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名为何还要有字-文档资料

余年寄山水
625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06:4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夏洛特的网2-糯米团购


古人有名为何还要有字

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特别是有身份有 文化的人,
通常都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名字,一个名(有时还有小名与大
名之分),一个字, 有的人还有号。名与字相配,既说名,又说字,
才是一个人完整的名字。
名字是对人的 一种称呼,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作为一个区
别彼此的代号,得一名已足矣,为什么古代中国人有了名之 外,又
要配一个字呢?这种多名制缘何产生?其用意又何在呢?

从名字发展历史的角度看,在古老的观念里,名与字是性质
完全不同的两类事物。
一般 来讲,一个人出生之后不久就有了名,叫做乳名或小名,
大多是由父母取的。人在未成年之前是没有字的 。字是成年以后
才有的,通常是在冠礼仪式上,由主持仪式的贵宾给命名的,往往
由名衍生而来 ,与名有一定的搭配关系。古时的名,等于今天的乳
名(小名)。举行冠礼取字,等于今天的学名(大名 )。秦汉以后,
又有大名出现。大名是孩童上学或学徒时由师长另外取的比较正
式的名字。字不 是人人都有的,古代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字,普通平
民之子无字;同时要说明的是,字是男子的特权,古代 女子之名是
不需要配字的。所以,字是成年贵族男子的标志。
名和字是不同时代的产物 ,名的历史远比字的历史久远。《说


文?口部》对“名”的解释是:“名,自命也,从口 ,从夕。夕者,
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夜色昏冥,面目难辨,只好自报家
门,名便是 一种用声音表示的个人信息,说明名是以语言为载体
的。文字产生以后,人的“名”得以记录下来,这便 是“字”。清
代文字学家朱骏声说:“名者声也,字者形也。”名是声音信号,
字是形态符号, 两者具有本质上的不同。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我国最早的人名,都是传说人物。古书中
所 说的罴、夔、龙、共工、獾兜、三苗等,有的是氏族或部落的
名字,有的是氏族、部落酋长的名字。以现 有资料看,夏朝时有人
已有了个人的名字,如《史记?夏本纪》记载鲧、禹之后,有启、
太康、 仲康、少康、予、槐、芒、泄等。根据学者的研究,我国
古人除了取名外,字的产生是从有文字记载的商 代开始的。最早
的人名被刻在甲骨、陶器和青铜器上。商代的甲骨文中所见到的
人名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帝王,都以天干之字为名,如报乙、太丁、
祖辛等;一类是贞人即专司占卜者,都是一字的单名 ,如争、行、
韦、宾等。由此可见,最早的文字人名,都是帝王、贵族、工匠、
史官的名字。普 通的平民百姓,既不识读,也不书写文字,当然也
没有作为文字的名字―字。汉高祖刘邦的许多文臣武将 ,如萧何、
韩信、陈平、樊哙、周勃等,都是只有名没有字的。只有张良,
字子房,因为他出身 于韩国贵族。所以,有人说“字是古代贵族男
子的美称”。


从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化的角度看,取字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功
用,在于改变人伦关系中的尊卑地位。
名字本来就是给人叫的,但是在古代,对有些特定的人,这个
名字是不能叫的。何时称名, 何时不称名,都要视人与人的尊卑关
系而定。《礼记?曲礼》曰:“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国君不< br>名卿老世妇,大夫不名世臣侄娣,士不名家相长妾。”中国古代排
行制中的称谓:大伯、二舅、三 姑、四姨、五哥、六姐之类的称
呼,中国人早已习以为常了。中国古代的这个称谓体系,看似庞大,其实道理很简单:排行称谓对长不对幼,称名对幼不对长。因为对
下,只要称名就可以了,没有必要 排行。有学者将它概括作“实名
敬避习俗”。十六国后秦时邵弘曾详细阐发过“名”与“字”的
用法。他说:“君之于臣,先生之与其门人,名之可也。至于同官
之于僚党,同姓之于昆弟,同门之于朋 友,可以称其字而不可斥其
名……名者,己之所以事尊,尊者之所以命己。字则己之所以接卑,
卑者之所以称己。未有用之于尊而为卑,用之于卑而为尊者
也。”(《太平御览》卷三六二)关于称名与 不称名的规律,学者
早有概括:“总而言之,称名与不称名取决于日常接触的特定情
景下双方地 位的高下。地位相对尊贵者不自称名,其名也不被对
方提起;地位相对低下者则自称名。围绕‘名’的用 与不用,构建
出从天子到大臣、诸侯,再到卿士与庶民的一般层级次序。”(侯
旭东:《中国古 代人“名”的使用及其意义》,《历史研究》2005
年第5期)


