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九句古语
青浦区实验中学-交心谈心
被误解的九句古语
在中国文化氛围中,名人名言占的地位是很重的,很多名家说的话,
往往被
人当成指导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不二准则。尤其是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对人们
的思想与
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俗语名言中,也有一些话被
人刻意或无知地曲解,背离了话语
者本身的意义与初衷,迷惑了天下万千众。
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民间谚语联对
一字之差,演变成反面派的“真理”!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绝对是中国众多以讹传讹
的话中最离谱的
一个例子之一,初中生也应能轻易看出这其中的不妥之处。首先,这无毒不丈夫,
就跟古人所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
广的男人,什么时候恶
毒阴损,暗箭伤人的这种前缀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
了?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因
为《论语》的这句话,有人就解读为孔子歧视女性,甚至被认为是男尊女
卑的始作俑者,虽然很多人这么
认为,特别是现代人更加这么认为,但还是有人
在为孔子鸣不平。众所周知在49年之后的中国大陆自始
至终给老夫子戴着一个
意识形态的帽子,因此这些辩护的声音也就难以被世人所知了。孔子一贯的思想<
br>是平等、仁爱,爱人如己,他怎么会歧视女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原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易
经》比较费解的是“君子以自强不息”。很多人都把它理解成“君子应当自
强不息”,一字之差,差之千
里。“以”在古文里是“用”的意思。其意思应是“君子以
之自强不息”,就是君子用了它以后就会自强
不息。这里的“之”,就是指前面的“天
行健”。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天道的运行是最健康的,君子通过
顺应这种规律,
使自己变得强壮,生生不息,而不是让君子埋头苦干不松劲儿的意思。这种处世
之道,在古时候几乎人人都懂,老子不是也说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
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秦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又是《论语》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老百姓嘛,
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只要让他们做事就行了,最好
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
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做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训诫不可谓<
br>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统治者奉为圭臬。正是这句话,孔老夫子更被
认为是千百年来愚
民政策的始作俑者。但是,这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
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
便要再经过一
个“句断”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
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
通顺而连贯的话。
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文来看,我们孔老先生前边
一直在讨
论诗礼乐这三种东东的教育问题,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
话正确
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
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
,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
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
,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
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看,谈教育谈得<
br>多深刻啊。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原句: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
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礼
记》
长期以来在中国人头脑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旧社会阶级压迫”<
br>的铁证。我们不妨翻开典籍,看看历史真相。“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于
《礼记》。“国
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
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
,德车结旌。”
《礼记》这段原文是记载具体的乘车礼仪。根据上下文,“礼不下庶人
,刑
不上大夫”其实应该分为两句话,逗号应改成句号。“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
抚式,士
下之。礼不下庶人。”这是讲一般乘车礼仪。
两车相遇,要相互表示敬
意。上级遇到下级,不用下车,但要扶着车前横木,
点头行礼;下级遇到上级,就要下车行礼;至于庶人
,在先秦人看来,他没有当
官食禄,就不必行这套礼数。这和现代公司礼仪只能约束公司内部是一样的。
“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这是讲对违反乘车礼仪者的处理。对于违反
乘
车礼仪的下级,如果级别是大夫,国君就不能用刑罚羞辱;国君也不能带着行
刑者在身边恐吓下级行礼。
也就是说上级不能暴力逼迫下级对上级礼貌。这是先
秦封建制礼仪,都是合情合理的,古人的纯朴可见一
斑。这哪有什么“阶级压迫”
色彩?
