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中的孝悌思想
走进大自然作文-家的n次方经典台词
浅谈《论语》中的孝悌思想
卢龙县地方税务局 杨静
美国著名哲学家Derk Bodde在他的《中国文化
形成中
的主导观念》中强调:“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
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
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众所周知,在儒家的伦理中,“孝悌”
观念,举足轻重。普遍统计,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孝”
字共出现了19次,作为“悌”的意
思出现的“弟”字共出现了5
次,“孝弟”两词连用共出现过2次。也许从这些数字来看,原
字
本身在著作中出现的次数不是特别之多,但是,在《论语》
总共的20个篇章中,涉及到孝悌思想的达1
4篇之多。由此
足见,孝悌思想在儒家思想文化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因此,
要了解论语中的孝悌
思想,就需对《论语》本身做系统全面
深刻的解读。
一、“孝悌”内涵的界定
《说
文解字》中,释孝曰“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
子承老也。”释弟曰“弟,韦束之,次弟之,从古字
之象。凡弟
之属皆从弟。”用绳锁之形寓兄弟之密。从字的结构来看,“孝”
字,从老从子,即
表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悌”字,从心
从弟,即心中有弟,表示兄弟之间彼此友爱。此为孝悌之大
意。
在《论语》中,直接出现“孝悌”的篇章及其释义如下:
(1)有子曰:“其
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
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此为《论语》中首次出现“孝”字,它不仅讲出了孝悌在
社会安定、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更为可贵的是道出了孝
悌为为仁之根本,可以说是从根本上
对孝悌做出了界定。儒
家将实现仁、达到仁作为其一切追求的终极目标,而孝悌是
实现这一目标
的最基础、最根本、最原始的起点。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此章是对日常生活中行孝悌的大致说明,以及对其地位
的表述,再一次肯定了其基础性的地位。
出入可以说是涵盖
了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而入时有孝,出时有悌,即表明孝
悌乃人们日常生活
中是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的,并且,孝悌
在与其他行为的对比中,其地位是始终是居于首位的。
(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
父之道,可谓孝矣。”
此
章从两个方面对行孝悌进行了规定,即父在与父没两
种不同的情况下,个人的行孝是有各有标准的。其中
暗含之
意似乎在于,父在时,子女的自我行为是受到一定限制的,
可以展现的只能是自己的“志
”,此“志”也是被规定为了对父母
的行为所存有的志趣。父没后,再观察子女的具体行为,更
多的是看其是否与父之道相契合,是否仍在坚守着父之道。
若能做到,即为孝。
(4)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
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礼。”
(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6)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
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
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br>(8)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
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
不能,则劝。”
(9)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
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4)到(9)均出自《论语·为政篇》,且都出现“孝”
字,
可谓《论语》中集中论孝之处。第(4)条指出,孝为无违,
即不违背礼的规定,注意对其
生前死后的做法要求;第(5)
条指出,孝为安亲,即使父母放心,不为自己担忧;第(6)
条
指出,孝为敬养,即子女不单单是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即
可,而是要发自内心地去赡养父母;第(7)条
指出,孝为
悦亲,即在父母面前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情状态,也使父母
可以愉悦;第(8)、(
9)条涉及到孝悌与为政之间的关系,
再一次肯定了孝悌在社会安定及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即:为政自孝悌始。
(1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多年不改变父亲传下来的正道的话,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1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
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