少称 名,长称字,是长幼有序的人伦关系中的一环。“名”是
供长辈呼唤的,“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的, 所以在古代,对平
辈或尊辈“直呼其名”、“指名道姓”是一种不尊重对方的无礼
行为。这种上 下有别的礼节,就如同行跪拜礼的道理一般。在父
母面前要尽孝道,所以要屈膝跪拜,低人一等;而在其 他等级相同
的人面前,则要昂首挺胸,平起平坐;在儿女面前,要高高在上,接
受晚辈的三叩六 拜之礼。
每一个人总是处于社会无数个等级阶梯之中的一个环节,人
生的角色是在不断 地变化转换的。幼儿初生,在人伦之中自然处
于最低等级,任何人都可以对他直呼其名;但是随着年龄的 增长,
他在人伦等级中的地位会逐步增高:先为人子,再为人兄,最终也
会为人父母。当身边出 现越来越多的小于自己的孩童,特别是自
己也已届婚龄、即为人夫和人父时,就会产生别人对他的尊重问
题。由名到字的转换,正是这种人生转变的一个标志。名与字中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严格的等级 阶梯:儿时称名是为了显示自己
的卑微,从而表示对父母的尊敬;而成年改称字,则是为了争取人
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为成年人搭建更大的社会活动空间。《礼
记?檀弓上》曰 :“幼名,冠字。” 孔颖达疏曰:“生若无名,不可
分别,故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礼记?曲礼
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对孩 童,要唤名,对成人,则要称字;
童子无字,大人讳名。小名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为孩童所用的,


且是阶段性的,一旦成人,小名即被封存、废弃,年代久远即被遗
忘。

从个人利害关系的角度看,名字分治,名外取字,也是保护个
人隐私和人身安全的需要。
现代人都懂得,名字只是一个语言文字的符号而已,名字与
它所代表的人的身体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 。然而在远古时代,
人们并不明白这个道理。相反地,他们相信一个人名字与其本人
(包括肉体 和灵魂)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一旦名字被仇人
获知,将会被用来伤害自己。近代英国人类学家弗 雷泽曾经对此
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他在《金枝》中说:“事实上,原始人把自己
的名字看做是自 身极重要的部分,因而非常注意保护它。今天仍
有许多未开化的民族把自己的名字看做自身生命的重要部 分,从
而极力隐讳自己的真名,恐怕给不怀好意的人知道后用来伤害自
己。”
先秦时期流行的一种被称作“诅”的巫术活动就反映了这
种观念。这种诅术通常要将被诅者的头像刻在木 头上,并刻上他
的名字,诅咒者一方面要祭拜神灵,在神前念咒;另一方面要用刀
箭刺射被诅者 的头像。《战国策?燕策二》载:“宋王无道,为木
人以写寡人,射其面。”人名在其中起着一种代表被 诅者的媒介
作用。基于这种观念,古人十分注重保护孩童的乳名和生辰八字
等信息。中国古代人 以家族为基本的生存单位,特别是妇女儿童,


