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
代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
《 孟子》并列称为“四书”。《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
世读书 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整体感知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 养的教育理论著作。它强调“中庸之道”是
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 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
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
于人。” 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
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所谓“五 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
是:“君惠臣忠 ”“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
靠“三达德”:智、仁 、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
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 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第1段:提出“慎独”的观点阐释“中”“和”
第2~4段:阐释“中庸”

好学
中庸





修身的途径


力行
第5段

知耻







< br>修身的意义

治人


治天下国家




第6段:治理天下国家的“九经”
第7段:为学的程序与精神








☆问题导学
从选文来看,“中庸”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其具体的思想是什么?“中庸”的主要原则是什
么?

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 ”
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提倡人要到达温、良、
恭、俭、让的道德境界。“中庸”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体的思想是: 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要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要
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 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
要孝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 的长处。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
①慎独自修,②忠恕宽容,③至诚尽性。


☆合作探究

讨论:结合生活实例,说说什么是“中庸”精神实质?
旧说《中庸》一书是子思所作,据考证其实 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
的重要论著。
中庸一词,今人普遍以 为就是不偏激不过头不过激的意思,就是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凡事不表明自
己的态度做和事佬的意思.个 人以为这其实是是对'中庸'本身的一个错误理解,也是对'中庸之道'
的歪曲和庸俗化.


个人以为'中庸'就是'符合规则,坚守正道'的意思,因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 谓庸。中者,天
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原文).
以打球为比喻,打高尔夫 球一杆入洞,这是'不偏之',高尔夫球洞很小,规则很严需要很高的技术
修养才能入洞,不能是我球打 到那里画个圆圈能算数的,这是'不易之'.
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 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
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 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
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 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 廉爱民。做人有自
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 母亲属要孝
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
儒家哲学的思想精髓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 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
“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 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
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 ”,“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
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 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
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 ,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 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
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 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
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 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
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
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
“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 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
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同步练习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致

中和,天地位焉 致:达到。
B.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

也 措:放下。
C.小人反

中庸 反:反对。
D.子庶民,则百姓劝

劝:勉励,指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喜怒哀乐之

未发
A.道之

不行也,我知之矣 B.知者过之

,愚者不及也
C.填然鼓之

D.中也者,天下之

大本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容
..
中道,圣人也 B.博学之,审问
..
之,慎思之
C.好学
..
近乎知 D.吾从而
..
师之
4.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修身也,尊贤也,亲亲

也 B.是故圣益圣,愚

益愚
C.尊贤

,则不惑 D.子

庶民也
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中也者,______________;和也者,______________。
(2)好学近乎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辨之,笃行 之。
(4)诚者,______________;诚之者,______________。
6.完成下面的文学常识填空。
“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四部著作,其中________是《礼记》
中的一篇,相传是孔子的孙 子子思所作。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
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 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
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 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
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 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
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率

性之谓道 率:遵循。 B.发而皆中

节 中:适合,符合。
C.万物育

焉 育:繁育、生长。 D.中庸其至

矣乎 至:达到。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9.下面对文意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达到“中和”的
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 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B.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实行,是因为: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 ;愚蠢的人
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他还说:中庸之道只有贤能的人才能做到,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C.作者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
我 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一样。
D.作者认为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 、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
为小人肆无忌惮,好走极端。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 质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
的要求。
10.请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2)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
斗且见微知著
斗且廷见令尹子常

,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
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 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
殆必亡者也。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 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

,不
是过也。公货足以宾 献

,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
何以封 矣?”“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
每朝设脯一束 ,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
文曰:‘人生求富, 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
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 。我逃死,非逃富也。’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

,唯子文之后在,至于
今处郧,为楚 良臣。”
“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民之羸馁,日已甚矣。四境盈垒,道歹堇
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

。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子常其能贤 于成、灵乎?
成不礼于穆,愿食熊蹯,不获而死。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子常为政,而无礼不 顾甚于
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选自《国语》)
注:①子常:子囊(即后文的“先大夫”)之孙。斗且及后文的斗子文,都 是楚国的官员。文
中成王(后文又简称“成”)。②称赋:与兵赋相称。③宾献:馈赠及进贡。④若敖氏 :与斗子同族。
⑤放:依。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羞

