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头凤公案考辩

余年寄山水
973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07:0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毕业设计论文总结-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


《钗头凤》公案考辨
一树秾姿
在大陆某大学任人文学院教授,讲授中国文学 史、唐宋诗
词、古代诗论、易儒道佛与传统文化等课程,作家。兼任中国
李商隐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著有《类纂李商
隐诗笺注疏解》、《唐诗与道教》、《钗头凤与沈园本事考略》、
《李商隐研究》、《李商隐诗选》、《李贺诗》、以及诗集《潇
湘水云》、散文随笔集《昨夜星 辰》、长篇小说《昨夜群星陨
落》等22种,近1000万字。移居美国后,住特拉华州,有时住
马里兰州。
澳门大学中文学院主办
中华词学国际研讨会论文
《“钗头凤”公案考辨》
论文作者:黄世中教授

目 录
一、唐琬的家世与籍贯
——江陵唐介之曾女孙
二、陆唐婚变的原因
——附说唐氏之名讳
三、《钗头凤》应为沈园题壁词
(一)诸家质疑之点


(二)题壁为陈鹄所亲见
(三)《钗头凤》词牌当已传至山阴
(四)《钗头凤》词非蜀中冶游之作
1、“红酥手”非艳语,蜀中无黄滕酒,“凤州三出”或
为巧合。
2、“宫墙柳”之“宫墙”不是皇宫、燕王宫之墙壁,乃
沈园之墙垣、围墙。
3、“东风恶”非“母亲坏”、“母亲恶极”之谓,乃东风
甚大,猛极。
4、辨“桃花落”与陆游怀唐琬“时、景不合”。
5、“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不为不合礼法。
四、余论

《钗头风》公案考辨
黄世中
关于《钗头凤》本事的纠纷聚讼,近年来相继发表了一
些文章。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问题上:
(一)陆游前室的家世籍贯如何?与陆游是否为中表关
系?
(二)陆游前室为什么“弗获于其姑”?婚变的原因究
竟是什么?
(三)陆游沈园题壁词是否即《钗头凤》?本文拟就以


上问题作一考辨。

唐琬的家世与籍贯
——江陵唐介之曾女孙
周密《齐东野语》载:“陆务 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
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笔者以为周
密的记载有 不确之处。考《剑南诗稿》和《渭南文集》,并
不曾有唐闳是其舅氏的记载。张淏《宝庆续会稽志》云: “鸿
胪少卿(唐)诩连守楚、泗、台三州。少卿长子闳由郑州通
判代还。”未见与陆家有任何之 亲戚关系。相反,我们倒可
以在陆游的诗、文中找到另外一些唐姓外祖家的记载:
《剑南诗稿 》卷五十三有《绍兴癸亥,余以进士来临安,
年十九;明年上元,从舅光州通守唐公仲俊招观灯。后六十
年、嘉泰壬戌,被命起造朝;明年癸亥复见灯夕游人之盛,
感叹有作》诗。可知陆游有一家居临 安字仲俊之“从舅”。
《老学庵笔记》卷七有一则记载:
舅氏唐居正意,文学气节为一世师表;建炎初,避兵武
当山中,病殁。遗文散落,无复存者。
据此又知陆游有一病逝于湖北武当山的“舅氏”唐意,
字居正。
《渭南文集》卷二十六《跋唐修撰手简》云:
某之曾外大父质肃唐公守并州,故给事中吕公实 为幕


客。质肃为人方严,少许可,或面折人。临川王和甫,同时
在幕中,每言见 唐公退,辄汗满握。然遇吕公特欢,他客莫
敢望也。
可见陆游之曾外大父(即陆游母亲之祖父)为唐质肃公。
考《山阴陆氏族谱》载:
(陆)宰字钧„„娶唐质肃公孙。
陆宰为陆游父亲。此记载与陆游在《跋唐修撰手简》所述正合。亦可证陆游母亲为唐质肃之孙女。“质肃”谥号,
其名介,字子方,江陵人,《宋史》卷三 百一十六有传,称
其“为人简伉,以敢言见惮”,与陆游所记亦合。唐介有子
淑问、义问,孙唐 恕、恕弟唐意,均见《唐介传》附。是则
淑问、义问乃陆游之外祖父辈;唐恕、唐意是两位舅辈,与陆游母亲为兄妹行。史载:元衤右(1086-1093)中,义问起
知齐州提点京东刑狱、河北转 运副使。因文彦博推荐,加集
贤修撰。陆游《跋唐修撰手简》之“唐修撰”即是唐义问。
《宋史 》卷三一六叙恕、意兄弟云:
恕,崇宁初,为华阳令,以不能奉行茶法,忤使者,谢
病免归。 其弟意方为南陵令,亦以病自免。兄弟杜门躬耕。
恕寻以宣教郎致仕。靖康元年,御史中丞许翰言其高行 ,诏
起为监察御史。意亦以宰相吴敏荐,召对,而贫不能行,竟
饿死江陵山中
《宋史 》所载唐意“贫不能行,竟饿死江陵山中”,与


上引《老学庵笔记》“建炎初,避兵武当 山中,病殁”的记
载完全相符,且时间也相合。史载徽宗传位前除敏门下侍郎,
钦宗改元,靖康 元年正月初三迁枢密院事,则吴敏荐唐意当
在徽宗末。未久即靖康之变,故云“建炎初”病殁,亦与《宋
史》本传符。
据以上考述知《宋史》记载陆游“舅氏”两人:唐恕、
唐意;《诗稿》 载“从舅”—唐仲俊,与山阴唐诩、唐闳均
无关涉。
然又有说焉。笔者近检楼钥《攻愧集》, 又得陆游另一
外祖父辈唐之问,为淑问、义问之弟。《宋史·唐介传》只
提有子淑问、义问而未 及之问。《攻愧集》卷九十二《观文
殿学士钱公行状》载:
雍国父之问,质肃公(唐)介之幼 子,尝仕馆阁,以元
佑党废;娶晁氏,济北先生补之实为群众。
此“观文殿学士钱公”即钱端 礼,字处和。其父“钱忱
字伯诚,吴越王俶五世孙”,其祖“景臻,尚仁宗第十女秦
鲁国大长公 主”(《宋史·钱忱传》)。据《行状》,钱忱“任
少师潼”(按应为“泸”)川军节度史,累赠太师雍 国公,妣
唐氏,雍国夫人。故“雍国”即雍国夫人,唐之问女。证以
《宋史·钱忱传》“娶唐介 孙女,又晁迥外孙”,与楼钥《行
状》所记唐之问“娶晁氏”亦合。又王明清《挥麈后录》卷
七 载:“钱忱伯诚妻瀛(雍)①国夫人唐氏,正(按应为‘质’)


肃公介之孙。既归钱氏, 随其姑长公主入谢钦圣后于禁中,
时绍圣初也。”据以上各条互证可知,唐之问女雍国夫人为
钱 忱妻、宋仁宗第十女秦鲁国大长公主之媳,与陆游母亲同
为唐介之孙女。
但是,唐介是否仅三 子(淑问、义问、之问)、三孙(恕、
意、仲俊)、二女孙(陆宰妻、钱忱妻)呢?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删存》卷三比楼钥《攻愧集》又给我们多提供
了一子:
介字子方,荆南(按即江陵)人„„子淑问、义问、嘉
问、之问。
“之问”排行最后 ,与《攻媿集》“幼子”之说正合,
而伯淑问、仲义问也与《宋史·唐介传》所载相符。可见嘉
问之排行也当是准确的。关于嘉问之事迹,他书未见。唯清
人余怀《东山谈苑》有一条记载:“质肃公子 嘉问,绍圣初
谒时相,见一人朱衣象笏,为典客所拒,匐匐从门阃下入,
叹曰:‘士大夫汨丧廉 耻一至此乎!’拂衣径去。”②其与乃
父之刚直简伉如出一辙。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载:“唐
质肃介一日自政府归,语诸子曰:‘吾备位政府(按唐介熙
宁元年正月为参知政事),知无不言。桃李 固未尝为汝等栽
培,而荆棘则甚多矣。然汝等穷达莫不有命,唯自勉而已。’”
王俑《东都事略 》卷七十三也称介长子淑问“擢为御史,甚
有直声”。又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载:“唐垌与祖肃,父


询、叔介,兄淑问,称五豸。”按:“唐肃、唐询、唐垌,杭
州钱塘人,《宋史 》均有传,与江陵唐氏无涉,王应麟误。
此所谓“五豸”即五只獬豸。《异物志》载:“东北荒中有兽< br>名獬豸,一角,性忠直,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
正者。”故后世以为御史之补服。此“ 五唐”均任过谏官,
然询、垌阿附躁进,史有明文,与介、淑问不能比。而江陵
唐氏“直声动天 下”,是攸关唐琬之思想性格者。
然王珪《华阳集》为我们提供的情况更为详尽,不唯使
唐琬之家世大明,也足补史之遗: (唐)介五男子:淑问,殿中丞、监察御史里行;义问,
大理评事;待问,早卒;嘉问、之问,并太 常寺太祝。二女
子,以归淮南转运使,屯田郎中谢景温,卫尉寺丞王泰。六
孙男子:懋、太常寺 礼郎,愿、恕、意、愚,并秘书省校书
郎,凭,未仕。(《华阳集》卷三十七《唐质肃公介墓志铭》)
唐介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正月拜参知政事,二
年(公元1069年)三月逝。四年( 1071年)二月葬江陵龙
山之东,所谓“南望齐华,左云土梦”(《墓志铭》)。王珪
(10 19-1085年)其时“职在太史”并且是应王介诸子所求
而作,其有关江陵唐氏家世情况的记载,当 最为详实可靠。
只可惜没有载明女孙几人。
下面我们先搞清楚陆游的母亲是谁之女?与雍国夫人
为同胞姊妹还是从姊妹?


上引楼钥《行状》谓唐之问“尝仕馆阁,以元佑党废,
娶晁氏,济北先生补之实为群从”。又《 宋史·钱忱传》云
“娶唐介孙女,又晁迥外孙”。这两条记载为我们考察陆游
母亲究系谁女的问 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且看陆游《老学
庵笔记》卷七的一条重要记载:
先夫人幼多在外家晁 氏,言诸晁读杜诗“稚子也能赊”、
“晚来幽独恐伤神”、“也”字、“恐”字,皆作去声。
原来陆游母亲的外祖家是晁氏。而唐介四子(待问早卒
除外)唯幼子之问娶晁迥女孙,故雍国夫人(钱忱 妻)的外
祖家也是晁氏。将楼钥《行状》、《宋史·钱忱传》和《老学
庵笔记》所载互证,可知 陆游母亲与雍国夫人均为唐之问女,
乃同胞姊妹,非从姊妹。以下更佐证之:
一、陆游父亲陆 宰也常与晁氏诸子侄过从。可参见《老
学庵笔记》卷九“先君读山谷《乞猫诗》”条与晁以道(说
之)论“猫奴将数子”事。又晁冲之《晁具茨先生诗集》卷
二有《陆元钧宰寄日注茶》诗。
二、陆游幼时也常到外婆晁氏家。《老学庵笔记》卷十
有一则记载:“昭德诸晁③谓‘婿’为‘借倩’之 ‘倩’云。
近世方讹为‘倩盼’之‘倩’。予幼小不能叩所出,至今悔
之。”
由此可 见:唐介幼子之问是陆游的外祖父,外祖母晁氏
为晁迥曾孙女、诸晁姑母。(按楼钥云“补之实为群从” ,似


亦小疏,参见后注④;而雍国夫人(钱忱妻)为陆游之姨母。
据《华阳集 》知陆游的舅氏辈共六人,其排行是唐懋、
唐愿、唐恕、唐意、唐愚、唐凭,然只唱名无字。《宋史·唐
介传》虽附有唐恕、唐意传,但也有名无字。唯上引《老学
庵笔记》卷六有条云“舅氏唐居正意 ”,知唐意字居正,其
余五人均不知字。然有一例外者,知字而不知名,即《诗稿》
卷五十三所 云“从舅光州通守唐公仲俊”。据古代字行习惯,
仲俊当是老二唐愿。并以“从舅”字知仲俊与陆游母亲 不是
同胞,即非之问子。《尔雅·释亲·母党》:“母之昆弟为舅,
母之从父昆弟为从舅。”是 陆游母亲与雍国夫人同唐仲俊是
同祖(唐介)而不同父。之问唐介幼子,则唐愿仲俊之父当
是之 问兄长。现以两辈排行并佐以有关史料考论之:
陆游外祖辈:淑问、义问、待问(早卒)、嘉问、之问。
陆游舅氏辈:唐懋、唐愿、唐恕、唐意、唐愚、唐凭。
唐介逝于熙宁二年(1069年),《 宋史》本传说他享年
60,则当生于真守祥符三年(1010年)。淑问为长,《宋史》
本传载 :“哲宗立,司马光荐其行已有耻,难进,召为左司
谏,以病致仕,数月卒。”考《续资治通鉴》卷七十 八“神
宗元丰八年”(1058年)载:六月,司马光奏言“唐淑问行
已有耻,难进易退„„若 使之或处台谏,或侍讲读,必有裨
益”。冬十月,“唐淑问为左司谏”。然“数月卒”,当逝于元
丰九年(1086年)。假设淑问小介20岁,则仅享年五十有七。


唐懋,太常寺礼郎 ,南渡后无考:以其伯行,当为淑问子。
唐愿字仲俊,光州(今河南潢川)通守任当在靖康前,南渡后任职无考,然当官于临安,绍兴十四年元夕(1144年)招
陆游观灯可证(唐愿仲俊为淑问次子 ,证见后)。
再说义问:熙宁中辟京西转运司管勾文字,其章奏甚为
神宗所赏识,誉之为“风 力强敏”。元佑中起知齐州,提点
京东刑狱、河北转运副使。文彦博荐加集贤殿修撰。一度帅
荆 南,转知广州。后章惇秉政,借口弃渠阳诸寨,于哲宗绍
圣元年(1094年)九月贬为舒州团练副史。 《宋史》本传说
“后七年,复故官,知颖昌府,卒”。《宋史》对义问的卒年
说得含糊。然需特 加提出的是义问复官不到一年,即被列入
“元佑党籍”,《宋史》对此未一字提及,可谓粗疏。毕沅《续
资治通鉴》卷八十八“徽宗崇宁元年”(1102)载:九月已
亥,御批付中书省一百一十七名 所谓“奸党”,并御书刻石
于端礼门,义问也不幸被列入“余官秦观等四十八人”之中。
这是以 蔡京为首的所谓“新党”对元老重臣的一次严重打击,
其中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苏轼兄弟、陆游祖 父陆佃、
秦少游、黄庭坚、晁补之等都在“籍”中。据陆心源《元佑
党人传》所载,蔡京后来进 一步罗织到三百零九人,外路州
军与监司长吏厅也立石刊刻以示众。又,凡入“籍”者并连
及其 子弟“毋得官京师”,对其子弟于地方任职者,也要“验
付身令召保二人依条式声说委保”(《元佑党人 传》卷五),


实属编管监视。
所以,义问之子受牵连当远胜陆游其他之舅氏( 楼钥《行
状》云,连义问弟之问也“以元佑党废”,被赶出馆阁)。像
唐愿仲俊可通守光州,而 南渡后能于行在为官,当不会是义
问之子,是所以定其为淑问次子也。
按排行,第三唐恕、第 四唐意居正,当是义问子。《宋
史》本传:“恕,崇宁初,为华阳令,以不能奉行茶法,忤
使者 ,谢病免归。其弟意方为南陵令,亦以病自免,兄弟杜
门躬耕”。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一、崇宁初, 其父义问
病逝前后,兄弟两人即从秘书省被赶出,居官都只不过“七
品芝麻”;二、所谓“不能 奉行茶法”,不过是借口,一个“谢
病免归”,一个“亦以病自免”,分明是鉴于政局险峻,被迫
辞官;三、兄弟统一行动,唐意见兄“谢病免归”,“亦以病
自免”,一个“亦”字道出个中真谛;四 、归江陵后“兄弟
杜门躬耕”,与农夫野老为邻。最后,到了靖康元年唐恕才
因人荐召为监察御 史,而唐意则贫病交迫,“饿死江陵山中”。
以上情况下能不认为与义问之被列入“元佑党籍”有关。所
以笔者以其两辈排行参照史事定恕、意为义问之子。
剩下愚、凭应是嘉问之子。因为如果是之 问的儿子,则
是陆游的亲舅舅,相互过从定多,不可能在八十五卷《诗稿》、
五十卷《文集》中 一点记载都没有。所以之问就只有两个女
儿:陆游母亲(陆宰妻)、钱端礼母亲(钱忱妻)。


下附《唐、陆、晁、钱四家五代关系简谱》(无关本文
者概不列入):
(黄世中按:《四家五代关系简谱》无法移入博客,只
好略去)
上表我们把唐琬列为唐意之后,下面就集中谈谈唐琬为
什么是唐意之女?
上引周密《 齐东野语》卷一云,“于其母夫人为姑侄”。
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二有一则记载:
放翁 少时,二亲教督甚严。初婚某氏,伉俪相得。二亲
恐其惰于学也,数遣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 某氏
改适某官,与陆氏有中外。一日通家于沈园,坐间目成而已。
翁得年最高,晚有二绝云(按 《沈园》二首,略)。旧读此
诗,不解其意。后见曾温伯言其详。温伯名黯,茶山孙,受
学于放 翁。
以上两家都是南宋人的说法:周说陆游母亲是唐琬的姑
母,刘说陆游与唐琬是中表兄妹。 但都没有说明唐琬是陆游
哪一位舅舅的女儿。其中周密还杜撰出一个唐闳来,上已辨
明,山阴唐 氏不是江陵唐氏。
然则懋、愿(仲俊)、恕、意(居正)、愚、凭六人,谁
是唐琬之父呢?
首先,唐琬不会是唐懋、唐愚、唐凭的女儿,陆游诗文
集中对这三们舅氏从无一字提及。


陆游对唐琬一往深情,二十岁时有《菊枕诗》(不传);
二十七岁沈园题壁,作《钗 头凤》词;四十六岁入蜀途中作
《重阳》诗;五十九岁严州任上有《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
有感 》二绝;六十八岁偶到沈园,见四十年前题壁,作《禹
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 一到,而
园已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然》一律;七十五岁有《夜
闻“姑恶”》、《夜雨》、 《沈园》诸作;七十七岁有《禹寺》
诗;八十二岁又有《夜闻“姑恶”》及《城南》二首;八十
三岁作《禹祠》;八十四岁最后一首悼念唐琬的诗是《春游》: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
不堪幽梦太匆匆。
一个对妻子 如此钟情的诗人,怎么可能对她的父亲一字
都没有提到呢?所以唐懋、唐愚、唐凭应首选排除。
其次说到唐愿仲俊。看来很有一些人相信唐琬的父亲应
为唐仲俊,因为二十岁那年有招游观灯事,而陆 游和唐琬结
婚姻也似在此年前后。其实这个看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曹济平著《陆游》一书云: “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
春正月十五日,临安城内大张灯火,庆祝元宵佳节。这一天,
陆游到临安舅父唐闳(字仲俊)家,见到了表妹唐琬,夜晚
一同观灯„„”显然,曹先生承周密说而增“ 唐闳字仲俊”
及与唐琬“一同观灯”云。曹说不知何据!上引《剑南诗稿》
卷五十三有题云《结 兴癸亥,余以进士来临安,年十九;明