其活动空间更是限于庭院之中。乳名的使用 范围也仅限于家族之
内。我国民间风俗也很注意保护乳名。古代中国人,一般都是生
活在氏族、 部落、家族、宗族的小圈子之中,对于外人总有一种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防备心理,名与字实际上 也是一种内
外有别的特殊防备之举。研究者总结道:“保护乳名,否则有仇人
将乳名施用巫术。 据民间传说,巫术的性能可以由人的乳名、生
日、年月时日而施术以置人于死地。”(李惠颜:《广州民 间禁忌
语之初步研究》)
基于对人名与人身之间关系的这种认识,古人想出各种
办法来保护儿童的人身安全,其中一个就是取贱名。民间有一种
传说认为,人的疾病死亡,都是 由鬼怪所致。鬼怪喜欢好名,厌恶
贱名。起个贱名,鬼怪不理,小孩反倒无病无灾。所以贱名是用来欺骗无常鬼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给孩子取个动物名,可保孩子平
安。无常鬼来勾魂,可起到迷惑和扰 乱作用,使其人兽不分、人畜
难辨,舍弃了野兽家畜,保护了孩子。所以,在民间多以黑蛋、铁
柱、石头、虎子、狗儿、小羔(对小羊的爱称)等作孩子的乳名。
历史上小名不雅的名人很多。 曹操小名阿瞒,陶渊明小名溪
狗,顾恺之小名虎头,王献之小名官奴,司马相如小名犬子,王安
石小名獾郎,朱元璋小名重八。现代史上名人的小名依然如故。
李大钊的小名叫憨头;毛泽东的小名叫石 头,因排行老三,又叫石
三;周恩来的小名叫大鸾;郭沫若的小名叫文豹;彭德怀的小名叫
真伢 子。小名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不像名而是名。越是鄙


俗粗野,越有小名的味道。 这种特点千年不变。“它的鄙俗粗野
和绰号的鄙俗粗野味道不同,绰号多意在讽刺调侃,而小名则最难听处正洋溢着父母的真爱。”([马来西亚]萧遥天:《中国人名
的研究》)

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获取表字,是冠礼的一项重要
内容,加冠受字是为了获取贵族 的身份和权利。
中国古代不仅有士、农、工、商的职业区别,也有天子、诸
侯、大夫、 士、庶人的等级划分。等级不同,身份地位、权利待
遇都有很大的差异。当然贵族身份主要是依靠血缘关 系继承的,
然而,未成年人是不具有贵族身份的。贵族身份的取得是有条件
的,既要达到成年人 的年龄要求―二十岁,又要参加过一个隆重
的仪式―冠礼。《仪礼?士冠礼》记载了贵族之子举行冠礼的 详
细仪节。
冠是一种表明贵族身份的头上佩戴物,类似庶人戴的帽子;
字则是 表明贵族德性的美称,与庶人之名作用相同。冠和字,都是
人际交往中最直接、最表面的为人所感知的东 西,眼见人面必知
冠,口呼人名必称字。冠礼之后,加冠者获得的三套礼服,很能说
明主人的身 份。第一次穿戴的是“缁布冠服”,是用黑色布料所
做的,是贵族平常所穿的正式礼服;第二次穿戴的是 “皮弁服”,
是白鹿皮做的冠和素色的衣裳,是到朝廷去见诸侯国君时穿的大
礼服;第三次穿戴 的是“爵弁服”,是用暗红色的布料所做的冠


和服装,是参加国君主持的祭祀典礼时穿的 服装。
在冠礼仪式上,通过三次加冠,为受礼者穿上与往昔全然不
同的崭新礼服,戴上 象征贵族身份的冠,可谓仪表堂堂、气度非凡
了。三次加冠之后,主持的贵宾宣告受礼者的新名―字,并 加上一
段美好的祝词:“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
攸宜。宜之于假,永 受保之,曰伯某甫。”“三加弥尊,谕其志也。
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仪礼?士冠礼》)外表和名 称的巨变反
过来又影响着内心的改变,受礼者自然会检点约束自己的言语辞
令、行为举止。通过 这种服饰和名号的改变,把一个普通的青年
很快就改变成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

名与字的问题,看似简单,区区两三字而已,实际上却异常复
杂。中华大地,纵横数千里, 古往今来,上下几万年,华夏儿女,数
以亿计。名字中承载着时代、地域和个人的印记,背负着几千年< br>的文化历史积淀。名字中让人难以理解的疑问很多。我们只能俯
瞰全局,撮其大要,以周代礼仪制 度为基础,以后代名字传统文化
作参照,在探讨中国古代多名制的产生及功能意义的基础上,阐
释古人名字文化。


古人有名为何还要有字

在 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特别是有身份有文化的人,
通常都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名字,一个名(有时 还有小名与大
名之分),一个字,有的人还有号。名与字相配,既说名,又说字,
才是一个人完 整的名字。
名字是对人的一种称呼,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作为一个区
别彼此的代号, 得一名已足矣,为什么古代中国人有了名之外,又
要配一个字呢?这种多名制缘何产生?其用意又何在呢 ?