间然矣。”
此章并非直接讲述孝之内涵,而是从很小的侧面来反映
儒家对孝的重视,即通过对禹重祭祀的表
赞,来体现对孝悌
的肯定。
(12)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
br>此章讲闵子骞行孝悌是得到内外之人的肯定的,以一个
具体的人物事例来阐述孝悌
,也从中体现了孔子对孝悌的重
视与推崇。
(13)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
:“行己有耻,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
孝焉,乡
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
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
之从政者何如?”子曰:
“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此章是对孝悌之范围的确
定,即“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
焉”,这样就把孝悌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父母和兄弟,而是延
伸
到了整个宗族乡党,从而也就扩大了孝悌的内涵及外延。
(14)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
也,其他可能
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此章以孟庄子为例来说明孝悌的更高要求,即不改父之
志。
以上14章即为直接出现
“孝”、“弟”或“孝弟”的全部章节,
通过分析可得孝悌之涵义。首先,范围上,孝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之孝悌即针对父母兄弟的小家庭,如(3)至(7)
条、(10)条;广义之孝悌即涵
盖宗族乡党,乃至社会国家
的大家庭,如(8)、(9)、(11)至(14)条。其次,在孝的
具体要求上,综合以上诸章,可谓是涵盖了一个人在家庭、
社会生活对父母、兄弟的各个方面。例如(
3)、(10)和(14)
之显亲,(4)之顺亲,(5)之安亲,(6)之敬亲,(7)之悦
亲。再次,在孝悌之地位上,不断肯定孝悌的基础、根本地
位,即(1)、(2)条。最后,孝悌与忠君
爱国的处理上,《论
语》中的以上几条也给出了很好的解答。即孝悌并不会给忠
君爱国带来任何
阻碍,而是社会治理、为政所提倡和宣扬的。
(8)、(9)、(10)、(11)、(14)等章节即
表述了此种观点。
孝悌是为政之基础,为政是孝悌之升华。
二、对“孝悌”实践形式的补充说明
在《论语》中,除了那些直接谈及“孝悌”的篇章外,还
有很多是从侧面,或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孝悌的。据统计,
涉及到了十二章21篇之多(不包括
已论述的以上篇章),在
此,本文将不再逐一分析解读。只略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
子。 (1)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
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此章从孝悌与为学之间的关系来对孝悌的涵义进行了
延伸,假如一个人能
够做到竭尽全力地侍奉父母,即使没有
接受的教育,也可以说这个人是学习了的。
(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此章从重视祭祀的角度来反应儒
家重视孝悌的思想,同
时也说明了对实践孝悌的具体要求,即要重视祭祀。
(3)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
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此三章从具体的方面讲述了践行孝
悌的相关做法,即:
第一,对待父母的观点和做法,自己认为不对的部分要敢于
指出,但是,几
经谏言之后,父母若仍旧不改,子女要依旧
尊敬父母,顺从父母,而不能有所怨言。第二,讲到要心中<
br>时刻想着父母,“不远游”,一在于要时时刻刻陪在父母身边,
照顾父母,二在于安亲,不让父母
为自己担心。第三,讲到
要时刻惦记着父母的年龄,一方面要为之高兴,另一方面又
要因其担忧
,这是一种至爱的矛盾。
(4)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
br>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孔子认为,一个人做到了在家事父母——孝,在外事公
卿—
—悌,又重视丧事,那这个人就没什么可被谴责的了,
由此可见孔子对孝悌的重视程度之深刻。
以上几点从日常生活、祭祀、为政等具体的细节来对“孝
悌”做了更深刻、更广泛的补充。总体而言,
《论语》中的“孝
悌”思想,正如《孔子家语·弟子行》所载“孝,德之始也;悌,
德之序也。
”孝悌,不仅仅是维系家族亲情的最为基本的纽带,
更是影响到社会安定、国家治理的重要因素。孝悌思
想的价
值诉求,包含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全方位的追求。以实现
“仁爱”为目标的儒家文化,
对“孝悌”提起了足够的重视,这对
当时及以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钱穆先生曾经称中国文化为
“孝的文化”。
“孝悌”思想可谓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精髓,是儒家
仁爱思想的基础和重
要组成部分,《论语》一书通过其特有
的方式对“孝悌”思想做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通过对原文的研读,我们可以把握到其中的脉络和精华,以及《论语》论
“孝悌”的独有特色,对《论语》中“孝
悌”思想的探析,或许也
可以以此种追求为目标,在获得道德价值之上,来提高人的
心灵境界,
使之可以在任何的历史现实下,得以保留其本质