子文 羞:羞辱。 B.是勤

民以自封也 勤:使……劳苦。
C.相楚君无令

名于四方 令:美好。 D.其速

怨于民多矣 速:招致。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1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作“子常必亡”依据的一项是( )
①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 ②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 ③是勤民以自
封也,死无日矣 ④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 ⑤无礼不顾甚于成、灵 ⑥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斗且见微知著,从与令尹的交谈 中看出对方一心聚敛必然招致百姓怨恨,楚国面临着亡国
之灾。
B.斗子文因恤民而家无储粮 ,楚成王依朝廷常例送他肉和粮,并多次要给他增加俸禄,子文
却避而不受。
C.子常身居高 位,不能辅佐国君富民兴国,反倒聚敛不已,致使民心离散、民怨沸腾,终被
百姓抛弃。
D. 斗子文的智慧在于懂得为政庇民之道,不靠勤民取富,不但深得成王厚遇,而且福及子孙
后代。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不是过也。
(2)四境盈垒,道歹堇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 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

学古兵法天子
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 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注:①不至:可译为“不必”。
(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
(2)在断句的基础上,给这段话标上标点符号。
(3)翻译这段文字。


参考答案
1. 答案:C 解析:反,违背。
2. 答案:A 解析:A项与例句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 项,指示代词。
C项,音节助词,无义。D项,助词,的。
3. 答案:C 解析:A项,古 义:指自然而然。今义:不慌不忙、镇定、沉着。B项,古义:
指审慎地询问。今义:即审讯,公安机关 、检察机关或法院向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
自诉人、被告人查问有关案件的事实。D项,古 义: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表动作的承接。今
义:一个词,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 、目的等;因此就。
4. 答案:D 解析:A、B、C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名词;D项,意动用法。
5. 答案:(1)天下之大本也 天下之达道也 (2)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3)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4)天之道也 人之道也
[来源:]

6. 答案:《中庸》 《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
[来源:]

答案:
7.D 解析:至,至道(最高的道德标准)。
8.A 解析:A项,代词;语气助词,表推 测。B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C项,均为助词,表停顿。D项,均为疑问代词 ,没有谁,没有什么。
9.B 解析:B项中“只有贤能的人才能做到”一说有误,原文强调“贤者过之”,即贤能的
人做得太过分。
10.(1)中,是天下人最重要的根本;和,是天下人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
(2)中庸的道理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常常做过了头,愚昧的人则常常达不到。
答案:
11.A 解析:羞,送给。
12.A 解析:A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 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前者是代词,代“子
常”;后者是副词,表示推测语气。C项,前者表转 折关系,后者表顺承关系。D项,前者表比较,
可译为“比”;后者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 对”。
13.B 解析:③是斗子文与人对话时自述其志,故不能作“子常必亡”的证据。⑥是子常的
结局。
14.B 解析:“常例”是成王“羞子文”后才形成的。
15.(1)国家征收的马匹满足 行军所用就够了,公卿征收的马匹足够打仗也就行了,都不超过限
度。
(2)四方边境上布满 了堡垒,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盗贼伺机作乱,百姓无所依靠。子常对这
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 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
参考译文:斗且在朝廷上拜见子常,子常和他谈话,问斗且怎样才能聚敛财物、名马而致富。
(斗且)回家对他的弟弟说:“楚国大概要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令尹大概要不免于难了!我
拜见令尹 ,令尹问如何聚敛财物,就像饥饿的豺狼一样;恐怕是一定要灭亡了。古时候(君臣)积蓄
财宝不妨害百 姓穿衣吃饭,聚敛马匹也不损害百姓的财用。国家征收的马匹满足行军所用就够了,
公卿征收的马匹足够 打仗也就行了,都不超过限度。公卿的财物足够馈赠进献就行了,大夫家里的
财物足够供给使用也就行了 ,也都不超过限度。财物和马匹超过了限度,百姓那里就不充足,百姓
不充足就会产生反叛之心,那么将 凭什么来立国呢?”“过去斗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职务,家里连
一天用来生活的积蓄都没有,这是体恤百 姓的缘故。成王听说斗子文几乎吃了上顿就没有下顿,因
此每逢朝见时就预备一束干肉,一筐干粮,用来 送给子文。直到现在还成为国君对待令尹的常例。
成王每当增加子文的俸禄时,子文一定要逃避,直到成 王停止给他增禄,他才返回朝廷任职。有人
对子文说:‘人活着就是求个富贵,但你却逃避它,为什么呢 ?’他回答说:‘当政的人是庇护百
姓的,百姓的财物空了,而我却得到了富贵,这是使百姓劳苦来增加 我自己的财富,那么我离死亡
也就不远了。我是在逃避死亡,不是在逃避富贵。’所以楚庄王在位的时候 ,灭了若敖氏家庭,只
有子文的后代存活了下来,直到现在还居住在郧地,做着楚国的良臣。”
[来源:]