三从四德
原文:女子子适人者
,为其父母、昆弟之为父后者。《传》曰:为父何以期
也?妇人不贰斩也。妇人不贰斩者何也?妇人有三
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
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妇人不
贰斩
者,犹曰不贰天也,妇人不能贰尊也。——《仪礼•丧服》
之所以贴出那
么长的原文,是要着重提醒各位,“三从”仅仅指服丧仪礼上的
三从,这是最需明确的。由于“四德”在
今人眼中并不是非常大,此处就不罗嗦了。
为了便于理解这段话,吾人须先知《仪礼•丧服》之大义。
传统中国乃礼乐之邦,而丧
葬礼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丧服”又是丧葬
礼俗的一部分。所谓“丧服”就是生者为死去的亲属改
变服饰以志哀悼、追念之情
的礼俗。依据生者与死者的血缘亲疏关系或身份等级的不同,规定了五种等级
的
丧服制度系统,俗称“五服”。依此是斩衰服、齐衰服、大功服、小功服和缌麻服。
同时,丧期也有三年、一年、九月、七月、五月和三月的不同。丧服与丧期
在《仪礼•丧服
》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错乱或破坏。
古代对丧服守制是非常重视乃至是苛刻的。如服
斩衰之丧者如是现任官员,
必须离职归家居丧守制,丧期结束方可复职。若国家一时离不开此人,须由皇
帝
下诏特批而不守丧,是为“夺情”。即便如此,往往亦被视为有违伦常,当事者承
受之舆论压
力不小。万历首辅张居正因“夺情”事件而险遭同僚之弹劾,即其显例。
历史上因未守丧制而遭受处罚者
亦时有之,此不细说。
上面一段文字,就是说明女子服斩衰之服的情形与道理的。其大意谓:
女儿出嫁了,只为其父母及父亲之兄弟服齐衰一年之丧。何以如此耶?乃因
为女性不能守两个三年的丧期
。何以故?
男女有别也。其别乃在女子有“三从”,故其礼俗亦随之变化,无专一不变
的
道理。哪“三从”呢?就是未出嫁的女子跟随着父亲生活,已出嫁的女子跟随着丈
夫生活,丈
夫死后跟随儿子生活。所以,女子在未出嫁时,以父母为天;已出嫁
之后,以丈夫为天。女子不守两个三
年之丧期,犹如吾人不能同时有两个天,女
子亦不能有两个最尊贵之天也。
女
子未出嫁时,本来须为自己之父母守斩衰三年丧。但因出嫁,不依赖父母
而生活了,斩衰三年丧即转移至
夫家,若此时父母去世,则只守齐衰一年丧。然
而,如果女子被夫家休弃而回到娘家,则依然要守斩衰三
年丧。这里在在只关涉
到丧服礼俗的问题,并未涉及到家庭生活中女子服从谁的问题。
谓女子没有自由而倍受压制,皆是后之好事者望文生义、以讹传讹之辞。由
于“三从”离开
了具体的文本与具体的社会礼俗而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遵从”或
“服从”,再加上现代人受西方个人主
义的影响,多从个体自由与独立的角度立论,
则“三从”确乎成了女性的地狱。
但这决不是“三从”之本义,在古代也没有像现代人这样来引申“三从”之义的。
中国是历来重视孝道,
如果夫死以后作母亲的要无条件地服从儿子,则岂有孝道
可言,简直是犯上而大逆不道。这种情况在历史
上鲜有发生,但儿子无条件地服
从母亲的却很多,如焦仲卿按母亲的意愿而休弃心爱的刘兰芝,就是其显
例之一。
甚至宋太祖赵匡胤亦是依其母亲的意思,将大位传给了其弟赵光义。历史上这样
的例子
很多。
无奸不商
原句:无尖不成商
“无奸不商”本为“无尖不商”。“无尖”的“尖”来源于古代用来度量的斗。
古代米
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
着尖儿,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
所以叫无尖不商。也可解释为:商场如战场,
必须有拔尖的智慧,才能成功。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
,没一个好人了。
不过现在道德一日千里地下滑,“无尖不成商”慢慢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奸
不商”或“奸商”了。
以德抱怨
原句:“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
语•宪问》
“以德抱怨”不过是孔子的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
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报怨”的后
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
用我的道德和教
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
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
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
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
不亢,事情该咋办咋
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女子无才便是德
原句: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隋唐演义》
这句“女子无才便是德”总是让女权运动者恨得牙痒痒的,他们以为这句话是
大男人用来贬损女性的!然
而事实非但不是这样,而且完全相反!中华儿女们对
这句话的误会可大了!这话又怎么说呢?