而日久弥新。
浅谈《论语》中的孝悌思想
卢龙县地方税务局 杨静
美国著名哲学家Derk Bodde在他的《中国文化
形成中
的主导观念》中强调:“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
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
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众所周知,在儒家的伦理中,“孝悌”
观念,举足轻重。普遍统计,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孝”
字共出现了19次,作为“悌”的意
思出现的“弟”字共出现了5
次,“孝弟”两词连用共出现过2次。也许从这些数字来看,原
字
本身在著作中出现的次数不是特别之多,但是,在《论语》
总共的20个篇章中,涉及到孝悌思想的达1
4篇之多。由此
足见,孝悌思想在儒家思想文化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因此,
要了解论语中的孝悌
思想,就需对《论语》本身做系统全面
深刻的解读。
一、“孝悌”内涵的界定
《说
文解字》中,释孝曰“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
子承老也。”释弟曰“弟,韦束之,次弟之,从古字
之象。凡弟
之属皆从弟。”用绳锁之形寓兄弟之密。从字的结构来看,“孝”
字,从老从子,即
表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悌”字,从心
从弟,即心中有弟,表示兄弟之间彼此友爱。此为孝悌之大
意。
在《论语》中,直接出现“孝悌”的篇章及其释义如下:
(1)有子曰:“其
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
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此为《论语》中首次出现“孝”字,它不仅讲出了孝悌在
社会安定、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更为可贵的是道出了孝
悌为为仁之根本,可以说是从根本上
对孝悌做出了界定。儒
家将实现仁、达到仁作为其一切追求的终极目标,而孝悌是
实现这一目标
的最基础、最根本、最原始的起点。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此章是对日常生活中行孝悌的大致说明,以及对其地位
的表述,再一次肯定了其基础性的地位。
出入可以说是涵盖
了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而入时有孝,出时有悌,即表明孝
悌乃人们日常生活
中是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的,并且,孝悌
在与其他行为的对比中,其地位是始终是居于首位的。
(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
父之道,可谓孝矣。”
此
章从两个方面对行孝悌进行了规定,即父在与父没两
种不同的情况下,个人的行孝是有各有标准的。其中
暗含之
意似乎在于,父在时,子女的自我行为是受到一定限制的,
可以展现的只能是自己的“志
”,此“志”也是被规定为了对父母
的行为所存有的志趣。父没后,再观察子女的具体行为,更
多的是看其是否与父之道相契合,是否仍在坚守着父之道。
若能做到,即为孝。
(4)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
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礼。”
(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6)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
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
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br>(8)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
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
不能,则劝。”
(9)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
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4)到(9)均出自《论语·为政篇》,且都出现“孝”
字,
可谓《论语》中集中论孝之处。第(4)条指出,孝为无违,
即不违背礼的规定,注意对其
生前死后的做法要求;第(5)
条指出,孝为安亲,即使父母放心,不为自己担忧;第(6)
条
指出,孝为敬养,即子女不单单是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即
可,而是要发自内心地去赡养父母;第(7)条
指出,孝为
悦亲,即在父母面前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情状态,也使父母
可以愉悦;第(8)、(
9)条涉及到孝悌与为政之间的关系,
再一次肯定了孝悌在社会安定及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即:为政自孝悌始。
(1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多年不改变父亲传下来的正道的话,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1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
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
间然矣。”
此章并非直接讲述孝之内涵,而是从很小的侧面来反映
儒家对孝的重视,即通过对禹重祭祀的表