“现在的子常,是先大夫(子囊)的后代,辅佐楚君,在外却没有好的名声。百姓 疲弱饥饿,一
天比一天厉害。四方边境上布满了堡垒,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盗贼伺机作乱,百姓无所 依靠。
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子常难道能比成王、灵王更
贤明吗?成王因为对穆王无礼,临死时想吃熊掌都没有得到。灵王不顾念百姓的死活,一国的百姓
都背弃了他,就像行人遗弃脚印一样。子常执政,他的无礼、对百姓的不顾念比成王、灵王还厉害。
他 独自一人凭什么力量来对付这种败亡的局面呢!”
过了一年,就发生了柏举之战,子常跑到郑国,昭王跑到随国。
16. 答案:(1)略 ( 2)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
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
此上益重爱之。(3)参考译文: 骠骑将军的为人是话语不多,从不随便多言多语泄漏机密,果敢而有
勇气。皇帝曾打算教他孙吴兵法,他 回答:“看用兵方法谋略怎样行,不必学古人兵法。”皇帝给
他建造住宅,让他去看看,他回答说:“匈 奴还没消灭,没有办法考虑家。”因此,皇帝更加重视
喜爱他了。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
☆学习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作家作品
1.《中 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子思在儒家 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
宋代理学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三字经》中有“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的描述。北宋徽
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 “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
而尊他为“述圣”。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
代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
《 孟子》并列称为“四书”。《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
世读书 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整体感知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 养的教育理论著作。它强调“中庸之道”是
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 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
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
于人。” 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
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所谓“五 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
是:“君惠臣忠 ”“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
靠“三达德”:智、仁 、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
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 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第1段:提出“慎独”的观点阐释“中”“和”
第2~4段:阐释“中庸”

好学
中庸





修身的途径


力行
第5段

知耻







< br>修身的意义

治人


治天下国家




第6段:治理天下国家的“九经”
第7段:为学的程序与精神








☆问题导学
从选文来看,“中庸”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其具体的思想是什么?“中庸”的主要原则是什
么?

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 ”
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提倡人要到达温、良、
恭、俭、让的道德境界。“中庸”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体的思想是: 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要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要
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 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
要孝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 的长处。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
①慎独自修,②忠恕宽容,③至诚尽性。


☆合作探究

讨论:结合生活实例,说说什么是“中庸”精神实质?
旧说《中庸》一书是子思所作,据考证其实 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
的重要论著。
中庸一词,今人普遍以 为就是不偏激不过头不过激的意思,就是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凡事不表明自
己的态度做和事佬的意思.个 人以为这其实是是对'中庸'本身的一个错误理解,也是对'中庸之道'
的歪曲和庸俗化.


个人以为'中庸'就是'符合规则,坚守正道'的意思,因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 谓庸。中者,天
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原文).
以打球为比喻,打高尔夫 球一杆入洞,这是'不偏之',高尔夫球洞很小,规则很严需要很高的技术
修养才能入洞,不能是我球打 到那里画个圆圈能算数的,这是'不易之'.
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 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
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 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
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 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 廉爱民。做人有自
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 母亲属要孝
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
儒家哲学的思想精髓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 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
“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 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
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 ”,“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
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 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
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 ,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 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
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 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
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 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
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
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
“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 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
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同步练习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致

