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十九(史记)
桂花糕的制作方法-湛江中考网
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十九)
——《史记》阅读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
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北)人。史官世家出身。天汉
二年(前99),李陵兵败投降匈奴,武帝大怒。
司马迁“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上之意,以塞睚眦之辞”,结果以“诬上”下狱。家贫无以自赎,交游
莫救,出于创作《史记》的考虑,他被迫接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负重
,42岁时,正式开始《史记》的写作。大约征和二年(前91),
他完成了《史记》创作,此后不久,
与世长辞。
二、司马迁的思想
司马迁的思想比较复杂,既受到传统史家“实录”精神、历史
循环、先秦儒家明君贤臣及“德政”
思想的影响,又受到董仲舒新儒学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有汉
初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此外,
其思想亦有新的进步内容。
如他以人事为依据,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传统天道观表示怀疑。
在对历史具体考察过程中,能“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注意到事物自身的因果联系。
他有一个进步的社会理想,即君明臣贤、公正合理、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富裕。
三、司马迁的创作
除《史记》外,司马迁还存有《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
【内容简介】
《史
记》本名为《太史公书》,东汉末灵帝时方有《史记》之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
史,记叙了
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52万6千余字,由本纪、世
家、列传、书
、表五体组成。本纪共12篇,主要叙述帝王事迹;世家30篇,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
历史;列传70篇
,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物的传记,少数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
首领的历史;书八篇,
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史;表十篇,是各代的历
史大事记。
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其写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人系事”。五体之外,互
见法和“君子
曰”的评论也是《史记》的重要体例,对后世亦有重大影响。《史记》是司马迁以“不虚美,
不隐恶”、
“扬善贬恶”的史家实录精神写成的。它如实记录了上古到汉各阶层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人物
的生平活动
,内容极为丰富生动,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主题思想】
一、揭露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是《史记》的重要内容之一。
1、这首先表现在对最高统治者,即帝王,尤其是对汉代帝王的丑恶面目的揭露上。《高祖本纪》
《项
羽本纪》 “好酒及色”
2、其次,《史记》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以利相合的丑恶行径及骄奢荒淫加以揭露批判
。
《吕太后本纪》
“去眼,煇(huī,以火灼烫)耳,饮瘖(yīn,使嗓子变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3、再次,《史记》对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行和迂儒的丑态也进行了暴露和谴责。
《酷吏列传》王
温舒 “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 叔孙通 公孙弘 “与公卿约议,至
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
旨。“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虽详与善,阴抱其祸。”(”《平津侯主父列传
》)
二、《史记》在揭露和批判邪恶、腐败、庸俗的同时,还运用大量篇幅记录了“明君”“贤臣”
、反抗强
暴的英雄及中下层一些人物的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历史贡献和优秀品质。
《匈奴列
传》中说:“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太史公自序》中指出:”“国
有贤相良
将,民之师表也。”陈涉列入“世家”与诸侯同视,给其以相当高的历史地位。另一位抗秦英雄
项羽,写
入“本纪”,与帝王同列。此外,《史记》还描写了一些中下层人物,如振人之急、然诺必诚的
朱家、郭
解、剧孟,重义轻生、慷慨赴死的聂政、荆轲、专诸、豫让,乃至以其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
贡献于社会人
生者,凡其立身行事情操高尚者,作者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由衷赞扬。《游侠列传》 “设
取予然诺,千
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
贤豪间者邪?”
【叙事成就】
一:《史记》的叙事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
深层的起决定作
用的因素,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他批判项羽“天之亡我,非
战之罪”的说法,认为项羽失
败的原因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项羽本纪
》)。
在分析造成吴起乱箭穿身悲惨结局的原因时,认为这缘于他的“刻暴少恩”
(《孙子吴起列传》。以上
见解都是很精辟的。
二:《史记》人物传记写了许多生活琐事,司马迁之所以对这些生活琐事详加叙述, 就在于它们
在人物的活动中带有原始动因的性质,是诸多事象得以生成的根源。《李斯列传》开头写了李斯这样
一
件事:“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
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各
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
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学成之后前’
往秦国游说,在和荀子告别时又说道:“故
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史记》各篇都有贯穿
始终的主线,和主线相关的事件都是详写的对象。《商君
列传》一文以任法为线索,司马迁认为这是
决定商鞅命运的根本原因,他的成功
源于变法用法,他的人生悲剧也由此而引发。
三:司马迁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无论是头绪众多的
历史事件,还是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
他写起来都条理清晰,显得游刃有余。如《陈涉世家》,把秦末农
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千头万绪
的事件非常 清晰地勾勒出来。西汉前期的重大事件莫过于诸吕之乱和
七国之反,这两个事件分别见
于《吕后本纪》、《孝文本纪》、《绛侯周勃世家》、《吴王濞列传》等
篇目。 作者对事态的轻重缓急明
于心而应于手,成功地运用了顺叙、倒叙、正叙、侧叙等手法,使人应
接不暇而又无不了然。
四:《史记》的场面描写也很精彩。写荆轲刺秦王(《刺客列传》);写鸿门宴
是剑拔弩张,司马迁
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传达出了各种宏大
场面的实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史记》固然时而
穿插生活琐事,但司马迁更善
于写复杂事件、重大场面,这也是《史记》一书的厚重之处。
【人物刻画】
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
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
流,应有尽有,所涉人物四千多个, 重要人物数百名。
一: 闾巷之人的入传,表现出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及开阔的视野密不可分。
对那些在历史上虽有卓越表现、终因无人奖掖而难以扬名
的布衣平民怀有深切的同情,为他们
鸣不平。他在《伯夷列传》中写道:“伯夷、
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
益显。……闾巷之人,欲
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司马迁对儒墨等学派由于
门户之见排斥这些出自平民
的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立传,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二:《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的结合。
个性: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
就是同一类
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同是以好士闻名的贵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高
下之别,而孟尝
君、平原君、春申君也各有各的风貌。同为战国策士,苏秦主要是一位发奋者的形象,
而张仪身上更多的
却是狡诈权谋。同是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令人莫测
高深,带有几分神异;而陈
平这位智囊却富有人情味,没有张良那种仙风道气。
又往往对人物
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万石张叔列传》突出石
奋祖孙三代的谨小慎微
,唯命是从。《李将军列传》在描写李广时着意表现他高超的祖传射艺,他射
匈奴射雕者、射白马将、射
追击者、射猎、 射石、射敌方裨将,百发百中,矢能饮羽。
共性:人物身上表现出的得到到社会广泛
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这是《史记》
在刻画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读
者的共鸣。
1: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苏秦之于宗族、朋友,刘邦之于萧何,陈平之于魏无知,韩信
之于
漂母、亭 长,王陵之于张苍,都是受人之惠而报人之恩。
A苏秦佩六国相印后,“散千
金以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
金偿之。(”《苏 秦列传》)
B刘邦为泗水亭长时,前往咸阳行役,一般的小吏都赠钱三百,唯独萧 何送给刘邦五百钱。汉
初封侯,刘邦为萧何益封二千户,用以报答先前多送二百钱的恩惠。(《萧相国世家》)
C韩信为布衣时从人寄食,一位漂母曾接济他数十
日,韩信封楚王之后,“召所从食漂母,赐千
金。(”《淮阴侯列传》)
D王陵对张苍有不杀之恩,“及苍贵,常父事王陵。陵死
后,苍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
食,然后敢归家。”(《张丞相列传》)
2: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这是和知恩图报、以德报德相对应的一种行为。伍子胥之于楚平王,
李广
之于霸陵尉、主父偃之于昆弟 宾客,采取的都是这种做法。
A伍子胥父兄均被楚平王无辜杀害,伍子胥奔亡吴国,
借吴之力攻入楚都,“乃掘楚平王墓,出
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伍子 胥列传》)
B主父偃为齐相,
到达齐地之后,向昆弟宾客散发五百金,从此和他们断绝关系,不许再入家
门,
用以报复他在贫困时所遭到的冷遇。(《平津侯主父列传》)
C范雎奉行的人生哲学是“一饭之德必偿
,睚眦之怨必报”,因此,对迫害过他的魏齐、须贾,或
令其死,或令其辱,而对搭救过他的王稽、郑安
平,都请求秦王委以重任。(《范雎蔡泽列传》)
3:是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
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知恩图报的
升华,是它的极端形
式。司马迁在《刺客列传》和《报任安书》中两次提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
己者容”,他本人是赞成这一信条的。《刺客列传》中的专诸、豫让、聂政、荆
轲等人都是为知己者死;
《魏公子列传》中的侯嬴。
4衣锦还乡者
项羽在焚烧秦都咸阳后一心想 东归,说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
之者?”(《项羽本纪
》),苏秦、刘邦、司马相如、主父偃等人的传记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三: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刻画出复杂的、饱和浑圆、多棱角的人物形
象。
1、项羽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在他身上就可以发现多重人格。他喑噁叱咤,又言
语呕呕。
他爱人礼士,又妒贤嫉能。
他是残暴的,焚烧咸阳,坑杀俘虏;他又是仁爱的,鸿门宴有
恻隐之心,不杀刘
邦,还时常虑念百姓疾苦。他有时与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有时又非常吝啬,
已经刻好的官印不肯
发给功臣,放在手里反复把玩。至于和虞姬悲歌唱和的场面,则兼有风云气和儿
女情。
2、李斯这个人物,司马迁反
复刻画他外似刚愎而内实游移的矛盾状态: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的形势下,他想
知难而退,却又贪恋富贵,下不了决心;在赵高废立之际,开始像是要以身殉国, 经
赵高劝之以利害,
马上退缩妥协;对于秦二世的无道,本想犯颜直谏,一旦二世责问,立刻苟合求容。
李斯
的双重人格表现得非常充分。
3、史记索使用的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
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
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带有神
异色彩的发迹史,以
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 善任,对他的许多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传记
中,却使人看到
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项羽本纪》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萧相
国世家》、《留侯
列传》表现他猜忌功臣,《魏豹彭越列传》、《郦生陆贾列传》 揭露他慢而侮人,詈
骂诸侯臣如奴仆。
《樊郦滕灌列传》还披露了这样一件事实,楚汉相争时,刘邦战败逃跑,为了保全自己
的性命,几次
把亲生兒女推到车下,后来的惠帝、鲁元公主有赖于夏侯婴的保护才幸免于难。
【风格特征】
一: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
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 大历史事件的过程
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以七国争雄为背景展
开了
广阔的画面,对于战国诸侯间微妙复杂的利害关系反复和予以演示。
关于陈平的刻画——陈平年轻时就胸怀大志,足智多谋,适逢秦末动乱和楚汉相争,于是他大
显
身手,屡献奇计。他设计离间项羽和范增,使楚霸王失去“亚父”这位谋士。荥阳被困,他令二千
女子夜
出东城门迷惑楚军,刘邦得以出西城门脱险。他暗示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以稳定形势,又是他建
议刘邦的伪
游云梦泽而借机擒韩信。刘邦在平城被匈奴围困七日,又是陈平出奇计化险为夷。陈平所
献五计,无一不
是关系到刘邦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天下的兴衰安危。
二:浓郁的悲剧气氛:《史记》也成功地塑造了一
大批悲剧人物形象,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
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 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 <
br>有些悲剧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这
类悲
剧人物是历史的先行者。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推行变法的吴起、商鞅,
主张削
藩的贾谊、晁错,都是这类悲剧英雄。
还有一类悲剧人物尽管死得非常壮烈,他们相信旧制度的合理
。田横是司马迁着力描写的英雄人
物,他兵败之后不愿意投降汉朝而自杀,其随从和东海
五百义士也相继殉难,涌现出的是一个悲剧群
体。
1、完美型:《赵世家》中为保护赵氏孤兒而付出巨
大牺牲的义士公孙杵臼、程婴,《刺客列传》、
《游侠列传》中的刺客游侠。
2、缺失型:项羽为代表,他生前战功赫赫,
死得慷慨壮烈,他的弱点也暴露得非常明显,只是
他自己没有意识到本身的缺欠。
三:强烈的传奇色彩。司马迁喜欢猎奇,把许多传说故事写入人物传记中,造成一种神秘感。
《史记》所写的许多真人真事也带有传奇色彩。鲁仲连为人排患解难而无所取,超然远引,终身
不复见,
是一位奇士。写汉高祖发迹,则用刘媪感蛟龙而生子,刘邦醉斩巨蛇等传说以显示他的灵异。
《留侯世家
》中的张良是位传奇人物,文中出现的商山四皓同样来得突兀,恍若神仙。
《史记》的传奇性
还源于司马迁叙事写人的笔法。司马迁为文疏荡多变,忽起忽落,其来无端,
其去无迹,起灭转接,令人
莫测端倪。往往它别出心裁,不蹈故常,摇曳回荡,跌宕有致,以其新异
和多变而产生传奇效果。
【结构语言】
《史记》很重视结构,最突出的是人物传记的结构艺术,一般开头先介绍人物
姓氏、籍贯,中间
是记叙主体,选择与人物性格、事功最相关的几事件进行叙述,结尾以“太史公曰”表
明作者自己的意
见。具体每篇传记的写作,有时又比较灵活,如《佞幸列传》以议论开头,提起全篇。其
人物传记,
又有分传、合传、寄传、杂传,这也是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及事功,进行的结构安排。其结构
对后世
史书及传记文学的创作有深远影响。
《史记》在语言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雄深雅健是总体的风格。
1、首先是人物语言富于个性
化特征。如正直口吃的周昌廷争之言(《张丞相列传》)、毛遂自荐之
语(《平原君虞卿列传》)。最突
出的是陈涉、项羽、刘邦表述早年的抱负之语,陈涉说:“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陈涉世家》)项羽
说:“彼(指秦始皇)可取而代也。(”《项羽本纪》)刘邦言:“嗟夫!大丈夫
当此也!(”《高祖本
纪》)
2、其次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往往只用几句话甚至
几个字就能够渲
染出场面的气氛或展现出人物的情态、心理,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语言接近当时口语,
有的直接用