赞,来体现对孝悌
的肯定。
(12)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
br>此章讲闵子骞行孝悌是得到内外之人的肯定的,以一个
具体的人物事例来阐述孝悌
,也从中体现了孔子对孝悌的重
视与推崇。
(13)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
:“行己有耻,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
孝焉,乡
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
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
之从政者何如?”子曰:
“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此章是对孝悌之范围的确
定,即“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
焉”,这样就把孝悌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父母和兄弟,而是延
伸
到了整个宗族乡党,从而也就扩大了孝悌的内涵及外延。
(14)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
也,其他可能
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此章以孟庄子为例来说明孝悌的更高要求,即不改父之
志。
以上14章即为直接出现
“孝”、“弟”或“孝弟”的全部章节,
通过分析可得孝悌之涵义。首先,范围上,孝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之孝悌即针对父母兄弟的小家庭,如(3)至(7)
条、(10)条;广义之孝悌即涵
盖宗族乡党,乃至社会国家
的大家庭,如(8)、(9)、(11)至(14)条。其次,在孝的
具体要求上,综合以上诸章,可谓是涵盖了一个人在家庭、
社会生活对父母、兄弟的各个方面。例如(
3)、(10)和(14)
之显亲,(4)之顺亲,(5)之安亲,(6)之敬亲,(7)之悦
亲。再次,在孝悌之地位上,不断肯定孝悌的基础、根本地
位,即(1)、(2)条。最后,孝悌与忠君
爱国的处理上,《论
语》中的以上几条也给出了很好的解答。即孝悌并不会给忠
君爱国带来任何
阻碍,而是社会治理、为政所提倡和宣扬的。
(8)、(9)、(10)、(11)、(14)等章节即
表述了此种观点。
孝悌是为政之基础,为政是孝悌之升华。
二、对“孝悌”实践形式的补充说明
在《论语》中,除了那些直接谈及“孝悌”的篇章外,还
有很多是从侧面,或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孝悌的。据统计,
涉及到了十二章21篇之多(不包括
已论述的以上篇章),在
此,本文将不再逐一分析解读。只略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
子。 (1)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
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此章从孝悌与为学之间的关系来对孝悌的涵义进行了
延伸,假如一个人能
够做到竭尽全力地侍奉父母,即使没有
接受的教育,也可以说这个人是学习了的。
(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此章从重视祭祀的角度来反应儒
家重视孝悌的思想,同
时也说明了对实践孝悌的具体要求,即要重视祭祀。
(3)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
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此三章从具体的方面讲述了践行孝
悌的相关做法,即:
第一,对待父母的观点和做法,自己认为不对的部分要敢于
指出,但是,几
经谏言之后,父母若仍旧不改,子女要依旧
尊敬父母,顺从父母,而不能有所怨言。第二,讲到要心中<
br>时刻想着父母,“不远游”,一在于要时时刻刻陪在父母身边,
照顾父母,二在于安亲,不让父母
为自己担心。第三,讲到
要时刻惦记着父母的年龄,一方面要为之高兴,另一方面又
要因其担忧
,这是一种至爱的矛盾。
(4)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
br>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孔子认为,一个人做到了在家事父母——孝,在外事公
卿—
—悌,又重视丧事,那这个人就没什么可被谴责的了,
由此可见孔子对孝悌的重视程度之深刻。
以上几点从日常生活、祭祀、为政等具体的细节来对“孝
悌”做了更深刻、更广泛的补充。总体而言,
《论语》中的“孝
悌”思想,正如《孔子家语·弟子行》所载“孝,德之始也;悌,
德之序也。
”孝悌,不仅仅是维系家族亲情的最为基本的纽带,
更是影响到社会安定、国家治理的重要因素。孝悌思
想的价
值诉求,包含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全方位的追求。以实现
“仁爱”为目标的儒家文化,
对“孝悌”提起了足够的重视,这对
当时及以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钱穆先生曾经称中国文化为
“孝的文化”。
“孝悌”思想可谓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精髓,是儒家
仁爱思想的基础和重
要组成部分,《论语》一书通过其特有
的方式对“孝悌”思想做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通过对原文的研读,我们可以把握到其中的脉络和精华,以及《论语》论
“孝悌”的独有特色,对《论语》中“孝
悌”思想的探析,或许也
可以以此种追求为目标,在获得道德价值之上,来提高人的
心灵境界,
使之可以在任何的历史现实下,得以保留其本质
而日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