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家庭伦理观
热爱祖国诗歌-端午放假
儒家的家庭倫理觀
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全是建基於三綱六紀<
br>和五常之上,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是
為五倫,而五倫之中又以君臣、父子、夫婦三者<
br>的倫理關係最為重要,早於先秦韓非已提出「臣
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
br>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3。」漢 董仲舒以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定為三綱,
又以「敬諸父兄,六紀行道,諸舅有義,族人有
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定為六
紀。4並以人應常懷「仁義禮智信」五常之性,
有親愛之心。由此確立了中國倫理道德觀念和規
範。
父子和夫婦是三綱中規範著家庭內部兩個
主要的關係,而家
庭是傳統社會的本位,大部份
人的生活都限制在家庭之中,家庭是人生活物質
上
的保証,不但提供其成員一切物資,而且大部
份物資是由家中直接生產。家中倫理親屬的關
係,
為人提供了感情和精神的依托,由此「家」
便和人建立了不可分割的關係,家成了人的
「根」。
於此產生了門戶的家庭觀念,限制了人
的生活範圍。
家庭是一個獨立的小社
會,傳統上著重了家
庭的穩定和至上的觀念,至今不變。三綱經歷了
幾千年的改朝換代和文化沖
擊,君臣之綱備受動
搖,惟有家庭觀念不變。君臣可以易位,父子觀
念不能顛倒,在傳統平民的
思想中,家的地位是
高於一切,普通百姓只是謀求家庭利益的保護,
家族的發展成為人的奮鬥的
目標和行事處世的
標準,傳宗接代,光宗耀祖的理念,深深地刻記
在人的生活意識之中。
夫妻是為傳統家庭的基礎,周易 序外傳有
記:「有男女然後
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子」。
雖然父子是由夫婦衍生而出,但是由於父系社會
的發展,父子成了
家庭的實質核心。所有社會上
人的權利,因此便單一地指向男性,女性成了從
屬的地位,形成了
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象。
由於傳統家庭以父子為中心,是家庭道德關
係的核
心,因此,與之相應的原則和規範,便受
到社會的高度重視和倡導。「父子之道」是為父
慈子孝
,由於上下尊卑的原因,孝道被定成為人
人皆需遵守的基本生活規範。
「父
為子綱」雖然定立了父子之間不平等的
社會地位,但是父對子有生與育的自然和經濟上
不能割離
的關係。因著兩者間的血緣和感情因
素,子對父的崇敬自然產生,自覺並甘願地服從
於父母祖先的制約之下。其聽命於家長並非基於
要服從社會的規律,而是出自人類自然的感情。所以孔子以子生三年始免于父母之懷來說明子
守三年之喪的合理性5。
社會制約要求子女履行孝道,於情理上亦要
求父親要對子女慈愛,同時實際上由於血緣的關
係,
父親把子女作為自己生命的延續和未來的希
望。因此,父親會十分關心子女的生活和長成,
並於
生活中含蓄地表達對家庭兒女那份無限的
關懷和愛心,盡心去教養子女,以祈望子成龍,
故有「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說法。 夫婦關係
地位的發展,基本上可分為三個階段。由母系社
會的妻
貴於夫到妻與夫齊,而發展到後期的妻事
夫的父系社會。期間經歷了一段夫妻平等的階
段,古籍
白虎通義嫁娶篇中記有:「妻者齊也,
與夫體齊,自天子下至庶人,其義一也。」春秋
繁露 基
義篇記有:「妻者夫之合。」這些存於
父系社會的文獻,記載了先前古代夫妻平等的蛛<
br>絲螞跡,及後夫妻之齊被解釋為「妻,齊也。夫
賤不足以尊稱,故齊等言也。」白虎通義 爵篇<
br>記有:「婦人無爵何?陰卑無外事。是以有三從
之義: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故夫尊<
br>于朝,妻榮于室,隨夫之行。」用以否認有夫妻
男女平等之理。但是人追求夫妻生活相敬如賓,<
br>男女因義而合,以至比翼齊飛的愛情。由此,不
能否認人內心確有渴望男女平等和睦相處的事實。
「夫為婦綱」定立了女性從屬於男性的關
係,社會體制將夫妻倫理
上一體化後,妻子的獨
立個體便消融於丈夫身上,女子沒有參與社會政
治的權利,在家中沒有獲
得分配財產的權利,婚
後甚至姓名稱呼也變成了「某某」夫人,成為了
無名的一群,徹底地依附
於丈夫身上,因此有「嫁
雞隨雞,嫁狗隨狗,嫁著馬騮隨山走。」的諺語,
此語
看似好笑箇中卻是有血有淚。自此,婚嫁便
成了傳統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由於自幼的
薰陶
更加上女性婚前需要受教於宗廟,於宗婦之
室學婦人之道6,要明白婦人之四德四行,加上
妻子
七出之條的制約,傳統婦女要認命的觀,柔
順成了中國婦女的最大美德,自此數千年來女性
便默
默地為家庭貢獻出她們的生命,為中華文化
承傳而付出她們的努力。
儒家教
人以三綱六紀為倫理規範,要人依五
常之性行事,並同時要求人要遵從「十義」,其
為「父慈、
子孝、兄良、弟恭、夫義、婦聽、長
惠、幼順、君仁、臣忠。」以上十者皆稱人義。
其中八項為
家庭倫常的規範,人自幼便受到儒家
倫理觀念的薰陶,而認同的家庭倫理價值觀念。
共同生活產
生了自然的感情,父子、夫婦、兄弟
之間產生了微妙的愛情關係,正由於這因素,令
到家庭和睦
,上下一心,人人以家為最終的歸