民谣、谚语,这使其语言更丰富,更富于表现力。如以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歌颂李
广的正直
和受士卒的爱戴。
【作品影响】
由于《史记》突出的艺术成就,所以深受
后代文士喜爱,产生了深远影响。魏晋以前,统治者视
之为“谤书”,影响不够深广。从唐代开始,其影
响越来越大。唐、宋、明、清的古文家都奉为典范。
我国古代小说在纪传体格局、富于传奇色彩、塑造性
格复杂的人物、历史演义题材及熔史才、诗笔、
议论于一炉等方面,都继承了《史记》的有关文学表现因
子。《史记》大胆揭露现实的精神、悲壮奇
瑰的历史题材、精彩的场面描写、个性化的语言等,对后世的
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古典诗
歌在“实录”精神、题材、寄兴深远方面,也受到《史记》的很大
影响。
【经典赏析】
《魏其武安侯列传》
主题思想
本篇揭露了西汉盛
世下的宫廷斗争,描写了上层统治集团的互相倾轧,表现了对专制主义黑暗政
治的批判和谴责。在专制政
体下,品行愈卑鄙无耻,愈能在斗争中占上风,这就是封建社会常见的“君
子败而小人胜”。所以本篇用
主要篇幅刻画了田蚡这个微不足道的卑劣人物。
结构线索
本传是窦婴、田蚡、灌夫三人合传
,标题只《魏其武安侯列传》,是为了突出矛盾主线,灌夫传也
可视为附传。两个贵戚,一个酒徒,惹出
无限风波。头绪纷繁,如何措手?而太史公用独立博众兽手
段,构成一篇绝热闹的文字,直是神力。传以
魏其、武安为经,以灌夫为纬,以窦、王两太后为耳目,
以宾客为线索,以梁王等许多人为点染,以鬼报
为收束。分合联络,错综周密,使恩怨相结,权势相
倾,杯酒相争情形,宛然在目。
人物形象
叙魏其之贵,以功,叙武安之贵,以戚,贤否判矣。叙武安,始则服役魏其,继则比肩魏
其,够
则高架魏其,地位随时变换,面孔、声口也随时变换,一经太史之笔,便变幻异常,令人失笑。叙
灌
夫,入吴军,写其孝勇;颖水歌,写其豪横;结魏其,写同病相怜;援魏其写降心俯就;使酒骂座,<
br>骂尽满朝趋炎附势之徒;面孔心肠随时变换。
本篇还写了一群陪衬人物。两个不可一世的皇太后
,两个至高无上的君主,一班保官自全的权臣,
一群蝇营狗苟的宾客。司马迁将各色人物纳入窦田矛盾这
一主线上来,用犀利的笔触展示他们的内心
世界,勾画出一幅绝妙的群丑图。
李将军列传
人物形象
李将军是司马迁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传目不曰“李广”,而
曰“李将军”,以广为汉名将,匈奴号之
曰“飞将军”,所谓不愧将军之名者也。只一标题,有无限景仰
爱重。
四面照耀,通体皆灵,人物描写,堪称神技。李将军行军方略,于程不识口中序出;广之为人,
反从射虎带下;不侯杀降事,在王朔燕语点明。有意无意间表现了人物性格。
主题结构 本篇感慨悲愤,全在李广数奇不遇时一事。篇首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云云,便立一篇之根。中
间
写种种不遇。最后,“上以为李广老,数奇”云云,再点明数奇眼目。总为数奇不遇,余文低徊凄感,
表
现作者激昂不平的感情。本篇以双线复调结构叙述李广事迹。一条写李广才气,写他“国士无双”的
种种
表现,贯穿着爱慕、景仰的情调;一条写他的遭遇,写他遭遇的坎坷数奇,贯穿着同情、惋惜的
情调。
细节刻画
全篇以“射”字贯穿,中间“射”字凡十二回合。以广所长在射也。开端广家世世受
射,乃全传纲领。
以后叙射匈奴、射雕、射白马将、射追骑、射猎南山中、射石、射虎、射阔狭以饮、射
猛兽、射裨将、
皆叙广善射事实。一篇精神全在射法一事。
实战演练
标点题
1.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
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匈奴军
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得以封邑
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
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
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答案】:1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
及中人,然以击匈奴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得以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
当侯
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
降
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
也
。”
2.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春
申
君曰何谓毋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当国如伊尹周公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而有楚国此所谓毋望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祸曰李园
不
治国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君以灭口此所谓毋望之祸也
春申君曰
何谓毋望之人对曰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园必先入臣为君杀李园此所谓毋望之人也春申君曰
足下置之李园弱
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朱英知言之不用恐祸及身乃亡去
【答案】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
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
以无毋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谓毋望
之福?”曰:“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今楚
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
当国,如伊尹、周公,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而有楚
国?此所谓毋望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谓
毋望之祸?”曰:“李园不治国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
日久矣,楚王卒,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君
以灭口。此所谓毋望之祸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人?”
对曰:“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园必先
入,臣为君杀李园。此所谓毋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
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
此!”朱英知言之不用,恐祸及身,乃亡去。
3.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
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
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
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
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
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
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
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没泜水上禽赵王歇
【答案】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
口,赵开
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
争汉鼓旗,逐
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
赵空壁逐利,则驰
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
赤帜,而大惊,以为汉
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
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没泜水
上,禽赵王歇。
4.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骑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
将四万骑围广
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
士乃安
广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
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
亦至匈奴军乃解去
【答案】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骑,异道。
行可数百里,匈奴左
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
,出其左右而还。
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
过半,汉矢且尽。
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
人色,而广意
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
填空题
1、中华民族的祖先是(炎帝)和黄帝,黄帝名(轩辕氏),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的说法由此而来。
2、烽火台上的士兵,白天就点起(浓烟),夜间就点燃(烽火)向四处报警。
3、历史上所说的“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4、“管鲍之交”指的是著名历史人物(管仲)和(鲍叔牙)。
5、使秦国由弱变强,逐渐走上霸主职位的著名变法是(商鞅变法)。
6、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是(屈原)。
7、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时即兴创作了一首著名诗歌,题目是(《大风歌》)。
8、“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里的“成败人物”是指(韩信)。
9、走出一条中原通西亚的“丝绸之路”的人物是(张骞)。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善于纳谏。
11、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孔子周游列国(14)年。
12、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13、(李斯)建议秦始皇修筑(长城)以保护秦朝免受北方各少数民族军队的滋扰。
14、淮阴侯(韩信)年轻时敢于忍受(胯下之辱),承受折磨,后来成了一代名将。
15、(田忌)通过赛马的方式,向齐威王推荐(孙膑)。
1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夏朝)。
17、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18、“路漫漫系其修远兮,吾
将上下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他创造的诗体被后人称为(《楚
辞》)。
19、(虞国)国君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借道给晋国去攻打虢国,结果也被晋国吞并。
20、刘邦与项羽划定了楚汉边界,它就是(鸿沟)。
21、(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
22、“国人暴动”时,平民和贵族要杀死(周厉王)。
23、下令“焚书坑儒”的是(秦始皇)。
2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中的沛公是(刘邦)。
25、首先起义抗秦的是(陈胜、吴广)。
26、飞将军是(李广),指鹿为
马是(赵高),不食周粟的是(伯夷、叔齐),太公望是(姜
子牙),纸上谈兵的是(赵括),完璧归
赵的是(蔺相如),围魏救赵的是(孙膑),“鸡鸣狗盗”出自孟
尝君语,窃符救赵的是(信陵君),《
说难》作者(韩非子)。
判断题
1.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史记》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
4
、《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5、《史记》与《资治通鉴》(司马光)并称“史学双璧”。√
6、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均取材于《史记》。√
7、《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8、《史记》的写作方式首开纪传体之先河:以描写人物的生平为主,年代先后为副。√
9、
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
孙补写过
《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10、《赵氏孤儿》是取自《史记》的故事。√
11、《史记·张仪列传》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指舆论作用极大。√
12、《吕不韦列
传》是吕不韦一个人的传记,但作者通过这篇传载,反映了秦廷内部的争权夺利、皇
太后的放荡生活,以
及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
13、《淮阴侯列传》本传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
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
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14、《刺客列传》是太史公司马迁著作《史记》上的一篇文章。同时也有同名电影《刺客列传》、童
超
著小说《刺客列传》,以及连载于《飒漫画》上的同名漫画。√
1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
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
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
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16、《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动及各
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
章。√
17、《高祖本纪》记述了汉高祖刘邦从布衣到皇帝的传奇一生。√
18、“戎马一生终难封侯”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19.《史记》中的“世家”是给诸侯王作的传。(对)
20.《史记》属于“十三经”。(错)
21.《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称“前四史”。(对)
22.《史记》作者是东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错)
23.《史记》原名是《太史公记》。(对)
24.《史记》中为避免重复,让人物传记相互
配合的方法称作互见法。(对)25.“霸王别姬”的故事最
早见于《史记》。(对)
26.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王朝。(对)
27.“禅让”的意思的是指把帝位传给有贤能的人,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错)
28.刘邦月下追韩信,并任命他为大将。(对)
2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对)
30.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胡服,并招募士卒训练骑射,使赵国的实力很快增强了。(对)
31.虞国国君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借道给晋国去攻打虢国,结果也被晋国吞并。(对)
32.商鞅推行的新法使楚国逐渐强大起来。(错)
33.当孟尝君被齐王免了职务时,除了毛遂,众门客都离开了他。(错)
34.孔子出身于贵族之家,从小家境富裕,遍览群书。(对)
35.大军事家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对)
36.伍子胥为逃避楚平王的追捕,一连几天都睡不好觉,把一头黑发都愁白了。(对)
37.“暗渡陈仓”是与项羽有关的典故。(错)
38.大禹治理的是长江流域的水。(错)
39.《史记》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史中唯一一部完全意义上的通史。(对)
40.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文字统一成了小篆。(对)
41.《史记》属于“十三经”之一。(错)
42.《史记》记载的是从黄帝到秦朝的历史。(错)
43.《史记》全书共12篇。(错)
44.成语“纸上谈兵”出自于桂陵之战(F)
45.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T)
46.《史记》为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T)
47.《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景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F)
48.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T)
49.人们常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来赞扬革命的首创精神。此典故出自于西汉时期.(F)
50.以三晋为主,北连燕,南连楚,以抗击秦或齐,叫做合纵 (T)
51.商鞅变法发生于秦穆公时期(X)
52.春秋五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T)
53.被形容过着酒池肉林的奢侈生活,实行“炮烙之刑”的峻法暴政的是夏桀(F)
54.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不是发生在楚汉之争的成语 (T)
55.在《史记》中有关于蔡伦造纸的记载(F)
56.汉武帝时设立的“五经”,是指《书》(T)
57.《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T)
58.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他生活在当时的韩国(F)
59.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思想家是韩非子(T)
60.据记载,春秋时期,吴
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大批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
一条运河,叫做邗沟 (T)
61.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中飞将军指的是李广(T)
62.”分封制”起始于西周时期(T)
63.典故“不食周粟”说的是伯夷叔齐的故事(T)
64.