年上元,从舅光州通守唐公仲俊招观灯。后六十年 ,嘉泰壬
戌被命起造朝;明年癸亥,余以见灯夕游人之盛,感叹有作》。
此诗题当是曹先生所据 ,但并无“闳字仲俊”之说。且唐闳
为郑州通判,而仲俊为光州通守,官职也不合。再说唐闳为
唐诩长子,应为伯行,也不能字仲俊。又诗云:“随计当时
入帝城,笙歌灯火夜连明。宁知六十余年后, 老眼重来看太
平。”也并无陆游、唐琬“一起观灯”事。
或曰:仲俊虽非唐闳,却可能是唐琬 的父亲,笔者以为
这也不可能,其理由有三:仲俊为陆游母亲之从兄,陆游与
唐琬仳离时尚健在 ,如何可以把从兄的女儿娶来为媳后,在
无任何理由(“恐其惰于学也”、弄孙情切都是借口)的情况< br>下援“七出”之条而赶走呢?揆之以理,甚不合也!度之以
情,更难说通,所以最不合情理。此其 一。唐仲俊靖康变前
为光州通守,官非小也;南渡后居临安供职,并非失势,女
儿无故被遣,难 道能轻易罢休吗?即使不讼之官府,也总要
请显赫之亲戚来秉公断处,如钱忱伯诚和雍国夫妇。史载高< br>宗即位时,钱忱“拜检校少保、泸川节度使、中太一宫使,
御书“忠孝之家”赐之,进开府仪同三 司”(《宋史·钱忱传》),
更不用说他那大长公主的母亲了(陆、唐解缡时大长公主尚
在世) 。此其二。唐琬果真是仲俊女,那么被出之后当自山
阴回娘家临安,即使再适也应在临安,因何又却住山 阴,且
又再适山阴赵某而有数年后沈园重逢之事?这些都是令人


想不通也说不通 的事。此其三。根据以上三条,可断唐琬非
仲俊之女。
最后就只有在恕、意之间了。那么唐琬是唐恕之女还是
唐意之女呢?
上引王珪《唐质 肃公介墓志铭》“愿(仲俊)、恕、意、
愚并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官阶虽低,但属秘省清资,< br>接近皇帝宰辅,引荐提拔都快,可是“元佑党籍”以后,因
义问被列入“奸党”,诸兄弟全部被出 秘省。唐愿仲俊还有
光州通守(其父淑问早逝,无关党籍),而恕、意则只有华
阳令、南陵令这 样的“芝麻官”了。到后来则连“芝麻官”
也保不住,就只好“杜门躬耕”。《宋史》本传载,靖康元年 ,
由于御史中丞许翰的推荐,唐恕诏起为监察御史,若有家眷
儿女当也一并带至汴京,南渡后无 从稽考。至于唐意,那是
明明白白写着“饿死江陵山中”,而且是“贫不能行”、“避
兵于武当 山中”而“病殁”的。唐意死后,当有妻女或孤女
留下,那只好投奔临安伯父仲俊家或山阴从姑丈陆宰家 了。
要知道建炎年间不论士庶人等大多跟着高宗乘舆奔窜,临
安、山阴有亲戚在,正是投奔之地 。像赵明诚死后,李清照
就是跟着乘舆在浙东绕了一大圈。这样的推度应该说是有根
据的。至于 唐琬投奔仲俊家或陆宰家,似应是山阴陆家。从
陆游的“悼亡诗”来看,唐琬婚前似有较长时间居住在山 阴。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曹植《洛


神赋》:“ 翩若惊鸿。”这是形容唐琬作为少女在春波桥上轻
盈挪步,影照春水的美丽姿态。“沈家园里花如锦,半 是当
年识放翁”。说明当年两人青梅竹马,穿行于繁花绿叶之中。
或以为刘后村说有歧义,认 为“与陆氏有中外”者应为
“某官”,而非“某氏”。其实据《四家五代简谱》表可知,
某氏( 唐琬)与陆游,与“某官”(赵士程)实互为中表:
陆游姨母为宋仁宗第十女秦鲁国大长公主之媳,则陆 游与宗
室赵士程可称有中表关系。而大长公主媳雍国夫人与陆游母
亲又是同胞姊妹,则与唐琬乃 是等距离之亲戚,均为唐琬之
从姑母,则唐琬与陆游,与宗室赵士程自是互为中表。

陆唐婚变的原因
——附说唐氏之名讳
陈鹄《耆旧续闻》云:“放翁先室内琴瑟甚和 ,然不当
母夫人意,因出之。”刘克庄《后村诗话》云:“放翁少时,
二亲教督甚严。初婚某氏 ,伉俪相得。二亲恐其惰于学也,
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周密《齐东野语》
云 :“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陈云“琴瑟甚和”,刘、
周云“伉俪相得”,可见陆游与唐氏夫妻关系 和洽,感情深
挚,其致解缡,为父母所逼。然二亲何以逼其解缡?陈云“不
当母夫人意”,周亦 只云“弗获于其姑”,未言明何因。刘克
庄则挑明原因:“二亲教督甚严”,“二亲恐其惰于学也”。( 按


马端临《文献通考》则据《后村诗话》云:“放翁初婚某氏,
颇倦于学,严君 督过之,竟至仳离。”)但仍然是含混其词:
为什么“教督甚严”、“恐其惰于学”必须逼迫儿子与媳妇 离
婚?个中若非有重大缘故,就极不近人情了。
目前学界对陆唐婚变原因大致有四说: (一)认为陆游婚后沉溺于“闺友的温馨”,有悖于父
母对儿子“匡时济世”的期待,即“父母的希 冀与陆游的行
为有了矛盾”,所以“迁怒于新媳,”“逼令休弃”。此说即刘
克庄“惰于学”的 引申和发挥,可以称为“惰学说”。严迪
昌先生主此说。
(二)认为婚变的主要原因,是陆游 于二十岁应试时上
疏论恢复,指斥朝政(所谓“顷游场屋,首犯贵权”、“名动
高皇,语触秦桧 ”)因而落取,父母迁怒于媳妇,借口唐氏
不育而逼迫解缡,可称为“语触秦桧说”。笔者主此说。 < br>(三)认为“唐氏被出,与不能生育有关”,“大约陆母
‘弄孙’心切,而‘谗言’又非常恶毒所 致”。此或可称为
“不育说”。齐治平先生主之。
(四)认为陆唐婚后,“两情相悦,冷淡了 母亲,引起
母亲的嫉妒”,“这种嫉妒是造成婆媳不和引起陆游婚变的要
害。”这第四种原因可 称为“嫉妒说”。王菁、汤梓顺先生主
之。
以上四种婚变原因说,“嫉妒说”明显根据不足, 请参


见王菁、汤梓顺《陆游婚变溯实》(《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5
年第1 期)。当然,心胸狭隘的母亲,尤其是寡母对于孤子
与媳妇的“亲热劲”,可能会产生如王、汤二人所云 引起“嫉
妒”。而陆游兄弟四人,并非孤子,陆父宰又尚健在,陆母
因第三子与媳妇的亲热而“ 嫉妒”至于逼迫儿媳解缡,很不
合情理。其次是“不育说”。齐治平先生根据《夏夜舟中闻
水鸟 声甚哀,若曰“姑恶”,感而作诗》云“所冀妾生男,
庶几姑弄孙;此志竟蹉跎,薄命来谗言”,就断定 婚变原因
“与不能生育有关”,根据也明显不足。齐先生对此亦云“很
难索解”:“陆游与唐氏 自结缡至仳离,中间不过数年,何以
知其便不能生育,竞至援‘七出’的第一条罪状来把她休归
母家,则又很难索解。”正因为“很难索解”,故不能将“不
育说”定为婚变的原因,充其量只能算陆母 的一个借口。关
于“惰于学”之说,认为这是“二亲”赶走媳妇的原因,但
笔者以为绝不是本质 的原因,恐也只是借口。首先“二亲”
只是“恐其惰于学”,“恐”,怕、耽心之谓,只是耽心,说明陆游非已然“惰于学”。其次,青年陆游并不“惰于学”。
十六岁就奋身为举子业。《剑南诗稿》 卷十五《灯笼》诗云
“我年十六游名场”可证。十七岁即从曾几学作诗,《诗稿》
卷四十九《小 饮梅花下作》自注云:“予自年十七、八学作
诗。”又《诗稿》卷五十四《目昏颇废观书,以诗记其始,
时年七十九矣》云:“少时业诗书,慕古不自量。晨暮间弦


诵,左右纷朱黄。积 书山崇崇,探义海茫茫。同志三四人,
辩论略相当。落笔辄千言,气欲吞名场。忽然六十年,绿鬓
久已霜。”七十九岁逆推六十年,为十九岁。以上说明陆游
自十六岁至十九岁是非常勤奋的,怎能说“ 惰于学”呢?尤
其“落笔辄千言,气欲吞名场”,说明青年陆游对自己能够
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是 充满信心的。因此“恐其惰于学”,也
只是“二亲”赶走媳妇的一个借口,绝非本质原因。
那么陆唐婚变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陆游排行第三,不能由“恩荫”取得官职,因此通过科< br>举考试是他登上仕途的唯一出路。“二亲”希望陆游考中进
士,自是情理中事。但陆游十六岁“游 名场”,二十岁应试
落第。而这次落第又非“试不及格”,则笔者推论为陆游于
考试中上疏(或 对策)中指斥朝政,语触秦桧所致。唐琬父
亲唐意“文学气节为一世师表”,因金兵围困,“竟饿死江陵
山中”(《宋史》卷三一六《唐介传》附);国恨家仇,唐琬
的抗金爱国思想对陆游在考试中上 疏“指斥朝政”、“语触秦
桧”、“首犯贵权”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二亲”才迁怒
于媳妇 身上,非逼其解缡不可。
这样分析的关键是:陆游二十岁应试时是否存在“语触
秦桧”、“首 犯贵权”的事?回答是肯定的。证如下:
一、《剑南诗稿》卷六十三《记梦》诗云:“少日飞扬翰墨场,忆曾上疏动高皇。”按“少日飞扬翰墨场”,当指十九、


二十岁时至临安应试 事。《诗稿》卷五十二《武林》自注云:
“绍兴癸亥(按绍兴十三年,1143),予年十九,以试南省
来临安,今六十年矣。”又《诗稿》卷六十三《读王摩诘诗,
爱其“散发晚未簪,道书行尚把” 之句,因用为韵,赋古风
十首,亦皆物外事也》之十云:“二十游名场”。可见十九、
二十岁应 进士举曾上疏高宗,并且震动了高宗,所谓“上疏
动高皇”也。自然,疏中什么内容已不得而知,但四十 七岁
时所作《记梦》诗却吐露了此中消息。《记梦》云:“梦里都
忘困晚途,纵横草疏论迁都。 不知尽挽银河水,洗得平生习
气无?”原来上疏内容为“论迁都”建康,主张北进,反对
苟安。
二、《渭南文集》卷二十二《放翁自赞》云:“名动高皇,
语触秦桧。身老空山,名传海外。” 这里的“名动高皇”,与
“少日”的“上疏动高皇”应是一回事。且“名动高皇”下
紧接“语触 秦桧”,可见,“上疏动高皇”当是反对秦桧的对
金议和(如迁都建康就是当时主战派的重要主张),就 自然
要“名动高皇,语触秦桧”。这就是二十岁时考试被黜的本
质的原因。
三、《渭 南文集》卷七《答人贺赐第启》云:“顷游场屋,
首犯贵权„„讼刘之下第,空辱公言;与李贺而争名, 几成
奇祸。”按“顷游场屋”,当指应试;“首犯贵权”即“语触
秦桧”。这里用刘与李贺事, 可知陆游实于考试被黜。按刘


字去华,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考
试,在对策中猛烈抨击宦官乱政,要求“持兵柄以归于将”,
指出唐王朝正面临“天下将倾, 海内将乱”的局面,因此遭
到当权者的忌根,结果被罢黜不取,陆游在《自赞》中用刘
事,实比 况自己上疏指斥朝政因而“名动高皇,语角秦桧”
而被黜。
正因为陆游在应试时上疏直斥朝政 ,“名动高皇,语触
秦桧”,而此又与唐琬之影响有关,“几成奇祸”(《放翁自
赞》),所以 “二亲”才迁怒于媳妇,逼迫他们解缡,虽“琴
瑟甚和”、“伉俪相得”而“竟绝之”,“与妇诀”。这 才是陆
唐婚变的本质的原因。
下面附带说一下唐氏之名讳。宋《耆旧续闻》、《后村诗
话》、《齐东野语》三家均未载唐氏其名。今或云“唐琬”,
或写作“唐婉”。按,唐氏其名,最早见 于清凉道人《听雨
轩笔记》卷三:
“陆放翁之夫人曰唐琬,与其母为姑侄。”
又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二(又见况氏《香东漫笔》):
“放翁出妻为作《钗头凤》者,姓唐名琬。”
两家均为清代记述,而未详其所自出。至于“唐婉”,
当是今人误记。
下面“以诗证名”,从陆游诗中提供一点“蛛丝马迹”,
似乎亦应以“琬”为是。

< p>
宁宗庆元元年乙卯(1195),陆游已年七十有一,有诗
《十月二十八日夜鸡初鸣时,梦 与数女仙遇,其一作诗示予,
颇哀怨,如人间语,惟末句稍异。予戏之曰:“若无此句,
不可为 神仙矣。”其一从旁戒曰:“汝当勿忘此规。”作诗者
甚有愧色。予颇悔之。既觉,赋两绝句以解嘲》。 诗云:
王姝眉带翠连娟,弄翰闲题小碧笺。
人世愁多无著处,故应分与蕊宫仙。

虹作飞桥蜃吐楼,君仙来赋海山秋。
玉姝定自多才思,更与人间替说愁。

此诗虽托梦境,笔者疑其为悼怀唐氏:特借梦境拟想唐
氏逝后升入蕊珠仙宫,成为仙女,然终省记其解 缡之苦,故
其作诗“颇哀怨,如人间语”。诗云“人世愁多无著处”,又
云玉姝“更与人间替说 愁”,是其想象唐氏于仙宫也为诗人
“分愁”。此诗关键在“玉姝”字透露玄机:“玉”,隐寓唐
琬其名。琬,美玉。《楚辞·远游》:“吸飞泉之微液兮,怀
琬琰之英华。”洪兴祖补注:“琬音宛, 琰音剡,皆玉名。”
琬为玉名,则诗中玉姝似为唐琬之隐称。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乙:
陆游,字务观„„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
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


元韦居安《梅石间 诗话》亦云:
陆放翁名游,字务观。“观”字系去声。或 云其母梦秦
少游至而寤,遂生放翁,因以其字命名,而名为字。
按陆游外祖母为晁宗悫女孙, 其群从亲者有咏之、说之、
冲之、贯之、补之。而晁补之与秦观等均为苏轼门生。而陆
家本与秦 观亦有过从,故陆母会梦见秦观。看来,秦观诗词
轶事,陆游当十分熟稔。或者“玉姝”之称亦从秦观《 水龙
吟》诗嵌入楼琬名得到启发。按秦观《水龙吟》有“小楼连
苑横空”、“玉佩丁东别后”语 ,用以记念所爱楼琬字东玉之
女子。词云:“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朱帘半卷,
单衣 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卖
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玉佩丁东别 后,怅佳
期参差难又。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
柳边深苦,不堪回首。念多 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
宋曾季豸里《艇斋诗话》以为少游词“小楼连苑横空”藏“楼
琬”二字。而《宋人轶事汇编》引《山谷诗注》亦以为“玉
佩丁东”句,藏楼琬之字“东玉”二字。看来 拆字嵌名入诗
词在宋代并非个别。陆游之以“玉姝”隐寓唐琬其名,也非
不可能。
又 ,陆游《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云:“香穿客
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又云:“玉骨久成泉 下土,墨
痕犹锁壁间尘”。诗中“玉骨”亦绾合多层意思:表层自指


唐琬的骸骨 。王安石《悼慧休》“玉骨随薪尽,空留一分香”
可证。而以“玉骨”美称梅花枝干,则是又一层意义。 然“玉”
仍隐有唐琬之名,亦寓其清瘦秀丽苗条的体态。李商隐《偶
成转韵七十二句》云:“玉 骨瘦来无一把。”向子堙《丑奴儿·宣
和辛丑》词云:“无双亭下琼花树,玉骨云腴,倾国称姝,
除却扬州是无处。”是为深层义。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
“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 :‘烟姿玉骨,世
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故玉骨、梅花、逝去的唐琬的
债影,是三亦是 一。梅花,作为放翁诗中的一种符号,其所
指自然不只是唐琬的债影,但喻指或象征唐琬,则有多首咏< br>梅的诗可以证明。除上引诗云“香穿客袖梅花在”外,三十
岁时所作《看梅绝句》云:“梅花有情 应记得,可惜如今白
发生。”四十九岁时所作《梅花》云:“尤怜心事凄凉甚,结
子青青亦带酸 。”同年作《十二月初一日,得梅一枝绝奇,
作长句。今年于是四咏此花矣》云:“尽意端相终有恨,夜
寒皴玉倩谁温?”五十五岁时所作《梅花》,自注:“临川道
中,见梅花数树,憔悴特甚。”诗 中有云:“我与梅花有旧盟,
即今白发未忘情”又云“惟恨相思太瘦生”,又云“试倩羁
鸿为寄 声”。又五十八岁作《九月晦日作》云:“山路清寒近
探梅”,“一片愁从万里来”。又五十九岁时作《 别梅》云:“万
点梅花掠地飞”,“子满枝时事更非”,“自古钟情在吾辈,尊
前莫怪泪沾衣” „„见梅伤感、相思、钟情、凄凉、肠断、


终有恨、债谁温,甚而云“梅花有情应记得” ,“我与梅花有
旧盟,即今白发未忘情”。我们不难在玉、梅的意象中,看
到唐琬的债影,“玉 姝”之隐射唐氏,唐氏之名琬而非“婉”,
似可于此得之。

《钗头凤》应为沈园题壁词

(一)质疑之点
自清代乾隆以降,开始有学 者对《钗头凤》为沈园题壁
词提出质疑。首发“不足深信”者,为海盐张宗木冉。张在
《带经堂 诗话》卷下八“附识”中云:“世传放翁出其夫人
唐氏,以《钗头凤》词为证„„疑亦小说傅会,不足深 信。”
然张只“疑”而未有论驳。稍后,有吴骞《拜经楼诗话》云:
“玩诗词中语意,陆或别有 所属,未必曾为伉俪者。”并特
别指出周密《齐东野语》“所叙风月前后尤多参错”。其后有
吴 衡照在《莲子居词话》中亦疑《钗》词“殆好事者从而为
之”。然两吴亦未尝细考。因此,二百年来无多 大反响,大
多数论者、读者仍以《钗头凤》为沈园题壁之词,少有疑者。
直至解放以后,五十 年代,对《钗头凤》之质疑又起。
1957年4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疾风选注之《陆放翁诗词
选》,第一次披露了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的质疑:“近人夏承
焘教授以为《钗头凤》词艳,不合唐氏身份 ,‘宫墙柳’一


