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左右”与“尊卑”关系考据
湖北荆州长江大学-阳光招考网
古代“左右”与“尊卑”关系考据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
中记述,
赵王以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文下注释“秦汉
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史记· 信陵君窃
符救赵》一文中又记,魏
公子自迎夷门侯生,“从车骑,虚
左”,文下注释为“左边的位子是
上位”。同属战国末期,
为何人们尚左、尚右观念不同,本文就古代
“尚左、尚右” 与“尊、卑”关系的变化略加考证。
周时规定,天子面南而坐,诸侯朝天子,同姓从西面向
北而上,
异姓则从东面而上,这样看来,同姓诸侯是在周天
子右边,而异姓
则在天子左边,故周时以右为尊。
春秋战国时,由于复杂的社会、
历史、传统习惯等因
素,不同地域尚左、尚右观念没有绝对统一的
规则。在先秦
文献中,较明确地谈到尚左、尚右观念的当属《道德
经》,
其文云:“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
事尚
右”,即在正常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以左为尊,以右为
卑;而在丧事、
军事活动中,则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座席
及车骑(兵车除外),主
居右,客居左,主人乘车去迎接客
人,空出左边的座位,表示对客
人的敬重。《史记· 信陵君
窃符救赵》所记就是例证。因此,成语
里有了“虚左以
待”。这种尚左的观念流行于秦、楚等地,而在燕、
赵则盛
行以右为尊,以左为卑之风。《正义》注云“秦汉以前,用 右
为上。”
《战国策·赵二》记张仪说赵王曰:“今楚秦为
昆弟之国,
而韩魏称为东藩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
右臂也。”朝廷中大
臣的位次,职高者居右,职卑者居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文就是很好的说明。
秦汉时期,人们的尚左、尚右,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
尚左观
念显著衰落,尚右观念普遍流行,成为人们反映上下
尊卑关系、强
调事物重要性时常用的观念。
秦时富贵者居于闾里之右,贫贱者居
于闾里之左,后来
“闾左”称指贫民百姓,“闾右”称指世族大家。
《史记·
陈涉世家》有这样记述“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就官职
地位而言,秦汉时期均以高职为右职。秦汉设左、右丞相,
皆以右
丞相为上。《史记》中有陈平让周勃右相的记载。在
用人方面,统治
者提倡首先重用贤德之人,其次任用皇亲国
戚的做法,谓之“右贤
左戚”。汉文帝曾说:“右贤左戚, 先民后已,至明至极也。”
从东汉至隋唐、两宋,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
度。这
时期,左什射高于右什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只是
唐玄宗时期,
这种尚左观有所变化。白居易《琵琶行》(并
序)中记:“元和十年,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韩愈写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文,从中
可以看出“左”有降职 或远调之意。
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旧制,规定以右为尊,右丞相
位高于
左丞相。朱元璋称帝后,又改元朝体制,改为以左为
尊。清承明制,
也以左为大。京戏里,客人、长辈皆是坐在
主人、幼者的左侧,正
反映出明清两代崇尚“左”的礼仪。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赋予左与右丰富的社
会性内
容,形成了尚左或尚右的观念,成为用以反映社会中
人或事物上下、
尊卑、高低差别的一种方式。古书中或云
“人道尚左”或云“人道
尚右”,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的
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或不同
领域所流行的观念,并且 一直影响着后世。
古代“左右”与“尊卑”关系考据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
中记述,
赵王以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文下注释“秦汉
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史记· 信陵君窃
符救赵》一文中又记,魏
公子自迎夷门侯生,“从车骑,虚
左”,文下注释为“左边的位子是
上位”。同属战国末期,
为何人们尚左、尚右观念不同,本文就古代
“尚左、尚右” 与“尊、卑”关系的变化略加考证。
周时规定,天子面南而坐,诸侯朝天子,同姓从西面向
北而上,
异姓则从东面而上,这样看来,同姓诸侯是在周天
子右边,而异姓
则在天子左边,故周时以右为尊。
春秋战国时,由于复杂的社会、
历史、传统习惯等因
素,不同地域尚左、尚右观念没有绝对统一的
规则。在先秦
文献中,较明确地谈到尚左、尚右观念的当属《道德
经》,
其文云:“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
事尚
右”,即在正常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以左为尊,以右为
卑;而在丧事、
军事活动中,则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座席
及车骑(兵车除外),主
居右,客居左,主人乘车去迎接客
人,空出左边的座位,表示对客
人的敬重。《史记· 信陵君
窃符救赵》所记就是例证。因此,成语
里有了“虚左以
待”。这种尚左的观念流行于秦、楚等地,而在燕、
赵则盛
行以右为尊,以左为卑之风。《正义》注云“秦汉以前,用 右
为上。”
《战国策·赵二》记张仪说赵王曰:“今楚秦为
昆弟之国,
而韩魏称为东藩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
右臂也。”朝廷中大
臣的位次,职高者居右,职卑者居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文就是很好的说明。
秦汉时期,人们的尚左、尚右,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
尚左观
念显著衰落,尚右观念普遍流行,成为人们反映上下
尊卑关系、强
调事物重要性时常用的观念。
秦时富贵者居于闾里之右,贫贱者居
于闾里之左,后来
“闾左”称指贫民百姓,“闾右”称指世族大家。
《史记·
陈涉世家》有这样记述“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就官职
地位而言,秦汉时期均以高职为右职。秦汉设左、右丞相,
皆以右
丞相为上。《史记》中有陈平让周勃右相的记载。在
用人方面,统治
者提倡首先重用贤德之人,其次任用皇亲国
戚的做法,谓之“右贤
左戚”。汉文帝曾说:“右贤左戚, 先民后已,至明至极也。”
从东汉至隋唐、两宋,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
度。这
时期,左什射高于右什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只是
唐玄宗时期,
这种尚左观有所变化。白居易《琵琶行》(并
序)中记:“元和十年,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韩愈写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文,从中
可以看出“左”有降职 或远调之意。
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旧制,规定以右为尊,右丞相
位高于
左丞相。朱元璋称帝后,又改元朝体制,改为以左为
尊。清承明制,
也以左为大。京戏里,客人、长辈皆是坐在
主人、幼者的左侧,正
反映出明清两代崇尚“左”的礼仪。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赋予左与右丰富的社
会性内
容,形成了尚左或尚右的观念,成为用以反映社会中
人或事物上下、
尊卑、高低差别的一种方式。古书中或云
“人道尚左”或云“人道
尚右”,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的
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或不同
领域所流行的观念,并且 一直影响着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