从名字发展历史的角度看,在古老的观念里,名与字是性质
完全不同的两类事物。
一般 来讲,一个人出生之后不久就有了名,叫做乳名或小名,
大多是由父母取的。人在未成年之前是没有字的 。字是成年以后
才有的,通常是在冠礼仪式上,由主持仪式的贵宾给命名的,往往
由名衍生而来 ,与名有一定的搭配关系。古时的名,等于今天的乳
名(小名)。举行冠礼取字,等于今天的学名(大名 )。秦汉以后,
又有大名出现。大名是孩童上学或学徒时由师长另外取的比较正
式的名字。字不 是人人都有的,古代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字,普通平
民之子无字;同时要说明的是,字是男子的特权,古代 女子之名是
不需要配字的。所以,字是成年贵族男子的标志。
名和字是不同时代的产物 ,名的历史远比字的历史久远。《说


文?口部》对“名”的解释是:“名,自命也,从口 ,从夕。夕者,
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夜色昏冥,面目难辨,只好自报家
门,名便是 一种用声音表示的个人信息,说明名是以语言为载体
的。文字产生以后,人的“名”得以记录下来,这便 是“字”。清
代文字学家朱骏声说:“名者声也,字者形也。”名是声音信号,
字是形态符号, 两者具有本质上的不同。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我国最早的人名,都是传说人物。古书中
所 说的罴、夔、龙、共工、獾兜、三苗等,有的是氏族或部落的
名字,有的是氏族、部落酋长的名字。以现 有资料看,夏朝时有人
已有了个人的名字,如《史记?夏本纪》记载鲧、禹之后,有启、
太康、 仲康、少康、予、槐、芒、泄等。根据学者的研究,我国
古人除了取名外,字的产生是从有文字记载的商 代开始的。最早
的人名被刻在甲骨、陶器和青铜器上。商代的甲骨文中所见到的
人名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帝王,都以天干之字为名,如报乙、太丁、
祖辛等;一类是贞人即专司占卜者,都是一字的单名 ,如争、行、
韦、宾等。由此可见,最早的文字人名,都是帝王、贵族、工匠、
史官的名字。普 通的平民百姓,既不识读,也不书写文字,当然也
没有作为文字的名字―字。汉高祖刘邦的许多文臣武将 ,如萧何、
韩信、陈平、樊哙、周勃等,都是只有名没有字的。只有张良,
字子房,因为他出身 于韩国贵族。所以,有人说“字是古代贵族男
子的美称”。


从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化的角度看,取字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功
用,在于改变人伦关系中的尊卑地位。
名字本来就是给人叫的,但是在古代,对有些特定的人,这个
名字是不能叫的。何时称名, 何时不称名,都要视人与人的尊卑关
系而定。《礼记?曲礼》曰:“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国君不< br>名卿老世妇,大夫不名世臣侄娣,士不名家相长妾。”中国古代排
行制中的称谓:大伯、二舅、三 姑、四姨、五哥、六姐之类的称
呼,中国人早已习以为常了。中国古代的这个称谓体系,看似庞大,其实道理很简单:排行称谓对长不对幼,称名对幼不对长。因为对
下,只要称名就可以了,没有必要 排行。有学者将它概括作“实名
敬避习俗”。十六国后秦时邵弘曾详细阐发过“名”与“字”的
用法。他说:“君之于臣,先生之与其门人,名之可也。至于同官
之于僚党,同姓之于昆弟,同门之于朋 友,可以称其字而不可斥其
名……名者,己之所以事尊,尊者之所以命己。字则己之所以接卑,
卑者之所以称己。未有用之于尊而为卑,用之于卑而为尊者
也。”(《太平御览》卷三六二)关于称名与 不称名的规律,学者
早有概括:“总而言之,称名与不称名取决于日常接触的特定情
景下双方地 位的高下。地位相对尊贵者不自称名,其名也不被对
方提起;地位相对低下者则自称名。围绕‘名’的用 与不用,构建
出从天子到大臣、诸侯,再到卿士与庶民的一般层级次序。”(侯
旭东:《中国古 代人“名”的使用及其意义》,《历史研究》2005
年第5期)