语,不合山阴环境,‘东风恶’如指其母,亦复可疑。又说:
这 词在放翁词中前后各首,均为陆游在蜀赠妓之作,(按已
查阅前后各首,非是),疑这首非沈园题词。” 疾风对夏先生
的见解十分信服,认为“说法实很可信。为了这首词,已为
社会所熟知,故仍选注 供参考”。《陆放翁诗词选》初版即印
行二万余册,故此说影响甚大。但是1959年11月,中国青< br>年出版社出版夏承焘与盛静霞二先生合撰之《唐宋词选》,
虽对《钗头凤》是否沈园题壁词提出疑 问,但并未如疾风《诗
词选·钗头凤》笺转述之辨据,只是简约地说:“这首词据
周密的《癸辛 杂识》记载,是(陆游)离婚后不久在沈园碰
到唐琬作的。此说可信与否还不能断定。”大约因为是青年
读物,限于体例,故未作论证。至1962年6月,夏先生在
温州师院的一次学术报告中曾略为 论及,以为“红酥手”不
合唐琬身份,而绍兴从未建都,没有皇宫,“宫墙”似指五
代时蜀国宫 殿。笔者为此曾专程至先生下榻之温州地区柴桥
巷招待所(今温州饭店)求教,并就“宫非殿乃墙垣”解 与
先生一起讨论。夏先生以为“可备一说”。先生为词学大师,
治学严谨,非有凿凿之据,则只 疑而不断。故当1981年6
月与吴熊和先生合撰《放翁词编年笺注》出版时,其笺《钗
头凤》 仍未予否定,云“务观二十余岁时,在山阴游沈氏园,
遇其故妻唐氏作此词”,肯定《钗头凤》为沈园题 壁词。至
1981年9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唐宋诗词探胜》,吴熊


和先生 则明确指出:“《钗头凤》一词,当为在成都时的冶游
之作,周密《齐东野语》等附会为沈园题壁词,恐 不足信。”
至1982年1月,吴先生又在《陆游<钗头凤>词本事质疑》
中,系统地阐述了《 钗头凤》非沈园题壁词之见解。吴先生
从三个方面提出质疑一、陈鹄、周密两家之说多抵牾处;二、词意及词中时地与唐氏身份不合;三、《钗头凤》词调流行
于蜀中,陆游是承蜀中新词体而作的。( 见《文学欣赏与评
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版)。此后,周本淳先生
在《陆游<钗 头凤>主题辩疑》中也提出《钗头凤》“是对于
当年狎游之事的回忆”的看法。其辨疑之主要论据与吴熊 和
先生大略相同,惟又“从当时礼俗推测”,作者以为“古代
妇女被丈夫遣离,照例应送回娘家 „„只有对妓女出身之
妾,才可能藏之别馆”云。(按唐琬籍贯江陵,父已病殁,
实为孤女,如 何送去?)
自宋至于今,共有以上六家(清张宗木冉、吴骞、吴衡
照及夏承焘、吴熊和、周本 淳三先生),以为《钗头凤》非
沈园题壁词。其中以吴熊和先生观点最明确,提证最多。归
纳各 家见解,约有以下数端:
(1)陈鹄、刘克庄、周密三家所记互相抵牾,可见即
在宋代已是一 桩难断公案,因系传闻,故不可信。
(2)《钗头凤》词原名《撷芳词》,而上下片各添三字
的“新体词”流行于蜀中,绍兴末是否已传至山阴,很可怀


疑,故疑《钗头凤》为蜀中冶 游之作。
(3)从《钗头凤》词本身看,非哀感夫妻解缡,更似
“冶游”、“狎游”、“蜀中 赠妓”之词。
此项细分又有多个“疑点”:一、“红酥手”太艳,不合
唐琬身分;“凤州三出 ”手、酒、柳,证《钗头凤》不可能
为咏前妻之词。二、“宫墙柳”之“宫”,地点不合,绍兴从
未建都,没有皇宫,“宫”当指成都五代后蜀之宫殿,具体
说,似指故蜀燕王宫,即陆游蜀中诗多次提 到的“张园”。
三、“东风恶”若指其母,亦复可疑,陆游当无骂母亲为“恶”
之道理。四、时 令景物皆不合,陆游怀唐琬诗总是和梅花联
系在一起,相逢时令应在初春,与“桃花落,闲池阁”,时、
景皆不合。五、“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对于已经改嫁了的
唐琬,亦太无顾忌了,所谓于“礼 ”不合。
(二)题壁为陈鹄所亲见
关于因陈鹄、刘克庄、周密三家记载之有抵牾处,从而< br>否定《钗头凤》为沈园题词,在情理与逻辑上均不足辨。陈
鹄为目击者,具见“笔势飘逸”,且与 陆游长兄陆子逸过从
甚密。(证见下)刘克庄出生时,放翁已年六十三,后于陈
鹄,且传闻所从 来为曾温伯,虽受学于放翁,然终不及陆子
逸所知为详。再说,刘之所记简约(未及《钗头凤》词)并< br>不说明其不知有《钗头凤》之题壁。放翁逝时,刘克庄才二
十三岁。刘为福建莆田人,其未及见沈 园题壁,亦情理中事,


且题壁于放翁逝后未久即“不复有矣”。陈鹄云:“此园后更许氏,淳熙间,其壁犹存,好事者以竹木护之,今不复有矣。”
按题壁泯灭时间当在1215年即放 翁逝世五年以后,刘克庄
自未及见。《耆旧续闻》卷六云:“余乙亥岁为滁教。”则为
宁宗嘉定 八年(1215),时放翁已下世五年,陈鹄亦当在七
十岁左右。其云“今不复有矣”,则在放翁逝后数 年间。考
放翁八十二岁(1206)作《城南》诗云“尘渍苔侵数行墨,
尔来谁为拂颓墙”,八 十三岁(1207)作《禹祠》云“故人
零落今何在,空吊颓垣墨数行”,八十四岁(1208)作《禹
寺》云“绍兴年上曾题壁,观者多疑是古人”。可见放翁逝
世前,沈园题壁虽破败倾颓而字迹仍 存。陈鹄云“今不复有
矣”,其在放翁逝后无疑。前后连贯,更可信陈鹄所云之不
妄。刘克庄生 亦太晚,未及见题壁,故虽传闻自曾温伯,未
记入《后村诗话》,也情理中事,不可以后村之未记载而否
定陈鹄之所载。至于周密,宋亡十余年后(1291)始成《齐
东野语》,距沈园题壁恰为一百 五十年,兼之传闻,记纂难
免错误,论者每责周密之误记,却信周密言唐琬嫁赵士程之
说,是否 有“各取所需”之嫌!至少,周密所记并非全是乌
有。而即令周密不同于陈、刘二公,亦不可推论陈鹄为 不可
信。此之谓“论据推不出论点”。
《耆旧续闻》卷十云:

< br>余弱冠客会稽,游许氏园,见壁间有陆放翁题词云(略)。
笔势飘逸,书于沈氏园,辛未三月题。 放翁先室内,琴瑟甚
和,然不当母夫人意,因出之。夫妇之情,实不忍离。后适
南班士名某,家 有园馆之胜。务观一日至园中,去妇闻之,
遣遗黄封酒果馔,通殷勤。公感其情,为赋此词。其妇见而< br>和之,有“世情薄,人情恶”之句,惜不得其全阕。未几,
怏怏而卒,闻者为之怆然。此园后更许 氏,淳熙间,其壁犹
存,好事者以竹木来护之,今不复有矣。

这一则记载说明:沈 园壁间所题为《钗头凤》词,是陈
鹄所亲见,并指明其为弱冠客会稽时游许氏园时所见。按陈
鹄 生当高宗绍兴后期,弱冠时沈园已经易主,为许氏园。观
其云“淳熙间,其壁犹存”,则陈鹄游许氏园当 在淳熙前即
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时距放翁题壁不到20年,故能
见其“笔势飘 逸”。
关于陈鹄生平,鲍廷博《耆旧续闻》附识云:“鹄,宋
南渡人,其行事无可考见。”考 《耆旧续闻》卷二载与陆游
长兄陆淞(字子逸)交游事:“陆辰州子逸,左丞农师之孙,
太傅公 之元孤孙也。晚以疾废,卜筑于秀野,越之佳山水也。
公放傲其间,不复有荣念;对客则终日清谈不倦, 尤好语及
前辈事,纟丽纟丽
倾人听。余尝登门,出近作《赠别》长短句以示公,其

< p>
末句云:‘莫待柳吹绵,吹绵时杜鹃。’公赏诵久之。是后,
从游颇密。”此可证陈鹄弱冠 确曾“客会稽”。考《山阴陆氏
族谱》,陆子逸生于北宋徽宗大观三年已丑(1109),逝于南
宋孝宗淳熙九年辛酉(1182),年七十三。此条云:“晚以疾
废,卜筑于秀野”,是陆子逸晚年因 病隐居山阴。与陈鹄所
云“弱冠客会稽”、“登门”、“从游颇密”,时间正合。其时
正放翁入 蜀前后,故鹄客会稽时,未及拜识放翁。其所见沈
园题壁及所闻陆游婚变事当来自陆游长兄,可信度很高 。陆
子逸“终日清谈不倦,尤好语及前辈事”。同条载陆子逸为
陈鹄说东坡《贺新郎》乃咏侍妾 榴花事甚详。又同卷第五条
云:“曩见陆辰州,语余以《贺新郎》词,用榴花事,乃妾
名也。退 而书其语,今十年矣。”笔端良多感慨。盖十年后
子逸早已作古(淳熙九年,1182),故有此慨叹。 是亦可佐
证陈鹄弱冠后确曾游会稽,与陆游长兄过从“颇密”。又卷
第四载:“内翰洪公帅会稽 日,余尝乘间问曰:‘禹穴有二处,
其一在禹庙告成观,穴上有窆石是也。其一去禹庙十余里,
名曰阳明洞天,即稽山麓„„未知孰是?’公云(略)。又
问:‘若耶溪去镜湖二十余里,乃一小涧水, 溪旁人烟极萧
条,但有云门寺犹存焉。唐人诗中多言若耶溪畔采莲女,何
也’?公曰(略)。” 按“内翰洪公帅会稽,指洪适(洪皓长
子,洪迈长兄)晚年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适于孝宗乾道
元年五月任翰林学士,故称“内翰”。据吴廷燮《南宋制抚


年表》卷上引《盘洲集年谱 》载,洪适“乾道二年七月十八,
以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知绍兴府,四年三月,提举临安
府 洞霄宫”,与《宋史》本传云“三月,除观文殿学士、提
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寻起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 ”亦合。是
知洪适“帅会稽”在孝宗乾道二年七月至四年三月,恰为陈
鹄“弱冠客会稽”时。由 此可见,《钗头风》“笔势飘逸”,
为沈园题壁词,确为陈鹄所亲见,其所闻来自陆游长兄陆淞,
亦可信。
又《钗头风》题壁时间,周密云绍兴乙亥岁(1155),
陈鹄云、“辛未(11 51)三月题”,当以陈鹄记载为确。放翁
《剑南诗稿》为严格编年诗,考之记有年份之诗均合。如六< br>十三岁时作于严州任所的《余年二十时,尝作菊枕诗„„》
云“唤回四十三年梦”,六十三岁逆推 四十三年,恰二十岁。
所以,光宗绍熙三年(1192)、六十八岁时所作《禹迹氏南
有沈氏小 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自当以“辛未
三月题”为确,逆推四十一年恰为辛未(1151陆游 二十七岁),
故云“四十年前”,若是乙亥,则仅三十七年,不可云“四
十年前”。
又附带说一下唐琬之卒年。陈鹄云“未几,怏怏而卒”,
周密云“未久,唐氏死”,均未言明唐琬卒于何 年。按宁宗
庆元五年(1199),放翁作《沈园》诗云“梦断香消四十年”。
梦断,梦醒。“ 人生如梦”,故“梦醒”常喻指人之亡逝。香


消,香消玉殒,特指年轻美貌女子的死亡。 故此“梦断香消”
不应指解缡或沈园重逢,而是借指唐琬的亡逝。自庆元五年
(1199)逆推 四十年,则唐琬当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已卯
(1159)陆游三十五岁任福州决曹时。
陈鹄 的记载应该说是非常严谨的。唐琬和词,只说“有
‘世情薄,人情恶’之句,惜不得其全阕”。并且,只 说“其
妇见而和之”,并未如后世演为戏剧者(艺术自可虚构)言
唐琬和词亦题于沈园。此“世 情薄,人情恶”当是陈鹄客会
稽传闻所得,亦可见陆子逸(或他人)并未附会妄云。今所
传唐琬 和词,当是明代“好事者”伪续而成(见明卓人月《古
今词统》卷十)。
学者指摘陈鹄因传闻 而将沈园题壁误为“南班土某”家
之园馆即唐琬后夫赵士程家之园馆。按古人行文,有不可以
今 日之语法绳之者。“务观一日至园中”句,应承开首所云
“游许氏园,见壁间有陆放翁题词”之“园中” ,而非承“家
有园馆之胜”的“园中”。“后适南班士名某,家有园馆之胜”,
后一分句不过前 分句之附带说明而已,不能解为题壁之园。
上面说到洪适知绍兴府、浙东安托使为孝宗乾道二年至四年,陈鹄曾谒见洪适,而其时正当弱冠,二十岁,则逆推
二十年,陈鹄当生于绍兴十五至十七年( 1145-1147),比陆
游不过小二十至二十二岁而已,且与陆游长兄交游颇密,比
起刘克 庄(1187年生)、周密(1232年生),其记载当更可


信。我们不能因为刘克庄记 载过简,而周密过详,或三人互
有抵牾而否定陈鹄之说。
或以为《耆旧续闻》为“杂抄之书, 所抄很多来历不明”。
这只有部分事实。但这“事实”并不能推出《钗头凤》为沈
园题壁词也一 定是抄录他人(如上所考)。退一步说,即便
系抄寻他人的记载,则此人所记当已成帙,其比陈鹄记载当
更早,则其距陆游又更近,其可信程度亦更高了。
还当特别指出的是,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 选》卷二选
录放翁词《钗头凤》,词牌下有《闺思》题。“闺”,在古代
诗词中特借指妻室,如 闺人、闺中、闺房、闺门、闺怨、闺
情、闺帏、闺阃、闺闼等皆是。此“闺思”题,若系放翁原
题,则自是题壁词;若为黄升据传闻或据词意所添之题注,
亦有极大之参证价值。至少黄以为《钗头凤》 是写给妻室之
词。按黄升《绝妙词选序》为“淳衤右
己酉”年即理宗淳衤右
九年( 1249),距放翁逝世不足四十年。刘后村逝于1269,
《后村诗话》为晚年所作,比黄升晚二十年 以上,我们宁信
黄,而不应以后村未提《钗头凤》而不以为信。
总之,《耆旧续闻》所记可信 ,在没有新的有力的证据
出现之前,《钗头凤》之为沈园题壁词不应予推倒。
(三)《钗头凤》词牌当已传至山阴
关于《钗头凤》词牌的产生、传播,放翁题壁时是否已


传至山阴的问题。
《花草粹编》引《古今词话》云:

政和间京师之姥曾嫁令官,常入内教舞,传禁中 《撷芳
词》以教其妓。人爱其声,又爱其词,类唐人所作。张尚书
帅成都,蜀中传此词,竞唱之 ,却于前段下添“忆、忆、忆”
三个,后段下添“得、得、得”三字。又名《摘红英》,殊
失其 义,不知禁中有撷芳园,故名《撷芳词》也。

《钦定词谱》:按程垓词,名《折红英》,曾 觌词,名《清
商怨》,吕谓老词,名《惜分钗》,陆游因词中有“可怜孤似
钗头凤”句,改名《 钗头凤》,《能改斋漫录》无名氏词,名
《玉珑璁》。《词谱》引《古今词话》无名氏词云:“风摇动,
雨蒙茸,翠条柔弱花头重。春衫窄,香肌湿,记得年时,共
伊曾摘。

都如 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关山隔,晚云碧,
燕儿来也,又无消息。”双调五十四字,前后段各七句 ,六
仄韵。与陆游《钗头凤》上下片末各添三字者不同。吴熊和
先生称上下片末尾有三叠字者为 “蜀中新体”。
考《全宋词》并参《词谱》、《词律》等,共得《钗头凤》
系列词,包括词牌 为《撷芳词》、《折(摘)红英》、《清商怨》、


《惜分钗》、《钗头凤》、《玉珑璁》 计六种,按作者时代先后
(据《全宋词》),列表如下:

焘(1092-116 6),绍兴九年十月,以宝文阁学士知成都
府兼本路安抚使,十年(1140)三月至成都,在蜀四年。 (《宋
史》本传、《南宋制抚年表》卷下)。《古今词话》云“张尚
书(焘)帅蜀,蜀中传此词 竞唱之”。似乎此词为张焘传入
蜀。然《全宋词》张焘仅存《踏莎行》、《恨欢迟》二阕。而
《 玉照新志》卷一、《绿窗新话》卷下引《古今词话》有张
焘《雨中花慢》(事往人离)一首,据唐圭璋先 生考订为张
生或任日方
作。可见《古今词话》于张焘即有讹误,况又无《撷芳
词》而引无名氏词为例,似不可全信。
吕滑老。《宋史》无传。秀州(嘉兴)人,字圣求,宣
和末在朝,有《圣求词》一卷。其《惜分 钗》词(二首其一)
云:“春将半,莺声乱,柳丝拂马花迎面。小堂风,暮楼钟。
草色连云,暝 色连空。重,重。
秋千畔,何人见,宝钗斜照春妆浅。酒霞红,与谁同。
试问别来,近日情忄宗
。忡, 忡。”除第四句以下换平韵外,上下片末各添二
叠字。第二首,末同,云“休,休”,“悠,悠”。 < br>曾觌(1109-1180)。字纯甫,汴(今河南开封)人,孝


宗受禅,以潜邸 旧人除权知阁门事,淳熙初,除开府仪同三
司,加少保。《宋史》入《佞幸传》,有《海野词》。其《清
商怨》云:“华灯闹,银蟾照,万家罗幕香风透。金尊侧,
花颜色。醉里人人,向人情极,惜, 惜,惜。
春寒峭,腰肢小,鬓云斜 蛾儿袅。清宵寂,香闺隔。
好梦难寻,雨踪云迹。忆, 忆,忆。”曾词除第六句“人”、
“寻”用平外,上下末均三叠字,又别于吕滑老也。
陆游。 《钗头凤》,除上下片第六句“绪”、“在”字用仄,
异于前词,而末三叠字同曾觌《清商怨》。 程垓。字正伯,眉山人,有《书舟词》。其《折红英》:
“桃花暖,杨花乱,可怜朱户春强半。长记 忆,探芳日,笑
凭郎肩,歹带 红偎碧,惜,惜,惜。
春宵短,离肠断,泪痕长向东风满 。凭青翼,问消息。
花谢春归,几时来得。忆,忆,忆。”此词上下第六句用平,
余与陆词同, 末亦三叠字。
以上各家大多早于陆游,唯程垓或稍晚,或同时。而所
作词无大差别。很难说陆 词即传自蜀中之新体词。万树即疑
无名氏《撷芳词》“原有叠字,流传失去”(《词律》卷八)。
后于陆游有史达祖《钗头凤》(寒食饮绿亭),上下片末亦三
叠,作“忆,忆,忆”、“得,得,得” 。而《绝妙好词》作
《清商怨》、《词洁》作《惜分钗》,并前后遍结处,各少一
字。而无名氏 《玉珑璁》词平仄叶韵与句末叠字词皆同于陆


