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
13年高考作文题目-数学毕业论文
中国最古老的中庸之道其实讲究的就是“合适”,就是“刚刚好”。
……品格可以列成
三等,各类中的第一类和末一等都是极端和缺德,居中的才是道德或优越性。所
以,居于怯懦与鲁莽之间
才是奋勇有为;吝啬与奢侈之间才是慷慨大方;怠惰与贪婪之间是意气风
发;卑屈与骄傲之间是谦虚谨慎
;秘密与多嘴之间是说一不二;乖僻与滑稽之间风趣幽默;寻衅与
谄媚之间是友善可亲;在哈姆雷特的优
柔寡断与堂·吉诃德的冲动任性之间是自我克制(《伦理
学》,第1卷,第7节。——原文注)。于是,
伦理或行为的“恰当”与数学或工程学上的“恰
当”没有什么不同;它的意思是正确、适合,最有效地达
到最好的结果。
然而,中庸并非像数学的中项恰恰是精确可计的两端的平均数;它随着环
境中左右各种情况的变更
而变更,并且只对成熟而有灵活性的理性才显露自身。卓越是靠训练有素而得来
的一种艺术修养,
我们并不是因为有了道德或卓越才行为举止正确合理我们才拥有这些的;“人形成这些
美德是由于
人采取了这样的行动”(《伦理学》,第2卷,第4节。——原文注);我们反复而行,就形
成目
前这个样子。因此,卓越并非一种行动举止,而是一种习惯:“人的善行是灵魂在实现圆满生命中<
br>卓越方面的一种作用;……正如一只飞燕或晴朗的一天就能形成春天一样,一朝一夕或昙花一现的
一瞬间也是不能便人幸运得福的。”(《伦理学》,第1卷,第7节。——原文注)
青年
是走极端的年龄:“要是青年犯错误,那总是由于过分或夸张了。”青年(以及许多比他们年
龄大的人)
很难做到的是从一极端中摆脱出来而不落入与之对立的另一极端。因为一个极端很容易
落入另一个极端,
否认是由于“矫枉过正”也罢:伪善总是作过多的表白,谦卑则又翱翔于自负的
边缘。(柏拉图说:“犬
儒学派安提西尼的虚荣心通过他外表的破孔在向外张望呢!——原文注)
那些意识到偏于极端的人不会把
道德的美名赋于中庸,却会赐予那个相反的一端。有时候,这也是
好的;因为如果我们清楚自已错误地陷
入了极端,“我们就该指望另一端,……犹如人们把弯曲不
平的木材直过来时所干的那样。”(《伦理学
》,第2卷,第9节。——原文注)但是不自觉的极
端主义者将中庸看作是罪大恶极;他们“彼此将持中
间立场的人推来推去;勇敢的人被怯懦的人说
成鲁莽,鲁莽的人又说成怯懦,其他的情况也是这样;(《
伦理学》,第2卷,第8节。——原文
注)就这样,在现代政治中“自由分子”被激进分子说成是“保守
分子”,被“保守分子”说成
“激进分子”。
日常生活中的“中庸之道”
日常生活里,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
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
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
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
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
道。如何才能在日
常生活里实践「中庸之道」,有四点意见:
第一、做事不要太
苦:人生不能没有工作,因此每个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当然要勤劳,但是也不
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
后做事就畏难、畏苦,就不能长久,不能持之以恒。所以,现在的公司行
号大都制定八小时上班制,每天
工作时间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有一个时间性;甚至每个星期不
但有休假日,现在还实施「周休二日」
,这就是要我们不要太辛苦。
第二、享欲不要太乐: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适度的物质是
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有的人
享用过度,过份的放纵五欲之乐,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
绸缎、住要高楼大厦,出门要开
高级轿车等。过份的追求物欲之乐,甚至浪费无度,则如银行里的存款,
用得太多,总有一天会负
债,所以福德因缘还是要慢慢的享受,不能透支。
第三
、待人不要太苛:人与人相处,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设想。
尤其身为主
管者,要「待人如己」,甚至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如果待人严苛,或者是过份
放任,都不是处人
之道。
第四、用物不要太荣:对于日常用物,有的人好买,平常没事就喜
欢逛街购物,并且乐此不疲,有
的人则非名牌不用。其实东西能用、够用就好,不要太过豪华、奢侈,物
质太多,不一定很好,所
谓「人为物役」,物质太丰,有时也是一种负担。
中庸
之道其实就是佛道,佛道就是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凡事不要太左也不要太右,不要太紧
也不要太松
;能够不偏不倚即为「中」。所以,什么是中庸之道?有四点:
第一、做事不要太苦,
第二、享欲不要太乐,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
第四、用物不要太荣。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
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
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
》)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
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
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
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
矣”的境界。“与天地参”
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
之谓性,率性之谓
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
最高境界,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
天那
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
br>界。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道与人道合一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
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
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
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郑玄说
