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家训家规中汲取优良家风滋养
连锁销售-校园剧本
从传统家训家规中汲取优良家风滋养
陈 来
2017年01月26日04:4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同志在
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中华民族传统
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
中,是支撑中华民
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
富。在
中华传统文化中,家训家规集中体现了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
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我们今天传承弘扬
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可以
合理吸收中华传统家训家规的精华,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br>为形成新时代的良好家教和家风提供丰厚滋养。
传统家训家规是传承家风的重要依据
“家风”一词较早见于魏晋南北朝,唐以后大量使用。东晋玄学家
袁宏提出“有家风化导然
也”之说,认为家风的作用是“化导”,即教
育引导。南朝经学家皇侃提到“家风由父”,说明当时父亲
在家风形成
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古人把家风教育作为教育的初始阶段,强调“昔
称幼学,早训
家风”“自童子耳熟家训”“少习家训,长得名师”。北
周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序中说,“潘岳之
文章,始述家风;陆机
之辞赋,先陈世德”,把家风世德作为文学作品优先考虑的题材。
当时
的大家族皆以“世守家风”为要务。唐宋以后,家族形态有所变化,但
仍重视家风的传承。
古人多以清白形容家风,如柳宗元句“嗣家风之清
白”等。
在我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
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的。家训家
规是一种以家庭为范围的教育形式,古已有之。我国历史上以家训为
名
的著述在南北朝就已出现,之后绵延不断,直至晚清民国,是我国教育
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古代刊印流传的家训作品,数量多、历史久、
影响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说来,
我国古代家教文
化作品,以家训为名者居多,以家规等为名者相对少一些。在古代文化
的知识分
类中,成文的家训家规属于子部儒家类礼教之属;在成文的家
训家规以外,还有家族内口传的不成文的家
训家规。二者都促成了优良
家风的形成,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家教文化。一般说来,家训表达一个家庭的基本价值观,家规是家庭关系与活动的
具体规范,二者常常互通互见
;家风则体现家庭的整体道德风貌。
传统家训家规的源起与流变
我国古代的家训文
化起源甚早,如《尚书》中的《无逸》就是周公
对其侄子成王的告诫之辞。成王当政后,周公恐其贪图享
乐、荒废政务,
故作此文告诫他不要逸乐。孔子看见经过庭院的儿子孔鲤,问他“学诗<
br>乎”“学礼乎”,并告诫他“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后世
把孔子在庭院中对儿子的教
训称为庭训,也可以说是家训。这两个例子
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家训的源头。汉代流行的诫子书,亦可看作
家训的形
式。如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晚年的《诫子书》倡导“夫君子之行,静
以修身,俭以养
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修身养
德,为后来的家训家规树立了典范。南北朝是家训
文化盛行之始。北齐
的颜之推作《颜氏家训》20篇,其训诫不再是以家庭某个成员为对象,
而
是以家庭整体为对象,分修身、治家、处世、为学4个部分,被后人
称为家训之祖。清代一些学者认为《
颜氏家训》一书“凡为人子弟者,
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家训文本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并
不多,至北宋开始大量增加,代表者如司马光的《家范》等。当然也有
简约的家训,只用一句话
表达,如唐朝人说“以忠贞为仕模,以勤俭为
家训”。
家规在唐宋时代已经多见,如唐代
韩愈说“能守家规”。宋人很重
视家规,强调“为子孙者尤当善守家规,翼翼以诚身,兢兢以保业,进<
br>修不已”。我国古代家训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名人家训很多,流传
亦广。除北朝颜之推外,北
宋司马光,南宋朱熹、陆游、袁采,明代方
孝孺、杨慎、傅山、张履祥,清代焦循、曾国藩等都传有家训
。他们的
后代繁衍久长,这些家训的社会影响也十分久远。明清时代,在统治阶
级的倡导和推广下,家训家规的普及达到了新的阶段。家训中有许多名
言警句,成为人们服膺的治家良策
或修身典范,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我国古代刊印的家训家规有上百种,虽然各起于不同作者的生活
经
验和文化感受,但主题内容大体相近。古代家训家规的主要内容是强调
尊祖宗、孝父母、和兄
弟、严夫妇、训子弟、睦宗族、厚邻里、勉读书、
崇勤俭、尚廉洁;以家庭伦理为主体,以勤俭持家为根
本,重视齐家善
邻和修身成德。我国古代家训都强调道德规范,如苏氏家规中的“和善