少称 名,长称字,是长幼有序的人伦关系中的一环。“名”是
供长辈呼唤的,“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的, 所以在古代,对平
辈或尊辈“直呼其名”、“指名道姓”是一种不尊重对方的无礼
行为。这种上 下有别的礼节,就如同行跪拜礼的道理一般。在父
母面前要尽孝道,所以要屈膝跪拜,低人一等;而在其 他等级相同
的人面前,则要昂首挺胸,平起平坐;在儿女面前,要高高在上,接
受晚辈的三叩六 拜之礼。
每一个人总是处于社会无数个等级阶梯之中的一个环节,人
生的角色是在不断 地变化转换的。幼儿初生,在人伦之中自然处
于最低等级,任何人都可以对他直呼其名;但是随着年龄的 增长,
他在人伦等级中的地位会逐步增高:先为人子,再为人兄,最终也
会为人父母。当身边出 现越来越多的小于自己的孩童,特别是自
己也已届婚龄、即为人夫和人父时,就会产生别人对他的尊重问
题。由名到字的转换,正是这种人生转变的一个标志。名与字中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严格的等级 阶梯:儿时称名是为了显示自己
的卑微,从而表示对父母的尊敬;而成年改称字,则是为了争取人
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为成年人搭建更大的社会活动空间。《礼
记?檀弓上》曰 :“幼名,冠字。” 孔颖达疏曰:“生若无名,不可
分别,故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礼记?曲礼
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对孩 童,要唤名,对成人,则要称字;
童子无字,大人讳名。小名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为孩童所用的,


且是阶段性的,一旦成人,小名即被封存、废弃,年代久远即被遗
忘。

从个人利害关系的角度看,名字分治,名外取字,也是保护个
人隐私和人身安全的需要。
现代人都懂得,名字只是一个语言文字的符号而已,名字与
它所代表的人的身体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 。然而在远古时代,
人们并不明白这个道理。相反地,他们相信一个人名字与其本人
(包括肉体 和灵魂)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一旦名字被仇人
获知,将会被用来伤害自己。近代英国人类学家弗 雷泽曾经对此
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他在《金枝》中说:“事实上,原始人把自己
的名字看做是自 身极重要的部分,因而非常注意保护它。今天仍
有许多未开化的民族把自己的名字看做自身生命的重要部 分,从
而极力隐讳自己的真名,恐怕给不怀好意的人知道后用来伤害自
己。”
先秦时期流行的一种被称作“诅”的巫术活动就反映了这
种观念。这种诅术通常要将被诅者的头像刻在木 头上,并刻上他
的名字,诅咒者一方面要祭拜神灵,在神前念咒;另一方面要用刀
箭刺射被诅者 的头像。《战国策?燕策二》载:“宋王无道,为木
人以写寡人,射其面。”人名在其中起着一种代表被 诅者的媒介
作用。基于这种观念,古人十分注重保护孩童的乳名和生辰八字
等信息。中国古代人 以家族为基本的生存单位,特别是妇女儿童,


