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卫生与健康手抄报-湖北财政公众网
文虚词用法推断
教学目的:1、明确把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性。
2、掌握文言虚词使用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虚词的一般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规律和辨析的方法,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
文的代称。虽然数量不多,
但是谁也无法忽视它们的存在。“之乎者也焉矣哉,用的不错是秀才”,从古
人的这句话中,
可以看出文言虚词的重要性。
可是文言虚词词汇比较抽象,绝大多数不表示明
确的意义,但是它用法灵活,使用频
率高,语法功能强,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因而学习起来 有较
大的困难。清人袁仁林
说过“千言万语,止是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正因为用法复杂,
才给我
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就连古人也觉得“实词易训,虚词难释”。所
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又因为语言环境不同,他们的意义和用法也会不
同。因此,也就
要求我们掌握基础之后,能够灵活机动,学会推断。
在文言文中,大多数的虚词不表示明确
的意义,但它们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体
现出句子的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尽管虚词的数量比实
词少得多,但因为虚词使用的
频率高,语法功能强,且古今变化大,用法灵活多样,所以掌握既是学习古
汉语的一大难
点,又是一大重点,也是考试的热点。
试着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添加适当的虚词
(常用的18个虚词),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语气畅通。
晋平公 群臣,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 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 前,援琴撞
。公被衽(衣襟)
避,琴坏于壁。公曰:“太
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
。”师旷曰:“哑!
是非君人者 言也。”左右请除
。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二、练习,尝试总结方法。
1、你能推断出下列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吗?
例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013年安徽卷)
C
、尉佗乃蹶然起坐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习题相关原文:陆贾从高
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
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
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
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夷种宗族
,使一偏将将十
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
殊
失礼义。”(节选《说苑奉使》)
例题2:2009天津卷A项
今乃用之,可乎?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附相关原文 桓
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
牙曰:“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
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
1
归纳方法:
2、
请推断下列句中“之”字的词性及含义,并说说推断的理由。
(1)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3)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归纳方法: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如“纵其所如,或
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
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
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
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3、请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
(2)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3)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4) 噫吁嚱!危乎高哉!
.
归纳方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
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
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
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
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
”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4、请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总结规律。
(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 夫晋,何厌之有?
.
(3)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4)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归纳方法:
有些虚词是
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
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
“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
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
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
用法和意义了。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
就能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而“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
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
拓展练习:
1、推断“乎”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
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
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
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
2
胡为4乎如此
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
谬,王能谅之6乎?
答案:1、 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2、 相当于“于”
3、
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4、 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5、 助词,词尾,不译
6、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2、推断“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
当衢,则恐惊
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
从而可醉乎“木欣欣6以向
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7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8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9以一
冕之故而弃
心神之逸?10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1以康熙六年至京师,
然终未12以权贵交,13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
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4以”之叹
。
1、 名词,可译为原因 2、 动词,可译为认为
3、
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
4、 介词,可译为把
5、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6、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7、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8、 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9、介词,可译为因 10、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11、介词,可译为在
12、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13、连词,表界限或范围
14、动词,可译为用
3、推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人言,
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
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
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
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
”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
勿以他人
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答案:1、 代词,可译为他 2、 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
3、
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4、 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5、
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7、
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8、 代词,可译为其中
9、
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3
文虚词用法推断
教学目的:1、明确把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性。
2、掌握文言虚词使用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虚词的一般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规律和辨析的方法,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
文的代称。虽然数量不多,
但是谁也无法忽视它们的存在。“之乎者也焉矣哉,用的不错是秀才”,从古
人的这句话中,
可以看出文言虚词的重要性。
可是文言虚词词汇比较抽象,绝大多数不表示明
确的意义,但是它用法灵活,使用频
率高,语法功能强,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因而学习起来 有较
大的困难。清人袁仁林
说过“千言万语,止是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正因为用法复杂,
才给我
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就连古人也觉得“实词易训,虚词难释”。所
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又因为语言环境不同,他们的意义和用法也会不
同。因此,也就
要求我们掌握基础之后,能够灵活机动,学会推断。
在文言文中,大多数的虚词不表示明确
的意义,但它们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体
现出句子的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尽管虚词的数量比实
词少得多,但因为虚词使用的
频率高,语法功能强,且古今变化大,用法灵活多样,所以掌握既是学习古
汉语的一大难
点,又是一大重点,也是考试的热点。
试着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添加适当的虚词
(常用的18个虚词),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语气畅通。
晋平公 群臣,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 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 前,援琴撞
。公被衽(衣襟)
避,琴坏于壁。公曰:“太
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
。”师旷曰:“哑!
是非君人者 言也。”左右请除
。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二、练习,尝试总结方法。
1、你能推断出下列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吗?
例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013年安徽卷)
C
、尉佗乃蹶然起坐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习题相关原文:陆贾从高
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
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
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
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夷种宗族
,使一偏将将十
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
殊
失礼义。”(节选《说苑奉使》)
例题2:2009天津卷A项
今乃用之,可乎?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附相关原文 桓
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
牙曰:“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
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
1
归纳方法:
2、
请推断下列句中“之”字的词性及含义,并说说推断的理由。
(1)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3)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归纳方法: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如“纵其所如,或
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
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
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
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3、请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
(2)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3)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4) 噫吁嚱!危乎高哉!
.
归纳方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
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
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
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
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
”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4、请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总结规律。
(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 夫晋,何厌之有?
.
(3)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4)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归纳方法:
有些虚词是
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
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
“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
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
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
用法和意义了。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
就能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而“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
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
拓展练习:
1、推断“乎”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
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
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
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
2
胡为4乎如此
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
谬,王能谅之6乎?
答案:1、 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2、 相当于“于”
3、
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4、 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5、 助词,词尾,不译
6、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2、推断“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
当衢,则恐惊
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
从而可醉乎“木欣欣6以向
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7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8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9以一
冕之故而弃
心神之逸?10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1以康熙六年至京师,
然终未12以权贵交,13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
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4以”之叹
。
1、 名词,可译为原因 2、 动词,可译为认为
3、
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
4、 介词,可译为把
5、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6、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7、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8、 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9、介词,可译为因 10、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11、介词,可译为在
12、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13、连词,表界限或范围
14、动词,可译为用
3、推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人言,
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
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
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
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
”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
勿以他人
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答案:1、 代词,可译为他 2、 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
3、
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4、 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5、
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7、
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8、 代词,可译为其中
9、
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