刘邦月下追韩信,并任命他为大将。(对)
65.《史记》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限到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对)
66.《史记》中的“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对)
67.《史记》中的“书”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错)
68.“世家”是《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对)
69.《史记》中的“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对)
70.《史记》中的“列传
”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
容(错)
71
.司马迁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
br>规律(对)
72.司马迁是第一个为少数名族做传的史学家吗(对)
73.《史记》的专称是“太史公书”吗(对)
74.司马迁认为政治事件是历史中心吗(错)
75.《史记》中的本纪主要记载了帝王的功绩(对)
76.中国传统小说多次以“传为名”但这与《史记》中的列传无关(错)
77.司马迁的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
78《史记》以本纪、列传、世家为主体(错)
79.《史记》中的三皇指是伏羲、神农、轩辕吗?(对)
80.“沐猴而冠”指的是刘邦吗(错)
81、开辟商朝的第一位君主是汤吗?(对)
82、“文武双雄,英风伟慨”指的是廉颇和蔺相如吗(对)
83、鸿门宴出自高祖本纪?(错)
84、韩信被刘邦设计所杀?(错)
85、“国人暴动”中平民和贵族要杀死周幽王?(错)
86、成语“纸上谈兵”出自长平之战?(对)
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仁”的学说的是( A )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2.“国人暴动”时,平民和贵族要杀死 (B )
A周幽王
B周厉王 C周武王
3.主张连横实现秦国统一六国的是(B)
A苏秦
B张仪 C商鞅
4.涿鹿之战的对战双方是(B )
A刘邦与项羽 B
黄帝与蚩尤 C周武王与商纣王
5.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是
(
A.周王室为了巩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地位
B.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尝试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
D.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
6.“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中的沛公是(A )
A刘邦 B范增 C项羽
7. (A)是六国中最后灭亡的。
A赵国 B齐国 C楚国
8.孔子出生在(A )
A鲁国 B燕国 C韩国
9. (
B)答应与楚国交战时晋军将退避三舍。
c )
A 楚成王 B重耳 C子玉
10. (
A)首先起义抗秦。
A陈胜、吴广 B项梁 C刘邦
11.冯谖是(B)的门客。
A春申君 B孟尝君 C信陵君
12.燕太子丹派( C)刺杀秦王嬴政。
A专诸 B高渐离 C荆轲
13.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出自(A)
A史记高祖本纪 B史记项羽本纪
C史记高祖本纪
14.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C)通史
A编年体 B纪事本末体
C纪传体
15.史记全书共计(B)篇
A120 B130 C140
17.《史记》中孔子被记在了哪种体例里(C)
A.表 B. 本纪 C. 世家
18.下面哪个事件在《史记》中查不到(B)
A. 长平之战 B. 昭君出塞
C. 张骞出使西域 .
19.本纪主要记载的是(A)的生平事迹
A帝王 B诸侯
C其他历史人物
20.世家主要记载的是(B)的生平事迹
A帝王 B诸侯
C其他历史人物
21. 商鞅变法,开始于(B)
A、前221年
B.前356年 C.公元221年 D.公元356年
22..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D )
A.秦孝公 B.楚庄王 C.晋文公 D.齐桓公
23.周灭商的一次大的战役是( A )
A.牧野之战 B.淝水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24..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C)
A.道家和兵家 B.法家和墨家
C.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D.诸子百家
25.秦统一六国的年代是( C )
A.公元前475年 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220年
26.《史记》属于什么体史书(C )。
A、断代体 B、编年体 C、记传体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7.鲁迅先生称(A)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史记》 B、《汉书》 C、《三国志》 D、《资治通鉴》
28.《史记》共记载了多少年的历史(B)。
A、2000多 B、3000多
C、4000多 D、5000多
29.先秦两汉时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通过人物描写来反映历史面貌的是(
A、《左传》
B、《史记》 C、《国语》 D、《汉书》
30.《史记》的五种体例中,“世家”这种体例是(
B )
A、记述历史帝王的兴衰沿革
B、记述特殊人物或集团的事迹
C、记述重要人物的家庭兴衰
D、记述王侯各国的史实和状况
31.“涿鹿之战”的对战双方是( B )
A、刘邦与项羽B、黄帝与蚩尤C、周武王与商纣王
32.下令“焚书坑儒”的是( A
)
A、秦始皇B、胡亥C、扶苏D、董仲舒
B )。
简答、简析题
1.
在司马迁的笔下,李广具有哪些优秀品质?其中,你觉得李广最为突出的品质是哪一点?为什么?
<
br>李广的优秀品质有:其一,勇于当敌,胆略过人。李广身为“世世受射”的将门之后,自幼练就了善
射的本领。不惟如此,李广更具有一种过人胆略。在上郡遭遇战与右北平之战中,李广面对敌众我寡
的
危急局面,镇定自若,指挥若定,表现出超人的胆略。
其二,李广不仅才气天下无双,还特有一种轻财
爱士的优秀品质,赢得了广大士兵的爱戴。李广
死时,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正说明了李广仁爱士卒
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在我们看来,李广最为
突出的品质是后一点。从秦汉以来,边塞战争绵绵不断,一将
功成万骨枯,谁又曾顾问过千百万士兵
的死活?茫茫宇宙天地之间,李将军李广的英名之所以得以传颂千
古,根由不在于他有什么赫赫战功,
而在于仁爱士卒。此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 李广“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请你对李
广
“还,赏不行”的原因作出分析。
李广战功卓著,却误入了汉景帝与梁孝王的矛盾之网中。
梁孝王为汉景帝之弟,更是颐指气使的
窦太后最宠爱的儿子。窦太后本欲让梁孝王当皇帝,虽未获成功,
但在两兄弟间造成了内在冲突。按
照汉法,李广既为汉廷直属将军,就不能接受梁王的封赠。但梁王为了
表示对景帝的不满,为了说明
他本应成为皇帝,所以他偏要封赠汉将李广。李广在梁地作战,如果拒绝了
皇帝弟弟的封赠,后果不
堪设想。因此,如果说这件事有错,追究罪责的应是梁孝王。汉景帝深知梁孝王
再向他示威,自然怒
火中烧,但迫于母威,又不好发作,于是他便通过惩罚李广以示对梁孝王的回击。如
此,飞将军李广
就成了他们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3. 结合《李将军列传》与《卫将军骠骑列
传》的相关内容,谈谈司马迁对李广与卫青、霍去病作了
怎样不同的描写与评价?
在《李将军
列传》中,司马迁着力描写了李广轻财爱士的优秀品质,说明了李广赢得广大士兵与
民众爱戴的原因。与
此同时,司马迁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向世人展示了卫青、霍去病的本质属性。
在司马
迁看来,卫、霍两人之所以有辉煌战功,实因为他们身为皇亲国戚,他们本人并没有过人的智
略。不惟如
此,司马迁还特别指出霍去病“不省士”的恶劣作风。在篇末的赞语中,司马迁更直接地对
卫、霍两人不
为天下贤大夫称颂的表现提出批评。而在《李将军列传》赞语中,司马迁以“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这样
的语词说明了李广仁爱士卒的感召力与影响力。两相对比,一优一劣,褒贬自现。
4.
简要概括韩信在汉中为刘邦首建大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韩信在汉中为刘邦首建大策的基本内容是:
韩信纵论天下,对项羽的性格弱点、战略错误,对三
秦乃至天下的民心向背,都有深刻的把握。据此,他
指出,应当利用项羽的战略错误,利用三秦父老
对章邯等人的怨恨以及对汉王的爱戴,利用汉军将士渴望
东归的心理,乘势向东挺进,以完成夺取关
中、夺取天下的大业。意义:刘邦正是在韩信这一大政方针的
指导下,从绝境中走了出来。最终取得
了天下。
5.
简要叙述韩信井陉口背水一战以及与项羽决胜垓下的具体战法。
在井陉口之战中,韩信一方面正面出兵
井陉口外,另一方面又预遣轻骑二千人各持一赤帜,隐蔽
山后。在正面战场,韩信背水列阵,故意将数万
兵力暴露于数十万赵军之下,以示其弱,使敌懈怠。
果然,引诱出赵军空营出战。在正面与敌大战之时,
韩信即用奇兵袭击敌军营地,再两面夹击,结果
大获全胜。在垓下之战中,韩信为大军统帅,“先为小却
,以待左右两翼之夹击,而后回军三而蹙之,
是以项羽十万之众一败无余。
6. 司马迁在《
淮阴侯列传》中大力描写了韩信的重情重义,大力陈述了韩信前半生不反的事实。在
你看来,司马迁这一
笔法有何用意?
从表面上看,韩信血案为最高统治者所精心策划,近乎天衣无缝。如果要为韩信辩诬,
自非易事。
但司马迁依据韩信前半生不反的事实,依据韩信恪守信义的本质,从汉廷狱案中看出破绽,力
求以他
迷离开合、寄意无穷的文字说明韩信反汉罪名的虚妄,力求对汉初最大血案作出公正的判决。韩信
的
沉冤,司马迁论之明矣!
7. 项羽与在韩信对樊哙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你能就此对项羽、韩信识见的高下作出分析吗?
在《项羽本纪》中,可以看出项羽对樊哙极为欣赏。
而在《淮阴侯列传》中,则可见韩信对樊哙
嗤之以鼻。樊哙本以屠狗为业,是一介武夫。
项羽欣赏樊哙,说明项羽也终为一介武夫;而韩信对樊
哙的不同态度,说明韩信对匹夫之勇的鄙视。韩信
之所以在汉中一针见血地看穿项羽徒有匹夫之勇的
本质,也正显示出韩信高出于项羽之上的见识与胸怀。
8.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的最终失败已埋伏于他少时的一些行为表现中。请你说说项羽少时的相关<
br>行为,并简要说明它与项羽最终失败的因果关系。
在项羽的人生之初,他“学书不成,去,学剑
,又不成”,后学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其豪
气诚然令人叫绝,但又显得粗略疏阔。在司马
迁看来,项羽最终的失败,其中的一大根源在于“奋其
私智而不师古”。这样一种“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的精神弊端,正与项羽少时不学无术的表现两相呼应。
而司马迁之所以从项羽少时写起,也正是说明项羽
最终失败的种因早就埋伏在项羽少时的表现中。
9. 说明范蠡长男“过失”杀弟的原因。
范蠡一语道破了长男“过失”杀弟的原因:“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
是
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
10. 在《史记》中,“不自知”的悲剧可以分为哪几类?