:“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孔颖达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
则人当学其诚
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为而诚,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
诚之者人之道也者,
言人能勉力学此至诚,是人之道也。不学则不得,故云人之道。诚者不勉而
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
人也者,此复说上文诚者天之道也。唯圣人能然,谓不勉励而自中当
于善,不思虑而自得于善,闲暇而自
中乎道,以圣人性合于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诚之者,择善
而固执之者也,此复说上文诚之者,人之道
也。谓由学而致此至诚,谓贤人也。言选择善事而坚固
执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诚也。”
按照郑玄和孔颖达的解释,中庸之道的天道与人道合一为两种类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贤
人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贤人的天人合一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的天人合
一。应
该说,还有凡人的天人合一。《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
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可以说,生而知之、
安而行之的是圣人,
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人,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论是圣
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达
到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惟困而不学者不能致天人合一之境界
也。
(2)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
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
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
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
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
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
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3)理性与情感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表现在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
的表
现,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
br>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人
合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鬼神与圣人合一
中庸
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了鬼神与圣人合一。《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
诸庶民;考
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
人也。是故君子动
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质证于鬼神没有疑问,就
算是懂得认识了天;等到
百代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有疑问,就算是认识了人。说明中庸之道的天人
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则包括
圣人。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含有圣人合一。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
总称。所以古人的天的要领里也包含了
死人(祖先)的成分,天字本身就是大人站在天下,头顶蓝
天。
(5)外内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外内合一。《中庸》第二十五章揭示了外内合一。其文云:“诚
者,自
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
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合外内之道,即
外内合一,外内合天诚。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诚。这种外内合一又可以视为品德意
识与
品德行为的合一,或者说成己与成物的合一,或者说是知与行的合一。
因而清朝杨亶骅《
中庸提要》云:“《中庸》全书,以‘道不远人’句为宗旨,言人必溯源天天
者,《戴记.礼运篇》夫子
之言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
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子思明道,必原天地而
兼鬼神以立说者,大抵皆宗此义。天命之
谓性,即天地之德。命字已该交会秀气在内。‘仁者人
也’,即天地之心。喜怒哀乐,即五行之端,而慎
独二字,尤示人节欲以践形而尽性之要旨也。全
书中以‘仁者人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两‘人’字为
枢纽。曰‘人莫不饮食也’,曰‘以人治
人’,曰‘不可以不知人’,曰‘待其人而后行’,曰‘百世以
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每段提掇
‘人’字,皆以阐‘道不远人’之旨。书之首以‘天’起,尾以‘天’
结,言天、言天道者,不一
而足。言知人即言知天,言人之道即言天之道。皆阐天人合一之旨。而鬼神为
德,又以阐天人合一
之真机也。配天者圣,浩浩其天者圣,而别无所谓道,别无所谓圣也,待其人而后行
,圣人亦圣乎
人而已。人者何?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也。所以为人者仁也。人所以能仁者诚也
。性为
人性,道为人,教者教以为人也。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子思明道,所以存人也。因其不远人,而目之曰庸,谓之曰不可离,始于慎独,极天参赞,祗完得
生人本来面目,毫无加损于间焉。子思以中庸名书,‘庸德之行庸言之慎’,庸字于道不远人章点