词。至如元明小说中依托宋人词,仍有不用 叠字者。由此可
见,不仅陆词前或同时如吕谓老、曾觌、程垓,或后于陆游
如史达祖、无名氏, 甚而如元明人所作,无叠字,二叠,三
叠皆有之,似不可谓为张焘至成都后始有“三叠尾”而成“新体”。其中张焘饶之德兴(今江江波阳)人,吕渭老,秀州
(嘉兴)人,曾觌,原籍汴,而长居临安 。其中唯程垓为四
川眉山。因此,一定说《撷芳词》或《惜分钗》、《清商怨》、
《折红英》于 结兴二十一年(1151)未传至山阴,尚不可遽
下断语。而五人中,一个为江西籍,二人长居临安,一 人为
秀州(嘉兴)籍,则自此三地传入山阴,是极可能之事。尤
其是曾觌,其先即是汴人,南渡 前已年一十有八,政和、宣
和间宫内新词或已传出。又建炎以后长居临安,绍兴间又入
孝宗潜邸 建王府为内知客,为侍从之臣。曾又常侍禁中,其
注明应制、侍宴、夜值宫中之词即在一十二首,故能先 于陆
游制作《清商怨》(《钗头凤》)。以上分析可知,《钗头凤》
未必自成都东传,临安、秀 州即可传至山阴。
(四)《钗头凤》词非蜀中冶游之作
关于《钗头凤》词之是否为蜀中治游之作。下面拟就“质
疑”之各点,逐一考辨之。
1、“红酥手”非艳语;蜀中无“黄滕酒”,“凤州三出”
或为巧合。就古典诗词义项看,“红酥”约有 四义:一为胭
脂。如王建《宫词》:“一样金盘五千面,红酥点出牡丹花。”


牡 丹花喻宫女之脸容,而红酥谓胭脂。二为春花之红艳者。
如韩维《夫人阁贴子》诗:“不待东风报花信, 红酥彩缕斗
芳妍。”红酥,红艳之春花;彩缕,各色之春花。三以比红
润柔嫩之物。韩愈《早春 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天街小
雨润如酥。”四以比女子美丽之容颜。如元稹《莺莺》诗:“须
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酥旋欲融。”陆游词“红酥手”,不过
说妻子的手红嫩柔腻。离异后七、八年, 见妻子容貌不减当
年(或云首三句为回忆,亦通),为避免过份的描叙,而以
手写人最为含蓄, 算不得“不庄重”。“酥”只有同“胸”字
组成“酥胸”,同“麻”字组成“酥麻”等,始有“香艳”< br>之韵味。如李洞《赠宠炼师》云:“两脸酒醺红杏妒,半胸
酥嫩白云饶。”《宣和遗事》:“一个 粉颈酥胸,一个桃腮杏脸。”
王实甫《西厢记》四本一折:“春意透酥胸。”汤显祖《紫钗
记· 春闱赴洛》:“只怕你愁望的酥胸拍渐消。”王韬《淞滨
琐话》:“惟是摩弄酥胸,已宽豆蔻。”梁辰鱼 《浣纱记》:“遍
体酥麻动不得,好快活!”《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宣教
看见县君走出来 ,真个如花似玉,不觉的身体酥麻起来。”
如此等等。而“红酥”不过是胭脂、春花、美容颜、红嫩柔< br>腻意。而与“手”组合,更不能说“香艳”和“不庄重”。
应须特为拈出的是,放翁词《月照梨花 ·闺思》即云:“感
事添惆怅。胸酥臂玉消减,拟觅双鱼;倩传书。”视《钗头
凤》“红酥手” 为真“香艳”!然仍不可云“不庄重”。其别


阕《月照梨花》云“新愁旧恨何时尽”,题 曰“闺思”而云
“旧恨”,似指与唐琬解缡事。(又据绍兴文理学院邹志方先
生1990年告知 ;当地耆老曾言,红栈手为一糯米制作之糕
类食物。姑记以备考。)
吴熊和先生引祝穆《方 舆胜览》、彭乘《墨客挥犀》关
于“凤州有三出,手酒柳”的记载,周本淳先生又增引《遁
斋闲 览》所载“风州三出”条,证明《钗头凤》手、酒、柳
的情调气氛之“不庄重”,同唐氏身分之“不调和 ”。吴、周
二先生以“凤州三出”而证《钗头凤》非沈园题壁词,是“质
疑”的主要论据。吴先 生的论述如下:

开头三句以手、酒、柳为韵,也不免令人想起当时流行
的“凤州三 出:手、酒、柳”这个俗谚。祝穆《方舆胜览》:
“建康有凤州柳,蜀主与江南结婚姻,求得其种。风州 出手、
酒、柳。曾极诗云‘蜀主幽封遣使时,其根原自凤州移。柔
荑(手)酉灵
酉录
(酒)今何在?唯有青青拂地垂(柳)。’”彭乘《墨客
挥犀》卷六:“陕西凤州伎女,虽不尽 妖丽,然手皆纤白。
州境内所生柳,翠色尤可爱,与他处不同。又公库多美酿,
故世言凤州有三 出,谓手、柳、酒也。”陆游自南郑至大散
关,曾经过凤州。这里是否暗用其事,当然不能肯定,但为< /p>


什么竟如此巧合呢!不过不管与这个俗谚有没有牵涉,围绕
着“红酥手”所组成的 手、酒、柳的情调气氛,总难说是庄
重的吧。这同唐氏的身份怎么调和呢?

周先生的论述如下:

从词的本身来看,一开头,“红酥手”等三句,如果指
“唐氏”亲自送酒,恐怕更难想象。曾忄造
《类说》卷四十七引《遁斋闲览》有“凤州三出”一条:
“陕西凤州妓女手皆纤白,翠柳色犹可爱,又公库酒美,故
世言凤州有三出,谓手、柳、酒也。 ”

吴、周二先生均以“手、柳、酒”为据,认为《钗头凤》
与妓女有关。“手”已 如上所云,不为“香艳”、“不庄重”。
凤州妓女之手是“皆纤白”,如“柔荑”。此云唐琬之手为“红
酥”,如胭脂,如春花,色调均不同。而凤州“公库多美酿”,
即今“西凤酒”。唐代西凤酒已 负盛名,被列为当时酒林珍
品,原产于凤翔柳林镇。唐代凤翔是西府府治所在地,称西
府凤翔, “西凤酒”因此得名。此外,陆游诗中提到的还有
汉州“鹅黄”酒,自注云:“鹅黄,汉中酒名,蜀中无 能及
者。”(《游汉州西湖》)而东川酒,陆诗提到的有眉州“玻璃”
酒。有时“鹅黄”、“玻 璃”并举(《蜀酒歌》云“青丝玉瓶


到外酤,鹅黄玻璃一滴否”),而提到“黄封”酒, 则仅回忆
临安情景有之,《蜀酒歌》云:“病夫少年梦清都,曾赐虚皇
碧琳腴。文德殿门晨奏书 ,归局黄封罗百壶。”可见蜀中未
尝有“黄封”酒。
黄封作为酒名,最早见于欧阳修《感事》 诗自注:“余
在仁宗朝作学士,兼史馆修撰,尝以史院无国史,乞降一本
以备检讨。遂命天章阁 录付本院。仁宗因幸天章,见书吏方
录国史,思余上言,亟命赐黄封酒一瓶,龙凤团茶一斤。”
又苏轼《岐亭》诗云:“为我取黄封,亲拆官泥赤。”施元之
注:“京师官法酒,以黄纸或黄罗绢封罩瓶 口,名黄封酒。”
故《书言故事·酒类》云:“御赐酒曰黄封。”可见,黄封酒
是宋代宫廷所特 制,仅作御赐,市上并未行销。考宋张能臣
《酒名记》,临安市廛名酒仅著“竹叶青”、“碧香”等,未
及“黄封”。而《钗头凤》提到“黄滕酒”,可能因赵士程为
皇族,与仁宗一支有亲缘关系,故 得自宫廷。此外,《剑南
诗稿》卷十八《病中偶得名酒》云“一壶花露拆黄滕,醉梦
酣酣唤不应 ”,时年六十二,在严州任。于“黄滕酒”云“名
酒”,云“偶得”,可知“黄滕”因不在市上销行,是 十分难
得之酒,是以云“偶得”。若到处是“黄滕”,数钱即可买得,
又何须云“偶得”。正因 为难得,故文人每得此酒均感殊荣,
如欧公、苏公亦皆以诗记之。此证陆游于凤州、蜀中未得“黄
滕酒”,“三出”或为巧合。


2、“宫墙柳”之“宫墙”不为皇宫、燕王宫之墙壁, 乃
沈园之墙垣,围墙。按“宫”,甲骨一期前六·一三·二,
前六·二三·五已与楷体“宫”字 形近似。宀,象房屋透视
轮廓,‘吕’象门窗。据半坡房屋遗址复原,其房屋乃在基
础上先建造 围墙,然后覆以屋顶,墙壁环形围绕,而名为宫。
故《礼记·儒行》云“儒有一亩之宫”,郑玄注“宫谓 墙垣
也”。按垣,半墙、矮墙,即今之云围墙也,《尚书·梓材》:
“若作室家,既勤垣墉。” 陆德明《释文》:“卑曰垣,高曰
墉。”又《仪礼·觐礼》:“诸侯谨于天子,为宫三百步。”郑
注:“宫谓土遗
土为埒,以象墙壁也。”《管子·八观》:“宫墙毁坏,门
户不闭,外内交 通,则男女之别毋自正矣。”既云男女“外
内交通”,自不指“宫殿”。又《说文段注》云:“宫,言其
外之围绕。”明围墙。又唐刘禹锡民歌体诗《杨柳枝词》云: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 人。”此“宫墙”亦应指
一般墙垣、围墙,以其咏民间事,其背景自不在宫殿墙外。
又明周祈《 名义考》卷三云:“宫非寝室也,墙也„„《儒
行》注:‘宫,墙垣也。’偃蜓依墙而生,故名守宫;不 得其
门而入者曰‘宫墙外望’,宫之为墙可知矣。”可见以“宫墙”
为“皇宫”、“王宫”之殿 墙实为后起之义,“宫墙柳”实云
沈园围墙上飘拂之柳枝。
3、“东风恶”非“母亲坏”、“ 母亲恶极”之谓。“东风”,


实指春风,不可比母亲,“恶”亦非“恶人”之“恶”,乃 甚
辞,即今之谓程度副词“很”、“非常”义。故“东风恶”即
春风刮得很猛,所以下接“欢情 薄”。因是暮春风猛春去,
故云“欢情薄”,即夫妻之情消失如春之去也。引证如下:
《韩非 子·八说》:“有恶病,使之事医。”“恶病”,大
病,病得很严重。《史记·秦始皇本纪》:“临浙江 ,水波恶,
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水波恶”即波涛凶猛。《淮南
子·坠形训》:“其人 大面短颐,美须恶肥。”“恶肥”即甚肥,
很胖。冯延巳《江城子》:“早是自家无气力,更被你,恶怜
人。”“恶怜”,痛惜深爱,很爱惜。李后主《浣溪沙》:“酒
恶时拈花蕊嗅。”“酒恶”,酒 喝得太多。柳永《满江红》:“恶
发姿颜欢喜面。”“恶发姿颜”,言浓妆艳抹,很会打扮。邵
雍《自咏吟》:“平生积学无他效,只得胸中恶坦夷。”“恶坦
夷”犹言心中很平静。黄庭坚《步蟾宫》 :“虫儿真个恶灵利。”
“恶灵利”犹云很伶俐,很聪明。贺铸《谒金门》:“历历短
樯沙外泊 ,东风晚来恶。”“东风恶”即东风刮得很猛,似《钗
头风》“东凤恶”之所本。与陆游同时如杨万里《 见周子充
舍人叙怀》云:“公今贫贱庸非福,我更清愁恶似公。”恶似
公,恶于公,比您更甚, 更严重,云我之清愁比公有过之而
无不及。
至于“东风”比母亲,更为无稽,查考许多诗词, 未见
以东风比母亲者。而又以“东风恶”说“母亲坏”,更不合


情理。其实,“ 东”于我国古代文化习俗并不象征阴性、女
性,据后天八卦方位,东象雷,其卦为震。曹植《七哀》诗: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李商隐《无题》:“斑难已系
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则后 天八卦以西南方位为坤封,
以象征阴性、女性。所以,如果是“西南风恶”,或者可以
比“母亲 坏”,“东风”则不可也,一笑。

4、辨“桃花落,闲池阁”与陆游怀唐琬“时、景不合” 。
论者以为陆游怀唐琬总是和梅花联系在一起,时为初春;言
“桃花落”,时为暮春,故云“时 、景不合”。其实这并不矛
盾。陆、唐每于初春梅放之时至沈园游春,故怀念唐琬诗,
每及梅花 。然绍兴二十一年辛未三月之沈园重逢则是暮春。
亦正“桃花落”时,是不必云“梅花落”也。

5、“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不为“不合礼法”。锦书典
出窦滔妻苏若兰,但典故在 发展过程中难免有增殖、变异。
正如“悼亡”,始于潘岳悼妻,而后世悼夫亦可用悼亡。李
清照 《一剪·别愁》思夫词即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
时,月满西楼”句。或以为放翁已娶,唐琬已嫁, 即陆游亦
不宜思寄书信而云“难托”。殊不知,这只是说原为父母所
逼,“几年离索”(按若蜀 中赠妓何可云“几年离索”?)未
能剖心表白,非周本淳先生所云“未免想入非非”。至于所

< p>
谓“当时礼俗”,亦未必如周先生所云。《东轩笔录》载:“王
安石子王元泽”与其妻日相 斗哄,荆公知其失心,念其妇无
罪,欲离异之,则恐其误被恶声。遂与择婿而嫁之”。从荆
公劝 儿媳改嫁事,可知当时妇女改嫁并非如朱熹理学大行后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可畏。唐琬改嫁亦应作 如是观,
则《钗头风》云“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不必以为“不合
礼法”。
结论:《钗头凤》非为陆游蜀中冶游之作,应是绍兴辛
未岁三月与唐琬沈园重逢后之题壁词。

余 论

笔者纂辑《钗头凤》本事集说时,多次研读吴熊和先生
《陆游<钗头凤>词本事质疑》的文章,尽管对吴先生关于“宫
墙”的解释以及《钗头凤》为蜀中“冶 游之作”的结论不大
赞同,但不能无视吴先生关于手、柳、酒的情调氛围之与冶
游有关的论断。 吴先生为一代词学宗师夏承焘教授高足,治
学谨严,厚积薄发。在所汇辑的怀疑《钗头凤》为题壁词的< br>文章中,吴先生论文提据最多,立论最为严谨。关于手、酒、
柳之氛围与冶游有关,吴先生在文中 引彭乘《墨客挥犀》后
云:“陆游自南郑至大散关,曾经过风州。这里是否暗用其
事,当然不能 肯定,但为什么竟如此巧合呢?”这个提据非


常有力,很难辨驳。笔者因此曾作书请教西 北大学韩理洲教
授,韩先生复函云:

黄先生几右:
大札拜悉,由衷敬慕 学兄著述严谨,善创新意,不落俗
套(按此数语本应删节,为的是保留全文,不得已也,读者
谅 之)。弟因事外出方归,迟复为歉。弟才疏学浅(非也!
韩兄十分谦让),遵嘱查阅有关方志,现汇报如 下:

光绪十八年刊本《凤县志》卷二载:“凤州,古州名,
尝鸣于岐,翱翔至南而 集焉。是以西岐曰凤翔,南岐曰凤州。”
又,其卷囗(原佚)载,凤州,治梁泉。自西魏废帝改南岐州为凤州之后,直至南宋产仍名凤州,明初始归属风翔府。
弟是陕西人,知其地理位置是:凤翔在今 宝鸡市东北;凤县
在今宝鸡市西南,秦岭山中。两县相距约二百华里。

另,关于柳 手酒,《凤县志》卷九引《凤州府志》(此志
为郭豫轩手抄本)云:“凤州有柳、手、酒三绝名世,盖唐
时地近京畿,冠盖往还;境内金丝柳最佳,妓女手皆纤白,
市多美酝。一时红粉当炉,门垂碧柳 ,山城风趣不减名都。
宋元丰时,尝取百株植禁中。淳熙初,太守傅子平有《题壁
诗》,今惟柳 有佳处,他不足数也。”


《凤县志》卷十载宋人傅子平《柳、手、酒、三绝》诗
一首如下:
珍珠不见小桃红,遐想柔荑嫩剥葱。
惟有万条罗带绿,年年依旧舞春风。

《凤县志》载,苏轼及陆游曾到达此地,有作品,但无
君于火车所见书本之句。《凤翔府志》亦然,疑 商品广告者
所为也,或当地口语假名人以张目也。诸事丛脞,匆匆录呈,
请海涵。

大安
弟理洲叩拜
九三年四月廿六日
傅子平(宋淳熙年间人)

韩先生之函复为吴熊和先生更添《凤县志》及南宋傅子
平之证据。所谓“于火车所见书本之句” ,乃《商品趣谈》(中
国城市经济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181页)中之一则,
云:


唐时,西凤酒就以“甘泉佳酿,清冽醇馥”传,列入当


时 珍品而闻名于世。北宋时,大文学家苏东坡任职凤翔,喜
爱此酒,他在词中曾写道:“柳林酒,东湖柳, 妇人手。”这
里“妇人手”系指妇女精巧的手工艺,“柳林酒”即是赞柳
林生产的西凤美酒。

因于火车上借读乘客之《趣谈》一书,故致函韩先生,
望有以教之。此事存疑胸次未 得解决,几翻遍所有宋人笔记,
并未有如《趣谈》一书所载,《东坡乐府》中当然亦无“柳
林酒 ,东湖柳,妇人手”之句。后又检得二则,亦为今人之
说。一则为万国光《中国的酒》所记:

陕西凤翔县流传着这么句话:凤翔有三美:东湖柳,妇
人手,柳林酒。
东湖柳,指县 城里一个美丽的小湖边生长的柳树。东湖,
相传是大诗人苏东坡二十多岁(按东坡于仁宗嘉衤右
六年十一月赴凤翔,十二月十四日至凤翔府签判任,已
是公元1062年,年二十有五,居凤翔三年, 英宗治平二年
正月还朝)任府判时,为灌农田而凿的人工湖。沿湖的柳树,
柔枝拂水,婀娜多姿 。
妇人手,指凤翔妇女喜剪喜练的巧手。凤翔民间刺绣、
剪纸、年画,均极有名。
柳林酒,指著名的西凤酒的产地柳林镇所产的酒„„


(万国光《中国的酒》第85页,人 民出版社1986年6月版)

又,江曾培等主编之《文化鉴赏大成》第205页,有如
下一段记述: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在陕西省凤翔县做官时,曾把凤翔
一带的东湖杨柳、西凤美酒和当地妇女善 于编织的纤巧手工
艺称誉为“凤州三绝”。在当地喜雨亭上还留存着他的墨迹:
“花开美酒何不 醉,来看南山冷翠微。”(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5年7月版)

据此,关于“凤州 三出”,文人与民间之说迥异。但是,
虽有民间口语流传之“妇女善于编织的纤巧之手”,然稽之
古籍,却未见有此记载。因此,吴先生关于手、酒、柳氛围
之与冶游有关的推断仍未能充分考辨,当俟 博雅之士有以教
之。

注释:

①楼钥《观文殿学士钱公行状》 称端礼钱忱“赠太师雍
国公”;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秦鲁国贤