在《史记》中,“不自知”的悲剧可以分为三类:一则为项羽、韩信的悲剧。当他们取得巨大成功之时,理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牢牢把握住“天机”与自我的契合点,否则就会“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二则为白起、吴起、商君、文种等人的悲剧。他们成功之时,也正是
他们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
挥之时。这时,他们已经面临绝对不可超越的限界。既如此,他们应该觉悟到
:“成功之下,不可久处”,
否则就会“亢龙有悔”。
三则为韩非、孙膑、虞卿等人的悲剧。
他们“能言”而“不能行”,结果陷入困境、绝境。以上三类,
均因自我蔽暗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11. 为什么说张耳、陈余是以一种悖论的形式实现了他们的“刎颈之交”?
所谓刎颈之交
,初义是要同生死,共患难,断颈无悔。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张耳、陈余这一对
忘年交在人生苦旅中也
确实做到了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但后来却反目为仇,成为死敌。张耳、陈余
始以生死相
许,殊不料割下自己颈子的竟然是对方。所谓“刎颈之交”,结果是以一种悖论的形式实现
了。
12. 说明《史记》作为一部人学经典的丰富内涵。
《史记》作为一部人学经典的内涵:其
一,着力描写“非常之人”,使人感到人生最神圣的是超越自
我的努力与奋斗,人生最有价值的是追求生
命奇特。其二,司马迁对人物的行动、意愿、个性、理想、
情感,对人物的苦难、悲哀、诅咒、呼告、死
亡都始终给予了莫大的关注,表达了他对生命底蕴的咀
嚼、感叹与沉思。其三,对摧残生命的君主专制政
治进行了大胆无畏的揭露,表现出一种护持历史中
生命个体的历史良心。其四,揭示了人性的灰暗一面:
人性之恶,显示出他敢于正视人性之恶的勇气。
其五,在正视人性恶的基础上,高擎人的美德与良知。其
六,在洞察人性真实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
一个既能顺应又能控制人情、人性的新世界构想。
13. 请你对“制礼义以养之欲”这句话作出符合司马迁本意的解释。
司马迁深以为,人性
中存在着各种欲望,如果这些欲望得不到满足,必然会出现人人争夺、人人
残杀的混乱局面。既至如此,
人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往往自取灭亡,整个社会也将在这种混乱中迎来
它土崩瓦解的末日。结果,追求欲
望却反而得不到欲望。先王体察人性,为了使人在有秩序的社会中
得到种种欲望的满足,便制订了能容纳
人之欲望的“礼”,使人从中怡然自足,享受快乐。由此看来,“礼”
不但不是压抑人性的存在,而恰恰
是使人之欲望得以长久满足的保证。故而,司马迁反复申言:“礼者,
养也”,“制礼义以养之欲”。我
们结合历史上因违背礼义规则,一味贪于男欢女爱而终至殒身亡国的无数
个例,就不能不深深感到“制礼
义以养之欲”、“礼者,养也”这一论点的深远与透辟。
14.
司马迁的命运感与一般人所信奉的宿命论有何区别?
宿命论认定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它反映了一种无
痛感的麻木心态,是一种贯穿始终的人生基本
态度。而司马迁对命运并不持忠实信奉的态度,他的命运感
往往以疑问的形式出现,在疑问中仍不乏
探询、否定的意味。正因如此,这种命运感并没有导致他走向宿
命,没有导致他历史意识的丧失,相
反他常常否定天命的存在。可以说,司马迁的命运感并非芸芸众生的
宿命论,而是一个“好学深思”者
在一个更高品位上对一种无限本体的困惑感受。对命运的困惑与否定这
两相结合,显示了司马迁历史
理性的震荡与重建,显示了他在克服重重矛盾中表现出的主
体的英雄意志与探求精神。
15.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赞语中是如何保持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评
判的?对于刘邦,司马迁是否
也保持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评判?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一
方面对项羽的英雄本质着力描写,以其动情之笔写就了一出可歌可
泣的英雄交响曲;另一方面,司马迁对
项羽的一系列政治军事错误也作了极其理性的分析、批评。以
《项羽本纪》赞语为例,司马迁对项羽的功
过保持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评判。在赞语的前半部分,司
马迁显得有些感情冲动。在后半部分,司马迁则
以深刻的理性对项羽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肯綮的剖析。
这样一种双重评判,既坚持了一个史家的原则立场,
又表现了司马迁作为血肉之躯的感情好恶。与此
相映照的是,司马迁对刘邦也保持了双重评判。司马迁在
感情上接受不了刘邦,但在理智上认识到刘
邦之所以取得天下,在于他善于笼络人心,听取他人的意见,
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治军事战略。如
此,司马迁既给我们以一个客观真实的历史,又充分表现了他在观
照历史过程中的情感意向。
16. 司马迁对汉武盛世持有怎样双重的评价?
司马迁对他那
个时代的盛大气象有着强烈的感受。在海内一统的时代背景下,司马迁心胸开阔,
气魄沉雄,对汉武盛世
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司马迁更在海内一统的盛大气象中看到了衰败的端绪。
从《史记》中,我们看到
司马迁在《平准书》中对武帝的经济政策展开了全面批判,在《酷吏列传》
中对武帝的高压政治进行了大
胆揭露,在《封禅书》中对武帝的迷信心理作了深入剖析。这三篇鼎足
而三,集中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深刻
认识以及对现实的深切忧虑。
17.
《史记》一书中,司马迁对汉武时代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哪三篇?这三篇各自侧重在那个方面展开
批判?
司马迁对汉武时代的批判主要集中《平准书》、《酷吏列传》与《封禅书》中。在《平准书》中,
司马迁对武帝的经济政策展开了全面批判;在《酷吏列传》中,司马迁对武帝的高压政治进行了大胆
揭
露;在《封禅书》中,司马迁对武帝的迷信心理作了深入剖析。这三篇鼎足而三,集中体现了他对
现实的
深刻认识以及对现实的深切忧虑。
18.
历史上第一个彻底洞穿项羽弱点的人是谁?这个人对项羽的弱点作出了怎样的分析?
历
史上第一个彻底洞穿项羽弱点的人是韩信。针对刘邦畏惧项羽的心理,韩信深刻地指出:项羽
虽“喑噁叱
咤,千人皆废”,但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项羽虽“言语呕呕”,分食推饮,但却玩印
不予
,“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羽“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但“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项羽又“所<
br>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所以项羽“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他在目前看来很强,但<
br>很快就会衰弱下去。
19. 论析韩信的个人才干与品质
其一,纵论天下,首建大策
。在汉中登台拜将时,韩信凸现出一种卓越的战略眼光。针对将士思
乡的心理,韩信提出了打出汉中、占
据关中,进而逐鹿中原的战略决策。他向刘邦指出,应当利用项
羽的战略错误,利用三秦父老对章邯等人
的怨恨以及对汉王的爱戴,利用汉军将士渴望东归的心理,
乘势向东挺进,以完成夺取关中、夺取天下的
大业。后来,刘邦正是在韩信这一大政方针的指导下,
从绝境中走了出来。最终取得了天下。
其二,出奇制胜,未尝血战。韩信坐而论道,深中肯綮。在战场上,他同样独步千古。井陉一战,
韩信背
水列阵,故意将数万兵力暴露于数十万赵军之下,以示其弱,使敌懈怠。果然,引诱出赵军空
营出战。在
正面与敌大战之时,韩信即用奇兵袭击敌军营地,再两面夹击,结果大获全胜。他如潍水
之战等,也都表
现出韩信出奇制胜,未尝血战“兵仙” 本色。
其三,决胜垓下,以灭项羽。韩信在汉中首建大策后,
分兵以北,“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
下有其二”,造成了有利于刘邦的战略态势。而在楚汉命运的
垓下之战中,韩信为汉军统帅,彻底摧灭
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项羽。综上所述,韩信在楚汉之争
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四,重情重义,绝不反汉。这位战无不克的天才人物,也是一位重情重义
、心胸豁达的仁者。
他漂母之恩必报,赐之千金;下乡南昌亭长虽“为德不卒”,他也赐之百钱;对于曾
令自己出其胯下的
淮阴恶少年,他不记前仇,反而任他为中尉。由此可见,在韩信的内心深处,特具一种
有情必报、有
仇不复的宽仁大度。如此心胸,也表现在他对刘邦的态度上。当韩信破赵定齐后,其势力已
远在刘、
项之上。这时,武涉与蒯通都劝韩信反汉。但韩信却恪守情义,念念不忘刘邦的知遇之恩,表现
出一
种重情重义、绝不反汉之心。
20.
为什么说《李斯列传》堪称为一篇“鼠传”?
李斯在人生之初,即表现出一种猥琐阴暗的心理。他从“
厕鼠”与“仓鼠”两种生存的对比中,发誓要
做人中的“仓鼠”。司马迁作为时刻关注人物内心世界的生
命洞察者,敏锐捕捉到李斯这一卑下欲念,
选取了李斯“年少观鼠”这一典型事例,揭开了李斯内在的龌
龊本质。后来,为了保住自己“仓鼠”的丞
相地位,他把自己的同学韩非推向了死亡之地。龌龊的本性产
生龌龊的行为,李斯也由于这一自私的
本性决定了他自己可悲的命运。秦始皇死后,李斯以他一以贯之的
卑劣之心,“被迫”参与了赵高、胡
亥改写遗诏、谋害扶苏及蒙恬的罪恶活动。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由此
他已开始了向死亡的堕落。不久,
他即被赵高、胡亥以“谋反罪”判处死刑。李斯这一“仓鼠”由于本性
的溃疡,不惜以牺牲他人生命、他
人天下为代价,竭力想保住自己“食积粟,居大庑之下”的生存状态,
但最终死于他人“毒手”,落了个夷
灭三族的可悲结局。面对李斯生命的沉沦,司马迁在赞语中拨开“人
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这一认识
上的迷雾,劲笔指出李斯之死实根源于他那“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
的恶劣本性。纵观《李斯列传》
全篇,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卑劣私欲的人的心史,看到的是一个由“厕
鼠”而“仓鼠”而“囚鼠”而终至于
“死鼠”的历史。从这一意义上看,《李斯列传》实为一篇“鼠传”
。
21. 在《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对哪两对人物的知交之情进行了重点描写?叙述这两对人物知交
之情
的具体表现,并说明司马迁这样描写的用意。
司马迁在《管晏列传》中精心为我们展示了
管仲与鲍叔牙、晏子与越石父的知交之情。鲍叔牙自
幼与管仲交游,深知管仲很有才能。两人合伙经商时
,管仲“分财利多自与”,但鲍叔牙知道管仲家境
贫寒,所以从来不与他计较,反而“终善遇之”。后来
,鲍叔牙佐助齐公子小白,管仲佐助齐公子纠。
等到小白即位为桓公,公子纠被杀,管仲也随即被囚。这
时,鲍叔牙出面说情,将管仲推荐给桓公。
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结果“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霸
业。对于叔牙的知己之情,管仲这样感慨
万千地说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句出自肺腑的
心声,是对人间友情的最高礼赞。在本传
中,司马迁又精心叙写了齐另一相国晏婴赎贤、荐贤的事迹。晏
子知被绑的罪人越石父是位贤者,便
以自己的左骖替他赎了罪,并一同坐车返回。到了家后,晏子没有打
一声招呼,就进入内室。越石父
见晏子“知己而无礼”,便要求离去。越石父在“知己”面前所表现出的
人格自尊,正显示了朋友间的一种
关系准则。
统观《管晏列传》,司马迁对管
晏二人的功业只是虚写,而对管仲与鲍叔牙、晏子与越石父的知交
则加以重点描写。通过这一重点描写,
司马迁实表现了对理想友情的珍视与渴望。司马迁将《管晏列
传》列于《伯夷列传》之后而成为七十列传
的第二篇,正显示了司马迁的无限用意。如果说《伯夷列
传》置于列传之首是为了弘扬一种最高的节义,
那么《管晏列传》则展示了一种珍贵的友道。在《史
记》一书中,司马迁对人间难得的真情、信义寄予了
莫大的关注,表现出一个伟大史家对于人间友道
的珍视。
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十九)
——《史记》阅读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
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北)人。史官世家出身。天汉
二年(前99),李陵兵败投降匈奴,武帝大怒。
司马迁“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上之意,以塞睚眦之辞”,结果以“诬上”下狱。家贫无以自赎,交游
莫救,出于创作《史记》的考虑,他被迫接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负重
,42岁时,正式开始《史记》的写作。大约征和二年(前91),
他完成了《史记》创作,此后不久,
与世长辞。
二、司马迁的思想
司马迁的思想比较复杂,既受到传统史家“实录”精神、历史
循环、先秦儒家明君贤臣及“德政”
思想的影响,又受到董仲舒新儒学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有汉
初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此外,
其思想亦有新的进步内容。
如他以人事为依据,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传统天道观表示怀疑。
在对历史具体考察过程中,能“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注意到事物自身的因果联系。
他有一个进步的社会理想,即君明臣贤、公正合理、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富裕。
三、司马迁的创作
除《史记》外,司马迁还存有《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
【内容简介】
《史
记》本名为《太史公书》,东汉末灵帝时方有《史记》之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
史,记叙了
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52万6千余字,由本纪、世
家、列传、书
、表五体组成。本纪共12篇,主要叙述帝王事迹;世家30篇,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
历史;列传70篇
,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物的传记,少数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
首领的历史;书八篇,
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史;表十篇,是各代的历
史大事记。
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其写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人系事”。五体之外,互
见法和“君子
曰”的评论也是《史记》的重要体例,对后世亦有重大影响。《史记》是司马迁以“不虚美,
不隐恶”、
“扬善贬恶”的史家实录精神写成的。它如实记录了上古到汉各阶层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人物
的生平活动
,内容极为丰富生动,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主题思想】
一、揭露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是《史记》的重要内容之一。
1、这首先表现在对最高统治者,即帝王,尤其是对汉代帝王的丑恶面目的揭露上。《高祖本纪》
《项
羽本纪》 “好酒及色”
2、其次,《史记》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以利相合的丑恶行径及骄奢荒淫加以揭露批判
。
《吕太后本纪》
“去眼,煇(huī,以火灼烫)耳,饮瘖(yīn,使嗓子变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3、再次,《史记》对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行和迂儒的丑态也进行了暴露和谴责。
《酷吏列传》王
温舒 “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 叔孙通 公孙弘 “与公卿约议,至
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
旨。“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虽详与善,阴抱其祸。”(”《平津侯主父列传
》)
二、《史记》在揭露和批判邪恶、腐败、庸俗的同时,还运用大量篇幅记录了“明君”“贤臣”
、反抗强
暴的英雄及中下层一些人物的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历史贡献和优秀品质。
《匈奴列
传》中说:“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太史公自序》中指出:”“国
有贤相良
将,民之师表也。”陈涉列入“世家”与诸侯同视,给其以相当高的历史地位。另一位抗秦英雄
项羽,写
入“本纪”,与帝王同列。此外,《史记》还描写了一些中下层人物,如振人之急、然诺必诚的
朱家、郭
解、剧孟,重义轻生、慷慨赴死的聂政、荆轲、专诸、豫让,乃至以其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
贡献于社会人
生者,凡其立身行事情操高尚者,作者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由衷赞扬。《游侠列传》 “设
取予然诺,千
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
贤豪间者邪?”