依。這正好說明了人對家庭的深厚感情和血濃於
水的關係。
儒家的家庭倫理觀
中國傳
統的倫理道德全是建基於三綱六紀
和五常之上,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是
為五倫,而五
倫之中又以君臣、父子、夫婦三者
的倫理關係最為重要,早於先秦韓非已提出「臣
事君,子事父
,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
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3。」漢 董仲舒以
「君為臣綱
、父為子綱、夫為婦綱」定為三綱,
又以「敬諸父兄,六紀行道,諸舅有義,族人有
序,昆弟有
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定為六
紀。4並以人應常懷「仁義禮智信」五常之性,
有親愛之心
。由此確立了中國倫理道德觀念和規
範。
父子和夫婦是三綱中規範著家庭
內部兩個
主要的關係,而家庭是傳統社會的本位,大部份
人的生活都限制在家庭之中,家庭是人
生活物質
上的保証,不但提供其成員一切物資,而且大部
份物資是由家中直接生
產。家中倫理親屬的關
係,為人提供了感情和精神的依托,由此「家」
便和人建立了不可分割的
關係,家成了人的
「根」。於此產生了門戶的家庭觀念,限制了人
的生活範圍。
家庭是一個獨立的小社會,傳統上著重了家
庭的穩定和至上的觀念,至今不變。三綱經歷了
幾千年的改朝換代和文化沖擊,君臣之綱備受動
搖,惟有家庭觀念不變。君臣可以易位,父子觀
念不能顛倒,在傳統平民的思想中,家的地位是
高於一切,普通百姓只是謀求家庭利益的保護,
家族的發展成為人的奮鬥的目標和行事處世的
標準,傳宗接代,光宗耀祖的理念,深深地刻記<
br>在人的生活意識之中。
夫妻是為傳統家庭的基礎,周易 序外
傳有
記:「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子」。
雖然父子是由夫婦衍生而出,但是由於父系
社會
的發展,父子成了家庭的實質核心。所有社會上
人的權利,因此便單一地指向男性,女性成
了從
屬的地位,形成了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象。
由於傳統家庭以父子為中心
,是家庭道德關
係的核心,因此,與之相應的原則和規範,便受
到社會的高度重視和倡導。「父
子之道」是為父
慈子孝,由於上下尊卑的原因,孝道被定成為人
人皆需遵守的基本生活規範。
「父為子綱」雖然定立了父子之間不平等的
社會地位,但是父對子有生與育的
自然和經濟上
不能割離的關係。因著兩者間的血緣和感情因
素,子對父的崇敬自然產生,自覺並
甘願地服從
於父母祖先的制約之下。其聽命於家長並非基於
要服從社會的規律,
而是出自人類自然的感情。
所以孔子以子生三年始免于父母之懷來說明子
守三年之喪的合理性5
。
社會制約要求子女履行孝道,於情理上亦要
求父親要對子女慈愛,同時實
際上由於血緣的關
係,父親把子女作為自己生命的延續和未來的希
望。因此,父親會十分關心子
女的生活和長成,
並於生活中含蓄地表達對家庭兒女那份無限的
關懷和愛心,盡心去教養子女,
以祈望子成龍,
故有「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說法。 夫婦關係
地位的發展,基本上可分為三個
階段。由母系社
會的妻貴於夫到妻與夫齊,而發展到後期的妻事
夫的父系社會。期間經歷了一段
夫妻平等的階
段,古籍白虎通義嫁娶篇中記有:「妻者齊也,
與夫體齊,自天子下至庶人,其義
一也。」春秋
繁露 基義篇記有:「妻者夫之合。」這些存於
父系社會的文獻,
記載了先前古代夫妻平等的蛛
絲螞跡,及後夫妻之齊被解釋為「妻,齊也。夫
賤不足以尊稱,故
齊等言也。」白虎通義 爵篇
記有:「婦人無爵何?陰卑無外事。是以有三從
之義:未嫁從父,
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故夫尊
于朝,妻榮于室,隨夫之行。」用以否認有夫妻
男女平等之理。但
是人追求夫妻生活相敬如賓,
男女因義而合,以至比翼齊飛的愛情。由此,不
能否認人內心確有
渴望男女平等和睦相處的事
實。
「夫為婦綱」定立了女性從屬於男性的關<
br>係,社會體制將夫妻倫理上一體化後,妻子的獨
立個體便消融於丈夫身上,女子沒有參與社會政<
br>治的權利,在家中沒有獲得分配財產的權利,婚
後甚至姓名稱呼也變成了「某某」夫人,成為了<
br>無名的一群,徹底地依附於丈夫身上,因此有「嫁
雞隨雞,嫁狗隨狗,嫁著馬騮隨山走。」的諺語
,
此語看似好笑箇中卻是有血有淚。自此,婚嫁便
成了傳統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
事情,由於自幼的
薰陶更加上女性婚前需要受教於宗廟,於宗婦之
室學婦人之道6,要明白婦人
之四德四行,加上
妻子七出之條的制約,傳統婦女要認命的觀,柔
順成了中國婦女的最大美德,
自此數千年來女性
便默默地為家庭貢獻出她們的生命,為中華文化
承傳而付出她們的努力。
儒家教人以三綱六紀為倫理規範,要人依五
常之性行事,並同時要求人要遵從
「十義」,其
為「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義、婦聽、長
惠、幼順、君仁、臣忠。」以上十
者皆稱人義。
其中八項為家庭倫常的規範,人自幼便受到儒家
倫理觀念的薰陶,而認同的家庭倫
理價值觀念。
共同生活產生了自然的感情,父子、夫婦、兄弟
之間產生了微妙的愛情關係,正由
於這因素,令
到家庭和睦,上下一心,人人以家為最終的歸
依。這正好說明了人
對家庭的深厚感情和血濃於
水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