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楚语斗且廷见令尹子常》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关于教师节的诗句-初一日记400字
《国语·楚语|斗且廷见令尹子常》阅读
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国语·楚语|斗且廷见令尹子常》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
(译文)
斗且廷见令尹子常[1],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
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
令尹其不免乎!
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
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
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
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2],不是过也。公货足以宾献
[3
],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
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
“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
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
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
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
,而子逃之,何
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
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
,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
也。’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4],唯子文之后在,至于
今处郧
,为楚良臣。”
“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
民之羸馁,日
已甚矣。四境盈垒,道歹堇相望,盗贼伺
目,民无所放[5]。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
p>
多矣。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成不礼于穆,愿食熊蹯,
不获而死。灵不顾于民,一
国弃之如遗迹焉。子常为政,
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选自《国语·楚语》,有改动。)
注释:
[1]子常,子囊(即后文的“先大夫”)之孙;斗且
及
后文的斗子文,都是楚国的官员。文中这些人名及地
名下加了横线;文中成王(后文又简称“成”)这类
王名
下也加了横线。
[2]称赋:与兵赋相称。
[3]宾献:馈赠及进贡。
[4]若敖氏,与斗子文同族。
[5]放:依。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A.以羞子文羞:羞辱
B.是勤民以自封勤:使……劳苦
C.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令:美好
D.其速怨于民多矣速:招致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组是()
A.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
句读之不知
B.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
D.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
寡人之于国也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
项是()
A.国马足以行军B.是勤民以自封也
C.至于今处郧D.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1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作“子常必亡”依
据一项是()
①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②夫货马邮则阙于
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
③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④是之不恤,而蓄聚
不厌
⑤无礼不顾甚于成、灵⑥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斗且见微知著,
从与令尹的交谈中看出对方一心
聚敛必然招致百姓怨恨,楚国面临着亡国之灾。
B.斗子文因恤民而家无储粮,楚成王依朝廷常例送
他肉和粮,并多次要给他增加俸禄
,子文却避而不受。
C.子常身居高位,不能辅佐国君富民兴国,反倒聚
敛不已,致使民心离散、民怨沸腾,终被百姓抛弃。
D.斗子文的智慧在于懂得为政庇民之道,不靠勤民
取富,不但深得成王厚遇,而且福及子孙后代。
17.将下面的文言文中划横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5分)
梁
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
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
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其子泣而触地
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其父信之。
选自《吕氏春秋·疑似》
(1)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
译文:
(2)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
何故?
译文:
7.A(羞,送给,从上下文看,羞辱不合文意。)
8.C(两个“而”字都表转折关系;A项两个“之”
字,前者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用作提宾标志;B
项两
个“其”字,前者是代词,代“子常”,后者是副词,
表示推测语气;D项两个“于”字都
是介词,前者表比
较,后者表对待)
9.A
10.B(③是斗子文与人对话时自述其志,故不能做
“子常必亡”的证据。⑥是子常的结局)
11.B(打了一个时间差,“常例”是成王“羞子文”
后才形成的。)
17.(1)城里有一个去集市喝醉了酒回家的老人。
(2分)
(2)我是你的父
亲,对你难道不慈爱吗?我醉了,
你却在路上捉弄(折磨)我,这是什么道理?(3分)
译文:
斗且在朝廷上拜见子常,子常和他谈话,问斗且怎
样才能聚敛财物、名马而致富。
(斗且)回家对他的弟弟说:“楚国大概要灭亡了!
如果不是这样,令尹大概要不免于难了!我拜见令尹
,
令尹问如何聚敛财物,就像饥饿的豺狼一样;恐怕是一
定要灭亡了。”
“古时候(君臣)积蓄财宝不妨害百姓穿衣吃饭,聚
敛马匹也不损害百姓的财用。国家征
收的马匹满足行军
所用就够了,公卿征收的马匹足够打仗也就行了,都不
超过限度。公卿的财物
足够馈赠进献就行了,大夫家里
的财物足够供给使用也就行了,也都不超过限度。财物
和马匹超
过了限度,百姓那里就不充足,百姓不充足就
会产生反叛之心,那么将凭什么来立国呢?”
“过去斗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职务,家里连一天用
来生活的积蓄都没有,这是体恤百姓的缘故。成王听说
斗子文几乎吃了上顿就没有下顿,因此每逢朝见时就预
备一束干肉,一筐干粮,用来送给子文。
直到现在还成
为国君对待令尹的常例。成王每当增加子文的俸禄时,
子文一定要逃避,直到成王
停止给他增禄,他才返回朝
廷任职。有人对子文说:‘人活着就是求个富贵,但你
却逃避它,为
什么呢?’他回答说:‘当政的人是庇护
百姓的,百姓的财物空了,而我却得到了富贵,这是使
百姓劳苦来增加我自己的财富,那么我离死亡也就不远
了。我是在逃避死亡,不是在逃避富贵。’所以楚
庄王
在位的时候,灭了若敖氏家庭,只有子文的后代存活了
下来,直到现在还居住在郧地,做着
楚国的良臣。”
“现在的子常,是先大夫(子囊)的后代,辅佐楚君,
在外却没有
好的名声。百姓疲弱饥饿,一天比一天厉害。
四方边境上布满了堡垒,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盗贼
p>
伺机作乱,百姓无所依靠。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
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
事情太多了。子常难道能
比成王、灵王更贤明吗?成王因为对穆王无礼,临死时
想吃熊掌都没有
得到。灵王不顾念百姓的死活,一国的
百姓都背弃了他,就像行人遗弃脚印一样。子常执政,
他
的无礼、对百姓的不顾念比成王、灵王还厉害。他独
自一人凭什么力量来对付这种败亡的局面呢!”