【叙事成就】
一:《史记》的叙事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
深层的起决定作
用的因素,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他批判项羽“天之亡我,非
战之罪”的说法,认为项羽失
败的原因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项羽本纪
》)。
在分析造成吴起乱箭穿身悲惨结局的原因时,认为这缘于他的“刻暴少恩”
(《孙子吴起列传》。以上
见解都是很精辟的。
二:《史记》人物传记写了许多生活琐事,司马迁之所以对这些生活琐事详加叙述, 就在于它们
在人物的活动中带有原始动因的性质,是诸多事象得以生成的根源。《李斯列传》开头写了李斯这样
一
件事:“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
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各
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
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学成之后前’
往秦国游说,在和荀子告别时又说道:“故
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史记》各篇都有贯穿
始终的主线,和主线相关的事件都是详写的对象。《商君
列传》一文以任法为线索,司马迁认为这是
决定商鞅命运的根本原因,他的成功
源于变法用法,他的人生悲剧也由此而引发。
三:司马迁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无论是头绪众多的
历史事件,还是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
他写起来都条理清晰,显得游刃有余。如《陈涉世家》,把秦末农
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千头万绪
的事件非常 清晰地勾勒出来。西汉前期的重大事件莫过于诸吕之乱和
七国之反,这两个事件分别见
于《吕后本纪》、《孝文本纪》、《绛侯周勃世家》、《吴王濞列传》等
篇目。 作者对事态的轻重缓急明
于心而应于手,成功地运用了顺叙、倒叙、正叙、侧叙等手法,使人应
接不暇而又无不了然。
四:《史记》的场面描写也很精彩。写荆轲刺秦王(《刺客列传》);写鸿门宴
是剑拔弩张,司马迁
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传达出了各种宏大
场面的实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史记》固然时而
穿插生活琐事,但司马迁更善
于写复杂事件、重大场面,这也是《史记》一书的厚重之处。
【人物刻画】
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
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
流,应有尽有,所涉人物四千多个, 重要人物数百名。
一: 闾巷之人的入传,表现出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及开阔的视野密不可分。
对那些在历史上虽有卓越表现、终因无人奖掖而难以扬名
的布衣平民怀有深切的同情,为他们
鸣不平。他在《伯夷列传》中写道:“伯夷、
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
益显。……闾巷之人,欲
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司马迁对儒墨等学派由于
门户之见排斥这些出自平民
的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立传,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二:《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的结合。
个性: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
就是同一类
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同是以好士闻名的贵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高
下之别,而孟尝
君、平原君、春申君也各有各的风貌。同为战国策士,苏秦主要是一位发奋者的形象,
而张仪身上更多的
却是狡诈权谋。同是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令人莫测
高深,带有几分神异;而陈
平这位智囊却富有人情味,没有张良那种仙风道气。
又往往对人物
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万石张叔列传》突出石
奋祖孙三代的谨小慎微
,唯命是从。《李将军列传》在描写李广时着意表现他高超的祖传射艺,他射
匈奴射雕者、射白马将、射
追击者、射猎、 射石、射敌方裨将,百发百中,矢能饮羽。
共性:人物身上表现出的得到到社会广泛
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这是《史记》
在刻画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读
者的共鸣。
1: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苏秦之于宗族、朋友,刘邦之于萧何,陈平之于魏无知,韩信
之于
漂母、亭 长,王陵之于张苍,都是受人之惠而报人之恩。
A苏秦佩六国相印后,“散千
金以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
金偿之。(”《苏 秦列传》)
B刘邦为泗水亭长时,前往咸阳行役,一般的小吏都赠钱三百,唯独萧 何送给刘邦五百钱。汉
初封侯,刘邦为萧何益封二千户,用以报答先前多送二百钱的恩惠。(《萧相国世家》)
C韩信为布衣时从人寄食,一位漂母曾接济他数十
日,韩信封楚王之后,“召所从食漂母,赐千
金。(”《淮阴侯列传》)
D王陵对张苍有不杀之恩,“及苍贵,常父事王陵。陵死
后,苍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
食,然后敢归家。”(《张丞相列传》)
2: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这是和知恩图报、以德报德相对应的一种行为。伍子胥之于楚平王,
李广
之于霸陵尉、主父偃之于昆弟 宾客,采取的都是这种做法。
A伍子胥父兄均被楚平王无辜杀害,伍子胥奔亡吴国,
借吴之力攻入楚都,“乃掘楚平王墓,出
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伍子 胥列传》)
B主父偃为齐相,
到达齐地之后,向昆弟宾客散发五百金,从此和他们断绝关系,不许再入家
门,
用以报复他在贫困时所遭到的冷遇。(《平津侯主父列传》)
C范雎奉行的人生哲学是“一饭之德必偿
,睚眦之怨必报”,因此,对迫害过他的魏齐、须贾,或
令其死,或令其辱,而对搭救过他的王稽、郑安
平,都请求秦王委以重任。(《范雎蔡泽列传》)
3:是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
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知恩图报的
升华,是它的极端形
式。司马迁在《刺客列传》和《报任安书》中两次提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
己者容”,他本人是赞成这一信条的。《刺客列传》中的专诸、豫让、聂政、荆
轲等人都是为知己者死;
《魏公子列传》中的侯嬴。
4衣锦还乡者
项羽在焚烧秦都咸阳后一心想 东归,说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
之者?”(《项羽本纪
》),苏秦、刘邦、司马相如、主父偃等人的传记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三: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刻画出复杂的、饱和浑圆、多棱角的人物形
象。
1、项羽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在他身上就可以发现多重人格。他喑噁叱咤,又言
语呕呕。
他爱人礼士,又妒贤嫉能。
他是残暴的,焚烧咸阳,坑杀俘虏;他又是仁爱的,鸿门宴有
恻隐之心,不杀刘
邦,还时常虑念百姓疾苦。他有时与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有时又非常吝啬,
已经刻好的官印不肯
发给功臣,放在手里反复把玩。至于和虞姬悲歌唱和的场面,则兼有风云气和儿
女情。
2、李斯这个人物,司马迁反
复刻画他外似刚愎而内实游移的矛盾状态: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的形势下,他想
知难而退,却又贪恋富贵,下不了决心;在赵高废立之际,开始像是要以身殉国, 经
赵高劝之以利害,
马上退缩妥协;对于秦二世的无道,本想犯颜直谏,一旦二世责问,立刻苟合求容。
李斯
的双重人格表现得非常充分。
3、史记索使用的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
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
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带有神
异色彩的发迹史,以
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 善任,对他的许多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传记
中,却使人看到
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项羽本纪》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萧相
国世家》、《留侯
列传》表现他猜忌功臣,《魏豹彭越列传》、《郦生陆贾列传》 揭露他慢而侮人,詈
骂诸侯臣如奴仆。
《樊郦滕灌列传》还披露了这样一件事实,楚汉相争时,刘邦战败逃跑,为了保全自己
的性命,几次
把亲生兒女推到车下,后来的惠帝、鲁元公主有赖于夏侯婴的保护才幸免于难。
【风格特征】
一: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
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 大历史事件的过程
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以七国争雄为背景展
开了
广阔的画面,对于战国诸侯间微妙复杂的利害关系反复和予以演示。
关于陈平的刻画——陈平年轻时就胸怀大志,足智多谋,适逢秦末动乱和楚汉相争,于是他大
显
身手,屡献奇计。他设计离间项羽和范增,使楚霸王失去“亚父”这位谋士。荥阳被困,他令二千
女子夜
出东城门迷惑楚军,刘邦得以出西城门脱险。他暗示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以稳定形势,又是他建
议刘邦的伪
游云梦泽而借机擒韩信。刘邦在平城被匈奴围困七日,又是陈平出奇计化险为夷。陈平所
献五计,无一不
是关系到刘邦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天下的兴衰安危。
二:浓郁的悲剧气氛:《史记》也成功地塑造了一
大批悲剧人物形象,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
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 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 <
br>有些悲剧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这
类悲
剧人物是历史的先行者。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推行变法的吴起、商鞅,
主张削
藩的贾谊、晁错,都是这类悲剧英雄。
还有一类悲剧人物尽管死得非常壮烈,他们相信旧制度的合理
。田横是司马迁着力描写的英雄人
物,他兵败之后不愿意投降汉朝而自杀,其随从和东海
五百义士也相继殉难,涌现出的是一个悲剧群
体。
1、完美型:《赵世家》中为保护赵氏孤兒而付出巨
大牺牲的义士公孙杵臼、程婴,《刺客列传》、
《游侠列传》中的刺客游侠。
2、缺失型:项羽为代表,他生前战功赫赫,
死得慷慨壮烈,他的弱点也暴露得非常明显,只是
他自己没有意识到本身的缺欠。
三:强烈的传奇色彩。司马迁喜欢猎奇,把许多传说故事写入人物传记中,造成一种神秘感。
《史记》所写的许多真人真事也带有传奇色彩。鲁仲连为人排患解难而无所取,超然远引,终身
不复见,
是一位奇士。写汉高祖发迹,则用刘媪感蛟龙而生子,刘邦醉斩巨蛇等传说以显示他的灵异。
《留侯世家
》中的张良是位传奇人物,文中出现的商山四皓同样来得突兀,恍若神仙。
《史记》的传奇性
还源于司马迁叙事写人的笔法。司马迁为文疏荡多变,忽起忽落,其来无端,
其去无迹,起灭转接,令人
莫测端倪。往往它别出心裁,不蹈故常,摇曳回荡,跌宕有致,以其新异
和多变而产生传奇效果。
【结构语言】
《史记》很重视结构,最突出的是人物传记的结构艺术,一般开头先介绍人物
姓氏、籍贯,中间
是记叙主体,选择与人物性格、事功最相关的几事件进行叙述,结尾以“太史公曰”表
明作者自己的意
见。具体每篇传记的写作,有时又比较灵活,如《佞幸列传》以议论开头,提起全篇。其
人物传记,
又有分传、合传、寄传、杂传,这也是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及事功,进行的结构安排。其结构
对后世
史书及传记文学的创作有深远影响。
《史记》在语言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雄深雅健是总体的风格。
1、首先是人物语言富于个性
化特征。如正直口吃的周昌廷争之言(《张丞相列传》)、毛遂自荐之
语(《平原君虞卿列传》)。最突
出的是陈涉、项羽、刘邦表述早年的抱负之语,陈涉说:“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陈涉世家》)项羽
说:“彼(指秦始皇)可取而代也。(”《项羽本纪》)刘邦言:“嗟夫!大丈夫
当此也!(”《高祖本
纪》)
2、其次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往往只用几句话甚至
几个字就能够渲
染出场面的气氛或展现出人物的情态、心理,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语言接近当时口语,
有的直接用
民谣、谚语,这使其语言更丰富,更富于表现力。如以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歌颂李
广的正直
和受士卒的爱戴。
【作品影响】
由于《史记》突出的艺术成就,所以深受
后代文士喜爱,产生了深远影响。魏晋以前,统治者视
之为“谤书”,影响不够深广。从唐代开始,其影
响越来越大。唐、宋、明、清的古文家都奉为典范。
我国古代小说在纪传体格局、富于传奇色彩、塑造性
格复杂的人物、历史演义题材及熔史才、诗笔、
议论于一炉等方面,都继承了《史记》的有关文学表现因
子。《史记》大胆揭露现实的精神、悲壮奇
瑰的历史题材、精彩的场面描写、个性化的语言等,对后世的
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古典诗
歌在“实录”精神、题材、寄兴深远方面,也受到《史记》的很大
影响。
【经典赏析】
《魏其武安侯列传》
主题思想
本篇揭露了西汉盛
世下的宫廷斗争,描写了上层统治集团的互相倾轧,表现了对专制主义黑暗政
治的批判和谴责。在专制政
体下,品行愈卑鄙无耻,愈能在斗争中占上风,这就是封建社会常见的“君
子败而小人胜”。所以本篇用
主要篇幅刻画了田蚡这个微不足道的卑劣人物。
结构线索
本传是窦婴、田蚡、灌夫三人合传
,标题只《魏其武安侯列传》,是为了突出矛盾主线,灌夫传也
可视为附传。两个贵戚,一个酒徒,惹出
无限风波。头绪纷繁,如何措手?而太史公用独立博众兽手
段,构成一篇绝热闹的文字,直是神力。传以
魏其、武安为经,以灌夫为纬,以窦、王两太后为耳目,
以宾客为线索,以梁王等许多人为点染,以鬼报
为收束。分合联络,错综周密,使恩怨相结,权势相
倾,杯酒相争情形,宛然在目。
人物形象
叙魏其之贵,以功,叙武安之贵,以戚,贤否判矣。叙武安,始则服役魏其,继则比肩魏
其,够
则高架魏其,地位随时变换,面孔、声口也随时变换,一经太史之笔,便变幻异常,令人失笑。叙
灌
夫,入吴军,写其孝勇;颖水歌,写其豪横;结魏其,写同病相怜;援魏其写降心俯就;使酒骂座,<
br>骂尽满朝趋炎附势之徒;面孔心肠随时变换。
本篇还写了一群陪衬人物。两个不可一世的皇太后
,两个至高无上的君主,一班保官自全的权臣,
一群蝇营狗苟的宾客。司马迁将各色人物纳入窦田矛盾这
一主线上来,用犀利的笔触展示他们的内心
世界,勾画出一幅绝妙的群丑图。
李将军列传
人物形象
李将军是司马迁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传目不曰“李广”,而
曰“李将军”,以广为汉名将,匈奴号之
曰“飞将军”,所谓不愧将军之名者也。只一标题,有无限景仰
爱重。
四面照耀,通体皆灵,人物描写,堪称神技。李将军行军方略,于程不识口中序出;广之为人,
反从射虎带下;不侯杀降事,在王朔燕语点明。有意无意间表现了人物性格。
主题结构 本篇感慨悲愤,全在李广数奇不遇时一事。篇首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云云,便立一篇之根。中
间
写种种不遇。最后,“上以为李广老,数奇”云云,再点明数奇眼目。总为数奇不遇,余文低徊凄感,
表
现作者激昂不平的感情。本篇以双线复调结构叙述李广事迹。一条写李广才气,写他“国士无双”的
种种
表现,贯穿着爱慕、景仰的情调;一条写他的遭遇,写他遭遇的坎坷数奇,贯穿着同情、惋惜的
情调。
细节刻画
