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余年寄山水
736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06:4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我的家园-奇人奇事网


《说文解字注》 作者:段玉裁 类型:字典成书时间:清嘉庆二十年(1815 年) < br>《说文解字注》阐发了蕴藏于《说文解字》内的体例,使简奥的原本呈现出清晰的
脉络,有利于后 人学习、研究。在考求字义时,注重形、音、义的互相推求,综合
分析,于许慎析义的基础上,大加扩展 ,旁征博引,所引之书达226 种之多。所以
本书在语言学、文字学、词汇学、词义学等方面的成就是 卓著的。凡典籍训诂与《说
文解字》有异同者,无不采集考订,故本书考辨精当之处。 段玉裁注《说文 》,多
所创见,考辨精当,较之《说文解字》当然要详赡得多。这部书当然也有缺点,除
一般的 封建观点外,段氏之病在于盲目尊许和过于自信。由于盲目尊许,则在个别
地方略有微词外,全书中几找 不出一处真正批评许慎,指摘其错误的话。甚者,凡
许氏错解字形,误释字义者,段往往旁征博引,详为 之注又如“也”字,本与“它”同
字,许据小篆释为“女阴”,纯系无稽之说。段氏则强调说“此篆女阴 是本义,假借为
语词”,“许在当时必有所受之”,为之开脱。又由于自信过甚,也就难免主观武断,< br>且信<韵会>等后出之书胜于信<说文>,以致增删篆文,改易说解,而多有不当处。

《广雅疏证》作者:王念孙 清朝 是一部系统整理、阐述《广雅》的著作。实际上,
《广雅 疏证》乃是王念孙借《广雅》一书以畅述其音韵、文字、训诂之学识的集大
成之作,更是清代语言学史上 成就较高的小学要籍。《广雅疏证》之篇章次序一仍《广
雅》,对其训释,逐条加以疏证,内容主要有「 补正《广雅》文字」、「辨证张揖误采」、
「纠正先儒误说」、「揭示《广雅》体例」、「疏证《广雅》 的训释」、「兼涉同源探求」、
「校正曹宪音释」。《广雅疏证》还有两个优点,一是博考典籍,取证宏 富。二是实
事求是,态度严谨。但仍然少不了有些缺点,一是体例不尽完善,二是使用术语不
尽 精确,三是疏证校订或有失误,四是徵引典籍或有疏漏。

《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 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王引之以前有刘淇所著<
助字辨略>一书,专门讲解虚词,王氏似未见到。刘书 著于康熙年间,王书成于嘉庆年
间,后于刘书80余年。当王引之时考据之学大兴,段玉裁、王念孙阔步 于前,王引
之继承父业,加以引申,自然容易超过刘书。刘书虽疏略,但引证下至唐宋,王书
则 仅及西汉而止。这是王书以“经传”为书名,自不能论及“经传”以外的书的缘故,
虽引<战国策>及< 史记>等,大概他的意思这类书可以说是经传的附庸品。
《经传释词》共收虚字160个,虽以单音 虚词为主,但有同义虚词连用的,也偶
然随文论及,如“庸”字后,附及“庸何”、“庸安”、“庸讵” 、“庸孰”4词,
这是他的高明处。然而《经传释词》仍有缺点,一是阙漏较多,甚至《经义述闻》论< br>过的,《释词》也失载。《经义述闻》曾论<左传>宣公十二年“又可以为京观乎”,
证明“可” 即“何”,《释词》却失载。至于“可”也用表数之约略,如《史记·韩
长孺传》:“太后、长公主更赐 安国可直千余金。”王引之大概因为“经传”没有这
种用法,因此也置而不论。二是偶有误解古书处,其 至因此断句失误,如卷二“焉”
字,引《庄子·则阳篇》:“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硬 把“焉”字解
作“於是”,其实“焉”字应属上读。


本字 在汉 字发展中,本字与假借字可发生转换。有两种转换,一种是假借
义通行,本义另造字。如“然”本义指燃 烧,假借用作代词等,本义另造“燃”。
“然”是“燃”的古本字,“燃”是“然”的后起字。另一种是 假借义另造字。
如“祭”本义指祭祀,假借指地名,后造地名字“
和“
”,“”是后起 本字。“祭”
”处于不同的时间层次上,它们是古字与后起字的关系。
假借 分两类,一种 是本无其字,
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
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 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 许
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例如:“难”原是鸟名,借
为“艰难”之难;“长”是长发,借为长久之长;“ 久”是“从后灸之,借为“久
远”之久,等等。 一种是本有其字,因为某种原因而没有使用,而找另一个读音相
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 如 早晚的早 写做 蚤 《礼记 乐记》 发扬蹈厉之已蚤