本来这句话的上联是“男子有德便是才”,而下联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第
一句:“男
子有德便是才”!这话是希望一个有为的男人,要以德行为主,以才干
为辅的意思。为什么要以德行为主
呢?看看现今社会这么乱,诈骗这么多,网路
上什么希奇古怪伤天害理的事都有,这就是有了才干却缺乏
德行的后果,总之,
这句话是告诫每个男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叫男人不要重视才干。
而下联“女子无才便是德”又是什么意思呢?依然是劝女子要以德行为主的
意思,而非贬辱
女人不能有才干。这整个误会是因为错解了“无才”的“无”字所造
成的。这个“无”字是动词,是“本
有而无之”的意思,也就是“本来有才,但心里却
自视若无”的意思。
举个例
子来说,就像古人说的“无物”不是世上真的没有万物,而是在万物的
围绕中,内心不起一点挂碍的意思
;“无我”不是真的没有我,而是对于我的一切
得失无挂于心的意思;“无念”也不是真的没有念头,而
是没有妄念,在念头中依
然自在的意思。
所以“无才”不是真
的没有才干,而是“我虽然很有才干,但一点也不自炫其才,
依然自视若无”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大门不
出,二门不迈,却拥有过人的才气,
还能自视若无,这不是非常高尚的德行吗?这句话明明是在褒奖我中
华民族的女
子,有如此高尚的德行!哪里有歧视女人的意思呢!而我们竟对这么好的一句话,
误
会如此之深,我们实在是以小人心度君子腹,太对不起古人了!
为印证上述观点,引证予各位参考便知:
隋唐演义第三十七回:人亦有言:“男子有德
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才何必为女子累,特患恃才妄作,使人叹为有才无德,为可惜耳。故有
才之女,
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
故知古人所谓的“无才”,本来是赞赏那
些有才的女子能自视若无,不自炫其
才的高超德行,而非贬抑女子!实在是后人受到文字障碍的关系,误
会了老祖宗
的苦心呀!
被误解的九句古语
在中国文化氛
围中,名人名言占的地位是很重的,很多名家说的话,往往被
人当成指导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不二准则。
尤其是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对人们
的思想与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俗语名言中,也
有一些话被
人刻意或无知地曲解,背离了话语者本身的意义与初衷,迷惑了天下万千众。
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民间谚语联对
一字之差,演变成反面派的“真理”!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绝对是中国众多以讹传讹
的话中最离谱的
一个例子之一,初中生也应能轻易看出这其中的不妥之处。首先,这无毒不丈夫,
就跟古人所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
广的男人,什么时候恶
毒阴损,暗箭伤人的这种前缀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
了?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因
为《论语》的这句话,有人就解读为孔子歧视女性,甚至被认为是男尊女
卑的始作俑者,虽然很多人这么
认为,特别是现代人更加这么认为,但还是有人
在为孔子鸣不平。众所周知在49年之后的中国大陆自始
至终给老夫子戴着一个
意识形态的帽子,因此这些辩护的声音也就难以被世人所知了。孔子一贯的思想<
br>是平等、仁爱,爱人如己,他怎么会歧视女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原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易
经》比较费解的是“君子以自强不息”。很多人都把它理解成“君子应当自
强不息”,一字之差,差之千
里。“以”在古文里是“用”的意思。其意思应是“君子以
之自强不息”,就是君子用了它以后就会自强
不息。这里的“之”,就是指前面的“天
行健”。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天道的运行是最健康的,君子通过
顺应这种规律,
使自己变得强壮,生生不息,而不是让君子埋头苦干不松劲儿的意思。这种处世
之道,在古时候几乎人人都懂,老子不是也说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
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秦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又是《论语》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老百姓嘛,
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只要让他们做事就行了,最好
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
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做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训诫不可谓<