过了一年,就发生了柏举之战,子常跑到郑国,昭
王跑到随国。
《国语·楚语|斗且廷见令尹子常》阅读
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国语·楚语|斗且廷见令尹子常》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
(译文)
斗且廷见令尹子常[1],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
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
令尹其不免乎!
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
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
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
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2],不是过也。公货足以宾献
[3
],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
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
“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
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
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
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
,而子逃之,何
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
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
,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
也。’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4],唯子文之后在,至于
今处郧
,为楚良臣。”
“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
民之羸馁,日
已甚矣。四境盈垒,道歹堇相望,盗贼伺
目,民无所放[5]。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
p>
多矣。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成不礼于穆,愿食熊蹯,
不获而死。灵不顾于民,一
国弃之如遗迹焉。子常为政,
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选自《国语·楚语》,有改动。)
注释:
[1]子常,子囊(即后文的“先大夫”)之孙;斗且
及
后文的斗子文,都是楚国的官员。文中这些人名及地
名下加了横线;文中成王(后文又简称“成”)这类
王名
下也加了横线。
[2]称赋:与兵赋相称。
[3]宾献:馈赠及进贡。
[4]若敖氏,与斗子文同族。
[5]放:依。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A.以羞子文羞:羞辱
B.是勤民以自封勤:使……劳苦
C.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令:美好
D.其速怨于民多矣速:招致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组是()
A.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
句读之不知
B.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
D.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
寡人之于国也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
项是()
A.国马足以行军B.是勤民以自封也
C.至于今处郧D.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1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作“子常必亡”依
据一项是()
①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②夫货马邮则阙于
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
③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④是之不恤,而蓄聚
不厌
⑤无礼不顾甚于成、灵⑥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斗且见微知著,
从与令尹的交谈中看出对方一心
聚敛必然招致百姓怨恨,楚国面临着亡国之灾。
B.斗子文因恤民而家无储粮,楚成王依朝廷常例送
他肉和粮,并多次要给他增加俸禄
,子文却避而不受。
C.子常身居高位,不能辅佐国君富民兴国,反倒聚
敛不已,致使民心离散、民怨沸腾,终被百姓抛弃。
D.斗子文的智慧在于懂得为政庇民之道,不靠勤民
取富,不但深得成王厚遇,而且福及子孙后代。
17.将下面的文言文中划横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5分)
梁
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
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
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其子泣而触地
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其父信之。
选自《吕氏春秋·疑似》
(1)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
译文:
(2)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
何故?
译文:
7.A(羞,送给,从上下文看,羞辱不合文意。)
8.C(两个“而”字都表转折关系;A项两个“之”
字,前者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用作提宾标志;B
项两
个“其”字,前者是代词,代“子常”,后者是副词,
表示推测语气;D项两个“于”字都
是介词,前者表比
较,后者表对待)
9.A
10.B(③是斗子文与人对话时自述其志,故不能做
“子常必亡”的证据。⑥是子常的结局)
11.B(打了一个时间差,“常例”是成王“羞子文”
后才形成的。)
17.(1)城里有一个去集市喝醉了酒回家的老人。
(2分)
(2)我是你的父
亲,对你难道不慈爱吗?我醉了,
你却在路上捉弄(折磨)我,这是什么道理?(3分)
译文:
斗且在朝廷上拜见子常,子常和他谈话,问斗且怎
样才能聚敛财物、名马而致富。
(斗且)回家对他的弟弟说:“楚国大概要灭亡了!
如果不是这样,令尹大概要不免于难了!我拜见令尹
,
令尹问如何聚敛财物,就像饥饿的豺狼一样;恐怕是一
定要灭亡了。”
“古时候(君臣)积蓄财宝不妨害百姓穿衣吃饭,聚
敛马匹也不损害百姓的财用。国家征
收的马匹满足行军
所用就够了,公卿征收的马匹足够打仗也就行了,都不
超过限度。公卿的财物
足够馈赠进献就行了,大夫家里
的财物足够供给使用也就行了,也都不超过限度。财物
和马匹超
过了限度,百姓那里就不充足,百姓不充足就
会产生反叛之心,那么将凭什么来立国呢?”
“过去斗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职务,家里连一天用
来生活的积蓄都没有,这是体恤百姓的缘故。成王听说
斗子文几乎吃了上顿就没有下顿,因此每逢朝见时就预
备一束干肉,一筐干粮,用来送给子文。
直到现在还成
为国君对待令尹的常例。成王每当增加子文的俸禄时,
子文一定要逃避,直到成王
停止给他增禄,他才返回朝
廷任职。有人对子文说:‘人活着就是求个富贵,但你
却逃避它,为
什么呢?’他回答说:‘当政的人是庇护
百姓的,百姓的财物空了,而我却得到了富贵,这是使
百姓劳苦来增加我自己的财富,那么我离死亡也就不远
了。我是在逃避死亡,不是在逃避富贵。’所以楚
庄王
在位的时候,灭了若敖氏家庭,只有子文的后代存活了
下来,直到现在还居住在郧地,做着
楚国的良臣。”
“现在的子常,是先大夫(子囊)的后代,辅佐楚君,
在外却没有
好的名声。百姓疲弱饥饿,一天比一天厉害。
四方边境上布满了堡垒,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盗贼
p>
伺机作乱,百姓无所依靠。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
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
事情太多了。子常难道能
比成王、灵王更贤明吗?成王因为对穆王无礼,临死时
想吃熊掌都没有
得到。灵王不顾念百姓的死活,一国的
百姓都背弃了他,就像行人遗弃脚印一样。子常执政,
他
的无礼、对百姓的不顾念比成王、灵王还厉害。他独
自一人凭什么力量来对付这种败亡的局面呢!”
过了一年,就发生了柏举之战,子常跑到郑国,昭
王跑到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