通假
互相借用。 明 文徵明 《企斋先生传》:“先生昆弟五人,白首同
居,有无通假,死丧患难,惠恤惟勤,於伦谊至笃也。” 张元济 《<录>跋》:
“书此以识吾友通假之惠,并为是书庆幸焉。”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 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
也通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如借“公”为“功” ,借“骏”为“峻”;双声通
假,如借“祝”为“织”,借“果”为“敢”;迭韵通假,如借“崇”为“ 终”,
借“革”为“勒”。古书多用通假字;今简化汉字也常常采用,如借“谷”为
“谷”,借 “吁”为“吁”。
古人在使用文字时,不用表示这个词义的本字,而借用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
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因为通假是以古音的相同或相近为前提的,所
以又叫“古音通假”。在 通假中,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
又叫做“正字”。如:沛公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 王。(史记·项羽本纪)中用
通假字“蚤”来代替本字“早”。

引申义:由本义推 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
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直 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
的意义。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 义。
由一个词的本义引申发展出来的相关的意义。例如“生”,<说文>:“象艸木生出
土上 。”<广雅释诂二>:“生,出也。”这是生的基本意义,也可以说是“生”的本
义。由这个本义引申而 有“生养”、“生产”、“生活”、“生命”等义。

判断句:
判断句,是根据谓 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
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 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 判断。如
“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

陈述 句:陈述句是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它包括肯定句和否定句两种句
式。陈述句在书写时句末有 句号,而在朗读时则用降调。 加上填空题的解释


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 ,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
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 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 的行为变化
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
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 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 规则使用,
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4、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
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5、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
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 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
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7、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 所代表的人或
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8、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
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
个形容词所表示 的性质和状态。
10、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
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使动:
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意动: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意
动用法只限于 形容词用作动词和名词用作动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 ......为......”“对......感到......”等。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
语在客 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
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 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
“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
为有利可图)。
例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以…为友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代表的性质或状 态。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
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 ”(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 动
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例3: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羞:原为形容词,这里
用作意动词。“羞之”,即:“以之为羞”(觉得这件事让人 感到羞耻)
例4:世果群怪聚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怪:原为形容词,这

里用作意动词。“怪”后省略“韩愈”即“以韩愈为怪”(认为韩愈这个人
很怪异)


《说文解字注》 作者:段玉裁 类型:字典成书时间:清嘉庆二十年(1815 年)
《说文解字注》阐发了蕴藏于《说文解字》内的体例,使简奥的原本呈现出清晰的
脉络, 有利于后人学习、研究。在考求字义时,注重形、音、义的互相推求,综合
分析,于许慎析义的基础上, 大加扩展,旁征博引,所引之书达226 种之多。所以
本书在语言学、文字学、词汇学、词义学等方面 的成就是卓著的。凡典籍训诂与《说
文解字》有异同者,无不采集考订,故本书考辨精当之处。 段玉裁 注《说文》,多
所创见,考辨精当,较之《说文解字》当然要详赡得多。这部书当然也有缺点,除
一般的封建观点外,段氏之病在于盲目尊许和过于自信。由于盲目尊许,则在个别
地方略有微词外,全 书中几找不出一处真正批评许慎,指摘其错误的话。甚者,凡
许氏错解字形,误释字义者,段往往旁征博 引,详为之注又如“也”字,本与“它”同
字,许据小篆释为“女阴”,纯系无稽之说。段氏则强调说“ 此篆女阴是本义,假借为
语词”,“许在当时必有所受之”,为之开脱。又由于自信过甚,也就难免主观 武断,
且信<韵会>等后出之书胜于信<说文>,以致增删篆文,改易说解,而多有不当处。

《广雅疏证》作者:王念孙 清朝 是一部系统整理、阐述《广雅》的著作。实际上,
《广雅 疏证》乃是王念孙借《广雅》一书以畅述其音韵、文字、训诂之学识的集大
成之作,更是清代语言学史上 成就较高的小学要籍。《广雅疏证》之篇章次序一仍《广
雅》,对其训释,逐条加以疏证,内容主要有「 补正《广雅》文字」、「辨证张揖误采」、
「纠正先儒误说」、「揭示《广雅》体例」、「疏证《广雅》 的训释」、「兼涉同源探求」、
「校正曹宪音释」。《广雅疏证》还有两个优点,一是博考典籍,取证宏 富。二是实
事求是,态度严谨。但仍然少不了有些缺点,一是体例不尽完善,二是使用术语不
尽 精确,三是疏证校订或有失误,四是徵引典籍或有疏漏。