睛,
自系全书宗旨。”
中国最古老的中庸之道其实讲究的就是“合适”,就是“刚刚好”。
……品格
可以列成三等,各类中的第一类和末一等都是极端和缺德,居中的才是道德或优越性。所
以,居于怯懦与
鲁莽之间才是奋勇有为;吝啬与奢侈之间才是慷慨大方;怠惰与贪婪之间是意气风
发;卑屈与骄傲之间是
谦虚谨慎;秘密与多嘴之间是说一不二;乖僻与滑稽之间风趣幽默;寻衅与
谄媚之间是友善可亲;在哈姆
雷特的优柔寡断与堂·吉诃德的冲动任性之间是自我克制(《伦理
学》,第1卷,第7节。——原文注)
。于是,伦理或行为的“恰当”与数学或工程学上的“恰
当”没有什么不同;它的意思是正确、适合,最
有效地达到最好的结果。
然而,中庸并非像数学的中项恰恰是精确可计的两端的平均数;
它随着环境中左右各种情况的变更
而变更,并且只对成熟而有灵活性的理性才显露自身。卓越是靠训练有
素而得来的一种艺术修养,
我们并不是因为有了道德或卓越才行为举止正确合理我们才拥有这些的;“人
形成这些美德是由于
人采取了这样的行动”(《伦理学》,第2卷,第4节。——原文注);我们反复而
行,就形成目
前这个样子。因此,卓越并非一种行动举止,而是一种习惯:“人的善行是灵魂在实现圆满
生命中
卓越方面的一种作用;……正如一只飞燕或晴朗的一天就能形成春天一样,一朝一夕或昙花一现的
一瞬间也是不能便人幸运得福的。”(《伦理学》,第1卷,第7节。——原文注)
青年是走极端的年龄:“要是青年犯错误,那总是由于过分或夸张了。”青年(以及许多比他们年
龄
大的人)很难做到的是从一极端中摆脱出来而不落入与之对立的另一极端。因为一个极端很容易
落入另一
个极端,否认是由于“矫枉过正”也罢:伪善总是作过多的表白,谦卑则又翱翔于自负的
边缘。(柏拉图
说:“犬儒学派安提西尼的虚荣心通过他外表的破孔在向外张望呢!——原文注)
那些意识到偏于极端的
人不会把道德的美名赋于中庸,却会赐予那个相反的一端。有时候,这也是
好的;因为如果我们清楚自已
错误地陷入了极端,“我们就该指望另一端,……犹如人们把弯曲不
平的木材直过来时所干的那样。”(
《伦理学》,第2卷,第9节。——原文注)但是不自觉的极
端主义者将中庸看作是罪大恶极;他们“彼
此将持中间立场的人推来推去;勇敢的人被怯懦的人说
成鲁莽,鲁莽的人又说成怯懦,其他的情况也是这
样;(《伦理学》,第2卷,第8节。——原文
注)就这样,在现代政治中“自由分子”被激进分子说成
是“保守分子”,被“保守分子”说成
“激进分子”。
日常生活中的“中庸之道”
日常生活里,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
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
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
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
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
道。如何才能在日
常生活里实践「中庸之道」,有四点意见:
第一、做事不要太
苦:人生不能没有工作,因此每个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当然要勤劳,但是也不
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
后做事就畏难、畏苦,就不能长久,不能持之以恒。所以,现在的公司行
号大都制定八小时上班制,每天
工作时间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有一个时间性;甚至每个星期不
但有休假日,现在还实施「周休二日」
,这就是要我们不要太辛苦。
第二、享欲不要太乐: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适度的物质是
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有的人
享用过度,过份的放纵五欲之乐,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
绸缎、住要高楼大厦,出门要开
高级轿车等。过份的追求物欲之乐,甚至浪费无度,则如银行里的存款,
用得太多,总有一天会负
债,所以福德因缘还是要慢慢的享受,不能透支。
第三
、待人不要太苛:人与人相处,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设想。
尤其身为主
管者,要「待人如己」,甚至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如果待人严苛,或者是过份
放任,都不是处人
之道。
第四、用物不要太荣:对于日常用物,有的人好买,平常没事就喜
欢逛街购物,并且乐此不疲,有
的人则非名牌不用。其实东西能用、够用就好,不要太过豪华、奢侈,物
质太多,不一定很好,所
谓「人为物役」,物质太丰,有时也是一种负担。
中庸
之道其实就是佛道,佛道就是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凡事不要太左也不要太右,不要太紧
也不要太松
;能够不偏不倚即为「中」。所以,什么是中庸之道?有四点:
第一、做事不要太苦,
第二、享欲不要太乐,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
第四、用物不要太荣。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
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
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
》)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
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
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
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
矣”的境界。“与天地参”
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
之谓性,率性之谓
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
最高境界,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
天那
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
br>界。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道与人道合一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
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
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
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郑玄说
:“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孔颖达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