《钗头凤》公案考辨
一树秾姿
在大陆某大学任人文学院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唐宋诗< br>词、古代诗论、易儒道佛与传统文化等课程,作家。兼任中国
李商隐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家协 会理事。著有《类纂李商
隐诗笺注疏解》、《唐诗与道教》、《钗头凤与沈园本事考略》、
《李 商隐研究》、《李商隐诗选》、《李贺诗》、以及诗集《潇
湘水云》、散文随笔集《昨夜星辰》、长篇小 说《昨夜群星陨
落》等22种,近1000万字。移居美国后,住特拉华州,有时住
马里兰州。
澳门大学中文学院主办
中华词学国际研讨会论文
《“钗头凤”公案考辨》
论文作者:黄世中教授

目 录
一、唐琬的家世与籍贯
——江陵唐介之曾女孙
二、陆唐婚变的原因
——附说唐氏之名讳
三、《钗头凤》应为沈园题壁词
(一)诸家质疑之点


(二)题壁为陈鹄所亲见
(三)《钗头凤》词牌当已传至山阴
(四)《钗头凤》词非蜀中冶游之作
1、“红酥手”非艳语,蜀中无黄滕酒,“凤州三出”或
为巧合。
2、“宫墙柳”之“宫墙”不是皇宫、燕王宫之墙壁,乃
沈园之墙垣、围墙。
3、“东风恶”非“母亲坏”、“母亲恶极”之谓,乃东风
甚大,猛极。
4、辨“桃花落”与陆游怀唐琬“时、景不合”。
5、“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不为不合礼法。
四、余论

《钗头风》公案考辨
黄世中
关于《钗头凤》本事的纠纷聚讼,近年来相继发表了一
些文章。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问题上:
(一)陆游前室的家世籍贯如何?与陆游是否为中表关
系?
(二)陆游前室为什么“弗获于其姑”?婚变的原因究
竟是什么?
(三)陆游沈园题壁词是否即《钗头凤》?本文拟就以


上问题作一考辨。

唐琬的家世与籍贯
——江陵唐介之曾女孙
周密《齐东野语》载:“陆务 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
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笔者以为周
密的记载有 不确之处。考《剑南诗稿》和《渭南文集》,并
不曾有唐闳是其舅氏的记载。张淏《宝庆续会稽志》云: “鸿
胪少卿(唐)诩连守楚、泗、台三州。少卿长子闳由郑州通
判代还。”未见与陆家有任何之 亲戚关系。相反,我们倒可
以在陆游的诗、文中找到另外一些唐姓外祖家的记载:
《剑南诗稿 》卷五十三有《绍兴癸亥,余以进士来临安,
年十九;明年上元,从舅光州通守唐公仲俊招观灯。后六十
年、嘉泰壬戌,被命起造朝;明年癸亥复见灯夕游人之盛,
感叹有作》诗。可知陆游有一家居临 安字仲俊之“从舅”。
《老学庵笔记》卷七有一则记载:
舅氏唐居正意,文学气节为一世师表;建炎初,避兵武
当山中,病殁。遗文散落,无复存者。
据此又知陆游有一病逝于湖北武当山的“舅氏”唐意,
字居正。
《渭南文集》卷二十六《跋唐修撰手简》云:
某之曾外大父质肃唐公守并州,故给事中吕公实 为幕


客。质肃为人方严,少许可,或面折人。临川王和甫,同时
在幕中,每言见 唐公退,辄汗满握。然遇吕公特欢,他客莫
敢望也。
可见陆游之曾外大父(即陆游母亲之祖父)为唐质肃公。
考《山阴陆氏族谱》载:
(陆)宰字钧„„娶唐质肃公孙。
陆宰为陆游父亲。此记载与陆游在《跋唐修撰手简》所述正合。亦可证陆游母亲为唐质肃之孙女。“质肃”谥号,
其名介,字子方,江陵人,《宋史》卷三 百一十六有传,称
其“为人简伉,以敢言见惮”,与陆游所记亦合。唐介有子
淑问、义问,孙唐 恕、恕弟唐意,均见《唐介传》附。是则
淑问、义问乃陆游之外祖父辈;唐恕、唐意是两位舅辈,与陆游母亲为兄妹行。史载:元衤右(1086-1093)中,义问起
知齐州提点京东刑狱、河北转 运副使。因文彦博推荐,加集
贤修撰。陆游《跋唐修撰手简》之“唐修撰”即是唐义问。
《宋史 》卷三一六叙恕、意兄弟云:
恕,崇宁初,为华阳令,以不能奉行茶法,忤使者,谢
病免归。 其弟意方为南陵令,亦以病自免。兄弟杜门躬耕。
恕寻以宣教郎致仕。靖康元年,御史中丞许翰言其高行 ,诏
起为监察御史。意亦以宰相吴敏荐,召对,而贫不能行,竟
饿死江陵山中
《宋史 》所载唐意“贫不能行,竟饿死江陵山中”,与


上引《老学庵笔记》“建炎初,避兵武当 山中,病殁”的记
载完全相符,且时间也相合。史载徽宗传位前除敏门下侍郎,
钦宗改元,靖康 元年正月初三迁枢密院事,则吴敏荐唐意当
在徽宗末。未久即靖康之变,故云“建炎初”病殁,亦与《宋
史》本传符。
据以上考述知《宋史》记载陆游“舅氏”两人:唐恕、
唐意;《诗稿》 载“从舅”—唐仲俊,与山阴唐诩、唐闳均
无关涉。
然又有说焉。笔者近检楼钥《攻愧集》, 又得陆游另一
外祖父辈唐之问,为淑问、义问之弟。《宋史·唐介传》只
提有子淑问、义问而未 及之问。《攻愧集》卷九十二《观文
殿学士钱公行状》载:
雍国父之问,质肃公(唐)介之幼 子,尝仕馆阁,以元
佑党废;娶晁氏,济北先生补之实为群众。
此“观文殿学士钱公”即钱端 礼,字处和。其父“钱忱
字伯诚,吴越王俶五世孙”,其祖“景臻,尚仁宗第十女秦
鲁国大长公 主”(《宋史·钱忱传》)。据《行状》,钱忱“任
少师潼”(按应为“泸”)川军节度史,累赠太师雍 国公,妣
唐氏,雍国夫人。故“雍国”即雍国夫人,唐之问女。证以
《宋史·钱忱传》“娶唐介 孙女,又晁迥外孙”,与楼钥《行
状》所记唐之问“娶晁氏”亦合。又王明清《挥麈后录》卷
七 载:“钱忱伯诚妻瀛(雍)①国夫人唐氏,正(按应为‘质’)


肃公介之孙。既归钱氏, 随其姑长公主入谢钦圣后于禁中,
时绍圣初也。”据以上各条互证可知,唐之问女雍国夫人为
钱 忱妻、宋仁宗第十女秦鲁国大长公主之媳,与陆游母亲同
为唐介之孙女。
但是,唐介是否仅三 子(淑问、义问、之问)、三孙(恕、
意、仲俊)、二女孙(陆宰妻、钱忱妻)呢?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删存》卷三比楼钥《攻愧集》又给我们多提供
了一子:
介字子方,荆南(按即江陵)人„„子淑问、义问、嘉
问、之问。
“之问”排行最后 ,与《攻媿集》“幼子”之说正合,
而伯淑问、仲义问也与《宋史·唐介传》所载相符。可见嘉
问之排行也当是准确的。关于嘉问之事迹,他书未见。唯清
人余怀《东山谈苑》有一条记载:“质肃公子 嘉问,绍圣初
谒时相,见一人朱衣象笏,为典客所拒,匐匐从门阃下入,
叹曰:‘士大夫汨丧廉 耻一至此乎!’拂衣径去。”②其与乃
父之刚直简伉如出一辙。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载:“唐
质肃介一日自政府归,语诸子曰:‘吾备位政府(按唐介熙
宁元年正月为参知政事),知无不言。桃李 固未尝为汝等栽
培,而荆棘则甚多矣。然汝等穷达莫不有命,唯自勉而已。’”
王俑《东都事略 》卷七十三也称介长子淑问“擢为御史,甚
有直声”。又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载:“唐垌与祖肃,父


询、叔介,兄淑问,称五豸。”按:“唐肃、唐询、唐垌,杭
州钱塘人,《宋史 》均有传,与江陵唐氏无涉,王应麟误。
此所谓“五豸”即五只獬豸。《异物志》载:“东北荒中有兽< br>名獬豸,一角,性忠直,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
正者。”故后世以为御史之补服。此“ 五唐”均任过谏官,
然询、垌阿附躁进,史有明文,与介、淑问不能比。而江陵
唐氏“直声动天 下”,是攸关唐琬之思想性格者。
然王珪《华阳集》为我们提供的情况更为详尽,不唯使
唐琬之家世大明,也足补史之遗: (唐)介五男子:淑问,殿中丞、监察御史里行;义问,
大理评事;待问,早卒;嘉问、之问,并太 常寺太祝。二女
子,以归淮南转运使,屯田郎中谢景温,卫尉寺丞王泰。六
孙男子:懋、太常寺 礼郎,愿、恕、意、愚,并秘书省校书
郎,凭,未仕。(《华阳集》卷三十七《唐质肃公介墓志铭》)
唐介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正月拜参知政事,二
年(公元1069年)三月逝。四年( 1071年)二月葬江陵龙
山之东,所谓“南望齐华,左云土梦”(《墓志铭》)。王珪
(10 19-1085年)其时“职在太史”并且是应王介诸子所求
而作,其有关江陵唐氏家世情况的记载,当 最为详实可靠。
只可惜没有载明女孙几人。
下面我们先搞清楚陆游的母亲是谁之女?与雍国夫人
为同胞姊妹还是从姊妹?


上引楼钥《行状》谓唐之问“尝仕馆阁,以元佑党废,
娶晁氏,济北先生补之实为群从”。又《 宋史·钱忱传》云
“娶唐介孙女,又晁迥外孙”。这两条记载为我们考察陆游
母亲究系谁女的问 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且看陆游《老学
庵笔记》卷七的一条重要记载:
先夫人幼多在外家晁 氏,言诸晁读杜诗“稚子也能赊”、
“晚来幽独恐伤神”、“也”字、“恐”字,皆作去声。
原来陆游母亲的外祖家是晁氏。而唐介四子(待问早卒
除外)唯幼子之问娶晁迥女孙,故雍国夫人(钱忱 妻)的外
祖家也是晁氏。将楼钥《行状》、《宋史·钱忱传》和《老学
庵笔记》所载互证,可知 陆游母亲与雍国夫人均为唐之问女,
乃同胞姊妹,非从姊妹。以下更佐证之:
一、陆游父亲陆 宰也常与晁氏诸子侄过从。可参见《老
学庵笔记》卷九“先君读山谷《乞猫诗》”条与晁以道(说
之)论“猫奴将数子”事。又晁冲之《晁具茨先生诗集》卷
二有《陆元钧宰寄日注茶》诗。
二、陆游幼时也常到外婆晁氏家。《老学庵笔记》卷十
有一则记载:“昭德诸晁③谓‘婿’为‘借倩’之 ‘倩’云。
近世方讹为‘倩盼’之‘倩’。予幼小不能叩所出,至今悔
之。”
由此可 见:唐介幼子之问是陆游的外祖父,外祖母晁氏
为晁迥曾孙女、诸晁姑母。(按楼钥云“补之实为群从” ,似


亦小疏,参见后注④;而雍国夫人(钱忱妻)为陆游之姨母。
据《华阳集 》知陆游的舅氏辈共六人,其排行是唐懋、
唐愿、唐恕、唐意、唐愚、唐凭,然只唱名无字。《宋史·唐
介传》虽附有唐恕、唐意传,但也有名无字。唯上引《老学
庵笔记》卷六有条云“舅氏唐居正意 ”,知唐意字居正,其
余五人均不知字。然有一例外者,知字而不知名,即《诗稿》
卷五十三所 云“从舅光州通守唐公仲俊”。据古代字行习惯,
仲俊当是老二唐愿。并以“从舅”字知仲俊与陆游母亲 不是
同胞,即非之问子。《尔雅·释亲·母党》:“母之昆弟为舅,
母之从父昆弟为从舅。”是 陆游母亲与雍国夫人同唐仲俊是
同祖(唐介)而不同父。之问唐介幼子,则唐愿仲俊之父当
是之 问兄长。现以两辈排行并佐以有关史料考论之:
陆游外祖辈:淑问、义问、待问(早卒)、嘉问、之问。
陆游舅氏辈:唐懋、唐愿、唐恕、唐意、唐愚、唐凭。
唐介逝于熙宁二年(1069年),《 宋史》本传说他享年
60,则当生于真守祥符三年(1010年)。淑问为长,《宋史》
本传载 :“哲宗立,司马光荐其行已有耻,难进,召为左司
谏,以病致仕,数月卒。”考《续资治通鉴》卷七十 八“神
宗元丰八年”(1058年)载:六月,司马光奏言“唐淑问行
已有耻,难进易退„„若 使之或处台谏,或侍讲读,必有裨
益”。冬十月,“唐淑问为左司谏”。然“数月卒”,当逝于元
丰九年(1086年)。假设淑问小介20岁,则仅享年五十有七。


唐懋,太常寺礼郎 ,南渡后无考:以其伯行,当为淑问子。
唐愿字仲俊,光州(今河南潢川)通守任当在靖康前,南渡后任职无考,然当官于临安,绍兴十四年元夕(1144年)招
陆游观灯可证(唐愿仲俊为淑问次子 ,证见后)。
再说义问:熙宁中辟京西转运司管勾文字,其章奏甚为
神宗所赏识,誉之为“风 力强敏”。元佑中起知齐州,提点
京东刑狱、河北转运副使。文彦博荐加集贤殿修撰。一度帅
荆 南,转知广州。后章惇秉政,借口弃渠阳诸寨,于哲宗绍
圣元年(1094年)九月贬为舒州团练副史。 《宋史》本传说
“后七年,复故官,知颖昌府,卒”。《宋史》对义问的卒年
说得含糊。然需特 加提出的是义问复官不到一年,即被列入
“元佑党籍”,《宋史》对此未一字提及,可谓粗疏。毕沅《续
资治通鉴》卷八十八“徽宗崇宁元年”(1102)载:九月已
亥,御批付中书省一百一十七名 所谓“奸党”,并御书刻石
于端礼门,义问也不幸被列入“余官秦观等四十八人”之中。
这是以 蔡京为首的所谓“新党”对元老重臣的一次严重打击,
其中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苏轼兄弟、陆游祖 父陆佃、
秦少游、黄庭坚、晁补之等都在“籍”中。据陆心源《元佑
党人传》所载,蔡京后来进 一步罗织到三百零九人,外路州
军与监司长吏厅也立石刊刻以示众。又,凡入“籍”者并连
及其 子弟“毋得官京师”,对其子弟于地方任职者,也要“验
付身令召保二人依条式声说委保”(《元佑党人 传》卷五),


实属编管监视。
所以,义问之子受牵连当远胜陆游其他之舅氏( 楼钥《行
状》云,连义问弟之问也“以元佑党废”,被赶出馆阁)。像
唐愿仲俊可通守光州,而 南渡后能于行在为官,当不会是义
问之子,是所以定其为淑问次子也。
按排行,第三唐恕、第 四唐意居正,当是义问子。《宋
史》本传:“恕,崇宁初,为华阳令,以不能奉行茶法,忤
使者 ,谢病免归。其弟意方为南陵令,亦以病自免,兄弟杜
门躬耕”。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一、崇宁初, 其父义问
病逝前后,兄弟两人即从秘书省被赶出,居官都只不过“七
品芝麻”;二、所谓“不能 奉行茶法”,不过是借口,一个“谢
病免归”,一个“亦以病自免”,分明是鉴于政局险峻,被迫
辞官;三、兄弟统一行动,唐意见兄“谢病免归”,“亦以病
自免”,一个“亦”字道出个中真谛;四 、归江陵后“兄弟
杜门躬耕”,与农夫野老为邻。最后,到了靖康元年唐恕才
因人荐召为监察御 史,而唐意则贫病交迫,“饿死江陵山中”。
以上情况下能不认为与义问之被列入“元佑党籍”有关。所
以笔者以其两辈排行参照史事定恕、意为义问之子。
剩下愚、凭应是嘉问之子。因为如果是之 问的儿子,则
是陆游的亲舅舅,相互过从定多,不可能在八十五卷《诗稿》、
五十卷《文集》中 一点记载都没有。所以之问就只有两个女
儿:陆游母亲(陆宰妻)、钱端礼母亲(钱忱妻)。


下附《唐、陆、晁、钱四家五代关系简谱》(无关本文
者概不列入):
(黄世中按:《四家五代关系简谱》无法移入博客,只
好略去)
上表我们把唐琬列为唐意之后,下面就集中谈谈唐琬为
什么是唐意之女?
上引周密《 齐东野语》卷一云,“于其母夫人为姑侄”。
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二有一则记载:
放翁 少时,二亲教督甚严。初婚某氏,伉俪相得。二亲
恐其惰于学也,数遣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 某氏
改适某官,与陆氏有中外。一日通家于沈园,坐间目成而已。
翁得年最高,晚有二绝云(按 《沈园》二首,略)。旧读此
诗,不解其意。后见曾温伯言其详。温伯名黯,茶山孙,受
学于放 翁。
以上两家都是南宋人的说法:周说陆游母亲是唐琬的姑
母,刘说陆游与唐琬是中表兄妹。 但都没有说明唐琬是陆游
哪一位舅舅的女儿。其中周密还杜撰出一个唐闳来,上已辨
明,山阴唐 氏不是江陵唐氏。
然则懋、愿(仲俊)、恕、意(居正)、愚、凭六人,谁
是唐琬之父呢?
首先,唐琬不会是唐懋、唐愚、唐凭的女儿,陆游诗文
集中对这三们舅氏从无一字提及。


陆游对唐琬一往深情,二十岁时有《菊枕诗》(不传);
二十七岁沈园题壁,作《钗 头凤》词;四十六岁入蜀途中作
《重阳》诗;五十九岁严州任上有《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
有感 》二绝;六十八岁偶到沈园,见四十年前题壁,作《禹
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 一到,而
园已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然》一律;七十五岁有《夜
闻“姑恶”》、《夜雨》、 《沈园》诸作;七十七岁有《禹寺》
诗;八十二岁又有《夜闻“姑恶”》及《城南》二首;八十
三岁作《禹祠》;八十四岁最后一首悼念唐琬的诗是《春游》: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
不堪幽梦太匆匆。
一个对妻子 如此钟情的诗人,怎么可能对她的父亲一字
都没有提到呢?所以唐懋、唐愚、唐凭应首选排除。
其次说到唐愿仲俊。看来很有一些人相信唐琬的父亲应
为唐仲俊,因为二十岁那年有招游观灯事,而陆 游和唐琬结
婚姻也似在此年前后。其实这个看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曹济平著《陆游》一书云: “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
春正月十五日,临安城内大张灯火,庆祝元宵佳节。这一天,
陆游到临安舅父唐闳(字仲俊)家,见到了表妹唐琬,夜晚
一同观灯„„”显然,曹先生承周密说而增“ 唐闳字仲俊”
及与唐琬“一同观灯”云。曹说不知何据!上引《剑南诗稿》
卷五十三有题云《结 兴癸亥,余以进士来临安,年十九;明