《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 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王引之以前有刘淇所著<
助字辨略>一书,专门讲解虚词,王氏似未见到。刘书 著于康熙年间,王书成于嘉庆年
间,后于刘书80余年。当王引之时考据之学大兴,段玉裁、王念孙阔步 于前,王引
之继承父业,加以引申,自然容易超过刘书。刘书虽疏略,但引证下至唐宋,王书
则 仅及西汉而止。这是王书以“经传”为书名,自不能论及“经传”以外的书的缘故,
虽引<战国策>及< 史记>等,大概他的意思这类书可以说是经传的附庸品。
《经传释词》共收虚字160个,虽以单音 虚词为主,但有同义虚词连用的,也偶
然随文论及,如“庸”字后,附及“庸何”、“庸安”、“庸讵” 、“庸孰”4词,
这是他的高明处。然而《经传释词》仍有缺点,一是阙漏较多,甚至《经义述闻》论< br>过的,《释词》也失载。《经义述闻》曾论<左传>宣公十二年“又可以为京观乎”,
证明“可” 即“何”,《释词》却失载。至于“可”也用表数之约略,如《史记·韩
长孺传》:“太后、长公主更赐 安国可直千余金。”王引之大概因为“经传”没有这
种用法,因此也置而不论。二是偶有误解古书处,其 至因此断句失误,如卷二“焉”
字,引《庄子·则阳篇》:“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硬 把“焉”字解
作“於是”,其实“焉”字应属上读。


本字 在汉 字发展中,本字与假借字可发生转换。有两种转换,一种是假借
义通行,本义另造字。如“然”本义指燃 烧,假借用作代词等,本义另造“燃”。
“然”是“燃”的古本字,“燃”是“然”的后起字。另一种是 假借义另造字。
如“祭”本义指祭祀,假借指地名,后造地名字“
和“
”,“”是后起 本字。“祭”
”处于不同的时间层次上,它们是古字与后起字的关系。
假借 分两类,一种 是本无其字,
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
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 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 许
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例如:“难”原是鸟名,借
为“艰难”之难;“长”是长发,借为长久之长;“ 久”是“从后灸之,借为“久
远”之久,等等。 一种是本有其字,因为某种原因而没有使用,而找另一个读音相
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 如 早晚的早 写做 蚤 《礼记 乐记》 发扬蹈厉之已蚤

通假
互相借用。 明 文徵明 《企斋先生传》:“先生昆弟五人,白首同
居,有无通假,死丧患难,惠恤惟勤,於伦谊至笃也。” 张元济 《<录>跋》:
“书此以识吾友通假之惠,并为是书庆幸焉。”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 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
也通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如借“公”为“功” ,借“骏”为“峻”;双声通
假,如借“祝”为“织”,借“果”为“敢”;迭韵通假,如借“崇”为“ 终”,
借“革”为“勒”。古书多用通假字;今简化汉字也常常采用,如借“谷”为
“谷”,借 “吁”为“吁”。
古人在使用文字时,不用表示这个词义的本字,而借用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
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因为通假是以古音的相同或相近为前提的,所
以又叫“古音通假”。在 通假中,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
又叫做“正字”。如:沛公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 王。(史记·项羽本纪)中用
通假字“蚤”来代替本字“早”。

引申义:由本义推 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
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直 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
的意义。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 义。
由一个词的本义引申发展出来的相关的意义。例如“生”,<说文>:“象艸木生出
土上 。”<广雅释诂二>:“生,出也。”这是生的基本意义,也可以说是“生”的本
义。由这个本义引申而 有“生养”、“生产”、“生活”、“生命”等义。

判断句:
判断句,是根据谓 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
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 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 判断。如
“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

陈述 句:陈述句是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它包括肯定句和否定句两种句
式。陈述句在书写时句末有 句号,而在朗读时则用降调。 加上填空题的解释


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 ,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
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 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 的行为变化
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
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 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 规则使用,
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4、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
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5、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
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 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
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7、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 所代表的人或
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8、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
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
个形容词所表示 的性质和状态。
10、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
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使动:
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意动: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意
动用法只限于 形容词用作动词和名词用作动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 ......为......”“对......感到......”等。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
语在客 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
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 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
“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
为有利可图)。
例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以…为友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代表的性质或状 态。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
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 ”(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 动
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例3: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羞:原为形容词,这里
用作意动词。“羞之”,即:“以之为羞”(觉得这件事让人 感到羞耻)
例4:世果群怪聚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怪:原为形容词,这

里用作意动词。“怪”后省略“韩愈”即“以韩愈为怪”(认为韩愈这个人
很怪异)

深情表白-南科大招生


孙子兵法翻译-成都出国留学


结婚年龄降至18周岁-最新合同法全文


美术高考分数线-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农业银行招聘-平面设计实习报告


我爱中华作文-入党积极分子登记表


熊猫血-中国解放军艺术学院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河北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