则人当学其诚
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为而诚,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
诚之者人之道也者,
言人能勉力学此至诚,是人之道也。不学则不得,故云人之道。诚者不勉而
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
人也者,此复说上文诚者天之道也。唯圣人能然,谓不勉励而自中当
于善,不思虑而自得于善,闲暇而自
中乎道,以圣人性合于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诚之者,择善
而固执之者也,此复说上文诚之者,人之道
也。谓由学而致此至诚,谓贤人也。言选择善事而坚固
执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诚也。”
按照郑玄和孔颖达的解释,中庸之道的天道与人道合一为两种类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贤
人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贤人的天人合一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的天人合
一。应
该说,还有凡人的天人合一。《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
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可以说,生而知之、
安而行之的是圣人,
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人,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论是圣
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达
到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惟困而不学者不能致天人合一之境界
也。
(2)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
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
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
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
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
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
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3)理性与情感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表现在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
的表
现,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
br>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人
合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鬼神与圣人合一
中庸
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了鬼神与圣人合一。《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
诸庶民;考
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
人也。是故君子动
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质证于鬼神没有疑问,就
算是懂得认识了天;等到
百代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有疑问,就算是认识了人。说明中庸之道的天人
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则包括
圣人。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含有圣人合一。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
总称。所以古人的天的要领里也包含了
死人(祖先)的成分,天字本身就是大人站在天下,头顶蓝
天。
(5)外内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外内合一。《中庸》第二十五章揭示了外内合一。其文云:“诚
者,自
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
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合外内之道,即
外内合一,外内合天诚。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诚。这种外内合一又可以视为品德意
识与
品德行为的合一,或者说成己与成物的合一,或者说是知与行的合一。
因而清朝杨亶骅《
中庸提要》云:“《中庸》全书,以‘道不远人’句为宗旨,言人必溯源天天
者,《戴记.礼运篇》夫子
之言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
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子思明道,必原天地而
兼鬼神以立说者,大抵皆宗此义。天命之
谓性,即天地之德。命字已该交会秀气在内。‘仁者人
也’,即天地之心。喜怒哀乐,即五行之端,而慎
独二字,尤示人节欲以践形而尽性之要旨也。全
书中以‘仁者人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两‘人’字为
枢纽。曰‘人莫不饮食也’,曰‘以人治
人’,曰‘不可以不知人’,曰‘待其人而后行’,曰‘百世以
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每段提掇
‘人’字,皆以阐‘道不远人’之旨。书之首以‘天’起,尾以‘天’
结,言天、言天道者,不一
而足。言知人即言知天,言人之道即言天之道。皆阐天人合一之旨。而鬼神为
德,又以阐天人合一
之真机也。配天者圣,浩浩其天者圣,而别无所谓道,别无所谓圣也,待其人而后行
,圣人亦圣乎
人而已。人者何?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也。所以为人者仁也。人所以能仁者诚也
。性为
人性,道为人,教者教以为人也。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子思明道,所以存人也。因其不远人,而目之曰庸,谓之曰不可离,始于慎独,极天参赞,祗完得
生人本来面目,毫无加损于间焉。子思以中庸名书,‘庸德之行庸言之慎’,庸字于道不远人章点
睛,
自系全书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