年上元,从舅光州通守唐公仲俊招观灯。后六十年 ,嘉泰壬
戌被命起造朝;明年癸亥,余以见灯夕游人之盛,感叹有作》。
此诗题当是曹先生所据 ,但并无“闳字仲俊”之说。且唐闳
为郑州通判,而仲俊为光州通守,官职也不合。再说唐闳为
唐诩长子,应为伯行,也不能字仲俊。又诗云:“随计当时
入帝城,笙歌灯火夜连明。宁知六十余年后, 老眼重来看太
平。”也并无陆游、唐琬“一起观灯”事。
或曰:仲俊虽非唐闳,却可能是唐琬 的父亲,笔者以为
这也不可能,其理由有三:仲俊为陆游母亲之从兄,陆游与
唐琬仳离时尚健在 ,如何可以把从兄的女儿娶来为媳后,在
无任何理由(“恐其惰于学也”、弄孙情切都是借口)的情况< br>下援“七出”之条而赶走呢?揆之以理,甚不合也!度之以
情,更难说通,所以最不合情理。此其 一。唐仲俊靖康变前
为光州通守,官非小也;南渡后居临安供职,并非失势,女
儿无故被遣,难 道能轻易罢休吗?即使不讼之官府,也总要
请显赫之亲戚来秉公断处,如钱忱伯诚和雍国夫妇。史载高< br>宗即位时,钱忱“拜检校少保、泸川节度使、中太一宫使,
御书“忠孝之家”赐之,进开府仪同三 司”(《宋史·钱忱传》),
更不用说他那大长公主的母亲了(陆、唐解缡时大长公主尚
在世) 。此其二。唐琬果真是仲俊女,那么被出之后当自山
阴回娘家临安,即使再适也应在临安,因何又却住山 阴,且
又再适山阴赵某而有数年后沈园重逢之事?这些都是令人


想不通也说不通 的事。此其三。根据以上三条,可断唐琬非
仲俊之女。
最后就只有在恕、意之间了。那么唐琬是唐恕之女还是
唐意之女呢?
上引王珪《唐质 肃公介墓志铭》“愿(仲俊)、恕、意、
愚并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官阶虽低,但属秘省清资,< br>接近皇帝宰辅,引荐提拔都快,可是“元佑党籍”以后,因
义问被列入“奸党”,诸兄弟全部被出 秘省。唐愿仲俊还有
光州通守(其父淑问早逝,无关党籍),而恕、意则只有华
阳令、南陵令这 样的“芝麻官”了。到后来则连“芝麻官”
也保不住,就只好“杜门躬耕”。《宋史》本传载,靖康元年 ,
由于御史中丞许翰的推荐,唐恕诏起为监察御史,若有家眷
儿女当也一并带至汴京,南渡后无 从稽考。至于唐意,那是
明明白白写着“饿死江陵山中”,而且是“贫不能行”、“避
兵于武当 山中”而“病殁”的。唐意死后,当有妻女或孤女
留下,那只好投奔临安伯父仲俊家或山阴从姑丈陆宰家 了。
要知道建炎年间不论士庶人等大多跟着高宗乘舆奔窜,临
安、山阴有亲戚在,正是投奔之地 。像赵明诚死后,李清照
就是跟着乘舆在浙东绕了一大圈。这样的推度应该说是有根
据的。至于 唐琬投奔仲俊家或陆宰家,似应是山阴陆家。从
陆游的“悼亡诗”来看,唐琬婚前似有较长时间居住在山 阴。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曹植《洛


神赋》:“ 翩若惊鸿。”这是形容唐琬作为少女在春波桥上轻
盈挪步,影照春水的美丽姿态。“沈家园里花如锦,半 是当
年识放翁”。说明当年两人青梅竹马,穿行于繁花绿叶之中。
或以为刘后村说有歧义,认 为“与陆氏有中外”者应为
“某官”,而非“某氏”。其实据《四家五代简谱》表可知,
某氏( 唐琬)与陆游,与“某官”(赵士程)实互为中表:
陆游姨母为宋仁宗第十女秦鲁国大长公主之媳,则陆 游与宗
室赵士程可称有中表关系。而大长公主媳雍国夫人与陆游母
亲又是同胞姊妹,则与唐琬乃 是等距离之亲戚,均为唐琬之
从姑母,则唐琬与陆游,与宗室赵士程自是互为中表。

陆唐婚变的原因
——附说唐氏之名讳
陈鹄《耆旧续闻》云:“放翁先室内琴瑟甚和 ,然不当
母夫人意,因出之。”刘克庄《后村诗话》云:“放翁少时,
二亲教督甚严。初婚某氏 ,伉俪相得。二亲恐其惰于学也,
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周密《齐东野语》
云 :“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陈云“琴瑟甚和”,刘、
周云“伉俪相得”,可见陆游与唐氏夫妻关系 和洽,感情深
挚,其致解缡,为父母所逼。然二亲何以逼其解缡?陈云“不
当母夫人意”,周亦 只云“弗获于其姑”,未言明何因。刘克
庄则挑明原因:“二亲教督甚严”,“二亲恐其惰于学也”。( 按


马端临《文献通考》则据《后村诗话》云:“放翁初婚某氏,
颇倦于学,严君 督过之,竟至仳离。”)但仍然是含混其词:
为什么“教督甚严”、“恐其惰于学”必须逼迫儿子与媳妇 离
婚?个中若非有重大缘故,就极不近人情了。
目前学界对陆唐婚变原因大致有四说: (一)认为陆游婚后沉溺于“闺友的温馨”,有悖于父
母对儿子“匡时济世”的期待,即“父母的希 冀与陆游的行
为有了矛盾”,所以“迁怒于新媳,”“逼令休弃”。此说即刘
克庄“惰于学”的 引申和发挥,可以称为“惰学说”。严迪
昌先生主此说。
(二)认为婚变的主要原因,是陆游 于二十岁应试时上
疏论恢复,指斥朝政(所谓“顷游场屋,首犯贵权”、“名动
高皇,语触秦桧 ”)因而落取,父母迁怒于媳妇,借口唐氏
不育而逼迫解缡,可称为“语触秦桧说”。笔者主此说。 < br>(三)认为“唐氏被出,与不能生育有关”,“大约陆母
‘弄孙’心切,而‘谗言’又非常恶毒所 致”。此或可称为
“不育说”。齐治平先生主之。
(四)认为陆唐婚后,“两情相悦,冷淡了 母亲,引起
母亲的嫉妒”,“这种嫉妒是造成婆媳不和引起陆游婚变的要
害。”这第四种原因可 称为“嫉妒说”。王菁、汤梓顺先生主
之。
以上四种婚变原因说,“嫉妒说”明显根据不足, 请参


见王菁、汤梓顺《陆游婚变溯实》(《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5
年第1 期)。当然,心胸狭隘的母亲,尤其是寡母对于孤子
与媳妇的“亲热劲”,可能会产生如王、汤二人所云 引起“嫉
妒”。而陆游兄弟四人,并非孤子,陆父宰又尚健在,陆母
因第三子与媳妇的亲热而“ 嫉妒”至于逼迫儿媳解缡,很不
合情理。其次是“不育说”。齐治平先生根据《夏夜舟中闻
水鸟 声甚哀,若曰“姑恶”,感而作诗》云“所冀妾生男,
庶几姑弄孙;此志竟蹉跎,薄命来谗言”,就断定 婚变原因
“与不能生育有关”,根据也明显不足。齐先生对此亦云“很
难索解”:“陆游与唐氏 自结缡至仳离,中间不过数年,何以
知其便不能生育,竞至援‘七出’的第一条罪状来把她休归
母家,则又很难索解。”正因为“很难索解”,故不能将“不
育说”定为婚变的原因,充其量只能算陆母 的一个借口。关
于“惰于学”之说,认为这是“二亲”赶走媳妇的原因,但
笔者以为绝不是本质 的原因,恐也只是借口。首先“二亲”
只是“恐其惰于学”,“恐”,怕、耽心之谓,只是耽心,说明陆游非已然“惰于学”。其次,青年陆游并不“惰于学”。
十六岁就奋身为举子业。《剑南诗稿》 卷十五《灯笼》诗云
“我年十六游名场”可证。十七岁即从曾几学作诗,《诗稿》
卷四十九《小 饮梅花下作》自注云:“予自年十七、八学作
诗。”又《诗稿》卷五十四《目昏颇废观书,以诗记其始,
时年七十九矣》云:“少时业诗书,慕古不自量。晨暮间弦


诵,左右纷朱黄。积 书山崇崇,探义海茫茫。同志三四人,
辩论略相当。落笔辄千言,气欲吞名场。忽然六十年,绿鬓
久已霜。”七十九岁逆推六十年,为十九岁。以上说明陆游
自十六岁至十九岁是非常勤奋的,怎能说“ 惰于学”呢?尤
其“落笔辄千言,气欲吞名场”,说明青年陆游对自己能够
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是 充满信心的。因此“恐其惰于学”,也
只是“二亲”赶走媳妇的一个借口,绝非本质原因。
那么陆唐婚变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陆游排行第三,不能由“恩荫”取得官职,因此通过科< br>举考试是他登上仕途的唯一出路。“二亲”希望陆游考中进
士,自是情理中事。但陆游十六岁“游 名场”,二十岁应试
落第。而这次落第又非“试不及格”,则笔者推论为陆游于
考试中上疏(或 对策)中指斥朝政,语触秦桧所致。唐琬父
亲唐意“文学气节为一世师表”,因金兵围困,“竟饿死江陵
山中”(《宋史》卷三一六《唐介传》附);国恨家仇,唐琬
的抗金爱国思想对陆游在考试中上 疏“指斥朝政”、“语触秦
桧”、“首犯贵权”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二亲”才迁怒
于媳妇 身上,非逼其解缡不可。
这样分析的关键是:陆游二十岁应试时是否存在“语触
秦桧”、“首 犯贵权”的事?回答是肯定的。证如下:
一、《剑南诗稿》卷六十三《记梦》诗云:“少日飞扬翰墨场,忆曾上疏动高皇。”按“少日飞扬翰墨场”,当指十九、


二十岁时至临安应试 事。《诗稿》卷五十二《武林》自注云:
“绍兴癸亥(按绍兴十三年,1143),予年十九,以试南省
来临安,今六十年矣。”又《诗稿》卷六十三《读王摩诘诗,
爱其“散发晚未簪,道书行尚把” 之句,因用为韵,赋古风
十首,亦皆物外事也》之十云:“二十游名场”。可见十九、
二十岁应 进士举曾上疏高宗,并且震动了高宗,所谓“上疏
动高皇”也。自然,疏中什么内容已不得而知,但四十 七岁
时所作《记梦》诗却吐露了此中消息。《记梦》云:“梦里都
忘困晚途,纵横草疏论迁都。 不知尽挽银河水,洗得平生习
气无?”原来上疏内容为“论迁都”建康,主张北进,反对
苟安。
二、《渭南文集》卷二十二《放翁自赞》云:“名动高皇,
语触秦桧。身老空山,名传海外。” 这里的“名动高皇”,与
“少日”的“上疏动高皇”应是一回事。且“名动高皇”下
紧接“语触 秦桧”,可见,“上疏动高皇”当是反对秦桧的对
金议和(如迁都建康就是当时主战派的重要主张),就 自然
要“名动高皇,语触秦桧”。这就是二十岁时考试被黜的本
质的原因。
三、《渭 南文集》卷七《答人贺赐第启》云:“顷游场屋,
首犯贵权„„讼刘之下第,空辱公言;与李贺而争名, 几成
奇祸。”按“顷游场屋”,当指应试;“首犯贵权”即“语触
秦桧”。这里用刘与李贺事, 可知陆游实于考试被黜。按刘


字去华,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考
试,在对策中猛烈抨击宦官乱政,要求“持兵柄以归于将”,
指出唐王朝正面临“天下将倾, 海内将乱”的局面,因此遭
到当权者的忌根,结果被罢黜不取,陆游在《自赞》中用刘
事,实比 况自己上疏指斥朝政因而“名动高皇,语角秦桧”
而被黜。
正因为陆游在应试时上疏直斥朝政 ,“名动高皇,语触
秦桧”,而此又与唐琬之影响有关,“几成奇祸”(《放翁自
赞》),所以 “二亲”才迁怒于媳妇,逼迫他们解缡,虽“琴
瑟甚和”、“伉俪相得”而“竟绝之”,“与妇诀”。这 才是陆
唐婚变的本质的原因。
下面附带说一下唐氏之名讳。宋《耆旧续闻》、《后村诗
话》、《齐东野语》三家均未载唐氏其名。今或云“唐琬”,
或写作“唐婉”。按,唐氏其名,最早见 于清凉道人《听雨
轩笔记》卷三:
“陆放翁之夫人曰唐琬,与其母为姑侄。”
又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二(又见况氏《香东漫笔》):
“放翁出妻为作《钗头凤》者,姓唐名琬。”
两家均为清代记述,而未详其所自出。至于“唐婉”,
当是今人误记。
下面“以诗证名”,从陆游诗中提供一点“蛛丝马迹”,
似乎亦应以“琬”为是。

< p>
宁宗庆元元年乙卯(1195),陆游已年七十有一,有诗
《十月二十八日夜鸡初鸣时,梦 与数女仙遇,其一作诗示予,
颇哀怨,如人间语,惟末句稍异。予戏之曰:“若无此句,
不可为 神仙矣。”其一从旁戒曰:“汝当勿忘此规。”作诗者
甚有愧色。予颇悔之。既觉,赋两绝句以解嘲》。 诗云:
王姝眉带翠连娟,弄翰闲题小碧笺。
人世愁多无著处,故应分与蕊宫仙。

虹作飞桥蜃吐楼,君仙来赋海山秋。
玉姝定自多才思,更与人间替说愁。

此诗虽托梦境,笔者疑其为悼怀唐氏:特借梦境拟想唐
氏逝后升入蕊珠仙宫,成为仙女,然终省记其解 缡之苦,故
其作诗“颇哀怨,如人间语”。诗云“人世愁多无著处”,又
云玉姝“更与人间替说 愁”,是其想象唐氏于仙宫也为诗人
“分愁”。此诗关键在“玉姝”字透露玄机:“玉”,隐寓唐
琬其名。琬,美玉。《楚辞·远游》:“吸飞泉之微液兮,怀
琬琰之英华。”洪兴祖补注:“琬音宛, 琰音剡,皆玉名。”
琬为玉名,则诗中玉姝似为唐琬之隐称。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乙:
陆游,字务观„„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
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


元韦居安《梅石间 诗话》亦云:
陆放翁名游,字务观。“观”字系去声。或 云其母梦秦
少游至而寤,遂生放翁,因以其字命名,而名为字。
按陆游外祖母为晁宗悫女孙, 其群从亲者有咏之、说之、
冲之、贯之、补之。而晁补之与秦观等均为苏轼门生。而陆
家本与秦 观亦有过从,故陆母会梦见秦观。看来,秦观诗词
轶事,陆游当十分熟稔。或者“玉姝”之称亦从秦观《 水龙
吟》诗嵌入楼琬名得到启发。按秦观《水龙吟》有“小楼连
苑横空”、“玉佩丁东别后”语 ,用以记念所爱楼琬字东玉之
女子。词云:“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朱帘半卷,
单衣 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卖
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玉佩丁东别 后,怅佳
期参差难又。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
柳边深苦,不堪回首。念多 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
宋曾季豸里《艇斋诗话》以为少游词“小楼连苑横空”藏“楼
琬”二字。而《宋人轶事汇编》引《山谷诗注》亦以为“玉
佩丁东”句,藏楼琬之字“东玉”二字。看来 拆字嵌名入诗
词在宋代并非个别。陆游之以“玉姝”隐寓唐琬其名,也非
不可能。
又 ,陆游《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云:“香穿客
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又云:“玉骨久成泉 下土,墨
痕犹锁壁间尘”。诗中“玉骨”亦绾合多层意思:表层自指


唐琬的骸骨 。王安石《悼慧休》“玉骨随薪尽,空留一分香”
可证。而以“玉骨”美称梅花枝干,则是又一层意义。 然“玉”
仍隐有唐琬之名,亦寓其清瘦秀丽苗条的体态。李商隐《偶
成转韵七十二句》云:“玉 骨瘦来无一把。”向子堙《丑奴儿·宣
和辛丑》词云:“无双亭下琼花树,玉骨云腴,倾国称姝,
除却扬州是无处。”是为深层义。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
“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 :‘烟姿玉骨,世
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故玉骨、梅花、逝去的唐琬的
债影,是三亦是 一。梅花,作为放翁诗中的一种符号,其所
指自然不只是唐琬的债影,但喻指或象征唐琬,则有多首咏< br>梅的诗可以证明。除上引诗云“香穿客袖梅花在”外,三十
岁时所作《看梅绝句》云:“梅花有情 应记得,可惜如今白
发生。”四十九岁时所作《梅花》云:“尤怜心事凄凉甚,结
子青青亦带酸 。”同年作《十二月初一日,得梅一枝绝奇,
作长句。今年于是四咏此花矣》云:“尽意端相终有恨,夜
寒皴玉倩谁温?”五十五岁时所作《梅花》,自注:“临川道
中,见梅花数树,憔悴特甚。”诗 中有云:“我与梅花有旧盟,
即今白发未忘情”又云“惟恨相思太瘦生”,又云“试倩羁
鸿为寄 声”。又五十八岁作《九月晦日作》云:“山路清寒近
探梅”,“一片愁从万里来”。又五十九岁时作《 别梅》云:“万
点梅花掠地飞”,“子满枝时事更非”,“自古钟情在吾辈,尊
前莫怪泪沾衣” „„见梅伤感、相思、钟情、凄凉、肠断、


终有恨、债谁温,甚而云“梅花有情应记得” ,“我与梅花有
旧盟,即今白发未忘情”。我们不难在玉、梅的意象中,看
到唐琬的债影,“玉 姝”之隐射唐氏,唐氏之名琬而非“婉”,
似可于此得之。

《钗头凤》应为沈园题壁词

(一)质疑之点
自清代乾隆以降,开始有学 者对《钗头凤》为沈园题壁
词提出质疑。首发“不足深信”者,为海盐张宗木冉。张在
《带经堂 诗话》卷下八“附识”中云:“世传放翁出其夫人
唐氏,以《钗头凤》词为证„„疑亦小说傅会,不足深 信。”
然张只“疑”而未有论驳。稍后,有吴骞《拜经楼诗话》云:
“玩诗词中语意,陆或别有 所属,未必曾为伉俪者。”并特
别指出周密《齐东野语》“所叙风月前后尤多参错”。其后有
吴 衡照在《莲子居词话》中亦疑《钗》词“殆好事者从而为
之”。然两吴亦未尝细考。因此,二百年来无多 大反响,大
多数论者、读者仍以《钗头凤》为沈园题壁之词,少有疑者。
直至解放以后,五十 年代,对《钗头凤》之质疑又起。
1957年4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疾风选注之《陆放翁诗词
选》,第一次披露了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的质疑:“近人夏承
焘教授以为《钗头凤》词艳,不合唐氏身份 ,‘宫墙柳’一