全篇以“射”字贯穿,中间“射”字凡十二回合。以广所长在射也。开端广家世世受
射,乃全传纲领。
以后叙射匈奴、射雕、射白马将、射追骑、射猎南山中、射石、射虎、射阔狭以饮、射
猛兽、射裨将、
皆叙广善射事实。一篇精神全在射法一事。
实战演练
标点题
1.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
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匈奴军
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得以封邑
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
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
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答案】:1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
及中人,然以击匈奴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得以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
当侯
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
降
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
也
。”
2.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春
申
君曰何谓毋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当国如伊尹周公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而有楚国此所谓毋望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祸曰李园
不
治国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君以灭口此所谓毋望之祸也
春申君曰
何谓毋望之人对曰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园必先入臣为君杀李园此所谓毋望之人也春申君曰
足下置之李园弱
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朱英知言之不用恐祸及身乃亡去
【答案】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
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
以无毋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谓毋望
之福?”曰:“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今楚
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
当国,如伊尹、周公,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而有楚
国?此所谓毋望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谓
毋望之祸?”曰:“李园不治国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
日久矣,楚王卒,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君
以灭口。此所谓毋望之祸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人?”
对曰:“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园必先
入,臣为君杀李园。此所谓毋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
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
此!”朱英知言之不用,恐祸及身,乃亡去。
3.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
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
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
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
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
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
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
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没泜水上禽赵王歇
【答案】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
口,赵开
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
争汉鼓旗,逐
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
赵空壁逐利,则驰
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
赤帜,而大惊,以为汉
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
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没泜水
上,禽赵王歇。
4.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骑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
将四万骑围广
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
士乃安
广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
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
亦至匈奴军乃解去
【答案】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骑,异道。
行可数百里,匈奴左
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
,出其左右而还。
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
过半,汉矢且尽。
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
人色,而广意
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
填空题
1、中华民族的祖先是(炎帝)和黄帝,黄帝名(轩辕氏),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的说法由此而来。
2、烽火台上的士兵,白天就点起(浓烟),夜间就点燃(烽火)向四处报警。
3、历史上所说的“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4、“管鲍之交”指的是著名历史人物(管仲)和(鲍叔牙)。
5、使秦国由弱变强,逐渐走上霸主职位的著名变法是(商鞅变法)。
6、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是(屈原)。
7、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时即兴创作了一首著名诗歌,题目是(《大风歌》)。
8、“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里的“成败人物”是指(韩信)。
9、走出一条中原通西亚的“丝绸之路”的人物是(张骞)。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善于纳谏。
11、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孔子周游列国(14)年。
12、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13、(李斯)建议秦始皇修筑(长城)以保护秦朝免受北方各少数民族军队的滋扰。
14、淮阴侯(韩信)年轻时敢于忍受(胯下之辱),承受折磨,后来成了一代名将。
15、(田忌)通过赛马的方式,向齐威王推荐(孙膑)。
1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夏朝)。
17、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18、“路漫漫系其修远兮,吾
将上下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他创造的诗体被后人称为(《楚
辞》)。
19、(虞国)国君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借道给晋国去攻打虢国,结果也被晋国吞并。
20、刘邦与项羽划定了楚汉边界,它就是(鸿沟)。
21、(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
22、“国人暴动”时,平民和贵族要杀死(周厉王)。
23、下令“焚书坑儒”的是(秦始皇)。
2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中的沛公是(刘邦)。
25、首先起义抗秦的是(陈胜、吴广)。
26、飞将军是(李广),指鹿为
马是(赵高),不食周粟的是(伯夷、叔齐),太公望是(姜
子牙),纸上谈兵的是(赵括),完璧归
赵的是(蔺相如),围魏救赵的是(孙膑),“鸡鸣狗盗”出自孟
尝君语,窃符救赵的是(信陵君),《
说难》作者(韩非子)。
判断题
1.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史记》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
4
、《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5、《史记》与《资治通鉴》(司马光)并称“史学双璧”。√
6、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均取材于《史记》。√
7、《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8、《史记》的写作方式首开纪传体之先河:以描写人物的生平为主,年代先后为副。√
9、
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
孙补写过
《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10、《赵氏孤儿》是取自《史记》的故事。√
11、《史记·张仪列传》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指舆论作用极大。√
12、《吕不韦列
传》是吕不韦一个人的传记,但作者通过这篇传载,反映了秦廷内部的争权夺利、皇
太后的放荡生活,以
及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
13、《淮阴侯列传》本传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
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
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14、《刺客列传》是太史公司马迁著作《史记》上的一篇文章。同时也有同名电影《刺客列传》、童
超
著小说《刺客列传》,以及连载于《飒漫画》上的同名漫画。√
1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
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
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
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16、《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动及各
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
章。√
17、《高祖本纪》记述了汉高祖刘邦从布衣到皇帝的传奇一生。√
18、“戎马一生终难封侯”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19.《史记》中的“世家”是给诸侯王作的传。(对)
20.《史记》属于“十三经”。(错)
21.《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称“前四史”。(对)
22.《史记》作者是东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错)
23.《史记》原名是《太史公记》。(对)
24.《史记》中为避免重复,让人物传记相互
配合的方法称作互见法。(对)25.“霸王别姬”的故事最
早见于《史记》。(对)
26.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王朝。(对)
27.“禅让”的意思的是指把帝位传给有贤能的人,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错)
28.刘邦月下追韩信,并任命他为大将。(对)
2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对)
30.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胡服,并招募士卒训练骑射,使赵国的实力很快增强了。(对)
31.虞国国君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借道给晋国去攻打虢国,结果也被晋国吞并。(对)
32.商鞅推行的新法使楚国逐渐强大起来。(错)
33.当孟尝君被齐王免了职务时,除了毛遂,众门客都离开了他。(错)
34.孔子出身于贵族之家,从小家境富裕,遍览群书。(对)
35.大军事家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对)
36.伍子胥为逃避楚平王的追捕,一连几天都睡不好觉,把一头黑发都愁白了。(对)
37.“暗渡陈仓”是与项羽有关的典故。(错)
38.大禹治理的是长江流域的水。(错)
39.《史记》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史中唯一一部完全意义上的通史。(对)
40.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文字统一成了小篆。(对)
41.《史记》属于“十三经”之一。(错)
42.《史记》记载的是从黄帝到秦朝的历史。(错)
43.《史记》全书共12篇。(错)
44.成语“纸上谈兵”出自于桂陵之战(F)
45.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T)
46.《史记》为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T)
47.《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景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F)
48.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T)
49.人们常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来赞扬革命的首创精神。此典故出自于西汉时期.(F)
50.以三晋为主,北连燕,南连楚,以抗击秦或齐,叫做合纵 (T)
51.商鞅变法发生于秦穆公时期(X)
52.春秋五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T)
53.被形容过着酒池肉林的奢侈生活,实行“炮烙之刑”的峻法暴政的是夏桀(F)
54.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不是发生在楚汉之争的成语 (T)
55.在《史记》中有关于蔡伦造纸的记载(F)
56.汉武帝时设立的“五经”,是指《书》(T)
57.《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T)
58.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他生活在当时的韩国(F)
59.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思想家是韩非子(T)
60.据记载,春秋时期,吴
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大批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
一条运河,叫做邗沟 (T)
61.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中飞将军指的是李广(T)
62.”分封制”起始于西周时期(T)
63.典故“不食周粟”说的是伯夷叔齐的故事(T)
64.