心正,语
言必谨,举动必端,处事必公,为官必廉,事君必忠,费用必
俭,睦人必善,乡里必和”,这“八必”是
通行的道德规范,并不限于
家族内部。可见,家训家规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官员治家
修德的重要资源,也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社会主流价值实现大众化、深入
社会基层的重要渠道。
传统家训家规的主要社会功能
家训家规是我国古代以家庭为范围的道德教育形式,也
是中华道德
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训家规,始作者多是文
化名人或有名
的官员,社会影响较为广泛。这些家训家规的功能远远超
出对本家族的教育作用,而成为社会教育的一种
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
了家庭教育范本和楷模。尤其是这些家训家规对其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
了重要保障作用,容易引起后世更多人的关注和效法,从而使得这些家
族内的训规成为道德 教育的普遍教材。正如王锡爵家训序所说,“一时
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
我国古人早就提出,治家的关键是不能“有爱无教”“有爱无礼”,
强调要“以义方训其子 ,以礼法齐其家”(司马光《家范》),对妻子
儿女都要教之以礼、训之以义;主张“人之爱子,但当教 之以孝悌忠信……
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陆九韶《家制》)。家规严
谨、家 风朴厚、家教严正,是古代士大夫的治家理想,对今天领导干部
管好家庭、管好子女也有启示意义。古代 家训不只强调以五伦为中心的
规范规矩,同时也强调道德修养,推崇忠孝节义、尊尚礼义廉耻。例如,< br>张之洞的家训便始于“治家”而终于“修身”。很多家训重视为官之德,
也重视常行之德。金华胡 氏家训“为官当以家国为重,以忠孝仁义为上”,
杨慎遗训“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张氏家训 “一言一行,常
思有益于人,唯恐有损于人”等,至今仍脍炙人口。
俗语云:国有国法, 家有家规。家训家规的首要功能是“齐家”,
即对家庭进行有序治理,重视其规范功能。在儒家传统中, 修身是齐家
的基础,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周易》的《家人》卦说“正家
而天下定矣” ,一个人不能治家也就难以治国。家训家规的另一个重点
是“修身”,即家训家规不仅提供行为规范、重 视约束,更强调道德修
身、德性养成,把家庭作为道德训练和培养的基本场所,认为有了
在家
庭中培养起来的道德意识作为基础,就可以推之于社会实践的其他范
围。《颜氏家训》说制
定家训的宗旨是“整齐门内,提撕子孙”,整齐
门内就是齐家治家,提撕子孙就是道德训导。家训家规都
是家教的具体
形式,家风则不是形诸文字的具体训导,而是一种文化,是在家庭实际
生活中形成
并传承的一种风尚。家训家规是有形的规范,家风则是无形
的传统。在实际生活中,家风的形成、传衍有
赖于家训家规的传承发扬。
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传统家训家规文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古代家训家规的出发点是维护家庭和家族的有
序和谐与繁衍发展,其实际教训功能包括树立基本价值观
、培养道德意
识、造就人格美德。这使得它们成为古代以礼为教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也成
为中华道德文化传承在社会层面的保证。批判地继承和弘扬
这一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现实
意义。我国古人的家教特
别重视道德养成和价值观引导,尤其突出传统美德教育。这些都是值得
重视的经验,应当继承发扬。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有些家训家规的
内容已经过时。对待古代家训家规
,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
地继承和弘扬。
习近平同志在谈到坚
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时指出:“最
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
精气神。”文
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自己明确的、独特
的价值观体
系,其突出特点是责任优先、义务优先、群体优先、和谐优
先。中华传统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是中华传统道德规范、道
德感情、道德原则的基础,贯穿于治国理政、社会文化、个人行为等方
方面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一。中华传统价值观具体表现为中华
传统美德体系,如仁义礼智信五常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等。在我国
历史上,家庭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场所,家训家规是中华传统
美
德传承实践的重要方面。传统的家风和家训家规及其蕴含的传统美德,
在当今时代依然有其独
特价值和现实意义。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传统家训
家规文化,既是领导干部政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
坚定文化自信
的重要途径。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26日 07 版)