中和,天地位焉 致:达到。
B.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

也 措:放下。
C.小人反

中庸 反:反对。
D.子庶民,则百姓劝

劝:勉励,指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喜怒哀乐之

未发
A.道之

不行也,我知之矣 B.知者过之

,愚者不及也
C.填然鼓之

D.中也者,天下之

大本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容
..
中道,圣人也 B.博学之,审问
..
之,慎思之
C.好学
..
近乎知 D.吾从而
..
师之
4.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修身也,尊贤也,亲亲

也 B.是故圣益圣,愚

益愚
C.尊贤

,则不惑 D.子

庶民也
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中也者,______________;和也者,______________。
(2)好学近乎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辨之,笃行 之。
(4)诚者,______________;诚之者,______________。
6.完成下面的文学常识填空。
“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四部著作,其中________是《礼记》
中的一篇,相传是孔子的孙 子子思所作。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
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 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
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 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
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 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
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率

性之谓道 率:遵循。 B.发而皆中

节 中:适合,符合。
C.万物育

焉 育:繁育、生长。 D.中庸其至

矣乎 至:达到。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9.下面对文意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达到“中和”的
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 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B.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实行,是因为: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 ;愚蠢的人
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他还说:中庸之道只有贤能的人才能做到,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C.作者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
我 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一样。
D.作者认为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 、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
为小人肆无忌惮,好走极端。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 质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
的要求。
10.请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2)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
斗且见微知著
斗且廷见令尹子常

,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
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 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
殆必亡者也。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 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

,不
是过也。公货足以宾 献

,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
何以封 矣?”“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
每朝设脯一束 ,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
文曰:‘人生求富, 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
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 。我逃死,非逃富也。’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

,唯子文之后在,至于
今处郧,为楚 良臣。”
“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民之羸馁,日已甚矣。四境盈垒,道歹堇
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

。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子常其能贤 于成、灵乎?
成不礼于穆,愿食熊蹯,不获而死。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子常为政,而无礼不 顾甚于
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选自《国语》)
注:①子常:子囊(即后文的“先大夫”)之孙。斗且及后文的斗子文,都 是楚国的官员。文
中成王(后文又简称“成”)。②称赋:与兵赋相称。③宾献:馈赠及进贡。④若敖氏 :与斗子同族。
⑤放:依。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羞

子文 羞:羞辱。 B.是勤

民以自封也 勤:使……劳苦。
C.相楚君无令

名于四方 令:美好。 D.其速

怨于民多矣 速:招致。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1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作“子常必亡”依据的一项是( )
①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 ②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 ③是勤民以自
封也,死无日矣 ④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 ⑤无礼不顾甚于成、灵 ⑥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斗且见微知著,从与令尹的交谈 中看出对方一心聚敛必然招致百姓怨恨,楚国面临着亡国
之灾。
B.斗子文因恤民而家无储粮 ,楚成王依朝廷常例送他肉和粮,并多次要给他增加俸禄,子文
却避而不受。
C.子常身居高 位,不能辅佐国君富民兴国,反倒聚敛不已,致使民心离散、民怨沸腾,终被
百姓抛弃。
D. 斗子文的智慧在于懂得为政庇民之道,不靠勤民取富,不但深得成王厚遇,而且福及子孙
后代。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不是过也。
(2)四境盈垒,道歹堇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 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

学古兵法天子
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 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注:①不至:可译为“不必”。
(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
(2)在断句的基础上,给这段话标上标点符号。
(3)翻译这段文字。


参考答案
1. 答案:C 解析:反,违背。
2. 答案:A 解析:A项与例句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 项,指示代词。
C项,音节助词,无义。D项,助词,的。
3. 答案:C 解析:A项,古 义:指自然而然。今义:不慌不忙、镇定、沉着。B项,古义:
指审慎地询问。今义:即审讯,公安机关 、检察机关或法院向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
自诉人、被告人查问有关案件的事实。D项,古 义: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表动作的承接。今
义:一个词,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 、目的等;因此就。
4. 答案:D 解析:A、B、C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名词;D项,意动用法。
5. 答案:(1)天下之大本也 天下之达道也 (2)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3)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4)天之道也 人之道也
[来源:]

6. 答案:《中庸》 《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
[来源:]