语,不合山阴环境,‘东风恶’如指其母,亦复可疑。又说:
这 词在放翁词中前后各首,均为陆游在蜀赠妓之作,(按已
查阅前后各首,非是),疑这首非沈园题词。” 疾风对夏先生
的见解十分信服,认为“说法实很可信。为了这首词,已为
社会所熟知,故仍选注 供参考”。《陆放翁诗词选》初版即印
行二万余册,故此说影响甚大。但是1959年11月,中国青< br>年出版社出版夏承焘与盛静霞二先生合撰之《唐宋词选》,
虽对《钗头凤》是否沈园题壁词提出疑 问,但并未如疾风《诗
词选·钗头凤》笺转述之辨据,只是简约地说:“这首词据
周密的《癸辛 杂识》记载,是(陆游)离婚后不久在沈园碰
到唐琬作的。此说可信与否还不能断定。”大约因为是青年
读物,限于体例,故未作论证。至1962年6月,夏先生在
温州师院的一次学术报告中曾略为 论及,以为“红酥手”不
合唐琬身份,而绍兴从未建都,没有皇宫,“宫墙”似指五
代时蜀国宫 殿。笔者为此曾专程至先生下榻之温州地区柴桥
巷招待所(今温州饭店)求教,并就“宫非殿乃墙垣”解 与
先生一起讨论。夏先生以为“可备一说”。先生为词学大师,
治学严谨,非有凿凿之据,则只 疑而不断。故当1981年6
月与吴熊和先生合撰《放翁词编年笺注》出版时,其笺《钗
头凤》 仍未予否定,云“务观二十余岁时,在山阴游沈氏园,
遇其故妻唐氏作此词”,肯定《钗头凤》为沈园题 壁词。至
1981年9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唐宋诗词探胜》,吴熊


和先生 则明确指出:“《钗头凤》一词,当为在成都时的冶游
之作,周密《齐东野语》等附会为沈园题壁词,恐 不足信。”
至1982年1月,吴先生又在《陆游<钗头凤>词本事质疑》
中,系统地阐述了《 钗头凤》非沈园题壁词之见解。吴先生
从三个方面提出质疑一、陈鹄、周密两家之说多抵牾处;二、词意及词中时地与唐氏身份不合;三、《钗头凤》词调流行
于蜀中,陆游是承蜀中新词体而作的。( 见《文学欣赏与评
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版)。此后,周本淳先生
在《陆游<钗 头凤>主题辩疑》中也提出《钗头凤》“是对于
当年狎游之事的回忆”的看法。其辨疑之主要论据与吴熊 和
先生大略相同,惟又“从当时礼俗推测”,作者以为“古代
妇女被丈夫遣离,照例应送回娘家 „„只有对妓女出身之
妾,才可能藏之别馆”云。(按唐琬籍贯江陵,父已病殁,
实为孤女,如 何送去?)
自宋至于今,共有以上六家(清张宗木冉、吴骞、吴衡
照及夏承焘、吴熊和、周本 淳三先生),以为《钗头凤》非
沈园题壁词。其中以吴熊和先生观点最明确,提证最多。归
纳各 家见解,约有以下数端:
(1)陈鹄、刘克庄、周密三家所记互相抵牾,可见即
在宋代已是一 桩难断公案,因系传闻,故不可信。
(2)《钗头凤》词原名《撷芳词》,而上下片各添三字
的“新体词”流行于蜀中,绍兴末是否已传至山阴,很可怀


疑,故疑《钗头凤》为蜀中冶 游之作。
(3)从《钗头凤》词本身看,非哀感夫妻解缡,更似
“冶游”、“狎游”、“蜀中 赠妓”之词。
此项细分又有多个“疑点”:一、“红酥手”太艳,不合
唐琬身分;“凤州三出 ”手、酒、柳,证《钗头凤》不可能
为咏前妻之词。二、“宫墙柳”之“宫”,地点不合,绍兴从
未建都,没有皇宫,“宫”当指成都五代后蜀之宫殿,具体
说,似指故蜀燕王宫,即陆游蜀中诗多次提 到的“张园”。
三、“东风恶”若指其母,亦复可疑,陆游当无骂母亲为“恶”
之道理。四、时 令景物皆不合,陆游怀唐琬诗总是和梅花联
系在一起,相逢时令应在初春,与“桃花落,闲池阁”,时、
景皆不合。五、“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对于已经改嫁了的
唐琬,亦太无顾忌了,所谓于“礼 ”不合。
(二)题壁为陈鹄所亲见
关于因陈鹄、刘克庄、周密三家记载之有抵牾处,从而< br>否定《钗头凤》为沈园题词,在情理与逻辑上均不足辨。陈
鹄为目击者,具见“笔势飘逸”,且与 陆游长兄陆子逸过从
甚密。(证见下)刘克庄出生时,放翁已年六十三,后于陈
鹄,且传闻所从 来为曾温伯,虽受学于放翁,然终不及陆子
逸所知为详。再说,刘之所记简约(未及《钗头凤》词)并< br>不说明其不知有《钗头凤》之题壁。放翁逝时,刘克庄才二
十三岁。刘为福建莆田人,其未及见沈 园题壁,亦情理中事,


且题壁于放翁逝后未久即“不复有矣”。陈鹄云:“此园后更许氏,淳熙间,其壁犹存,好事者以竹木护之,今不复有矣。”
按题壁泯灭时间当在1215年即放 翁逝世五年以后,刘克庄
自未及见。《耆旧续闻》卷六云:“余乙亥岁为滁教。”则为
宁宗嘉定 八年(1215),时放翁已下世五年,陈鹄亦当在七
十岁左右。其云“今不复有矣”,则在放翁逝后数 年间。考
放翁八十二岁(1206)作《城南》诗云“尘渍苔侵数行墨,
尔来谁为拂颓墙”,八 十三岁(1207)作《禹祠》云“故人
零落今何在,空吊颓垣墨数行”,八十四岁(1208)作《禹
寺》云“绍兴年上曾题壁,观者多疑是古人”。可见放翁逝
世前,沈园题壁虽破败倾颓而字迹仍 存。陈鹄云“今不复有
矣”,其在放翁逝后无疑。前后连贯,更可信陈鹄所云之不
妄。刘克庄生 亦太晚,未及见题壁,故虽传闻自曾温伯,未
记入《后村诗话》,也情理中事,不可以后村之未记载而否
定陈鹄之所载。至于周密,宋亡十余年后(1291)始成《齐
东野语》,距沈园题壁恰为一百 五十年,兼之传闻,记纂难
免错误,论者每责周密之误记,却信周密言唐琬嫁赵士程之
说,是否 有“各取所需”之嫌!至少,周密所记并非全是乌
有。而即令周密不同于陈、刘二公,亦不可推论陈鹄为 不可
信。此之谓“论据推不出论点”。
《耆旧续闻》卷十云:

< br>余弱冠客会稽,游许氏园,见壁间有陆放翁题词云(略)。
笔势飘逸,书于沈氏园,辛未三月题。 放翁先室内,琴瑟甚
和,然不当母夫人意,因出之。夫妇之情,实不忍离。后适
南班士名某,家 有园馆之胜。务观一日至园中,去妇闻之,
遣遗黄封酒果馔,通殷勤。公感其情,为赋此词。其妇见而< br>和之,有“世情薄,人情恶”之句,惜不得其全阕。未几,
怏怏而卒,闻者为之怆然。此园后更许 氏,淳熙间,其壁犹
存,好事者以竹木来护之,今不复有矣。

这一则记载说明:沈 园壁间所题为《钗头凤》词,是陈
鹄所亲见,并指明其为弱冠客会稽时游许氏园时所见。按陈
鹄 生当高宗绍兴后期,弱冠时沈园已经易主,为许氏园。观
其云“淳熙间,其壁犹存”,则陈鹄游许氏园当 在淳熙前即
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时距放翁题壁不到20年,故能
见其“笔势飘 逸”。
关于陈鹄生平,鲍廷博《耆旧续闻》附识云:“鹄,宋
南渡人,其行事无可考见。”考 《耆旧续闻》卷二载与陆游
长兄陆淞(字子逸)交游事:“陆辰州子逸,左丞农师之孙,
太傅公 之元孤孙也。晚以疾废,卜筑于秀野,越之佳山水也。
公放傲其间,不复有荣念;对客则终日清谈不倦, 尤好语及
前辈事,纟丽纟丽
倾人听。余尝登门,出近作《赠别》长短句以示公,其

< p>
末句云:‘莫待柳吹绵,吹绵时杜鹃。’公赏诵久之。是后,
从游颇密。”此可证陈鹄弱冠 确曾“客会稽”。考《山阴陆氏
族谱》,陆子逸生于北宋徽宗大观三年已丑(1109),逝于南
宋孝宗淳熙九年辛酉(1182),年七十三。此条云:“晚以疾
废,卜筑于秀野”,是陆子逸晚年因 病隐居山阴。与陈鹄所
云“弱冠客会稽”、“登门”、“从游颇密”,时间正合。其时
正放翁入 蜀前后,故鹄客会稽时,未及拜识放翁。其所见沈
园题壁及所闻陆游婚变事当来自陆游长兄,可信度很高 。陆
子逸“终日清谈不倦,尤好语及前辈事”。同条载陆子逸为
陈鹄说东坡《贺新郎》乃咏侍妾 榴花事甚详。又同卷第五条
云:“曩见陆辰州,语余以《贺新郎》词,用榴花事,乃妾
名也。退 而书其语,今十年矣。”笔端良多感慨。盖十年后
子逸早已作古(淳熙九年,1182),故有此慨叹。 是亦可佐
证陈鹄弱冠后确曾游会稽,与陆游长兄过从“颇密”。又卷
第四载:“内翰洪公帅会稽 日,余尝乘间问曰:‘禹穴有二处,
其一在禹庙告成观,穴上有窆石是也。其一去禹庙十余里,
名曰阳明洞天,即稽山麓„„未知孰是?’公云(略)。又
问:‘若耶溪去镜湖二十余里,乃一小涧水, 溪旁人烟极萧
条,但有云门寺犹存焉。唐人诗中多言若耶溪畔采莲女,何
也’?公曰(略)。” 按“内翰洪公帅会稽,指洪适(洪皓长
子,洪迈长兄)晚年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适于孝宗乾道
元年五月任翰林学士,故称“内翰”。据吴廷燮《南宋制抚


年表》卷上引《盘洲集年谱 》载,洪适“乾道二年七月十八,
以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知绍兴府,四年三月,提举临安
府 洞霄宫”,与《宋史》本传云“三月,除观文殿学士、提
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寻起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 ”亦合。是
知洪适“帅会稽”在孝宗乾道二年七月至四年三月,恰为陈
鹄“弱冠客会稽”时。由 此可见,《钗头风》“笔势飘逸”,
为沈园题壁词,确为陈鹄所亲见,其所闻来自陆游长兄陆淞,
亦可信。
又《钗头风》题壁时间,周密云绍兴乙亥岁(1155),
陈鹄云、“辛未(11 51)三月题”,当以陈鹄记载为确。放翁
《剑南诗稿》为严格编年诗,考之记有年份之诗均合。如六< br>十三岁时作于严州任所的《余年二十时,尝作菊枕诗„„》
云“唤回四十三年梦”,六十三岁逆推 四十三年,恰二十岁。
所以,光宗绍熙三年(1192)、六十八岁时所作《禹迹氏南
有沈氏小 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自当以“辛未
三月题”为确,逆推四十一年恰为辛未(1151陆游 二十七岁),
故云“四十年前”,若是乙亥,则仅三十七年,不可云“四
十年前”。
又附带说一下唐琬之卒年。陈鹄云“未几,怏怏而卒”,
周密云“未久,唐氏死”,均未言明唐琬卒于何 年。按宁宗
庆元五年(1199),放翁作《沈园》诗云“梦断香消四十年”。
梦断,梦醒。“ 人生如梦”,故“梦醒”常喻指人之亡逝。香


消,香消玉殒,特指年轻美貌女子的死亡。 故此“梦断香消”
不应指解缡或沈园重逢,而是借指唐琬的亡逝。自庆元五年
(1199)逆推 四十年,则唐琬当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已卯
(1159)陆游三十五岁任福州决曹时。
陈鹄 的记载应该说是非常严谨的。唐琬和词,只说“有
‘世情薄,人情恶’之句,惜不得其全阕”。并且,只 说“其
妇见而和之”,并未如后世演为戏剧者(艺术自可虚构)言
唐琬和词亦题于沈园。此“世 情薄,人情恶”当是陈鹄客会
稽传闻所得,亦可见陆子逸(或他人)并未附会妄云。今所
传唐琬 和词,当是明代“好事者”伪续而成(见明卓人月《古
今词统》卷十)。
学者指摘陈鹄因传闻 而将沈园题壁误为“南班土某”家
之园馆即唐琬后夫赵士程家之园馆。按古人行文,有不可以
今 日之语法绳之者。“务观一日至园中”句,应承开首所云
“游许氏园,见壁间有陆放翁题词”之“园中” ,而非承“家
有园馆之胜”的“园中”。“后适南班士名某,家有园馆之胜”,
后一分句不过前 分句之附带说明而已,不能解为题壁之园。
上面说到洪适知绍兴府、浙东安托使为孝宗乾道二年至四年,陈鹄曾谒见洪适,而其时正当弱冠,二十岁,则逆推
二十年,陈鹄当生于绍兴十五至十七年( 1145-1147),比陆
游不过小二十至二十二岁而已,且与陆游长兄交游颇密,比
起刘克 庄(1187年生)、周密(1232年生),其记载当更可


信。我们不能因为刘克庄记 载过简,而周密过详,或三人互
有抵牾而否定陈鹄之说。
或以为《耆旧续闻》为“杂抄之书, 所抄很多来历不明”。
这只有部分事实。但这“事实”并不能推出《钗头凤》为沈
园题壁词也一 定是抄录他人(如上所考)。退一步说,即便
系抄寻他人的记载,则此人所记当已成帙,其比陈鹄记载当
更早,则其距陆游又更近,其可信程度亦更高了。
还当特别指出的是,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 选》卷二选
录放翁词《钗头凤》,词牌下有《闺思》题。“闺”,在古代
诗词中特借指妻室,如 闺人、闺中、闺房、闺门、闺怨、闺
情、闺帏、闺阃、闺闼等皆是。此“闺思”题,若系放翁原
题,则自是题壁词;若为黄升据传闻或据词意所添之题注,
亦有极大之参证价值。至少黄以为《钗头凤》 是写给妻室之
词。按黄升《绝妙词选序》为“淳衤右
己酉”年即理宗淳衤右
九年( 1249),距放翁逝世不足四十年。刘后村逝于1269,
《后村诗话》为晚年所作,比黄升晚二十年 以上,我们宁信
黄,而不应以后村未提《钗头凤》而不以为信。
总之,《耆旧续闻》所记可信 ,在没有新的有力的证据
出现之前,《钗头凤》之为沈园题壁词不应予推倒。
(三)《钗头凤》词牌当已传至山阴
关于《钗头凤》词牌的产生、传播,放翁题壁时是否已


传至山阴的问题。
《花草粹编》引《古今词话》云:

政和间京师之姥曾嫁令官,常入内教舞,传禁中 《撷芳
词》以教其妓。人爱其声,又爱其词,类唐人所作。张尚书
帅成都,蜀中传此词,竞唱之 ,却于前段下添“忆、忆、忆”
三个,后段下添“得、得、得”三字。又名《摘红英》,殊
失其 义,不知禁中有撷芳园,故名《撷芳词》也。

《钦定词谱》:按程垓词,名《折红英》,曾 觌词,名《清
商怨》,吕谓老词,名《惜分钗》,陆游因词中有“可怜孤似
钗头凤”句,改名《 钗头凤》,《能改斋漫录》无名氏词,名
《玉珑璁》。《词谱》引《古今词话》无名氏词云:“风摇动,
雨蒙茸,翠条柔弱花头重。春衫窄,香肌湿,记得年时,共
伊曾摘。

都如 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关山隔,晚云碧,
燕儿来也,又无消息。”双调五十四字,前后段各七句 ,六
仄韵。与陆游《钗头凤》上下片末各添三字者不同。吴熊和
先生称上下片末尾有三叠字者为 “蜀中新体”。
考《全宋词》并参《词谱》、《词律》等,共得《钗头凤》
系列词,包括词牌 为《撷芳词》、《折(摘)红英》、《清商怨》、


《惜分钗》、《钗头凤》、《玉珑璁》 计六种,按作者时代先后
(据《全宋词》),列表如下:

焘(1092-116 6),绍兴九年十月,以宝文阁学士知成都
府兼本路安抚使,十年(1140)三月至成都,在蜀四年。 (《宋
史》本传、《南宋制抚年表》卷下)。《古今词话》云“张尚
书(焘)帅蜀,蜀中传此词 竞唱之”。似乎此词为张焘传入
蜀。然《全宋词》张焘仅存《踏莎行》、《恨欢迟》二阕。而
《 玉照新志》卷一、《绿窗新话》卷下引《古今词话》有张
焘《雨中花慢》(事往人离)一首,据唐圭璋先 生考订为张
生或任日方
作。可见《古今词话》于张焘即有讹误,况又无《撷芳
词》而引无名氏词为例,似不可全信。
吕滑老。《宋史》无传。秀州(嘉兴)人,字圣求,宣
和末在朝,有《圣求词》一卷。其《惜分 钗》词(二首其一)
云:“春将半,莺声乱,柳丝拂马花迎面。小堂风,暮楼钟。
草色连云,暝 色连空。重,重。
秋千畔,何人见,宝钗斜照春妆浅。酒霞红,与谁同。
试问别来,近日情忄宗
。忡, 忡。”除第四句以下换平韵外,上下片末各添二
叠字。第二首,末同,云“休,休”,“悠,悠”。 < br>曾觌(1109-1180)。字纯甫,汴(今河南开封)人,孝


宗受禅,以潜邸 旧人除权知阁门事,淳熙初,除开府仪同三
司,加少保。《宋史》入《佞幸传》,有《海野词》。其《清
商怨》云:“华灯闹,银蟾照,万家罗幕香风透。金尊侧,
花颜色。醉里人人,向人情极,惜, 惜,惜。
春寒峭,腰肢小,鬓云斜 蛾儿袅。清宵寂,香闺隔。
好梦难寻,雨踪云迹。忆, 忆,忆。”曾词除第六句“人”、
“寻”用平外,上下末均三叠字,又别于吕滑老也。
陆游。 《钗头凤》,除上下片第六句“绪”、“在”字用仄,
异于前词,而末三叠字同曾觌《清商怨》。 程垓。字正伯,眉山人,有《书舟词》。其《折红英》:
“桃花暖,杨花乱,可怜朱户春强半。长记 忆,探芳日,笑
凭郎肩,歹带 红偎碧,惜,惜,惜。
春宵短,离肠断,泪痕长向东风满 。凭青翼,问消息。
花谢春归,几时来得。忆,忆,忆。”此词上下第六句用平,
余与陆词同, 末亦三叠字。
以上各家大多早于陆游,唯程垓或稍晚,或同时。而所
作词无大差别。很难说陆 词即传自蜀中之新体词。万树即疑
无名氏《撷芳词》“原有叠字,流传失去”(《词律》卷八)。
后于陆游有史达祖《钗头凤》(寒食饮绿亭),上下片末亦三
叠,作“忆,忆,忆”、“得,得,得” 。而《绝妙好词》作
《清商怨》、《词洁》作《惜分钗》,并前后遍结处,各少一
字。而无名氏 《玉珑璁》词平仄叶韵与句末叠字词皆同于陆