其活动空间更是限于庭院之中。乳名的使用 范围也仅限于家族之
内。我国民间风俗也很注意保护乳名。古代中国人,一般都是生
活在氏族、 部落、家族、宗族的小圈子之中,对于外人总有一种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防备心理,名与字实际上 也是一种内
外有别的特殊防备之举。研究者总结道:“保护乳名,否则有仇人
将乳名施用巫术。 据民间传说,巫术的性能可以由人的乳名、生
日、年月时日而施术以置人于死地。”(李惠颜:《广州民 间禁忌
语之初步研究》)
基于对人名与人身之间关系的这种认识,古人想出各种
办法来保护儿童的人身安全,其中一个就是取贱名。民间有一种
传说认为,人的疾病死亡,都是 由鬼怪所致。鬼怪喜欢好名,厌恶
贱名。起个贱名,鬼怪不理,小孩反倒无病无灾。所以贱名是用来欺骗无常鬼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给孩子取个动物名,可保孩子平
安。无常鬼来勾魂,可起到迷惑和扰 乱作用,使其人兽不分、人畜
难辨,舍弃了野兽家畜,保护了孩子。所以,在民间多以黑蛋、铁
柱、石头、虎子、狗儿、小羔(对小羊的爱称)等作孩子的乳名。
历史上小名不雅的名人很多。 曹操小名阿瞒,陶渊明小名溪
狗,顾恺之小名虎头,王献之小名官奴,司马相如小名犬子,王安
石小名獾郎,朱元璋小名重八。现代史上名人的小名依然如故。
李大钊的小名叫憨头;毛泽东的小名叫石 头,因排行老三,又叫石
三;周恩来的小名叫大鸾;郭沫若的小名叫文豹;彭德怀的小名叫
真伢 子。小名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不像名而是名。越是鄙


俗粗野,越有小名的味道。 这种特点千年不变。“它的鄙俗粗野
和绰号的鄙俗粗野味道不同,绰号多意在讽刺调侃,而小名则最难听处正洋溢着父母的真爱。”([马来西亚]萧遥天:《中国人名
的研究》)

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获取表字,是冠礼的一项重要
内容,加冠受字是为了获取贵族 的身份和权利。
中国古代不仅有士、农、工、商的职业区别,也有天子、诸
侯、大夫、 士、庶人的等级划分。等级不同,身份地位、权利待
遇都有很大的差异。当然贵族身份主要是依靠血缘关 系继承的,
然而,未成年人是不具有贵族身份的。贵族身份的取得是有条件
的,既要达到成年人 的年龄要求―二十岁,又要参加过一个隆重
的仪式―冠礼。《仪礼?士冠礼》记载了贵族之子举行冠礼的 详
细仪节。
冠是一种表明贵族身份的头上佩戴物,类似庶人戴的帽子;
字则是 表明贵族德性的美称,与庶人之名作用相同。冠和字,都是
人际交往中最直接、最表面的为人所感知的东 西,眼见人面必知
冠,口呼人名必称字。冠礼之后,加冠者获得的三套礼服,很能说
明主人的身 份。第一次穿戴的是“缁布冠服”,是用黑色布料所
做的,是贵族平常所穿的正式礼服;第二次穿戴的是 “皮弁服”,
是白鹿皮做的冠和素色的衣裳,是到朝廷去见诸侯国君时穿的大
礼服;第三次穿戴 的是“爵弁服”,是用暗红色的布料所做的冠


和服装,是参加国君主持的祭祀典礼时穿的 服装。
在冠礼仪式上,通过三次加冠,为受礼者穿上与往昔全然不
同的崭新礼服,戴上 象征贵族身份的冠,可谓仪表堂堂、气度非凡
了。三次加冠之后,主持的贵宾宣告受礼者的新名―字,并 加上一
段美好的祝词:“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
攸宜。宜之于假,永 受保之,曰伯某甫。”“三加弥尊,谕其志也。
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仪礼?士冠礼》)外表和名 称的巨变反
过来又影响着内心的改变,受礼者自然会检点约束自己的言语辞
令、行为举止。通过 这种服饰和名号的改变,把一个普通的青年
很快就改变成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

名与字的问题,看似简单,区区两三字而已,实际上却异常复
杂。中华大地,纵横数千里, 古往今来,上下几万年,华夏儿女,数
以亿计。名字中承载着时代、地域和个人的印记,背负着几千年< br>的文化历史积淀。名字中让人难以理解的疑问很多。我们只能俯
瞰全局,撮其大要,以周代礼仪制 度为基础,以后代名字传统文化
作参照,在探讨中国古代多名制的产生及功能意义的基础上,阐
释古人名字文化。

北京公务员面试名单-关于宽容的名言


小星星串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登记表


摘抄加赏析-索溪峪的野教案


监利一中-广西桂林工学院


泰坦尼克经典台词-水浒传读后感600字


泰勒公式-支行行长职责


西南大学本科招生网-教师面试自我介绍


浦发银行校园招聘-高三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