刘邦月下追韩信,并任命他为大将。(对)
65.《史记》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限到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对)
66.《史记》中的“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对)
67.《史记》中的“书”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错)
68.“世家”是《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对)
69.《史记》中的“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对)
70.《史记》中的“列传
”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
容(错)
71
.司马迁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
br>规律(对)
72.司马迁是第一个为少数名族做传的史学家吗(对)
73.《史记》的专称是“太史公书”吗(对)
74.司马迁认为政治事件是历史中心吗(错)
75.《史记》中的本纪主要记载了帝王的功绩(对)
76.中国传统小说多次以“传为名”但这与《史记》中的列传无关(错)
77.司马迁的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
78《史记》以本纪、列传、世家为主体(错)
79.《史记》中的三皇指是伏羲、神农、轩辕吗?(对)
80.“沐猴而冠”指的是刘邦吗(错)
81、开辟商朝的第一位君主是汤吗?(对)
82、“文武双雄,英风伟慨”指的是廉颇和蔺相如吗(对)
83、鸿门宴出自高祖本纪?(错)
84、韩信被刘邦设计所杀?(错)
85、“国人暴动”中平民和贵族要杀死周幽王?(错)
86、成语“纸上谈兵”出自长平之战?(对)
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仁”的学说的是( A )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2.“国人暴动”时,平民和贵族要杀死 (B )
A周幽王
B周厉王 C周武王
3.主张连横实现秦国统一六国的是(B)
A苏秦
B张仪 C商鞅
4.涿鹿之战的对战双方是(B )
A刘邦与项羽 B
黄帝与蚩尤 C周武王与商纣王
5.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是
(
A.周王室为了巩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地位
B.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尝试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
D.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
6.“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中的沛公是(A )
A刘邦 B范增 C项羽
7. (A)是六国中最后灭亡的。
A赵国 B齐国 C楚国
8.孔子出生在(A )
A鲁国 B燕国 C韩国
9. (
B)答应与楚国交战时晋军将退避三舍。
c )
A 楚成王 B重耳 C子玉
10. (
A)首先起义抗秦。
A陈胜、吴广 B项梁 C刘邦
11.冯谖是(B)的门客。
A春申君 B孟尝君 C信陵君
12.燕太子丹派( C)刺杀秦王嬴政。
A专诸 B高渐离 C荆轲
13.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出自(A)
A史记高祖本纪 B史记项羽本纪
C史记高祖本纪
14.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C)通史
A编年体 B纪事本末体
C纪传体
15.史记全书共计(B)篇
A120 B130 C140
17.《史记》中孔子被记在了哪种体例里(C)
A.表 B. 本纪 C. 世家
18.下面哪个事件在《史记》中查不到(B)
A. 长平之战 B. 昭君出塞
C. 张骞出使西域 .
19.本纪主要记载的是(A)的生平事迹
A帝王 B诸侯
C其他历史人物
20.世家主要记载的是(B)的生平事迹
A帝王 B诸侯
C其他历史人物
21. 商鞅变法,开始于(B)
A、前221年
B.前356年 C.公元221年 D.公元356年
22..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D )
A.秦孝公 B.楚庄王 C.晋文公 D.齐桓公
23.周灭商的一次大的战役是( A )
A.牧野之战 B.淝水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24..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C)
A.道家和兵家 B.法家和墨家
C.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D.诸子百家
25.秦统一六国的年代是( C )
A.公元前475年 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220年
26.《史记》属于什么体史书(C )。
A、断代体 B、编年体 C、记传体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7.鲁迅先生称(A)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史记》 B、《汉书》 C、《三国志》 D、《资治通鉴》
28.《史记》共记载了多少年的历史(B)。
A、2000多 B、3000多
C、4000多 D、5000多
29.先秦两汉时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通过人物描写来反映历史面貌的是(
A、《左传》
B、《史记》 C、《国语》 D、《汉书》
30.《史记》的五种体例中,“世家”这种体例是(
B )
A、记述历史帝王的兴衰沿革
B、记述特殊人物或集团的事迹
C、记述重要人物的家庭兴衰
D、记述王侯各国的史实和状况
31.“涿鹿之战”的对战双方是( B )
A、刘邦与项羽B、黄帝与蚩尤C、周武王与商纣王
32.下令“焚书坑儒”的是( A
)
A、秦始皇B、胡亥C、扶苏D、董仲舒
B )。
简答、简析题
1.
在司马迁的笔下,李广具有哪些优秀品质?其中,你觉得李广最为突出的品质是哪一点?为什么?
<
br>李广的优秀品质有:其一,勇于当敌,胆略过人。李广身为“世世受射”的将门之后,自幼练就了善
射的本领。不惟如此,李广更具有一种过人胆略。在上郡遭遇战与右北平之战中,李广面对敌众我寡
的
危急局面,镇定自若,指挥若定,表现出超人的胆略。
其二,李广不仅才气天下无双,还特有一种轻财
爱士的优秀品质,赢得了广大士兵的爱戴。李广
死时,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正说明了李广仁爱士卒
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在我们看来,李广最为
突出的品质是后一点。从秦汉以来,边塞战争绵绵不断,一将
功成万骨枯,谁又曾顾问过千百万士兵
的死活?茫茫宇宙天地之间,李将军李广的英名之所以得以传颂千
古,根由不在于他有什么赫赫战功,
而在于仁爱士卒。此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 李广“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请你对李
广
“还,赏不行”的原因作出分析。
李广战功卓著,却误入了汉景帝与梁孝王的矛盾之网中。
梁孝王为汉景帝之弟,更是颐指气使的
窦太后最宠爱的儿子。窦太后本欲让梁孝王当皇帝,虽未获成功,
但在两兄弟间造成了内在冲突。按
照汉法,李广既为汉廷直属将军,就不能接受梁王的封赠。但梁王为了
表示对景帝的不满,为了说明
他本应成为皇帝,所以他偏要封赠汉将李广。李广在梁地作战,如果拒绝了
皇帝弟弟的封赠,后果不
堪设想。因此,如果说这件事有错,追究罪责的应是梁孝王。汉景帝深知梁孝王
再向他示威,自然怒
火中烧,但迫于母威,又不好发作,于是他便通过惩罚李广以示对梁孝王的回击。如
此,飞将军李广
就成了他们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3. 结合《李将军列传》与《卫将军骠骑列
传》的相关内容,谈谈司马迁对李广与卫青、霍去病作了
怎样不同的描写与评价?
在《李将军
列传》中,司马迁着力描写了李广轻财爱士的优秀品质,说明了李广赢得广大士兵与
民众爱戴的原因。与
此同时,司马迁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向世人展示了卫青、霍去病的本质属性。
在司马
迁看来,卫、霍两人之所以有辉煌战功,实因为他们身为皇亲国戚,他们本人并没有过人的智
略。不惟如
此,司马迁还特别指出霍去病“不省士”的恶劣作风。在篇末的赞语中,司马迁更直接地对
卫、霍两人不
为天下贤大夫称颂的表现提出批评。而在《李将军列传》赞语中,司马迁以“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这样
的语词说明了李广仁爱士卒的感召力与影响力。两相对比,一优一劣,褒贬自现。
4.
简要概括韩信在汉中为刘邦首建大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韩信在汉中为刘邦首建大策的基本内容是:
韩信纵论天下,对项羽的性格弱点、战略错误,对三
秦乃至天下的民心向背,都有深刻的把握。据此,他
指出,应当利用项羽的战略错误,利用三秦父老
对章邯等人的怨恨以及对汉王的爱戴,利用汉军将士渴望
东归的心理,乘势向东挺进,以完成夺取关
中、夺取天下的大业。意义:刘邦正是在韩信这一大政方针的
指导下,从绝境中走了出来。最终取得
了天下。
5.
简要叙述韩信井陉口背水一战以及与项羽决胜垓下的具体战法。
在井陉口之战中,韩信一方面正面出兵
井陉口外,另一方面又预遣轻骑二千人各持一赤帜,隐蔽
山后。在正面战场,韩信背水列阵,故意将数万
兵力暴露于数十万赵军之下,以示其弱,使敌懈怠。
果然,引诱出赵军空营出战。在正面与敌大战之时,
韩信即用奇兵袭击敌军营地,再两面夹击,结果
大获全胜。在垓下之战中,韩信为大军统帅,“先为小却
,以待左右两翼之夹击,而后回军三而蹙之,
是以项羽十万之众一败无余。
6. 司马迁在《
淮阴侯列传》中大力描写了韩信的重情重义,大力陈述了韩信前半生不反的事实。在
你看来,司马迁这一
笔法有何用意?
从表面上看,韩信血案为最高统治者所精心策划,近乎天衣无缝。如果要为韩信辩诬,
自非易事。
但司马迁依据韩信前半生不反的事实,依据韩信恪守信义的本质,从汉廷狱案中看出破绽,力
求以他
迷离开合、寄意无穷的文字说明韩信反汉罪名的虚妄,力求对汉初最大血案作出公正的判决。韩信
的
沉冤,司马迁论之明矣!
7. 项羽与在韩信对樊哙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你能就此对项羽、韩信识见的高下作出分析吗?
在《项羽本纪》中,可以看出项羽对樊哙极为欣赏。
而在《淮阴侯列传》中,则可见韩信对樊哙
嗤之以鼻。樊哙本以屠狗为业,是一介武夫。
项羽欣赏樊哙,说明项羽也终为一介武夫;而韩信对樊
哙的不同态度,说明韩信对匹夫之勇的鄙视。韩信
之所以在汉中一针见血地看穿项羽徒有匹夫之勇的
本质,也正显示出韩信高出于项羽之上的见识与胸怀。
8.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的最终失败已埋伏于他少时的一些行为表现中。请你说说项羽少时的相关<
br>行为,并简要说明它与项羽最终失败的因果关系。
在项羽的人生之初,他“学书不成,去,学剑
,又不成”,后学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其豪
气诚然令人叫绝,但又显得粗略疏阔。在司马
迁看来,项羽最终的失败,其中的一大根源在于“奋其
私智而不师古”。这样一种“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的精神弊端,正与项羽少时不学无术的表现两相呼应。
而司马迁之所以从项羽少时写起,也正是说明项羽
最终失败的种因早就埋伏在项羽少时的表现中。
9. 说明范蠡长男“过失”杀弟的原因。
范蠡一语道破了长男“过失”杀弟的原因:“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
是
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
10. 在《史记》中,“不自知”的悲剧可以分为哪几类?