从传统家训家规中汲取优良家风滋养
陈 来
2017年01月26日04:4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同志在
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中华民族传统
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
中,是支撑中华民
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
富。在
中华传统文化中,家训家规集中体现了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
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我们今天传承弘扬
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可以
合理吸收中华传统家训家规的精华,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br>为形成新时代的良好家教和家风提供丰厚滋养。
传统家训家规是传承家风的重要依据
“家风”一词较早见于魏晋南北朝,唐以后大量使用。东晋玄学家
袁宏提出“有家风化导然
也”之说,认为家风的作用是“化导”,即教
育引导。南朝经学家皇侃提到“家风由父”,说明当时父亲
在家风形成
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古人把家风教育作为教育的初始阶段,强调“昔
称幼学,早训
家风”“自童子耳熟家训”“少习家训,长得名师”。北
周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序中说,“潘岳之
文章,始述家风;陆机
之辞赋,先陈世德”,把家风世德作为文学作品优先考虑的题材。
当时
的大家族皆以“世守家风”为要务。唐宋以后,家族形态有所变化,但
仍重视家风的传承。
古人多以清白形容家风,如柳宗元句“嗣家风之清
白”等。
在我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
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的。家训家
规是一种以家庭为范围的教育形式,古已有之。我国历史上以家训为
名
的著述在南北朝就已出现,之后绵延不断,直至晚清民国,是我国教育
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古代刊印流传的家训作品,数量多、历史久、
影响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说来,
我国古代家教文
化作品,以家训为名者居多,以家规等为名者相对少一些。在古代文化
的知识分
类中,成文的家训家规属于子部儒家类礼教之属;在成文的家
训家规以外,还有家族内口传的不成文的家
训家规。二者都促成了优良
家风的形成,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家教文化。一般说来,家训表达一个家庭的基本价值观,家规是家庭关系与活动的
具体规范,二者常常互通互见
;家风则体现家庭的整体道德风貌。
传统家训家规的源起与流变
我国古代的家训文
化起源甚早,如《尚书》中的《无逸》就是周公
对其侄子成王的告诫之辞。成王当政后,周公恐其贪图享
乐、荒废政务,
故作此文告诫他不要逸乐。孔子看见经过庭院的儿子孔鲤,问他“学诗<
br>乎”“学礼乎”,并告诫他“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后世
把孔子在庭院中对儿子的教
训称为庭训,也可以说是家训。这两个例子
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家训的源头。汉代流行的诫子书,亦可看作
家训的形
式。如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晚年的《诫子书》倡导“夫君子之行,静
以修身,俭以养
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修身养
德,为后来的家训家规树立了典范。南北朝是家训
文化盛行之始。北齐
的颜之推作《颜氏家训》20篇,其训诫不再是以家庭某个成员为对象,
而
是以家庭整体为对象,分修身、治家、处世、为学4个部分,被后人
称为家训之祖。清代一些学者认为《
颜氏家训》一书“凡为人子弟者,
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家训文本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并
不多,至北宋开始大量增加,代表者如司马光的《家范》等。当然也有
简约的家训,只用一句话
表达,如唐朝人说“以忠贞为仕模,以勤俭为
家训”。
家规在唐宋时代已经多见,如唐代
韩愈说“能守家规”。宋人很重
视家规,强调“为子孙者尤当善守家规,翼翼以诚身,兢兢以保业,进<
br>修不已”。我国古代家训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名人家训很多,流传
亦广。除北朝颜之推外,北
宋司马光,南宋朱熹、陆游、袁采,明代方
孝孺、杨慎、傅山、张履祥,清代焦循、曾国藩等都传有家训
。他们的
后代繁衍久长,这些家训的社会影响也十分久远。明清时代,在统治阶
级的倡导和推广下,家训家规的普及达到了新的阶段。家训中有许多名
言警句,成为人们服膺的治家良策
或修身典范,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我国古代刊印的家训家规有上百种,虽然各起于不同作者的生活
经
验和文化感受,但主题内容大体相近。古代家训家规的主要内容是强调
尊祖宗、孝父母、和兄
弟、严夫妇、训子弟、睦宗族、厚邻里、勉读书、
崇勤俭、尚廉洁;以家庭伦理为主体,以勤俭持家为根
本,重视齐家善
邻和修身成德。我国古代家训都强调道德规范,如苏氏家规中的“和善
心正,语
言必谨,举动必端,处事必公,为官必廉,事君必忠,费用必
俭,睦人必善,乡里必和”,这“八必”是