词。至如元明小说中依托宋人词,仍有不用 叠字者。由此可
见,不仅陆词前或同时如吕谓老、曾觌、程垓,或后于陆游
如史达祖、无名氏, 甚而如元明人所作,无叠字,二叠,三
叠皆有之,似不可谓为张焘至成都后始有“三叠尾”而成“新体”。其中张焘饶之德兴(今江江波阳)人,吕渭老,秀州
(嘉兴)人,曾觌,原籍汴,而长居临安 。其中唯程垓为四
川眉山。因此,一定说《撷芳词》或《惜分钗》、《清商怨》、
《折红英》于 结兴二十一年(1151)未传至山阴,尚不可遽
下断语。而五人中,一个为江西籍,二人长居临安,一 人为
秀州(嘉兴)籍,则自此三地传入山阴,是极可能之事。尤
其是曾觌,其先即是汴人,南渡 前已年一十有八,政和、宣
和间宫内新词或已传出。又建炎以后长居临安,绍兴间又入
孝宗潜邸 建王府为内知客,为侍从之臣。曾又常侍禁中,其
注明应制、侍宴、夜值宫中之词即在一十二首,故能先 于陆
游制作《清商怨》(《钗头凤》)。以上分析可知,《钗头凤》
未必自成都东传,临安、秀 州即可传至山阴。
(四)《钗头凤》词非蜀中冶游之作
关于《钗头凤》词之是否为蜀中治游之作。下面拟就“质
疑”之各点,逐一考辨之。
1、“红酥手”非艳语;蜀中无“黄滕酒”,“凤州三出”
或为巧合。就古典诗词义项看,“红酥”约有 四义:一为胭
脂。如王建《宫词》:“一样金盘五千面,红酥点出牡丹花。”


牡 丹花喻宫女之脸容,而红酥谓胭脂。二为春花之红艳者。
如韩维《夫人阁贴子》诗:“不待东风报花信, 红酥彩缕斗
芳妍。”红酥,红艳之春花;彩缕,各色之春花。三以比红
润柔嫩之物。韩愈《早春 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天街小
雨润如酥。”四以比女子美丽之容颜。如元稹《莺莺》诗:“须
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酥旋欲融。”陆游词“红酥手”,不过
说妻子的手红嫩柔腻。离异后七、八年, 见妻子容貌不减当
年(或云首三句为回忆,亦通),为避免过份的描叙,而以
手写人最为含蓄, 算不得“不庄重”。“酥”只有同“胸”字
组成“酥胸”,同“麻”字组成“酥麻”等,始有“香艳”< br>之韵味。如李洞《赠宠炼师》云:“两脸酒醺红杏妒,半胸
酥嫩白云饶。”《宣和遗事》:“一个 粉颈酥胸,一个桃腮杏脸。”
王实甫《西厢记》四本一折:“春意透酥胸。”汤显祖《紫钗
记· 春闱赴洛》:“只怕你愁望的酥胸拍渐消。”王韬《淞滨
琐话》:“惟是摩弄酥胸,已宽豆蔻。”梁辰鱼 《浣纱记》:“遍
体酥麻动不得,好快活!”《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宣教
看见县君走出来 ,真个如花似玉,不觉的身体酥麻起来。”
如此等等。而“红酥”不过是胭脂、春花、美容颜、红嫩柔< br>腻意。而与“手”组合,更不能说“香艳”和“不庄重”。
应须特为拈出的是,放翁词《月照梨花 ·闺思》即云:“感
事添惆怅。胸酥臂玉消减,拟觅双鱼;倩传书。”视《钗头
凤》“红酥手” 为真“香艳”!然仍不可云“不庄重”。其别


阕《月照梨花》云“新愁旧恨何时尽”,题 曰“闺思”而云
“旧恨”,似指与唐琬解缡事。(又据绍兴文理学院邹志方先
生1990年告知 ;当地耆老曾言,红栈手为一糯米制作之糕
类食物。姑记以备考。)
吴熊和先生引祝穆《方 舆胜览》、彭乘《墨客挥犀》关
于“凤州有三出,手酒柳”的记载,周本淳先生又增引《遁
斋闲 览》所载“风州三出”条,证明《钗头凤》手、酒、柳
的情调气氛之“不庄重”,同唐氏身分之“不调和 ”。吴、周
二先生以“凤州三出”而证《钗头凤》非沈园题壁词,是“质
疑”的主要论据。吴先 生的论述如下:

开头三句以手、酒、柳为韵,也不免令人想起当时流行
的“凤州三 出:手、酒、柳”这个俗谚。祝穆《方舆胜览》:
“建康有凤州柳,蜀主与江南结婚姻,求得其种。风州 出手、
酒、柳。曾极诗云‘蜀主幽封遣使时,其根原自凤州移。柔
荑(手)酉灵
酉录
(酒)今何在?唯有青青拂地垂(柳)。’”彭乘《墨客
挥犀》卷六:“陕西凤州伎女,虽不尽 妖丽,然手皆纤白。
州境内所生柳,翠色尤可爱,与他处不同。又公库多美酿,
故世言凤州有三 出,谓手、柳、酒也。”陆游自南郑至大散
关,曾经过凤州。这里是否暗用其事,当然不能肯定,但为< /p>


什么竟如此巧合呢!不过不管与这个俗谚有没有牵涉,围绕
着“红酥手”所组成的 手、酒、柳的情调气氛,总难说是庄
重的吧。这同唐氏的身份怎么调和呢?

周先生的论述如下:

从词的本身来看,一开头,“红酥手”等三句,如果指
“唐氏”亲自送酒,恐怕更难想象。曾忄造
《类说》卷四十七引《遁斋闲览》有“凤州三出”一条:
“陕西凤州妓女手皆纤白,翠柳色犹可爱,又公库酒美,故
世言凤州有三出,谓手、柳、酒也。 ”

吴、周二先生均以“手、柳、酒”为据,认为《钗头凤》
与妓女有关。“手”已 如上所云,不为“香艳”、“不庄重”。
凤州妓女之手是“皆纤白”,如“柔荑”。此云唐琬之手为“红
酥”,如胭脂,如春花,色调均不同。而凤州“公库多美酿”,
即今“西凤酒”。唐代西凤酒已 负盛名,被列为当时酒林珍
品,原产于凤翔柳林镇。唐代凤翔是西府府治所在地,称西
府凤翔, “西凤酒”因此得名。此外,陆游诗中提到的还有
汉州“鹅黄”酒,自注云:“鹅黄,汉中酒名,蜀中无 能及
者。”(《游汉州西湖》)而东川酒,陆诗提到的有眉州“玻璃”
酒。有时“鹅黄”、“玻 璃”并举(《蜀酒歌》云“青丝玉瓶


到外酤,鹅黄玻璃一滴否”),而提到“黄封”酒, 则仅回忆
临安情景有之,《蜀酒歌》云:“病夫少年梦清都,曾赐虚皇
碧琳腴。文德殿门晨奏书 ,归局黄封罗百壶。”可见蜀中未
尝有“黄封”酒。
黄封作为酒名,最早见于欧阳修《感事》 诗自注:“余
在仁宗朝作学士,兼史馆修撰,尝以史院无国史,乞降一本
以备检讨。遂命天章阁 录付本院。仁宗因幸天章,见书吏方
录国史,思余上言,亟命赐黄封酒一瓶,龙凤团茶一斤。”
又苏轼《岐亭》诗云:“为我取黄封,亲拆官泥赤。”施元之
注:“京师官法酒,以黄纸或黄罗绢封罩瓶 口,名黄封酒。”
故《书言故事·酒类》云:“御赐酒曰黄封。”可见,黄封酒
是宋代宫廷所特 制,仅作御赐,市上并未行销。考宋张能臣
《酒名记》,临安市廛名酒仅著“竹叶青”、“碧香”等,未
及“黄封”。而《钗头凤》提到“黄滕酒”,可能因赵士程为
皇族,与仁宗一支有亲缘关系,故 得自宫廷。此外,《剑南
诗稿》卷十八《病中偶得名酒》云“一壶花露拆黄滕,醉梦
酣酣唤不应 ”,时年六十二,在严州任。于“黄滕酒”云“名
酒”,云“偶得”,可知“黄滕”因不在市上销行,是 十分难
得之酒,是以云“偶得”。若到处是“黄滕”,数钱即可买得,
又何须云“偶得”。正因 为难得,故文人每得此酒均感殊荣,
如欧公、苏公亦皆以诗记之。此证陆游于凤州、蜀中未得“黄
滕酒”,“三出”或为巧合。


2、“宫墙柳”之“宫墙”不为皇宫、燕王宫之墙壁, 乃
沈园之墙垣,围墙。按“宫”,甲骨一期前六·一三·二,
前六·二三·五已与楷体“宫”字 形近似。宀,象房屋透视
轮廓,‘吕’象门窗。据半坡房屋遗址复原,其房屋乃在基
础上先建造 围墙,然后覆以屋顶,墙壁环形围绕,而名为宫。
故《礼记·儒行》云“儒有一亩之宫”,郑玄注“宫谓 墙垣
也”。按垣,半墙、矮墙,即今之云围墙也,《尚书·梓材》:
“若作室家,既勤垣墉。” 陆德明《释文》:“卑曰垣,高曰
墉。”又《仪礼·觐礼》:“诸侯谨于天子,为宫三百步。”郑
注:“宫谓土遗
土为埒,以象墙壁也。”《管子·八观》:“宫墙毁坏,门
户不闭,外内交 通,则男女之别毋自正矣。”既云男女“外
内交通”,自不指“宫殿”。又《说文段注》云:“宫,言其
外之围绕。”明围墙。又唐刘禹锡民歌体诗《杨柳枝词》云: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 人。”此“宫墙”亦应指
一般墙垣、围墙,以其咏民间事,其背景自不在宫殿墙外。
又明周祈《 名义考》卷三云:“宫非寝室也,墙也„„《儒
行》注:‘宫,墙垣也。’偃蜓依墙而生,故名守宫;不 得其
门而入者曰‘宫墙外望’,宫之为墙可知矣。”可见以“宫墙”
为“皇宫”、“王宫”之殿 墙实为后起之义,“宫墙柳”实云
沈园围墙上飘拂之柳枝。
3、“东风恶”非“母亲坏”、“ 母亲恶极”之谓。“东风”,


实指春风,不可比母亲,“恶”亦非“恶人”之“恶”,乃 甚
辞,即今之谓程度副词“很”、“非常”义。故“东风恶”即
春风刮得很猛,所以下接“欢情 薄”。因是暮春风猛春去,
故云“欢情薄”,即夫妻之情消失如春之去也。引证如下:
《韩非 子·八说》:“有恶病,使之事医。”“恶病”,大
病,病得很严重。《史记·秦始皇本纪》:“临浙江 ,水波恶,
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水波恶”即波涛凶猛。《淮南
子·坠形训》:“其人 大面短颐,美须恶肥。”“恶肥”即甚肥,
很胖。冯延巳《江城子》:“早是自家无气力,更被你,恶怜
人。”“恶怜”,痛惜深爱,很爱惜。李后主《浣溪沙》:“酒
恶时拈花蕊嗅。”“酒恶”,酒 喝得太多。柳永《满江红》:“恶
发姿颜欢喜面。”“恶发姿颜”,言浓妆艳抹,很会打扮。邵
雍《自咏吟》:“平生积学无他效,只得胸中恶坦夷。”“恶坦
夷”犹言心中很平静。黄庭坚《步蟾宫》 :“虫儿真个恶灵利。”
“恶灵利”犹云很伶俐,很聪明。贺铸《谒金门》:“历历短
樯沙外泊 ,东风晚来恶。”“东风恶”即东风刮得很猛,似《钗
头风》“东凤恶”之所本。与陆游同时如杨万里《 见周子充
舍人叙怀》云:“公今贫贱庸非福,我更清愁恶似公。”恶似
公,恶于公,比您更甚, 更严重,云我之清愁比公有过之而
无不及。
至于“东风”比母亲,更为无稽,查考许多诗词, 未见
以东风比母亲者。而又以“东风恶”说“母亲坏”,更不合


情理。其实,“ 东”于我国古代文化习俗并不象征阴性、女
性,据后天八卦方位,东象雷,其卦为震。曹植《七哀》诗: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李商隐《无题》:“斑难已系
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则后 天八卦以西南方位为坤封,
以象征阴性、女性。所以,如果是“西南风恶”,或者可以
比“母亲 坏”,“东风”则不可也,一笑。

4、辨“桃花落,闲池阁”与陆游怀唐琬“时、景不合” 。
论者以为陆游怀唐琬总是和梅花联系在一起,时为初春;言
“桃花落”,时为暮春,故云“时 、景不合”。其实这并不矛
盾。陆、唐每于初春梅放之时至沈园游春,故怀念唐琬诗,
每及梅花 。然绍兴二十一年辛未三月之沈园重逢则是暮春。
亦正“桃花落”时,是不必云“梅花落”也。

5、“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不为“不合礼法”。锦书典
出窦滔妻苏若兰,但典故在 发展过程中难免有增殖、变异。
正如“悼亡”,始于潘岳悼妻,而后世悼夫亦可用悼亡。李
清照 《一剪·别愁》思夫词即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
时,月满西楼”句。或以为放翁已娶,唐琬已嫁, 即陆游亦
不宜思寄书信而云“难托”。殊不知,这只是说原为父母所
逼,“几年离索”(按若蜀 中赠妓何可云“几年离索”?)未
能剖心表白,非周本淳先生所云“未免想入非非”。至于所

< p>
谓“当时礼俗”,亦未必如周先生所云。《东轩笔录》载:“王
安石子王元泽”与其妻日相 斗哄,荆公知其失心,念其妇无
罪,欲离异之,则恐其误被恶声。遂与择婿而嫁之”。从荆
公劝 儿媳改嫁事,可知当时妇女改嫁并非如朱熹理学大行后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可畏。唐琬改嫁亦应作 如是观,
则《钗头风》云“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不必以为“不合
礼法”。
结论:《钗头凤》非为陆游蜀中冶游之作,应是绍兴辛
未岁三月与唐琬沈园重逢后之题壁词。

余 论

笔者纂辑《钗头凤》本事集说时,多次研读吴熊和先生
《陆游<钗头凤>词本事质疑》的文章,尽管对吴先生关于“宫
墙”的解释以及《钗头凤》为蜀中“冶 游之作”的结论不大
赞同,但不能无视吴先生关于手、柳、酒的情调氛围之与冶
游有关的论断。 吴先生为一代词学宗师夏承焘教授高足,治
学谨严,厚积薄发。在所汇辑的怀疑《钗头凤》为题壁词的< br>文章中,吴先生论文提据最多,立论最为严谨。关于手、酒、
柳之氛围与冶游有关,吴先生在文中 引彭乘《墨客挥犀》后
云:“陆游自南郑至大散关,曾经过风州。这里是否暗用其
事,当然不能 肯定,但为什么竟如此巧合呢?”这个提据非


常有力,很难辨驳。笔者因此曾作书请教西 北大学韩理洲教
授,韩先生复函云:

黄先生几右:
大札拜悉,由衷敬慕 学兄著述严谨,善创新意,不落俗
套(按此数语本应删节,为的是保留全文,不得已也,读者
谅 之)。弟因事外出方归,迟复为歉。弟才疏学浅(非也!
韩兄十分谦让),遵嘱查阅有关方志,现汇报如 下:

光绪十八年刊本《凤县志》卷二载:“凤州,古州名,
尝鸣于岐,翱翔至南而 集焉。是以西岐曰凤翔,南岐曰凤州。”
又,其卷囗(原佚)载,凤州,治梁泉。自西魏废帝改南岐州为凤州之后,直至南宋产仍名凤州,明初始归属风翔府。
弟是陕西人,知其地理位置是:凤翔在今 宝鸡市东北;凤县
在今宝鸡市西南,秦岭山中。两县相距约二百华里。

另,关于柳 手酒,《凤县志》卷九引《凤州府志》(此志
为郭豫轩手抄本)云:“凤州有柳、手、酒三绝名世,盖唐
时地近京畿,冠盖往还;境内金丝柳最佳,妓女手皆纤白,
市多美酝。一时红粉当炉,门垂碧柳 ,山城风趣不减名都。
宋元丰时,尝取百株植禁中。淳熙初,太守傅子平有《题壁
诗》,今惟柳 有佳处,他不足数也。”


《凤县志》卷十载宋人傅子平《柳、手、酒、三绝》诗
一首如下:
珍珠不见小桃红,遐想柔荑嫩剥葱。
惟有万条罗带绿,年年依旧舞春风。

《凤县志》载,苏轼及陆游曾到达此地,有作品,但无
君于火车所见书本之句。《凤翔府志》亦然,疑 商品广告者
所为也,或当地口语假名人以张目也。诸事丛脞,匆匆录呈,
请海涵。

大安
弟理洲叩拜
九三年四月廿六日
傅子平(宋淳熙年间人)

韩先生之函复为吴熊和先生更添《凤县志》及南宋傅子
平之证据。所谓“于火车所见书本之句” ,乃《商品趣谈》(中
国城市经济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181页)中之一则,
云:


唐时,西凤酒就以“甘泉佳酿,清冽醇馥”传,列入当


时 珍品而闻名于世。北宋时,大文学家苏东坡任职凤翔,喜
爱此酒,他在词中曾写道:“柳林酒,东湖柳, 妇人手。”这
里“妇人手”系指妇女精巧的手工艺,“柳林酒”即是赞柳
林生产的西凤美酒。

因于火车上借读乘客之《趣谈》一书,故致函韩先生,
望有以教之。此事存疑胸次未 得解决,几翻遍所有宋人笔记,
并未有如《趣谈》一书所载,《东坡乐府》中当然亦无“柳
林酒 ,东湖柳,妇人手”之句。后又检得二则,亦为今人之
说。一则为万国光《中国的酒》所记:

陕西凤翔县流传着这么句话:凤翔有三美:东湖柳,妇
人手,柳林酒。
东湖柳,指县 城里一个美丽的小湖边生长的柳树。东湖,
相传是大诗人苏东坡二十多岁(按东坡于仁宗嘉衤右
六年十一月赴凤翔,十二月十四日至凤翔府签判任,已
是公元1062年,年二十有五,居凤翔三年, 英宗治平二年
正月还朝)任府判时,为灌农田而凿的人工湖。沿湖的柳树,
柔枝拂水,婀娜多姿 。
妇人手,指凤翔妇女喜剪喜练的巧手。凤翔民间刺绣、
剪纸、年画,均极有名。
柳林酒,指著名的西凤酒的产地柳林镇所产的酒„„


(万国光《中国的酒》第85页,人 民出版社1986年6月版)

又,江曾培等主编之《文化鉴赏大成》第205页,有如
下一段记述: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在陕西省凤翔县做官时,曾把凤翔
一带的东湖杨柳、西凤美酒和当地妇女善 于编织的纤巧手工
艺称誉为“凤州三绝”。在当地喜雨亭上还留存着他的墨迹:
“花开美酒何不 醉,来看南山冷翠微。”(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5年7月版)

据此,关于“凤州 三出”,文人与民间之说迥异。但是,
虽有民间口语流传之“妇女善于编织的纤巧之手”,然稽之
古籍,却未见有此记载。因此,吴先生关于手、酒、柳氛围
之与冶游有关的推断仍未能充分考辨,当俟 博雅之士有以教
之。

注释:

①楼钥《观文殿学士钱公行状》 称端礼钱忱“赠太师雍
国公”;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秦鲁国贤

阳光高考自主招生-华为公司简介


环卫节-公司中秋节活动方案


贵阳天河潭-法制宣传口号


家乡的作文-青海师范大学吧


爱情告白-非洲人的生活习惯


王二小的英雄事迹-免试生


国防教育日-2016端午节


当代神农氏-小学教师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