br>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统治者奉为圭臬。正是这句话,孔老夫子更被
认为是千百年来愚
民政策的始作俑者。但是,这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
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
便要再经过一
个“句断”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
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
通顺而连贯的话。
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文来看,我们孔老先生前边
一直在讨
论诗礼乐这三种东东的教育问题,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
话正确
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
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
,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
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
,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
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看,谈教育谈得<
br>多深刻啊。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原句: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
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礼
记》
长期以来在中国人头脑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旧社会阶级压迫”<
br>的铁证。我们不妨翻开典籍,看看历史真相。“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于
《礼记》。“国
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
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
,德车结旌。”
《礼记》这段原文是记载具体的乘车礼仪。根据上下文,“礼不下庶人
,刑
不上大夫”其实应该分为两句话,逗号应改成句号。“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
抚式,士
下之。礼不下庶人。”这是讲一般乘车礼仪。
两车相遇,要相互表示敬
意。上级遇到下级,不用下车,但要扶着车前横木,
点头行礼;下级遇到上级,就要下车行礼;至于庶人
,在先秦人看来,他没有当
官食禄,就不必行这套礼数。这和现代公司礼仪只能约束公司内部是一样的。
“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这是讲对违反乘车礼仪者的处理。对于违反
乘
车礼仪的下级,如果级别是大夫,国君就不能用刑罚羞辱;国君也不能带着行
刑者在身边恐吓下级行礼。
也就是说上级不能暴力逼迫下级对上级礼貌。这是先
秦封建制礼仪,都是合情合理的,古人的纯朴可见一
斑。这哪有什么“阶级压迫”
色彩?
三从四德
原文:女子子适人者
,为其父母、昆弟之为父后者。《传》曰:为父何以期
也?妇人不贰斩也。妇人不贰斩者何也?妇人有三
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
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妇人不
贰斩
者,犹曰不贰天也,妇人不能贰尊也。——《仪礼•丧服》
之所以贴出那
么长的原文,是要着重提醒各位,“三从”仅仅指服丧仪礼上的
三从,这是最需明确的。由于“四德”在
今人眼中并不是非常大,此处就不罗嗦了。
为了便于理解这段话,吾人须先知《仪礼•丧服》之大义。
传统中国乃礼乐之邦,而丧
葬礼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丧服”又是丧葬
礼俗的一部分。所谓“丧服”就是生者为死去的亲属改
变服饰以志哀悼、追念之情
的礼俗。依据生者与死者的血缘亲疏关系或身份等级的不同,规定了五种等级
的
丧服制度系统,俗称“五服”。依此是斩衰服、齐衰服、大功服、小功服和缌麻服。
同时,丧期也有三年、一年、九月、七月、五月和三月的不同。丧服与丧期
在《仪礼•丧服
》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错乱或破坏。
古代对丧服守制是非常重视乃至是苛刻的。如服
斩衰之丧者如是现任官员,
必须离职归家居丧守制,丧期结束方可复职。若国家一时离不开此人,须由皇
帝
下诏特批而不守丧,是为“夺情”。即便如此,往往亦被视为有违伦常,当事者承
受之舆论压
力不小。万历首辅张居正因“夺情”事件而险遭同僚之弹劾,即其显例。
历史上因未守丧制而遭受处罚者
亦时有之,此不细说。
上面一段文字,就是说明女子服斩衰之服的情形与道理的。其大意谓:
女儿出嫁了,只为其父母及父亲之兄弟服齐衰一年之丧。何以如此耶?乃因
为女性不能守两个三年的丧期
。何以故?