通行的道德规范,并不限于
家族内部。可见,家训家规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官员治家
修德的重要资源,也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社会主流价值实现大众化、深入
社会基层的重要渠道。
传统家训家规的主要社会功能
家训家规是我国古代以家庭为范围的道德教育形式,也
是中华道德
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训家规,始作者多是文
化名人或有名
的官员,社会影响较为广泛。这些家训家规的功能远远超
出对本家族的教育作用,而成为社会教育的一种
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
了家庭教育范本和楷模。尤其是这些家训家规对其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
了重要保障作用,容易引起后世更多人的关注和效法,从而使得这些家
族内的训规成为道德 教育的普遍教材。正如王锡爵家训序所说,“一时
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
我国古人早就提出,治家的关键是不能“有爱无教”“有爱无礼”,
强调要“以义方训其子 ,以礼法齐其家”(司马光《家范》),对妻子
儿女都要教之以礼、训之以义;主张“人之爱子,但当教 之以孝悌忠信……
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陆九韶《家制》)。家规严
谨、家 风朴厚、家教严正,是古代士大夫的治家理想,对今天领导干部
管好家庭、管好子女也有启示意义。古代 家训不只强调以五伦为中心的
规范规矩,同时也强调道德修养,推崇忠孝节义、尊尚礼义廉耻。例如,< br>张之洞的家训便始于“治家”而终于“修身”。很多家训重视为官之德,
也重视常行之德。金华胡 氏家训“为官当以家国为重,以忠孝仁义为上”,
杨慎遗训“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张氏家训 “一言一行,常
思有益于人,唯恐有损于人”等,至今仍脍炙人口。
俗语云:国有国法, 家有家规。家训家规的首要功能是“齐家”,
即对家庭进行有序治理,重视其规范功能。在儒家传统中, 修身是齐家
的基础,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周易》的《家人》卦说“正家
而天下定矣” ,一个人不能治家也就难以治国。家训家规的另一个重点
是“修身”,即家训家规不仅提供行为规范、重 视约束,更强调道德修
身、德性养成,把家庭作为道德训练和培养的基本场所,认为有了
在家
庭中培养起来的道德意识作为基础,就可以推之于社会实践的其他范
围。《颜氏家训》说制
定家训的宗旨是“整齐门内,提撕子孙”,整齐
门内就是齐家治家,提撕子孙就是道德训导。家训家规都
是家教的具体
形式,家风则不是形诸文字的具体训导,而是一种文化,是在家庭实际
生活中形成
并传承的一种风尚。家训家规是有形的规范,家风则是无形
的传统。在实际生活中,家风的形成、传衍有
赖于家训家规的传承发扬。
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传统家训家规文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古代家训家规的出发点是维护家庭和家族的有
序和谐与繁衍发展,其实际教训功能包括树立基本价值观
、培养道德意
识、造就人格美德。这使得它们成为古代以礼为教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也成
为中华道德文化传承在社会层面的保证。批判地继承和弘扬
这一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现实
意义。我国古人的家教特
别重视道德养成和价值观引导,尤其突出传统美德教育。这些都是值得
重视的经验,应当继承发扬。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有些家训家规的
内容已经过时。对待古代家训家规
,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
地继承和弘扬。
习近平同志在谈到坚
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时指出:“最
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
精气神。”文
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自己明确的、独特
的价值观体
系,其突出特点是责任优先、义务优先、群体优先、和谐优
先。中华传统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是中华传统道德规范、道
德感情、道德原则的基础,贯穿于治国理政、社会文化、个人行为等方
方面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一。中华传统价值观具体表现为中华
传统美德体系,如仁义礼智信五常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等。在我国
历史上,家庭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场所,家训家规是中华传统
美
德传承实践的重要方面。传统的家风和家训家规及其蕴含的传统美德,
在当今时代依然有其独
特价值和现实意义。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传统家训
家规文化,既是领导干部政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
坚定文化自信
的重要途径。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26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