答案:
7.D 解析:至,至道(最高的道德标准)。
8.A 解析:A项,代词;语气助词,表推 测。B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C项,均为助词,表停顿。D项,均为疑问代词 ,没有谁,没有什么。
9.B 解析:B项中“只有贤能的人才能做到”一说有误,原文强调“贤者过之”,即贤能的
人做得太过分。
10.(1)中,是天下人最重要的根本;和,是天下人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
(2)中庸的道理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常常做过了头,愚昧的人则常常达不到。
答案:
11.A 解析:羞,送给。
12.A 解析:A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 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前者是代词,代“子
常”;后者是副词,表示推测语气。C项,前者表转 折关系,后者表顺承关系。D项,前者表比较,
可译为“比”;后者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 对”。
13.B 解析:③是斗子文与人对话时自述其志,故不能作“子常必亡”的证据。⑥是子常的
结局。
14.B 解析:“常例”是成王“羞子文”后才形成的。
15.(1)国家征收的马匹满足 行军所用就够了,公卿征收的马匹足够打仗也就行了,都不超过限
度。
(2)四方边境上布满 了堡垒,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盗贼伺机作乱,百姓无所依靠。子常对这
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 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
参考译文:斗且在朝廷上拜见子常,子常和他谈话,问斗且怎样才能聚敛财物、名马而致富。
(斗且)回家对他的弟弟说:“楚国大概要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令尹大概要不免于难了!我
拜见令尹 ,令尹问如何聚敛财物,就像饥饿的豺狼一样;恐怕是一定要灭亡了。古时候(君臣)积蓄
财宝不妨害百 姓穿衣吃饭,聚敛马匹也不损害百姓的财用。国家征收的马匹满足行军所用就够了,
公卿征收的马匹足够 打仗也就行了,都不超过限度。公卿的财物足够馈赠进献就行了,大夫家里的
财物足够供给使用也就行了 ,也都不超过限度。财物和马匹超过了限度,百姓那里就不充足,百姓
不充足就会产生反叛之心,那么将 凭什么来立国呢?”“过去斗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职务,家里连
一天用来生活的积蓄都没有,这是体恤百 姓的缘故。成王听说斗子文几乎吃了上顿就没有下顿,因
此每逢朝见时就预备一束干肉,一筐干粮,用来 送给子文。直到现在还成为国君对待令尹的常例。
成王每当增加子文的俸禄时,子文一定要逃避,直到成 王停止给他增禄,他才返回朝廷任职。有人
对子文说:‘人活着就是求个富贵,但你却逃避它,为什么呢 ?’他回答说:‘当政的人是庇护百
姓的,百姓的财物空了,而我却得到了富贵,这是使百姓劳苦来增加 我自己的财富,那么我离死亡
也就不远了。我是在逃避死亡,不是在逃避富贵。’所以楚庄王在位的时候 ,灭了若敖氏家庭,只
有子文的后代存活了下来,直到现在还居住在郧地,做着楚国的良臣。”
[来源:]

“现在的子常,是先大夫(子囊)的后代,辅佐楚君,在外却没有好的名声。百姓 疲弱饥饿,一
天比一天厉害。四方边境上布满了堡垒,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盗贼伺机作乱,百姓无所 依靠。
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子常难道能比成王、灵王更
贤明吗?成王因为对穆王无礼,临死时想吃熊掌都没有得到。灵王不顾念百姓的死活,一国的百姓
都背弃了他,就像行人遗弃脚印一样。子常执政,他的无礼、对百姓的不顾念比成王、灵王还厉害。
他 独自一人凭什么力量来对付这种败亡的局面呢!”
过了一年,就发生了柏举之战,子常跑到郑国,昭王跑到随国。
16. 答案:(1)略 ( 2)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
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
此上益重爱之。(3)参考译文: 骠骑将军的为人是话语不多,从不随便多言多语泄漏机密,果敢而有
勇气。皇帝曾打算教他孙吴兵法,他 回答:“看用兵方法谋略怎样行,不必学古人兵法。”皇帝给
他建造住宅,让他去看看,他回答说:“匈 奴还没消灭,没有办法考虑家。”因此,皇帝更加重视
喜爱他了。


西北师范知行学院-开学手抄报


现在时间-辽宁省会计网


北京理工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中国基金业协会网站


海宁人才-6喝彩


陈汜玄-g20国家


2017中考成绩查询-入党宣誓词


中秋幽默短信-周计划


冷酷签名-后羿射日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