男女有别也。其别乃在女子有“三从”,故其礼俗亦随之变化,无专一不变
的
道理。哪“三从”呢?就是未出嫁的女子跟随着父亲生活,已出嫁的女子跟随着丈
夫生活,丈
夫死后跟随儿子生活。所以,女子在未出嫁时,以父母为天;已出嫁
之后,以丈夫为天。女子不守两个三
年之丧期,犹如吾人不能同时有两个天,女
子亦不能有两个最尊贵之天也。
女
子未出嫁时,本来须为自己之父母守斩衰三年丧。但因出嫁,不依赖父母
而生活了,斩衰三年丧即转移至
夫家,若此时父母去世,则只守齐衰一年丧。然
而,如果女子被夫家休弃而回到娘家,则依然要守斩衰三
年丧。这里在在只关涉
到丧服礼俗的问题,并未涉及到家庭生活中女子服从谁的问题。
谓女子没有自由而倍受压制,皆是后之好事者望文生义、以讹传讹之辞。由
于“三从”离开
了具体的文本与具体的社会礼俗而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遵从”或
“服从”,再加上现代人受西方个人主
义的影响,多从个体自由与独立的角度立论,
则“三从”确乎成了女性的地狱。
但这决不是“三从”之本义,在古代也没有像现代人这样来引申“三从”之义的。
中国是历来重视孝道,
如果夫死以后作母亲的要无条件地服从儿子,则岂有孝道
可言,简直是犯上而大逆不道。这种情况在历史
上鲜有发生,但儿子无条件地服
从母亲的却很多,如焦仲卿按母亲的意愿而休弃心爱的刘兰芝,就是其显
例之一。
甚至宋太祖赵匡胤亦是依其母亲的意思,将大位传给了其弟赵光义。历史上这样
的例子
很多。
无奸不商
原句:无尖不成商
“无奸不商”本为“无尖不商”。“无尖”的“尖”来源于古代用来度量的斗。
古代米
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
着尖儿,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
所以叫无尖不商。也可解释为:商场如战场,
必须有拔尖的智慧,才能成功。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
,没一个好人了。
不过现在道德一日千里地下滑,“无尖不成商”慢慢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奸
不商”或“奸商”了。
以德抱怨
原句:“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
语•宪问》
“以德抱怨”不过是孔子的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
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报怨”的后
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
用我的道德和教
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
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
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
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
不亢,事情该咋办咋
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女子无才便是德
原句: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隋唐演义》
这句“女子无才便是德”总是让女权运动者恨得牙痒痒的,他们以为这句话是
大男人用来贬损女性的!然
而事实非但不是这样,而且完全相反!中华儿女们对
这句话的误会可大了!这话又怎么说呢?
本来这句话的上联是“男子有德便是才”,而下联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第
一句:“男
子有德便是才”!这话是希望一个有为的男人,要以德行为主,以才干
为辅的意思。为什么要以德行为主
呢?看看现今社会这么乱,诈骗这么多,网路
上什么希奇古怪伤天害理的事都有,这就是有了才干却缺乏
德行的后果,总之,
这句话是告诫每个男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叫男人不要重视才干。
而下联“女子无才便是德”又是什么意思呢?依然是劝女子要以德行为主的
意思,而非贬辱
女人不能有才干。这整个误会是因为错解了“无才”的“无”字所造
成的。这个“无”字是动词,是“本
有而无之”的意思,也就是“本来有才,但心里却
自视若无”的意思。
举个例
子来说,就像古人说的“无物”不是世上真的没有万物,而是在万物的
围绕中,内心不起一点挂碍的意思
;“无我”不是真的没有我,而是对于我的一切
得失无挂于心的意思;“无念”也不是真的没有念头,而
是没有妄念,在念头中依
然自在的意思。
所以“无才”不是真
的没有才干,而是“我虽然很有才干,但一点也不自炫其才,
依然自视若无”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大门不
出,二门不迈,却拥有过人的才气,
还能自视若无,这不是非常高尚的德行吗?这句话明明是在褒奖我中
华民族的女
子,有如此高尚的德行!哪里有歧视女人的意思呢!而我们竟对这么好的一句话,
误
会如此之深,我们实在是以小人心度君子腹,太对不起古人了!
为印证上述观点,引证予各位参考便知:
隋唐演义第三十七回:人亦有言:“男子有德
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才何必为女子累,特患恃才妄作,使人叹为有才无德,为可惜耳。故有
才之女,
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
故知古人所谓的“无才”,本来是赞赏那
些有才的女子能自视若无,不自炫其
才的高超德行,而非贬抑女子!实在是后人受到文字障碍的关系,误
会了老祖宗
的苦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