在《史记》中,“不自知”的悲剧可以分为三类:一则为项羽、韩信的悲剧。当他们取得巨大成功之时,理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牢牢把握住“天机”与自我的契合点,否则就会“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二则为白起、吴起、商君、文种等人的悲剧。他们成功之时,也正是
他们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
挥之时。这时,他们已经面临绝对不可超越的限界。既如此,他们应该觉悟到
:“成功之下,不可久处”,
否则就会“亢龙有悔”。
三则为韩非、孙膑、虞卿等人的悲剧。
他们“能言”而“不能行”,结果陷入困境、绝境。以上三类,
均因自我蔽暗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11. 为什么说张耳、陈余是以一种悖论的形式实现了他们的“刎颈之交”?
所谓刎颈之交
,初义是要同生死,共患难,断颈无悔。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张耳、陈余这一对
忘年交在人生苦旅中也
确实做到了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但后来却反目为仇,成为死敌。张耳、陈余
始以生死相
许,殊不料割下自己颈子的竟然是对方。所谓“刎颈之交”,结果是以一种悖论的形式实现
了。
12. 说明《史记》作为一部人学经典的丰富内涵。
《史记》作为一部人学经典的内涵:其
一,着力描写“非常之人”,使人感到人生最神圣的是超越自
我的努力与奋斗,人生最有价值的是追求生
命奇特。其二,司马迁对人物的行动、意愿、个性、理想、
情感,对人物的苦难、悲哀、诅咒、呼告、死
亡都始终给予了莫大的关注,表达了他对生命底蕴的咀
嚼、感叹与沉思。其三,对摧残生命的君主专制政
治进行了大胆无畏的揭露,表现出一种护持历史中
生命个体的历史良心。其四,揭示了人性的灰暗一面:
人性之恶,显示出他敢于正视人性之恶的勇气。
其五,在正视人性恶的基础上,高擎人的美德与良知。其
六,在洞察人性真实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
一个既能顺应又能控制人情、人性的新世界构想。
13. 请你对“制礼义以养之欲”这句话作出符合司马迁本意的解释。
司马迁深以为,人性
中存在着各种欲望,如果这些欲望得不到满足,必然会出现人人争夺、人人
残杀的混乱局面。既至如此,
人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往往自取灭亡,整个社会也将在这种混乱中迎来
它土崩瓦解的末日。结果,追求欲
望却反而得不到欲望。先王体察人性,为了使人在有秩序的社会中
得到种种欲望的满足,便制订了能容纳
人之欲望的“礼”,使人从中怡然自足,享受快乐。由此看来,“礼”
不但不是压抑人性的存在,而恰恰
是使人之欲望得以长久满足的保证。故而,司马迁反复申言:“礼者,
养也”,“制礼义以养之欲”。我
们结合历史上因违背礼义规则,一味贪于男欢女爱而终至殒身亡国的无数
个例,就不能不深深感到“制礼
义以养之欲”、“礼者,养也”这一论点的深远与透辟。
14.
司马迁的命运感与一般人所信奉的宿命论有何区别?
宿命论认定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它反映了一种无
痛感的麻木心态,是一种贯穿始终的人生基本
态度。而司马迁对命运并不持忠实信奉的态度,他的命运感
往往以疑问的形式出现,在疑问中仍不乏
探询、否定的意味。正因如此,这种命运感并没有导致他走向宿
命,没有导致他历史意识的丧失,相
反他常常否定天命的存在。可以说,司马迁的命运感并非芸芸众生的
宿命论,而是一个“好学深思”者
在一个更高品位上对一种无限本体的困惑感受。对命运的困惑与否定这
两相结合,显示了司马迁历史
理性的震荡与重建,显示了他在克服重重矛盾中表现出的主
体的英雄意志与探求精神。
15.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赞语中是如何保持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评
判的?对于刘邦,司马迁是否
也保持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评判?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一
方面对项羽的英雄本质着力描写,以其动情之笔写就了一出可歌可
泣的英雄交响曲;另一方面,司马迁对
项羽的一系列政治军事错误也作了极其理性的分析、批评。以
《项羽本纪》赞语为例,司马迁对项羽的功
过保持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评判。在赞语的前半部分,司
马迁显得有些感情冲动。在后半部分,司马迁则
以深刻的理性对项羽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肯綮的剖析。
这样一种双重评判,既坚持了一个史家的原则立场,
又表现了司马迁作为血肉之躯的感情好恶。与此
相映照的是,司马迁对刘邦也保持了双重评判。司马迁在
感情上接受不了刘邦,但在理智上认识到刘
邦之所以取得天下,在于他善于笼络人心,听取他人的意见,
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治军事战略。如
此,司马迁既给我们以一个客观真实的历史,又充分表现了他在观
照历史过程中的情感意向。
16. 司马迁对汉武盛世持有怎样双重的评价?
司马迁对他那
个时代的盛大气象有着强烈的感受。在海内一统的时代背景下,司马迁心胸开阔,
气魄沉雄,对汉武盛世
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司马迁更在海内一统的盛大气象中看到了衰败的端绪。
从《史记》中,我们看到
司马迁在《平准书》中对武帝的经济政策展开了全面批判,在《酷吏列传》
中对武帝的高压政治进行了大
胆揭露,在《封禅书》中对武帝的迷信心理作了深入剖析。这三篇鼎足
而三,集中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深刻
认识以及对现实的深切忧虑。
17.
《史记》一书中,司马迁对汉武时代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哪三篇?这三篇各自侧重在那个方面展开
批判?
司马迁对汉武时代的批判主要集中《平准书》、《酷吏列传》与《封禅书》中。在《平准书》中,
司马迁对武帝的经济政策展开了全面批判;在《酷吏列传》中,司马迁对武帝的高压政治进行了大胆
揭
露;在《封禅书》中,司马迁对武帝的迷信心理作了深入剖析。这三篇鼎足而三,集中体现了他对
现实的
深刻认识以及对现实的深切忧虑。
18.
历史上第一个彻底洞穿项羽弱点的人是谁?这个人对项羽的弱点作出了怎样的分析?
历
史上第一个彻底洞穿项羽弱点的人是韩信。针对刘邦畏惧项羽的心理,韩信深刻地指出:项羽
虽“喑噁叱
咤,千人皆废”,但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项羽虽“言语呕呕”,分食推饮,但却玩印
不予
,“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羽“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但“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项羽又“所<
br>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所以项羽“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他在目前看来很强,但<
br>很快就会衰弱下去。
19. 论析韩信的个人才干与品质
其一,纵论天下,首建大策
。在汉中登台拜将时,韩信凸现出一种卓越的战略眼光。针对将士思
乡的心理,韩信提出了打出汉中、占
据关中,进而逐鹿中原的战略决策。他向刘邦指出,应当利用项
羽的战略错误,利用三秦父老对章邯等人
的怨恨以及对汉王的爱戴,利用汉军将士渴望东归的心理,
乘势向东挺进,以完成夺取关中、夺取天下的
大业。后来,刘邦正是在韩信这一大政方针的指导下,
从绝境中走了出来。最终取得了天下。
其二,出奇制胜,未尝血战。韩信坐而论道,深中肯綮。在战场上,他同样独步千古。井陉一战,
韩信背
水列阵,故意将数万兵力暴露于数十万赵军之下,以示其弱,使敌懈怠。果然,引诱出赵军空
营出战。在
正面与敌大战之时,韩信即用奇兵袭击敌军营地,再两面夹击,结果大获全胜。他如潍水
之战等,也都表
现出韩信出奇制胜,未尝血战“兵仙” 本色。
其三,决胜垓下,以灭项羽。韩信在汉中首建大策后,
分兵以北,“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
下有其二”,造成了有利于刘邦的战略态势。而在楚汉命运的
垓下之战中,韩信为汉军统帅,彻底摧灭
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项羽。综上所述,韩信在楚汉之争
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四,重情重义,绝不反汉。这位战无不克的天才人物,也是一位重情重义
、心胸豁达的仁者。
他漂母之恩必报,赐之千金;下乡南昌亭长虽“为德不卒”,他也赐之百钱;对于曾
令自己出其胯下的
淮阴恶少年,他不记前仇,反而任他为中尉。由此可见,在韩信的内心深处,特具一种
有情必报、有
仇不复的宽仁大度。如此心胸,也表现在他对刘邦的态度上。当韩信破赵定齐后,其势力已
远在刘、
项之上。这时,武涉与蒯通都劝韩信反汉。但韩信却恪守情义,念念不忘刘邦的知遇之恩,表现
出一
种重情重义、绝不反汉之心。
20.
为什么说《李斯列传》堪称为一篇“鼠传”?
李斯在人生之初,即表现出一种猥琐阴暗的心理。他从“
厕鼠”与“仓鼠”两种生存的对比中,发誓要
做人中的“仓鼠”。司马迁作为时刻关注人物内心世界的生
命洞察者,敏锐捕捉到李斯这一卑下欲念,
选取了李斯“年少观鼠”这一典型事例,揭开了李斯内在的龌
龊本质。后来,为了保住自己“仓鼠”的丞
相地位,他把自己的同学韩非推向了死亡之地。龌龊的本性产
生龌龊的行为,李斯也由于这一自私的
本性决定了他自己可悲的命运。秦始皇死后,李斯以他一以贯之的
卑劣之心,“被迫”参与了赵高、胡
亥改写遗诏、谋害扶苏及蒙恬的罪恶活动。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由此
他已开始了向死亡的堕落。不久,
他即被赵高、胡亥以“谋反罪”判处死刑。李斯这一“仓鼠”由于本性
的溃疡,不惜以牺牲他人生命、他
人天下为代价,竭力想保住自己“食积粟,居大庑之下”的生存状态,
但最终死于他人“毒手”,落了个夷
灭三族的可悲结局。面对李斯生命的沉沦,司马迁在赞语中拨开“人
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这一认识
上的迷雾,劲笔指出李斯之死实根源于他那“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
的恶劣本性。纵观《李斯列传》
全篇,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卑劣私欲的人的心史,看到的是一个由“厕
鼠”而“仓鼠”而“囚鼠”而终至于
“死鼠”的历史。从这一意义上看,《李斯列传》实为一篇“鼠传”
。
21. 在《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对哪两对人物的知交之情进行了重点描写?叙述这两对人物知交
之情
的具体表现,并说明司马迁这样描写的用意。
司马迁在《管晏列传》中精心为我们展示了
管仲与鲍叔牙、晏子与越石父的知交之情。鲍叔牙自
幼与管仲交游,深知管仲很有才能。两人合伙经商时
,管仲“分财利多自与”,但鲍叔牙知道管仲家境
贫寒,所以从来不与他计较,反而“终善遇之”。后来
,鲍叔牙佐助齐公子小白,管仲佐助齐公子纠。
等到小白即位为桓公,公子纠被杀,管仲也随即被囚。这
时,鲍叔牙出面说情,将管仲推荐给桓公。
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结果“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霸
业。对于叔牙的知己之情,管仲这样感慨
万千地说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句出自肺腑的
心声,是对人间友情的最高礼赞。在本传
中,司马迁又精心叙写了齐另一相国晏婴赎贤、荐贤的事迹。晏
子知被绑的罪人越石父是位贤者,便
以自己的左骖替他赎了罪,并一同坐车返回。到了家后,晏子没有打
一声招呼,就进入内室。越石父
见晏子“知己而无礼”,便要求离去。越石父在“知己”面前所表现出的
人格自尊,正显示了朋友间的一种
关系准则。
统观《管晏列传》,司马迁对管
晏二人的功业只是虚写,而对管仲与鲍叔牙、晏子与越石父的知交
则加以重点描写。通过这一重点描写,
司马迁实表现了对理想友情的珍视与渴望。司马迁将《管晏列
传》列于《伯夷列传》之后而成为七十列传
的第二篇,正显示了司马迁的无限用意。如果说《伯夷列
传》置于列传之首是为了弘扬一种最高的节义,
那么《管晏列传》则展示了一种珍贵的友道。在《史
记》一书中,司马迁对人间难得的真情、信义寄予了
莫大的关注,表现出一个伟大史家对于人间友道
的珍视。